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_郭光华

合集下载

历代篆书水平最高的14位名家,你最喜欢那一位?

历代篆书水平最高的14位名家,你最喜欢那一位?

历代篆书水平最高的14位名家,你最喜欢那一位?篆书是中国五大书体(楷、行、草、隶、篆)之一,其结体严谨、瘦劲挺拔、端庄雅正,线条悬针垂露、婉转流畅。

篆书之美,如丽人仰首望月、秀发垂柳,又如伊人低眉捻花,回眸善睐,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自秦代以来,我国篆书名家人才辈出,本文列举14位篆书名家及其篆书作品。

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一、李斯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

传世书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泰山刻石》北宋拓本局部《琅琊台刻石》故宫博物院藏拓本《峄山刻石》局部《峄山刻石》局部《峄山刻石》局部《峄山刻石》局部二、李阳冰李阳冰(生卒不详),字少温、仲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其工篆书,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主要著作有《三坟记》、《怡亭铭并序》、《城隍庙碑》、《易谦卦》、《滑台新驿记》等。

三、周伯琦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元代书法家、文学家。

主要代表作品有《六书正伪》、《说文字原》等。

四、邓石如邓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顽伯,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

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书文轴》、《篆书中堂》、《游五园诗》等。

五、钱坫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小兰、十兰。

自署泉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

清代书家。

主要著作有《十经文字通正书》、《汉书十表注》、《圣贤冢墓志》、《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篆人录》等。

六、伊秉绶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清代著名书法家,传世书法作品有《留春草堂诗抄》、《节临唐宋人书屏》、《临柳公权尺牍轴》、《自书诗册》、《七绝诗轴》等。

篆书经典秦朝政治家李斯《峄山碑》欣赏及笔画顺序解析

篆书经典秦朝政治家李斯《峄山碑》欣赏及笔画顺序解析

篆书经典秦朝政治家李斯《峄山碑》欣赏及笔画顺序解析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

《峄山碑》是《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刻石,即后世所称《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篆刻石。

《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

即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

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图片来源见图二右下角,为了更好地进行笔画标记以及图片美观,故对图片进行了修改,非商用、盗用,已表明出处。

秦小篆《峄山碑》临写技法

秦小篆《峄山碑》临写技法

秦小篆《峄山碑》临写技法《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快刻石。

《峄山碑》原石已失,也无原碑拓本传世,现流行的各种刻本均“摹刻”,而以“长安本”为最好,即《上海书画社》1986年出版的“篆隶本”中的影印本。

《峄山碑》围子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

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二世诏”字要略小一些。

由于李斯写在竹木筒上的小篆墨迹至今为能流传下来,故刻石便更显珍贵。

唐张怀誉其书云:“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清杨守敬赞为:“笔画圆劲,古意毕臻”(见《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5页)《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

结果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值得注意的石,有的人认为此碑线条粗细匀称,用笔似乎简单,甚至以为用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即可完成,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原因是未能“透过刀锋看笔锋”,对小篆笔法没有作深入了解所致。

倘若将《峄山碑》解析解读后便可发现,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滋润而不软沓,流畅而不浮滑。

它使人们在圆匀劲挺的点画中,仍能品出隽永超逸的韵味。

可以说,《峄山碑》线条的墨迹呈现应当是鲜活的,跳荡的。

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奏变化,切忌把它当成板滞僵硬的美术体对待。

临写此碑。

首重用笔,妙在用锋。

因为没有写出高质量的线条,结构再好仍是无功而返。

因此,掌握正确的用笔犯法至关重要。

那么,应当怎样临写此碑或者说应当注意什么呢?我们知道,小篆的点画只有两种,一是直画、二是弧画。

但无论哪一种点画。

其书法都有“起、行、收”三个过程。

所谓“起”,即“逆锋起笔”,它要求笔锋应朝行笔的反方向入纸,使其锋藏。

秦代小篆的艺术成就

秦代小篆的艺术成就

秦代小篆的艺术成就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统一了六国,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时代,
还对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代小篆的出现与发展,为中国书法艺术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

秦代小篆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标准:秦代小篆在字形方面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发动了一次对文字的大规模整顿,对当时流行的不同字形进行了统一,形成了基本的小篆
字形标准。

