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脉络
产学研支持政策介绍
1、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政策概况:全面提升已建省级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研 发基础条件,加大研发投入,集聚研发人才, 明确研发业务,大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 竞争力,带动全省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普遍 提升。 申报条件: 1、申报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
工作职责: 1、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当好参谋助手, 积极开展科研、指导、咨询等科技服务工作, 协助企业培养科研和管理等方面人才; 2、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努力解决企 业一些技术难题,围绕选定的合作项目,与企 业科研人员共同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 3、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校企科 技项目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
加计扣除费用项目: (一)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 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 资料翻译费; (二)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 料和动力费用; (三)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 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四)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 折旧费或租赁费; (五)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 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六)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 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七)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八)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3、苏州市科技成果转化补助项目 政策概况:以加快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 化为目标,吸引国内外成果来苏转化,鼓励我 市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释放科教资源, 推进协同创新。符合条件的企业按技术合同额 比例给予补助,同一企业每一年度补助额度最
高不超过 30 万元。 实施方式:采用先备案后补助的组织方式,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绩的考核结果核定。 同时,对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产学研重大创新载 体建设或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的,按投 资额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分担投资风险。
我国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现状
构,应逐步进入 企业或企 业集团或与 其实
行紧密联合;
2、研究开发经费应逐步依靠企业或者企业 集团从销售总额中提取。
1988 1993
《 国 务院 关于 深化 科技 体制 改 革 若干问题的决定》
1、科研机构可以和企业互相承包、租赁、 参股、兼并;
2、或进入企 业、企业集 团,或发展 科研 型企业等。
1、继续鼓励研究开发机构探索和实践技工 贸、技农贸一体化经营;
2、支持科研 机构与企业 联合进行技 术开 发; 3、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直接进入企业, 成为企业技术开发部或技术开发中心。
1994 《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 对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人事管
1995
干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加 速科学技术进 步 的决定》
鼓励、支持企业 和科研院 所、高等院 校联 合建立研究开发 机构以及 产业技术联 盟等 技术创新组织。
1、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结构、运行机制 及支持系统做了详细说明;
2、提出要研 究制定促进 产学研结合 的优 惠政策。
2008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发展改革委等 部 门关于促进自主创 新成果产业化 若 干政策的通知
1、提出要加强产学研联合机制建设; 2、确定了 100 个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
示范点,并且抓好 50 个左右的产学研联 合体。
2001
<<关于推进行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 提出积极推动企业与大学、企业与科研院
见》
所联合建立专业 或综合性 的行业工程 技术
中心
3. 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快速发展阶段(2002—至今)
中共中央、国务院 印发关于深化 科 技体制改革加快国 家创新体系建 设 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印发实 施《中华人民 共 和国促进科技成果 转化法》若干 规 定的通知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展与对策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展与对策一、产学研合作模式1.研发合作模式: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开展研发项目,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是技术创新能力强,能够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学术界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是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
3.产业化转移模式:学术界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移或者产业化合作转移到产业界。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是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1.深度合作:将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展到更深入的层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共同开展长期性的合作项目。
2.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领域的学术界合作,跨学科的互补能够激发创新和创意,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3.国际化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产学研合作,借鉴和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三、产学研合作的对策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开展合作。
同时,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和企业的商业利益。
2.建立合作平台:建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3.推动人才流动:鼓励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到企业进行实践,提供产学研的交叉培训机会,促进人才的流动和技术的转移。
4.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业界和学术界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研究项目,并且及时分享研究成果,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
总之,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抓住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可以实现产学研三方的互利共赢,推动技术创新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方案
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产学研合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合作机制不够完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够强等,因此,有必要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实施方案,加强合作各方的协同作用,推动产学研合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实施方案。
1.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包括建立合作协议、共建实验室、设立产学研基地等,明确各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为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
加强产学研合作各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包括技术、人才、设施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合作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3.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
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人才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4.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鼓励产学研合作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5.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
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措施,鼓励各方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和效率。
三、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推动,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增强科技创新的实际效益。
