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思维模式

合集下载

客户沟通破冰技法

客户沟通破冰技法

客户沟通破冰技法在销售领域有一句话:我们不能替消费者做决定,但我们可以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施加影响或者引导,如果引导的好,那么消费者做出决定的速度就快,这也就间接帮助我们实现了快速成交。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客户沟通破冰技法,欢迎借鉴参考。

我们先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顾客不愿意听销售介绍?2、为什么不管销售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3、为什么顾客只是逛了一圈?4、为什么顾客总是应付我们只是再考虑一下?5、为什么顾客因为价格问题最后不了了之?原因是:没有破冰顾客同销售之间存在一种金钱利益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了顾客对销售的不信任,这就有了一层冰带,它的存在是障碍,更是冷漠!作为销售,我们要想让顾客留下来,并且愿意听我们的讲解,愿意同我们沟通,就必须破除冰带!那么如何融化这层冰带呢?可以学习下面10点来提升。

01态度亲切首先顾客进店门口之前,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要进入亲切热情状态让进店的顾客感觉舒服,不要让顾客一下子就和我们产生陌生感、疑惑感和距离感。

02预留独立时间在迎接之后,销售应该给顾客10-20 秒的独立浏览时间,而这段时间就是找准接近顾客时机的阶段。

其实顾客进店时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在他们还没有找到目标之前,或者没有发现让自己稍有兴趣的产品之前,如果提前介入顾客的思考范围,甚至是喋喋不休的介绍产品,往往会受到顾客当下心理的排斥,对沉默型顾客一定要给顾客一定的选择空间,包括时间空间和物理空间,如果此前你说:先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那就给顾客带来一定的压力,致使顾客说"先随便看看"。

03引导客户了解产品快速引导分三层内涵。

第一层内涵是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只有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层内涵是解决顾客的购买疑虑:通过反问得到顾客的真实疑虑,并打消疑问。

第三层含义是给出客户购买的理由:我们对于花钱这种事,无论花多少都会心痛,但是每次花钱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办法找一些理由去安慰自己。

上帝存在的理由

上帝存在的理由

1、三段论:形式逻辑是研究人类的思维形式及规律的科学,而三段论则是形式逻辑间接推理的基本形式,它也是人类理性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

大前提是整体,小前提是部分,我们只要找到了大前提和小前提,结论就会昭然若揭,不辨自明。

例如:凡是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铜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铜能导电(结论)。

众所周知,物质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

而任何具有时空属性的东西都需要一个“因”才能形成,而且这个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些看似偶然形成的东西,其背后都有一定的必然因素,科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事物的偶然现象,来寻找和研究其形成的必然因素和规律。

宇宙里的森罗万象,不管是人为的东西(如飞机、火车),或是天然的东西(如矿藏、元素、星球),都不可能无因而自始。

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大前提,现在让我们运用三段论式,对宇宙的最初形式——原始火球进行科学的推理:凡具有时空属性的物质都不可能无因而自成(大前提),原始火球是具有时空属性的物质(小前提),所以原始火球也不可能无因而自成(结论)。

三段论告诉我们,宇宙的最初形式——原始火球,从无到有的产生,必然也有一个“因”,这个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逻辑上称其为造物主,或宇宙形成的第一因。

2、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也叫符号逻辑,它是用数学方法研究推理、计算等逻辑问题的学科,它比形式逻辑更浅显易懂。

根据公认的数理公式(0+0=0)、(0+0≠1)、(0+1=1),我们可以断定,宇宙从“宇宙时”0点,到自然数1的过渡绝非偶然巧合所致。

这一数学公式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外加因1这个实数的介入,0加0,不管加多长时间,也不可能等于1。

换句话说,如果宇宙从0到1的过渡,或者说从无到有的出现,是偶然巧合所致,没有任何外加因,那就等于说,0加0能自然巧合等于1。

3、概率:概率也叫几率,是指某种事物在同一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

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宇宙从无到有的形成也绝非偶然巧合。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实体(Entity)被视为存在的最基本单位,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实在实体。

实体思维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有着不同的发展与应用。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实体被看作是超越感知世界的理念世界的存在形式。

柏拉图认为,感知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只有理念世界中的实体才是完美的典范。

他将实体分为理念的实体和感知的实体,前者是超越感知的现象存在,后者是感知世界中具体的事物。

柏拉图的实体思维模式强调了理念的重要性,认为理念是实体存在的最高形式。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实体思维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将实体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和物质。

形式是实体的本质和特性,而物质是实体的载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必须同时具有形式和物质才能完整存在。

他还提出了实体的层次概念,认为实体可以按照其本质和特性的不同进行分类和归类。

这种实体思维模式影响了后来物质和形式的思想发展。

在中世纪的哲学中,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导致了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

中世纪哲学家们将实体与上帝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认为,实体是上帝创造的存在形式,是上帝的旨意体现。

这种实体思维模式强调了上帝的存在和他对世界的影响,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近代哲学,实体思维模式开始受到质疑。

笛卡尔对实体的思考引发了人的怀疑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思潮。

笛卡尔认为,只有思考自己存在的事实可以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其他的一切都可能是幻觉或假象。

这种实体思维模式的转变引发了后来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等不同的哲学流派的兴起。

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物质,再到中世纪神学的影响,最后到近代哲学的怀疑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变革。

实体思维模式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它对于理解和分析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体思维模式也受到了不同哲学流派的批判和改变,其中每一个阶段都对实体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和思考。

查理芒格——100种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100种思维模型

1. 机会成本思维模型:“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2.直觉思维模型:“又称为直观,通常被描述为,一种不用经过太多思考过程,很快就能出现的直接想法、感觉、信念或者偏好。

当我们有某种信仰,但是不确知它的原因时,通常会将它归于是一种直觉。

认知科学认为这是因为生存的演化压力而产生的人类心智能力,让人类可以快速做出判断,采取行动,它通常与右脑连结在一起。

心理学与超自然学对这个能力深感兴趣。

”(参见:思考,快与慢—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系统1’的运行时无意识且快速、情绪化的,‘系统2’的运行需要费脑力,要慢一点更加理性化。

)3.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思维模型:“优化问题的局部最优解是指在临近解集合当中的最优(最大或者最小)解。

相对应的是全局最优,指在所有可能解而不仅仅是邻近值当中的最优解。

”4.决策树思维模型:“由一个决策图和可能的结果(包括资源成本和风险)组成,用来创建到达目标的规划。

决策树建立并用来辅助决策,是一种特殊的树结构。

”5.沉没成本思维模型:“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6.易得性性偏差思维模型:“是启发式偏差的一种。

指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如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过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的进行深度发掘,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

”7.确认偏误思维模型:“指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

”8.损失规避思维模型:“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9.效率思维模型很多时候,真正拉开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的,就是效率。

【思维模型】系统思维:打开上帝视角,直击问题本质。

【思维模型】系统思维:打开上帝视角,直击问题本质。

【思维模型】系统思维:打开上帝视⾓,直击问题本质。

【思维模型&思维⽅式vol.5】所谓写作,就是要把⽹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结构,⽤线性的⽂字表达出来。

——史蒂芬·平克。

⼀、开启上帝视⾓。

⽣活中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系统问题,是⽹状的结构,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这也是我们要学习多元思维模型的原因。