这使得秦代小篆的字形规范统一,成为后世书法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排版布局:秦代小篆在排版布局方面探索了许多创新的方法。

它注重字与字之间
的平衡和整齐的排列,追求空间的合理利用。

在较小的方框内精细刻画字形,注重字形的
比例和对称,使得小篆的排版布局更加精确和美观。

三、线条变化:秦代小篆对于线条的变化有独到之处。

它通过细长的直线、圆润的弧
线和锐利的折线,使得字形具有独特的美感。

线条的变化使得秦代小篆的字体更具立体感
和动感,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

四、力度掌握:秦代小篆的笔画力度掌握非常到位。

它注重用笔的轻重、灵活和刚柔
相济,使得字体线条明快有力,笔锋变化丰富,给人以稳定而又有力量感。

秦代小篆在字形规范、排版布局、线条变化和力度掌握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艺术成就。

它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篆之祖秦朝·李斯的书法作品欣赏

小篆之祖秦朝·李斯的书法作品欣赏

小篆之祖秦朝·李斯的书法作品欣赏李斯,字通古,生年不详,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年轻时曾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以为当时六国皆弱,惟秦国可以建立功业,遂入秦游说秦王。

初从吕不韦为郎官,因而有机会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后升任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担任丞相,与王绾等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为秦的统一做出贡献。

李斯主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反对分封诸王,坚持郡县制,并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防止出现东周以来的封建割据。

同时,建议秦始皇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帮手。

秦始皇三十七年出巡,崩于沙丘,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秦二世和赵高,以苛刻的赋税和严厉的刑罚虐待天下,李斯贪图富贵,迎合秦二世。

后见秦国危急,多次进谏,遂为赵高所诬,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并夷三族。

早期汉字多约定俗成,公元前221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奏请“书同文字”之议被采纳,于是中国历史上开始了第一场带有政府行为性质的文字改革工作。

罢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等一系列字书,全用新改定的小篆字体,颁行天下。

此前,汉字从刻画符号到商周时代甲骨金文,一直是统一的字形。

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群雄割据,汉字形体也产生了地域性差异。

齐秦有异,燕赵不同。

每每一字数形,为符合秦帝国一统天下的形势要求,使得帝国之内政令、讯息交流无碍,遂以秦国字体为标准,改订六国不与秦文一致者,即所谓“异文”,使其合于秦文。

历代文人书法之七李斯小篆书法成就

历代文人书法之七李斯小篆书法成就

历代文人书法之七李斯小篆书法成就李斯小篆书法成就李斯(前284年—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后成为诸子百家中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担任廷尉。

他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官至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为秦始皇定郡县之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下令焚书坑儒,制定了法律,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统一车轨、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李斯听从赵高阴谋,伪造遗诏杀太子扶苏,立胡亥。

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专权,污蔑李斯谋反,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李斯为一统秦王朝并开创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此不作敖述。

本文单就李斯在书法一隅的创举做简要的探讨。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王朝一统天下,为了更好地畅通政令,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由于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遂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秦篆又称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线条圆匀婉转,结字严谨工整,字形修长,结构简明整肃,在对称中呈上部收缩、下部开张的对比,既参差变化,又显高耸之势。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标准文字准备好了,推广的问题自然就随之而来。

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

于是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便书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书法的故事|秦始皇用他的字统一了中国文字!

书法的故事|秦始皇用他的字统一了中国文字!

书法的故事|秦始皇用他的字统一了中国文字!书法的故事秦代刻石统一规范的小篆书法小篆的形成及其特点李斯小篆是秦代产生的规范篆书,与大篆(古文、籀文等)相对而言,也叫秦篆。

在小篆这种新型字体形成的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历史人物是李斯。

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书法家。

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载,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上奏章说:“上古时所创制的大篆,在社会上还很通行,但这些大篆字体毕竟是远古时期的产物,很多人不认识。

现在删略大篆中繁琐的笔画,选取复合字体中的一部分,加工改造,变成小篆。

”他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恩准。

于是,李斯等人以西周以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并以新造的小篆作为学童启蒙的识字课本和推广应用的楷模,从此与先秦大篆相对而言的小篆就成了秦代的通行书体。

