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盛衰

合集下载

2017-2021年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2017-2021年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2017-2021年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2017-2021年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东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说家中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次登上畅销书榜单,也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

本文将以2017至2021年为时间段,探讨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一、东野圭吾的作品特点东野圭吾擅长创作心理悬疑推理小说,他的作品以庞大的谜团、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而闻名。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常常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故事,使读者产生代入感。

此外,东野圭吾的作品还融入了日本社会现实问题,如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这也是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的传播1. 作品翻译与引进自2017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东野圭吾作品被引进中国市场并进行翻译。

中国出版社纷纷购买了他的版权,推出了一系列翻译版。

同时,网络小说平台也开始发布东野圭吾的作品,方便读者在线阅读。

这些措施大大方便了中国读者接触和阅读他的作品。

2. 出版广告与推荐随着东野圭吾在中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出版社和媒体纷纷加大对他作品的推广力度。

出版方热衷于在媒体上投放广告,并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如作家访谈、读者交流会等,以吸引更多读者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

一些影视剧和电影的改编也为他的作品带来宣传效应。

3. 网络传播与社交媒体推广网络的普及使东野圭吾的作品得以更迅速传播。

无论是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是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上,都有大量读者分享对他作品的了解和阅读感受。

在线书评和电子阅读器也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享受他的小说。

许多粉丝会成立各种各样的社群,讨论他的作品,进一步推动了他在中国的传播。

三、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1. 受众群体的扩大东野圭吾的作品在中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他的小说不仅受到年轻读者的追捧,也受到了大量中年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读者对于他错综复杂的情节和巧妙构思的推理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2017.02推理小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侦探小说,是目前比较畅销的一种小说读物,发行量居于首位。

本文主要对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在中国传播的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其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探讨日本推理小说的成功对中国原创侦探小说的启示,为后期的小说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在中国传播的新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最初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政策的开发,日本现代文学逐渐随着日本电影传入中国市场,被广大观众、读者接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日本社会派推理文学作品、刑侦类电影等作品,例如松本清张、横沟正史等人的作品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认可与喜爱。

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1980年松本清张的小说全国出版累积超过200万册,其中出版重心主要集中在社会派推理小说上。

与此相比,中国出版的日本推理小说,不管是在引进发行的契机上,还是在出版的范围数量上等都存在着明显特点。

之所以使得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其中主要离不开出版人的眼光与胆识,这些具有新意识、敢创新以及新想法等出版人对文学出版具有明显的敏感度,从而成为了日本推理小说的引进发行引路者[1]。

二、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流行的原因(一)作品类型多样化,且风格多元化当欧美的侦探小说传入日本时,日本根据“Discoverystory"的概念(欧美),将这种小说称之为“探侦小说”,在日语中“探侦”即“侦探”的意思。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水谷准(推理作家,兼评论家)首次提出了“推理小说”的概念,以此来巩固该类小说在日本的地位,自五十年代之后,“社会派推理小说”逐渐形成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进一步促进了日本推理小说走向国际的舞台,在此之后,“推理小说”被广泛使用,从而使得日本逐渐形成“推理文化”。

由于欧美的侦探小说较为单一,多将重点放在人物的刻画、性格以及形象等方面,或者重点叙述案件、破案过程等,“案件发生———侦探出场———侦破案件”时常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写作。

东野圭吾推理小说为何风靡于中日两国--以《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为例

东野圭吾推理小说为何风靡于中日两国--以《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为例

东野圭吾推理小说为何风靡于中日两国--以《白夜行》、《嫌
疑人X的献身》为例
常婷婷
【期刊名称】《网友世界·云教育》
【年(卷),期】2014(000)016
【摘要】东野圭吾是日本备受瞩目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家,他的作品高度关注和反
映当今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社会性。

近些年来他的作品不仅畅销于日本,在中国也掀起了“东野热”。

本文将以《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为例,从日本
人的心理、写作手法、作品的社会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东野作品流行于日本的原因。