⼈最常⽤的是简单的线性思维,因为符合⼈的直觉,⽤起来简单,但是这是⼀种⾮常低级的思维⽅式。

厉害⼀点的是结构化思维,更厉害的是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种站在整体的⾓度,透视系统中所有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抓住问题的要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维⽅式。

如果说第⼀性原理是在做除法,不断的抽象,提炼出⼀个普适的元起点。

那么系统思维就是在做减法,找到纷繁复杂的要素中最最关键的要素,从⽽改变整个系统。

⼆、找到问题的症结。

⽣活中有很多问题是简单问题,只需要考虑简单的因果关系就可以解决。

⽐如说我现在饿了,因为我⼀天没吃饭,这就是简单问题,解决⽅案也很简单,吃⼀顿就⾏了嘛。

但是呢,也有很多问题是复杂问题,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这时候如果⽤简单的因果关系去解决,就会出现问题,甚⾄可笑。

⽐如说我现在太胖了,想要减肥。

线性思维会怎么考虑呢?太胖了肯定是因为吃得多了嘛,然后我少吃点就可以减肥了不是吗?事实证明,通过节⾷来减肥成功的⾮常少。

再⽐如,中国⾜球成绩总是不好,⾜协的⼀些官员就提议说,让中国队去踢中超吧,提升中国队的整体作战能⼒。

这就是想⽤简单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去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式,在真正懂⾏的⼈来看来,真的是⾮常可笑。

界定问题是简单因果还是复杂问题有⼀个很好的⽅法,就是“如果⽤简单因果关系思考的⽅案,总是⽆法解决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复杂问题。

”你有经常解决,但是有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吗?如果有,那么这种问题很可能就是复杂问题。

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但是总是⽆法从根本上解决。

这种问题其实还蛮多的。

⽐如说每个⼈都有拖延症,也知道这个不好,但是反复也找不到好的⽅式解决这个问题。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摘要: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

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几里德建立了平面几何体系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也哺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更擅长理性的逻辑思维。

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科学史上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以来诞生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无一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

提高思维力的基本理论

提高思维力的基本理论

提高思维力的基本理论提高思维力的基本理论(1)思维训练的广与狭从广义上来看,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思维训练,不论是母亲教孩子学吃饭走路,还是老师教学生写字画画;不论是接受某种观念,还是养成某种习惯,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头脑的思维训练。

从狭义上讲,思维训练则指的是专类思维训练,确切地是指一种高级的思维训练。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广义的思维训练是孩子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会涂鸦乱抹,而狭义的思维训练是学生在大师指导下学习绘画创作。

两者的本质虽然相同,但层次却有很大差别。

(2)思维训练的虚与实许多人在初识思维训练的时候,都觉得训练思维很“虚”,既不像绘画打字那样有实用价值,又不像学习数学语文那样有可见的知识积累。

如果我们因为思维看不见摸不着而将它视为虚,将思维训练视为无用,那就错了。

思维训练看似很虚,却是实实在在的。

从用途上来讲,任何实用技能训练归根到底都是思维的训练,绘画本身是实的,但如果不掌握绘画的技法和艺术的创作规律等虚的东西,就不可能画出好作品。

而学习和消化这些技法和规律,实际上是在接受一种绘画思维训练。

从层次上来看,越是智能水平高的训练,就越是呈现出虚多实少的特征,社会越发展,越需要人们的抽象思维发达。

(3)思维训练的源与流思维训练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也最有效的智力开发方法,不过它并不是现代独有的专利,目前的思维训练是建立在最新的思维科学成果和古代的头脑训练术基础上的。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创造了有名的“头脑助产术”。

现代社会,思维训练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其中商业因素的推动功不可没。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公司一般都比较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创造思维的培训几乎是总经理与高级主管们的必修课,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到接受过思维培训和没有接受过思维培训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提高思维力要遵循的原理(1)简单与复杂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方式去分析问题(即使是简单的小问题)的思维叫做复杂的思维模式。