3.促进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提高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持力量。
4.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建设和资源整合,提高合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5.促进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推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
四、总结。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促进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等实施方案,可以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学研用合作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产学研用合作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产学研用合作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产学研用合作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可以用于促进产学研用合作:1.研究项目合作: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可以联合申请资助和开展具体的研究项目。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促进共享资源、互相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
2.技术转移和转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和转化的方式与产业界合作。
这包括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技术,并与产业界合作进行市场开发和商业化。
3.人才培养和交流:产业界可以与学术界合作,提供实习、培训和导师制度,帮助培养学生或研究人员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术界也可以与产业界交流人才,促进互相的知识共享和技术应用。
4.共享设施和资源:产业界和学术界可以共享设施和实验室资源,合作开展研究实验和测试。
这有助于加速研究进程、提高研究效率和降低研发成本。
5.知识产权管理和共享:在产学研用合作中,合作伙伴需要考虑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共享问题。
通过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可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激励各方共同投入研发和创新活动。
6.跨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是促进产学研用合作的关键。
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可以共同合作,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7.沟通和合作文化建设: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文化是产学研用合作的基础。
各方应建立透明、开放的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
同时,建立积极的合作文化,尊重彼此的专业和贡献,推动合作伙伴之间的互信和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产学研用合作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包括研究项目合作、技术转移和转化、人才培养和交流、共享设施和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和共享、跨学科合作,以及沟通和合作文化建设等。
这些方法和路径有助于促进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创新,实现知识转化和产业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和思路
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和思路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的研发和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
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和思路,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制1.联合研发机制: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联合研发,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某项研究项目。
在该机制中,企业提供项目需求和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专业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支持。
通过联合研发,可以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实现技术共享和资源整合。
2.共享资源机制:产学研合作需要各方共享资源,包括人才、设备、实验室等。
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企业则具有市场需求和资金支持,通过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3.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产学研合作涉及到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产生,因此需要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
双方可以通过签署保密协议、知识产权合作协议等方式,明确各自的权益和责任,确保研究成果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二、思路1.明确合作目标:产学研合作需要明确合作目标,确定共同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需求进行协商,制定合作计划和工作方案。
在确定合作目标时,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和科技前沿,以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2.建立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需要建立合作平台,为双方提供便捷的交流和合作环境。
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方式,为合作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持。
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双方的交流和合作。
3.优化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需要不断优化合作机制,提高双方的合作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可以建立科研项目评估和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机制,为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还可以加强双方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合作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4.加强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
最新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政策变革及实践发展历程、特征与趋-精品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政策变革及实践发展历程、特征与趋历经六十余载,深契“科教结合、产学互融”高端人才培养规律与基本要求的“联合培养”已成为目前几乎所有研究生战略制定、政策施行、实践改革与发展创新的重心或要域。
在“联合培养”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和集体行为的当下,仍有一些疑问亟待解答,如“联合培养”何以能在铢积寸累中日臻完善并迭次跃升至今日之地位,其演进历程阶段如何划分,具备何种突出特征,未来发展趋势为何等。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从研究生教育政策变革和实践发展历程入手,剖析脉络,体察轨迹,综纳特征,探究趋势,以为上述问题探寻出初步答案。
一、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政策演进历程与实践探索1.初创阶段(1951—1977年):学研配合培养与集体培养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开启了中国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的初始进程。
其时,政务院要求“大学和专门学校附设的研究所……招收大学及专门学院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与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配合,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
”[1]195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要求联合培养研究生“有本门科学的坚实基础和有关国家建设的实际知识,并能独立地进行专业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2]。
自1951年至1965年,中国科学院“全院共招收研究生1287人”[3]。
尽管国家颁布实施的政令并未使中国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迅速进入迸发期,而其奠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配合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教育理念却长期成为中国高端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1963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加强同相关校所和生产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并出台《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规定“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根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个别指导和学校、教学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4]至此,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集体培养”原则得以确立。
由此可看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在初创时期便具备明晰的行政推动特色,此阶段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更为强调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双主体地位,以及研究生生产实践技能的习得。
