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酶的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酶的作用机理有哪些

酶的作用机理有哪些

酶的作用机理有哪些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它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速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实现了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那么,酶的作用机理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1. 酶的底物亲和力酶的底物亲和力是酶催化反应的基础。

酶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其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并在复合物中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

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是通过酶的活性部位与底物的亲和作用实现的,这种亲和力保证了酶只在特定的底物上发挥作用。

2. 酶的催化作用酶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底物之间更容易发生反应。

酶与底物结合后,通过调整底物的构型或提供辅助功能团,降低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峰值,促使底物之间的键合和断裂更容易进行。

这种催化作用使得生物体内的反应能够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节省了能量消耗。

3. 酶的稳定性酶在反应中本身并不消耗,反复使用并保持稳定是酶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酶在一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能够保持其催化活性,这得益于酶分子的空间构象稳定以及酶的特定结构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4. 酶的调控机制酶的活性往往受到多种调控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辅因子、抑制物等。

这些因素能够改变酶的构象或与酶结合,进而影响酶的活性。

酶在生物体内往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不同的条件下能够调整自身的活性以适应生物体的需要。

综上所述,酶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底物亲和力、催化作用、稳定性和调控机制等几个方面。

了解酶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同时也为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酶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酶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酶的作用机理是什么酶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广泛存在于生命体内,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参与了几乎所有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酶能够在生物体内加速和调节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使生物体得以维持生命活动。

那么,酶的具体作用机理又是什么呢?酶的结构与功能首先,了解酶的基本结构对探究其作用机理至关重要。

酶通常由蛋白质构成,在其特定的活性中心具有高度特异性。

酶的活性中心是一个能够识别特定底物并催化化学反应的部位。

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是基于酶的空间构象与底物的化学结构之间的配对作用。

酶的作用过程酶的作用可分为多个步骤,包括底物与酶的结合、化学反应过程、生成产物和酶的解离。

在酶的作用过程中,酶通过提供一种受控的环境,降低底物之间的结合能,促使底物之间形成过渡态并加速反应速率。

酶的催化机制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两种主要机制来实现的:酶-底物互作和酶的构象变化。

在酶-底物互作机制中,酶通过辅助底物之间的结合,使底物中的键易于断裂或形成。

而在酶的构象变化机制中,酶通过在底物结合后发生构象变化,使其更容易进行化学反应。

酶的调节和活性酶的活性通常可以受到多种调节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

这些调节因素可以改变酶的构象和活性中心的特性,影响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一些辅助因子如辅酶、金属离子等也可以增强酶的催化活性。

结语综上所述,酶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深入研究酶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揭示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本质,为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对酶的作用机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将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10第十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10第十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第十章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目的和要求:理解、掌握酶活性部位的相关概念和特点;掌握酶催化高效性的相关机理;了解几种酶的催化机制,理解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了解酶活性的调节方式,掌握酶活性的别构调节、可逆共价调节和酶原激活调节方式及生物代谢中的作用。

一、酶的活性部位㈠酶的活性部位的特点1、概念:三维结构上比较接近的少数特异的氨基酸残基参与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这一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称酶的活性部位。

结合部位:专一性催化部位:催化能力,对需要辅酶的酶分子,辅酶或其一部分就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组成酶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数目对不同酶而言存在差异,占整个酶氨基酸残基小部分酶活性部位的基团:亲核性基团,丝氨酸的羟基,半胱氨酸的巯基和组氨酸的咪唑基。

酸碱性基团: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羧基,赖氨酸的氨基,酪氨酸的酚羟基,组氨酸的咪唑基和半胱氨酸的巯基等。

2、特点⑴活性部位在酶分子的总体中只占相当小的部分(1%~2%)⑵酶的活性部位是一个三维实体⑶酶的活性部位并不是和底物的形状互补的⑷酶的活性部位是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隙内⑸底物通过次级键结合到酶上⑹酶活性部位具有柔性㈡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1、酶分子基团的侧链化学修饰⑴非特异性共价修饰:活力丧失程度与修饰剂浓度有正比关系;底物或可逆的抑制剂可保护共价修饰剂的修饰作用。

⑵特异性共价修饰:分离标记肽段,可判断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残基,如二异丙基氟磷酸(DFP)专一性与胰凝乳蛋白酶活性部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

⑶亲和标记:利用底物类似物和酶活性部位的特殊亲和力将酶加以修饰标记来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