美在秩序·适宜·上帝——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三个向度

美在秩序·适宜·上帝——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三个向度

275 Study of art 美在秩序㊃适宜㊃上帝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三个向度崇秀全ʌ内容摘要ɔ 奥古斯丁是教父美学的顶点和集大成者, 美在和谐 是奥古斯丁神学美学的核心主旨㊂围绕这一论旨,奥古斯丁通过长期的宗教思维实践逐渐丰富和扩展成 美在秩序 ㊁ 美是适宜 和 美在上帝 的和谐美学的三个向度㊂本文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逐一考察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思想渊源㊁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㊂ʌ关键词ɔ 奥古斯丁 秩序 适宜 上帝 和谐美学奥古斯丁(A u r e l i u sA u g u s t i n e ,354 430),这位 古代美学的顶点 ㊁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㊁基督教哲学与美学的奠基人,被同时代的罗马教廷奉为圣徒㊂他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学者,但是却以他深广的智慧和才思影响了各种学术的发展㊂国内学者凌继尧先生在评价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时认为: 他在充分利用旧有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㊂两个时代㊁两种哲学㊁两类不同的美学体系在他的著作中汇合在一起㊂他继承了古代美学思想,并加以改造,以新的形式介绍给中世纪㊂他的美学思想成为西方美学史中的一个交会点,其中即可看到古代美学的基本线索,又展现出中世纪美学的主要轮廓㊂ 1 通过凌先生的这番评价不难看出,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中世纪的重要地位,而和谐美学又是奥古斯丁美学的核心主旨和美学基体㊂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离希坡不远的小镇塔加斯特(T a -ga s t e )㊂早年,他接受修辞和文法教育,曾是摩尼教徒和二元论者,公元387年 花园觉醒 事件后,皈依了基督教,不久成为非洲希坡的主教以及整个基督教会的中坚人物㊂尽管当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土崩瓦解,但奥古斯丁的思想仍然充满活力㊂这要归功于他同时视自己为基督徒和罗马人,同时受益于新的基督教思想文化和古代罗马的学术传统㊂作为折衷的产物,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各种观点,其中以斯多噶学派为主,兼有西塞罗与新柏拉图学 1 凌继尧,徐恒醇:‘西方美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02页㊂派的观点㊂美学问题是奥古斯丁最早考虑的问题之一,他曾在处女作‘论美与适宜“中就美的问题作了专门而详尽的讨论㊂他在认真研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后,提出 美是适宜 ㊁ 美在秩序 和 美在上帝 等等美学思想,对后来基督教神学美学产生极大影响,尽管他将此书献给了当时极负盛名却与他并不相识的罗马演说家希埃利乌斯,以致遗失㊂幸运的是,这些思想在他后来的‘忏悔录“和‘上帝之城“中都能寻觅到踪迹㊂通过认真整理这些思想线索,我们发现, 美在和谐 是奥古斯丁美学框架的核心㊂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兹坦言: 奥古斯丁熟知古代流行的所有有关美的定义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情况下取其所需,但其基本观点却是古代的主导观点:美即各部分间的联系或和谐㊂ 1奥古斯丁在长期的宗教思维实践中围绕 美在和谐 这一核心论旨,逐渐丰富和扩展成 美在秩序 ㊁ 美是适宜 和 美在上帝 的和谐美学的三个向度㊂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逐一考察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思想渊源㊁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㊂一㊁美在秩序美在秩序 的思想,是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发轫点㊂奥古斯丁指出: 没有一种有秩序的事物是不美的㊂ 2 但奥古斯丁首先肯定美具有客观性㊂387年,奥古斯丁写成‘论秩序“,在这部著作中,他就首先阐述了这个有着影响深远的美学命题 美是对物质事物的感受,即美是客观的存在㊂他说:对许多人来说,首要的目的是人的满足;他们不想为判明为什么可见事物给人以快感而对更为高深的问题劳神费思㊂因此,如果我问一位建筑师,为何建造一座拱门后,又要在另一侧再建相同的一座,我相信他会回答说:这使为使建筑的两个相等部分彼此对称㊂如果我再问他为何选择这种特殊的布局,他会说这样适宜㊁优美,能给观赏者以快感㊂他没有勇气说更多的,因为其目光仅限于12 [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3页㊂[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75页㊂277 Study of art尘世,不知应以何为依据做出估价㊂但对那些对这些事物为何给人快感抱有疑问㊁能深入问题的深层㊁捕捉到事物本质的人,我有兴趣继续说,让他拿出勇气,对人的快感行使判别㊂这样他就能超越其上,而非为它所束缚,因为他将不是根据快感进行评判,而是对它本身加以评判㊂我尤其要问:究竟事物是因其给人快感才美,还是因其美才给人以快感㊂我无疑将得到这样的回答:它们之所以给人以快感是因为它们美㊂于是我接着问:它们为什么美?如果他犹豫,我将提示他:是否因为各部分彼此相似,并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个和谐的整体里? 1奥古斯丁对给人快感才美和因其美才给以快感的回答是, 他们之所以给人以快感是因为它们美 ,建筑师不敢对建筑的适宜㊁优美作肯定的回答,是因为它没有认识到,事物本身是美的,美是对事物的感受㊂接受这一前提,奥古斯丁进一步推进他的逻辑,美是 因为各部分彼此相似,并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个和谐的整体里 ㊂也就是说,美是适宜㊁美是整体的和谐㊂如果我们把奥古斯丁的这一观点形而下到具体的艺术层面,特别是和建筑㊁绘画和音乐结合起来看,则美可理解成秩序㊁整体和数等三个方面㊂首先,美在秩序㊂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热爱并创造了秩序,宇宙万物皆遵循秩序㊂美学家吉尔伯特和库恩就曾指出, 奥古斯丁的主要论点就是:宇宙按照一定的秩序发展着,因为上帝热爱秩序,上帝创造了秩序㊂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创造出来的,并因此处于太一的和谐之中 ㊂ 2奥古斯丁在不同的著作中涉及与和谐中秩序相关联的概念有:对称㊁比例㊁尺寸㊁均衡㊁统一㊁秩序㊁重量以及数等㊂在‘论真宗教“和‘论秩序“中,他举出各种例证,如在建筑中门和窗的比例㊁尺度和对称是构成建筑之美的一些要素㊂在诗中适当的音节㊁舞蹈中的节奏运动以及躯体的和谐㊁均衡和统一都会给人以美㊂他进一步由和谐谈到秩序和统一,指出没有一种有序的事物是不美的,统一则是一切美的形式㊂在‘论音乐“中,奥古斯丁指出,声音的合理结合,即可以表现为最简单 1 2 转引自[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7475页㊂[美]凯㊃埃㊃吉尔伯特,[德]赫㊃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80页㊂的算术比例,它比不合理的结合要好㊂美的东西以自身的比例而令人愉快㊂均衡不仅存在于听到的声音之中,而且可以在身体的运动中以及可见的许多形式中都能够找到㊂在这些形式中比起在音乐中,人们习惯上更是以均衡当作美㊂如果没有均衡,即没有几对相同的部分相互对应,也就没有匀称或节奏感㊂在‘论善的性质“一书中,他把事物的完善与它的尺寸㊁外观和秩序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三种特性决定了事物的价值,任何包含这三者的事物都是完善的,一个事物含有这三者的程度决定了该事物完善的程度㊂塔塔科维兹说: 奥古斯丁还以另一种方式,即揭示尺寸㊁形式㊁秩序三个概念的联系表达了上述观点㊂这三个特性决定了事物的价值,任何包含这三者的事物都是完善的;这三者的含有程度决定了事物的完善程度;一旦不具备它们,完善便荡然无存㊂在这里,奥古斯丁使用了 完善 一词,但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中显然包含了美㊂ 1凌继尧先生在理解奥古斯丁的外观一词时,溯本求源,作了词源义的解读并做出神学美学的评估㊂他说, 外观(S p e c i e s)一词在拉丁文中是多义的,它既指外观的美,又指事物的种属或种型,同时作为知识对象还指事物的形式或本质㊂由此,奥古斯丁的这种三位一体式的界定 尺寸㊁外观和秩序便成为中世纪美学的固有公式之一 ㊂ 2综上,无论就建筑㊁音乐,还是事物完善方面,奥古斯丁在不同的著作中都把它们和谐的统一到秩序上来,这无可置疑地说明美在秩序是他和谐美学思想的基本线索和逻辑起点㊂其次,美在整一㊂美在整一是美在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奥古斯丁对古代美学的继承和超越㊂奥古斯丁说: 在我看来,整一体现了理性的精神㊁真理的本质以及至高之善,而在分裂中我以为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生命的实体和至恶之本性㊂ 3 我们援引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兹一段话就能够较好地加以说明:123 [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1页㊂凌继尧,徐恒醇:‘西方美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10 512页㊂[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任晓晋等译,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76页㊂279 Study of art奥古斯丁从古代美学中继承的第二个基本观点涉及下列问题:美存在于什么之中?什么事物是美的?它们为何美?他认为 当事物的各部分彼此相似并处于一种和谐的关联之中 时,它们就是美的㊂换句话说,美存在于和谐㊁适当的比例之中,或是表现在线条㊁色彩㊁音响的各个部分间的关系中㊂如果说我们仅仅能以视觉和听觉来感受美,那是因为其它感觉无法捕捉事物间的联系㊂当事物的各部分处于适当的关系中时,整体的美便产生了㊂由于这一原因,整体通常给人以快感,而它的某一部分如果孤立出来,则不能给人以快感㊂一个人㊁一座雕像㊁一支乐曲或一座建筑的美,不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而是由这些部分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㊂各部分的适当的联系产生和谐㊁秩序及整体性,而美正存在于这三者中㊂但是,各部分间怎样的关系才是 适当的 ?