国学与书法

合集下载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书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书法艺术的传承也是一种弘扬国学文化的方式。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包括经典书籍、历史、古代文化等。

在书法艺术中,艺术家需要通过研习古代经典,领会其中的哲理和意蕴,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以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

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了冲击,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和认识都不够深入。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书法艺术的宣传和推广,引导更多的人去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

只有通过广泛传播和推广,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从而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为了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要加强对书法艺术的教育。

在学校中应该增加书法的课程,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

要举办各种书法比赛和展览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提高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要加强书法艺术家的培养和扶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他们的创作和交流。

要加强对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研究和普及,提高人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传承书法艺术和弘扬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加强教育、举办活动、培养艺术家和研究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让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我们文化的瑰宝和骄傲。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为传承书法艺术和弘扬国学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1. 引言1.1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国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纽带,通过书法艺术得以传承和弘扬。

传承书法艺术和弘扬国学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统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发扬。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和传承,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当今社会,传统书法在当代的发展现状不容忽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传统书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书法艺术,结合国学文化的书法创作,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通过传承书法艺术和弘扬国学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传承给后人,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

传承书法艺术和弘扬国学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文字的产生。

最初,人们在兽皮、竹简等材料上刻划符号来记录信息,这就是最早的书法形式。

随着文字的进化和发展,书法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书法被认为是一种高贵的艺术形式,被视为文人墨客的代表。

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代,随着汉字的发展,书法艺术逐渐成熟起来。

隋唐时期的楷书、隶书、草书等书体形成了中国书法的基础,而唐代的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更是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西方,书法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铭文和碑铭展现了古代西方书法的魅力,而中世纪的书法传统更是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

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丰富多彩,不同地区和文化都有各自独特的书法传统。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自成文明以来,通过文字艺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在传承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弘扬国学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书法作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中国书法艺术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其刚柔相济,自然秀美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时代,书法需传承和发展。

传承书法艺术需要弘扬国学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传统。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体系,其内容丰富,包括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学、艺术、哲学、道德、文化传承方式、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这种文化传承方式以经典为基础,是通过文字、历史、文学、哲学等文化继承的方式,使其文化价值被传承和扩大。

弘扬国学文化可以唤起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年轻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精髓,深入了解每一笔每一划背后的内涵和深意。

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在书法艺术的传承中,需要能够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学习和实践。

通过传承书法艺术,让年轻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美学理念。

关键在于让他们体验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性。

这需要积极的推广和传统文化创新,创新现代书法的表现手法,让书法艺术更贴近当代社会群众的审美需求。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是人们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并推广中华文化的发展上必需的。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解放思想,发扬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潮流,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关键。

中华文化艺术在推动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让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美学理念得以传承,不仅可以孕育更多有源头活水的文化艺术才子,书法艺术的传承也会产生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书法在国学文化中有何重要性?

书法在国学文化中有何重要性?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学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书法在国学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书法是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诸多学问,如经学、史学、文学、哲学、艺术等,而书法作为艺术学科之一,是国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书法是传承国学文化的重要手段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书法的传承,可以将国学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

书法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段,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通过书法的传承,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三、书法是培养人的修养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修养和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和素养,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

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的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不断地练习和钻研,这也培养了人们的毅力和耐性,提高了人们的自我修养。

四、书法是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书法的传承,可以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精神。

书法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书法的传承,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书法在国学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审美情怀。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艺术,更是一种对内心境界和情感表达的演绎。

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书法依然是历久弥新的,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探索和传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弘扬国学文化,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方面。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字、哲学、历史、经典等方面,更是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怀。

弘扬国学文化,就是要通过书法艺术的传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传达给更多的人,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真正让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在当今社会,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与支持。

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都应该共同努力,为传承书法艺术和弘扬国学文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平台。

通过举办书法比赛、举办国学论坛等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和弘扬工作中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继续焕发出光彩和生机。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应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为传承书法艺术和弘扬国学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一些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参与一些文化活动和书法比赛,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行动,向我们的孩子、家人和朋友传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作为中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媒介,通过笔触的运用和字体的设计,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书法艺术的传承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国学文化的弘扬。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雅士们就对书法艺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们将书法视为一种审美的表达方式,并将其与诗词和绘画结合在一起。

通过书法艺术,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悟。

这些杰出的艺术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书法艺术的传承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

