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不到五十味就可组成108种方剂

合集下载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原方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39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40四物汤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4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4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枳实四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43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44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甘草二两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4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47桂枝加桂汤方:桂枝汤加桂枝二两48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49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0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1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52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53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54文蛤散方:文蛤五两55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56柴胡桂枝汤方: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57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58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59十枣汤方:芫花2克甘遂5克大戟2克大枣十枚劈6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61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62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63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64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65旋覆代赭石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66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67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68脏结汤方: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69黄芩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7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71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72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7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7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桂枝四两75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76灸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77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78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79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80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泽泻一两81健胃整脾汤方:柏子仁黄芩当归白朮茯苓炙甘草8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8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84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85栀子蘗皮汤方: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8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8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8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89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90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91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92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两93附子汤方: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94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95猪肤汤方:猪肤一斤96甘草汤方:甘草二两97苦酒汤方: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9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99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100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1)十枣汤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

上各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假设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2)三物白散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

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3)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5)土瓜根汁方应是土瓜根汁灌肠导泻〔未写明详细用法〕。

(6)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7)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假设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假设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9)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0)大陷胸丸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

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伤寒论》中到底有多少首方

《伤寒论》中到底有多少首方

《伤寒论》中到底有多少首方《伤寒论》中用方是115首,当今高等院校使用教材上所说的112或113都是错误的。

一、一味味药物方剂:8首1、文蛤散(太阳病)(141)2、蜜煎导方(阳明病)(233)3、甘草汤(少阴病)(311)4、烧褌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392)5、猪肤汤(少阴病)(310)6、土瓜根汁方(阳明病)(233)7、猪胆汁方(阳明病)(233)8、禹余粮丸(太阳病)(88)二、二味药物方剂:10首1、甘草干姜汤(太阳病)(29)2、芍药甘草汤(太阳病)(29)3、干姜附子汤(太阳病)(61)4、桂枝甘草汤(太阳病)(64)5、栀子豉汤(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76、77、78、221、228、375)6、栀子干姜汤(太阳病)(80)7、大黄黄连泻心汤(太阳病)(154、164)8、赤石脂禹余粮汤(太阳病)(159)9、猪胆汁方(阳明病)(233)10、桔梗汤(少阴病)(311)三、三味药物方剂:22首1、调胃承气汤(太阳病、阳明病)(29、70、94、105、123、207、248、249)2、四逆汤(太阳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29、91、92、323、324、353、354、372、377、 388、389 )3、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病)(68)4、栀子甘草豉汤(太阳病)(76)5、栀子生姜豉汤(太阳病)(76)6、栀子厚朴汤(太阳病)(79)7、大陷胸汤(太阳病)(134、135、136、137)8、小陷胸汤(太阳病)(138)9、三物白散(太阳病)(141)10、瓜蒂散(太阳病、厥阴病)(166、355)11、小承气汤(阳明病、厥阴病)(208、209、213、214、250、251、374)12、茵陈蒿汤(阳明病)(236、260)13、栀子柏皮汤(阳明病)(261)14、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病)(301)15、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病)(302)16、桃花汤(少阴病)(306、307)17、猪肤汤(少阴病)(310)18、苦酒汤(少阴病)(312)19、半夏散及汤(少阴病)(313)20、白通汤(少阴病)(314、315)21、通脉四逆汤(少阴病)(317、370)22、枳实栀子豉汤(阴阳易差后劳复病)(393)四、四味药物方剂:23首1、桂枝去芍药汤(太阳病)(21)2、葛根芩连汤(太阳病)(34)3、麻黄汤(太阳病、阳明病)(35、36、37、46、51、52、55、235)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太阳病)(63、162)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太阳病)(65)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太阳病)(67)7、茯苓甘草汤(太阳病、厥阴病)(73、356)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太阳病)(118)9、抵当汤(太阳病、阳明病)(124、125、237、257)10、抵当丸(太阳病)(126)11、十枣汤(太阳病)(152)12、附子泻心汤(太阳病)(155)13、黄芩汤(太阳病)(172)14、甘草附子汤(太阳病)(175)15、白虎汤(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176、219、350)16、大承气汤(阳明病、少阴病)(212、217、220、238、239、241、251、252、253、254、255、256、320、321、322)17、吴茱萸汤(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243、309、378)18、四逆散(少阴病)(318)1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厥阴病)(348)20、白头翁汤(厥阴病)(371)21、四逆加人参汤(霍乱病)(385)22、理中丸/汤(霍乱病)(386、396)2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霍乱病)(390)24、土根瓜散五、五味药物方剂:17首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12、13、15、16、17、19、24、28、42、44、45、53、54、56、57、91、95、234、240、276、387)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病)(22)3、白虎加人参汤(太阳病、阳明病)(26、168、169、170、222)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病)(66)5、茯苓四逆汤(太阳病)(69)6、五苓散(太阳病、霍乱病)(71、72、73、74、141、386)7、真武汤(太阳病、少阴病)(82、316)8、桃核承气汤(太阳病)(106)9、桂枝加桂汤(太阳病)(117)10、桂枝人参汤(太阳病)(163)11、桂枝附子汤(太阳病)(174)12、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太阳病)(174)13、猪苓汤(阳明病、少阴病)(223、224、319)14、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病)(279)15、黄连阿胶汤(少阴病)(303)16、附子汤(少阴病)(304、305)17、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病)(315)六、六味药物方剂:9首1、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20)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病)(28)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62)4、小建中汤(太阳病)(100、102)5、大陷胸汤(太阳病)(131)6、甘草泻心汤(太阳病)(158)*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病)(172)8、麻子仁丸(阳明病)(247)9、桂枝加大黄汤(太阴病)(279)七、七味药物方剂:15首1、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14)*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18、43)3、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23)4、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病)(25)5、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病)(27)6、葛根汤(太阳病)(31、32)7、大青龙汤(太阳病)(38、39)8、小柴胡汤(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96、97、98、99、100、101、103、144、148、229、230、231、232、266、394)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救逆汤(太阳病)(112)10、柴胡桂枝干姜汤(太阳病)(147)11、旋覆代赭汤(太阳病)(161)12、黄连汤(太阳病)(173)13、当归四逆汤(厥阴病)(351)14、牡蛎泽泻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395)15、竹叶石膏汤(阴阳易差后劳复病)(397)八、八味药物方剂: 5首1、葛根加半夏汤(太阳病)(33)2、小青龙汤(太阳病)(40、41)3、柴胡加芒硝汤(太阳病)(104)4、生姜泻心汤(太阳病)(157)5、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阳明病)(262)九、九味药物方剂:2首1、柴胡桂枝汤(太阳病)(146)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厥阴病)(352)十、十味药物方剂:2首1、炙甘草汤(太阳病)(177)2、乌梅丸(厥阴病)(338)十一、十二味药物方剂:1首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太阳病)(107)十二、十四味药物方剂:1首1、麻黄升麻汤(厥阴病)(357)。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经典,它是以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伤寒病的病机、诊断及治疗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方。

