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书法字体及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演变史

中国书法演变史
• 内容多是记述重大事件,如纪念祖先、记录 赏赐、记述战功或王命等
甲骨文和金文合称“大篆”。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 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
三、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公元前221年),取消其 他六国的异体字,在秦国原 来使用的大篆籀(zhou)文 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 的统一文字。一直在中国流 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 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 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 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 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 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 较多采用。
赵孟頫的《胆巴碑》
• 赵孟頫,元代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在遍学晋唐名家书法特别是王羲之、 王献之书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道 媚蕴籍的书法风格,人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 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楷书特点
•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 法圆熟、世称“赵体”
六、草书
•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 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 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 之草书.成熟于东晋,盛唐继续发展。有章草 (隶草)、今草、狂草之分。 特点:结构简约、 笔画连绵、勾连 不断,书写自由。
小篆特点:
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 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所有横画和竖画等 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 寓圆,圆中有方,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 一种庄重的字体。 隶书起源于秦朝, 在东汉时期达到 顶峰,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之 称。
• 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 扁; • ③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 方笔和圆笔兼用。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一小篆-隶书-楷书一行书。

(殷商)周) (魏普)汉)(秦)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7.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8.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法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有七种主要的书体,它们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草隶、隶草。

1. 篆书:篆书是中国最早的一种书体,起源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篆书以其方正、刚劲的特点而闻名,字形规整,笔画饱满。

篆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官方公文和铭文的主要书体。

2. 隶书:隶书是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用于代替篆书的繁琐,更适用于书写日常文书。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严谨,行笔流畅,具有较高的书写效率。

3. 楷书: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成为了中国书法的主流书体。

楷书的特点是字形工整,笔画平稳,结构规范,被广泛应用于书写文稿、书法作品和印刷文字。

4. 草书:草书是一种行书的变体,以其潇洒、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草书的特点是字形流畅,笔画连绵,经常出现连笔和变形。

草书在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5.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字形流畅而有力,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保留了楷书的规范性,同时融入了草书的自由性,具有一种中庸之美。

6. 草隶:草隶是草书和隶书的结合体,字形奔放而有力,结构规整。

草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书写时常出现草书的连笔和变形,但整体上仍保留了隶书的规范性。

7. 隶草:隶草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体,字形奔放而自由,笔画流畅。

隶草在宋代以后逐渐兴盛,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体形式。

这七种书体的演变代表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特点,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 国 书 体 的 演 变

中 国 书 体 的 演 变

中國書體的演變(學生版)一、書體的演變:(一)、文字:甲骨文→金文→ 大篆→ 小篆→隸書→草書→ 楷書→行書(二)、時代:1、甲古文----商朝2、金文----商、周朝3、籀籀文(大篆篆)----春秋、戰國時代4、小篆----秦朝5、隸隸書----秦、漢6、草書----快速書寫隸書而衍變的7、楷書----三國時完備成形8、行型書----晉代以後(文字非一人一地一時之作。

倉頡頡只是最早"整理"文字的人)二、書體的簡介:(一)、甲骨文甲骨文為殷商時人們將文字刻在龜甲上,紀錄占卜的結果。

甲骨文於清光緒25年﹝1899年﹞開始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發現。

他們常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既卜之後,又常於其上刻卜辭以及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

甲骨文的字體,很多是象形的,有些筆畫十分複雜,接近於圖畫。

(二)、金文字型特色: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又稱彝器款識。

1、金文稱鐘鼎文,專指殷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2、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3、彝器款識:彝(一ˊ)。

古代青銅器的通稱。

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金文=銘文=鐘鼎文=彝器款識(1)、金文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甲骨文與金文合稱古文。

(2)、殷代圖像金文: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3)、彝器款識: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4)、款識:鐘鼎彝器所刻的文字。

後世稱書、畫的題名。

(5)、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6)、周代所有鑄刻的銘文內容多是關於祀典、賜命、征伐、約契之類的辭語。

