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及护理
中医护理常规
五、盆腔炎盆腔炎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多因产后、流产后、宫腔内手术出之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邪毒乘虚侵袭,稽留于冲任及胞宫脉络所致。
病位在胞宫、胞脉。
中医属“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癥瘕”等范畴。
【临床表现】1.少腹部疼痛,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拒按,食欲不振,腹胀。
2.可伴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3.带下量增多,色黄质稠,脓样,有秽臭。
4.阴道可有充血,穹隆有明显触痛。
5.辨证: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
【临证护理】1.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观察腹部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诱发因素,观察有无腹膜炎的症状等。
3.观察患者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以及神色、血压、脉象的变化。
嘱病人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内裤及经垫,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1~2次,忌盆浴。
4.取半坐卧位,以利炎症及脓液局限于盆腔低位,以达到体位引流的效果。
5.腹痛剧烈者绝对卧床休息,勤巡视,做好生活护理;恢复期病人可适当下床活动。
6.热毒炽盛者衣被不宜过厚,定时测量体温,如高热持续不降,遵医嘱行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注意观察降温后的效果,及时记录。
7.湿热瘀结者病室忌潮湿。
8.手术病人按妇科围手术期护理。
【饮食护理】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含水分较多的食物,忌辛辣、煎炸、燥热等刺激之品。
2.高热口渴者,多饮水及鲜果汁,如西瓜汁、雪梨汁等以利尿降温。
3.口干苦者,可用菊花、银花各10g,煎水代茶饮。
4.热毒炽盛大便燥结难解者,每天早、晚服蜂蜜一匙或麻仁丸6g,以利润肠通便;或予生大黄6g或番泻叶9g开水泡服。
5.湿热瘀结者,可多食清热利湿之物,如山药、白果、莲子、茨实、薏苡仁粥等。
口干者,多吃西瓜、黄瓜、番茄、白菜等。
【用药护理】1.遵医嘱输液,按时应用抗生素。
2.寒湿凝滞者遵医嘱予小茴香热敷下腹部,中药硬膏贴敷下腹部、中药直肠滴入及微波治疗,注意观察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疗效。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常规
中风护理常规中医诊断:中风西医诊断: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脑卒中-中风(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痰瘀阻络证、阴虚风动证、痰热内闭证、痰蒙清窍证、元气败脱证)一、概论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组由脑血管发生血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疾病。
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而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謇等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相当于西医学的“脑血管意外”范畴。
二、临床表现以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麻、肢体瘫痪、舌强语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临证护理(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晕眩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潜阳。
(2)施护:保证休息及睡眠。
注意血压波动、情绪稳定。
忌排便时努责。
2、风痰阻络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2)施护:保证休息及睡眠,控制感染等并发症。
3、痰热腑实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化痰通腑。
(2)施护:口粘痰多者鼓励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
注意矢气下转、腹中肠鸣、大便干结等情况。
4、气虚血瘀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则:益气活血。
(2)施护: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当风。
适宜活动,以利气血运行。
5、气虚痰阻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头晕头重,纳呆,胸脘满闷,舌质淡,苔薄腻,脉沉弦。
中医用药及护理
中医用药及护理第三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重点难点】第一节中药的性能与用法一、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药。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甘草等甘味药。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梅等酸味药。
苦味:有泻和燥的功效。
泻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
常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桅子、大黄等。
苦能燥湿,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羊、黄连等苦味药。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
常用于瘰疠、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芒硝等。
此外,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药与酸味药功能相类似。
(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四)有毒与无毒认识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的强弱,在治疗中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二、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
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配伍1.相须即两种以上的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2.相使即在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3.相畏与相杀当两药同用时,一药的毒性能被另一药减低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就前者来说是相畏关系,就后者来说是相杀关系。
4.相恶即两药同用,一药能抑制另一药的性能,使其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中医十项护理基本操作
中医十项基本护理操作1.中药熏洗法目的: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痛、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禁忌症:女性月经期、孕妇禁用做浴。
护理及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4.包扎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揭去敷料,完毕后换消毒敷料;5.所有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用物:清洁治疗盘、水温计、小毛巾2块、棉垫2块、纱布、持物钳、一次性中单、清洗用的盆、水壶装好药液。
2.中药湿敷目的: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