同时通过中日两国推理小说的对比、结合中国具体社会现状以及小说的人文情怀,对东野作品在中国广为阅读的现象也做了分析。

【总页数】3页(P108-109,127)
【作者】常婷婷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系,吉林长春 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走进推理的漩涡——以《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为例看东野圭吾小说在
中国青年中的接受 [J], 陈子寒
2.东野圭吾小说主题的解读--以《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为例 [J], 林韶

3.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和东野圭吾的作品叙事手法对比分析--《砂器》
和《白夜行》为中心 [J], 刘婷
4.东野圭吾小说的本土化改编r——《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读解 [J], 庞丹青
5.从《嫌疑人X的献身》看东野圭吾眼中的边缘人 [J], 丁一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东野圭吾系列图书看日版书籍装帧设计的本土化

从东野圭吾系列图书看日版书籍装帧设计的本土化

从东野圭吾系列图书看日版书籍装帧设计的本土化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也在国际上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包含了扣人心弦的推理故事,还有精心设计的书籍装帧。

随着他的作品在中国的热度不断攀升,东野圭吾系列图书的中文版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正如日本的文化和艺术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样,东野圭吾系列图书的装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的艺术和设计风格。

从这些图书的装帧设计中可以看到对细节的精致追求,以及对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氛围的精准捕捉。

东野圭吾系列图书在外观设计上注重简洁与高雅。

封面一般采用大胆的纯色或简单的图案作为背景,配以书名和作者名字的字体设计。

整个封面没有过多的花俏或杂乱的装饰,而是通过选择颜色和字体来表达故事的基调和主题。

这种简洁的设计风格不仅符合东野圭吾作品的严肃和深沉氛围,还使读者在书架上一眼就能辨认出这是一本东野圭吾的图书。

东野圭吾系列图书在版式设计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一般来说,这些书籍在整体布局和字体选择上比较规范,注重排版的清晰和易读性。

章节标题用较大的字体,页眉和页脚留白较多,使得读者能够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部分。

在每个章节之间,还会插入一些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小插图,增加了视觉上的吸引力。

这种规整的版式设计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舒适和轻松,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东野圭吾系列图书中常常会有独特的封面绘画。

这些绘画往往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也是对故事内容的进一步诠释和呈现。

有些封面绘画通过描绘主要人物、关键场景或重要物品等来提醒读者故事中的重要细节。

而有些封面绘画则通过抽象的形象,来表达故事的玄妙和隐秘。

这些封面绘画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图书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也为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阅读乐趣。

从东野圭吾系列图书的装帧设计中可以看到对日本艺术和设计风格的本土化处理。

通过注重简洁与高雅的外观设计、规整的版式设计以及独特的封面绘画等元素,这些图书在视觉上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体现出东野圭吾作品所要表达的严肃、深沉和优雅之美,为读者带来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浅析东野圭吾推理小说被广泛影视化的原因

浅析东野圭吾推理小说被广泛影视化的原因

浅析东野圭吾推理小说被广泛影视化的原因作者:史倩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08期摘要:当今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其作品因它独有的魅力,备受亚洲及周边地区的追捧。

本文从日本推理小说的概念、发展、特点出发,试浅析东野圭吾推理小说被频频成功影视化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东野圭吾推理小说影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031-01东野圭吾,是当今时代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家,他的作品在2007年首次传入中国,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深受读者的追捧与喜爱,同时多部小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被多国影视化。

现今研究东野圭吾作品的学者不在少数。

笔者想在这里简单地分析一下东野圭吾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及广被影视化的原因。

1 推理小说1.1 概念界定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推理”?该词为逻辑学名词,指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从已知的前提推出新的判断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推理小说是指以已知线索为依据运用推理的方式解开故事谜底的一种小说,故事通常包含凶杀、悬疑、侦探等多种元素。

推理小说这个名称最先也是在日本起用的。

1.2 大致发展及特征作为大众文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推理小说,在当今世界范围的阅读市场中,有着极为耀眼的地位。

