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佑《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16_氧族元素

O3
O2 + O•
因而,O3 对地面生物有重要的 保护作用。
雷雨的时候,空气中的氧受电 火花的作用也会产生少量臭氧。
臭氧分子中,中心氧原子的杂 化方式为 sp2 不等性杂化。
中心氧原子以 sp2 杂化轨道与 两旁的配体氧原子形成两个σ 键, 使 O3 分子呈折线形。
中心的 2pz 轨道和两个配体的 2pz 轨道均垂直于分子平面,互相 重叠。
重晶石 BaSO4 天青石 SrSO4
地壳中质量分数为 0.026 %, 列第 17 位。
硒 Se 硒铅矿 PbSe 硒铜矿 CuSe
硒在地壳中质量分数为 5 10-6 %
1818年,瑞典人贝采里乌斯 (Berzelius)从硫酸厂铅室底部 的沉淀物中发现硒。
碲 Te 碲铅矿 PbTe
碲在地壳中质量分数约 为 5 10-7 %
共有 4 个电子 —— 中心 2 个,
配体 1 2 个,在这 3 个 pz 轨道中 运动,形成 3 中心 4 电子大 键,
表示成
。
上述大 键的分子轨道图为
反键轨道 非键轨道 成键轨道
AO
MO
成键电子数-反键电子数 键级 = ———————————
2
= —2 —-—0 = 1 2
因而在每个O—O的键键级为 。
它们的最高氧化数和它们的族数相 一致
16. 1 氧及其化合物
16. 1. 1 氧的成键特征
1. 一般键型 (1) 离子键 氧原子可以得到 2 个电子形成离子键。
氧原子可以得到 2 个电子形成 O2- 阴离子,与活泼金属的阳离子以 离子键结合,形成离子型氧化物。
如,碱金属氧化物和大部分碱土 金属氧化物。
1782年,奥地利人缪勒 ()从金矿中首次 提炼出单质碲。
宋天佑《无机化学》·教学进度

宋天佑《无机化学》·教学进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此为宋天佑教授在吉林大学采用本书授课的实际教学进度,需要注意的是:1.为满足物理学背景的学生需要,将理论部分集中,故将配位化学一章提前讲授。
2.第五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讲解与教材略有差别。
2013级教学进度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1 理想气体1.1.1 理想气体的的状态方程1.1.2 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课间ppt 48(指讲到本章ppt的第48页,下同)(共用时30分钟)1.2 稀溶液的性质1.2.1 溶液的浓度1.2.2 饱和蒸气压1. 溶剂的饱和蒸气压2. 溶液的饱和蒸气压3. 拉乌尔定律1.2.3 溶液沸点升高1. 饱和蒸气压图2. 沸点升高计算公式(第1次课)结束ppt 111(20130917)1.3 晶体结构基本概念1.3.1 对称性1. 旋转和对称轴2. 反映和对称面3. 反演和对称中心1.3.2 晶体和点阵1.3.3 晶系和点阵型式1. 7个晶系2. 14种空间点阵型式1.3.4 晶胞课间ppt 1861.4 酸碱理论1.4.1 阿仑尼乌斯理论1.4.2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1. 酸碱定义2. 酸碱反应1.4.3 路易斯酸碱理论1. 理论要点(第2次课)结束 ppt 251(20130924)2. 酸碱的软硬分类1.5 化学反应速率1.5.1 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1.5.2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1.5.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 阿仑尼乌斯公式2. 反应进程—势能图(第3次课)结束ppt 335(20130926)讲课时间 60 分钟。
第一章共用约5 学时。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2.1 热力学基本概念2.1.1 体系和状态函数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2.1.3 体积功2.2 热化学2.2.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 恒容反应热课间ppt 652. 恒压反应热3.反应进度与摩尔反应热(第4次课)结束ppt 106(20131008)4. Q p和Q V的关系2. 2. 2 盖斯定律2. 2. 3 生成热1. 生成热定义2. 标准生成热的应用2.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课间ppt 1612.3.1 过程进行的方式1. p-V线与体积功2. 体积功的极限3. 可逆途径和自发过程2. 3. 2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 3. 3 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2. 3. 4 熵1. 状态函数熵(第5次课)结束ppt 213(20131010)2.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2. 3. 5 状态函数吉布斯自由能1. 自由能判据2.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3. 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课间ppt 266第二章共用约 5 学时。
宋天佑《无机化学》第5章

CH4 分子中
C 元素为 -4 价
H 元素为 + 1 价
各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分布方向 固定。
为使成键轨道在对称性一致的 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重叠
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当然要 具有方向性。
以 HCl 为例 +
3pz
z
1s
+
z
两成键轨道均以 z 轴为对称轴。
Cl 的 3pz 和 H 的 1s 轨道重
叠,只有沿着 z 轴进行,才能在保
E N- H =
= 375.3 kJ•mol-1
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同一种化