禁忌症: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护理及注意: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得不干不湿,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则药液漫流;3.药液不可过烫,防止烫伤;4.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5.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处理。
用物:清洁治疗盘、核对医嘱开的中药煎剂并倒适量于量杯中、检查水温计、有效期内灭菌弯盘放镊子2把和纱布3块、有效期内一次性中单。
3.刮痧目的:运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板、铜钱、分币等在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单一方向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疏通腠理使脏腑之气通达于处,促使周身气血通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主要为夏秋之间得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症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禁忌症:体型过于消廋、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禁用此法。
护理及注意事项:1. 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中医给药护理的指导规范
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确保用药安全。
3
注重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按照中药煎煮规范进行煎煮,指导患者正确服用 。
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
因人施药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调整给药剂量和时间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适时 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
辨证施治
制剂类型
根据病情和用药目的,选 择合适的制剂类型,如汤 剂、丸剂、散剂等。
功效与主治
明确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功 效与主治,确保与患者病 情相符合。
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预防
01
配伍禁忌
熟悉各种中草药的配伍禁忌,避 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不良 反应。
02
03
不良反应监测
预防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 应。
中医给药护理的指导 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 给药途径和技巧指导 • 疗效评估与调整方案制定 • 质量保障措施及监管要求 • 总结:提高中医给药护理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01
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
1 2
依据中医药理论进行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证候等,选择符合中医药 理论的药物。
使用技巧:应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药 物部位、药物涂抹厚度和更换时间等 。对于需要热敷或冷敷的药物,应详 细告知患者操作方法。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配合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在中医护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
配合技巧:在给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时,应指导患者保持 舒适的体位,放松身心。同时,应告知患者治疗后的注意 事项,如避免受凉、保持局部清洁等。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1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胁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
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中医用药护理习题与答案
中医用药护理目录第一节用药一般护理 (1)第二节用药禁忌 (3)第三节中药汤剂煎煮法 (5)第四节给药规则 (7)第五节用药程序 (10)第六节中药服法与护理 (12)第七节中药外用法及护理 (23)第八节常用中药中毒与解救护理 (30)第一节用药一般护理(一)填空题中医用药一般护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护士如何做到正确安全用药?(三)选择题A型题1.用药护理中,对医嘱中有毒的药物有疑问时,护士应A.不给用药B.减少用药剂量C.改变给药途径D.用药后观察用药反应E.及时请示主管医生2.中药给药时,护士执行查对制度,应除外A.病人姓名B.病名C.医嘱药物D.组方原则E.给药剂量X型题1.中医用药一般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A.根据医嘱给药B.执行查对制度C.掌握给药途径D.正确安全用药E.用药观察施护2.现代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A.口服B.外用C.吸入D.肌内注射E.静脉注射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根据医嘱给药执行查对制度掌握给药途径正确安全用药用药观察施护(二)简答题护士要做到认真按照医嘱查对;掌握合理的给药途径、时间、温度、剂量及方法;注意所用药物的存放时间;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掌握用药注意事项、用药禁忌、要无毒副反应及中毒后的抢救方法;密切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注意中西药之间有无配伍禁忌;如有疑问时及时向主管医生询问。
(三)选择题A型题1.E2.DX型题1.ABCDE2.ABCDE第二节用药禁忌(一)名词解释中药配伍禁忌(二)填空题1.妊娠用药禁忌一般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二类。
2.病证食忌是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________忌食某些食物。
饮食调护也应________施食。
(三)简答题一般常规应用中药的忌食是什么?(四)选择题A型题1.下列配伍中属于“十八反”的是A.芜花与甘草B.乌药与瓜蒌C.人参与菜菔子D.人参与五倍子E.人参与五灵脂2.属于妊娠禁忌的一组中药是A.巴豆、三菱、熟地黄B.穿山甲、雄黄、郁李仁C.藜芦、木通、薏苡仁D.牵牛子、麝香、地龙E.砒霜、肉桂、水蛭3.寒性病应忌食A.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B.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C.胡椒、辣椒、大蒜、白酒D.食油炸、黏腻、不易消化的食物E.鱼、虾、蟹等腥颤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X型题1.下列哪类药为妊娠禁用药A.峻下逐水药B.破血通经药C.通经祛瘀药D.行气破滞药E.剧毒及重金属药物2.热性病证应忌食哪类食物A.辛辣类食物B.油腻类食物C.煎炸类食物D.辛凉类食物E.辛热类食物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是指由于某些药物经过配伍能减轻或抵消药物的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上应当避免此类药物配伍使用。
中医用药“八法”和_护理
八、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护理
补法就是补充体力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候,故 《内经》说"虚者补之".所用药物大多含有滋养性 质,故亦称滋补、补养.