推理小说源于美国,发展于英国,繁荣于日本。

首先,是在江户、明治时代。

日本推理小说开始萌芽,日本作家井原西鹤模仿中国传统公案小说开始,推理小说初登日本文坛舞台。

例如中国南宋时代的作品《棠阴比事》,收集了一百多个清官断案的故事,日本的推理小说《樱阴比事》模仿了中国的该部作品,通过血液化验之类的方式来鉴别罪犯的罪行,再根据一些线索,加之缜密的逻辑推理来缉拿罪犯。

其次,是在战前即20世纪初期。

日本推理小说开始走向成熟。

出现了以江户川乱步为代表的“本格派”小说,以推理解谜为主要走向,用科学的逻辑推理为侦破的主要手段,讲究写实;还有横沟正史为代表的“变格派”小说,注重逻辑推理的同时,更注重揭示人物诡异的心理活动为突破口,甚至出现一些妖魔鬼怪等元素。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作者:石碧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2期内容摘要:自21世纪到来以后,日本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各种类型的推理小说不断涌入我国文学市场中,在我国的图书市场掀起了一股巨大的热潮。

通过短短的几年发展,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出版数量正在日趋增加,甚至超过了欧洲侦探小说,已成为我国读者大众比较欢迎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中国译介推理小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侦探小说,是目前比较畅销的一种小说读物,发行量居于首位。

本文主要对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在中国传播的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其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探讨日本推理小说的成功对中国原创侦探小说的启示,为后期的小说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在中国传播的新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最初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政策的开发,日本现代文学逐渐随着日本电影传入中国市场,被广大观众、读者接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日本社会派推理文学作品、刑侦类电影等作品,例如松本清张、横沟正史等人的作品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认可与喜爱。

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1980年松本清张的小说全国出版累积超过200万册,其中出版重心主要集中在社会派推理小说上。

与此相比,中国出版的日本推理小说,不管是在引进发行的契机上,还是在出版的范围数量上等都存在着明显特点。

之所以使得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其中主要离不开出版人的眼光与胆识,这些具有新意识、敢创新以及新想法等出版人对文学出版具有明显的敏感度,从而成为了日本推理小说的引进发行引路者[1]。

二、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流行的原因(一)作品类型多样化,且风格多元化当欧美的侦探小说传入日本时,日本根据“Discoverystory"的概念(欧美),将这种小说称之为“探侦小说”,在日语中“探侦”即“侦探”的意思。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水谷准(推理作家,兼评论家)首次提出了“推理小说”的概念,以此来巩固该类小说在日本的地位,自五十年代之后,“社会派推理小说”逐渐形成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进一步促进了日本推理小说走向国际的舞台,在此之后,“推理小说”被广泛使用,从而使得日本逐渐形成“推理文化”。

浅析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

浅析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

浅析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摘要】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四次入围并一次获得日本小说大奖直木奖。

自从引入中国后,也备受中国青年人的欢迎和喜爱,其作品连续上榜畅销小说榜,可以说他是最受中国年轻人喜爱的日本推理作家。

近年来像《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铺》等作品多次被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翻拍成畅销影视作品。

东野圭吾作品长时间地受到大众读者的青睐,这主要得益于其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等。

【关键词】东野圭吾;人物形象;社会问题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1985年凭借推理小说《放学后》捧得日本第三十一届“江户川乱步奖”,此后开始专职著书。

东野圭吾是一位高产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了近八十部作品,其代表作有《幻夜》《秘密》《放学后》《单恋》《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信》等。

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

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纵观其推理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故事中的主人公大不相同。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早期的成名作,其中的主人公前岛没有明确目标认为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物种,他无法理解其他教师对学生的管教,也厌烦同事的话中有话,他面对女学生阳子的求助置之不理,对待沉浸在怀孕欣喜中的妻子裕美子冷言以待。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前岛的行为、心理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刻画了一个自我、自私又现实的形象。

