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解析
初中历史教学方案案例分析及教学解析

初中历史教学方案案例分析及教学解析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一个不断被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案的设计与使用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学习动力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学方案案例的分析,探讨初中历史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一、教学方案案例介绍本教学方案案例针对初中七年级的历史教学,以“丝绸之路”为主题进行教学。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作用,了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方案内容设计与分析在教学方案内容的设计中,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首先,教学目标需要明确具体,以便引导教师和学生达到统一的目标。
其次,教学内容要有秩序和逻辑,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再次,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总结,应该合理、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本案例中,教学目标以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和影响为主。
根据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和课堂讨论外,还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和实地考察等形式,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则主要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展示来反映学生对丝绸之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解析与反思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辅助讲解,以直观生动地展示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方案的改进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迭代。
例如,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更主动地表达观点和进行探究。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解析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解析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此背景下,一位历史教师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战略大决战》为例,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争结果,掌握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争结果。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及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吗,在中国革命历程中,有三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它们分别是哪三次?它们有什么历史意义?”以此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争结果。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导。
3.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战役,分析其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
学生通过讨论、论证,形成共识。
4.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补充。
教师对各组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思考题:“你认为,三大战役在中国革命历程中为何能取得胜利?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能够分析其在革命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
2.教师评价: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一、引言历史是一门既有深刻教育意义又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它旨在通过研究和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全面了解人类社会以及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本文通过分析和解析初中历史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案例一: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案例描述:通过讲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制造术、纺织术、农业技术和军事兵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创新对世界的影响。
1. 分析这个案例适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卓越成就。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创新能力和智慧,以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同时,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对古代科技成就的思考,激发他们对于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2. 解析为了实施这个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的科技成就。
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代科技成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科技创新的原因和影响。
三、案例二:世界历史中的革命运动案例描述:通过学习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革命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1. 分析这个案例适用于培养学生对世界各种革命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革命运动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能够分析革命运动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2. 解析为了实施这个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相关历史背景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革命运动的起因和动因。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革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思考革命运动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专业人士的角度了解革命运动。
四、案例三:探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案例描述:通过研究和讨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珍贵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传承的方法。
1. 分析这个案例适用于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剖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剖析第一篇范文在深入剖析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不仅是时间的堆砌,更是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独特视角。
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案例一:从“史前史”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在教授史前史与封建社会之间的过渡时,我们采用了比较教学法。
首先,我们引导学生回顾史前社会的特点,如部落联盟、农业初兴等。
然后,我们将学生引入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点,如土地制度、官僚体制等。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两个时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在此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比如,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史前社会的部落联盟无法演变成封建社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最终,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史前社会的部落联盟缺乏有效的权力集中和土地私有制,这使得封建社会的形成变得困难。
案例二:“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关联在教授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首先,我们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学生带入五四运动的历史现场,让他们感受那场伟大的群众运动。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主政治,但并未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正是这种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在此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
比如,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辛亥革命未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最终,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主政治,但并未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其对国家、民族和世界的认识。
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解读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经验和启示。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记忆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经过;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感悟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分析1. 教学导入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朝为什么会灭亡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入对新知识的讲解。
