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第10章
土壤学与农作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理工大学
第一章测试1.土壤学与农作学这门课程与生态学知识无关。
A:错B:对答案:A2.对土壤的认识与利用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A:对B:错答案:A3.以下哪些问题能造成环境污染A:工业生产排污B:过度采伐C:草场过度放牧D:大量使用化肥答案:ABCD4.近年来,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持续扩大。
A:对B:错答案:A5.只有合理规划、加强管理,才能使土壤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A:错B:对答案:B6.本课程将学习的内容有A:盐碱地的改良B:土壤耕作与管理C:农作物的灌溉制度D:微生物的分类答案:ABC7.土壤学与农作学只研究植物与土壤。
A:对B:错答案:B8.下列选项不属于对土壤合理利用的是A:因地制宜B:加强管理C:多施肥料D:合理规划答案:C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相同。
A:对B:错答案:B2.以下不属于植物体内大量元素的是A:氮B:氧C:铁D:氢答案:C3.下列属于易被土壤吸附的离子是A:碳酸根离子B:氯离子C:硅酸根离子D:硫酸根离子答案:C4.土壤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A:对B:错答案:A5.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宜,植物残体容易进行矿质化。
A:对B:错答案:A6.我国土壤类型在地理上有明显的地带分布性。
A:错B:对答案:B7.土壤质地在同一土壤剖面间也会有很大差异。
A:错B:对答案:B8.农作制是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养地制度与护地制度于一体。
A:错B:对答案:B1.土壤热学性质的热特征指标主要有A:土壤导温性B:土壤导热性C:土壤散热性D:土壤吸热性答案:ABCD2.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有A:土壤特性B:地面状况C:天文及气象D:自然地理位置答案:ABCD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因素有A:植物根系代谢作用B:土壤通气性C:易分解有机质含量D:微生物活动答案:ABCD4.根据当量孔径的大小及其作用,可以将空隙分为A:无效孔隙B:毛管孔隙C:重力孔隙D:通气孔隙答案:ABD5.国际上目前无统一的土壤结构分类标准。
土壤学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23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四、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矿化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把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氨基糖及其多聚体等,经过
微生物酶的系列作用,逐级分解而形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称为氨基化阶段(氨基化作
用) :蛋白质→RCHNH2COOH(或RNH2)+C02+中间产物+能量 第二阶段,在微生物作用下,把各种简单的氨基化合物分解成氨,称为氨化阶段(
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奚小 环说,我国承诺到2020年,将在目前基础上碳强 度减排40%—45%。由于森林面积有限,耕地需承 担更大的减排任务。
*
11
五、土壤碳酸盐转化与平衡过程
决定土壤中碳酸盐淋溶与淀积的关键:CO2— H20体系平衡(即C02/HCO3-/C032-)。
*
12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十学循环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 “土壤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中化学元素以能量传递为驱动力, 沿着土壤-生物-大气进行物质循环传递的过 程(主要过程界定为:土壤-植物-大气)称为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2
典型的再循环过程:
氨的挥发还与土壤性质、施用化肥种类和纯化学反应等因素有关。
*
26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九、土壤硝酸盐淋失
硝酸盐带负电荷,又极易溶于水,是最易被淋洗的氮形式,随着渗漏水 的增加,硝酸盐的淋失增大。自然条件下,硝态氮的淋失取决于土壤、气候、 施肥和栽培管理等条件。
十、土壤反硝化损失
2NO3- → 2NO2- → 2NO → N2O → N2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
绪论土壤(Soil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能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第一章1、同晶替代/同晶代换/同晶置换/同型异质替代/ Isomorphous substitution 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第二章1、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类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humus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冻土效应(effect of soil freezing) 土壤冰冻以后,在其解冻后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干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drying ):土壤经过干燥后,在加水湿润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激发效应**(Priming effect):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使分解速率增加的称正激发效应;降低的称负激发效应。
HA/FA 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