是那些具有尺寸的关系㊂而尺寸取决于数㊂奥古斯丁指出,甚至鸟和蜂都按一定的数的关系建窠,而人类尤应有意识地这样做㊂他的典型公式如下: 理智……发现快感仅生于美;而美取决于形状;形状取决于比例;比例又取决于数 ㊂尺寸与数带来了秩序和整体性,因而带来了美㊂ 1透过上述文字,我们不难看出,美存在于事物各部分的适当的联系产生和谐㊁秩序和整体性中㊂各部分通过尺寸和数带来了秩序和整体性,因而带来了美㊂也就是说,数带来整一,美便产生了;反之,美的产生取决于整一,而整一又取决于数㊂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 数的美㊂最后,有关 数的美 的相关讨论,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就已经将数的理论置于他哲学的中心位置,并进而提出 美是和谐与比例 的学说㊂毕达哥拉斯的后来信徒们组成毕达哥拉斯派,在他们看来,万物的本原是数,数是非物质的东西,是先于人们的认识的㊂ 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 , 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 ㊂ 宇宙中的万物是依照数的关系排列起来的 ㊂他们认为, 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1 [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1页㊂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1 ㊂毕达哥拉斯是历史上第一位将音乐艺术中声音的和谐以及音阶的高低归因于数的关系的人㊂ 2 他的这一学说后来对奥古斯丁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奥古斯丁也同样认为,艺术依靠数的关系㊂他说:试观天㊁地㊁海,和凡在上发光的,或飞翔的,或游泳的,它们有形体,因为它们都有数目,将数目取去,就没有什么剩下的了,除那为数目之源的他以外,它们之源在哪里呢?它们存在着,只因它们有数目 3 ㊂他还在‘智慧书“中引用了下列的话: 上帝按照一定的尺寸,数与重量排列成万物㊂ 这样,他同时利用了它的两个来源,即毕达哥拉斯学派有关比例与和谐的观点,它在晚古时期曾被赋予双重意义㊂一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从纯粹量的角度解释它,并由此导致了数的美学;另一方面,后来的斯多噶学派和西塞罗又给它以一种质的解释:他们把美建立在各部分的适当关联上,而这种关联又非数学意义上的㊂美学家吉尔伯特和库恩对奥古斯丁数的美学做出阐释:对圣·奥古斯丁来说,寓多于一中的这个美的形式原则决定了最美的几何形状㊂他认为,等边三角形比不等边三角形美㊂因为不等边三角形包含的相对性少㊂但是,三角形只能根据一般的相等把边与角组合起来,而在正方形中,相等则组合为一些恒等式:即边与边的相等,角与角的相等㊂因此,一般说来,正方形比三角形拥有更多的相等性,所以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正方形比三角形拥有更多的相等性,所以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正方形就比三角形更为可取了㊂但是,即使正方形,也有一定的缺陷,即某种程度的不123 ‘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第36页㊂转引自北大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5页㊂[德]汉斯㊃约阿希姆㊃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吕叔君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77页㊂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第2部第16节㊂转引自阎国忠:‘美是上帝的名字 中世纪神学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87页㊂281 Study of art规则性,因为边不同于角,而且,中心与各角的连接线也不等于中心与各边中腰的连接线㊂因此,具有最高相等性的圆则比其它一切图形都美㊂ 1美学家们在这里针对奥古斯丁比较等边三角形更为不等边三角形美,做了适当的推演,从而得出结论,圆是最美的图形㊂通过这段演绎,我们不难看出毕达哥拉斯派的思想是奥古斯丁的直接来源㊂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兹在考察奥古斯丁数的美的问题时这样讲到:奥古斯丁的观点摇摆于两者之间㊂他的美学主要建立在数的基础上,他对于美的理解,尤其当涉及音乐时,是数学化的㊂他的美学基本概念是相等 时间的相等与数的相等㊂然而有时,他又把美视为各部分间的一种质的联系㊂这种摇摆是可以理解的㊂作为美学家,他倾向于从数的意义上把握美;但作为基督教徒,他不能放弃内在美的观点㊂因此他必须从更广的意义上把握美㊂这一点在两个在其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 节奏与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㊂ 2另外一个方面,神灵的整一和世间的杂多的这种联系,促成了美的和谐的出现;而人们对这种联系的认识,有时是依据抽象的数学意义,有时是依据较为广泛的意义㊂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影响最深的柏拉图的对话著作是‘蒂迈欧篇“㊂这部著作描述了几何图形的种子 等腰而不等边的直角三角形 是怎样创造世界的㊂同时,这部著作还以精密的数学原理解释了地球与星体的运转㊂由于这篇对话对后来思想界的支配作用,于是便引起了一种对数的近乎魔法性作用的信仰㊂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蒂迈欧篇“的这种影响,表现为他把数看成是事物的本质,即表现为一种基督教式的毕达哥拉斯学说㊂用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数和抽象的形式排列,如果它们在福音的洗礼盘中受了洗礼,那么,它们就成了使世界顺利发展的原则,并最12[美]凯㊃埃㊃吉尔伯特,[德]赫㊃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75页㊂[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2页㊂终把世界变成了与人们的心灵相通的音乐㊂数把现实世界变成了他所是的样子,数还把世界上每一物体变成了它们所是的那种特殊实体㊂数提供了一条拯救人类的途径㊂超越艺术家精神的是寓于智慧之中的永恒的数㊂美和存在物的本质都寓于数中㊂这样,美是形式和谐这一审美原则,就变成了宇宙学㊁宗教活动以及人类思维的原则 1 ㊂奥古斯丁还利用数的和谐解释灵魂归返上帝的规律㊂他问道,渴求在观照 神灵之美 中获得安宁的人的灵魂,怎样归返到它投胎肉体时所离开的那个 唯一精神 呢?他说,至善就是 M o n a s ,或是使人们伴随着性欲和倾轧而来的区分趋于消失的某种精神;恶是 D y a s (即根深蒂固的两重性),或是对 太一 权力的不归顺㊂实现人的灵魂的回归,可以通过认识事物(看到的和听到的)形式之本质来进行,直到最后领悟了形式本身(即纯精神实体)为止㊂ 2美学家朱光潜在其名著‘西方美学史“中追溯奥古斯丁美在整一㊁秩序和数思想的渊源时这样写道:通过柏拉图,圣奥古斯丁还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神秘主义的影响,把数加以绝对化和神秘化㊂现实世界仿佛是由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所以才显出整一,和谐与秩序㊂他说: 数始于一,数以等同和类似而美,数与秩序不可分㊂ 人体的匀称,动物四肢的平衡,乃至地水风火的体积和运动都由数在统辖着㊂美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数,因为它就是整一㊂他又说: 理智转向眼所见境,转向天和地,见出这世界中悦目的是美,在美里见出图形,在图形里见出尺度,在尺度里见出数 ㊂这种从数量关系上找美的想法,上承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说,下开达㊃芬奇,米琪尔㊃安杰罗以及霍嘉兹诸艺术大师对于美的线形所求出的数量公式,以及费希纳和实验美学派对于美的形象所进行的试验和测量,在美学发展中一直是很有影响的㊂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形式主义㊂ 3123 [美]凯㊃埃㊃吉尔伯特,[德]赫㊃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72 173页㊂[美]凯㊃埃㊃吉尔伯特,[德]赫㊃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74页㊂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25 127页㊂283 Study of art朱先生的这段话能够恰当的说明奥古斯丁继承了毕达哥拉斯派数学化美学的成果,但他并没有完全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出发,而是吸收了斯多噶学派和西塞罗的观点,把美看作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㊂从而美的数学化的观念就被大大扩展了㊂结合上述,我们借用奥古斯丁的话得出结论, 身体的和平是各部分处于适当安排的比例中;非理性灵魂的和平是欲望安置适度的宁静;理性灵魂的和平是认识和行动的有序的一致;肉体与灵魂的和平是生命受造物的良好有序的生活与健康;世俗之人与上帝之间的和平是皈依信仰服从永恒律㊂人们之间的和平是心与心的协调一致㊂家庭的和平是共同生活者围绕付出与遵从秩序上的协调一致;天国之城的和平是在欢悦上帝中达到完美有序与完美和谐的共处㊂整个宇宙的和平是秩序的平衡 ㊂ 1二㊁美是适宜美是适宜的观点实际上是奥古斯丁美在秩序思想的补充和证明,我们在这里把它单独提出来讨论是想强调它在奥古斯丁和谐美学中的重要性㊂奥古斯丁给美与适宜作了以下定义, 我把事物本身所拥有的美的特性界定为美,把事物之间相互适宜的精妙关系界定为和谐,而我用以证明这个观点的证据就是有形的物质 2㊂他曾在年轻时写过一本名为‘论美与适宜“的小册子专门探讨了美与适宜的区分以及美是适宜的思想㊂这在他‘忏悔录“中谈到为什么写‘论美与适宜“时可以发现:我观察到一种是事物本身和谐的美,另一种是配合其他事物的适宜,犹如物体的部分适合于整体,或如鞋子适合于双足㊂这些见解在我思想中,在我的心坎酝酿着,我便写了‘论美与适宜“一书㊂ 31 23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V.2,ⅩⅨ1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70页㊂[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任晓晋等译,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76页㊂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64页㊂转引自北大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5页㊂美学家们认为, 在对美与适宜的区分中,他不仅肯定了美来自自身的和谐,而且也指出美与功利性效用的适宜之间有质的不同,这就隐含了对美的非功利性质的界定,由此比苏格拉底的美善统一说跨进了一步 ㊂ 1 陆扬先生认为,适宜作为一物对另一物的固然是不无和谐的依附,可见出一种明确的目的性,反之美则被界定为一种以自身特制令人愉悦的存在,两者或可相通,然而毕竟不同㊂至于美的自身特质究竟如何阐释,奥古斯丁很快将会表明,美是在于秩序 2 ㊂美是适宜的观点在他晚年著作中也有所体现,在‘上帝之城“中,他谈到人体美时指出: 因为所有人体的美都取决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并带有一种亮丽的色泽 ㊂奥古斯丁在抛出美是感性的客观存在之前,对美与适宜作了区分,他认为美是事物各个部分间的适当㊂我们把它理解成美是适宜㊂此外,奥古斯丁在谈论审美经验和丑的问题时,也是建立在美是适宜的前提上的,也从另外一些方面应证着他美是适宜的思想㊂奥古斯丁在讨论审美经验时认为,审美体验的产生依赖于主客体双方㊂在心灵与美的事物间必须有某种和谐与相似,否则心灵将不会为这一美的事物所感动㊂仅有美的事物还不够,我们必须欣赏美,仅因其本身而喜爱它㊂奥古斯丁指出,当我们向某一挚友出示一幅优美而又熟悉的风景画时,我们对它的久已淡漠的感情会突然苏醒,因为我们已把挚友的爱移寓其中,而这一景色的美也将因此重现于我们的面前㊂ 3奥古斯丁对丑的理解从反面说明美是适宜的观念㊂他指出,丑并非某种实在的东西,而只是某种缺陷㊂与以整一㊁秩序㊁和谐㊁形式为其特征的美相反,丑存在于这些特征的缺乏中㊂这种缺乏只可能是部分的,因为一个事物可能不同程度地具备整体性与秩序,却不可能完全没有它们㊂因此,不可123 凌继尧,徐恒醇:‘西方美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10页㊂陆扬:‘西方美学通史 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6页㊂[波]沃拉德斯拉维㊃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5页㊂。