修饰剂的特点:①结构与底物类似,能专一性引入到酶活性部位;②具活泼化学基团,能与活性部位某一氨基酸共价结合,相应的试剂称“活性部位指示剂”。

胰凝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TPE是酶的底物,TPCK是酶的亲和试剂,当酶与TPCK温浴后,酶活性丧失,这种结合具有空间结构的需求,同时也阻止其他试剂如DFP结合。

《生物化学》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生物化学》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side view
胃蛋白酶原
在pH5.0以下断裂 切去44个氨基酸片断
胃蛋白酶
溶菌酶
必需基团
酶的活性中心往往只是包括酶蛋白的几个氨基酸残 基,而对于活性中心以外的氨基酸残基,并非是可有可无 的,有些氨基酸残基也是酶表现催化活性所必需的,称为 必需基团。因此酶的活性中心属于必需基团的一部分,必 需基团还包括其它一些对酶活性必需的氨基酸残基。
(五)金属离子催化
1、需要金属的酶分类 (1)金属酶 含紧密结合的金属离子,多属于过渡金 属离子如,Fe2+、Fe3+、Cu2+、Zn2+、 Mn2+或Co3+。 (2)金属-激活酶 含松散结合的金属离子,通常为碱和碱 土金属离子,如Na+、K+、Mg2+或Ca2+。
(五)金属离子催化
2、金属离子以三种主要途径参加催化过程: (1)通过结合底物为反应定向 (2)通过可逆的改变金属离子的氧化态调 节氧化还原反应 (3)通过静电稳定或屏蔽负电荷
(一)酶活性部位的特点
1、活性部位在酶分子的总体中只占相当小的部分。 2、酶的活性部位是一个三维实体。 3、酶的活性部位并不是和底物的形状正好互补的,而 是在酶和底物结合的过程中,底物分子或酶分子, 有 时是二者构象同时发生变化后才互补的。 (诱导 契合学说)。 4、酶的活性部位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内,底物 分子结合到裂缝内并发生催化作用。 5、底物通过次级键较弱的的力结合到酶上。 6、酶活性部位具有柔性或可运动性。
广义酸基团 (质子供体) 广义碱基团(质子受体)
(四)共价催化(covalent catalysis)
共价催化又称亲核催化或亲电子催化,在催化时, 亲核催化剂或亲电子催化剂能分别放出电子或汲 取电子并作用于底物的缺电子中心或负电中心,迅 速形成不稳定的共价中间复合物,降低反应活化能, 使反应加速。

第10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共86张PPT)

第10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共86张PPT)
2、底物浓度较高时,反响速率随底物浓度升高而增加,但不成正比,为混合级反响。 〔三〕激活剂对酶反响的影响 零级反响:半衰期与反响物的初浓度成正比
—— Km较小者为主要底物
〔2〕Vmax和k3〔kcat)的意义
一定酶浓度下,酶对特定底物的 Vmax也是一个常数。
[S]很大时, Vmax= k3[E] 。 k3表示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 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
[St]。E +S E S E +P
〔一〕底物浓度对酶反响速率的影响〔文字描述〕
1、底物浓度低时,反响速率与底物成正比,为 一级反响。
2、底物浓度较高时,反响速率随底物浓度升高 而增加,但不成正比,为混合级反响。
3、底物浓度到达某一恒定值时,反响速率到达最大 ,不在增加。为零级反响。
〔二〕反响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 米氏方程〔方程描述)
k1
米氏常数
V= V0[S] Km + [S]
〔三〕米氏曲线〔图形描述〕
最V

反V
应 速 率
V/2
b.当[S]很大时
V=V[S]/[S]=V 0 级反响
混合级
a.当[S]很小时
V=V[S]/Km 一级反响
0 Km (米氏常数)
[S]
米氏曲线
〔四〕动力学参数的意义
1、米氏常数Km的意义
V Vmax
③根据Km:
判断某[s]时v与Vmax的关系
判断抑制剂的类型 当t=t½时,c=1/2c0,那么t½=0.
对于简单的二步反响,Km的意义是真实解离常数; 〔一〕基元反响和化学计量方程 酶的最适温度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 氰化物、青霉素、毒鼠强等。 反响分子数:反响中真正相互作用的分子的数目。 k3表示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在生物化学领域中,酶是一类高效的催化剂,对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酶在细胞内起到了调控代谢途径、合成分子和分解废物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探讨酶的作用与作用机理。

酶的作用
酶在生物体内参与了各个生物化学反应,可以加速反应速率,降低活化能,从而促进生物体的正常代谢。

以消化系统为例,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分解成葡萄糖,使得食物中的多糖得以被吸收。

类似地,胃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以供生物体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此外,酶还可以通过调控代谢路径来维持细胞内的稳态。