而《恶意》中主人公野野口修是创作儿童文学的小说家。

“好友”日高邦彦在生活上和工作上都帮助过他,他却因其在文学的成就而嫉妒得发狂心理扭曲甚至杀害了日高。

“就是看他不爽”的杀人动机将“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无疑,让人不寒而栗。

刻画了一个懦弱不堪却拥有极强的自尊心的人物形象。

与之相对,该案中被害者日高邦彦是畅销小说家,他开朗、善良、富有正义感,“不管对谁,总是非常亲切。

”《嫌疑人×的献身》中男主人公石神哲哉因家庭原因事业止步于一名默默无闻的高中数学教师。

他可以为挚爱牺牲自己,同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也可以毫不怜惜地夺取他人的性命。

东野圭吾的中国传播模式论

东野圭吾的中国传播模式论

东野圭吾的中国传播模式论作者:范伟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2期摘要:东野圭吾的文学作品凭借其鲜明的风格成为中国书市推理界的新风。

自2008年正式进入中国书市后,逐渐升温,成为推理界的“畅销君”、“常青树”,进而引发“东野热”现象。

以媒介为核心影响因素的单向营销传播模式及两级流动传播模式是促成该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东野圭吾;传播模式;媒介2008年,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凭借其鲜明的作品风格强势入驻中国书市推理界,打破现有格局。

现长期占领推理小说界榜单前列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等作品皆出自东野之手。

2011年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中,东野圭吾以48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第五名,被称为“畅销届的代名词,出版界的印钞机”。

其传播模式为东野圭吾在中国的成功扩散到决定性作用。

一、媒体制造机遇:舆论场生成传播场伍旭升教授将“三向认同”即由单一个体读者,通过社会交往、大众传播媒介渲染的舆论状态称为“舆论场”。

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读者与观众、社会交往、大众传播媒介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舆论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

在舆论场中,无论是主动的探寻还是被动接受,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形成社会个体参与活动并使传播主体得以传播的传播场。

纵观其在中国的扩散历程,1996年在中国问世至今,由默默无闻至声名大噪,东野圭吾前后经历了前商业化阶段,商业成熟期及“中国化”时期。

在此期间,其作品持续升温,媒介(机构)的参与及催化直接促使了“东野热”现象的形成,更催生了传播的温床—传播场。

东野圭吾作为“畅销榜”的常驻作家,本身所具备的新闻价值,极易成为媒体的良好素材,被持续反复报道。

加之作为改编王,其文学作品的影视剧版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媒体上,借助强势媒体问的融合贯通,极易成为受众的“议程”而被设置。

东野圭吾的作品在日本被大量改编为影视剧,但由于中国并未引进版权,始终未能在院线上映。

同一起点,不同路向:中日侦探小说发展路径比较

同一起点,不同路向:中日侦探小说发展路径比较

Different Approaches from Same Star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Detective Stories 作者: 曹艳春[1] 李世新[2]
作者机构: [1]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海口571158
出版物刊名: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4-10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中国 日本 侦探小说 发展路径 比较
摘要:中日两国侦探小说的产生具有相似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渊源,但明治维新特别是二战后,日本的侦探小时发展迅速,社会推理小说成为世界侦探小说发展的第三次高峰,而中国侦探小说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流派。

中日侦探小说艺术成就悬殊,与两国的发展道路和经济水平不同、法律体系的健全和法律观念的普及程度不同,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中国侦探小说要向前发展,一要走本土化创作之路,二要不断丰富小说的社会内涵,三要创作多层次的小说,以满足不同层次社会读者的审美趣味。

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盛衰

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盛衰
话题
日本推理小说
在中国的盛衰
TopicTsopics
南京 李景端
2005
随改革开放步伐进入中国
在改革开放之前 由于受极左思潮的 影响 我国长期对日本推理小说采取排斥 态度 据国家版本图书馆的资料 从1949 至 1978 这30 年期间 仅在 1965年出版过
话 1 种日本推理小说 即文洁若翻译的松木 清张的 日本的黑雾 十年动乱 之后
etc.
2005
Thirdly, these books served as an education
年 for Chinese writers. The Japanese writers are
第 good at creating mysteries and suspense, playing
四 期
Secondly, these books widened the field of
事 vision of many Chinese reader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9) had just become history
and the door to the outside world was just open.
the first time most Chinese readers learned from
these books about loopholes in law, undercover
agents, drugs used as murder tools, forensic
doctors, fingerprints, blood types, lie detectors,
回顾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由盛转衰的