学键的键能经常是不同的。
键能表中的某化学键的键能数
据,一般是各种化合物中该化学键
的键能的均值。
2. 键长 键长 分子中成键两原子
核之间的距离叫键长。
键长 / pm C- C C=C CC 154 134 120
键能 / kJ•mol-1 368 682 962
证对称性一致的基础上,实现最大
程度的重叠。
Cl2 分子中成键的原子轨道,也要
保持对称性的一致和最大程度的重叠。 pz
+
pz
z
+
两成键轨道均以 z 轴为对称轴。
pz
+
pz z
+
原子轨道对称性被破坏的重叠 z pz pz
——
+
+
z
——
p s
+
+
+
这种方向上不能形成共价键。
5. 1. 3
共价键的键型
于是体系能量降低,即形成
化学键。
一对电子形成一个共价键。
形成的共价键越多,则体系能量
宋天佑《无机化学》第3章

化学热力学中有如下关系式,表
明 rG m⊖,rGm 和反应商 Q 三者之 间的关系:
rGm
=
rG
⊖
m
+
RTlnQ
这就是化学反应等温式。
rGm
=
rG
⊖
m
+
RTlnQ
用该式可以求出 rGm,以做 为非标准态下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
判据。
rGm < 0 rGm = 0 rGm > 0
2 NO2(g)
N2O4(g)
r Gm⊖= i f Gm⊖(生)- i f Gm⊖(反)
= f Gm⊖(N2O4,g ) -2 f Gm⊖(NO2,g)
= 99.8 - 51.3 2
= - 2.8(kJ•mol-1)
由
rG
⊖
m
=
-RTln
K
⊖
得
ln K ⊖ = -
rG
⊖
m
和 K ⊖ 联系起来。
为求取一些化学反应的平衡 常数 K ⊖ 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例 3. 2 查生成自由能表, 计算下面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 改变量
2 NO2(g)
N2O4(g)
并求 298 K 时的平衡常数 K ⊖
2 NO2(g)
N2O4(g)
解: 查表得
f Gm⊖(NO2,g )= 51.3 kJ•mol-1 f Gm⊖(N2O4,g)= 99.8 kJ•mol-1
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化学反应
aA+bB
gG+hH
在某时刻尚未达到平衡,各物质的 浓度(分压)并非平衡浓度(平衡 分压)。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三版上册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三版上册简介《无机化学宋天佑第三版上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天佑主编的无机化学教材的第三版上册。
该教材是无机化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适用于大学本科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与学习。
目录1.第一章:化学量与计量2.第二章:化学反应及其速率3.第三章:化学平衡4.第四章:离子水解与溶液pH5.第五章:弱电解质及其溶液的pH计算6.第六章:共沉淀和氧化还原反应平衡与倾向性7.第七章:无机络合物化学基础8.第八章:无机均相催化剂9.第九章:金属元素的化学品种与应用10.第十章:固体的结构第一章:化学量与计量1.1 物质的质量与量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质量和量的概念。
质量是一个物质所具有的惯性和引力性质的量的度量,质量单位是克。
质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天平来测量。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用符号n表示,量的单位是摩尔(mol)。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它用来表示物质的量。
1.2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量关系的重要分支。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变化的。
化学计量是用来描述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比关系的方法。
化学计量中主要涉及到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等概念。
原子量是一个元素中原子质量的平均值,是一个元素的相对质量。
分子量是一个分子中原子质量的总和,是一个分子的相对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物质的分子质量与碳-12的相对质量之比,是一个无量纲的量。
摩尔质量是一个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摩尔数量之比,是一个量的单位是克/摩尔。
1.3 配位化学基础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和合成方法。
配位化合物是由一个或多个配体与一个或多个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
配位化学中涉及到配位数、配位物、配位键等概念。
配位数是指周围配位原子或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的配位键数。
配位物是由一个或多个配位体和一个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配位键是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二版习题选解

LOGO
3.当NO2冷却到室温时发生聚合反应:2NO2=N2O4。 高温下将15.2 g NO2 充入10.0 L容器中,然后冷
却到25℃,测得总压为0.500 atm. 计算NO2、 N2O4的摩尔分数和分压。
解:
Va
na Ca
0.06944 6
0.01157L
计算下列混合溶液的pH
LOGO
20 mL 0.1 mol/L NaOH与20 mL 0.2 mol/L NH4Cl溶液混合