这些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于治疗伤寒病及其他相关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全部方剂的简要介绍。

1. [银翘散]银翘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银翘、连翘、薄荷、桔梗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辛温表解、清热解暑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轻微的伤寒病。

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袭表、阳气不足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早期的外邪寒凝证。

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困于阳分、阴阳两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太阳与少阳并病证。

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

4. [理中丸]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人参、白术、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振、脾胃虚寒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阳气亏虚证。

具有健脾温中、升阳固表的作用。

5. [防己地黄丸]防己地黄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防己、生地、知母、炙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伤寒病后期,阴阳两虚,营卫失和的病情。

具有滋阴养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6. [四逆汤]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附子、桂枝、白术、干姜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阴盛阳亡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重证候中的阴阳离决证。

具有温阳救逆、益气养血的作用。

7. [五苓散]五苓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芡实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足,水湿停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湿困脾阳证。

具有渗利湿浊、健脾利水的作用。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表里不解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柴胡疏肝证。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一、桂枝汤:二、桂枝加葛根汤: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方桂芍草,桂加葛根走经输,桂加附子治有三, 佐用生姜和大枣。

项背几几反汗濡。

风寒肢痛脉迟弦。

啜粥温服取微汗,解肌驱风滋经脉,汗漏不止恶风甚, 调和营卫解肌表。

用治柔痉理不殊。

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芍意何居,桂枝去芍避阴寒,桂加麻杏名各半,胸满心悸膻中虚。

加附助阳理固然。

肌表小邪不得散。

若见咳逆和短气,脉促无力舌质淡,面有热色身亦痒,桂甘姜枣治无遗。

胸痹治法非等闲。

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八、桂枝二越婢一汤: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二麻一名合方,桂加麻膏量要轻,桂枝汤中去桂枝,寒热如疟治法良。

热多寒少脉不丰。

苓术加来利水湿。

大汗之后表未解,小汗法中兼清热,小便不利心下满,去邪同时正亦匡。

桂二越一记心中。

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十二、桂枝甘草汤:桂加厚朴杏子仁,桂枝加参新加汤,桂枝甘草补心虚,喘家中风妙如神。

增姜加芍效力彰。

两手叉冒已浇漓。

如今肺炎求治法,身疼脉沉非表证,汗多亡液心阳弱,媲美麻杏说与君。

血虚营弱汗多伤。

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十五、桂枝加桂汤:桂加饴糖小建中,桂枝去芍恐助阴,桂枝加桂剂量增,倍加芍药方奏功。

痰水犯心狂躁纷。

奔豚冲心来势凶。

虚劳里急心烦悸,龙牡安神桂枝助,平冲降逆解外寒,伤寒尺迟梦失精。

蜀漆涤饮有奇勋。

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十七、桂枝附子汤:十八、去桂加白术汤:桂枝甘草组成方,桂枝附子寒痹痛,去桂加术大便硬,龙牡加入安神良。

去芍加附量要重。

寒湿相搏身疼痛。

心悸同时兼烦躁,扶阳散寒应兼顾,术附姜枣加甘草,补阳宁心效果彰。

脉浮虚涩是其应。

三阴都尽冒始应。

伤寒方歌汇总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麻黄附子细辛汤 对过敏性鼻炎可以说是特效十九、桂枝加芍药汤:二十、桂枝加大黄汤:二十一、桂枝人参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桂枝大黄治腹痛,人参汤方即理中,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展开全文伤寒论113方1、桂枝汤 5味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漿漿,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 6味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7味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 6味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5、桂枝去芍药汤 4味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5味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麻黄各半汤7味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伤寒论全部药方分类录