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盛衰

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盛衰

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盛衰随改革开放步伐进入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长期对日本推理小说采取排斥态度。

据国家版本图书馆的资料,从1949至1978这30年期间,仅在1965年出版过1种日本推理小说,即文洁若翻译的松木清张的《日本的黑雾》。

“十年动乱”之后情况大有改观,仅1979至1986的8年间,就翻译出版了11位作家的55种日本推理小说,其中森村诚一占15种,松木清张11种,而且发行量可观,单本印数起码三四万,最多的像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野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等“三个证明”,加上不同出版社的不同版本和同名电影剧本,累计总印数高达300万册。

那时候社会上非常流行两部日本电影:一部是《追捕》,另一部是《人证》。

《追捕》就是由西村寿行的推理小说《渡过愤怒的河》改编的,而《人证》则是由森村诚一的推理小说《人性的证明》改编的。

当时不仅它们的故事几乎众人皆知,就连《追捕》中追捕杜丘的配乐以及电影《人证》中女主人公八衫恭子的《草帽歌》,也都流行一时。

随后,水上勉、赤川次郎、西村京太郎、夏树静子等一批社会派推理小说家的作品也竞相登场。

在这种电影与书刊互动的造势下,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加上这时期介绍进来的山崎丰子的《浮华世家》等社会小说以及城山三郎的《官僚们的夏天》等经济小说,也从另一个角度给社会派推理小说加了温。

这样一来,在80年代的前阶段,形成了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早期日本推理小说,分为以江户川乱步为代表的、纯粹逻辑推理的“本格派”,以及以横沟正史为代表的、推理加惊险和恐怖的“变格派”,二战以后,又流行以松本清张为代表的“社会派”,它虽然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但作为日本战后文学的一种重要创作潮流,曾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社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改变了以往推理小说偏重案情剖析和忽视表现人与人思想感情的缺陷,在保留严密推理的基础上,重视挖掘案情发生的动机,追究犯罪的社会原因,并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政界、商界、金融界乃至国际间复杂的斗争;小说中又常常穿插爱情和惊险故事,因此情节曲折、悬念迭生、结局意外,就成为它吸引人的重要特点。

论推理小说在日本得以发展盛行之原因

论推理小说在日本得以发展盛行之原因

作者: 曾雯苹
作者机构: 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出版物刊名: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0-8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推理小说;知识崇拜;忧患意识;文化产业链
摘要:日本推理小说的起源较晚,却在世界推理文苑中成为独树一帜的推理大国。

日本国家发展变革中产生的知识崇拜、忧患意识与社会压力之沉重、本国文学界给予持续的高度重视以及日本推理作品产业链之成熟及多样化等方面,皆是推理小说在日本得以发展盛行的原因。

推理小说为何能燃烧中国书市

推理小说为何能燃烧中国书市

《推理小说为何能燃烧中国书市?》摘要:2007年,海南出版社就曾出版过他的《湖边凶杀案》、《预知梦》,z008年5月和6月又分别出版了《侦探伽利略》和《秘密》,直到2008年9月,《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出版,东野圭吾的名字才真正地进入市场和读者的法眼,东野圭吾的畅销,在很大程度上,撬动了中国推理小说的出版内需推理小说能火多久?中国武推理小说何时能独树一帜?这需要出版社的经营维护,需要社会的激励,需要作者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我们大家平和的心态。

上个世纪,金庸、古龙带火了武侠小说;世纪之交,蔡智恒激活了网络文学;本世纪这些年,又因为天下霸唱、当年明月,让“盗墓”小说和历史读物红极一时。

到了2009年,一把火烧到了“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为什么能燃烧中国书市?中国等待推理小说推理小说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它的产生依托于法律意识、科学技术与理性精神。