到了周代,銘文長的有二、三百字,如著名的周末宣王時代的《毛公鼎》竟長達四百九十七字。

(7)、又因銘文大多是刻範鑄造的,所以,字的筆畫比甲骨文粗壯些,字體比較凝重,其曲線、直線的變化較多,有的也比較自由開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 秦: “书同文”,小篆(官)、隶书

秦-小篆、汉隶: 魏晋南北朝: 一门艺术——书圣;原因

书 隋唐: 新的高峰——草书、楷书;理论 法 宋:有意无法、个性化(原因);“四家”
明: 更个性化
篆 篆刻与书法并称姊妹艺;秦:
刻 汉:
明中叶——一门艺术。文彭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 社会危机及 北朝 文具的改进 王羲之
秦小篆和汉隶书
东汉《曹全碑》(隶书)
东汉合阳令曹全的墓 碑,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十月刻。
此碑独树一帜,娟秀 清丽,结体扁平匀称, 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 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礼器碑》汉代隶书。在曲阜 孔庙。 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 左规右矩,法度森严。 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 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 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 雁尾极为精彩,为汉隶第一。 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 响很大。
▪ 「篆」和「籀」都是指用笔圆转写字的意 思。
石鼓文
《石鼓文》又称为《猎 碣》或《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刻石文 字,书法古茂、遒朴而 有逸气。
李斯/泰山刻石/篆書
•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 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又称为《封泰山 碑》,於秦始皇二十八年時, 秦始皇東巡登泰山,丞相李斯 等頌秦德而立。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 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用笔,结 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祭祀狩猎涂 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 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 尽其态,富 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

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

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军队我国汉字书法中书体演变的分析归纳表

军队我国汉字书法中书体演变的分析归纳表

军队我国汉字书法中书体演变的分析归纳表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哪几个演变发展阶段各什么主要特点一、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金文(周)→ 小篆(秦)→ 隶书(汉)→ 楷书(魏晋)→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二、关于汉字1、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纪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

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3、简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书体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其图画特征明显,笔画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名钟鼎文,是西周及春秋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其笔画吧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书体,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其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干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因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隶书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然而由于草书实在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7)楷书。

楷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

(完整版)中国古代书法史课件

(完整版)中国古代书法史课件

王羲之《十七帖》
点画静中有动,笔断意连。一是 起笔迅疾力大,落笔入纸便以形 成笔势;二是行笔内敛沉着,既 劲挺遒健又流畅而恣美;三是收 笔或断,或顺势,或连下一笔。 四是转折、提按、使转、节奏、 虚实等十分自然,笔法、笔势清 晰。字形的斜与正,主与次,疏 与密、虚与实、收与放、轻与重、 呼与应等等,达到了既矛盾又和 谐统一之高境界。字体大小的组 合,字距疏密,连带、行气、呼 应以及通篇的相互配合、协调, 堪称经典。
《怀仁集王羲
之书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 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 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 之各帖,如知、趣、或、群、 然、林、怀、将、风、朗、是、 崇、幽、托、为、揽、时、集 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 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 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 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 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 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 和简静的境界。
❖ 3.草书 ❖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 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 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著名的章草碑 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 等。
皇象《急就章》
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 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 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 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 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 习章草的优秀范本。因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到了皇象时 代,已十分成熟,且为众多 书家所擅长。而皇象所书 《急就章》,形体已经很规 范化了。
❖1.小篆(秦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 的政策,由李斯等创制了小篆,作为 全国的官方标准字体。小篆的创立, 使我国文字走向了规范化和统一化。 秦代把这种书体广泛应用于刻石颂德。 据传它们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泰山 刻石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汉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隶楷→简化。

具体如下:1、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

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2、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

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3、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周宣王的史官)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4、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

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5、六国文字: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6、隶楷: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

这就是“隶书”。

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7、简化: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

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扩展资料: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书法字体的演变顺序 精选笔记

书法字体的演变顺序 精选笔记

书法字体的演变顺序精选笔记
书法字体的演变顺序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 甲骨文和金文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