孩子们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接触和学习书法,通过练习和模仿名师作品,逐渐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规则。

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品味和艺术情感,使他们在书法艺术中感受到美的追求和内心的愉悦。

除了通过学校的教育,家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他们去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

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参观书法展览和博物馆,与书法家进行交流和学习。

此外,父母还应该在家中布置一些书法作品,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书法的美感和艺术氛围。

为了传承书法艺术,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书法艺术的内涵。

学习国学经典,阅读古代文献,了解历代文人的思想和成就,对于理解和掌握书法艺术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收藏和保护,以便后人能够有机会亲眼欣赏和学习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

传承书法艺术不仅是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弘扬国学文化。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经典著作、历史记载、思想学说等方面。

书法艺术作为国学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中也融入了国学的精神和价值观。

浅谈书法和国学教育教学模式

浅谈书法和国学教育教学模式

浅谈书法和国学教育教学模式摘要】课堂教学是开展书法教育的主阵地。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书法教学质量非常有必要。

如何才能把书法教学和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通过把握书法教学特点、积极运用先进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找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吟诵(文本)——释义(理解)——读帖(笔法、结构)——感悟(知行合一)——临摹(练写)——升华(延伸),既进行了国学经典教育,又通过书法练习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促进了良好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书法;文化;模式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

在小学开设书法课程,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得一手好字,更是为了在书法课程中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向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书法中的文化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

要真正弘扬中国书法,当前的书法教学亟需改革创新。

一、吟诵文本在展开书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吟诵文本,以此方式来促使学生掌握书法的魅力和其中所蕴含的宝贵信息。

书法的奥秘通过吟诵能够得到放大,只有张口才能体会到这种奇妙的感觉,笔论句句直指心灵,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能够放平心态、变得波澜不惊起来,这样才能理解书法文本当中的价值,静下心来写出一手好字,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做了才能理解,仅仅是靠想还是不够的。

因此,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便要培养学生去吟诵文本,比方说《笔论》便是启发学生心性的经典著作,教师带领学生吟诵《笔论》、以经典为师,这样更加利于开发学生的心性,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写出更高质量的书法作品。

二、释义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对书法的含义产生错误的认知,并且对书法学习的兴趣较为匮乏,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便要一改以往教学模式的单一性,通过结合一些国学经典读本来进行教学,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

例如,《论语》、《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孝经》、《三字经》等都有着极高的阅读价值,教师可以以这类读本来展开书法教学活动,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书法的实际意义与宝贵价值,这样也能加强学生对书法的认知程度,国学经典的价值也能渗透在学生的道德观念当中,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书法理论

书法理论

书法——国学综合反映的物化形态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许多人会说,国学是传统文化思想之经典,书法属于艺术门类,二者虽然同为上层建筑,但应该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不同范畴。

如若将它们强行联系在一起,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不错,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经典,书法是诸多艺术形式之一,但是认真的考察一下书法艺术的渊源,发展,以及书法艺术的文化思想内涵,并将其上升为“书法学”的高度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书法并不象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记得著名书法家吴三大先生在访问英国时,爱丁堡市市长曾好奇的问:“你们的书法艺术,用小刷子刷来刷去(英国人将锥形的毛笔,误以为是画油画儿的小刷子),是怎么刷出来的?”吴先生笑了笑说:“用心刷出来的。

”在场的外国人耸耸肩,觉得难以置信,更是不可思议。

“用心——刷出来的。

”说的太好了!吴三大先生将书法“刷”的外在行为,一下子从“形而下”上升为“形而上“。

简单的三个字,概含了书法艺术从发生到发展,以及书法艺术之构成、美学、内涵、真谛等等诸多方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和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汉字书法孕育了中华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书法之美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书法之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中。

谈到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儒、道、释。

”不错,“儒、道、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支柱,但是,“儒、道”两家是在中国本土发展成长的思想流派。

那么,“儒道互补”学说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儒道”形成于春秋战国,其实透过历史的碎片,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与太极图非常相似。

如果我们对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太极图”,不否定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它就是太极图的雏形或远祖;是否可以说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就产生了对太极以及阴阳概念之认识。

也就是说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就具有了“二分制”认识事物和表述事物的辨证思想。