NaOH+ NH4Cl=NH3·H2O +NaCl 得到40 mL 0.05 mol/L NH4Cl - 0.05 mol/L NH3·H2O 根据平衡: NH3·H2O=NH4+ +OH-
LOGO
解:溶液H3PO4=0.3*0.5=0.15mol,NaOH=0.075mol
混合后溶液为0.075molH3PO4 -0.075molNaH2PO4的混合 溶液,总体积0.55L,二者浓度均为0.1364mol/L.
H3PO4 = H2PO4 -+ H+
K稳
[Ag(NH3 )2 ] [Ag ][NH3 ]2
0.10 x x(0.3 2x)2
1.6107
0.10 x 0.302
1.6107
x 6.9108(mol dm 3 )
∴C(Ag+)=6.9×10-8(mol·dm-3) C(NH3)≈0.30(mol·dm-3) C[Ag(NH3)2+]≈0.10(mol·dm-3)
H3PO4+2NaOH=Na2HPO4+2H2O y 2y y
可推出:x=0.05mol,y=0.1mol 即混合后溶液组成为0.05molNaH2PO4-O.1molNaHPO4 总体积0.8L
无机化学宋天佑化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vA B M B
vB
A
MA
2021/6/10
24
第24页/共92页
§2-2 液体和溶液
2-2-1 溶液浓度及表示方法
1.质量摩尔浓度mB mB= 溶 质B的 物 质 的 量( mol )
溶 剂 的 质 量 (kg)
2.物质的量浓度CB
2021/6/10
25
第25页/共92页
3.质量分数w
w=
(4)水的临界点Tc, Pc Tc=647K,Pc=2.21×107Pa
s
l
101325 610.5
o
g
c
冰 点
273.16K
373.15K
647K
第33页/共92页
蒸气压 p/Pa
沸点升高(液体饱和蒸气压=外压)
1.01 × 105
水
溶液
△ Tb
373 溶液 沸点 上升
第34页/共92页
ni n总
证 明 : i
ni n总
Vi V总
P Vi
i
ni n总
RT P V总
Vi V总
RT
2021/6/10
11
第11页/共92页
⑵分压定律:
分压:一定温度下,混合气体中的某种气体 单独占有混合气体的体积时所呈现的压强。
O2
+ N2
O2+N2
T、V、混合气体的总压等T于、混V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分T压、之和V。、P总=P1+P2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4.摩尔分数
xB=
nB n总
∑ Xi =1
第26页/共92页
2-2-2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沸点升高 ✓凝固点下降 ✓渗透压
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

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合成和应用。
在学习无机化学的过程中,教材和课件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作为一套备受推崇的教学资料,不仅在内容方面丰富全面,而且在形式和结构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优势。
首先,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在内容上力求全面和深入。
无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内容繁杂。
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通过精心设计和编排,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从理论原理到实验操作,从无机化合物到无机材料,课件内容涵盖了无机化学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其次,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在形式上注重创新和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形式往往以纸质教材为主,内容呈现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而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多种形式,使课件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课件中的动画和实验视频,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实验操作的方法。
同时,课件中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在结构上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感。
无机化学的知识体系庞大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逻辑顺序。
而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通过合理的分章节、分小节的方式,将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无机化学的体系结构和知识框架。
同时,课件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也得到了突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总之,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在内容形式和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和优势。
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学习需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和使用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无机化学吉林大学宋天佑ppt课件下载

(4) 质 ( 重 ) 量 百 分 浓 度 (weight percent): 每100份重的溶液中所 含溶质的质量份数.