产学研创新联盟的三种模式及其构建
产学研创新联盟的三种模式及其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是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之间建立的一种协作合作机制,旨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它融合了产业界的技术需求、学术界的研究能力和科研界的创新成果,通过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共享成果等方式,实现三方的互利共赢。
下面将介绍产学研创新联盟的三种模式及其构建。
一、产学研紧密型模式产学研紧密型模式是一种由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紧密合作的创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联盟的成员共同参与研发项目的确定、资源配置、研究任务分工等方面。
主要构建方式有以下几点:1.明确目标:联盟成员需明确共同追求的目标,比如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
2.明确责任:明确各个成员在联盟中的责任和角色,从而合理分工,各负其责。
3.共享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提高创新效率和竞争力。
4.共同研发:联盟成员共同参与研发项目,共同承担风险和成果分享,实现技术交流与创新。
5.共享成果:对于研发成果,可通过共享或合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经济效益。
二、产学研工业联盟模式产学研工业联盟模式是一种由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组成的协作机制。
这种模式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主要构建方式有以下几点:1.整合资源:联盟成员整合各自的资源,包括技术、人力、资金等,形成资源共享的格局。
2.补充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各方可以互相补充优势,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
3.政府支持:政府可以提供支持政策和资金,为联盟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持。
4.技术转移:联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
三、产学研国际联盟模式产学研国际联盟模式是一种跨国界的合作机制,旨在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实现技术创新和经验共享。
主要构建方式有以下几点:1.跨国合作:联盟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跨国合作的格局。
2.创新交流:联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技术交流和创新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新时代我国产学研政策的演变路径制度困境与科学对策
新时代我国产学研政策的演变路径制度困境与科学对策一、产学研政策演变路径产学研政策是指政府对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的具体措施和政策支持。
在新时代,我国产学研政策的演变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1. 建国初期(1949年-1978年):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产学研政策主要以“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为背景,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也相对较弱。
2.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开始重视产学研的合作,成立了一批国家级院所,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阶段(1992年-2012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提出“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口号,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加强了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制度困境1. 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够成熟,合作主体之间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不畅,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难度较大。
产学研之间合作权益不明晰,落地难度较大。
2. 产学研合作机构的创新能力不足: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但目前我国的产学研机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机构内部创新体系不健全,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过程中面临技术壁垒和市场风险等挑战。
3. 高校和科研机构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重视科研论文数量而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的情况。
这导致了科研机构和高校更加关注论文产出,而忽视了对产学研合作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科学对策1. 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建立良好的创新合作机制。
应明确产学研合作的权益分配和合作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
产学研相关政策
产学研相关政策
产学研相关政策是指针对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产学研三方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提高产业竞争力,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产学研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激励创新:政府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激励企业和学术机构进行创新研发,包括提供财政补贴、奖励和税收优惠等。
2. 加强合作:政府将鼓励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和配套措施,鼓励双方共同开展科研合作、技术转移等活动。
3. 促进人才培养:政府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和项目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推动成果转化:政府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成果提供优惠政策,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效益。
5. 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政府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投入和成果评价机制,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和监督。
通过制定这些政策,政府希望能够促进产学研三方的紧密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的路径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的路径与实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产学研合作也成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路径、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产学研合作的路径(一)政策激励政策激励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一环。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机构之间开展合作,比如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政策激励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二)技术需求产学研合作的另一条重要路径是技术需求。
产学研合作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毕竟企业和高校的资源在技术层面上是有差异的。
企业在商业上的运营需要一些快速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而高校或科研机构则在理论领域拥有更为深厚的资源。
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得到高校或科研机构提供的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加快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三)人才互通人才互通是产学研合作路径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端人才,而企业则需要这些高端人才来加速企业创新发展。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享受到高校的人才优势,同时高校的人才也可以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实践。
二、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产学研合作的实践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施。
以下是几个实践案例。
(一)上海宝钢钢铁技术昌峰有限公司宝钢昌峰是中国钢铁企业,也是上海宝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为了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在2015年,宝钢昌峰与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合作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一个服务于钢铁产业的创新平台。
该平台吸纳了多家产、学、研机构加入,形成集协同、开放、共享、互惠、考量于一体的产学研联盟和技术中心,从而实现了钢铁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提升的目标。
(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作为我国的大型科技企业,深度参与了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了跨领域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跨文化合作、跨国合作等多项成果。
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全面地推进产学研产品的转化和落地。
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发展路径探讨