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第三章 根际效应: 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在物理、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这些特征在根这些特征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比值称为根土比(R/S ratio)。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知识点复习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知识点复习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二、简答题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晶代换;土壤剖面二、简答题1.风化作用的类型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二、简答题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机械组成;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容重);土壤孔隙度;物理性粘粒/物理性砂粒二、简答题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3.土壤密度的用途4.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第五章土壤水、空气与热量一、名词解释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土水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热容量二、简答题1.土壤含水量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土水势包括哪些分势?3.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4.土壤水分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5.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6.土壤热量的来源第六章土壤胶体一、名词解释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二、简答题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3.土壤胶体的性质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5.影响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第七章土壤酸碱性、缓冲性一、名词解释土壤活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土壤缓冲性二、简答题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2.土壤酸碱性的调节3.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第八章土壤养分与园林土壤肥料一、名词解释土壤养分;肥料二、简答题1.土壤养分的来源及消耗2.大量元素(N/P/K)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植物吸收形态3.土壤养分迁移到根表面的途径有哪些?4.施肥原则及方式*氮素/磷素的循环(主要过程及条件)第九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壤质量、土壤分类、诊断层的概念土壤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概念各章重点和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土壤,土地,土壤肥力,肥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一、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
A.为植物提供了定居场所(即植物生长的立足之地)B.给植物提供了必须生活条件(光、水、肥、气、热)C.能持续不断地协调,供应水肥气热。
2、土壤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的基础环节。
三个环节:初级生产(植物生产)、次级生产(动物生产)、基础(土壤管理),从土壤——植物——动物生产循环。
3、土壤是能量和营养物质循环转换的场所。
二、为什么说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生物的栖息地,保持了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了调节作用。
3.是陆地与大气界面上气体与能量的调节器。
4.对有机、无机化合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是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
5.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的功能。
三、什么是土壤和土地?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哪些?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本质的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地:地壳表层,包括所有附属物在内的一个自然综合体(包括一切环境条件在内:地貌、植被、水文、建筑等)。
物质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
四、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种类和肥力因素有哪些?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同时能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种类:按形成原因分:自然肥力、人工肥力。
按经济效益分:经济肥力、潜在肥力。
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五、目前我国土壤资源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本专业特点,谈谈如何合理利用保护土壤资源。
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
第一章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有哪些?土壤中主要的原生矿物类型有哪些?主要元素组成:包括氧、硅、铝、铁、钙、镁、钛、钾、钠、硫、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门锰、锌、铜等。
主要原生矿物类型: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优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等。
(土壤学讲义)第10章土壤养分循环