伤寒论全部药方分类录

傷寒論全部藥方分類錄姜佐景編製五十一年(1962)國醫節王全民重新打製2009年12月17日方名上端首排加( )數字,係今新編號數,次排數字係示原有次序,方名字多者簡之。

○(子) 桂枝湯類(計14方)(1)001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2)045桂枝加桂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桂枝二兩 (或說應加肉桂)(3)083桂枝加芍湯 (原名: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三兩(4)084桂枝加黃湯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芍藥湯六味原量大黃二兩(5)003桂枝加樸杏湯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厚朴三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6)004桂枝加附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7)006桂枝去芍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8)007桂枝去芍加附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湯四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044桂枝救逆湯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腥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10)046桂甘龍牡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二兩牡蠣二兩熬(11)064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乾薑三兩(12)069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與(6)方同味異量)(13)005白朮附子湯 (桂枝去桂加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方名出金匱)(14)012桂枝去桂加苓朮湯 (桂枝去桂君茯苓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茯苓三兩白朮三兩附●桂枝新加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加一兩生薑加一兩人參三兩○(丑) 麻黃湯類 (計9方)(15)020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一兩炙(16)021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如雞子大碎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17)022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洗 (附加減法)(18)008桂麻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麻黃去節甘草炙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19)009桂二麻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枚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生薑一兩六銖切大棗五枚擘(20)011桂二越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芍藥十八銖甘草十八銖炙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生薑一兩大棗四枚擘(21)085麻黃附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22)086麻黃附甘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23)024麻杏甘石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寅) 葛根湯類 (計4方)(24)017葛根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棘十二枚擘(25)018葛根加夏湯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半夏半升洗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26)19葛根芩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 : 葛根半斤黃芩三兩黃連三兩甘草二兩炙(27)002桂枝加葛湯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葛根二兩 (從玉函無麻黃)○(卯) 白虎湯類 (計3方)(28)071白虎湯: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29)010白虎加參湯 (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湯四味原量人參三兩(30)112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甘草一兩炙麥門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洗粳米半升○(辰) 承氣湯類 (計9方)(31)015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32)074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樸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大者炙(33)073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34)042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箇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35)047抵當湯: 水蛭熬蝱蟲各三十個去翹足熬桃仁二十箇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36)050大陷胸湯: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37)051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括樓實大者一枚(38)057十棗湯: 大棗十枚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39)090猪膚湯: 猪膚一斤 (煎服法內有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巳) 梔豉湯類 (計8方)(40)033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箇擘香豉四合綿裹(41)034梔子甘豉湯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十四箇擘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綿裹(42)035梔子薑豉湯(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十四箇擘生薑二兩香豉四合綿裹(43)036梔子厚樸湯: 梔子十四箇擘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44)037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箇擘乾薑二兩(45)081梔子蘖皮湯: 梔子十五箇擘黃蘖二兩甘草一兩炙(46)110枳實梔豉湯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箇擘豉一升綿裹 (附加法)(47)078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午) 柴胡湯類 (計6方)(48)038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切木棗十二枚擘 (附加減法)(49)040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生薑五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大黃二兩 (從玉函金匱有大黃)(50)041柴巿加硝湯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半夏二十銖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切大棗四枚擘芒硝六兩(51)043柴胡加龍牡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黃芩桂枝去皮人參茯苓龍骨鉛丹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熬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擘(52)054柴胡桂枝湯: 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甘草一兩炙桂枝一兩半去皮芍藥一兩半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擘(53)055柴胡桂乾湯 (柴胡桂枝乾薑湯): 柴胡半斤黃苓三兩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樓根四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未) 瀉心湯類 (計10方)(54)058二黃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55)059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別煎取汁(56)060生薑瀉心湯: 生薑四兩切黃連一兩黃芩一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乾薑一兩大棗十二枚擘(57)061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炙黃連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金匱千金外臺俱有: 人參三兩)(58)056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黃芩人參甘草炙乾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59)104乾芩連參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60)066黃芩湯: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61)067黃芩加薑夏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湯四味原量半夏半升生薑一兩半 (生薑量從玉函一方三兩切)(62)068黃連湯: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斤洗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63)063旋覆代赭湯: 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甘草三兩炙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擘○(申) 四逆湯 (計12方)(64)016四逆湯: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65)106四逆加參湯 (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湯三味原量人參一兩(66)023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67)088附子湯: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朮四兩芍藥三兩人參二兩茯苓三兩(68)097真武湯: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朮二兩芍藥三兩茯苓三兩生薑三兩切(附加減方)(69)030茯苓四逆湯: 四逆湯三味原量茯苓四兩人參一兩(70)098通脈四逆湯: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二兩炙 (附加減法)(71)108通脈四逆加膽湯 (通脈四逆加猪膽汁湯): 通脈四逆湯三味原量猪膽汁半合(72)101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通草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73)102當歸四逆加薑萸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湯七味原量生薑半斤切吳茱萸二升 (清酒六升)(74)095白通湯: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葱白四莖(或說應有人尿五合)(75)096白通加膽湯 (白通加猪膽汁湯): 白通湯三味原量人尿五合猪膽汁一合○(酉) 甘草湯類 (計13方)(76)091甘草湯: 甘草二兩(77)092桔梗湯: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78)025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79)013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80)014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各四兩(81)070甘草附子湯: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兩桂枝二兩去皮(82)029芍藥甘附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83)032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兩甘草二兩炙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84)026苓桂甘棗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85)028苓桂朮甘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炙各二兩(86)027厚樸薑夏甘參湯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87)039小建中湯: 膠飴一升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88)072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阿膠二兩人參二兩生地一斤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桂枝三兩生薑三兩大棗三十枚 (清酒七升加水八升煮阿膠烊入藥汁)附●麥門冬湯: 麥門冬七升人參二兩半夏一升甘草二兩炙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戌) 丸散方類 (計15方)(89)107理中丸?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炙各三兩 (蜜和為丸) (附加減法)(90)100烏梅丸: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蘖六兩 (蜜丸)(91)80麻仁丸: 麻仁二升大黃一升去皮枳實半斤炙芍藥半斤厚樸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蜜丸)(92)076蜜煎導: 食蜜七合(93)077猪膽汁導: 大猪膽一枚瀉汁 (法醋少許)(94)048抵當丸: 水蛭二十箇熬蝱蟲二十箇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大黃三兩(95)049大陷胸丸: 大黃半斤葶藶子半斤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芒硝半升 (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96)031五苓散: 猪苓十八銖去皮茯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97)052 文蛤散: 文蛤五兩(98)053三物小白散: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桔梗三分貝母三分(白飲熱粥冷粥)(99)094半夏散?湯: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100)(01)065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香豉一合)(100)(02)111牡蠣澤瀉散: 牡蠣熬澤瀉蜀漆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鹹栝樓根各等分(100)(03)109燒褌散: 婦人中褲近隱處取燒作灰附●禹餘精糧丸: 方缺●土瓜根: 用法缺○(亥)其餘湯類 (計9方)(100)(04)062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餘糧一斤碎(100)(05)089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節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100)(06)075猪苓湯: 猪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100)(07)079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100)(08)082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連翹根是赤小豆一升生梓白皮一升切杏仁四十箇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100)(09)087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100)(10)093苦酒湯: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100)(11)103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石膏六銖碎綿裹白朮六銖乾薑六銖(100)(12)105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黃蘖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简介
本文介绍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以下是详细内容。