wt% = mB/m液 100% (无单位)
32
(5) 摩尔分数(mole fraction): 溶 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总物质的 量之比(用符号xB表示)。
去,这一过程为凝聚。当蒸发速度与凝聚
速度达到相等时,即达到了动态平衡,此 时蒸气所具有的压强就是饱和蒸气压 (vapour pressure)。
36
哪一个是平衡状态? 哪一个不是,将往哪个方向移动?
蒸发
溶剂(l)
蒸气(g)
凝聚
37
饱和蒸气压:一定温度下,一纯 溶剂置于密闭容器中,当蒸发与 凝聚达到动态平衡时,蒸气所具 有的压强(p*)。
蒸发
溶剂(l)
蒸气(g)
凝聚
蒸气压 < p*, 平衡,液体汽化;
蒸气压 > p*, 平衡,气体液化。
38
• 饱和蒸气压与溶剂的本性有关。同一溶 剂的蒸气压又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表1 水的蒸气压
t/℃ p*/kPa t/℃ p*/kPa t/℃ P*/kPa
10.0 1.228 60.0 19.92 110.0 143.3 20.0 2.338 70.0 31.16 120.0 198.6 30.0 4.243 80.0 47.34 130.0 270.2 40.0 7.376 90.0 70.10 140.0 361.5 50.0 12.33 100.0 101.325 150.0 476.2
Note: Because volume is temperature dependent, molarity can change with temperature.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3章 反应速率

故曲线过 C 点的切线的斜率是 tC
时刻的瞬时速率 。
这种思路可表示成极限形式
C
= lim [ c(OH―)]
t0
t
C
= lim [ c(OH―)]
t0
t
这种极限形式,在高等数学中可 用微分表示
C
=
―
d c( OH―) dt
对于反应 a A + b B —— g G + h H 某时刻的瞬时速率之间,仍有 如下的关系:
在 tA 到 tB 之间有某一时刻 tC 现拟求 tC 时刻反应的瞬时速率
当 A,B 两点沿曲线分别向 C 点靠
近,即时间间隔 t = tB- tA 越来越小
割线越来越接近过 C 点的切线。
而割线的斜率
-
c( OH―)AB tAB
越来越接近切线的斜率。
当 t 0 时,割线成为过 C 点的切线。 而割线的斜率成为过 C 点的切线的斜率。
6.00 10-3 6.00 10-3 6.00 10-3 1.00 10-3 2.00 10-3 3.00 10-3
1.00 10-3 2.00 10-3 3.00 10-3 6.00 10-3 6.00 10-3 6.00 10-3
生成 N2 的起始速率 υ∕mol·dm–3·s–1
3.19 10-3 6.36 10-3 9.56 10-3 0.48 10-3 1.92 10-3 4.30 10-3
3. 2. 1 速率方程
对于反应 a A + b B —— g G + h H
则有 = k [c(A)]m [c(B)]n
即反应速率方程。
= k [c(A)]m [c(B)]n
式中,k 称为速率常数, m,n 分别为反应物 A, B 的 浓度的幂指数。 k,m,n 均可由实验测得。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10章 氧化还原反应

Cu 片插入 CuSO4 的溶液中, 构成铜—铜离子电极。
达成平衡时,一般认为是 Cu2+ 沉积在铜片上,即发生过程(2)
Mz+ + z e —— M (2)
Mz+ + z e —— M (2)
所以铜片的电势高于 Cu2+ 溶液的电势,故铜电极的电极 电势 E 为正值。
3. 电池符号
原电池可以用电池符号表示。 上面的丹尼尔 Cu- Zn 电池可表示如下
(–)Zn Zn2+(1mol•dm-3)‖Cu2+(1mol•dm-3)Cu(+)
(–)Zn Zn2+(1mol•dm-3)‖Cu2+(1mol•dm-3)Cu(+)
左边负极
右边正极
Cu,Zn 表示极板材料
(–)Zn Zn2+(1mol•dm-3)‖Cu2+(1mol•dm-3)Cu(+)
离子的浓度,气体的分压 要在( )内标明。
(–)Zn Zn2+(1mol•dm-3)‖Cu2+(1mol•dm-3)Cu(+)
“ ” 代表界面,这里是固体和 溶液之间的界面。
(–)Zn Zn2+(1mol•dm-3)‖Cu2+(1mol•dm-3)Cu(+)
“‖” 代表盐桥
10. 1. 3 电极电势和电动势
E池⊖ = E+⊖- E-⊖ = 0.34 V -(- 0.76 V) = 1.10 V