例如,ATP合成酶和ATP分解酶协调合成和分解ATP,保持细胞内ATP的水平,从而满足细胞对能量的需求。

酶的作用机理
酶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诱导适当的环境条件,使得底物能够更容易地进入酶的活性中心,并促使反应发生。

酶的活性中心通常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的裂解活性相对较高的部分。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结合后形成酶底物复合物,而这个复合物的形成使得反应能够以更少的活化能发生。

此外,酶的活性会受到温度、pH值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一般来说,酶对于适宜的温度和pH值会有最高的活性,当环境条件偏离适宜范围时,酶的活性会受到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生物学实验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pH值的原因。

总的来说,酶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在调控细胞代谢、合成和分解各种生物分子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种种生物化学过程的本质。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十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十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第十章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提要酶的活性部位对于不需要辅酶的酶来说,就是指酶分子中在三维结构上比较靠近的几个氨基酸残基负责与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的部位,对于需要辅酶的酶来说,辅酶分子或辅酶分子上的某一部分结构,往往也是酶活性部位的组成部分。

酶活性部位有6个共同特点。

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有:酶分子侧链基团的化学修饰法,动力学参数测定法,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法和定点诱变法,这些方法可互相配合以判断某个酶的活性部位。

酶是催化效率很高的生物催化剂,这是由酶分子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

经研究与酶催化效率的有关因素有7个,即底物和酶的邻近效应与定向效应,底物的形变与诱导契合,酸碱催化,共价催化,金属离子催化,多元催化和协同效应,活性部位微环境的影响。

但这些因素不是同时在一个酶中其作用,也不是一种因素在所有的酶中起作用,对于某一种酶来说,可能分别主要受一种或几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酶催化的反应机制,始终是酶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经对一些酶的作用机制有深入了解,该章对溶解酶、胰核糖核酸酶A、羧肽酶A、丝氨酸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等的催化作用机制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酶活性是受各种因素调节控制的,除了在第8章中已介绍的几种因素外,主要还有①别构调节,例如ATCase。

②酶原的激活,如消化系统蛋白酶原的激活及凝血系统酶原的激活。

③可逆共价修饰调控,如蛋白质的磷酸化,一系列蛋白激酶的作用。

通过以上作用,使酶能在准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表现出它们的活性。

别构酶一般都是寡聚酶,有催化部位和调节部位,别构酶往往催化多酶体系的第一步反应,受反应序列的终产物抑制,终产物与别构酶的调节部位相结合,由此调节多酶体系的反应速率。

别构酶有协同效应,[S]对υ的动力学曲线呈S形曲线(正协同)或表现双曲线(负协同),两者均不符合米氏方程。

ATCase作为别构酶的典型代表,已经测定了其三维结构,详细研究了别构机制和催化作用机制。

为了解释别构酶协同效应的机制,有两种分子模型受到人们重视,即协同模型和序变模型。

第10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第10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某些酶活性部位的AA残基 酶 AA残基数 活性部位的AA残基 核糖核酸酶 124 His12, His119, Lys41
溶菌酶 胰凝乳蛋白酶 胃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 羧肽酶A 129 241 348 212 307 Asp52, Glu35 His57, Asp102, Ser195 Asp32, Asp215 Cys25, His159 Arg127, Glu270,Tyr248,Zn 2+
(一)别构调控
1、别构酶的概念 别构酶也称变构酶,它是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除了具有酶的 活性部位外,还有一个调节部位。通过效应物(调节物)和酶 的别构部位的结合来调节其活性,从而调节酶反应速度和代谢 过程。
2、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调节物或效应物
与酶分子上的别构中心结合后,诱导出或稳定住酶分子的某种 构象,使酶活性中心对底物的结合和催化作用受到影响,从而 调节酶反应速度及代谢过程,此效应即为酶的别构效应。 凡能使酶分子发生别构作用的物质称为效应物或别构剂,通常为小 分子代谢物或辅因子。如因别构导致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正效应 物或别构激活剂。反之称为负效应物或别构抑制剂。
在非极性环境中两个带电基团之间的静电作用比在极性 环境中显著增高。当底物分子与酶的活性部位相结合, 就被埋没在疏水环境中,这里底物分子与催化基团之间 的作用力将比活性部位极性环境的作用力要强得多。这 一疏水的微环境大大有利于酶的催化作用。
三、
52
五、酶活性的调节控制
(三)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
1.酶分子侧链基团的化学修饰法
(1)非特异性共价修饰
某些化学试剂能和酶蛋白中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基团反应而 引起共价结合、氧化或还原等修饰反应,使基团的结构和 性质发生改变。如果某基团修饰后不引起酶活力的变化, 可以初步认为,此基团可能是非必需基团。反之,如修饰 后引起酶活力的降低或丧失,则此基团可能是酶的必需基 团。 修饰剂已和活性都位基团结合的鉴别标准有两个: ①酶活力的丧失速率和修饰剂浓度成正比。 ②底物或与活性部位结合的可逆抑制剂可保护共价修饰剂 的抑制作用。