中药配方列表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

2.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杏仁、人参、附子、甘草、生姜。

3. 四逆散: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4. 五苓散:茯苓、白术、桂枝、干姜、泽泻。

5. 五物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

6.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石斛、汉防己、牛膝。

7. 大黄防风汤:大黄、芍药、防风、枳实、甘草。

8. 三黄石膏汤:黄连、黄芩、黄柏、石膏。

9. 苏合香附汤:附子、苏合香。

10. 剂石膏汤:石膏、甘草、竹茹、薏苡仁。

11. 若带下补胎汤:地黄、熟地、川牛膝、干姜、杜仲、肉苁蓉、桑椹、川桂枝、知母、大沙参、萆薢子。

(以下省略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结论
本文列举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了解每种配方的组成和用途对于学习中药的应用和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详细而系统地研究这些配方,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论方剂一览表一、太阳病证定义:在表的阳证,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

治则: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治需以发表剂,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体外。

治疗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为主,治疗伤寒证以麻黄汤辛温发热解表为主。

禁忌: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不可发大汗,尤其忌用用火泊汗,病在表不可下;合并里饮,不可单发汗。

太阳病方证(一)、桂枝汤类方证方证病机适应症及辨证要点治法方剂组成应用1桂枝汤方证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鼻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缓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9g白芍9g 炙甘草6g生姜9g 大枣4枚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桂枝加桂汤方证寒邪引发之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散寒降逆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4枚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调和营卫,疏利经脉葛根12g 桂枝10g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大枣4枚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4栝楼桂枝汤方证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至表虚肌不和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身拘急者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白芍10g 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本方证也常见于急性病,不论是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即可出现本方证。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方剂伤寒论全部方剂1.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量。

将以上药物研成粉末,加入一升半水中,先煮十枚大枣,取八合汁,去渣,加入药粉。

强壮者服一钱匙,体弱者服半钱匙,温水服用,早晨服用。

如果病情未能缓解,第二天再服用,加半钱匙。

当出现下泻症状后,就可以开始吃稀粥。

2.三物白散桔梗三分,XXX一分,去皮心,熬黑,研成膏状,贝母三分,将以上三味混合。

将XXX放入研钵中,用杵捣碎,然后将XXX加入药粉中,用白开水调服。

强壮者服半钱匙,体弱者减量。

如果病情在膈上,则会呕吐,在膈下,则会腹泻。

如果出现腹泻,可以喝热粥;如果持续不止,则可以喝冷粥。

3.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将以上两味加入三升水中,煮至一升,去渣,一次饮用。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将以上四味加入六升水中,煮至二升,去渣,分温服用。

5.土瓜根汁方该方应该是土瓜根汁灌肠导泻,但未详细说明使用方法。

6.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将以上四味加入一斗水中,先煮大黄和厚朴,取五升汁,去渣;再煮大黄,取二升汁,去渣;最后加入芒消,用微火煮沸一两,分温服用。

如果已经出现下泻症状,就不需要再服用。

7.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净生姜五两,切碎,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开,将以上七味加入一斗二升水中,煮至六升,去渣,再煮一次,分温饮用一升,每天三次。

如果需要,可以加入大黄二两。

如果不加大黄,就不是大柴胡汤。

8.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碎,大枣十枚,擘开,石膏碎成鸡蛋大小,将以上七味加入九升水中,先煮麻黄,减去两升;去掉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药材,煮至三升,去渣,分温服用一升,直到微微出汗为止。