推理小说离不开犯罪,但并非有了犯罪才有推理小说,而是有了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才能产生推理小说。

所以说,推理小说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息息相关。

经济越发达,城市越发达,推理小说的创作才越丰富。

推理小说在西方(也称作“侦探小说”)已经发展了一个半世纪,是大众图书中一个非常成熟的门类,且不说那些古典推理小说名著,像当代作家康薇尔所创作的“女法医”系列,几乎每本一出版就能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再说到我们的近邻日本,更是把推理小说发展得无孔不入。

据2001年的统计,日本有推理小说迷1000~,万,其中四成竟是年龄超过55岁的老年人。

据对东京等12个城市的1000余名退休老人的调查,有至少一半的老人在过去一年曾读过3本以上的推理小说,最多的甚至读完了26本!不论欧美还是日本,根据推理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或推理性质的影视作品在全部影视作品中都占很大比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相较之下,中国平淡了许多。

以农业文明为标志的公案小说、武侠小说曾独领风骚。

而到了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加快,推理小说的土壤可以说有了。

论推理小说在日本得以发展盛行之原因

论推理小说在日本得以发展盛行之原因

论推理小说在日本得以发展盛行之原因
曾雯苹
【期刊名称】《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8)004
【摘要】日本推理小说的起源较晚,却在世界推理文苑中成为独树一帜的推理大国.日本国家发展变革中产生的知识崇拜、忧患意识与社会压力之沉重、本国文学界给予持续的高度重视以及日本推理作品产业链之成熟及多样化等方面,皆是推理小说在日本得以发展盛行的原因.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曾雯苹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4
【相关文献】
1.日本"鬼片"鬼在哪里?——日本恐怖片盛行之原因
2.论推理小说在日本得以发展盛行之原因
3.基于《日本天皇的阴谋》探析天皇制得以延续的原因及走向
4.日本教育为何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试谈日本民族意识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5."爽剧"盛行:反击生活的全民狂欢
——近年热播"爽剧"的盛行原因及发展趋势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盛衰随改革开放步伐进入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长期对日本推理小说采取排斥态度。

据国家版本图书馆的资料,从1949至1978这30年期间,仅在1965年出版过1种日本推理小说,即文洁若翻译的松木清张的《日本的黑雾》。

“十年动乱”之后情况大有改观,仅1979至1986的8年间,就翻译出版了11位作家的55种日本推理小说,其中森村诚一占15种,松木清张11种,而且发行量可观,单本印数起码三四万,最多的像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野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等“三个证明”,加上不同出版社的不同版本和同名电影剧本,累计总印数高达300万册。

那时候社会上非常流行两部日本电影:一部是《追捕》,另一部是《人证》。

《追捕》就是由西村寿行的推理小说《渡过愤怒的河》改编的,而《人证》则是由森村诚一的推理小说《人性的证明》改编的。

当时不仅它们的故事几乎众人皆知,就连《追捕》中追捕杜丘的配乐以及电影《人证》中女主人公八衫恭子的《草帽歌》,也都流行一时。

随后,水上勉、赤川次郎、西村京太郎、夏树静子等一批社会派推理小说家的作品也竞相登场。

在这种电影与书刊互动的造势下,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加上这时期介绍进来的山崎丰子的《浮华世家》等社会小说以及城山三郎的《官僚们的夏天》等经济小说,也从另一个角度给社会派推理小说加了温。

这样一来,在80年代的前阶段,形成了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早期日本推理小说,分为以江户川乱步为代表的、纯粹逻辑推理的“本格派”,以及以横沟正史为代表的、推理加惊险和恐怖的“变格派”,二战以后,又流行以松本清张为代表的“社会派”,它虽然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但作为日本战后文学的一种重要创作潮流,曾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社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改变了以往推理小说偏重案情剖析和忽视表现人与人思想感情的缺陷,在保留严密推理的基础上,重视挖掘案情发生的动机,追究犯罪的社会原因,并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政界、商界、金融界乃至国际间复杂的斗争;小说中又常常穿插爱情和惊险故事,因此情节曲折、悬念迭生、结局意外,就成为它吸引人的重要特点。