2. 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环节,教师应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抗战爆发的原因、抗战过程的重要战役以及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国共两党的抗战态度和策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
3. 教学互动在教学互动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解放战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通过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4.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既关注其知识掌握程度,又关注其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例如,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道综合性的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原因和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方案案例分析与解析

初中历史教学方案案例分析与解析教学方案案例分析与解析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通过对一份初中历史教学方案的分析与解析,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教学,并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与目标群体分析该教学方案的教学目标明确,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归纳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置能使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提高。
目标群体分析:该方案面向的是初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通常对历史知识和文化的接触较少,因此教学方案需具有趣味性和易理解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介绍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涵盖了主要历史时期、国内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方面,该方案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小组活动和观摩讲解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三、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该教学方案设计了合理的课程结构,包括概念引入、案例分析、知识点讲解和知识运用等环节。
从整体上把握了教学节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历史知识。
评价方法上,该方案采用了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考试等。
这种评价方法既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
四、教材选择与教具运用教学方案明确了教材选择的原则,即选择内容生动、容易理解,与学生生活和背景相结合的教材。
同时,该方案还提到了教具的运用,如图表、图片和实物,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师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方案的优缺点该教学方案的优点在于: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教学方法多样化,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一《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3册,《鸦片战争》教案设计2、课时:1课时3、课前准备:搜索视频和图片二、教学课题:通过《鸦片战争》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3、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课文介绍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的过程。
1、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视频《鸦片战争》5分钟http:///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案例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案例分析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中,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教学价值和对学生的启发。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案例描述】这个案例主要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图表、文字等形式,详细介绍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建设成就。
【教学价值】这个案例能够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重要性以及秦始皇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学生可以认识到统一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到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启发】从这个案例中,学生可以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秦始皇借助他的统治手段,成功地完成了统一。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启发,即在面对困难时,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就能够克服一切。
二、《唐代的科技创新》【案例描述】这个案例主要介绍了唐代的科技创新,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
通过给出历史文献和科技发明的背景,教材展示了唐代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贡献。
【教学价值】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尤其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
学生通过学习这个案例,不仅能够对唐代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够认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启发】这个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并明白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个时代的繁荣和进步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以及每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够在科技创新中有所贡献。
三、《义勇军进行曲》【案例描述】这个案例主要介绍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影响,以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抗争精神。
【教学价值】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的创作和传唱,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坚强意志和爱国情怀。
【启发】这个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明白在面临困难和危险时,坚定的信念和团结一心的力量是战胜一切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一下:这是 “过程与方 法”目标吗?
列举法:通过列出一些本课的 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去联系史 实,并说出相关的内容. 谜语分析法:通过设臵谜语与 学生共同探究日本投降的原因. 设问法:通过设问“为什么说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 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引导学生的思考。
存在问题
• 第一、忽视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 • 第二、忽视了学 生学习过程与方 法 • 第三、缺乏层次 性和可操作性 • 第四、 不便检测
要 求
• 第一、体现三 维目标的统一 • 第二、教学目 标要明确具体 • 第三、要以 “内容标准” 的要求为依据 • 第四、要体现 统一要求与个 性发展的统一
• 第一、行为主体应是学生 • 第二、行为动词应是可操作性的 • 第三、重要时可附上行为条件
自由讲学
自由批评
【案例】
自由流动
寻 找 课 魂
•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都江堰 • 生态型水利枢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自流灌溉、 功省效宏
【案例】
• 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存留,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 国际水利界的共识:在江河上大规模修坝 的时代已经过去。
【案例】
教师:但马克思也是一个凡人,马克思的少年时代也非 常顽皮:他用生面作成脏兮兮面团,强迫自己的姐妹吃 下。马克思在中学时代以极端调皮而闻名学校,爱讲离 奇古怪的故事,说出别人想不出的花样,老师和校长曾 把马克思列为中等的、希望不大的一类学生之中。因成 绩不好也曾向父亲慌报成绩。考试学业成绩也很平常。 17岁,进入波恩大学,又经历了一段生活上比较颓废的 时期,他加入特里尔同乡会,经常和同乡在一起酗酒, 曾因酗酒严重被学校关过禁闭。曾与别人决斗,在决斗 中左眼上部受伤。马克思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 了。 教师:马克思在波恩大学读了一年,后来转入柏林大学, 这是马克思一生的转折。在柏林大学期间,他认真钻研 历史和哲学。毕业后一直为当时一个报纸《莱茵报》撰 稿,后成为该报的主笔。当他创立《共产党宣言》的时 候,仅有30岁。马克思是怎样转变的?我希望同学们下 去可以看一下有关马克思的传记,从中汲取一些营养, 或许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益。
• 经过汶川地震的考验,两千多年仍发挥着 作用。
•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需要 •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人的觉醒 • 《和同为一家》---和而不同 • 《探险者的梦想》---梦想 • 《辛亥革命》?