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发展路径探讨一、引言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其目的在于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方面也越来越重视,这种模式的重视对于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实践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产学研合作,分析各种可行的实践路径,以及探索未来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
二、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路径1. 科技创新平台在产学研合作中,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这个平台上,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可以进行交流并分享科研成果,共同开展研究和开发新产品。
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来说,科技创新平台是非常可行的实践途径,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来完成技术转移和商业化应用,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2. 国际合作产学研合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和发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例如,欧盟的“研究和创新框架计划”(FP7)旨在加强欧洲的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竞争力,通过构建一个跨国的合作平台来推动和加强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中国也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国际机构和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在国际上推动和发展产学研合作。
3. 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交流沟通交流沟通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分享,推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因此,加强交流沟通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关键。
三、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路径1. 建立双向沟通的机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能否建立起双向沟通的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双方可以交流和分享科学研究成果,并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
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双方的需求和利益,以及实践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实现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成功非常重要。
中国产教融合的历程、逻辑与发展进路
中国产教融合的历程、逻辑与发展进路目录一、内容描述 (3)二、产教融合的历程 (4)1. 初创阶段 (5)1.1 背景与起源 (6)1.2 主要特点 (7)2. 发展阶段 (8)2.1 政策支持与推动 (9)2.2 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10)3. 深化阶段 (11)3.1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13)3.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三、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 (16)1. 理论基础 (17)1.1 产教融合的理论依据 (18)1.2 相关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19)2. 机制构建 (20)2.1 产教对接机制 (22)2.2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机制 (23)3. 动力来源 (25)3.1 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 (26)3.2 企业参与和市场需求驱动 (27)3.3 高校自我更新与发展需求 (29)四、产教融合的发展进路 (30)1. 政策优化与制度创新 (31)1.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32)1.2 加强制度执行与监督 (33)2. 实践创新与模式转型 (34)2.1 探索多样化的产教融合模式 (36)2.2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7)3. 协同发展,构建生态圈 (39)3.1 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40)3.2 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2)五、案例分析 (43)1. 典型产教融合案例介绍 (45)2. 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46)六、结论与展望 (48)1. 研究结论 (49)2. 对未来产教融合的展望与建议 (50)一、内容描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产教融合的历程、逻辑与发展进路,并结合实例、数据等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内容包括:产教融合历史回顾:从国家层面推动产教融合的早期尝试,到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梳理中国产教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分析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取得的成绩。
产教融合的逻辑:探讨产教融合背后的内在逻辑,阐明产教融合对企业升级、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分析其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产学研深度融合 实施方案
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政府要成为参与者、服务者、引导者。
政府要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参与者。
特别是在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方面,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推动,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研联盟为载体,力争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政府需积极引导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推动构建协同创新治理机制。
政府要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引导者。
政府需引导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前者需要尊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利益和需求,充分考虑创新的贡献率问题;后者需有效应对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等,尽可能地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有效减少创新主体的损失。
产学研深度融合需以市场为导向,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需更好遵循市场规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完善成果评估体系。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法庭,加大执法、执行力度,从法律法规上保障科技活动顺利开展;建立科学公正、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及人文环境,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对评审标准、评审专家、评价结果等息全程公开、公示,有效维护科技成果评价的客观公正和权性。
二是要健全人员激励机制。
在给予科研人员物质激励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精神激励,大力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并且建立一套科学评价技术人员工作成果的考核机制。
产学研合作的做法
产学研合作的做法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如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2. 建立联合实验室: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
3. 合作开展项目: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共同开展研究,实现产业需求和科研创新的结合。
4. 人才培养与交流: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交流活动,如实习实训、学术交流等,促进人才流动和技术交流。
5. 建立产学研联盟: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推广技术成果,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6. 创新融资方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投入产学研合作项目,如设立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等,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7. 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总之,产学研合作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建立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
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产学研合作形式的不断改进,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模式也日益完善。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产学研合作已经确立了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国家也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把握重大科技领域、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逐渐成形,目前主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国家战略性支持及扶持。
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国家规划、重大项目的支持,为产学研合作搭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制定产学研合作项目贷款、加拨资金、研发补助、税收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及土地、物业便利等多项政策扶持下,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步伐受到有力促进。