而此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经》、《易经》、《大学》等书的问世,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中和为美”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支柱。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书法艺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成为了当今最具有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弘扬国学文化,传承书法艺术,已成为我们的历史使命。

传承书法艺术,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握书法的本质。

书法是一种细腻的艺术形式,强调的是艺术家的气质、精神状态和内涵。

创作者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掌握书法的技巧和修养,使每一笔都能诠释书法的内在精髓,发掘书法的深层次内涵,从而达到完美绽放和传承的目标。

其次,传承书法艺术还需要注重现代化的发展。

在古代,书法多为手写,但是现在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书法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创新、融合和发展。

书法艺术应该与时俱进,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展现书法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价值。

同时,书法艺术也要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如商务、装饰、礼仪等,为现代人带来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

弘扬国学文化是中国亘古不变的使命和时代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文化血脉的源头和历史的见证。

书法作为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价值早已超越了纯粹的艺术领域,成为了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讲,加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不仅有助于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还能够带动国家整体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总之,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才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蓬勃,使中华文化彰显出更加独一无二的魅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书法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们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和内涵。

国学经典之中国书法艺术

国学经典之中国书法艺术

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
《祭侄文稿》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时疏时密,完全是 颜真卿《祭侄文稿》 随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或倾斜。章法的安 排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抒发过程。作品的前几行叙述了祭 ——天下第二行书 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个人身份,情绪尚属平稳,心情比较 沉重,行笔稍缓,线条凝重缓慢,章法和谐自然。
一、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 二、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 情感的一门艺术。 三、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 四、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 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即篆书体(包含大篆、 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 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 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些基本的元素开始。笔法上要特别注意它的细节、
力度,它的圆和方;字法上要把握它的统一、和谐
和准确性;章法上特别要注重它的自然、逻辑、合
理和变化。
执笔方法
“五指执笔法” 指用“擫、押、钩、 格、抵”的方法把 笔执稳,使右手五 个手指各司其职。 执笔时需要注意四 个要点:手指实、 手心虚、手背圆、 手掌竖。
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
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 明朝第一”之称,对后世影 响极大。 《西苑诗》文徵明行草书的 代表作之一,是年文徵明已 85岁。书法苍劲流畅,风姿
端整秀雅。
十、孙过庭——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 墨间,工正、行、草书,尤 以草书擅名。草书学王而别 于王。 《书谱》为论述历代书法和 论书法变迁之专著,本身亦 具书法艺术价值,其文章更 具理论价值,是我国关于书 法理论之重要著作,它对书 法欣赏、技巧等方面至今仍 有重要现实意义。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现方式,更是一门艺术。

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家们,通过对汉字的笔画、结构、节奏和情感的表达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他们以笔墨纸砚为工具,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书法作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国学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称。

它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国学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合了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国学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承书法艺术,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首先要加强对书法的传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学习书法,就是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字艺术,掌握书法的基本笔法和技巧,了解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流派。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书法,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把握书法的精髓,从而使自己的书法水平得到提高。

要加强对书法艺术家的学习和模仿。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书法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对这些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学习和模仿,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要积极参与书法艺术的实践和创作。

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法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通过参加书法比赛、举办书法展览等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对书法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

要传承书法艺术,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书法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弘扬国学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摘要】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是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书法艺术和国学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出发,探讨了书法艺术的起源和传承、传统书法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及国学文化的特点和与书法艺术的关联。

同时指出了当代传承书法艺术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了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开展相关工作的建议。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传承书法艺术和弘扬国学文化的深远意义,以及我们每个人在传承和发扬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实践和传承的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关键词:书法艺术、传承、弘扬、国学文化、起源、技艺、特点、关联、挑战、重要性、建议。

1. 引言1.1 书法艺术的意义书法艺术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和练习书法,人们能够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体验,感悟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审美理念。

书法艺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练习书法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修养和情感境界,培养出一种内敛而自律的性格。

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通过传承书法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先贤智者的智慧和情怀,进一步了解和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艺术的意义不仅在于美学,更在于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传达。

传统书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努力的目标。

1.2 国学文化的价值国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国学文化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包括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等各种传统文化形式。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价值。

国学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今天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

通过学习国学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的书法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在当今世界,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传承书法艺术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每一个字体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承书法艺术可以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书法艺术强调的是墨迹的工整、意境的表达和字体的美感。

