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_郭光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艺

20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楚上蔡人(今河南

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字通古,出身布衣,官居秦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宰辅才具的政治家和书法家,被后世誉为才力功臣、小篆鼻祖。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局面大动荡、大整合相互兼并的剧烈时期。由于文字发展因地域有别,诸侯割剧封闭与融合相互碰撞,导致文字发展沿袭的过程各不相同,以致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也都差异很大。例如一个“马”字,齐国有三种写法,楚、燕、韩、赵、魏也各有二种写法。七国文字千变万化,无一定式。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确保秦帝国的政令通达和思想文化交流,在确立废分封、兴郡县、定律令、修驰道、重农桑、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同时,又把“书同文”作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决策。秦始皇积极采纳李斯的建议,诏令由李斯主持进行文字改革。李斯以先秦文字为基础,删繁就简,或颇省改,增损大篆,异同籀文,废除了六国区域性大量的异体字和与秦文不合的部分文字,制定出一种新的标准字体小篆,作为大秦帝国的统一书体颁布实施。秦小篆的产生,结束了战国以来文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秦文字改革后,李斯曾六次跟随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出巡全国各地,祭神封禅,为大秦歌功颂德。并用小篆亲撰碑文,刻于金石。见于史籍记载的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碣石门刻石》《会稽刻石》《句曲山白壁刻石》《汉沔碑》等。其它篆文有《仓颉篇》七章,刻符《阳陵虎符》、铭文《金狄铭》《峄山铭》《秦剑铭》《玉玺文》等。还有不少权量铭文也出自李斯之手。现以《泰山刻石》《阳陵虎符》《玉玺文》为例进行分析,由此可窥其小篆特征全貌。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高161.7厘米,宽46.2厘米,字径一寸七分,四面环刻,前三面为始皇诏,第四面为二世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年)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发展的最后阶段。观其书风,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势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相比,略显偏长。而与《琅琊台刻石》较为相近。现存的《峄山刻石》系宋人郑文宝根据徐铉临本摹刻的。《会稽刻石》早已佚失。后经申屠駉、钱梅溪两次翻刻,与《峄山碑》合为一石。这二通碑字势较为方整,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可谓法度森严,但却缺少了秦人的恢宏气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字迹漫漶,剥泐严重。然细观之,结体上紧下松,字呈长方形。字势横平竖直,疏密匀亭。转弯处施以圆转,笔画圆润挺劲,行笔流畅通达,布白齐整严谨,雍容典雅,有庙堂之概。《泰山刻石》世称《玉筯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者无不奉为圭臬。

《阳陵虎符》为李斯小篆,错金书。左右二符胶固为一,两侧文字相同,各12字云:“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符高3.35厘米,长8.6厘米,宽1.7厘米。虎符既虎形兵符,为秦始皇调兵的凭证。符用铜铸为虎形,中剖为二,一半秦始皇存,一半交驻防地方的将帅。遇有战事调兵时,令使者携秦始皇所存之一半前往驻军地验合,命令方行。

阳陵虎符篆文笔道圆润,笔力雄健;对称均衡,结构谨密;分行布白,宽博自然。王国维曾跋云:“此符乃秦重器,必相斯所书”,此言不谬。

《玉玺文》即秦始皇玉玺的文字。李斯撰文并书,书体为鸟虫篆。材质玉。内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书风端严华贵,气清神怡。秦始皇玉玺文以鸟虫书行世,说明秦统一文字,除汉字改革本身的意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表示“兼并天下诸侯”,一切都以“秦”为正统,带有极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并不排除其它书体并存,这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秦始皇玉玺的来历,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昔日,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于是献给楚厉王。楚王让工匠鉴别,说“是一块石头”。楚王大怒,以欺君罪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让工匠鉴别,又说“是一块石头”。武王亦怒,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玉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楚文王听说后,遣使问“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卞和说:“我不是因被砍双脚而哭。一块宝玉被当作顽石,一个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楚文王于是让工匠细加雕琢,果然是一块天下罕见的宝玉。这块宝石就是闻名天下的“和氏壁”。后来和氏壁被盗,落入赵惠文王之手。秦昭王愿用十五个城池换取。赵王明知有诈,却不敢拒绝。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后蔺相如携壁出使秦国,设计“完璧归赵”,秦赵结怨日深。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秦王政得到和氏壁,终于圆了先王的意愿。六国统一,秦王政称帝,昭令用和氏壁刻制玉玺,由李斯撰写玺文。李斯反复思考,“经数日而成”。于是命工匠精心琢磨,历时一年余,才告竣工。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五龙盘绕,通体剔透,气度至尊。加上天下第一书的秦篆,堪称人间至宝。这枚凝聚着李斯心血的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而亲身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落。

对李斯小篆的评价,历代多有著述。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张怀瓘《书断》曰:“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明甘旸《印章集说》:“玉筯,即李斯小篆。”玉筯篆的点划用笔被后世引为“垂露”之法。清陈澧《摹印述》曰:“篆书笔划两头肥瘦均匀,未不出锋者,名曰玉筋,乃篆书正宗也。”刘熙载亦称:“玉筯之名,仅可加于小篆。”清康有为言词更真,一语中的。他在《广艺舟双楫》中称:“相斯之笔,画如铁石,体若飞动,为书家宗法”。李斯小篆的风格,极大地表现出与长期分裂后刚刚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统一政权的要求相适应,反映了一种均衡和谐与有秩序的美感。

李斯小篆的艺术特色:一是小篆笔画一般横画比竖画多,一样粗细的笔画,为了避免横画在排叠时过分拥挤,只能增加高度,从而形成小篆的结体偏长。二是由于线条粗细相等,在纵横排列时,如果稍有倾侧,就会导致书体的结构平稳不匀称。因此必须在书写时保持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结体原则。三是笔势纵横驰骋,绵长而具张力,字体外形整肃,质丽均匀,给人以巍峨壮观、大气磅礴的华贵气象,从而达到了至臻完美的艺术高度。

在论述李斯小篆风格特征的同时,不能不涉及到李斯作为书法家在书法理论方面的卓越建树。他曾为用笔作过精辟阐述:“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见《蒙恬笔经》)。李斯用笔之法,当时在民间多有流传,在宫中更为群臣争相效仿。连秦始皇本人也“时而习之,颇得其精妙”。这些轶事,至今仍为书家所称道。

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郭光华 郭建民 (上蔡县文化馆 河南上蔡 463800)・群文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