所以,其电池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Zn + Cu2+ —— Cu + Zn2+
宋天佑《无机化学》第4章

p =
h
左侧动量 p 表示粒子性
右侧波长 表示波动性
二者通过公式联系起来
德•布罗意认为 h = p 公式说明具有动量 p 的微观粒 子其物质波的波长为
1927 年,德•布罗意的预言被 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故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从电子枪中射出的电子,打
击到屏上,无法预测其击中的位
第四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原子结构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解决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与运动方式。 所以研究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是极其必要的。
4. 1. 1 微观粒子的性质 1924 年,法国年轻的物理学家
德•布罗意(de Broglie)指出:
对于光的本质的研究,人们长
期注重其波动性而忽略其粒子性。
对于每一组 n,l,m 取值, 有一种原子轨道。 故轨道数目为 ( 1 种 + 3 种 + 5 种 )共 9 种。
分别 用 n,l,m 描述如下:
1 n 3 l 0 m 0 2 3 1 3 3 1 4 3 1 5 3 2 6 3 2 7 3 2 8 3 2 9 3 2
0 + 1 -1
0 + 1 -1
取值,故 p 轨道在空间有 3 种不同
的取向。
y
x
px
z
py pz 轨道对应于
m = 0 的波函数 2pz 就是 2,1,0
pz
l = 1,m 有 3 种取值,故
有 3 种不同空间取向的 p 轨道。
l = 2,m 有 5 种取值,故
有 5 种不同空间取向的 d 轨道。
m 取值的数目,与轨道不同 空间取向的数目是对应的。 m 的不同取值,一般不影响 能量。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14_碳族元素

CaCO3 难溶,而 C(a HCO3)2 的溶解度比它大些。
其原因是 CaCO3 中 Ca2+ 和 CO32- 电荷高,是 + 2 对 - 2,相 互间的引力要大些,故不易溶解。
但 Ca2+ 和 HCO3- 之间的引 力相对小些,是 + 2 对 1,较易 于溶解。
14. 1. 2 碳的含氧化合物
碳的氧化物主要有两种: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 一氧化碳
CO 为无色无臭有毒气体,在 水中溶解度较小。
实验室中制取 CO 经常采用 两种方法:
① 向热浓硫酸中滴加甲酸
HCOOH —热浓—H—2SO—4 CO↑ + H2O
② 使草酸与浓硫酸共热
H2C2O4(s)—热浓—H—2SO—4 CO ↑+ CO2 ↑+ H2O
通入水蒸气时,发生另一反应
C + H2O —— CO + H2 △rHm = 131 kJ•mol-1
得到的气体体积组成为 CO 40%, CO2 5%,H2 50%。
这种混合气体称为水煤气。
发生炉煤气和水煤气都是工业 上的燃料气。
CO 为还原性气体,是冶金工 业的还原剂,可以将金属氧化物矿 物还原成金属。
CaCO3 —— Ca2+ + CO32Ca(HCO3)2 —— Ca2+ + 2HCO3-
所以通入 CO2 ,可以将 CaCO3 转化成Ca(HCO3)2 而发生溶解: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Na2CO3,K2CO3 和(NH4)2CO3 等均易溶于水。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6章 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

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 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 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原子轨道。
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 的新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原子轨道为什么要杂化?