通过练习书法,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书法也要求艺术家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对诗词歌赋、历史故事、经典著作等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字体的内涵和意境。

传承书法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传承书法艺术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灵健康和情感交流。

书法是一种充满艺术创造的活动,通过书写和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舒缓情绪,从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放松。

书法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书法艺术,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墨迹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交流,增进了解和感受。

传承书法艺术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传承书法艺术,不仅是对历史长河中众多书法名家的致敬和传承,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书法的传承和创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传承书法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心灵的健康和情感的交流,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书法艺术持续传承发展,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书法国学文化演讲稿范文

书法国学文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书法国学文化。

书法,作为我国国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将从书法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其在国学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为大家做一次简要的介绍。

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书法,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甲骨文、金文,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书体的发展过程。

书法艺术的成熟,大约在汉代。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了诸如王羲之、王献之等一代书法大师。

唐宋时期,书法艺术更加繁荣,出现了诸如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书法巨匠。

明清时期,书法艺术逐渐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书法的艺术特点1. 造型优美: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造型美,线条流畅、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2. 构图严谨:书法作品构图严谨,布局合理,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3. 意境深远: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意境,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4. 传承有序:书法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书法在国学文化中的地位1. 传承文化: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2. 塑造人格:书法艺术要求作者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如勤奋、谦虚、自律等,对个人品德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3. 情感表达:书法艺术是作者情感的表达,通过笔墨的运用,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4. 艺术交流: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四、弘扬书法文化的重要性1. 提升国民素质: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习书法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2. 弘扬民族精神: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弘扬书法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3. 促进文化交流: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弘扬书法文化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书法在国学文化中有何重要性?

书法在国学文化中有何重要性?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国学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书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书法的学习和传承,把书法看作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表现。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二、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一直被视为文化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书法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非常高,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三、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学观念。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四、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的传承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书法在国学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精髓和代表,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之一。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书法的学习和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美学观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国学与书法的关系

国学与书法的关系

国学与书法的关系
国学与书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国学为书法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形式,与国学中的哲学思想相互融合。

例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自然之法”等思想,都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其次,国学对书法的风格和审美产生了影响。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纸砚的品质和选择,强调笔势、气韵、意境等要素,这些要素都与国学中的美学思想有关。

例如,儒家强调的“和谐之美”和道家强调的“自然之美”,都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最后,国学还为书法提供了文化传承的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而书法作为国学的载体之一,通过书写经典文献和文学作品,得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总之,国学与书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通过学习和研究国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同时,书法也是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国学经典与书法素养课程的教学案例

国学经典与书法素养课程的教学案例

国学经典与书法素养课程的教学案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和书法艺术作为其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经典和书法素养课程的教学既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技能和审美情趣。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节国学经典与书法素养课程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2.了解国学经典和书法素养的相关内容;3.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和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和书法艺术的爱好和兴趣。

教学内容:国学经典:《论语》中的孔子言行、《大学》中的道德修养、《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包括相关的名句和故事。

书法素养:基础的笔画练习、常见字体的欣赏和模仿,如楷书、行书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活动教师播放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视频,介绍国学经典和书法素养的相关概念,并带领学生讨论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步:国学经典讲解教师以《论语》中的孔子言行为例,介绍孔子的思想和言行,让学生了解孔子的道德风范,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运用孔子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然后,介绍《大学》和《中庸》的基本内容,并让学生一起解读其中的名句和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学经典对于道德修养和人生修炼的重要意义。

第三步:书法素养学习教师示范书写基础的笔画,带领学生进行笔画练习,重点讲解笔画的顺序和结构。

然后,教师展示楷书和行书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书法的艺术之美,并鼓励学生模仿这些作品进行书写练习。

第四步:互动练习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经典名句的朗读和解释,同时老师观摩学生们书写的作品,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步: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国学经典和书法素养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审美修养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要热爱国学经典,提高书法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国学经典和书法素养的兴趣很浓厚,他们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传统国学和写字中国书法教育的建议

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传统国学和写字中国书法教育的建议

关于2015年在福州中小学把写字课列入正式的课程表的建议的立法
福州二中转福州民革会员张祖仁邮编:350001
案由:
中国人学传统国学,这应当是中国教育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要求。

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从教和学写字开始的。

字写得如何,常常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或受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志。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赖以传承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衰败的最重要的载体。