第十章土壤养分循环第一节土壤氮素循环第二节土壤磷和硫的循环第三节土壤中的钾钙镁第四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循环第五节土壤养分平衡及有效性循环第一节土壤氮素一、陆地及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形态大气中氮以分子态氮(N2)和各种氮氧化物(NO2、NO、N2O)等形式存在。
其中N2占78% ,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土壤和水体生物有效态(铵态氮和硝态氮)(二)氮素循环由两个重叠循环构成:一是大气层的气态氮循环几乎所有的气态氮对大多数高等植物无效,只有若干种微生物或少数与微生物共生的植物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素,使它转化成为生物圈中的有效氮。
二是土壤氮的内循环1-矿化作用 2-生物固氮作用 3-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作用4-固定态铵的释放作用 5-硝化作用6-腐殖质形成作用 8-腐殖质稳定化作用7-氨和铵的化学固定作用二、土壤氮的获得和转化(一)土壤氮的获得1、大气中分子氮的生物固定2、雨水和灌溉水带入的氮3、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二)土壤中N的转化1、氮的形态---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1)土壤无机态氮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2)有机态氮 --主要存在形态,占全N的95%以上水溶性有机氮按溶解度大小分水解性有机氮非水解性有机氮2、土壤氮素的转化(1)有机氮的矿化矿化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基化阶段即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如氨基糖、蛋白质、核酸等)经微生物酶的系列作用下,逐渐分解而形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
第二阶段:氨化作用即在微生物作用下,各种简单的氨基化合物分解成氨的过程。
氨化作用于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O2 RCOOH +NH3+CO2+QRCHNH2COOH + 2H---RCH2COOH +NH3+QH2O RCHOHCOOH+NH3+Q(2)铵的硝化硝化作用:是指土壤中大部分NH4+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2NH4++3O2-------2NO2-+2H2O+4H++Q2NO2-+O2-------2NO3-+Q(3)无机态氮的生物固定定义:矿化作用生成的铵态氮、硝态氨和某些简单的氨基态氮,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的吸收同化,成为生物有机体组成部分,称为无机态N的生物固定(又称为生物固持)(4)铵离子的矿物固定定义:是指离子直径大小与2:1型粘土矿物晶架表面孔穴大小接近的铵离子,陷入晶架表面的孔穴内,暂时失去了它的生物有效性,转变为固定态铵的过程。
土壤学 1-9章复习提纲及答案
土壤学题型一、名词解释。
(10道*3=30分)二、选择题。
(5道*2=10分)三、图形题。
(共20分)四、简答题。
(5道*4=20分)五、论述题。
(2道*10=20分《土壤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概念:1.土壤P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聚合土体P5 :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合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成聚合土体3.土壤圈物质循环P51 :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4.土壤的自净能力P10 :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负载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过程,是其浓度降低、毒性减弱或者消失的性能。
5.土壤发生层P4:二、其他1、单个土体图解P42、西欧主要土壤地理学派的代表学家及观点P15-16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归还学说”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岩石”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演替序列”3、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哪些?P10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章一、概念1、次生矿物P29: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叫次生矿物。
2、粒级P36: 把土壤颗粒中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就为粒级3、土壤质地P40: 土壤中各个粒级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4、灰分P42: 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从植物组织分解后,将以离子或离子团形式保留在土壤中,它们就是灰分元素,简称灰分。
5、土壤腐殖质P437、土壤结构P57: 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8、土粒密度P60: 是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土壤学 第九章---第十一章
第九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一、名词解释:1、土壤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2、土壤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3、土壤缓冲性:狭义:土壤抵抗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包括对氧化还原、污染物质、养分等。
指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4、碱化度: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二、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如何?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适宜于中性和微碱性环境;在强酸性土壤中真菌则占优势。
2)对土壤胶体带电性影响土壤环境pH 值高时,土壤胶体负电荷数量增多,相应于阳离子交换量也增加,土壤保肥性、供肥性增强。