笛卡尔《按几何学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区别》

笛卡尔《按几何学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区别》

按几何学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区别引言人是可能或偶然的,即它的存在性总是有所缺失,只有上帝才能补足这种完满性。

因为上帝是必然存在的,他保存并完满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和上帝的存在通过观念得以沟通:一方面它指向自由却必然趋向完满的意志;另一方面指向作为其客观实在性原因的实体。

上帝是绝对必然性的实体。

一切实体都因上帝的绝对必然性而完满。

可是上帝何以存在的呢?作者从三方面加以证明:1.上帝的本性;2.我们的上帝观念的客观实在性;3.人的存在的缺失性。

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性也附带地证明了人所能领会的一切东西的存在,包括肉体和精神。

正是因为上帝,精神和肉体才在实际上是不同的实体。

定义一、思维(Pensée),我是指凡是如此地存在于我们以内以致我们对之有直接认识的东西说的。

这样一来,凡是意志的活动、理智的活动、想象的活动和感官的活动都是思维。

可是我加上"直接"这个词,这是为了把附加和取决于我们思维的东西排除在外。

举例来说,出于意愿的运动虽然真正来说是以意志为其原则的,但是它本身并不是思维。

二、观念(idée),我是指我们的每个思维这样的一种形式说的,由于这种形式的直接知觉,我们对这些思维才有认识。

因此,当我理解我所说的话时,除非肯定在我心里具有关于用我的言词所意味着的东西的观念,我用什么言词都表明不了。

因此,仅仅是任意描绘出来的影像,我不把它们称之为观念;相反,这些影像,当它们是由肉体任意描绘出来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们是大脑的某些部分描绘出来的时候,我不把它们称之为观念,而只有当它们通知到大脑的这一个部分的精神本身的时候,我才把它们称之为观念。

三、一个观念的客观实在性,我是指用观念表象的东西的实体性或存在性说的,就这个实体性是在观念里边而言。

同样,人们可以说一个客观的完满性,或者一个客观的技巧等等。

因为凡是我们领会为在观念的对象里边的东西都是客观地或者通过表象存在于观念本身里。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理论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理论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理论研究中世纪神学的人都知道,托马斯·阿奎那在其著作《神学大全》中关于对上帝存在的证明,被称为目的论证明和宇宙论证明。

宇宙论证明是为目的论服务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而证明上帝存在是为他的神学目的论确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所以,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神学目的论。

而讨论其神学目的论更深层次的意义则是透视其神学目的论,挖掘其人学目的论的思想。

01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理论在经典著作《神学大全》中,托马斯·阿奎那这样论述:“关于上帝存在,可以有五种证明方法。

第一种很明了的方法就是从运动出发的方法:因为在这个世界里,有些小物在运动,这是确切无疑的,可被感性知觉所确定。

”在阿奎那看来,但凡是运动的事物都是由另一物推动的,因为要么就是存在着被推动的可能性,否则无物能在被推动下运动。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都是运动着的,因为运动都是将事物从可能性变为现实,但是,若非经过某个现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

举例可知,用火点燃木柴,就是在用现实存在的热将可能的热转化成现实的,对木柴来说,火是推动这个运动过程的某种现实存在。

在同一种运动关系中,同一事物是不能既是可能又是现实,只能在不同的关系下才能发生转变,就像上面的例子中火的热,不可能同时是可能的冷,又是可能的热。

因此,不能将某一事物在一种关系条件中即被认定为推动者,又被认定为被推动,更不能认定为自动。

由此,得出结论为凡是运动的事物必定是被另一物推动的。

即是,当我们说某物被动时,就是在认定它被他物所推动。

但是,如果一直这样循环推论,就必然会追溯到第一推动者那里,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不被其他事物推动的,众所周知,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阿奎那在运动关系中推论出了第一推动者上帝的存在。

阿奎那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这样论证道:“第二种方法是从有效因概念出发的方法。

在感性可感知的事物里,存在一种会产生效果的原因秩序。

世界上最伟大的50种思维方法精华总结

世界上最伟大的50种思维方法精华总结

世界上最伟大的50种思维方法精华总结你的思维,往往决定了你能站多高,走多远!世界上最伟大的50种思维方法精华总结,总有一些思维能帮助你破茧成蝶,展翅高飞!1.上帝思维“关爱别人,受益自己”。