补法在临证上分补气、补血、益精、安神、生津液、 填骨髓等,总之,以强壮为目的.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 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 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 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 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 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 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 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 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 防止复感.
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 护之,忌生冷寒凉.
3、服温经散寒药后应注意保暖.
六、清法及护理
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 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 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 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 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 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 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 取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 病趋好转之势.
3、润下:
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年老津 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代表方 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2023年中医护理方案
2023年中医护理方案2023年中医护理方案1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中医护理常规
专科护理常规一、康复科中风恢复期定义中风恢复期是指一般于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患者神智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
临床表现患者多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口眼歪斜。
药物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存在吞咽障碍的病人,可采取鼻饲的方式服用汤剂。
辩证施护1、气虚络瘀:表现为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謇涩、面色萎黄、苔薄白、舌淡紫、脉细涩无力。
2、肝肾阴虚:表现患肢僵硬、拘挛变形、或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3、风痰瘀阻:表现为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
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不宜偏嗜,宜少食多餐,不宜过饱,过饱饮食可造成食滞,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应多食蔬菜水果、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
2、气虚者宜食梗米、大枣、山药、黄芪等3、肝肾阴虚患者多头晕目眩,宜多食白菜、黄瓜等蔬菜。
4、风痰瘀阻患者要少食鱼腥、忌肥甘厚味、戒烟酒。
并发症的护理1、肢体功能障碍:注意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
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
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2、口眼歪斜:病人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要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
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
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
3、语言不利: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
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健康指导1、高脂血症者忌食动物内脏,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高胆固醇的食物。
2、按时服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3、注意生活起居,室温冷热适宜。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
• 补法
• 即补益法,是用具有 补益作用的食物以补 气养血,滋阴助阳, 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
• 适用于气虚、血虚、 阴虚和阳虚等证。
• 常用食物有羊肉、桂 圆肉、甲鱼、鸡、鸭、 海参、木耳等。
五、饮食宜忌
(一)饮食宜忌的基本原则
• 辨证施食 • 辨药施食 • 因人施食 • 因时施食 • 特殊宜忌
• 矿物、贝壳类药 • 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 • 某些质轻、量大或泥沙多的药物
– 后入
• 气味芳香的药物
– 包煎
•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 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 汁时难以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 再入煎。
– 另煎
• 某些贵重药物
– 烊化
• 胶质、粘性大和易溶的药物
– 冲服
– 如禽畜类中的猪头、 鸡头,蔬菜类的蘑 菇、芫荽、香椿, 水产品类的虾、蟹 等。
• 补益类食物
– 补益类食物具有益气、养血、壮阳、滋阴的 功效。
– 清补类食物
• 清补类食物一般具有寒凉性质,有清热、泻火、 解毒的功效。
• 适用于阴虚证或热性病需进行补养和调护者。 • 寒证和素体阳虚者应慎用。 • 如鸭、鹅、甲鱼、豆腐、莲子、冰糖等。
– 温补类食物
• 温补类食物一般具有温热性质,有温中、助阳、 散寒的功效。
• 适用于阳虚证、寒证或久病体弱,禀赋不足者。
• 热证和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
• 如羊肉、狗肉、核桃、桂圆等。
– 平补类食物
• 食物没有明显的寒凉或温热偏性,适用于各类病 人,尤其常用于疾病的恢复期,也适用于正常人 的补益。
二、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 言语开导 • 清净养神 • 移情易性 • 情志相胜 • 顺情解郁
中医护理学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
中医护理学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中医用药及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中草药的应用及其护理措施、中药制剂的使用和常见的中药配方应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用药及护理的相关内容。
一、中草药的应用及其护理措施: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药效温和疗效显著,但也需要注意其应用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具体如下:1.中草药的应用:中草药可以单味应用,也可以多味联合应用。
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因素,以及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
2.中草药的煎煮方法:中草药的煎煮方法有煎汤、炖煮和蒸煮等,根据药材的不同性质和功效,选择适当的煎煮方法,保持药物的药效和营养成分。