李斯擅长书法,宦官赵高以下的官员,都佩服李斯创造小篆的才华。

当时刻在名山、碑碣、印玺、铜人上的文字,都出自李斯的手笔。

他在书秦望山记功石时,竟然说:“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会有一个人接替我的书迹。

”可见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小篆有什么特点呢?与大篆相比,小篆的特点表现为:线条圆匀,结构统一定型,字形呈纵势长方。

秦始皇留下的六处七篇刻石秦峄山刻石(五代徐铉摹刻本)从书法发展上看,秦代以小篆光耀史册。

而小篆又以秦始皇在位十二年间留下的六处七篇记功刻石文字最值得称道。

这六处七篇刻石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刻于之罘)、碣石刻石、会稽刻石。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三年(前219)即率大臣,浩浩荡荡东巡,宣扬其威德盛治,到峄山、泰山、琅琊山等处刻石,以歌颂其功业。

第四年再东巡,在之罘山留下之罘刻石、东观刻石。

过了三年再东巡至碣石,面对苍茫大海,他喜气洋洋不可一世,又立石颂德。

第十年(前210),始皇南巡,至会稽,再刻石彪炳其伟业,愿江山千秋永固。

秦朝时期李斯书法艺术赏析

秦朝时期李斯书法艺术赏析

“小篆鼻祖”——秦代李斯四幅石刻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秦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秦汉时代,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

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留存今天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上的题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文、石刻、砖瓦、漆器等遗文,这些都是研究秦汉书法的重要资料。

秦代书法墨迹有帛书和简书。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文字大都属于隶书。

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

字形有长方、正方、扁方等变化,笔画浑厚朴茂,结构方圆相辅,书法工整端秀。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文字有的是属于篆书,书写年代有的为秦代。

这些墨迹大多比较工整,可资研究早期隶书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

根据记载,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李斯曾作《仓颉篇》,他取史籀大篆,创造小篆,对后代篆书影响很大。

他的书法骨气丰韵,方圆妙绝。

相传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石均由李斯书写。

相传赵高曾作《爰历篇》、胡毋敬曾作《博学篇》,都对创造小篆作出一定的贡献。

程邈曾对隶书的规范做过工作。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李斯书法作品。

李斯(?- 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从荀卿学帝王术,后入仕于秦。

秦始皇兼并六国,以李斯为丞相。

李斯善写大篆,后省改大篆创小篆书体,笔法也极精妙。

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一书中称赞: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秦代诸名山碑玺铜人上的书法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

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小篆书法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在秦统一六国后,李斯负责文字的统一工作,他取史籀大篆,创造小篆,对后代篆书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斯的小篆代表作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等。这些作品不仅字形方正、线条流畅,而且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展现了图案之美,又富有飞翔灵动之势。特别是《山刻石》,更是被后世书法家奉为圭臬,其书法造诣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代表作不仅体现了李斯在小篆书法上的卓越成就,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斯小篆《秦封泰山碑》,外拙内巧,有多少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李斯小篆《秦封泰山碑》,外拙内巧,有多少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日本二玄社原色法帖秦封泰山碑北宋拓53字本秦相李斯篆碑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
李斯小篆《秦封泰山碑》,外拙内巧,有多少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学习更多健康养生知识!
日本二玄社原色法帖《秦封泰山碑》北宋拓53字本,秦相李斯篆碑,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秦泰山刻石》原装本全书图片15张。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

秦朝文字介绍 秦朝书法——秦小篆的产生与发展

秦朝文字介绍 秦朝书法——秦小篆的产生与发展

秦朝文字介绍秦朝书法——秦小篆的产生与发展>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

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

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

《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

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

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

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秦朝书法——秦小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

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石权始皇廿六年诏则最能见其真相。

小篆也叫“秦篆”。

是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图),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後,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工整精细,结体紧凑,笔画劲健,布局上纵横有序。

2.线条细而匀净,圆润流畅,挺拔有力,具有铁划银钩的视觉效果。

3.整体风格端庄、典雅,既体现了秦朝的严整和规范,又展现了秦始皇的雄
才大略和威严。

4.字体结构上,李斯小篆《峄山碑》讲究对称、平衡和等距,表现出强烈的
秩序感和规则性。

5.在章法上,整体布局严谨,字距与行距均保持一致,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
感。

