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二)

合集下载

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抬头望向照耀千古的皓月繁星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人是否会记得我们?将以何提起我们?该如何评价我们?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这个星期因为自己偷懒的缘故,只读了本书的第一二章,即《婚姻》《族制》二章。

关于古代婚姻和族制,之前读的其他读物已有涉及,吕先生的论述则更为完整。

当然,即使吕先生自述「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但是读起来还是颇有些费力。

吕先生写作此书,文白夹杂,用字精准,使我读起来还得时不时停下来查查词典。

此书原为编写大学教材所作,这也显示出当年的大学生与今日大学生素质之差异。

婚姻、族制二章,我每章都读了不下两遍。

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这两章的主旨本身,而是吕先生的性别观与婚姻观。

吕先生是民国时期人,论岁数当比今日青壮年男子早出生近一百年。

其关于两性关系与婚姻家庭之见解,却比今日之男性(主流男性,当然也有部分女性)要先进得多。

最让我感叹的是关于离婚一节。

古代(以清律为例)虽然「夫妻不相和谐而两相愿离」可离婚,但婚姻内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地位导致男性不会轻易放手,而背夫私逃还要加罪。

因此,吕先生提到:「即使结婚之时,纯出两情爱慕,绝无别种作用掺杂其间,尚难保其永久,何况现在的婚姻,有别种作用掺杂的,且居多数呢?」要想解救痛苦的家庭,「与其审慎于结婚之时,不如宽大于离婚之际」。

通常男子谈论离婚问题,一般都难以跳出男权视角。

吕先生站在如此深明大义的高度为女子之自由辩护,读着读着,我都忍不住要怀疑吕先生是否真的是直男了。

瞬间联想到最近网上大火的「最美婚登员」,对前来办理离婚的夫妇谎称「打印机坏了」,迫使其无功而返。

如此举措,看似「挽救」了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除了满足婚登员个人的道德优越感之外,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人家夫妇本就不合,回去以后该吵的还得吵,岂是因为不能办理手续便可破镜重圆的?此类愚蠢的善人,其危害恐怕胜过理性的恶人。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翻开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这一翻开,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充满魅力的历史世界。

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着实让我有点犯怵。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每一页都像是一个时间的窗口,透过它,能看到过去岁月的风云变幻。

就拿书中讲述的先秦时期来说吧,那时候的华夏大地,各个部落、诸侯国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小伙伴。

有的强大,有的弱小,为了争夺资源和地盘,天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好戏”。

比如齐国,靠着沿海的优势,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经济搞得红红火火,国家实力也逐渐强大起来。

齐桓公更是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

我仿佛能看到齐桓公坐在高高的王座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模样。

他身边的管仲呢,一脸睿智,为齐桓公出谋划策,那眼神里透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

再说说秦国,最初它只是个西部边陲的小国,不被其他诸侯国放在眼里。

可秦国的君主和百姓都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军功,硬是让秦国脱胎换骨,一步步崛起。

我能想象到那些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百姓,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士兵,他们喊杀声震天,为了爵位和荣誉,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

还有楚国,地域辽阔,文化独特。

楚国人有着浪漫的情怀和强烈的自尊心。

当楚国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欺负时,他们会愤怒地反击,那种倔强和不屈,就像是一头受伤的猛虎,依然威风凛凛。

书中对于这些历史细节的描述,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枯燥的文字,而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幕历史的活剧。

钱穆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带着一种温暖的亲和力。

他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辈,坐在你身边,慢慢地给你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他会告诉你,历史不是简单的时间和事件的罗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的奋斗和挣扎。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一下。

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够长治久安,而有些朝代却昙花一现?是因为君主的英明与否,还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当我读到汉朝的时候,更是被深深吸引。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史大纲》读后感1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2020-08-12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史大纲读后感1《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中国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中国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

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

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

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中国史纲要》,虽然同是中国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当我翻开《国史大纲》这本书时,仿佛被带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历史上的伟人们共同经历了那些风起云涌的岁月。

《国史大纲》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它更是一部对中华文明的深入挖掘和解读。

作者钱穆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在他的笔下,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仿佛有了生命,它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智慧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所震撼。

从远古的夏商周到清末民初,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的辉煌与沉沦,多少的悲欢离合。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那些为了国家民族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们,也有那些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志士们。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我们今天宝贵的财富和精神的支柱。