3)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在pH6.5附近,大多数营养元素的有效性都较高。
●N、K 、 S元素在微酸性、中性、碱性土壤中都较高。
●P元素在中性土壤中有效性最高, pH<5和pH>7时有效性降低。
●Ca和Mg在pH6.5-8.5有效性大,在强酸性和强碱性土壤中有效性较低。
●Fe、Mn、Cu、Zn等微量元素有效性在酸性和强酸性高。
●Mo在酸性土壤中有效性较低,pH>6时有效性增加。
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反应的要求是不同的,各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有些植物能适应较宽的pH值范围,有些植物却对土壤pH值非常敏感,这是各种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
大多数植物均适于在pH值4-9环境中生长。
三、简述酸性土、碱性土的改良。
1. 土壤酸性的调节:一般采用施石灰的办法。
农村烧柴后的草木灰中和酸性土效果也很好。
2.土壤碱性的调节用石膏来改良。
还可施用其它的化学物质如:硫磺(经土壤中硫细菌的作用氧化生成硫酸)和明矾(硫酸铝钾)、磷石膏、亚硫酸钙、硫酸亚铁、工业废料等,都能降低土壤碱性。
四、土壤为什么具有缓冲性?1. 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组成的缓冲系统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4. 在酸性土壤中,铝离子也能对碱起缓冲作用第十章土壤养分和肥料一、植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哪些?1.大量元素:(1)C H O 天然营养元素(2)N P K 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3)Ca Mg S 中量元素2.微量元素:Fe Mn Zn Cu B Mo Cl (Ni)二、土壤养分的来源有哪些?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其他来源如生物固氮、大气降水、施肥三、简述氮、磷、钾三种元素在土壤中的的形态以及不同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1.土壤中的氮素以两类形态存在: 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大部分的土壤氮以有机态存在。
土壤学
《土壤学》课程《Pedology》(60学时)一、简要说明本课程是林学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面向水保、游憩、园林、林学,函授及园艺脱产班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总学时为60学时,学分为3.0-3.5,教学实习1.5周,学分1.5。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研究土壤性状、发育、分类、分布、调查、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它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学、森林植物学、地质学、地貌学、微生物学和自然地理学为理论基础,是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园林等学科的基础,它是林学专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独立进行土壤调查,土壤宜林地区划及具有一定的进行土壤利用和改良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一)理论知识方面:1.掌握常见矿物和岩石,以及地貌类型,重点掌握本校及其所在地区中广泛分布的三大岩类,母质类型和地貌类型。
2.掌握土壤的形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性质,比较系统地掌握土壤肥力性状的理论性质。
3.了解我国土壤分类和分布,掌握并能鉴别本校及其所在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宜林性质。
4.了解土壤养分状况,掌握常用肥料的理论和实际生产知识。
5.了解土壤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过程,重点掌握适用于目前生产中的土壤调查方法。
(二)能力、技能方面1.在熟悉十五种矿物和三十种岩石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并能鉴别本校及其所在地区所分布的主要矿物及岩石。
2.掌握土样处理,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析测定技术,并能独立进行一般性土壤分析测定,做到测定的数据准确可靠。
3.在系统观察全国土壤类型剖面标本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并能鉴别本校及其所在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剖面标本的特征。
4.了解各种不同地貌类型,掌握其主要区别,尤其要能识别本校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的地貌类型。
5.能系统地掌握鉴别矿物和岩石的方法。
7.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进行适用于目前生产的土壤调查能力。
第10章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第10章土壤氧化还原反应10.1基本概念 (1)10.2土壤物质的氧化还原过程 (6)10.3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生态影响及其调节 (13)[本章提要]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具有氧化还原特征,因此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土壤(尤其土壤溶液)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
氧化还原作用始终存在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对土壤物质的剖面迁移,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有机质转化,养分转化及生物有效性,渍水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以及污染土壤中污染物质的转化与迁移等都有深刻影响。
在农林业生产、湿地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往往要用到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
10.1基本概念10.1.1氧化还原体系土壤中有多种氧化物质和还原物质共存,氧化还原反应就发生在这些物质之间。