总的来说,李斯小篆《峄山碑》是秦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这种书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秦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书法史上的煊赫名作(秦汉篇)

中国书法史上的煊赫名作(秦汉篇)

中国书法史上的煊赫名作(秦汉篇)一、秦代书法1、秦小篆与李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由于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各诸侯国文字差异严重,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两大强制性政策。

《说文解字·叙》中说:“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改行,所谓小篆者也。

”卫恒《四体书势》中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改行,所谓小篆者也。

”在此,卫恒将许慎的“奏同之”改为“损益之”,于是李斯便成了小篆的作者。

后世之人多从此说,至唐张怀瓘《书断》中讲:“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

”李斯遂成小篆的创定者。

小篆又名“玉箸篆”,秦刻石为其代表作品。

见于《史记·秦始皇本记》的刻石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

现石皆毁损,今所存者有徐铉摹本《峄山刻石》,明安国旧藏本《泰山刻石》及“二十九字本”,明拓本《琅邪刻石》,宋汝帖十三字《之罘刻石》,摹刻本《会稽刻石》数种。

《峄山刻石》《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

石原立山东邹县峄山,久佚。

传世无原石拓本。

宋郑文宝和张文仲分别据徐铉藏摹本重刻于西安和邹县。

世称郑刻本为“长安本”或“陕本”,张刻为“邹县本”,另尚有翻刻本数种。

结体匀称严整,用笔瘦劲圆转,具有端庄典雅之美。

琅邪刻石原碑琅邪刻石拓片《琅邪刻石》又名《琅邪台刻石》。

原石置山东诸城东南的琅邪山上,山为平顶,故有台名。

今原石三面文字皆已不存,传世仅有北面二世时补刻的诏书及从臣题名残文13行拓本,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石残颇为严重,但字形笔势依然绰约可辨,古今学者均以为秦刻诸石拓本存者,此最为可信。

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

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

石 。见 于史 籍记 载 的有 : 《 泰 山刻石 》 《 峄 山刻 石 》 《 琅琊 台刻 2 2 8 年 ,秦 灭赵 ,秦 王政 得 到 和 氏壁 , 终于 圆 了先 王 的 意愿 。六 石》 《 之罘 刻石 》 《 碣 石 门刻石 》 《 会 稽刻 石 》 《 句 曲 山白壁刻 国统 一 ,秦 王 政 称 帝 , 昭令 用 和 氏壁 刻 制玉 玺 , 由李 斯 撰 写 玺 石》 《 汉沔 碑 》等 。其 它篆 文有 《 仓 颉 篇 》七章 ,刻符 《 阳陵虎 文 。李斯 反复 思考 , “ 经 数 日而成 ”。 于是命 工 匠精心 琢 磨 ,历 符 》 、铭文 《 金 狄铭 》 《 峄 山铭 》 《 秦 剑铭 》 《 玉 玺文 》等 。还 时一年 余 ,才 告竣 工 。玉 玺色 绿 如蓝 ,温 润而 泽 ,五 龙盘 绕 ,通 有 不 少权 量 铭 文 也 出 自李 斯 之 手 。 现 以 《 泰 山刻 石 》 《 阳 陵虎 体 剔透 ,气 度 至尊 。加 上天 下 第一 书 的秦篆 ,堪 称 人 间至 宝 。这 符》 《 玉 玺文 》为 例进 行分 析 ,由此可 窥其 小篆特 征 全貌 。 枚 凝聚 着 李斯 心血 的玉 玺 ,成 为皇 权 的象 征 ,而亲 身见 证 了 中国 《 泰 山刻石 》又称 《 封泰 山碑 》,秦始 皇二十 八年 ( 前 封 建社 会 的兴盛 与衰落 。 对 李斯 小 篆 的评价 ,历代 多有 著述 。唐李 嗣真 云 : “ 李斯 小 2 1 9 )刻 。石 高 1 6 1 . 7 厘 米 , 宽4 6 . 2 厘米 ,字 径 一 寸七 分 , 四面 环 刻 ,前 三 面 为始 皇 诏 ,第 四面 为 二 世 诏 ( 二世 诏 刻 于 公 元 前 篆之 精 ,古今 绝妙 ”。张 怀璀 《 书断 》 日: “ 李君 创 法 ,神虑 精 2 0 9 年 ) 。南 向二 世诏 文 7 行 ,满行 1 2 字 。传 宋 拓 本 为2 2 3 字 ,后 微 ,铁 为肢 体 ,虬作 骖 腓 ,江 海 渺漫 , 山岳峨 巍 , 长风 万 里 , 鸾 不 知 何 时 毁坏 。元 拓 本 存 5 0 余 字 ,明 末残 存 2 9 字 。清 乾 隆 五 年 凤于 飞 ” 。明甘 呖 《 印章 集 说》 : “ 玉筋 , 即李 斯小 篆 。 ”玉筋 ( 1 7 4 0 )毁于 祠火 。嘉庆 二十 年 ( 1 8 1 5 年 )复为 蒋 因培访 得残 石 篆 的点划 用 笔被 后世 引 为 “ 垂露 ”之 法 。清 陈澧 《 摹 印述 》 日 : 2 块 ,仅 存 l 0 字 ,1 9 0 1 年 罗正 均作 亭护 之 ,时 已仅存 9 字 。残 石 今 “ 篆 书 笔 划 两 头 肥 瘦 均 匀 ,未 不 出锋 者 ,名 日玉 筋 ,乃 篆 书 正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泰山刻石》之考释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