这是因为形成杂化轨道后成键 能力增加
即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比未杂 化的原子轨道强, 形成的分子更稳 定。
在形成分子过程中,通常存在 激发、杂化、轨道重叠等过程。
因此,决定了 CH4 分子的构 型是正四面体, H - C - H 的键 角为 10928’。
6. 3. 2 杂化轨道类型
杂化轨道有自己的波函数、能 量、形状和空间取向。
形成的 键具有键能大、 稳定性高的特点。
以“肩并肩”方式重叠的原子轨道, 其重叠部分对通过键轴的一个节面呈 反对称,即图形相同但符号相反。
键轨道的重叠程度要比 键的 重叠程度小。
因此, 键的键能小于 键的键能, 键的稳定性低于 键。
但 键的电子比 键的电子活泼, 容易参与化学反应。
ro
r
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自旋的
方式靠时,不形成化学键。
V
0
-D
ro
r
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自旋的方式
靠近。此时,能量不降低。见红线。
V
0
-D
ro
r
这种不稳定的状态称为氢分子
的推斥态。
2
2
r
r
量子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基态分子
中两核之间的电子概率密度 2 远远
大于推斥态分子中核间的电子概率密度。
6. 1 路易斯理论
1916 年,美国科学家路易斯 (Lewis)提出共价键理论。
理论认为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 以及电负性相近的元素的原子之间 可以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11章 配位化学基础

黄褐色的硝基配位化合物 [ Co(NO2)(NH3)5 ] Cl2 红褐色的亚硝酸根配位化合物 [ Co(ONO)(NH3)5 ] Cl2
互为键合异构
(4) 配体异构
如果两个配位体互为异构体, 那么由它们分别形成的相应的配位 化合物互为配体异构。
1,2 — 二氨基丙烷
NH2CH2CHNH2CH3 和 1,3 — 二氨基丙烷
几种不同的配体之间加 “ • ” 隔开。
[ Co(NH3)5 H2O ] Cl3 三氯化五氨•水合钴(III)
Cu2 [ SiF6 ] 六氟合硅(IV)酸亚铜
中心后面加( ),内写罗 马数字表示中心的化合价。
3. 配体的先后顺序
在配位单元中,可能涉及多种 配体,所以要明确规定命名时配体 的次序。
[ Co(NH3)5 H2O ] Cl3 三氯化五氨•水合钴(III)
④ 配位原子相同,配体 中原子个数少的在前。
[ Pt(py)(NH3)(NO2)(NH2OH)] Cl 氯化硝基•氨•羟氨• 吡啶合铂(II)
⑤ 配体中原子个数相同, 则按和配位原子直接相连的配体 中的其他原子的元素符号的英文 字母表次序。
互为配位异构。
(3) 键合异构
配体中有两个配位原子,但 这两个原子并不同时配位,这样 的配体称两可配体。
两可配体可产生键合异构。
例如若 NO2- 以 N 为配位原子 时,则形成硝基配位化合物。
其中的配体硝基表示为 -NO2
例如若 NO2- 以 O 为配位原子 时,则形成亚硝酸根配位化合物。
其中的配体亚硝酸根表示为 - ONO
含有多个配位原子的配体称 多基配体(或多齿配体),
例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
它的两个 N,4 个 -OH 中的 O 均 可以配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V 从式 R = 和 nT R = 8.314 J•mol-1•K-1 看出 pV 乘积的物理学单位为 焦耳 (J)
p V
Pa
N•m-2 m3
所以 pV 的单位为 N•m-2•m3
= N• m
= J
从物理学单位上看 pV 是一种功。
pV R= nT 若压力 p 的单位为 Pa 体积 V 的单位为 d m3
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中所含
溶质 A 的物质的量与溶剂的质量之 比,称为溶质 A 的质量摩尔浓度, 用符号 m(A)或 b(A)表示。
当物质的量以 mol 为单位, 质量以 kg 为单位时,质量摩尔 浓度的单位为 mol·kg-1。
摩尔分数
x(质)=
n(质)
n(剂)+ n(质) n(剂) n(剂)+ n(质)
例 1. 2 常压(1.0 105 Pa)