3.中草药的服用剂量:中草药的服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确定,不同的草药及其组方有不同的服用剂量,严格按照医嘱来服用。
4.中草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中草药虽然药效温和,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
患者在服用中草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并及时告诉医生或护士,以便及时处理。
5.中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一些中草药与西药或其他中草药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有些可能会减弱药效,有些可能会增强药效。
因此,在应用中草药时,需要向医生或护士提供详细的用药史和草药使用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配伍。
二、中药制剂的使用: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药效确切、用量准确、方便携带等优点。
常见的中药制剂有丸剂、煎膏、散剂、汤剂等形式。
以下是中药制剂的使用要点:1.丸剂的使用:丸剂多用于慢性病和虚证的治疗,常见的有水丸、散丸、蜜丸等。
在服用丸剂时,需要按照医嘱正确服用剂量,并配合温水或热水一起服用。
2.煎膏的使用:煎膏是将中药煎煮、浓缩而成的粘稠剂,常用于内服或外敷治疗。
在使用煎膏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医嘱正确使用剂量,并根据医嘱进行服用或外敷。
3.散剂的使用: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使用的一种中药制剂,常用于外敷或调制成煎剂。
中医护理技术考试题
中医用药及护理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甘味药的作用是( B)A、泄、燥B、补益、和中、缓急C、软坚、泻下D、收敛固涩E、渗湿、利尿2.下列不属于为升浮药作用的是(D )A、发汗B、涌吐C、开窍D、清热E、解表3.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这种关系是中药“七情”中的( B )A、相恶B、相杀C、相畏D、相使E、相反4.一些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煎煮时应(C )A、先煎B、久煎C、后下D、与它药同煎E、包煎5.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的药是(B)A、桂枝B、麻黄C、香薷D、紫苏E、荆芥二、是非题1.咸味具有收敛固涩和利尿作用。
(×)2.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3.归经即所指药物作用的部位与现代解剖学的所指部位相同三、问答题1.说出十种常用的剂型的含义2.试比较汤剂、丸剂的特点3.剂型的变化会影响方剂的治疗效果吗?请你举例说明4.简述下法的概念及护理要点经络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经络学说2.十二正经二、填空题1.经络是和的总称。
2.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是;经脉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皮肤按经络的分布分为。
三、单选题1.下列关于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正确的是()A、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B、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C、阴经与阴经在四肢部交接D、阴经与阳经在胸腹部交接E、阳经同名经在四肢部交接2.按照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手太阳小肠经后的是()A、足太阳膀胱经B、足少阳胆经C、足阳明胃经D、手阳明大肠经E、手少阳三焦经3.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A、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C、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D、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E、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四、简答题1.简述十二正经的组成。
2.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是我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科中医特色护理常规)
急诊专科中医特色护理一、根据本科三个优势病种泄泻、外感高热、急性中毒的中医护理常规积极开展临证施护,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泄泻病寒湿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散寒,芳香化湿;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加减治疗,汤药趁热服用,服后覆被静卧并取微汗,病室内需保持温暖,避免复感风寒,腹痛者可局部热敷,表证明显者,可用苏叶、藿香、生姜煎水饮以驱散风寒.针刺可取穴中脘、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可加艾灸或隔姜灸。
湿热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清热利湿;以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夏日盛暑发生泄泻,且兼有面垢、自汗、心烦、脘闷,可用荷叶、藿香、香薷、滑石等煎水服,以清暑化湿。
病室需要通风,并且清爽干燥,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辛辣、厚腻等生热助湿之品。
肛门灼热疼痛,可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擦干后再涂以黄连膏。
其针刺穴位同上,但手法以泻法为主,忌艾姜灸。
伤食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消食导滞;以保和丸为主方加减治疗,腹泻期间以禁食、少食为宜,待好转后,在进食细软或半流饮食,痊愈后要做到饮食有节,以免再次因伤食复发。
泻下不畅者,为使积食尽快排出,可用大黄、枳实、神曲煎水内服,以痛腑荡积,腹痛可针刺脾腧、中脘、天枢、足三里、里内庭等穴,针刺时亦兼有健脾化滞作用。
外感高热病外感风寒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散寒;轻者可先用红糖水或生姜煎水热服以发汗解表。
亦可用葱鼓汤加杏仁、苏叶、防风、荆芥以解表散寒。
重者可用荆防败毒散或麻黄汤。
服药后可饮热粥,以助发汗驱邪。
但发汗不可太过,以遍微有汗出为宜。
另外室内外空气要新鲜而温暖衣被要适宜、若恶寒较重者可加重保暖措施,而不宜用冰袋冰帽冷敷降温。
可饮热姜汤水或葱白萝卜汤以助辛温解表。
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等品。
若头痛较重无汗出者,宜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以及配合针刺合谷、列缺、印堂、百会、凤池。
鼻塞流涕明显者针刺迎香等穴。
外感风热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轻者可日服一剂,重者可日服二、三剂,咽喉疼痛较重时鼓励病人喝银花甘草水,并可针刺双侧少商穴放血。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1.解表:指用药物来解除外邪所致的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休息,并定时观察体温变化。
2.泻下: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积痰、湿、瘀等物质,以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等。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大小便情况,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3.清热: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毒,以缓解发热、口渴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野菊花、金银花等。
护理措施包括注意营养摄入,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