同时,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的无情和现实的沉重。

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必然的走向和结局,而每一个人的命运也都被历史的车轮所牵引。

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和思考未来。

总的来说,《国史大纲》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历史著作。

它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史大纲》读后感1《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中国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中国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

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

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

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中国史纲要》,虽然同是中国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国史大纲》阅读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首先是它的竖排版式,这种版式很考验人的耐性。

其次在于它的小字注释,有些比正文更加难懂。

对于我们这些文言文不是太好的人来说读国史大纲简直是一种“折磨”。

先不讲它的内容,他的书面排版就很锻炼人,就很有挑战性,其次对于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也很有帮助。

虽然全书没有读完,但从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想。

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

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

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读后感10篇

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读后感10篇

《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读后感(一):中华守望者宾四先生一生为中华招魂厥功甚伟,徐复观等人以专著批驳他的观点,可民国耆旧从无一人如宾四先生守望中华文脉近百年,以纯粹中华之学术点亮中华文明之孤灯。

《国史大纲》成于倭奴犯华间,抱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册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读后感(二):中华守望者宾四先生一生为中华招魂厥功甚伟,徐复观等人以专著批驳他的观点,可民国耆旧从无一人如宾四先生守望中华文脉近百年,以纯粹中华之学术点亮中华文明之孤灯。

《国史大纲》成于倭奴犯华间,抱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册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读后感(三):略读国史大纲原本只是抱着对老先生的崇拜去读的这本书,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后,又抱起这本厚厚的大部头开始啃,也许是电子书看得多了,对于竖排繁体字看的时候不太适应,总是容易看差行。

钱穆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严谨的治史者,他更是一位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文人,没有对自己民族和国家最真挚的情感,是不可能成为历史大家的。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读书笔记篇1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撰写的书籍,该书以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结构,概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从远古时代开始讲起,一直讲到明朝灭亡。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伟大。

从夏朝到明朝,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些文化和历史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文学、哲学、艺术到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战争、外交等方面,中国古代历史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然而,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例如,在政治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等;在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文化上,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

总之,《中国史纲》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多样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篇2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撰写的一部非常独特的通史。

这本书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脉络,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的建立,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阅读《中国史纲》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体验。

张荫麟先生对于历史的描绘既有宏观的视角,又包含深入的剖析。

他以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见解为引导,引领读者走进历史的长河。

他的文字犹如一位智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且富有深意的故事。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所著的一部中国通史,该书以系统的形式,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1. 历史背景:
钱穆先生在撰写这本书时,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他在介绍中指出,这本书旨在为当时的中国人在思想上提供一种民族复兴的信心。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的发展,他希望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从而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2. 历史观:
钱穆先生的历史观非常独特,他认为中国的历史是由许多不同的朝代和政治实体组成的,但这些实体都共享一种文化传统。

他强调了中国历史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而不是断裂和多样性。

这种观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非常重要,因为它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持久性。

3. 历史内容:
这本书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末期的中国历史。

钱穆先生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 文化视角:
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视角。

他认为,中国的历史是由许多不同的文化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融合和演变。

他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元素的发展和演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5. 结论:
总的来说,《国史大纲》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中国通史。

钱穆先生的历史观和文化视角都非常独特,他通过梳理中国历史的发展,揭示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以及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还能够激发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前段时间,我一头扎进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这一读,可真是像走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历史宝库,里面的宝贝多得让我眼花缭乱,惊喜不断。

翻开这本书,就仿佛推开了一扇沉重而神秘的大门,门后面是几千年的岁月长河在奔腾流淌。

钱穆先生的文字,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带着温度,带着情感,把历史活生生地摆在你面前。

我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有个小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书里讲到先秦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对于天地自然的理解和敬畏,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比如说祭祀,那可不是随便搞搞的仪式。

在那个时候,人们觉得天地神灵是实实在在能影响生活的。

每逢重要的时节,比如春耕秋收,或者是国家有大事要决策,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我就在想啊,那场面得多壮观!一堆人穿着庄重的礼服,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祭品摆得满满当当,香烛烟雾缭绕。

主祭的人一脸严肃,嘴里念念有词,向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可不像我们现在,想要啥就自己努力去争取,那时候的人们更多地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些神秘的力量上。

再说到春秋战国时期,那真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

诸子百家,各显神通。

我就特别好奇孔子周游列国的那些事儿。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风餐露宿,从一个国家走到另一个国家。