2. 小篆是秦朝后通用的文字,由大篆简化而来。

3. 隶书是汉代新兴的文字,由篆书发展而来,使字形从圆润变得扁平,笔画从连续变得断开。

4. 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规范。

5.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比楷书简便且较草书易识别。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书法字体演变顺序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书法家。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bai归du纳为:甲⾻⽂(zhi商)⾦⽂(周)dao⼩篆(秦)⾪书、草书、⾏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前11世纪)的甲⾻⽂和⾦⽂。

2、秦代书法秦统⼀后的⽂字称为秦篆,⼜叫⼩篆,是在⾦⽂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分,由⾪分变为章草、真书、⾏书,⾄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书是汉代普遍使⽤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真⾏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代。

汉⾪定型化了迄今为⽌的⽅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书产⽣、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草书⼏乎是在⾪书产⽣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有⾰新。

楷书、⾏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了⼀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持续五⼗四年,其间兵⼽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者还在真⾏草书⽅⾯。

⾄于篆⾪,虽有⼏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

这种以真、⾏、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样也是帖学⼤盛的⼀代。

法帖篆刻⼗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分及魏体作品⼏乎绝迹,⽽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个中兴期,上与⼤唐时代遥相呼应。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所谓汉字的形体,即指字体,也就是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极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相信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疾病安危,男女生育等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得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来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书体的起源,起源于商朝时期的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态古朴、简练,用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记录祭祀、卜辞等文字。

二、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笔画变粗,形态丰满,书写时使用铜器刻划而成。

金文的文字结构较为复杂,但整体上仍保留着甲骨文的古朴风格。

三、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形态方正,书写时使用篆刻刻划而成。

篆书的文字结构较为规整,注重平衡和谐。

四、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瘦长,形态工整,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隶书的文字结构较为规范,注重笔画的连续和变化。

五、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晋代至今。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直,形态规整,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楷书的文字结构简洁明了,注重笔画的平稳和均衡。

六、行书行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形态活泼,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行书的文字结构简洁明了,注重笔画的连续和变化。

七、草书草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激荡,形态潇洒,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草书的文字结构简练灵动,注重笔画的速度和变化。

八、隶变隶变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隶变的特点是篆隶合一,形态独特,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隶变的文字结构多样灵活,注重笔画的变化和创新。

以上是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成就。

从甲骨文的古朴到隶变的独特,汉字书体的演变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无论是古代的金文、篆书,还是现代的楷书、行书,每一种书体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美的结晶。

通过学习和欣赏汉字书体的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字体的演变书法的学习需要对汉字的演变做个了解,只有如此才可以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个清晰的认识。

书法有云汉字产生的具体时间现在还不能得到完全的断定。

从近年考古研究的资料来看,汉字的历史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前。

陶器刻纹可以看作是汉字的萌芽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成批的汉字资料,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中的文字,数目达到三千五百个左右。

从文字结构来考察,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都已经应用,可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了。

专栏90个偏旁部首作者:书法有云¥19.92人已购查看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商代王室刻在卜问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是公元前二千三百多年到一千一百多年间的通行字体。

由于刻划在龟甲兽骨上而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在1899年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的小屯村。

奴隶制时代的商王朝.统治者是十分迷信的,每事必卜,每卜必至数次。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卜辞。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卜辞应用的字数大约有三千五百个。

其中一半以上是可以认识的,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人名、族名、地名等专用字。

甲骨文特点:大小不一线条纤细直笔居多棱角鲜明瘦削挺拔金文金文是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以青铜器上的文辞又称为铭文。

因为古人用钟鼎来作为铜器的总名,所以金文又称为钟鼎文。

钟鼎是皇权的象征,等级森严。

金文的内容主要是皇室家谱、历史记载、法律条款等等。

西周大盂鼎铭文特点:多用肥笔点画圆浑体势雍容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一就是统一文字,据说是在李斯主持下进行的。

办法是把秦国原来使用的篆书酌加简化后,推行到全国,同时废除战国时期那些区域性的异体字——六国文字。

这种经过整理的秦国文字就是小篆。

左边大篆右边小篆小篆把原来没有固定形式的各种偏旁统一起来,一个偏旁只有一个形体,为汉字组字成分的统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小篆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位置,不能随意变动,每个字所用的偏旁固定为一种,不能用其他偏旁代替,减少了异体。