下,将 2.0 g H2,11.2 g N2 和
19.2 g O2 相混合。 求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解:混合气体的总压和组成已
知,可用总压和组成求分压。 2.0 n(H2)= = 1.0(mol) 2 11.2 n(N2)= = 0.4(mol) 28 19.2 n(O2)= = 0.6(mol) 32
i
此即道尔顿分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理想气体混合时,由于分子间无
相互作用,故碰撞器壁产生的压力,
与独立存在时是相同的。即在混合气 体中,组分气体是各自独立的。 这是分压定律的实质。
同样基于上述原因,各组分
气体的分压 pi 在混合气体的总
压 p总 中所占有的比例,应该与
其摩尔分数 xi 一致。
故有 pi = p总 • xi
再考察一个实验
N2
+
O2
N2 + O2
1 dm3 8105 Pa
2 dm3 2105 Pa
4 dm3
p总
测得混合气体的总压为 3 105 Pa
N2
+
O2
N2 + O2
1 dm3 8105 Pa
2 dm3 2105 Pa
4 dm3
p总
根据分压的定义,由波义耳定律得
p(N2)= 2 105 Pa
一定温度下,p0 为常数。
故上式可以写成
p = k• m
p = k• m 式中 k 为常数,但不同溶剂 k
值不同。 稀溶液饱和蒸气压下降值,与稀
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这是 Raoult 定律的又一种表述
形式。
各种不同物质的稀溶液,其化
学性质各不相同,这是显然的。
但稀溶液的某些共性,与溶质
x(剂)=
显然有 x(质) + x(剂) = 1
对于稀溶液,n(质)<< n(剂), 故有 x(质)
n(质) n(剂)
对于稀的水溶液,则有
x(质)
n(质) n(水)
x(质)
n(质) n(水)
对于 1 kg 溶剂水,则有 x(质)
n(质) 1 kg 0.018 kg•mol-1
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 1 kg
pi = p 总 • xi 即组分气体的分压等于总压与 该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之积。
例 1. 1 某温度下,将
5 105 Pa 的 H2 2 dm3 和
4 105 Pa 的 N2 5 dm3 充
入 10 dm3 的真空容器中。
求各组分气体的分压及
混合气体的总压。
解:根据分压的定义求组分气体的分压, H2 V1 = 2 dm3 , p1 = 5 105 Pa ,
= p0 - p0 • x(剂) = p0 [ 1 - x(剂)]
故有 p = p0
•
x(质)
p = p0 结合 x(质)
•
x(质)
m(质) 55Βιβλιοθήκη 5 mol•kg-1对于稀的水溶液,有
p = p0•
m(质)
55.5 mol•kg-1
p = p0•
m(质) 55.5 mol•kg-1
p(O2)= 1 105 Pa
p(N2)= 2 105 Pa
p(O2)= 1 105 Pa
混合气体的总压为 3 105 Pa 亦有 p总 = p(N2)+ p(O2)
道尔顿(Dalton) 进行了大量
实验,提出了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 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
气体的分压之和
p总 = pi
温度 T 的单位为 K
物质的量 n 的单位为 mol R = 8.314 103 Pa•dm3•mol-1•K-1
R = 8.314 103 Pa•dm3•mol-1•K-1 这个 R 值用于处理压力与浓度
的关系时,十分方便。
如用在下面的公式中
n p= RT V p = c RT 式中 c 是以 mol•dm-3 为单位
V2 = 10 dm3 , p(H2)= p2
p(H2)= p1V1 V2 = 5 105 2 10 4 105 5 10 = 1 105 (Pa)
同理 p(N2)=
= 2 105 (Pa)
由道尔顿分压定律 p总 = p(H2) + p(N2) = 1 105 + 2 105 = 3 105 (Pa)
1. 2
稀溶液的性质
溶液中所含
1. 2. 1 溶液的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 A 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之