如果汗出得太多,可以用温水擦拭身体。

服用一次后出现汗,就停止服用。

如果再次服用,就会出现过多的汗,导致阳气不足,出现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和处方。

这些处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伤寒论中的经典处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化湿,和营和血,清里热,解肌,除热,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白腻,脉浮紧。

2. 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附子、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解肌,除热。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4.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汤。

组成,桂枝、茯苓、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利水。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5.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以上就是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处方,这些处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一些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

当然,在使用这些处方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处方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病时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伤寒论》40味中药的108方

《伤寒论》40味中药的108方

《伤寒论》40味中药的108方从经方的40味药构成108种方剂想到的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2016-03-05 1214人已读伤寒论不到五十味就可组成108种方剂,经方用药统计和诸方统计如下:1. 桂枝出现于方剂中 45 次2. 芍药出现于方剂中 31 次3. 甘草出现于方剂中 47 次4. 生姜出现于方剂中 45 次5. 大枣出现于方剂中 42 次6. 葛根出现于方剂中 3 次7. 麻黄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8. 杏仁出现于方剂中 8 次9. 柴胡出现于方剂中 6 次 10. 黄芩出现于方剂中 15 次11. 人参出现于方剂中 18 次 12. 半夏出现于方剂中 19 次13. 枳实出现于方剂中 11 次 14. 细辛出现于方剂中 6 次15. 干姜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16. 五味子出现于方剂中 4 次17. 知母出现于方剂中 7 次 18. 石膏出现于方剂中 6 次19. 胶饴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20. 茯苓出现于方剂中 16 次21. 大黄出现于方剂中 13 次 22. 黄连出现于方剂中 10 次23. 麦门冬出现于方剂中 5 次 24. 白朮出现于方剂中 18 次25. 桔梗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26. 黄耆出现于方剂中 6 次27. 猪苓出现于方剂中 1 次 28. 泽泻出现于方剂中 3 次29. 甘草炙出现于方剂中 80 次 30. 附子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31. 当归出现于方剂中 14 次 32. 厚朴出现于方剂中 7 次33. 干地黄出现于方剂中 5 次 34. 龙骨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5. 芒硝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36. 防己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7. 吴茱萸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38. 生地黄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9. 栝楼根出现于方剂中 1 次 40. 栝蒌实出现于方剂中次41. 牡蛎出现于方剂中 3 次有了以上的单位药,就可次构成以下的经方方剂(指仲景方而言)[0] 桂枝汤 1 [1] 葛根汤 2[2] 麻黄汤 3 [3] 小柴胡汤 4[4] 大柴胡汤 5 [5] 小青龙汤 6[6] 大青龙汤 7 [7] 小建中汤 10[8] 三黄泻心汤 13 [9] 麻杏甘石汤 14[10] 大黄甘草汤 15 [11]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16 [12] 调胃承气汤 22 [13] 防己黄耆汤 23[14] 防己茯苓汤 24 [15] 理中丸 29[16] 麻黄细辛附子汤 30 [17] 麻黄加术汤 31 [18] 麻黄附子甘草汤 33 [19] 麻黄附子汤 34 [20]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道汤 41 [21] 黄连汤 44 [2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46 [23] 芍药甘草附子汤 47 [24] 泽泻汤 49 [25] 干姜附子汤 50[26] 排脓散 54 [27] 排脓汤 55[28] 干姜人参半夏丸 61 [29]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62 [30] 黄芩汤 63 [31] 柴胡桂枝干姜汤 66[32] 柴胡桂枝汤 67 [33] 柴胡加芒硝汤 68[34] 泻心汤 70 [35] 黄耆桂枝五物汤 74[36] 黄耆芍桂苦酒汤 77 [37] 附子泻心汤 80 [38] 附子汤 82 [39] 半夏散及汤 84[40] 半夏麻黄丸 85 [41] 半夏干姜散 86[42] 半夏泻心汤 87 [43] 五苓散 92[44] 苓桂术甘汤 96 [45] 吴茱萸汤/茱萸汤 97 [46] 四逆散 112 [47] 四逆加人参汤 113[48] 四逆汤 115 [49] 人参汤 118[50] 去桂加白朮汤 119 [51] 生姜泻心汤 123 [52] 枳实芍药散 133 [53] 枳术汤 136[54] 甘草麻黄汤 137 [55] 甘草泻心汤 138[5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 139 [57] 甘草干姜汤 140 [58] 甘草附子汤 141 [59] 甘草汤 146[60]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0 [61] 大黄附子汤 151[62] 大承气汤 158 [63] 茯苓四逆汤 187[64] 茯苓甘草汤 188 [65] 茯苓杏仁甘草汤 189[6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90 [67]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191[68] 白朮附子汤 194 [69] 小半夏加茯苓汤 198[70] 小半夏汤 199 [71] 厚朴七物汤 200[72] 小青龙加石膏汤 201 [73]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02[74] 厚朴大黄汤 203 [75] 小承气汤 204[76] 厚朴三物汤 205 [77] 桂枝麻黄各半汤 215[78]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17[79] 桂枝加芍药汤 218 [80] 桂枝加黄耆汤 219[8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20 [82] 桂枝加附子汤 221[83] 桂枝附子汤 222 [84] 桂枝二麻黄一汤 223[85] 桂枝二越婢一汤 224 [86]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6[87] 桂枝去芍药汤 227 [88] 桂枝人参汤 228[8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229 [90] 桂枝生姜枳实汤 230[9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32 [92] 桂枝甘草汤 233[93] 桂枝加大黄汤 234 [9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36[95] 桂枝加葛根汤 237 [96] 桂枝加桂汤 238[97] 茱萸汤/吴茱萸汤 239 [98] 真武汤 240[99] 桔梗汤 242 [100]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243[101] 桂苓五味甘草汤 244 [102]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246[103] 越婢加术汤 247 [104] 越婢加半夏汤 248[105] 越婢汤 249 [106] 黄耆建中汤 256[107] 茯苓泽泻汤 257构成方剂共 : 108 方约言:经方如此少的药,却组成了如此多的方剂,而诸方剂各有所治,能够治疗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很多疾病,从普通感冒到心脏病、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胰腺炎、风湿病、关节炎、乳癌、遗精、月经不调、咳嗽、哮喘、肥胖、肝瘀、便秘、发脾、瘀血、消化不良、疝气、水肿、脚气、腰痛、咽炎、肋胁胀痛、胆囊炎、胆结石等等在内的诸多疾病均可治疗,真的不可轻视。