中国古代书法演变顺序

中国古代书法演变顺序

古代书画演变顺序大致如下:一、大篆演变为小篆和隶书大篆:大篆产生于战国晚期,通行于秦代至西汉前期,是秦统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书体的总称。

狭义讲,大篆可视为中国文字的源头。

小篆:小篆由大篆演变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秦相李斯牵头,针对晋系、齐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开了一场蔚为壮观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统一文字书体,即小篆,也称秦篆。

大篆和小篆统称为篆书。

隶书: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因为书写速度的需要,大篆中部分圆转弯曲的笔画,变为平直波磔形状,隶书应运而生。

隶书萌芽于战国晚期,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特别强调:隶书同样由大篆演变而来,并非在小篆之后。

如果说代表官方的小篆,是中国古文字的终结,那么,产生于民间的秦隶,则是中国今文字的鼻祖。

二、隶书演变为章草,进而发展为今草和狂草草即草率,草书可简单理解为汉字的草率写法。

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草书的最大特点。

按发展先后,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章草形成于西汉中期,东汉时广泛流传。

章草直接从隶书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来,但还未完全从隶书中脱离出来,还具有很强的隶书意味。

今草:草书经东汉张芝的进一步发展,大约魏晋时期,章草摆脱隶书痕迹,笔画连带增多,形成今草。

狂草:唐代,草书得到迅猛发展,张旭、怀素将草书推向巅峰,因书写风格狂放不羁,故称为狂草。

三、行书和楷书行书:行书分为行草和行楷,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萌生于东汉后期,成熟于魏晋。

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影响,加之兼具适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使得行书在其它书体彼消此涨中保持长青不衰。

楷书:广义理解,楷书包括小篆和隶书。

一般认为,楷书即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魏晋楷书:以“钟王”为代表,风格秀丽、端庄、典雅、流美。

2.碑刻楷书:以魏碑为代表,风格壮美、雄强、拙朴、刚健。

3.唐代楷书:以“欧、颜、柳”等为代表,法度严谨、风格多样、蔚为壮观。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2 】一.汉字的演化进程表:汉字经由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化进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丹青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活泼.●到了西周后期,汉字成长演化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成长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进步.●隶书之后又演化为章草,尔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端风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利,用笔灵巧,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运用的字体.二.五个阶段汉字的演化进程,可以简单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⑴“声”是任何一种说话的必要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邃古时期,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拟大天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必定意义.代表必定事物的“声音”,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六畜可能是根据其啼声而定其名的.⑵“形”是说话的第二个重要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期人类重要面对的是生计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天然和猛兽毒蛇等的奋斗进程中,有时须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佃猎,为了不至于迷掉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佃猎时,也留意不雅察野兽的萍踪,以辨别出野兽的特征.别的,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天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寻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重要办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根本部件.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⑸“理”是“象.数”的扩大.汉字外延的演化主如果经由过程“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通亮,延长出“眼睛看得清晰.心里明确.工作变得显著……”等.三.汉字演化的纪律1.笔画线条化2.字形符号化3.构造规范化4.字集标准化材料1.笔画线条化笔画:有一个形成进程.从甲骨文到篆字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今后逐渐形成笔画均匀.线条同一的楷体字的笔画体系.2.字形符号化汉字汗青上曾经有过“六书”理论,把字形和字义接洽起来,以便于剖析和懂得汉字的读音和意义.这种做法不是把汉字作为符号,而是作为表达意义的图形组合来对待.每个构成部分都有其由来和理性.经由过程剖析可以找出字形演化的前因后果,从而发明意义的根据.跟着汉字的成长演化,这种理性逐渐被损坏和损掉.最大的一次字形体系演化是从篆书到隶书的“隶变”.“隶变”从根本上打破了古代汉字的理据性.近现代汉字特殊是经由了简化的现代汉字,已经彻底打破了楷书所继续的微弱的理据性,就是汉字符号体系彻底地符号化了.3.构造规范化经由长期的成长演化,汉字逐渐由不规范变得整洁规范.大小一致.造型美不雅.这种规范是印刷术创造以来,长期汗青实践中形成的.解放后经由字形的整顿,转变了老宋体,肯定了现代汉字的构造体系.中文信息处理的汉字点阵字模技巧以及响应国度标准的制订和实行,经由过程电脑激光照排技巧的的推进,把汉字规范化的构造普及到千家万户.世界各地.4.字集标准化标准化是信息革命带给汉字的新特色.因为盘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巧的运用成长,促进了汉字“形.音.义.用”各方面的标准化.个中最重要的就是字符集的标准化.。