氧化反应实质上是失去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则是得到电子的反应。
实际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属于一个反应过程的两个方面。
电子受体(氧化剂)接受电子后,从氧化态转变为还原态;电子供体(还原剂)供出电子后,则从还原态转变为氧化态。
因此,氧化还原反应的通式可表示为氧化态 + ne还原态(10—1)土壤中存在着多种有机和无机的氧化还原物质(氧化剂和还原剂),在不同条件下他们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情况也不相同。
参加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除了土壤空气和土壤溶液中的氧以外,还有许多具可变价态的元素,包括C、N、S、Fe、Mn、Cu等;在污染土壤中还可能有As、Se、Cr、Hg、Pb等。
种类繁多的氧化还原物质构成了不同的氧化还原体系(redox system)。
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如表10—1。
表10—1 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10.1.2氧化还原指标10.1.2.1强度指标 1、氧化还原电位(Eh )氧化还原电位(redox potential )是长期惯用的氧化还原强度指标,它可以被理解为物质(原子、离子、分子)提供或接受电子的趋向或能力。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土壤学》作业及复习题09
《土壤学》作业及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土壤圈–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二、填空1.自然界土壤由、、三相物质组成。
2.土壤的本质属性是。
3.四大肥力因子是。
4.土壤是由____、____、___三相组成的,固相约占土壤总体积的___,包括____和____。
5.土地日是每年的。
6.我国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7.土壤生产力的大小由()和()共同决定。
三、问答题1.土壤与土壤圈、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肥力四因素是什么?★2. 简述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3.简述城市绿地土壤的特征。
★4.怎样提高土壤的生产力?5.土壤的基本特性?6.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特殊作用?通过学习本课程您是如何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第一章土壤矿物质(Soil mineral )一、名词解释:–风化作用–成土母质–硅铝铁率–同晶代换–粘土矿物二、填空1.土壤矿物质来自__,其矿物组成按其成因可分为____和____。
2.矿物按成因分为()和()。
3.根据成因将岩石分为()、()和()三大类。
4.岩石风化作用的类型有()、()和()三大类5.近代气候下形成的母质按其搬运方式和堆积特点,可分为母质和母质。
6.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和()。
7.土壤次生矿物种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8.高岭石晶层一面为,另一面为,因而重叠时有_键.9.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和()。
10.方土壤的粘土矿物以()为主,北方土壤的粘土矿物主要以()为主。
11.高岭石是类型的黏土矿物,蒙脱石是类型的黏土矿物。
12.三、单项选择1、下列风化过程不属于化学风化的为(): A、溶解 B、水解 C、水化 D、水蚀2、自然界最难风化的矿物种类是(): A、辉石 B、方解石 C、白云母 D、石英3、下列矿物中属于次生矿物的为()。
A.石英 B. 正长石 C. 角闪石 D. 方解石4、影响土壤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 B. 结冰 C. 流水 D. 风蚀5、影响土壤化学风化的主要因素是()A.溶解 B. 水化 C. 水解 D. 氧化6、分布最广的成土岩石是()。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的表面,称为土壤圈。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和其它条件的能力。
有效肥力:土壤本身所具有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一定条件下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且产生经济效益的肥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在其土壤肥力、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自然肥力:土壤在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的肥力。
人为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的肥力。
二.思考题。
1、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何重要性?答: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任务是首先发展植物生产。
绿色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五个基本要素日光、热量、空气、水分、养分和土壤密切相关。
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利用管理三者的关系。
植物生产是初级生产(一级生产),动物生产是次级生产,动物生产必须以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作为其食料。
植物生产(初级生产)、动物生产(次级生产)和土壤管理是农业生产中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土壤在农业生产链环中处于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地位。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一)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二)土壤资源的可变性。
(三)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四)土壤资源时间分布上的连续性。