100首方剂歌诀

100首方剂歌诀

1、麻黄汤[伤寒论]的组成、功能、主治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大青龙汤[伤寒论]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3、桂枝汤[伤寒论]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4、九味羌活汤[止事难知]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5、小青龙汤[伤寒论]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或身体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6、止嗽散[医学心悟]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7、银翘散[温病条辨]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8、桑菊饮[温病条辨]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1.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上升,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5.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株,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8.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株,芍药一两六株,麻黄一两十六株去节,生姜一两六株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株炙,大枣五枚擘。

9.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株切,石膏二十四株碎棉裹。

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1.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伤寒论》方剂大全

《伤寒论》方剂大全

《伤寒论》方剂大全《伤寒论》全称《伤寒杂病论》,为医圣张仲景所著,载方共计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1 桂枝汤2 桂枝加葛根汤3 桂枝加附子汤4 桂枝加芍药汤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 桂枝麻黄各半汤7 桂枝二麻黄一汤8 桂枝二越婢一汤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9 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 桂枝人参汤22 麻黄汤23 大青龙汤24 小青龙汤2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6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7 麻黄附子细辛汤28 麻黄升麻汤29麻黄附子甘草汤30 葛根汤31 葛根加半夏汤32葛根黄芩黄连汤33桃核承气汤34抵当汤35 栀子豉汤36 栀子甘草豉汤37 栀子生姜豉汤38 栀子厚朴汤39 栀子干姜汤40 枳实栀子豉汤41栀子柏皮汤42大陷胸丸43 大陷胸汤44十枣汤45 小陷胸汤46 三物小白散47 瓜蒂散48半夏泻心汤49 大黄黄连泻心汤50 附子泻心汤51 生姜泻心汤52 甘草泻心汤53 旋覆代赭汤54甘草汤55 炙甘草汤56 甘草干姜汤57 甘草附子汤5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0 茯苓甘草汤61 五苓散62猪苓汤63 文蛤散64黄芩汤6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66 黄连汤67 黄连阿胶汤68 白虎汤69白虎加人参汤70 竹叶石膏汤71 调胃承气汤72 小承气汤73 大承气汤74 麻子仁丸75 蜜煎导方76 猪胆汁方77 小柴胡汤78 大柴胡汤79 柴胡加芒硝汤80 柴胡桂枝汤81 柴胡桂枝干姜汤8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83 四逆散84 芍药甘草汤85芍药甘草附子汤86 当归四逆汤87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88 干姜附子汤8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90 理中丸(汤)91 赤石脂禹余粮汤92 桃花汤93 四逆汤94 四逆加人参汤95 茯苓四逆汤96 通脉四逆汤97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8 真武汤99 白通汤100 白通加猪胆汁汤101 附子汤102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103茵陈蒿汤104 猪肤汤105 苦酒汤106 半夏散及汤107 乌梅丸108白头翁汤109 吴茱萸汤110 烧裈散111 桔梗汤112牡蛎泽泻散113.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伤寒论方剂及其药味组成