经过数千年演化,汉字所独具的艺术形态、表意功能,汉字书写的独特规律与要求,能使书写者在动笔写字时,身、心、手、眼、脑形成联动机制,起到身正、心定、手敏、眼尖、脑快等修身养性功用。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日益昌明发达的今天,写字教育仍然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经过数千年演化,汉字所独具的艺术形态、表意功能,汉字书写的独特规律与要求,能使书写者在动笔写字时,身、心、手、眼、脑形成联动机制,起到身正、心定、手敏、眼尖、脑快等修身养性功用。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日益昌明发达的今天,写字教育仍然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写字教育在汉字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传统。

我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育。

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社会和家长不断呼吁重视写字教育。

建议:
由教委出台文件,规定:
1、在中小学把写字课列入正式的课程表。

2、在日常考试和中考(笔试)时,对卷面书写状况和水平至少安排一定的分数予以评定。

高考的作文也要把卷面书写作为标准之一。

3、把传统国学做为重要教材在中小学生中推广。

国学 介绍 书法

国学 介绍 书法

国学介绍书法哎,说起国学,那可真是个博大精深的话题,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其中的一绝——书法。

书法啊,简直就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跟京剧、国画啥的都是齐名的大腕儿。

你知道吗,书法可不简单,它不只是写字,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

拿起毛笔,蘸上墨水,往宣纸上一挥,嘿,那叫一个韵味十足!就像是跳舞一样,笔在纸上跳跃,时而轻盈如燕,时而沉稳如松,写出来的字就像有了生命一样,活灵活现。

咱们从小上学那会儿,老师就说,“字如其人”,这话可真不假。

一个人的字写得咋样,往往能看出他的性格和修养。

比如吧,有的人写的字方方正正,一笔一划,就像他做人一样,规规矩矩,脚踏实地;有的人呢,写的字龙飞凤舞,潇洒自如,一看就是个不拘小节,爱自由的人。

书法里头啊,有五种书体,分别是篆、隶、楷、行、草。

篆书就像古代的象形文字,一笔一划都透着股神秘劲儿;隶书呢,比较古朴,有点儿像咱们现在说的“复古风”;楷书嘛,就是咱们平时写的那种,工工整整,端庄大方;行书就比较随意了,既不像楷书那么呆板,也不像草书那么狂野,就像是个人在散步,悠然自得;草书,那可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笔走龙蛇,写得好的人,那简直就是“天书”啊!说到书法,就不能不提那些大书法家了。

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这些名字,说出来都是响当当的。

他们的字,那可真叫一个绝!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据说那字写得跟画儿一样美,让人看了就忘不了。

颜真卿的楷书,端庄大气,就像是他的为人一样,正直不阿。

其实啊,学书法的好处可多了去了。

它能让人静下心来,磨炼耐心和毅力。

你想啊,写个字得一笔一划慢慢来,急不得,这不就把人的性子给磨平了吗?而且啊,书法还能修身养性,提高审美。

你看那些写得好的字,就像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让人看了就赏心悦目,心情也跟着好起来。

现在的人啊,生活节奏太快了,都忙着挣钱、打拼,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写写字。

但我觉得吧,咱们还是得偶尔放慢脚步,拿起毛笔,写写书法,感受一下那种古老而美好的艺术。

国学和书法结合的方法

国学和书法结合的方法

国学和书法结合的方法说实话国学和书法结合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想着把国学经典里那些特别有韵味的句子,用书法写出来,这应该也算是一种结合了吧。

我首先尝试的是直接照着国学经典书籍抄,像《论语》啦,《大学》啥的。

我就一笔一划地写,可写着写着我发现问题大了。

那字看着就很机械,没有一点精髓在里面。

因为我光想着把字写出来,忘了去体会国学句子里包含的感情和意义。

这是我一开始犯的错,只注重了表面上书法和国学的关联,丧失了内涵。

后来呢,我就改策略了。

我在写之前,先把要写的国学内容反复诵读,就像小时候背古诗一样。

读熟了之后,去理解每一句话背后的意思,甚至还去探究它的历史背景。

比如说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就去了解范仲淹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国家的状态,他当时的心境啥的。

这时候再拿起笔写,就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写出来的字好像都带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情绪,字也显得有精气神了。