有时候被人欢迎,奉为上宾,能好好讲讲自己的学说;有时候又被人拒之门外,甚至还会遇到危险。

但孔子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坚信自己的理念能够拯救这个乱世。

我仿佛能看到孔子那坚定的眼神,听到他那充满激情的话语。

想象一下,他们一群人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孔子坐在牛车上,弟子们有的背着书简,有的相互讨论着问题。

晚上找个地方休息,就着篝火,还在继续探讨学问。

这种对知识和真理的执着追求,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秦朝的统一,那可真是波澜壮阔。

秦始皇嬴政,这个名字一说出来,就感觉有一种霸气。

他指挥着千军万马,横扫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

想象一下那战场上的厮杀声,金戈铁马,喊杀震天。

秦军的黑色军旗在风中烈烈作响,士兵们个个勇猛无畏,为了统一的大业奋勇向前。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

这本书开篇就给了我一种厚重感,不是那种沉甸甸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沉重,而是一种历史沉淀积累出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厚重。

书中对于中国历史的阐述,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就拿书中提到的先秦时期来说吧。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各国之间的纷争、诸子百家的争鸣,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热闹非凡。

当时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打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

但您别说,这打来打去的,倒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就说那秦国吧,一开始也不咋起眼,可人家愣是凭借着商鞅变法,一步步强大起来。

商鞅这哥们儿也是够厉害,他提出的那些个改革措施,在当时那可真是大胆创新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这让普通老百姓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以前那些贵族子弟,就算没啥本事,也能靠着祖上的荫庇混个一官半职。

现在可不行啦,你得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立功,才能加官进爵。

这一下,士兵们的积极性那叫一个高,打起仗来都不要命似的。

还有那诸子百家,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儒家提倡仁爱,主张以礼治国;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倡导顺应天道;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呼吁大家要平等相爱,反对战争。

这一家家的学说,就像是摆在集市上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妙处。

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可真是自由奔放啊,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再说说那时候的教育。

孔子他老人家可是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以前,教育那可是贵族的专利,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机会读书识字。

孔子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有教无类”,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所以他的弟子那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穷的有富的,有当官的也有种地的。

孔子教他们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出来的学生那可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那绿草如茵的河畔讲学。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读后感(一)孙述鹏《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

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一)《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它与我们以前所用的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所用的历史教科书,大家都不会很陌生,它依据历史的发展,分阶段地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虽然将所有的事件内容表达得很清晰明了,但总是千篇一律,文字枯涩。

而我们总是只能将一些冰冷冷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死记硬背,我们也不能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在学历史,而是把这种意识形态强行塞到我们脑中。

这种没有对历史的反思,我想,把课本上的东西记得再熟,我们也不能了解中国怎么样兴盛起来,又怎么样落后下去。

像义和团运动,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在《国史纲要》这本书的序言中钱穆先生就已经指出了,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也是他撰写此书的主旨。

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也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一、以史救国:193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两大危机:1、民族生存危机:1937年,日军就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大片国土落如日军手中;2、民族认同危机: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文化冲击下,陷入了盲目西化的误区,全盘否定中国的过去。

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钱穆选择了用历史来救国。

历史两大作用:1、了解中国的优势、劣势和独特之处,可以找到中国衰弱的深层原因,甚至可能找到历史上中国人克服类似生存危机的方法,从而为中国的自救自强提供借鉴。

2、能够帮助国人重塑民族认同感。

想要国人认同自己的民族,首先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

而想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就要让国人阅读本民族的历史。

国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知道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和辉煌过去,才有可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信心,从而重拾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二、中国历史大脉络:政治上的三次飞跃:1、从西周到秦代,中国由分封制国家发展为郡县制国家。

2、从西汉到东汉,中国初步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

3、中国政治的第三次飞跃,是从魏晋到隋唐,出现了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三次飞跃,中国从贵族制走向平民制。

学术思想呈现出独立、自由发展的趋势:1、学术从宗教中独立出来,从先秦诸子开始人文发展不依托宗教。

2、从贵族走向平民,学术向一般人开放。

3、从依附政治走向指导政治。

中国历史存在着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相权不断衰落,一个是科举制度失效1、相权萎缩直至消失。