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

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

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一、甲骨文(约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到一千一百年)是殷商时期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收卜辞或记事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

它的特点是字形长短大小不一,变化多姿,平衡稳定,分行布白自然,错落疏朗,结字紧密严整,笔画劲峭,古朴秀美。

二、篆书(约公元前840—200年)篆书分钟鼎文、石鼓文和小篆三个时期。

钟鼎文:亦称金文,是周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特点是字形方圆长宽不等,错综成趣,风格丰富多彩,有凝重,有姿放,有圆润,有雄奇,结字浑穆纯厚,用笔豪放质朴,代表作有《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等。

石鼓文:战国(约公元前384—324年)为我国第一批石刻瑰宝,刻于石鼓上,内容是“诗经”体载的四言诗,特点是字形圆不至规,方不至矩,结字端姿旁逸,婉丽通畅,书法工整均匀,线条圆劲。

康有为称:“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凡整载,自有奇采”。

苏轼诗赞:“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佳禾秀良莠”。

唐代张怀□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命李斯作小篆。

据记载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处石刻。

特点是结构严谨,对称中求变化,笔画秀劲,用笔圆起圆吸,方圆得宜。

唐代张怀□誉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唐人书评》中说:“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唐书续说:“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形容其流动自然。

三、隶书:汉代由小篆的萦徊转向隶书的劲直。

晋代卫恒《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

它的特点是:1、扁方横势,左右分展,若“燕展双翅”。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波势捺脚,笔势舒展。

但一字中横画挑脚,不宜重复,称为“燕不双飞,蚕不二设”。

3、变弧为直,笔增提顿。

清代刘熙载说:“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同,以峭激蕴纡余,以屈强寓款婉。

斯微品量,不然如抚剑疾视,适足以见其无能为耳”。

4、布列均匀,平中寄奇。

有均称美,在均称中求变化。

(完整版)书法字体及演变

(完整版)书法字体及演变
秦隶
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
隶,主要是写在简牍之上。
睡虎地秦简
隶书
汉隶
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 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 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汉
张 迁 碑
隶突破了秦篆单一的中锋运笔,
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藏锋、
露锋各显神通。
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雁尾”的
笔画,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在

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
唐 欧阳询(欧体) 唐 柳公权(柳体)
唐 颜真卿(颜体) 元 赵孟頫(赵体)
楷书
欧体字形稍长,排列非
常整齐,字形结构严谨。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
颜体端庄雄伟,很有气
势。虽然字形比较圆润饱 满,但却充满力量,不显 得臃肿,俗称为“颜筋”。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楷书
柳体笔画清晰,笔力
遒劲,较之颜体,柳 体则稍显清瘦,故称 之为“柳骨” 。
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成为魏晋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
书法
书法是一种艺术类别,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书法是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
作品的统称。
主要书法字体
篆隶楷 行草
书体发展顺序
篆 书
? 隶 楷
书书 行
柳公权 《玄秘塔碑》
楷书
赵体婉丽流美,书风
秀逸,结体严整、笔 法圆熟,相比前三位 字体显得更加飘逸。
? 赵孟頫 《胆巴碑》
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 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成为魏晋 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实质上它是楷书的 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 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书法演变顺序