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

泰山刻石残字刻石文字的字形结构现在称为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书法严谨浑厚,字形公正匀称,线条圆健似铁,结构疏密适宜。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邮政发行的《泰山刻石》邮票秦代建国之初,就开始统一文字的工作,首先是整理六国异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同时也对通行字的字体做了规范工作。

同时也对通行字的字体做了规范工作。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自此,小篆成为当时的官定书体。

秦代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很多,几年前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简,字体介于篆隶之间,共有四万余字。

另外,权铭、石刻等金石资料也有相当的数量。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巡行各地,在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刻石纪功。

这些刻石相传都是秦代丞相李斯的手笔。

李斯是政治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据传他书写的作品很多,卫恒《四体书势》说:“斯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

”李斯的书法艺术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李嗣真《书后品》评李斯说:“小篆之精,古今妙绝。

秦望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

”可是经过二千多年的天灾人祸之后,这些刻石大多损坏,失踪。

之罘、碣石二处早就湮没无闻,峄山刻石北魏时被人推倒,仅有翻刻本传世,会稽刻石唐代尚在,但宋代已乏著录,现在能睹其原貌的只有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了。

《泰山刻石》为秦始皇二十四年登泰山时所刻,秦二世元年又加刻辞,可惜清乾隆年间一场大火烧毁刻石,今仅余数字,现存的宋拓本还可见到一百六十五字。

秦朝经典古篆:秦始皇东巡刻石之一,李斯《泰山刻石》拓本欣赏

秦朝经典古篆:秦始皇东巡刻石之一,李斯《泰山刻石》拓本欣赏

秦朝经典古篆:秦始皇东巡刻石之一,李斯《泰山刻石》拓本
欣赏
导读
秦泰山刻石,为秦始皇赢政封禅泰山“以颂秦德”所立。

它是秦代遗世的七块刻石影响最大的刻石。

刻石凡二百二十二字,是秦王朝统一中国的宣言,又是秦代“书同文”的证物。

更展示了秦相李斯造诣精深的书法艺术,历来又被书家称为“小篆的祖物”,是泰山乃至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石刻是我国悠久历史、发达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与甲骨、铜器、竹木简、缣帛、纸张一样,是记录古代文字的重要物质手段。

石刻文字数量巨大,涉及面广,资料内容丰富,只有纸张记载的材料可与它相比。

《泰山刻石》拓本欣赏
【完结】。

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

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

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嬴政到东方出游,来到邹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在峄山树立了这块刻石,正面、左侧面镌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立于峄山书门。

刻石主要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宣扬其统一六国的成果。

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曹操登峄山时推倒。

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残损不堪,不可摹拓。

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

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

此刻石,《史记》中没有记载,只存五代时南唐的徐铉摹本,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徐铉摹本重新刻石与长安,新刻石现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刻石》摹刻之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