所谓相权,就是宰相的权力,和它相对应的是君权,也就是皇帝的权力。

在历史发展中,宰相权力不断被挤压,最后在明代被取消。

皇权膨胀,让政府更容易失控。

2、“科举”失效。

科举考试内容,与具体行政脱节,唐代的诗歌和明清的八股,都存在这个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1、钱穆提出,要拯救当时的中国社会,就要让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走出这个低谷期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直以来,驱动中国历史进步的那股动力,并且加以促进。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纲领读后感(一)《国史纲领》是一原扼要的外国通史,它取咱们以前所用的学科书模板有很年夜的差别。

以前所用的汗青学科书模板,各人皆没有会很生疏,它根据汗青的开展,分阶段天从政乱辐射到经济文明等多圆里,虽然将一切的事务内容抒发失很明晰清楚明了,但老是陈旧见解,文字荣涩。

而咱们老是只能将一些酷寒热的事务从汗青少河外抽没去融会贯通,咱们也不克不及量信书模板原,出有自力考虑,那基本没有是正在教汗青,而是把那种认识状态弱止塞到咱们脑外。

那种出有对汗青的深思,尔念,把讲义上的工具忘失再生,咱们也不克不及理解外国怎样样昌隆起去,又怎样样后进高来。

像义战团静止,书模板上只说那场静止是若何爱护国家维护主权,若何大张旗鼓,一点出提这些团平易近是若何笨昧,若何残忍。

爱护国家维护主权主义学育当然重要,但不克不及感性看待便容难酿成平易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过,没有知咱们怎样给了帝国主义罪过的话柄。

而正在《国史目要》那原书模板的媒介外人民币穆师长教师便曾经指没了,钻研汗青,撰写《外国通史》的目标正在于:(1)能将尔国平易近族以往文明演入的本相大白示人,为正常有志意识外国过去政乱社会文明思维种种演化的人们提求所必要的常识。

(2)应能正在旧史统贯外映射呈现古外国种种庞大易解的答习题,为正常有志改造现真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正在于踊跃的供没国度平易近族永恒熟命的源泉,为全副汗青所由鞭策之精力所寄;后者正在于消极天指没平易近族最远病疼的征候,为改良以后计划所原。

那也是他撰写此书模板的大旨。

该书模板有简有繁,概述了外国从今至古的汗青,重点刻画了各晨的经济、政乱造度及思维情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形成的影响。

零原书模板皆突没了他深刻了解原平易近族传统取文明的本性取特点的主弛。

那原书模板写没了外国已经的弱衰战病态。

战弱衰同样,《国史纲领》一书模板也出格突没了外国汗青上的种种弊端,囊括政乱、经济、思维等等圆里的XXXX些病态的、分歧常理的工具,如书模板外提到的外唐当前外央取处所统乱上的抵触取弊病等。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孙述鹏《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

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史学著作,阅读此书,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领略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书中开篇强调了对本国历史应持有的温情与敬意,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时代,各种思潮涌动,有些人对本国历史存在着误解甚至诋毁。

然而,钱穆先生提醒我们,只有怀着温情与敬意,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深沉内涵,才能从过往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叙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钱穆先生的见解独到而深刻。

他指出,中国古代的政治并非专制集权的简单表述,而是有着复杂的运行机制和权力制衡。

例如,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权力,保证了政治的相对稳定和有效运作。

这种对政治制度的剖析,让我认识到不能以片面的观点看待古代政治,而应综合考虑其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

书中对于经济发展的阐述也颇为精彩。

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同时商业也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从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到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

钱穆先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明白了经济发展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文化方面,《国史大纲》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道家的无为而治,再到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中国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发展壮大。

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起历史的作用。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当下、展望未来。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避免重蹈覆辙;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

钱穆先生在书中还特别关注了历史人物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发展。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抗击匈奴,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国史大纲》中上古三代之部。

因为我的所见所识有限,所以我就是以整理讨论的知识内容为主,尽量客观反映钱穆先生传达的内容,以期对读者有所助益。

一、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上古史为全部历史之起点,应该要有一明了之见解,然人类历史总可推溯到无人可说之一境,则上古探索,终不免于只成为一种比较近理之测想。

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可分两途述说:一、史前遗物之发掘。

二、传说神话之审订。

史前遗物发掘可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以及殷墟之发现。

那其中比较有趣和丰富的就是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中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在仰韶村被发现,又是彩陶文化,而龙山文化又为黑灰陶文化,已它们的陶器出土颜色为区分。