4.利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气,以改善湿盛所致的体重增加、胸闷、浮肿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六一散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高盐食物,适当运动,保持排汗和排尿通畅等。
5.祛风: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风邪,以缓解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羌活、川芎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风寒,不要吃寒性食物,适当着装,注意保暖等。
6.燥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邪,以改善潮湿、胸闷、乏力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苦苣、车前子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湿性食物,保持室内环境干燥通风,不穿潮湿的衣物。
7.化痰:指用药物来分解和排出体内的痰湿,以改善咳嗽、胸闷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半夏、白前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清润喉咙,避免话多或喝冷饮,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湿腻食物。
8.行气:指用药物来疏通气血,以缓解疼痛、胀满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川芎、香附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等。
总之,中医药的八法及护理是中医药疾病治疗的基础,药物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人体情况,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加速疾病的康复和预防疾病的复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重点难点】第一节中药的性能与用法一、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药。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甘草等甘味药。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梅等酸味药。
苦味:有泻和燥的功效。
泻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
常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桅子、大黄等。
苦能燥湿,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羊、黄连等苦味药。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
常用于瘰疠、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芒硝等。
此外,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药与酸味药功能相类似。
(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四)有毒与无毒认识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的强弱,在治疗中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二、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
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配伍1.相须即两种以上的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2.相使即在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3.相畏与相杀当两药同用时,一药的毒性能被另一药减低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就前者来说是相畏关系,就后者来说是相杀关系。
4.相恶即两药同用,一药能抑制另一药的性能,使其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1.相反即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或剧烈的副作用。
(二)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狠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2.妊娠禁忌禁用巴豆、牵牛子、大戟、斑螫、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水通等。
3.服药禁忌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三)剂量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2.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3.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第二节方剂的组成与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一)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有严格的原则性。
这种原则前人总结为"君、臣、佐、使"现代又称"主、辅、佐、使"。
君药(主药);即针对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臣药(辅药):含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兼证或次要病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含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某些药物的毒性,或能制约方中某些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含义有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协调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三是矫味药,即矫正药物味道,便于服用的药物。
二、方剂的剂型方剂的剂型,是指方药的制剂形式,即根据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将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后,将其制成一定的制剂形式。
中医临床常用的剂型有:(一)汤剂(二)散剂(三)丸剂.(四)丹剂(五)膏剂(六)酒剂(七)糖浆剂(八)片剂(九)冲剂(十)针剂第三节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中医用药“八法”通常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是一种疏散表邪,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
护理方法:1.应用汗法时,应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滋滋微汗为最佳,不易过汗,2.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药宜武火快煎,服药时温度适宜;药后可加饮热稀粥、热水、热饮料等,以助药力;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促其发汗。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粘滑、酸性和生冷食物。
4.药后加强病情观察,重点观察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部位和汗量等。
5.汗出时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汗止后及时更换衣被,并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药后无汗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透邪发汗,不可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热反更甚。
7.服发汗解表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等,防止汗出太过。