2、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特殊作用?答: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支撑作用、环境作用3、土壤由哪些基本物质组成?答: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有机质(动植物残体、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腐殖质)土壤水(土壤溶液)、土壤空气(CO2、O2、N2等)4、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对土壤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土壤发生学说的内涵是什么?答:作用:1、开辟了用化学理论、方法来研究土壤并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新领域,并进一步发展了土壤分析化学、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等分支学科,大大促进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并对植物生理学以及整个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环境土壤学课程名称(英文):Environmental Soil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分:2.5学时:54,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实验)学时:18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授课语言:中文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课程网址:无撰写人:徐启新审定人:杨凯一、课程简介(中文)《环境土壤学》是建立在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的新兴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土壤组成、性质和土壤物质运动过程;土壤发生发育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环境的反馈响应机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土地处理系统与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等调控措施与管理等。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普通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课程简介(英文)Environmental Soil is based on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soil science, borderline betwee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ng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role and influence,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regulation,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il environment.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and the status of soil i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soil composition, properties and soil material movement proces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il; pollutant migration in soil and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oil environment and global change the feedback and response mechanism of soil environment;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land treatment system and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control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etc..This course requires basic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asic skills in general chemistry experiments.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1、掌握土壤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土壤因素有较深入的了解,为构建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2. 掌握土壤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南农专硕农综一考研土壤学复习资料部分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1)高岭组:1: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2)蒙蛭组:2:1型的晶层结构、张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3)水化云母组:2: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一般4)绿泥石组:2:1:1型的晶层结构、同晶替代较普遍、颗粒较小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1)氧化铁:针铁矿、赤铁矿2)氧化铝:三水铝石3)氧化硅4)水铝英石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1)水云母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大部2)水云母—蒙脱石区:包括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东北平原大部3)水云母—蛭石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水云母—蛭石—高岭区:包括秦岭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一狭长的过渡地带5)蛭石—高岭区:包括四川平原、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东南端6)高岭—水云母区:包括浙、闽、湘、赣大部和粤、桂北部7)高岭区:包括贵州南部,闽、粤东南沿海,南海诸岛及台湾第二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高等植物的根系、残茬、根系分泌物2)动植物残体3)土壤中的微生物4)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施用的有机肥农药等有机物2、有机质的三种形态1)新鲜有机质(未分解有机质)2)半分解有机质3)腐殖质3、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4、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1)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2)秸秆还田,轮作倒茬3)调节土壤水热状况5、腐殖质分解和转化过程1)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使其方向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第十章土壤分布与分类教材