第10章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第10章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第10章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第10章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教学目的:掌握酶的活性部位结构与功能、酶活性的别构调节、酶原激活,了解酶高效性原因教学重点:酶活性部位的结构与功能及酶的活性的别构调节教学难点:酶活性的别构调节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内容:一、酶的活性部位及确定方法(一)酶活性部位概念及特点1、酶的活性中心(活性部位):指酶分子中的表面有一个必需基团比较集中、并构成一定空间结构的微小区域。

酶活性中心的基团,按其功能可分为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

活性中心的基团都是维持酶活性的必需基团,2、酶活性部位的共同点:(1)酶活性部位仅占酶体积的很小一部分,通常只占整个酶分子体积的1~2%,酶分子是大分子物质,由很多氨基酸构成,而活性部位仅由几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催化部位一般由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结合部位氨基酸残基数目,不同的酶有所不同。

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

(2)酶的活性部位具有三维结构,构成酶活性中心的基团,可位于同一条肽链上,也可位于不同的肽链上,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但在空间结构上位置必须相互靠近;酶的空间结构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时,酶的活性部位可能会遭破坏,酶会失活。

(3)活性中心的结合基团与底物专一性结合,这需要活性部位的基团精确排列。

活性部位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活性部位的结构并不是与底物的结构正好互补。

在酶与底物结合过程中,酶活性中心的构象在底物的诱导下可发生形变,然后嵌合互补形成中间产物,而底物在酶活性中心的诱导下也可发生形变,变的易与酶结合,有时是两者的构象同时发生变化后才互补契合(诱导契合学说)。

(4)酶活性部位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内,底物分子或底物分子的一部分结合到裂缝中,裂缝内的非极性基团较多,形成一个疏水环境,提高与底物的结合能力,也有极性的氨基酸残基,以便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

(5)底物通过较弱的次级键与酶结合。

组成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常见的有:组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3、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1)共价修饰(2)亲和标记法(3)切除法(4)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法二、酶促反应机制(一)基元催化的分子机制:酶的催化作用包括若干基元催化。

酶工程 第十章 酶的催化特性与反应动力学 2013-2

酶工程 第十章 酶的催化特性与反应动力学 2013-2

½Vmax 分数级反应 一级反应 [S]<<K
零级反应 [S]>>K
K
[S]
当v = ½Vmax时,K=[S],即米氏常数,记做Km
35/138
3. 稳态学说
中间复合物假说
假定[ES]处于稳态中,即形成速率等于分解速率: k1[E][S]=k-1[ES]+k2[ES] k1[E][S] [ES]= k-1+k2 酶以ES形式存在的比例: [S] k-1+k2 +[S] k1
41/138
(4)直接线性作图法:
Vmax
Vmax (Vmax, Km)
v1
v2 [S]2 -[S]1 -[S]3
Km
42/138
(5)常用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 Lineweaver-Burk法最常用,优点是v和[S]在不同轴上 ,但误差分布不均衡 直接线性作图法优点是v 和[S]直接表现在图线上,具有 统计合理性,可采用Vmax和Km的中位数。采用非线性回 归进行拟合,可得到最优Vmax和Km的值。
15/138
4. 酶专一性的确定
(1)选择底物,测定最适温度、pH等条件 (2)确定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 (3)选用结构类似物确定专一性 (4)相对专一性的酶确定几个底物的Km、Vmax (5)确定是否有立体异构专一性
16/138
(二)酶催化作用的效率高
转换数(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一般 103 min-1,β-半乳糖苷酶的转换数为12.5×103min-1, 碳酸酐酶的转换数达到3.6×107min-1 。 酶的催化作用可使反应速度提高107~1013倍 例如:H2O2的分解反应
H2O2 → H2O +