二、吐法及护理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护理方法:1.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应中病即止。
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2.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
3.服药应小量渐增,采取二次分服法,以防涌吐太过或中毒。
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
4.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
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
6.吐而不止者,可服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冷开水解之。
若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
三、下法及护理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以治里实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护理方法:1.泻下剂以攻伐为主,过则易伤正气,用时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虚,孕妇及产后津亏引起的便秘更应慎用。
2.服药期间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3.药后注意观察排泄物的性状、量、色及次数,若泻下太过而致虚脱,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配合救治。
4.寒下药适用于里实热证,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忌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
5.温下药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药宜取连续轻泻,于饭前温服。
6.润下药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药宜早、晚空腹服用。
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7.逐水药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此类药有毒而峻猛,易伤正气,所以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
四、和法及护理和法,亦称和解法。
是采用和调的方法,以和解少阳寒热,协调脏腑功能的一种治法。
护理方法: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
2.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以及出汗情况。
3.服调和肝脾药应配合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4.服调和肠胃药时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并注意观察排便的性质和量。
5.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服药时忌同时服用碳酸钙、维丁胶性钙、硫酸镁、硫酸亚铁等西药,以免相互作用产生毒副反应。
五、温法及护理温法,亦称温阳法。
是采用温里祛寒药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
护理方法:1、使用温里剂,须辨证准确,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且中病即止,以免助火。
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护之,忌生冷寒凉。
3.服温中祛寒药,如理中丸时,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有微汗时避免揭衣被。
4.服温经散寒药时,服药后应注意保暖。
5.服回阳救逆药时,昏迷患者可给鼻饲法用药;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血压、脉象及四肢回温的病情变化。
六、清法与护理清法,亦称清热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使邪热外泄,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方法。
清法的运用范围较广,尤其治疗温热病中更为常用。
护理方法: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室温、衣被、饮食、服药等均宜偏凉。
2.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西瓜汁、梨汁等生津止渴之品。
3.汤剂宜取汁凉服或微温服。
4.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5.苦寒滋阴药久服易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添加温胃、和胃药;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
七、消法及护理消法,亦称消导法。
即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以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
护理方法:1.消导之剂,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
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延长。
2.服药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过饱,婴幼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时停止喂乳。
3.汤剂宜在饭后服用,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味酸,忌与胃舒平、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酸碱中和,降低药效。
4.应用消食导滞剂,应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次数、质、量、气味、腹胀、腹痛及呕吐情况等。
5.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年老、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弱、或无食积者及孕妇禁用。
八、补法及护理补法,亦称补益法。
是通过补益药以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
护理方法:1.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病室的温度、湿度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整,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保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
2.补益药大多质重味厚,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阿胶需烊化,贵重药品应另煎或冲服,宜空腹或饭前服下。
3.饮食上应对证进补4.虚证患者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5.若遇外感,应停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
第四节常用中药一、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根据解表药药性的不同,本节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
(一)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药性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一般发汗作用较强。
常用的药物有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羌活、细辛、柴胡、薄荷、葛根、菊花、桑叶、白芷、紫苏、苍耳子、辛夷、生姜等。
(二)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发汗力一般较弱。
常用的药物有薄荷、葛根、菊花、桑叶、柴胡、升麻、蔓荆子等。
二、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