•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STEP 3:选择历史人物
•
什么是良好的历史教育?也许我们很 难给它一个周全地描述,但我们可以肯 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 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历 史人物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 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 厌的人物传记;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次和 历史人物刻骨铭心的对话和体验,从来 没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历史人物作为 他的精神导师;……那么,他就没有受 到过真正的、良好的历史教育。
2、任用酷吏,加强监察
• 毒死已立为太子的亲生儿子。 • 她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周兴、来 俊臣( “请君入瓮”) • 注意地方吏治,加强监察。
3、稳定边疆,迁都洛阳
• 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 位。收复安西四镇, • 建立武周后,迁都洛阳。
4、保障农时,发展生产
• 薄赋敛、息干戈、省力 役,以保障农时。 • 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 农民采取宽容的政策。 • 修明堂,崇佛教也加重 了人民的负担。 • 整体来说,武则天统治 时期,社会安定,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户 口数增加了将近一倍。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 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 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提高辩 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Nhomakorabea
【案例】
• 1)使学生掌握元谋人、北京 人、山顶洞人的地点与距今 年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 生产与生活; •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 •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人 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 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 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 国感情。
[案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 割据局面的形成,历时370多年,这一时期的特 点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 和军事家 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恢复发展中,魏国经济发 展最快,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翻车,在当时是世 界上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值得我们引以为豪。
• 清代赵翼:“女中英主” • 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毛泽东:“治国之才。
武则天施政
• 1、改革科举,善于用人 • “君子满朝”:狄仁杰、姚崇、宋璟 • 改革科举,殿试、武举等多种制度 • 亲临考场 • 不看门第
• 唐人陆贽: •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 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 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 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 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 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 道,岂不伤于容易哉。然而 苛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 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 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 士之用。
“设计是死的,学生的活的,让学生 的思维朝着老师的预设目标靠拢,让学 生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教学主题和价 值主体)自由奔跑,在思维奔跑过程中, 老师把学生朦朦胧胧的思维火花点燃为 火炬,帮助他们把想说又不会说的意思 表达出来,指出他们思维中的误区和亮 点。”
主题:每课一中心,一课一灵魂
背景
自由著述
学到知识:知道经济大危机,了 解罗斯福“新政”,以及“新政”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学到技能:提高阅读理解、处理 材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方法:学会分析历史事件产 生的影响等。
要求学生掌握下列知识: 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 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 • • • • • 武则天简介: 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 唐高宗李治皇后与李治并称“二圣”。 自立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 死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后人对武则天评价:
• 对于武则天历来褒贬不一
• 《旧唐书》“牝鸡司晨” • 清代王夫之:“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 共怨”。
历史教学设计step by step
提
• • • • • • • • •
纲:
怎样制定教学目标? 怎样寻找教学主题? 怎样选择历史人物? 怎样合理运用史料? 怎样设臵教学问题? 怎样创设教学情境? 怎样组织课堂活动? 怎样设计灵动板书? 怎样布臵课后作业?
STEP 1: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武则天诗词
• 看朱成碧思纷纷 • 憔悴支离为忆君 • 不信比来长下泪 • 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书法
• 创制文字: •曌 人
• 飞白书 •行 草
《升仙太子碑》
武则天的自我评价:
• 乾陵一块无字碑上的几种 说法你同意哪一种?
• 1、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 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 字所能表达; • 2、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立“无 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 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 法; • 3、石碑原本计划刻字,但武则 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 力,始终不能对武则天作出适 当的评价,因而便不了了之。
学生活动
说一说你眼中 的武则天,要有证 据哟: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而马克思的成长历 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教科书。马克思也是一 个凡人,用今天很多人的观点来看,他少年 时代,可能不如在坐的同学们优秀。 投影:马克思的画像和马克思的成长历程 。 教师:我们可能都知道,马克思是一个从 小就有着远大理想的人,我们都比较熟悉马 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他的那篇毕业论文中 有这样的一段话。 投影: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 择职业时的考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 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 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 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 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 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 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少年大志,胸怀天下。
美国历史教学中,在分析一项历 史文献时,教师会要求学生考虑 以下六个问题: (1)该文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是谁? (3)写于何时? (4)写于何地? (5)写作缘由? (6)为什么该文献在整个美国历 史背景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是: 获取有效信息; 考察作者的身份与写作时间、地点和缘由,辨析其倾向 性; 分析文献价值。
•
——郭富斌(西安中学)
围绕主题的人物选择
• • • • • • • 讲一个血肉丰满的人 (宋徽宗、武则天) 讲两个互相对比的人 (马克思、乾隆与华盛顿) 讲与一件事相关的几个人 (甲骨文) 讲一个与主题相关而大家都不太熟 悉的小人物 • (张喜)
制瓷业发达
宋代五大官窑
钧窑【河南 禹州 】 汝窑【河南 宝丰 】
• 第四、表述的目标要求应是大多 数学生能达到的 • 第五、文字要精炼具体。
[案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 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 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 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地理位臵,提高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 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阅读课文,找出有关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 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局势。 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