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唐代士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详细请看

/printpage.asp?BoardID=10&ID=208859

[转贴]连载:闲话唐代士族——作者:弓月

作者:弓月

转自沉醉唐风文化论坛

九品中正制在隋代为科举制度所取代,以九品中正制为依托的门阀制度也早已不复存在。到了唐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们代代相传的政治特权已经所剩无几;而经济上,经过了隋末唐初的战乱,很多士族“名虽著于闾里”,但也“身未免于贫贱”。因此有人断言唐代的士庶已经合流,或是提出不能用士、庶的标准来划分唐的“地主阶级”。然而,翻开两唐书,读者还是可以找到为数众多的崔姓、裴姓、韦姓、李姓等士族出身的官员。深入进去,可以发现唐代依然保存着令人惊异的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这些可以说和唐以前的时代一脉相承,却和唐以后的时代迥异。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尽管士族在唐代已经走向衰落,但它仍然存在。著名的史学家王仲荤先生更是认为:“(在唐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还是不能低估的。”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并且承认士族存在于唐朝,也是展开这篇闲话的前提。

一、四姓或五姓

按照唐代氏族专家柳芳的说法,“中国士人差第阀阅”被称为郡姓。根据三世历官的情况又有膏粱、华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之分。凡是能够进入其中的,称为四姓。这说明“四姓”并不以四这个数字为限。而柳芳所处的时代“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上太原王氏,合称五姓,因此柳芳认为这是“不经”的做法。然而这种说法在唐代几乎没有什么变动,从贞观时期修《氏族志》前夕唐太宗对山东士族的批评中可以看出四姓指崔、卢、李、郑;在中晚唐时期李肇的《唐国史补》中看到的情形也还是这样的。不过李肇的记载让人看到五姓之中的太原王氏并不能和四姓平起平坐:“四姓惟郑氏不离荥阳,有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家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这里的“银质而金饰”大意应和今天的“镀金”差不多。

崔、卢、李、郑四姓地位的确立可以上溯至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492年)和太和二十年(496年)两次下诏定姓族,当时确立的四姓和唐代还有些区别。《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太和二十年“定诸州士族”的情况:“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胡三省在此条记载后注云:“四姓,卢、崔、郑、王”。由此可见,这里的四姓有太原王氏而没有赵郡李氏。当时也有五姓的说法,紧随着前面

引用的纳四姓及陇西李氏女充后宫的记载之后,《资治通鉴》又说:“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故世之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胡三省注云:“卢、崔、郑、王并赵李为五姓”。以上的两条记载表明,四姓和五姓在北魏和唐代内容的差异来自于太原王氏和赵郡李氏位置的互换。

五姓到了唐代已经不再单纯指山东士族,通常说的“五姓七望”将陇西李氏也纳入到五姓的体系中。“五姓七望”指的是崔、卢、李、郑、王五姓以及清河、博陵二崔,范阳卢,赵郡、陇西二李,荥阳郑和太原王七望。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颁布的《禁婚诏》中提及的禁婚家即是这七望中的一些房支。

说到陇西李氏,还有一个“驼李”的典故。孝文帝下诏定四姓,陇西李氏唯恐被落下,派人星夜骑鸣驼赶赴洛阳。不料还是迟了一步,陇西李氏的人到达时,四姓已经定好。陇西李氏因此被人称为“驼李”。这个典故有讥讽的味道,但到了唐代,由于皇室自称出自陇西的关系,陇西李氏俨然成为第一高门,这在后文会详细的谈到。

二、关陇集团

陈寅恪先生将宇文泰能割据关陇一隅,成天下鼎足之势的原因归结为所谓的“关中本位政策”,而“关陇集团”则是“关中本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关中区域内的六镇鲜卑(或鲜卑化的汉族)军事贵族和关陇地区的汉族豪右。前者以西魏年间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代表,他们大多出身于六镇军阀或与六镇鲜卑有着深厚的渊源;后者为带领乡兵应募成为府兵将领的“关陇豪右”,例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等。我觉得这里应当注意的是,从地理上讲,柳泽、郭彦、司马裔的地望并不属于关陇区域。因此有学者按地理范畴区分人物是否属于关陇集团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不太合适的。

从周、隋到初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统治阶级最上层的关陇集团在政治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从政治地位、婚姻关系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将关陇集团视为一类新的门阀士族。在关陇集团自己的眼中,他们似乎也是这么看的。唐高祖曾对裴寂说,前代帝王大多出身微贱,萧何曹参也是起自刀笔之吏,不能和出身世胄名家的你我相比。唐太宗也以士族的姿态追问出身流外的大臣张玄素的历官,结果问得张狼狈不堪。但如果我们拿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来做对比,就会感觉到二者的“风格”根本不一样。关陇集团的“风格”是“尚武”、“尚冠冕”,而山东士族则是“尚礼法”、“尚婚娅”。汪篯先生曾指出:“在门阀制度下,社会地位是以婚媾为标准的。那时看重的是‘清’,是‘文化的传统’,关陇集团的贵门,包括李唐皇室在内,都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的祖先都是没有文化的胡人或胡化的汉人,从唐到周,短短百年间,他们的文化还没有达到很高,以此,他们仍是文化显族所重视。”因此,关陇集团获得了至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却不及山东士族。唐宪宗年间,西魏八柱国之一于谨的后人、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为儿子于季友请求尚主,遭到了出身四姓之一赵郡李氏的翰林学士李绛的强烈反对,李绛的理由是“頔,虏族,季友,庶孽,不足以辱帝女,宜更择高门美才。”这个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