2019/6/15
31
★ 美国的土壤分类制(土壤性状分 类)
以诊断层作为分类的依据,各级分 类的基础是野外可以定量和查核的土壤 性状,以土系作为分类的基础,从下往 上归纳而成。目前该分类在世界上流传 较广。
2019/6/15
32
★ 西欧土壤形态发生分类
由古比亚纳(W·L·Kubiena)创立。其 特点是:重视水成(半水成)土壤的分类、土
2019/6/15
8
青藏高原:高大山体阻碍了亚 热带森林土壤向西部延伸,高原特 有的草毡土、莎嘎土代替了红壤或 黄壤,只在高原边缘山地保留了此 类土壤的痕迹。
2019/6/15
9
东北地区:从山东半岛以北至
东北的黑龙江,由于受山体走向的
影响,使东西方向延伸的土壤发生
偏移,呈北东---南西走向,从西
5
二、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水平地带性)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指地带性 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东西) 延伸,按纬度(南北)逐渐变化的 分布规律(热量差异引起的)。
这种分布规律在欧亚大陆的西部表现最为明显。
2019/6/15
7
我国的土壤分布规律基本符 合纬度地带性,即东部沿海地区 从温带至热带森林土壤分布呈现 有规律的更替:棕壤—黄棕壤— 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但也出现例外。
23
◆ 非地带性土壤(Azonal Soil)
没有明显的发生层次,具有AC 或 A(B)C土体构型的土壤。这种土 壤是相对年幼的土壤。例如紫色土等。
2019/6/15
24
◆ 值得注意的问题
★ 在任一土壤带内(生物气候带),可 能有几类土壤同时存在。但其中必有一个 优势土类,也就是在相应的生物气候条件 制约下发育的土壤---地带性土壤,土壤带 也是据此而命名的。其他分布的土壤,或 者是该地带性土壤的低级分类单元(亚类) 的土壤,或者是隐地带性、非地带性土壤。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
绪论1、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概念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西比尔采夫等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5、母质的概念及类型?6、地形因素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土壤的相对年龄及绝对年龄?8、人类因素从哪几个方面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9、基本成土过程及形成土壤发生层的成土过程?10、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概念。
11、表征地质风化度和土壤淋溶程度的几个指标:土壤风化淋溶系数、土壤淋溶系数、土壤风化系数、硅铝率及硅铁铝率(注意全土和粘粒中各自代表的含义)、铁的游离度。
12、土壤主要发生层的各种符号含义(大写、小写)。
13、土壤剖面、土壤发生层、土体构型等的含义。
第二章土壤分类1、土壤分类单元2、中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的分类等级,各高级分类单元及低级分类单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命名方法是什么?3、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原则与命名方法。
4、诊断层、诊断特征5、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6、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诊断现象?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1、我国气候带的划分:根据热量及湿度各分为哪些气候区?2、我国主要成土母质(风化壳)的类型?3、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隐地带性土壤?我国主要的纬度地带性及经度地带性土壤都有哪些?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1、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及白浆土的概念。
2、为什么棕色针叶林土没有发生典型的灰化过程,而仅发生了隐灰化过程?3、白浆土的E层与灰化土的E层有什么不同?4、白浆土的低产原因何在?如何改良?5、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上有什么异同?第五章棕壤与褐土1、棕壤、褐土、粘化过程(两种类型)2、棕壤与褐土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3、棕壤的粘化过程与褐土的异异同点是哪些?4、棕壤或褐土的棕色或褐色的起因是什么?第六章黄棕壤与黄褐土1、弱富铝化过程2、黄棕壤的粘化过程与棕壤、褐土的异同点是哪些?3、粘磐黄褐土与白浆化黄褐土的基本性质和改良利用上的差异?第七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赤红壤、燥红土1、红壤、黄壤、砖红壤及赤红壤共同的成土过程是什么?2、什么是铁铝土?其形成的气候条件?3、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脱硅富铁铝、生物富集)?4、黄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黄化过程、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5、砖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强度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过程)?6、结合前面表征地质风化和土壤淋溶强度的指标来认识铁铝土纲土壤脱硅富铁铝化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酸性土壤PH上升,碱性土壤PH下降-----趋向中性 酸性土壤PH上升,碱性土壤PH下降-----趋向中性 PH上升 PH下降----还原耗氧和H pH上升 上升, 增加降低pH Fe3+, Mn4+还原耗氧和H+, pH上升,CO2增加降低pH 2e-------> Fe2O3 + 6H++ 2e----> 2Fe2+ + 3H2O 2e-------> MnO2 + 4H+ + 2e----> Mn2+ + 2H2O 4、还原物质的形成和积累 --------毒害作用 Fe2+,Mn2+,--------毒害作用 降低根系活性----阻碍K Si的吸收----生理失调 ----阻碍 的吸收----生理失调; Fe2+毒:降低根系活性----阻碍K、Si的吸收----生理失调; H2S,CH4, H2等; 有机酸的暂时积累 酸与钙结合),搁田 酸与钙结合),搁田 ), 乙酸、丙酸、丁酸、乳酸、丁二酸等, 乙酸、丙酸、丁酸、乳酸、丁二酸等,毒性 控制易分解有机质用量和施用时间,施用石灰可促进分解降低毒害( 控制易分解有机质用量和施用时间,施用石灰可促进分解降低毒害(有机