2.市场化机制驱动。
市场化的机制激励,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向科研机构订购技术服务、设立学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等,确保产业研发的顺利进行,并不断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产业,有效拉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3.产学研合作项目激励及扶持。
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激励及扶持,是国家特别重视的重要环节。
(完整版)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
xxxx公司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xxxx发[xxxx]xx号为加强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公司的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1.1 产学研合作,是指公司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共同合作开发或直接采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改进企业软件开发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实现软硬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1.2 产学研合作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并依法或依照合同约定享受利益、承担风险。
1.3 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为产学研合作职能部门,负责全公司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交流、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及协调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2.1 公司技术研发中心要为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归口部门,对产学研的运作进行监督管理,熟知合作双方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按照双方约定开展合作。
2.2 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每年邀请相关科研院所到公司进行现场调研,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技术课题,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单位技术交流会议。
2.3 产学研合作的选题范围主要围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开发课题、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公司重大技术攻关课题等。
2.4 产学研合作成立研发经济实体的,必须按《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运行,公司必须有一名董事。
2.5 与科研院所共建的研究室,每季度必须向公司总经办汇报课题研发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研究人员的工作情况等信息。
2.6 产学研合作课题组成员可以采用社会招聘、公司内部抽调等方式,课题完成后解除聘用合同。
2.7 产学研合作机构人员管理,参照公司有关规定执行,课题组组长负责对课题组成员的管理与考核。
第三章合作模式及工作程序3.1 根据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及技术需求现状,产学研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方式:(1)技术转让:科研院所将所持有的技术成果按照合同约定转让给公司使用;(2)委托开发:公司根据企业生产或产业发展要求,委托高校或研究院所对软件开发难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按合同的约定转化应用;(3)联合研发:利用科研院所的基础理论扎实、研发能力强的技术优势,结合公司生产过程工艺熟悉、具有产业化和资金优势,由双方技术人员共建研发实体,对某一课题进行联合研究开发;(4)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由公司和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是党中央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这既对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
一、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以1995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标志,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先后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产学研联合。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5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
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同年,产学研合作被纳入科技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
1992年,原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推出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部委层面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
1993年,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和协作,被写进了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我国产学研合作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与协作;合作的主要方式是,产学研联合进行科技攻关。
第二阶段是产学研结合。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1995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脉络
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的思想,强调教育与生产的结合。
1955年,我国第一次全国技工学校校长会议决议强调“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教育方针;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一切学校都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仍然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各级职业学校普遍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
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 7.21”指示,许多工厂开始创办“7.21”工人大学。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指出,“为了培养社会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的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强调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上不断有所发展。
之后,国家加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调整了教育结构,开始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倡导学校自己创办企业并实施“教学、生产、科研、经营及服务”的结合,这种结合初步体现产学研合作的涵义。
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经验,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模式进行了产学研合作教育试验。
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中国高教学会产学合作教育分会(对外称“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
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国家教委、中科院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通知》,这是对我国实行“产学合作”,“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等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高,是我国经济建设深化改革、迈向新台阶的产物。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提倡联合办学,教育与生产结合的路子。
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标志,表明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纳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
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文,明确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6条基本特征之一
2002年10月,教育部在湖南永州举行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第一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重点交流第一产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经验。
周济指出:产学研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2003年12月,教育部在湖北武汉召开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第二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指出:要完成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
2004年2月,教育部在江苏无锡召开全国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
进一步阐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性。
2010年9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
以后的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2010]8号等文件大家都比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