上帝说,天堂里的居民,凡事都是这么想的,世人要是拥有爱的思维,那他无论身处何方,都是活在天堂里。

2.司马光思维打破,才能得生机!这就是司马光思维的精髓所在:只有打破旧思维的桎梏,思路才会见光明。

3.孙子思维知己知彼,是孙子思维的精髓。

这个思维是换位思维的变种。

4.拿破仑思维所谓拿破仑思维,就是敢想敢干,不被外界所干扰,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思考,始终保持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世界,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5.亚历山大思维它蕴含着一种霸气的、更值得称道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成大事者,绝不被陈规旧习所束缚。

6.哥伦布思维想了就要干,这才是哥伦布思维的可贵之处,自古成功自有道,这个道,往往就是在众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闯出来的。

7.拉哥尼亚思维简练才是真正的丰富,只有最简单的东西才具有最大的孕育性和想象空间,也才最符合“拉哥尼亚”思维法则。

8.奥卡姆思维奥卡姆思维,就是舍弃一切复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

这种思维的可贵之处,是因为它直戳现实中的这么一种病态:今天的人们,往往自以为掌握了许多知识,从而喜欢将事情往复杂处瞎鼓捣。

9.费米思维简单化才是最经济、最优化,费米思维是一种最简单、最省力、最准确的思维法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时时求主动,处处占先机,以最小的代价,求得利益最大化,这,就是洛克菲勒思维的主旨。

11.爱迪生思维迂者拘泥于形,易被外在束缚;巧者注重本质,因而心明眼亮。

爱迪生思维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其灵动自如直奔目标,而不为人间万象所困惑干扰。

12.布勃卡思维凡事留有余地,力气不必用尽,把握在手的东西,要懂得慢慢享用,这,就是布勃卡思维的精妙之处。

13.丑角思维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这种丑角思维,体现了一种物极必反的哲理。

上帝视角思维

上帝视角思维

上帝视角思维一、什么是上帝视角上帝视角是叙述视角中,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的别称,第三人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以非现实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如同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点展开叙述,或是多个角色的心声交替出现。

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又称为上帝视角。

当我们去做一件事,判断一个事物时,第一反应也就是本能地反应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待一切。

如果再厉害一些,站在相关人的视角来看待,而如果我们现在在一个更高,更客观,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会有全新的发现与领域。

比如:很多人会痛恨清朝统治,站在上帝视角,你会发现,清朝统治了200多年,我们的土地扩大了一倍,满族也被汉化。

再比如,你现在过得每一天都好像是稳定的,而作为上帝视角,可能会很自然地用五年、十年、二十年来看待,这里就充满着变化。

在同一时间,你也会很清楚地看待全局即各不同地区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什么是上帝视角思维上帝视角思维就是指当你去面对人事物的时候,不要过于局限在自身的角度,要有上帝视角思维,学会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站得高,看得远,视角广阔,往往会让你具备一定的大局观,从而通过权衡利弊,以最优的方式去处理眼前的情况。

站在上帝的角度,我们可以拉长时间维度,看到全局,站在理性和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这将有助于满足这个时代,或者未来时代发展所需求的人或者组织团体。

当你置身画面之外观察他们,或者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不做框中人的时候,你大概就有了这种上帝视角思维。

三、什么是上帝视角思维模型所谓的上帝视角思维模型,就是指将上帝视角思维运用到解决难题与各种事件上。

当你的人生面临重大决策和选择的时候,通过上帝视角思维模型,可以让你展望全局,拉长整个时间线,看得更加通透,得出最佳的答案。

天道思维的六个方法

天道思维的六个方法

天道思维的六个方法天道思维是一种哲学化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体验。

天道思维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它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积极与自然相融合,并从自然中发现生命的奥秘和道理。

在天道思维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宇宙,以及如何更好地在其中生活。

以下是六个天道思维的方法:一、明辨自然之道天道思维认为,自然中存在一种先天的有序,这种有序和平衡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个元素和现象中。

我们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学习,理解这种有序和平衡,明辨出自然之道。

由此,我们可以逐渐适应自然的规律,更好地生活在其中。

二、借贵物以思天道思维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灵,每个事物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和反思。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万物,发现它们的特点和规律,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

三、虚静观天天道思维认为,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虚静的心态,在宁静中领悟自然之道。

我们通过冥想、停顿等方法,减轻内心压力和外部干扰,尽可能地接近自然和宇宙的本质。

四、天人合一天道思维认为,人和自然应该是一体的,我们应该通过与自然相融合,实现天人合一。

我们需要学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获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验和智慧。

五、知行合一天道思维认为,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理念和思想。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思观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追求道德、智慧、自由和爱的境界。

六、心意相通天道思维在乎的是人的内在,我们应该用心灵去感受宇宙的奥秘和神秘,在精神和身体中寻找平衡和和谐。

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精神力量,用心体悟天地之间的联系和相通,以此达到心意相通的境界。

总之,天道思维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宇宙,使我们更接近真理和智慧。

通过上述六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知自然和宇宙,更好地追求人类的幸福和发展。

二元对立思维类比举例

二元对立思维类比举例

二元对立思维类比举例二元对立思维类比举例长期以来,西方哲学思想、经典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二元论及二元对立思维。

二元对立哲学思维方式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方式。

比如笛卡儿被称为典型的二元论。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灵和物。

灵魂的本质在于思想,物的本质在于广延,二者的本质不能互换,不能决定、不能派生,彼此完全独立。

笛卡儿的二元论建立在世界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的基础上,即是典型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方式。

什么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思维的陷阱: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上帝在设计人脑的时候,留下了斧凿的痕迹,这个是人类思维集体性的一个陷阱。

世界的本源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大脑的神经元有冲动(1)和抑制(0)两种状态,这样的编码也决定了人喜欢二元对立思维。

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是受文化等因素影响,人的内心会产生好恶、美丑,我想这样不想那样,非得这样不能那样,非此即彼的一种思维现象。

基督教里面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一开始是不分善恶的,没有羞耻的概念,只因受了蛇的诱惑,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就会区分善恶美丑的。

佛教中的不二法门,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

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容易制造内心冲突,让人有种种痛苦和焦虑的体验。

俗话说,傻子最快乐,傻子没有太多的分别心,所以就比较容易获得快乐。

我们的先祖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了一套用阴阳来表达世间万物的杰出方法。

有些人一听到阴阳就觉得特别的神秘,其实阴阳只是我们的先祖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符号而已。

世间有男有女,有没有丑,种种迹象表明造物者创造的世间万物内在的数的规律都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可以由阴阳来构成,但是要想摆脱不和谐和冲突,就需要持中道,不偏不倚,这个中道加上阴阳就是三,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

托马斯·阿奎纳,关于上帝的五种证明及反驳

托马斯·阿奎纳,关于上帝的五种证明及反驳

托马斯·阿奎纳,关于上帝的五种证明及反驳第一种甚为明显的方法是运动论证。

因为在这世界上有些事物在运动,这是确凿的,而且感觉也可以证实的。

凡是运动的事物,总是为另一事物所推动。

凡是被推动的,无非是它存在着被推向某一方面的可能性。

至于推动者,它本身则是现实的,因为运动无非是引导事物从潜能变为现实。

如果没有现实的东西,就不可能使某事物从潜能变为现实。

例如火烧柴,就是由现实的热使潜能在的热变为现实的热,火就是这样运动柴、变化柴的。

但是,一个东西不可能既是现实的,同时又是潜在的,只有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

因为,凡是现实的热,不可能同时又是潜在的热,但是可能同时是潜在的冷。

因此,如果说一个事物在同一条件下即使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或者说既是自动者又是受动者,这是不可能的。