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

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元摹19731.90.485222峄山刻石释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7937185915 13587208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高清碑帖丨秦·李斯《泰山刻石》

高清碑帖丨秦·李斯《泰山刻石》

高清碑帖丨秦·李斯《泰山刻石》《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字。

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巡狩泰山时所立,小篆,由丞相李斯篆书。

泰山刻石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

现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刻石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后来移到碧霞元君祠之东庑。

清乾隆五年(1740年),祠遇火灾,刻石焚毁不见了。

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从池中搜得,已断为二,后移至岱庙。

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

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泰山刻石字体是小篆,字形工整瘦长,笔划圆健古厚,是秦代小篆书法的经典代表,体现秦代书法艺术风格。

《泰山刻石》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

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

小篆的特点是对称均衡,略为修长,它也容易板滞,但是《泰山石刻》却没有这种毛病,它在对称中蕴含着飘逸秀美,如仙子临风,仪态万方。

它还保留着象形文字的某些特点,着重突出圆笔曲线之美。

充分地发挥了汉字的特有的美。

具有装饰美的意味。

线条整洁协调,改变了以前繁杂交错的形式.书写形式走向规律化。

开始力求严格的平王对称,工整精致,大小相仿,面目十分突出。

横密纵疏,充分表现了篆书的形体特征,使其在雄伟之中产生一种秀丽之气,婀娜飘逸。

此帖分布严格,空间层次以相距的对应关系,示人以严格的规则,给人以美,又示人以庄严。

篆书到此,再也没有天真随意、古拙任性的风韵,既意味着完全的成熟,同时也意味着由此必将走向衰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艺
20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楚上蔡人(今河南
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字通古,出身布衣,官居秦相。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宰辅才具的政治家和书法家,被后世誉为才力功臣、小篆鼻祖。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局面大动荡、大整合相互兼并的剧烈时期。

由于文字发展因地域有别,诸侯割剧封闭与融合相互碰撞,导致文字发展沿袭的过程各不相同,以致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

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也都差异很大。

例如一个“马”字,齐国有三种写法,楚、燕、韩、赵、魏也各有二种写法。

七国文字千变万化,无一定式。

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确保秦帝国的政令通达和思想文化交流,在确立废分封、兴郡县、定律令、修驰道、重农桑、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同时,又把“书同文”作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决策。

秦始皇积极采纳李斯的建议,诏令由李斯主持进行文字改革。

李斯以先秦文字为基础,删繁就简,或颇省改,增损大篆,异同籀文,废除了六国区域性大量的异体字和与秦文不合的部分文字,制定出一种新的标准字体小篆,作为大秦帝国的统一书体颁布实施。

秦小篆的产生,结束了战国以来文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秦文字改革后,李斯曾六次跟随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出巡全国各地,祭神封禅,为大秦歌功颂德。

并用小篆亲撰碑文,刻于金石。

见于史籍记载的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碣石门刻石》《会稽刻石》《句曲山白壁刻石》《汉沔碑》等。

其它篆文有《仓颉篇》七章,刻符《阳陵虎符》、铭文《金狄铭》《峄山铭》《秦剑铭》《玉玺文》等。

还有不少权量铭文也出自李斯之手。

现以《泰山刻石》《阳陵虎符》《玉玺文》为例进行分析,由此可窥其小篆特征全貌。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

石高161.7厘米,宽46.2厘米,字径一寸七分,四面环刻,前三面为始皇诏,第四面为二世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

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

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毁坏。

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

清乾隆五年(1740)毁于祠火。

嘉庆二十年(1815年)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

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

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

《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发展的最后阶段。

观其书风,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

体势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相比,略显偏长。

而与《琅琊台刻石》较为相近。

现存的《峄山刻石》系宋人郑文宝根据徐铉临本摹刻的。

《会稽刻石》早已佚失。

后经申屠駉、钱梅溪两次翻刻,与《峄山碑》合为一石。

这二通碑字势较为方整,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可谓法度森严,但却缺少了秦人的恢宏气度。