我还试过从国学里找寻书法风格的灵感。

如果我写那种讲述宏大历史故事,苍苍茫茫的那种国学内容,我就会采用篆书或者隶书这种古朴大气的字体。

要是写一些比较空灵的、充满哲理的句子,就用行书或者草书,把那种潇洒自在的感觉表现出来。

不过这有个难点,就是对书法字体的掌握得特别熟练,我在这方面还得加强练习。

还有一个我觉得比较有用的办法是参加那种国学朗诵会同时进行现场书法创作的活动。

听到那些充满力量的国学朗诵,手上的笔就像受到感染一样,自然就知道怎么用力,怎么布局,让字和声音的韵味相得益彰。

不过这种活动机会不是很多,只能偶尔碰到这样的学习机会。

对了,还有一种有趣的方式。

我找了一些国学故事,然后用书法的形式来配画面。

比如说“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把故事的一些重要的情节用小字写在旁边,然后再画上简单的图案,就像古人的插画书一样。

这种方式,把国学的趣味性和书法结合起来了,感觉很不错。

我觉得要把国学和书法结合,关键是要先深入理解国学内容,不要急于求成,不然写出来的东西就干巴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与书法
近年来掀起“国学热”,学问体系渐由西学向国学回归,由此引领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复兴。

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导向,体现了学术正能量。

书法界也热衷于谈国学,但很多人所谈的国学,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国学方法还未掌握。

国学助力古书论研究
很多书法家把书法当成国学,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

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国学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

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

比如,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这其中又可细分为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力、笔势、取法、风格、源流等内容。

它们既各自独立,又形成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中,笔法是核心,统揽全局,但笔法又受字法、章法、墨法、笔力、笔势等影响,笔法又影响风格,风格又受取法影响,取法又与源流息息相关,所有这些,最后都归结为书法美学问题。

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这给后人阅读增加难度。

故此,必须对其进行训诂学与文献学的考证。

比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

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

孙过庭以简短8个字,把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通了,这是一种高度的理论概括,当然也是一种美学姿态。

此外,孙过庭还言:“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

”意思是,张芝虽不作真书(楷书),但其草书却具有真书
点画明晰的美感;钟繇虽不作草书,但其楷书转折处却显现草书“遒劲自然”纵横萧散的韵致。

自此以后,不能兼工真草二体者,便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

此处“狼藉”非今天散乱之意,而是分明、明晰之意。

如果训诂为今天的“狼藉”义,则与孙氏本意大相径庭。

孙氏此语正与其所说的“作真如草”“作草如真”一脉相承,也就是说,以真书笔意写草书,以草书笔意写真书,或草书具有真书之风格,真书具有草书之风格,是一种至高境界的艺术创造。

孙过庭其实是以一种特殊视角,对古今书法尤其是真书与草书的流变与特质,进行高度美学概括。

古人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

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行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国学范畴。

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

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

书学也是如此。

这两种学问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关于智识方面的学问,主要是对古代典籍的研究,这又分为四大类:经学、史学、子学和集部之学,即过去通称的“四部之学”。

“四部之学”在晚清民国以前以经学为主。

小学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称谓,也即有关文字的学问,也叫字学。

小学又分三类:文字、音韵和训诂。

文字是有关字形的学问,音韵是有关字音的学问,训诂则是由文字和音韵来训诂字义的学问。

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含于国学之中。

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

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阅读和运用古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

譬如现在我们时常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且已成约定俗成的惯例。

可是“烂漫”一词真是此意吗?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烂漫”一词做了另一种注解。

他说,“烂漫”的本意是花到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是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也就是说,“烂漫”是形容书法作品气息凝滞凋疏散乱之弊,而绝不
是天真美好的美学境界,“烂漫”与“凋疏”是可以合起来用的,恰好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天真烂漫”意思相反。

可见,当将“烂漫”“凋疏”用于书法美学评判时,应慎重。

国学助力书法美学研究
书学研究的本质是有关书法美的问题,并由此形成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是书法的基础学科,其他一切相关学科如书法史学、书法创作学、书法批评学、书法文献学等,都是其延伸学科。