由于此等发现,遂使国人之观念,渐渐脱离了三皇五帝之旧传说,转移到有物可稽之研寻,此不可不谓是近六十年来吾国人古史知识上的一大进步。

而古史则不能脱离神话传说。

而在古史中最著者莫如孔子之作《春秋》,与司马迁之为《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恒、晋文”,已为一部极谨严的编年史,历史观念至是已绝对超出“神话”之范围而独立。

大体上研究古史,应有其相应之限度,凡及年历、人物、制度、学术等等,过细推求,往往难得真相。

一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不够按年逐月推求。

后世如刘歆三统历以下迄皇甫谧帝王世记、邵雍皇极世经等书,无论其推算不可信,即谓推算无误,亦往往历数十百年无一事可考,岂不于研治古史仍属徒劳。

二则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人物个一性一活动之事业尚少,若事从人物言行上研求古史,则仍是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套旧观念,不免多带有神话与教训之意味,亦不得古史之真相。

三则古代文化之演进尚浅,并不如后代有种种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等之并起,若从此方面研寻古史,则不脱汉代学家“三代质文相禅”种种假想之范围,所谓儒者托古改制,亦不能得古史之真相。

二、殷商时代殷商时期的直接史料为殷墟甲骨文字,殷商一代年历,应在五百年左右。

殷人居地,大率似在东方。

汉人传说“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此论三代文化特点,虽属想象之说,但也有几分依据。

大抵尚忠、尚文,全是就政治、社会实际事务方面言之,所谓“忠信为质而文之以礼乐”,周人之“文”,只就夏人之“忠”加上一些礼乐文饰,为历史文化演进应有之步骤。

其实西方两民族皆是一种尚力行的民族,其风格一精一神颇相近似。

商人尚“鬼”,则近于宗教玄想,与夏、周两族之崇重实际者迥异。

禹、稷皆象征一种刻苦笃实力行的人物,而商人之祖先独务于教育者,仍见其为东方平原一个文化优美耽于理想的民族之事业也。

孔子以宋人而祖世居鲁,一面抱有伟大高远之理想,而一面又深爱周文化之陶冶,极慕周公以来之政制,切于实际,可见于行事,遂成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大成之圣人焉。

还有一个有趣的知识,也是我再讨论中得到的,那就是商人喜欢做生意,所以后世把善于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

注: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于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以农业为主要之生活,因此其文化特别具有“着实”与“团结”与“和平”之三要素,不如印度之耽于玄想,亦不如波斯、希腊、罗马之趋于“流动”与“战争”与“分裂”。

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商代的母系社会以及兄终弟及的现象。

所谓母系社会,就是指氏族中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

那么男子出生后就会离开母亲,去其他氏族,所以兄终弟及的现象就会产生。

三、西周兴亡周人起於西方。

此所谓西方,亦比较而言。

西周十一世十二君。

其中西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封建,即封邦建国。

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

常规定义上为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

但钱穆认为周人父子相传,封建制从父子相传制来的观点有些不全面,因为周朝也是有立贤的记载,如舍伯邑考而立周武王。

那武王灭纣之后进行了第一次封建。

而周公摄政后进行了第二次封建。

此时,小国林立。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

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

此种形势,正如近代国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断的一种力量贯彻连击其间也。

若此种力量一旦消失,则全体瓦解矣。

周人立国,是一个坐西朝东的
形势。

任何一个国家,必有其立国之形势。

此种形势须由国力来支撑。

不断用力支撑此种形势,而求其强韧与扩大,即所谓“立国精神”与“立国理想”。

相当於此种形势之各项措施,即所谓“立国规模”。

一个国家知有此形势与规模而继续不懈,此为国家之“自觉”。

待此国家理想消失,精神懈靡,陷於不自觉之睡眠状态,则规模渐坏,形势日非,而国遂不国。

其国力的移动,大势可分两道。

第一道由陜西出潼关,向河、洛,达东都,经营黄河下流。

此武王伐殷、周公东征之一线。

第二道由陜西出武关,向江、汉,经营南陽、南郡一带,以及淮域。

此文王化行南国之一线。

周人势力不断向此两路线展扩,而周人之封建事业亦遂不断推进。

之后是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

而在周朝发展最大的就是礼教和文化。

两国交战可能会赋诗,或写一篇文章,也很注重作战的礼仪。

那当时的文化主要是在贵族中发展。

而春秋时期的所谓平民文化应该也是从这其中的贵族文化中流传下来,如孔子,也是出身贵族。

从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兴衰,看到了变迁,而历史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

这是我们中国文明的内核,是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