依次还原 380- 分子氧消失 380-320mV 280- NO3-还原 280-220mV Mn4+还原 Fe3+还原 SO42-还原 CO2还原 280- 280-220mV 180- 180-150mV -120--180mV 120- -200--280mV 200- N2 Mn2+ Fe2+ FeS CH4 H2S 兼性厌氧 专性厌氧 N2O
第十章
• 中国,有七千多年的稻作历史, 中国,有七千多年的稻作历史, • 全国其它地区也有分布,东北 全国其它地区也有分布,
水稻土Biblioteka • 东南亚: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 东南亚:越南,印尼,马来西亚, • 我国:占全国耕地面积20%以上,约有三亿多亩。 我国:占全国耕地面积20%以上,约有三亿多亩。 20%以上 •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平原地区,丘陵山谷低地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平原地区,
粘结田的改良和利用
粘结田大多发育在页岩和石灰岩上,土壤质地特别粘重, 土壤结构性差,遇水成块不易破碎,易旱,易涝。所以 应采用客土掺砂的办法,改善土壤质地,结合深耕,增 施有机肥。 改良利用措施包括客土掺粘,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保蓄能力。
沉板田的改良和利用
泛酸田的改良和利用
搁田; 3)搁田; 底层要有一定透水性 4、改善土壤的养分供应 施肥:重视N 施肥:重视N肥,重视平衡施肥,N、P、K配比,注重微肥 重视平衡施肥, 配比,
排除影响水稻生长的土壤障碍因子-----低产田改良 5、排除影响水稻生长的土壤障碍因子---低产田改良
冷浸田的改良和利用 针对冷浸田存在的问题,一般都采用开沟排水,落干晒 田,以改善土壤的水、热、气状态,水旱轮作,改善土 壤结构,消除有毒物质。
第一节
水稻土剖面的发育
水稻土是在人为控制排灌条件下,水田耕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土类, 水稻土是在人为控制排灌条件下,水田耕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土类, 由其它土壤发育而成,或直接发育于河、 海沉积体上, 由其它土壤发育而成,或直接发育于河、湖、海沉积体上,因水分状况及 氧化还原状况不同,在长期成土过程中形成特征剖面。 氧化还原状况不同,在长期成土过程中形成特征剖面。 典型的水稻土剖面: 典型的水稻土剖面: 耕作层;淹水;强还原性(表层氧化薄膜); );蓝 1、淹育层段 : 耕作层;淹水;强还原性(表层氧化薄膜);蓝、灰或 棕灰色(低价态化合物,排水落干后鳝血土)。淋溶层, )。淋溶层 棕灰色(低价态化合物,排水落干后鳝血土)。淋溶层,糊、散。 渗育层段: 淹育层下部(包括犁底层);无滞水;渗漏为主, );无滞水 2、渗育层段: 淹育层下部(包括犁底层);无滞水;渗漏为主,也有 淀积;灰色,有铁锰杂斑;氧化性, 犁底层密实)。 淀积;灰色,有铁锰杂斑;氧化性,碎块状结构 (犁底层密实)。 潴育层段:渗育层下部;间竭积水(下渗水受阻或地下水上升); );间 3、潴育层段:渗育层下部;间竭积水(下渗水受阻或地下水上升);间 竭性氧化还原交替;蓝灰(滞水时或结构体断面)或红棕( 竭性氧化还原交替;蓝灰(滞水时或结构体断面)或红棕(干时或结构 体表);铁锰分层淀积(下渗水:铁层在上,锰层在下;地下水上升, );铁锰分层淀积 体表);铁锰分层淀积(下渗水:铁层在上,锰层在下;地下水上升, 锰层在上,铁层在下),棱柱状结构。 ),棱柱状结构 锰层在上,铁层在下),棱柱状结构。 潜育层段:地下水位以下,淹水,强还原性;灰蓝或紫色,糊烂。 4、潜育层段:地下水位以下,淹水,强还原性;灰蓝或紫色,糊烂。 根据上述四个层段在剖面中的组合状况不同,及各层段发育不同, 根据上述四个层段在剖面中的组合状况不同,及各层段发育不同, 将水稻土分成5个亚类,淹育、渗育、潴育、脱潜潴育、潜育水稻土。 将水稻土分成5个亚类,淹育、渗育、潴育、脱潜潴育、潜育水稻土。
5、氮素形态转化 旱地: 旱地: OM 水田: 水田: OM ----硝化作用 NH4+----硝化作用 NH4+; NO3NO-3
N2O, NO, N2
6、磷有效性增加 pH—> pH >中性 磷酸铁、铝水解, 磷酸铁、铝水解,释P增加; 增加;
磷酸铁盐中铁还原,溶解度增加; 磷酸铁盐中铁还原,溶解度增加; Fe膜还原溶解,释放闭蓄态P Fe膜还原溶解,释放闭蓄态P; 膜还原溶解
土壤 排水良好的土壤 渍水土壤 其中 轻度还原 中度还原 强还原
Eh值范围(mv) 500~700 400~300 400~200 200~-100 -100~-300
一般较肥沃水稻土淹水, 3-7天 降至100~-100mv, 而后回到 一般较肥沃水稻土淹水, 降至100 100mv, 0~100mv。落干, 500mv,水稻后期, 100~200mv。 100mv。落干, 500mv,水稻后期, 200mv。
淹育水稻土
渗育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
典型水稻土剖面示意
A A/P P W
淹育层段(强还原性)
渗育层段(氧化性) 潴育层段(氧化还原交替)
G
潜育层段(强还原性)
第二节
淹水土壤的化学过程与养分状况
氧气减少和消失; 1、氧气减少和消失; 气在水中扩散极慢,淹水75分钟, 降至原来的1%, 75分钟 O2气在水中扩散极慢,淹水75分钟,O2降至原来的1%,一日内接 1% 近于0 增加。 近于0, CO2增加。 Eh值下降及氧化态化合物依次还原 值下降及氧化态化合物依次还原; 2、Eh值下降及氧化态化合物依次还原; 排水与渍水土壤Eh Eh值比较 排水与渍水土壤Eh值比较
施用石灰中和酸;客土垫高田面以降低表层土壤的酸 度;种植绿肥,大量施用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缓冲 能力。
第三节
增加有机质; 1、增加有机质;
水稻土改良和培肥原则
数量, 数量,活性
加厚耕层; 建立肥沃、 2、加厚耕层; 建立肥沃、深厚的耕层是高产水稻需要 改善环境条件,合理排灌; 3、改善环境条件,合理排灌; 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改串灌为排灌分家; 1)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改串灌为排灌分家; 2) 改善土壤内部排水条件; 改善土壤内部排水条件; 降低地下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