《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字迹漫漶,剥泐严重。

然细观之,结体上紧下松,字呈长方形。

字势横平竖直,疏密匀亭。

转弯处施以圆转,笔画圆润挺劲,行笔流畅通达,布白齐整严谨,雍容典雅,有庙堂之概。

《泰山刻石》世称《玉筯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者无不奉为圭臬。

《阳陵虎符》为李斯小篆,错金书。

左右二符胶固为一,两侧文字相同,各12字云:“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符高3.35厘米,长8.6厘米,宽1.7厘米。

虎符既虎形兵符,为秦始皇调兵的凭证。

符用铜铸为虎形,中剖为二,一半秦始皇存,一半交驻防地方的将帅。

遇有战事调兵时,令使者携秦始皇所存之一半前往驻军地验合,命令方行。

阳陵虎符篆文笔道圆润,笔力雄健;对称均衡,结构谨密;分行布白,宽博自然。

王国维曾跋云:“此符乃秦重器,必相斯所书”,此言不谬。

《玉玺文》即秦始皇玉玺的文字。

李斯撰文并书,书体为鸟虫篆。

材质玉。

内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书风端严华贵,气清神怡。

秦始皇玉玺文以鸟虫书行世,说明秦统一文字,除汉字改革本身的意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表示“兼并天下诸侯”,一切都以“秦”为正统,带有极浓厚的政治色彩。

但并不排除其它书体并存,这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秦始皇玉玺的来历,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昔日,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于是献给楚厉王。

楚王让工匠鉴别,说“是一块石头”。

楚王大怒,以欺君罪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献给武王。

武王让工匠鉴别,又说“是一块石头”。

武王亦怒,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玉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

楚文王听说后,遣使问“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卞和说:“我不是因被砍双脚而哭。

一块宝玉被当作顽石,一个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

”楚文王于是让工匠细加雕琢,果然是一块天下罕见的宝玉。

这块宝石就是闻名天下的“和氏壁”。

后来和氏壁被盗,落入赵惠文王之手。

秦昭王愿用十五个城池换取。

赵王明知有诈,却不敢拒绝。

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

后蔺相如携壁出使秦国,设计“完璧归赵”,秦赵结怨日深。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秦王政得到和氏壁,终于圆了先王的意愿。

六国统一,秦王政称帝,昭令用和氏壁刻制玉玺,由李斯撰写玺文。

李斯反复思考,“经数日而成”。

于是命工匠精心琢磨,历时一年余,才告竣工。

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五龙盘绕,通体剔透,气度至尊。

加上天下第一书的秦篆,堪称人间至宝。

这枚凝聚着李斯心血的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而亲身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落。

对李斯小篆的评价,历代多有著述。

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

张怀瓘《书断》曰:“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

明甘旸《印章集说》:“玉筯,即李斯小篆。

”玉筯篆的点划用笔被后世引为“垂露”之法。

清陈澧《摹印述》曰:“篆书笔划两头肥瘦均匀,未不出锋者,名曰玉筋,乃篆书正宗也。

”刘熙载亦称:“玉筯之名,仅可加于小篆。

”清康有为言词更真,一语中的。

他在《广艺舟双楫》中称:“相斯之笔,画如铁石,体若飞动,为书家宗法”。

李斯小篆的风格,极大地表现出与长期分裂后刚刚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统一政权的要求相适应,反映了一种均衡和谐与有秩序的美感。

李斯小篆的艺术特色:一是小篆笔画一般横画比竖画多,一样粗细的笔画,为了避免横画在排叠时过分拥挤,只能增加高度,从而形成小篆的结体偏长。

二是由于线条粗细相等,在纵横排列时,如果稍有倾侧,就会导致书体的结构平稳不匀称。

因此必须在书写时保持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结体原则。

三是笔势纵横驰骋,绵长而具张力,字体外形整肃,质丽均匀,给人以巍峨壮观、大气磅礴的华贵气象,从而达到了至臻完美的艺术高度。

在论述李斯小篆风格特征的同时,不能不涉及到李斯作为书法家在书法理论方面的卓越建树。

他曾为用笔作过精辟阐述:“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见《蒙恬笔经》)。

李斯用笔之法,当时在民间多有流传,在宫中更为群臣争相效仿。

连秦始皇本人也“时而习之,颇得其精妙”。

这些轶事,至今仍为书家所称道。

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郭光华 郭建民 (上蔡县文化馆 河南上蔡 463800)・群文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