书法演变顺序

书法是指以文字为媒介,以线条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

书法的演变顺序如下: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具有象形和会意的特点。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具有庄重、古朴的特点。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小篆是指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具有婉转、圆润的特点。

隶书:是指汉朝时期的文字,具有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的特点。

楷书:是指唐朝时期的文字,具有方正、严谨的特点。

行书:是指宋朝时期的文字,具有流畅、自然的特点。

草书:是指明朝时期的文字,具有自由、奔放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碑是指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书体, 它可以说是一种从 隶书到唐楷的过渡 书体。
魏碑百花齐放
楷书
楷书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初、盛、晚唐三 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一位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 卿和柳公权,再加上元初的赵孟頫,四人被称为 楷书四大家。
唐 欧阳询(欧体) 唐 柳公权(柳体)
唐 颜真卿(颜体) 元 赵孟頫(赵体)
秦 泰山刻石
秦 峄山碑
隶书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
到东汉,隶书发展到巅峰。
秦隶
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
隶,主要是写在简牍之上。
睡虎地秦简
隶书
汉隶
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 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 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汉
张 迁 碑
隶突破了秦篆单一的中锋运笔,
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藏锋、
书法
书法是一种艺术类别,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书法是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
作品的统称。
主要书法字体
篆隶楷 行草
书体发展顺序
篆 书
? 隶 楷
书书 行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保存着古代
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篆书
大篆
? 小篆
指小篆以前的文 字和书体,包括 甲骨文、钟鼎文、 石鼓文、六国文 字等。
行书
蔡襄 《澄心堂帖》
猜一猜

行书
康熙
雍正
乾隆

行书书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
行书
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行书
黄庭坚七言诗《松风阁诗帖》
行书
米芾《蜀素帖》
此帖用笔多变,长短粗 细,体态万千,充分体 现了“刷字”的独特风 格。
变画为点变连为断隶书中点独立出来
(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四连点等等)。 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允 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强化提按粗细变化隶书有意强调提按
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 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隶书
东汉 石门颂
东汉 华山庙碑
秀逸,结体严整、笔 法圆熟,相比前三位 字体显得更加飘逸。
? 赵孟頫 《胆巴碑》
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 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成为魏晋 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实质上它是楷书的 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 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东汉 张芝 冠军帖
草书
狂草出现在唐代以
后,字形更加放纵, 笔势绵环绕,字形 奇妙,变化百出。
张旭 肚痛帖
怀素 自叙帖
汉隶唐楷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
正书或真书,由隶书演 变而来。其字形较为正 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是现代汉字手写体 的参考标准。
钟繇 宣示表
楷书
楷书按照时期划分 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 篆的基础上,进行简 化,创制的统一的汉 字书写形式。
篆书
大篆主要刻于青铜器、石簋、石鼓上,笔划雄强凝重,风
格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西
西
秦 石鼓文








篆书
小篆主要由李斯整理,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兵虎符之类)。小篆字体 略长而整齐笔画线条匀净、秀美。
楷书
欧体字形稍长,排列非
常整齐,字形结构严谨。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
颜体端庄雄伟,很有气
势。虽然字形比较圆润饱 满,但却充满力量,不显 得臃肿,俗称为“颜筋”。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楷书
柳体笔画清晰,笔力
遒劲,较之颜体,柳 体则稍显清瘦,故称 之为“柳骨” 。
柳公权 《玄秘塔碑》
楷书
赵体婉丽流美,书风
露锋各显神通。
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雁尾”的
笔画,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在

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

的趋势,字势向横伸展,成熟的

汉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
折点。
隶书 隶书的结构特点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改以横向(左
右)取势,造成字形扁方。
起笔蚕头收笔雁尾隶书用笔上的典型
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 此法。
东汉 史晨碑
草书
草书最初的含义是指草写的隶书,起源于西汉。其实
早期草书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 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章草
草书
今草
狂草
草书
章草于东汉时盛行,
虽有连笔,但字字 独立。
三国吴 皇象 急就章
草书
今草自章草变化而来,字
字呼应,贯通一气,笔画 多有省略。书写简单快速 但不容易辨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