再加上许多日本推理小说都被改编成电影上映,还有不少被改编成连环漫画出版,因而它对人们的吸引力就更大了。

在中国热销影响可观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热销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催生了日本推理小说出版热。

1879至1989这10年期间,我国出版日本推理小说的出版社至少有40家以上,出版的书目超百种。

那时期许多期刊也竞相刊登中短篇推理小说,电影出版社还出版过好几十辑《外国电影剧本丛刊》,其中仅李正伦翻译的日本推理剧本就有十来种;(2)拓宽了许多人的眼界。

长期处在封闭状态、特别是刚刚经受过“文革”毒害的中国读者,对西方社会极为陌生。

当他们从日本推理小说中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既感新鲜,又不禁引发联想与思考。

从《追捕》等作品中,人们接触到了司法陷阱、伪装卧底、药品夺命以及法医、指纹、血型、测谎等等侦破手段,而这些,多数人此前都没见过;(3)丰富了中国作家的写作手法。

日本推理小说在设置谜团、制造悬念、渲染气氛、解谜破案等方面,不仅善于紧扣办案元素,施展逻辑推理,而且很会经营情节,追求情绪感染,注意把知性解谜与感性煽动结合起来。

尽管有人说它文学性不强,但它较能抓住读者,确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它显然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实际上它也的确对当时中国的一些作家产生了影响。

例如,群众出版社出版的程小青《霍桑探案集》和汤保华的“警探司徒川系列”,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蓝玛“侦探桑楚系列”等小说,从中都或多或少可以看到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子。

当年有部国产电视连续剧《保密局的枪声》,剧中同样使用了不少推理手法。

这些都印证了当年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产生的影响。

由盛转衰引起的教训由于80年代我国尚未加入世界版权公约,翻译出版日本推理小说无须作者授权,于是在获利的驱动下,许多出版社还包括书商把出版推理小说当成“摇钱树”,以致出现了由“热”向“滥”的滑变。

他们出书不做选题选择,内容只求刺激好卖,封面更是百般挑逗,以致不仅造成格调低下的推理小说充斥市场,甚至还出现了雇“枪手”仿写的假日本推理小说。

这种对日本推理小说的盲目追逐,一是导致读者对它“倒了胃口”,看腻了不值得再看;二是引起了出版主管部门的警觉。

例如西村寿行的作品,80年代前期出版的《追捕》《污染的海峡》等多属健康和揭示社会矛盾的,而后期出版的《暴力与色欲》《暴虐》《血火大地》《失踪的女人》等,则渲染性虐待、性暴力、性变态等细节,大都格调低下,有些还沾上淫秽的边。

主管部门为净化图书市场,自然要予以限制出版。

1989年以后,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变化。

1992年起,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出日本推理小说要先买版权,于是这种衰落的进程更加明显。

像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1979年《译林》以江苏人民出版社名义最早出版时,初版就发行45万册,而1992年至今,国内好像一本也没再出过。

当前日本推理小说受到冷淡,可以从两方面得到印证:一是出版社热情大减。

现在还在出日本推理小说的,只有珠海、群众、时代文艺、贵州人民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出版社,而且出得很零散;二是号称推理小说新秀的“新本格派”作品,也同样难有当年“社会派”的风光。

以岛田庄司为代表的日本推理小说“新本格派”,不像“社会派”那样立足于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现实,而是追求谜题的幻想性,精心设计案件的诡计范式,乃至异想天开,使看来不可能发生的事硬是发生了。

近些年“新本格派”较有影响的有两个系列:占星师御手洗洁系列和刑警吉敷竹史系列。

前者把占星术用来破案,魔法加推理,渲染神秘感,为首藤瓜于的《脑男》塑造了一个有人类体形、却无常人感情的“怪人”,在幻想中产生推理,依靠星占术破案,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后者热衷在幻想中进行推理,有“解谜至上”倾向。

