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
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学策略选
史料,名著,影视作品,还原当时历史,激发学习
择与设计 兴趣
组织课堂活动:阅读《三国演义》目录,补全缺失
信息。
教学过程
2、提出问题: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吗?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西晋
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
本史实,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赤壁
之战失败的原因,提高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历史人物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权威史书典籍、
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读本等资料,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认识到三国
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
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
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生学习能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
力分析 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三国鼎立》
称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历史,主要
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
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
教材分析 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三国鼎立》教案:学生主体参与历史研究的创新实践
《三国鼎立》教案:学生主体参与历史研究的创新实践近年来,教育部门推行全民义务教育的政策,让大批学生接受了基础教育,但是基础教育并不代表着较高的素质教育。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于历史、地理等教科书知识的理解非常肤浅,甚至对于最基本的事件和人物都了解甚少。
这时候,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需要从学生身上挖掘潜力,让他们成为历史学科领域里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为了让学生走进历史文化的殿堂,教师们需要设计出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也就在他们这个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探究,这便是创新实践中的学生主体参与历史研究。
本文将以教材《三国鼎立》为例,进一步探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历史研究的活动,做到在实践中理解历史知识。
一、活动的设计1.小组角色扮演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进行。
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分别得到三国中的某个名号,比如刘备、魏国大将张辽等,并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角色扮演的台词。
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每个角色的基本故事情节,同时也自我挖掘角色人物性格和生命周期的特点,这样在阅读教科书或者讲解中,他们才会更加有感情的去理解和探讨。
2.多媒体制作针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学生有时需要在数字化的工具上进行辅助学习,设计制作电子课件和PPT,进行多媒体探究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学生可以在网上寻找历史文化的数字资源进行制作。
3.历史故事和文化沙龙活动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学生课外活动期间开展,学生以小组形式或者个人形式,准备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文化知识点,经过讲述和分享,以孕育群策群力、认知对话为核心价值,学生们共同探讨历史文化知识中的价值。
二、活动的实施教师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情况下,需要提前做好活动安排、制定活动规则、追踪更好的成果,以及随时演示对于学生的纷纷疑问的解答。
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考虑到学生个性和专业需求的差异性。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感言哀伤,教师也需要随时调整,以及对于师生沟通做出支持和指导。
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的教学案例李秀平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1、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本课难点:教法建议1.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
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
2.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教师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利用表格概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交战时间、交战双方、结果、作用),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上述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法指导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
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
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板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2、官渡之战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刘备和孙权势力在南方的发展2、赤壁之战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蜀、吴三国的建立2、三国经济的发展小黑板附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显示:(选择题)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让学生选择,四个选项学生都有选,意见肯定不一致。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三国鼎立教案2篇
三国鼎立教案【第一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国家,即魏国、蜀国和吴国相互争夺控制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教案中,我们将以三国鼎立为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2. 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了解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以及这些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 引入三国鼎立时期,并介绍其背景和原因。
第二步:了解三国(20分钟)- 分成小组,分别研究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三步:探索战争和政治斗争(30分钟)-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包括著名的战役和战略。
- 学生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著名战役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报告。
第四步:影响与评价(20分钟)- 探讨三国鼎立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包括积极和消极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总结回顾(10分钟)- 通过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对三国鼎立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展望未来的学习方向。
4. 扩展活动- 建议学生进一步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人物,并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
-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三国鼎立的历史小说或文章,并进行书评。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战争与政治斗争交织的时期。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
2. 目标整个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的时期背景和原因;- 探索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战役和政治斗争;- 评价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2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力分析
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 教学策略选
照,由此导入到新课的讲授中,本课从“两个战役、三 择与设计
个国家”来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学到知识。
本课新课导入的时候,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电
视剧《三国演义》的剧照,然后利用两分钟的时候和学
生探讨《三国演义》里面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人物,
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
抓住本质的能力。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
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
能力。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通过查找与本课
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
本课从“两个战役、三个国家”来设计表格,让学 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学到知识。
通过表格的形式,把课本内容比较直观地展示出 来,方便学生记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两次战役曹操 一胜一败的原因,从交战双方的原因进行陈述。
接着,在讲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时候,也 是同样采用表格的形式,学习小组讨论,然后把内容展 示出来: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称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时期的社会形势,重点
教材分析 让学生了解两个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
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通过对曹操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填写表格,把“三国”要记 忆的知识点掌握在表格里,这就方便了学生的记忆。
(七年级历史教案)历史教案-三国鼎立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初中一历史教案三国鼎立
初中一历史教案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三国各自的特点;
2. 理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原因和意义;
2. 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以及魏、蜀、吴三国的形成。
二、讲授
1. 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原因
教师讲解东汉末年皇权日益衰弱,豪强势力抬头,导致政权割据,形成了魏、蜀、吴三国
鼎立的局面。
2. 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教师介绍魏国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蜀国注重文化发展,吴国强调海外贸易,让学生了解
三国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
教师分别介绍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汉中之战等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
史事件及其影响。
三、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三国鼎立
对中国历史的启示。
四、总结
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三国鼎立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并选择其中一个重要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了三国鼎立的背景、原因和意义,掌握了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开拓了历史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中失败的原因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后期政
治的黑暗状况,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未能统一中国,
最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的建立及其统一等重大
历史事件;了解三国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经济发展概
况。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欣赏三国人物图片、音乐《三
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②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分析课文中特点
结果
影响
课前我们听《三国演义》主题曲时听到了这样一句: “是非成败转头空”,好一个“是非成败转头空”!这 正是符合了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情况。请同学 们想想看,这两次战役的主角都是曹操,为什么两次战
争却是一胜一负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我们先来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国政权逐步形成,三国经济发展和三国局面结束等内
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学习三国时期众多的失败与
成功的事例,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失败与成功是并存的,
有成功就会有失败,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失败与
成功的态度。强调夷洲(台湾)自古以来是我们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
初一的学生处于过渡期,学习兴趣很高,但是缺乏 学生学习能
其关键就在于袁绍傲慢轻敌,不能听取正确的意见,而 曹操恰恰是知人善任,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最后能够 以少胜多。
接着,我们再来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同学们分析都非常有道理,总之,孙刘联军以少胜 多,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回北方,刘备取得了湖南湖北 和四川大部分地区,孙权在江东的地位也得以巩固。可 以说,赤壁之战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这部分请同学们根据自学、互学指导二的要求看 书,然后设计表格。教师通过表格来检测学生的自学互 学情况, 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1)分析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现象。
(2)讲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崛起和各自势力的形成。
3.讲解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1)赤壁之战: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官渡之战:讲解官渡之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讲解三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分析三国时期的人物(1)曹操:讲解曹操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2)刘备:讲解刘备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3)孙权:讲解孙权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5.讲解三国鼎立的意义和影响(1)三国鼎立局面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为后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课堂小结(2)强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7.作业布置(1)熟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分析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反思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详细。
2.在分析三国时期人物时,未能充分挖掘人物性格和事迹的教育价值。
3.课堂互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
2.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2.分析三国时期重要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和人物性格。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依据不同的课题进行敏捷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人教版七班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引导同学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由、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由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熟悉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由同学们所熟识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 老师叙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一、群雄逐鹿说战斗(一)官渡之战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气的进展壮大,视频展现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斗的影响。
探讨官渡之战曹操成功的缘由。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斗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曹操的势力进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闻名的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接受了谁的策略?(1)让同学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同学简洁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三国鼎立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
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
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
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
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
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
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
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
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
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
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
历史使人明智。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
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
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
现场交给学生。
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
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
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
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
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
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
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
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
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
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境界。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
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
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
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三国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