伤寒论方剂及其药味组成

桂枝15 芍药15 甘草10 生姜15 大枣20枚桂枝加葛根汤:葛根20 桂枝10(去皮)芍药10 生姜15(切)甘草10(炙)大枣12枚(劈)麻黄15(去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15(去皮)甘草10(炙) 生姜 15(切)芍药15 大枣12枚(劈)厚朴10(炙,去皮)杏仁50枚(去皮尖)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5(去皮)甘草10(炙) 生姜 15(切)芍药15 大枣12枚(劈)附子1枚(炮,去皮,破八片)桂枝去芍药汤:桂枝15(去皮)甘草10(炙) 生姜 15(切)大枣12枚(劈)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15(去皮)甘草10(炙) 生姜 15(切)大枣12枚(劈)附子1枚(炮,去皮,破八片)桂枝新加汤证:桂枝15(去皮)甘草10(炙) 生姜 15(切)芍药15 大枣12枚(劈)人参15麻黄汤:麻黄15(去节)桂枝10(去皮)甘草5(炙)杏仁70个(去皮尖)葛根汤:葛根20 麻黄15(去节)桂枝10(去皮)生姜15(切)甘草10(炙)芍药10 大枣20枚(劈)葛根加半夏汤:葛根20 麻黄15(去节)桂枝10(去皮)生姜15(切)甘草10(炙)芍药10 大枣20枚(劈)麻黄30(去节)桂枝10(去皮) 甘草10(炙)杏仁40枚(去皮尖)生姜15(切)大枣10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小青龙汤:麻黄15(去节)芍药15 细辛15 干姜15 甘草(炙)桂枝(去皮)15 五味子100ml 半夏100ml(洗)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5g+16铢(去皮)芍药5 生姜5 (切)甘草5(炙)麻黄5(去节)大枣4枚(劈)杏仁24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5g+16株(去皮)芍药5g+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5g+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5g+2铢(炙)大枣5枚(劈)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18铢大枣4枚(劈)生姜5g+2铢(切)石膏24铢(碎,绵裹)五苓散:猪苓18铢(去皮)泽泻5g+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2.5(去皮)茯苓甘草汤:茯苓10 桂枝10 (去皮)甘草5(炙)生姜15(切)桃核承气汤:桃仁50个(去皮尖)大黄20(去皮)甘草10(炙)芒硝10抵当汤: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30个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15(酒洗)抵当丸:水蛭(熬)虻虫20个(去翅足,熬)栀子14个(劈)香豉四合(绵囊)栀子甘草豉汤:栀子14个(劈)甘草10 (炙)香豉四合(绵囊)栀子生姜豉汤:栀子14个(劈)生姜25(炙)香豉四合(绵囊)栀子厚朴汤:栀子14个(劈)厚朴20(炙,去皮)枳实4枚(水浸,炙令黄)栀子干姜汤:栀子14个(劈)干姜1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20(去节) 杏仁50个(去皮尖)甘草10(炙)石膏10(碎,绵囊)白虎加人参汤:知母30 石膏20 (碎,绵囊)甘草10(炙)粳米30 人参15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10 甘草10(炙)黄芩15 黄连15桂枝甘草汤:桂枝20(去皮)甘草10(炙)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5(去皮)甘草10(炙)牡蛎10(熬)龙骨1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15(去皮)甘草10(炙)生姜15(切)大枣12枚(劈)牡蛎25(熬)蜀漆15(洗去腥)龙骨20桂枝25(去皮)芍药15 生姜15(切)甘草10(炙)大枣20枚(劈)。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原方1xx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2xx加xxxx: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3xx加附子xx: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xx去芍药xx:xx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5xx去芍药加附子xx: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xxxx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xx二xx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8xx加人参xx: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9xx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xx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xx去xx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xx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2芍药甘草xx: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13调胃xx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15xxxx: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xx加半夏xx: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17xxxxxxxx:xx半斤炙甘草二两xx三两xx三两18xx方:xx三两xx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xx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21xx加厚朴杏仁xx: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22干姜附子xx:干姜一两附子一枚23xx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24xx杏仁甘草石膏xx:xx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25xx甘草xx:xx四两炙甘草二两26xx甘草茯苓大枣xx: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xx三两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xx: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28茯苓xx白术甘草xx:茯苓四两xx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29芍药甘草附子xx: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31xx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32茯苓甘草xx:茯苓二两xx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35栀子厚朴枳实xx: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37xx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38xx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39xxxx: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40四物汤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41xx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42大xxxx: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枳实四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43xx加芒硝xx: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44桃核xx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甘草二两45xx加龙骨牡蛎xx: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46xx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xx:xx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47xxxxxx:xx加xx二两48xx甘草龙骨牡蛎xx: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49抵当xx: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0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1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52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xx一钱53小陷胸汤方:xx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54文蛤散方:文蛤五两55xx: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56xxxx方: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57xxxx干xx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58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59十枣汤方:芫花2xx5xx大戟2xx大枣十枚劈60大黄xx泻心汤方:大黄二两xx一两61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xx二两xx一两炮附子一枚62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xx一两大枣十二枚63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64赤石脂xxxx:赤石脂一斤碎xx一斤碎65旋覆代赭石xx: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66xx人参xx: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67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xxxx一分68脏结汤方: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69xxxx:xx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70xx加半夏生姜xx: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71xxxx: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72xx附子xx:桂枝四两[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73xx附子去xx白朮汤方: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74甘草附子xx: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xx四两75xxxx: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76灸甘草xx: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麻子xx大枣三十枚77大xx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78小xx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79调胃xx方: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80猪苓xx: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泽泻一两81健胃整脾汤方:xxxx当归白朮茯苓炙甘草82茵陈蒿xx: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83吴茱萸xx: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84麻子xx: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85栀子蘗皮汤方: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炙xx二两86xxxxxxxx: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87xx加芍药xx: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88xx加大xx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89xx附子细辛xx:xx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90大黄附子细辛xx: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91xx附子甘草xx:xx二两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92xx阿胶xx: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两93附子xx: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94桃花xx: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95猪肤xx:猪肤一斤96甘草xx:甘草二两97苦酒xx: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98半夏散及xx:半夏洗xx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99xxxx: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100xx加猪胆汁xx: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xx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11/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用药统计
伤寒论不到五十味就可组成108种方剂。