因而,凡是被动的,必定为另一个所动。

所以,如果某事物之运动是被动的,则它本身必定为另一事物所推动。

同时,其他事物又必定为另一事物所推动。

然而,这又不能无限制的推论下去,因为这样就会没有第一个推动者,因而也就没有什么运动可言。

因为第二个运动者,如果没有第一个运动者去推动,是不会运动的,比如手杖,如果不是手去推动,它是不会动的。

所以最后必然追溯到一个不为其他事物所推动的第一推动者。

大家知道,这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第二种方法是有效因。

因为我们在感性的事物中发现有一个有效因的系列,可是找不到而且也不可能有某事物自身就是有效因的系列的原因,因为自身先于自己而存在,这是不可能的。

至于有效因,也不能无限制地推论下去,因为在一系列的有效因中,最初者是中间的原因,中间者无论是多或少,总是最后的原因。

如果除掉原因,则就等于除掉结果。

所以,如果在有效因中不先有最初者,则没有中间者,也就没有最后者。

可是,如果对有效因作无限制的追溯,也就没有最初的有效因,这样也就不会有中间的有效因和最后的结果,这种追溯显然是错误的。

所以,必须提出一个最初的有效因。

这最初的有效因,大家都称之为上帝。

上帝是怎样思考的(终极) 上帝的思维教育方式

上帝是怎样思考的(终极) 上帝的思维教育方式

上帝是怎样思考的上帝的思维教育方式上帝通过一个个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圣经》就是这样的,工程师只要给预装程序的机器人输入指令就听话了,而上帝不是通过威胁胁迫人类听话的,否则他就伴随着大火或洪水来直接显现,通过威逼利诱吓唬人了,不听话就毁灭文明人类,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做,教师倘若如此很难教好学生,上帝是通过鲜活的生动的历史故事间接告诉我们怎么做,而不像《古兰经》《毛主席语录》《圣训》都是教条,把人当作机器进行教育,所以上帝是一位很懂教育的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是充满爱的,当然他知道恐怖主义政策并不能使人完美,应该自愿地服从他,上帝《十诫》(与摩西律法,是制定给犹太人的)就是强迫人类遵守硬性规定的法律,而《新约》进入另一个时代,耶稣用爱神(爱父)互爱(博爱)重新修正翻新上帝律法,所以教师也应该看《圣经》,领悟上帝的思考思维方式,就知道怎样教学教育,更重要的是教授一生的属灵意义上的人生规划,上天堂战胜死亡才是真正的成功,才能有完整二较少遗憾的人生,就如摩西、耶稣的成长史,而我的也应该有借鉴意义。

安息日法有七个层次,历史上有了六个,而属灵意义上根本不需要,我从来不祷告,几乎从来不去教堂,是自由派的基督徒,看各种与《圣经》相关的视频资料(影视、讲道、现代演绎的电影),就连书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

耶稣宣讲神国的道路真理,很高大上伟光正,而我只是在谈论生活琐事,接地气了却显得太俗气卑微小儿科。

圣灵的意思是凡事不能太面面俱到,要让人类思考得出结论,直接给出结果不好,就如教学,要让学生思考公式理论的获得方法、推导、推理过程,即研究性教学。

吃饭需要牙齿的咀嚼和胃的消化和小肠的吸收,要有加工吸收的连续性过程。

自由听起来很好,美国,很多人不希望校园枪击案发生,别人拥枪是自由的,却给别人带来不安全感,请问个人拥枪自由有没有侵犯别人的利益?西方民主没有解决全部人的利益诉求,同样是多数选票战胜少数选票,也不能一碗水端平,一个国家那么多人怎么做到让人人满意?选票带来的民主自由纯属文字游戏。

上帝思维与皇帝思维——论外语教师的中西文化教育策略

上帝思维与皇帝思维——论外语教师的中西文化教育策略

h r w pe t i o np ol, ̄mn f r f t s oE g s ahm i cas o eef omet f hn e e i t o e a  ̄e nlht ce l r m i t n rn n o C  ̄ go s e t i e n s o nh i i
第3 2卷
第l 0期
宜 春 学 院学 报
Ju o mM fYih nC l g o c u ol e e
Vo L32, No 0 .1 Oc . 01 t2 0
21 00年 l O月
上帝 思 维 与 皇帝 思 维
论 外语教 师 的 中西 文 化教 育策 略
杨 秋 灵
( 顶 山学 院公共 外语教 学部 ,河南 平 平项 山 4 70 ) 6 00
T n ig o h hi kn ft e
— —
a d Emp r r: n eo
0n C u M d c t n S r tg f s e c m  ̄tr E u a i t e y o o a En h ta b e
Y N i l g A G Qu— i n ( ul oe nLn u g eci eat etfPnDn S a o g i Dn Sa 6 0 0 h a P b F ri a ga eTahn D pr n o i i h nC l ,Pn i h n4 70 ,C i ) w g g m g g h g g n
《 圣经》 中最引人瞩 目的一个 问题 就是上帝和人类 的契 约问题。例如上 帝与 人类最 重要 的两次 契约 :耶和华 上帝
在西 奈山召见 摩西 ,与以色列 人订 立西奈 盟约 ;耶稣 以 自
的皇帝思维和上帝 思维 。两 种不 同的思维 形式是 东西方 文

从逻辑思维来看圣经

从逻辑思维来看圣经

从逻辑思维来看圣经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从逻辑思维来看圣经,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从逻辑思维来看圣经一、关于神造人的逻辑思维圣经在创世记上说,“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创二7)很多人初读圣经时,对这一点觉得是不可能的神话。

而现代逻辑思维告诉我们,人既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在人创造的问题上,可以推断必有一位全智、全能的创造主。

这就如一部计算机,不可能从一堆电线中演化而来;一艘宇宙飞船也不可能由一连串的碰撞或巧合而组成。

每一个智慧的物体,必然出自一个智慧更高的创造者。

化学家用化验证实人体中的成分,确实与尘土的成分相同。

如人的骨头是由磷酸钙组成的,它是尘土中的成分之一;人身上的肉是由脂肪和蛋白纤维所组成,分解后就变成水与煤炭和芒硝,那也是尘土中的成分;人的血液如果加以分解就会成为水和氧化铁,而氧化铁是红色泥土的主要成分。

如此说来,人死了,身体不是化作尘土了吗?人由尘土而来,再到尘土中去,不是既符合科学又符合逻辑吗?二、关于神迹的逻辑思维耶鲁大学鲍罗斯(Millar Burrows)指出:“许多自由派学者之所以怀疑圣经,并非他们对现存的考古资料作过任何仔细的鉴定工作,而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根本就反对任何超自然的事”。

这恐怕是相当多不信者的心态,他们认为圣经中的神迹不符合科学,只是神话而非神的话,甚至一些所谓的_也主张把圣经中的神迹部分去掉,他们竭力想理性地把这超然之事化为自然之事,以迎合人心。