尽管“新本格派”的《被诅咒的木乃伊》得过第92届直木奖,但这类小说似乎并未赢得中国读者的广泛青睐,市场上也偶尔仅见珠海出版社出版的有栖川有栖的《四十六号密室》等一两种。

可见,至少在可预见的近期内,日本推理小说恐较难走出不景气的阴影。

回顾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由盛转衰的历程,其中固然有推理小说本身的原因,比如写法趋于模式化,叙述过于累赘,色情描写太露骨,以及缺乏像英国的福尔摩斯、美国的杜宾、法国的亚森罗苹等这类神探形象人物等等,但我认为,出版界的盲目追捧和劣质引发倒胃、滥出导致衰落等市场现象应该值得人们深思。

(本文作者为著名翻译、出版家,译林出版社原社长)Japanese Whodunits in China: from Popularity to Unpopularity By Li JingduanIn the 30 years between 1949 and 1978, only one detective story by a Japanese writer was published in China when it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ltra "left" trend of thought. It was in the year of 1965. After the 10-year tumult, Chinese readers suddenly found the charm of the genre. In the eight years between 1979 and 1986, 55 kinds of whodunit books by 11 Japanese writers were published in China. Some books were printed more than 3 million. Japanese movies adapted from novels boosted the popularity of the genre further.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1980s, whodunit books from Japan enjoyed a growing popularity in China. In their heyday, they greatly influenced the Chinese society. The Japanese mystery and detective stories brought about three major phenomena in China.First, Chinese publishers were all maniac about the whodunit books from Japan. In the ten years from 1979 to 1989, more than 40 publishers in China printed more than over 100 kinds of whodunits from Japan. Literary magazines vied each other in printing shortstories and novelettes of the genre from Japan.Secondly, these books widened the field of vision of many Chinese reader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9) had just become history and the door to the outside world was just open. The vista of the western societies appeared strange and exciting. The colorful dimensions of the West fascinated the Chinese readers and prompted them to ponder and compare. It was the first time most Chinese readers learned from these books about loopholes in law, undercover agents, drugs used as murder tools, forensic doctors, fingerprints, blood types, lie detectors, etc.Thirdly, these books served as an education for Chinese writers. The Japanese writers are good at creating mysteries and suspense, playing up moods, and searching for the solution. In cracking a mystery, a brainy detective follows clues closely, and uses all kinds of methods of thinking. Plots thicken in a fascinating way. Cerebration and sensuous details are interwoven. Some critics say these books are not literary masterpieces, but they undeniably hold the reader"s attention. Some Chinese writers followed suit. The books by Chinese whodunit writers of that time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Japanese pioneers.As China was not yet a signatory of the Universal Copyright Convention in the 1980s, publishers in China simply printed Japanese whodunits without authorization. Some publishers treated these books as a cash cow. Books of the genre flooded the market. Some publishers did not care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ir publications, and the book covers were designed to appeal to base senses. Some publishers even hired ghostwriters to fabricate mysteries and detective stories and published them as if they had been written by Japanese masters. Gradually, the vogue deteriorated. Fed up with such books of vulgarinterests, readers shied away gradually. And the alerted regulators cracked down on some books that exposed readers to excessive details of sex and violence. These factors brought the downfall of Japanese whodunits in China. In 1992, China signed the Universal Copyright Convention. Publishers were reluctant to buy copyrights of such novels.Nowadays, Japanese whodunits are hardly available on the Chinese book market roughly for two reasons: Publishers are no longer enthusiastic about the genre and Japanese whodunit writers are pursuing styles that do not appeal to Chinese readers. They seemingly resort to extremes and write about the impossible. More often than not, detectives turn to astrology, illusion, and magic for solutions. It is said that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current Japanese whodunits are unlikely to please and interest Chinese readers.(Translated by Davi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