1. 桂枝出现于方剂中45 次
2. 芍药出现于方剂中31 次
3. 甘草出现于方剂中47 次
4. 生姜出现于方剂中45 次
5. 大枣出现于方剂中42 次
6. 葛根出现于方剂中3 次
7. 麻黄出现于方剂中20 次
8. 杏仁出现于方剂中8 次
9. 柴胡出现于方剂中6 次
10. 黄芩出现于方剂中15 次
11. 人参出现于方剂中18 次
12. 半夏出现于方剂中19 次
13. 枳实出现于方剂中11 次
14. 细辛出现于方剂中6 次
15. 干姜出现于方剂中20 次
16. 五味子出现于方剂中4 次
17. 知母出现于方剂中7 次
18. 石膏出现于方剂中6 次
19. 胶饴出现于方剂中2 次
20. 茯苓出现于方剂中16 次
21. 大黄出现于方剂中13 次
22. 黄连出现于方剂中10 次
23. 麦门冬出现于方剂中5 次
24. 白朮出现于方剂中18 次
25. 桔梗出现于方剂中3 次
26. 黄耆出现于方剂中6 次
27. 猪苓出现于方剂中1 次
28. 泽泻出现于方剂中3 次
29. 甘草炙出现于方剂中80 次
30. 附子出现于方剂中20 次
31. 当归出现于方剂中14 次
32. 厚朴出现于方剂中7 次
33. 干地黄出现于方剂中5 次
34. 龙骨出现于方剂中2 次
35. 芒硝出现于方剂中3 次
36. 防己出现于方剂中2 次
37. 吴茱萸出现于方剂中2 次
38. 生地黄出现于方剂中2 次
39. 栝楼根出现于方剂中1 次
40. 栝蒌实出现于方剂中次
41. 牡蛎出现于方剂中3 次
有了以上的单位药,就可次构成以下的经方方剂(指仲景方而言)
[0] 桂枝汤1
[1] 葛根汤2
[2] 麻黄汤3
[3] 小柴胡汤4
[4] 大柴胡汤5
[5] 小青龙汤6
[6] 大青龙汤7
[7] 小建中汤10
[8] 三黄泻心汤13
[9] 麻杏甘石汤14
[10] 大黄甘草汤15
[11]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16
[12] 调胃承气汤22
[13] 防己黄耆汤23
[14] 防己茯苓汤24
[15] 理中丸29
[16] 麻黄细辛附子汤30
[17] 麻黄加术汤31
[18] 麻黄附子甘草汤33
[19] 麻黄附子汤34
[20]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道汤41
[21] 黄连汤44
[2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46
[23] 芍药甘草附子汤47
[24] 泽泻汤49
[25] 干姜附子汤50
[26] 排脓散54
[27] 排脓汤55
[28] 干姜人参半夏丸61
[29]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62
[30] 黄芩汤63
[31] 柴胡桂枝干姜汤66
[32] 柴胡桂枝汤67
[33] 柴胡加芒硝汤68
[34] 泻心汤70
[35] 黄耆桂枝五物汤74
[36] 黄耆芍桂苦酒汤77
[37] 附子泻心汤80
[38] 附子汤82
[39] 半夏散及汤84
[40] 半夏麻黄丸85
[41] 半夏干姜散86
[42] 半夏泻心汤87
[43] 五苓散92
[44] 苓桂术甘汤96
[45] 吴茱萸汤/茱萸汤97
[46] 四逆散112
[47] 四逆加人参汤113
[48] 四逆汤115
[49] 人参汤118
[50] 去桂加白朮汤119
[51] 生姜泻心汤123
[52] 枳实芍药散133
[53] 枳术汤136
[54] 甘草麻黄汤137
[55] 甘草泻心汤138
[5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139
[57] 甘草干姜汤140
[58] 甘草附子汤141
[59] 甘草汤146
[60] 大黄黄连泻心汤150
[61] 大黄附子汤151
[62] 大承气汤158
[63] 茯苓四逆汤187
[64] 茯苓甘草汤188
[65] 茯苓杏仁甘草汤189
[6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90
[67]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191
[68] 白朮附子汤194
[69] 小半夏加茯苓汤198
[70] 小半夏汤199
[71] 厚朴七物汤200
[72] 小青龙加石膏汤201
[73]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02
[74] 厚朴大黄汤203
[75] 小承气汤204
[76] 厚朴三物汤205
[77] 桂枝麻黄各半汤215
[78]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217
[79] 桂枝加芍药汤218
[80] 桂枝加黄耆汤219
[8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220
[82] 桂枝加附子汤221
[83] 桂枝附子汤222
[84] 桂枝二麻黄一汤223
[85] 桂枝二越婢一汤224
[86]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6
[87] 桂枝去芍药汤227
[88] 桂枝人参汤228
[8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229
[90] 桂枝生姜枳实汤230
[9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32
[92] 桂枝甘草汤233
[93] 桂枝加大黄汤234
[9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36
[95] 桂枝加葛根汤237
[96] 桂枝加桂汤238
[97] 茱萸汤/吴茱萸汤239
[98] 真武汤240
[99] 桔梗汤242
[100]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243 [101] 桂苓五味甘草汤244
[102]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246 [103] 越婢加术汤247
[104] 越婢加半夏汤248
[105] 越婢汤249
[106] 黄耆建中汤256
[107] 茯苓泽泻汤257
构成方剂共: 108 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