离开了有关书法美的探讨,有关学问都显得没有意义。

古代所有书论,一是要解决笔法问题,二是要解决书法美的问题。

笔法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书法美的问题。

包世臣所说的“烂漫凋疏”,尽管谈的是笔法和墨法问题,本质却是书法美的问题。

如果不用国学方法对“烂漫凋疏”进行训诂学的辨析,就可能发生根本性误判,导致对书法美产生根本性误读。

所以,研究书法美,必须立足于本土美学,必须用国学方法来研究。

这是一个基础性工作。

很多书学研究者习惯用西学,即西方美学、哲学研究中国书法,这当然十分必要,早在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时代就开始了,他们是现代书法美学的奠基人物,但前提是,他们本身具有深厚的国学尤其是训诂学和文献学功底。

继包世臣、刘熙载而起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虽然所论是碑学帖学问题,但本质也是书法美学问题。

100多年来,学界一直对其存在很大误读,关键就是没有搞清楚康有为书学思想的核心,片面地以为康有为尊碑抑帖。

其实康有为书学思想的核心并非尊碑抑帖,而是“分变”思想,这又是其政治变法思想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说《广艺舟双楫》的核心思想是“分变”,而不是碑学帖学之分?这需要对“分”字进行文字、音韵和训诂学考辨。

“分”古读作ben。

古无轻辅音,凡以f作声母的汉字皆读作b。

根据音韵学常识,凡以b为发音的字,在古代皆为分和别之引申义,康有为所说之“分”,即“八分”之“分”。

康有为此书中以大篇幅论述“八分”,并以“分”或“八分”思想贯穿全篇,这是康氏书学思想的精髓。

何为“八分”?
历来都将“八分”作为一种书体,实际只有“八分书”才是一种书体。

“八分”是书法演进的一种体势,“八”的本意不是数字之八,“分”的本意也非分数之分,“八”本身就是“分”的意思。

故康有为书论中时而说“八分”,时而说“分”,时而说“分变”或“变”,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也就是说,“八分”是一种具有逆势的书法体势,这是对原有笔法及体势的一种背反,这种背反的进程就是书法或书体演进的进程。

更进一步说,“八分”的进程就是书法体势演进的进程,是一种动态化的趋势,而非固定的书体。

而中国书法的演变历史,实际就是笔法演变、体势演变的历史,也是书法审美的演进历史。

这就是康有为书学思想的奥妙所在。

“八分”之论,自古即众说纷纭,只有到了刘熙载、康有为才一锤定音:“八分”不是前人所说的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

理解这个,对于理解康有为为何尊碑有着重要助益。

康有为之所以尊碑抑帖,并非康氏真的就贬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帖学,而是主张要“师右军之所师”,也就是说,要搞清楚王羲之书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帖学的分变与源流,要学王羲之之所学。

康有为并不反对学帖,而是反对机械地模仿王羲之,那样会“几成院体”。

他真正所主张的,是要学习原典的笔法,而相对于被摹刻日甚、笔法变异的刻帖而言,碑当然是第一手的书学文本。

事实上,王羲之之所学,恰恰来源于北派的碑。

这在传为王羲之《书论》中有明确记载。

而王羲之之所以为王羲之,即在于对书法之“分变”有深层体悟。

理解不了“分”的真正含义,便难以理解康氏书学的精髓。

国学助力人生体悟
书学不仅仅是有关智识的学问,还是有关人生体悟的学问。

这是一门大学问。

它不但需要对古代书论进行研究,更需要亲自实践。

实践和体悟笔法的过程,也是学问的过程,或者说,审美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学问。

美感体验,或者说有关书法美的积淀,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而笔法的获得,又在于对人生、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即唐人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我将其总结为向外和向内的追求。

向外追求最后都归于向内追求。

向外追求自然,于自然万物中获得关于笔法的学问,譬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担夫争道而悟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这方面,古代书论多有描绘,但有些过于玄虚。

当然,笔法也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古代书论获得,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等于吃饭而不细嚼,必定是“囫囵吞枣”。

关于人生体悟的学问,实际与儒家和儒学息息相关。

为何国学中儒学占了相当比例,就在于儒学不但是要研究古代典籍,更在于要进行人生体悟。

这方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曾国藩等人都是模范。

学习和研究书法,更离不开人生体悟,没有这种精神,是万万写不好书法的。

所以,书学虽与国学息息相关,但国学只是方法和途径。

研究美、探讨美,是书学研究的终极旨归。

但这美,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美学,而不是西学体系中的美学,故美学又必须建基于国学之上。

国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