比如,他们说“童女生子”并非神迹,只是自然界中的特例而已。

又如,新约中记载门徒看见耶稣在加利利海上行走。

他们的解释是,耶稣并未在海水上面走,只是在近海水的沙滩上走,门徒隔海远远望见,就如在海上行走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帝的思维模式
无论你是否真正相信上帝(或天主,下同)的存在,上帝的思维模式是肯定存在的,因为世界上有几十亿人相信上帝,相信上帝用某种思维模式去引导着人们、教导着人们。

另一方面,即使是上帝不可见,人们“相信”或“否定”一个不可见的事物,也一定是有着某种思维模式去引导人们去这样“思考”。

这是辩证的思维模式分析的结果。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这是以智慧闻名世界的犹太人的格言。

因为人类(应该说是信仰上帝的人类,下同)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类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人类反被上帝愚弄了。

由于无知和欲望,而又不能摆脱,于是开始怀疑和否定,最终却陷入了一场人性悲剧。

其悲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

超越了自我,才能了解上帝、理解上帝。

对于基督徒而言,上帝的思维模式是不可理解的、不可追问的、不可深究的;而对于无神论者而言,所谓“上帝的思维模式”,仍旧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这种思维模式,不是我们普通凡人可以运用的。

可以这样推测:上帝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超越人类思维定势的、超越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类现代科技无法证实或探测的一种思维形式。

本文试就上帝的某些思维模式的原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1,万能定律。

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知道一切,上帝安排一切,上帝开始一切,上帝结束一切。

这个定律,或者说是上帝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源自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误区。

在出现这个定律之前,人类并没有开始认识自我,没有自我意识。

当人类开始认识自我之后,才了解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自我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体能的有限、认知的肤浅等等;人类越是发明新的科技,越是认识世界,越是证明自己渺小、无能。

而人类的欲望又是无穷的,越是无知,越是要寻求答案。

到最后寻求不到答案时,为了给“未知”一个合理的解释,就用收敛思维的模式归结为一点,不得不承认:上帝伟大、上帝万能!这就是人类逻辑思维的结果,因为自己无知,所以上帝万能。

如果用辩证的思维模式来思考,这“万能定律”也是因为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另一个误区。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喜欢采用点思维的模式,认为自己很伟大,很了不起(有些教会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倾向),可以任意宰杀动物、改造自然、发动战争、残杀无辜,并将人类与这个世界
的其它一切隔离开来。

非宗教人士说:正因为有了人类,才会有上帝;或者基督徒说:正因为有了上帝,才会有人类。

这两种说法,都是将人类自我“伟大”化了。

而用整体思维来讲,一方面,上帝也好,人类也罢,都只不过是这个世界小小的一部分;地球、甚至宇宙万物,都是由同样的基本粒子或基本元素构成,并且都存在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另一方面,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也可以说是随机运行。

人类发现的所谓的“规律”(包括上帝),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因为任何“规律”都有例外。

这个世界,没有谁是特殊的;或者说,这个世界,万物都是特殊的。

万能定律的最大优点,就是在于提倡“人人平等”。

2,深信定律。

无论是“因信称义”,还是“因信成义”,“信”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之一。

你信上帝,上帝也信你;你信上帝,上帝就在你的身边。

基督教中的一切意义、价值、自豪、满足、荣耀和光辉,都在一个“信”字之中。

不信,人生则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正因为有了“信”,人类才会在探索未知世界而得不到结果时,给自己一个安慰,认为那就是上帝的安排;正因为有了“信”,人类才会在说服自己或他人时,有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使得“信”的人沐浴在上帝的荣耀之中,并因感受到上帝的恩惠而自满和自足。

而且,这个“信”,已经具备心理疗法,无处不在,使人自我陶醉。

这“深信定律”,实际上就是人类的点思维,或者保守思维。

如果用开放思维模式来探讨,这个“信”本是可以有很多种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没有唯一、没有特殊。

如果发现了唯一,也只能说明你发现了唯一,或者在此时此地发现了唯一。

再者,如果说“信”则好,“不信”则不好,谁来制定这个“好坏”的标准?其实,“好”与“不好”还是相对的。

况且,在这个世上,我们找不到100%好的基督徒,也找不到100%不好的非基督徒。

另一方面,在宗教历史上,各种各样不好的宗教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宗教教义本身所导致,而是解释宗教教义、执行宗教教义的教会或者神职人员。

在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人类可以将同样一个“信”字,解释或执行为多种不同的结果,潜意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心理疗法”占据着主导地位,让人寻找精神寄托、并深信不疑。

3,博爱定律。

上帝是博爱的,上帝创造万物,给与我们一切,所以我们也要博爱。

人类之间要博爱,要给与;人对自然也要博爱,要给与。

从表面上看,博爱与我们的生活相差太远,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博爱也就是讲求的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奉献与给与。

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希望和平、和睦的,唯有博爱才可能化解一切矛盾与对立;同时,人类也要学会爱自己: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

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
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

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

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

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

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要先好好认识自己,爱自己,再谈爱其他众生。

其实,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诚爱、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慈心、墨家的兼爱、孔子的大同、无神论者的共产、中国特色的和谐等等,都是具有同等意义的大爱。

但问题是上帝在拥有博爱定律或博爱思维模式的同时,为什么又同时拥有惩罚众生和世界末日的思想呢?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天遣”一说。

这是与博爱的思想矛盾的,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这也是一些人怀疑或质疑基督教的原因之一。

用辩证思维来解释,“真”与“假”,“好”与“坏”,“善”与“恶”都是同时存在的,博爱与惩罚也就同时存在了。

当基督徒把上帝绝对化、完美化时,就只认可上帝的万能与博爱;当出现惩罚时,由于爱屋及乌的缘故,也就将“惩罚”合理化了。

而实际上,正因为人类对世界的无知,把一切未知归功于上帝,也就把“惩罚”归功于上帝了。

最重要一点,“博爱”与“惩罚”,都是人类自己“酝酿”出来的。

无论如何,这二者,我们都需要。

这才是平衡的世界,辩证的世界。

4,因果定律。

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知道一切,当然也知道世间万物的因果。

所以,信上帝的人,也就知道“信”的结果,包括天堂与地狱。

耶稣的诞生与“荣归主颂”里所说的两个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正因为耶稣的诞生,正因为耶稣道成肉身,使得在至高之处的上帝得着荣耀,使得地上人得着平安。

领受了圣餐之后唱“荣归主颂”,因为圣餐是纪念耶稣为我们舍身流血,而耶稣之死使得天上的上帝得着荣耀,地上的人得着平安。

另一方面,这两个故事也告诉基督徒们:对待他人要宽恕。

宽恕是博爱的前提;博爱才是宽恕的结果。

这也是因果。

实际上,佛教也是因果论者,主张一切众生的生命,是无限延续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尽,激起层层浪花。

众生的生与死,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与消散而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这种说法: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然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

这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

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

而实际上,正是人类自己认为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才会有因果定律。

因果之间的联系,都是人类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判断的。

认同因
果定律的不仅是基督教、佛教、马列教,还有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等。

因果定律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人从善。

从以上分析来看,上帝前两种思维模式(万能定律和深信定律)是基督教特有的;上帝的后两种思维模式(博爱定律和因果定律)是世间普有的。

普世的思维模式,比较好理解,而特有的思维模式,必须以“入教的思维”来理解,才能获得顿悟。

对于一个非基督徒而言,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上帝”的思维模式,探知我们这个未知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