比,称为溶质 A 的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 A 的物质的量浓度用 符号 c(A)表示。 物质的量浓度经常称为体 积摩尔浓度。
当物质的量以 mol 为单位,体
积以 dm3 为单位时,体积摩尔浓度
的单位为 mol·dm-3。 体积摩尔浓度使用方便,唯一 不足就是其数值要随温度变化。
p(H2)= p总 · x(H2) = 1 105 0.5 = 0.5 105 (Pa)
p(N2)= p总· x(N2)
= 1 105 0.2 = 0.2 105 (Pa)
p(O2)= p总· x(O2) = 1 105 0.3 = 0.3 105 (Pa)
液体
蒸 凝
发 聚
气体
若使蒸气压大于其饱和蒸气 压时,平衡左移,气体液化。
3. 拉乌尔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饱和
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与 溶剂的摩尔分数之积。
这就是拉乌尔(Raoult)
定律。
其数学表达式为 p = p0
•
x(剂)
用 p 表示稀溶液饱和蒸气压 下降值,则有 p = p0 - p
x(质)
n(质) 1 kg 0.018 kg•mol-1
n(质)
x(质)
1 kg 1 0.018 kg•mol-1
n(质)
x(质)
1 kg 1 0.018 kg•mol-1
分子是 1 kg 溶剂水所对应的溶质 的物质的量,即质量摩尔浓度 m。
n(质)
x(质)
1 kg
1 0.018 kg•mol-1
n = ni
i
第 i 种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用
xi 表示,则 ni xi = n 例如,由 4 mol N2 和 1 mol O2 组成的混合气体, 则其中
x(N2)=
x(O2)= 显然有
n(N2) = n
4 5
n(O2) 1 = n 5
xi = 1
i
混合气体的体积称为总体积,
用 V总 表示。
第 i 种组分气体的分体积,用
Vi 表示。 应有关系式 p总Vi = n i R T
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分压与总 压的关系
N2
+
O2
N2+ O2
2 dm3
2 dm3
2 dm3
2 105 Pa
2 105 Pa
p总
N2
+
O2
N2+ O2
2 dm3
2 dm3
2 dm3
2 105 Pa
2 105 Pa
(2) 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 忽略,分子与分子之间、分子与 器壁之间的碰撞,可认为是完全 弹性碰撞 —— 无动能损失。
在高温和低压下,实际气体分 子间的距离相当大,气体分子自身 的体积远远小于气体占有的体积。 这时分子间的作用力极弱。
高温和低压下的实际气体很
接近理想气体。
故理想气体的这种假定是有 实际意义的。
p总
将 N2 和 O2 按上图所示混合。 测得混合气体的 p总 为 4 105 Pa。
N2
+
O2
N2+ O2
2 dm3 2 105 Pa
2 dm3 2 105 Pa
2 dm3
p总
按分压的定义 p(N2)= 2 105 Pa p(O2)= 2 105 Pa
p(N2)= 2 105 Pa p(O2)= 2 105 Pa 测得混合气体的 p总 为 4 105 Pa。 可见 p总 = p(N2) + p(O2)
的浓度。
1. 1. 2 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混合在
一起,组成的体系,称为混合气体。
组成混合气体的每种气体,都
称为该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
显然,空气是混合气体,其中 的 O2,N2,CO2 等,均为空气这 种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
第 i 种组分气体的物质的量 用 ni 表示,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 用 n 表示, 显然有
m(质) 55.5 mol•kg-1
故 x(质)
这是稀的水溶液中,x(质)与质
量摩尔浓度 m(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