第10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第10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正、负协同别构酶与非调节酶的动力学曲线比较
10
(二)酶原的激活
酶原 (zymogen或proenzyme)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
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 酶原的激活 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 的过程。
11
酶原激活的原理 酶 原 在特定条件下 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断裂,水解 掉一个或几个短肽
以改变细胞内酶的含量的调节
6
(一)别构调控
酶分子的非催化部位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合后导 致酶分子发生构象改变,进而改变酶的活性状态,称为酶的别 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别构酶 (allosteric enzyme) 别构效应物 (allosteric effector) 正效应物 (positive effector)或别构激活剂 (allosteric activator) 负效应物 (negative effector)或别构抑制剂 (allosteric inhibitor)
7
A--非调节酶 B-正协同别构酶 的S形曲线 当底物浓度发生很小的变化 时,别构酶就极大地控制着 反应速度。 在正协同效应中使得酶反应 速度对底物浓度的变化极为 敏感。
别构酶与米氏酶的动力学曲线比较
9
1--非调节酶 2--正协同别构酶 3--负协同别构酶 具有负协同效应的酶在底物浓度较低 的范围内酶活力上升快,但再继续下 去,底物浓度虽有较大的提高,但反 应速度升高却较小。使得酶反应速度 对底物浓度的变化不敏感。
③ 可视为酶的储存形式。
15
(三)酶的共价修饰
某些酶可以通过其它酶对其多肽链上某些基团进行可 逆的共价修饰,使其处于活性与非活性的互变状态,从而 调 节 酶 活 性 , 此 种 调 节 方 式 称 共 价 修 饰 (covalent modification)。这类酶称为共价修饰酶。

10章酶反应动力学-教学用

10章酶反应动力学-教学用

将实验测定的米-曼氏曲线的坐 标作平移,并用新坐标系 (x,y) 表示旧坐标系(v0,[S]),米-曼 氏方程可以转变为 xy = -Km 其 曲线为以坐标轴(x,y)为渐近线 的直角或等轴或等边双曲线
Vmax 2
从米-曼氏方程或其曲线可以看出三种情况:
当[ S ] [ K m ],v0 Vmax[ S ] Km
基于快速平衡模型或平衡稳态模型的米氏方程: 早年的米式方程 最初,Michaelis 和 Menten 根据“快速平衡假说”推出米式方程。 快速平衡假说:一些假设
k1 E S ES k-1
反应可逆,且很快达到平衡 限速步骤,K2 << K-1 P的生成不足以破坏快速平衡
k2 ES PE
5为初始底物浓度s的函数所做的底物饱和曲线也称米曼氏作图或米曼氏曲线将实验测定的米曼氏曲线的坐标作平移并用新坐标系xy表示旧坐标系v0s米曼氏方程可以转变为xykm其曲线为以坐标轴xy为渐近线的直角或等轴或等边双曲线从米曼氏方程或其曲线可以看出三种情况
第 10 章
教学内容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酶促反应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为酶的机理研究提供实验 证据,指导酶在生产中的应用。
2. Kcat 的意义: 催化常数或转换数
3. Kact/KM 的意义: 催化效率指数或专一性常数
1. KM的意义: 真实解离常数和表观解离常数
① 米氏常数KM是 v0=1/2 Vmax时的底物浓度。遵循米-曼氏动力 学的酶,也称为米-曼型酶, 是指呈现v0对[S]的双曲线关系的酶。 ② KM的真实意义决定于酶促反应机制的特定方面, 如反应步骤 数目和各步的速率常数。对于简单的二步反应: KM=(K-1+K2)/K1 当K2是限速步骤的速率常数时,即k2<<k-1 ,KM即Ks。 此时, KM 的意义是真实解离常数,代表ES复合体中酶对 底物的亲和力大小, 但是这种意义对大多数酶是不适用的。 当 k2、k-1 相当时,KM是三个速率常数的函数。

第10章 酶动力学

第10章  酶动力学

+抑制剂
1/v
(1+ KI/[I])/Vmax Vmax/(1+KI/[I])
斜率=Km/vmax
斜率= Km/vmax
[S]
Km/(1+ KI/[I]) Km
-1/Km - (1+ KI/[I])/Km
1/vmax
1/[S]
无I 有I
与 图 形 特 征
反 竞 争 性 抑 制 的 速 度 方 程
反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⑴ 反竞争性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不一定与 底物的分子结构类似; ⑵ 抑制剂与底物可同时与酶的不同部位 结合; ⑶ 必须有底物存在,抑制剂才能对酶产 生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底物浓度的增 加而增加; ⑷ 动力学参数:Km减小,Vm降低。
非 竟 争 性 抑 制
(3)反竞争性(Uncompetitive )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剂
ES
k1 k-1
ES
I
KI’
k2
EP
v max [S ] Km K (1 I ) [S ] K [I ] (1 I ) [I ]
Km 降低 vmax 降低 斜率不变
v
vmax
v
EIS
I
E S
KI
k1 K-1
ES
v max [ S ]
k2
EP
v
EI
v
vmax
Km(1+[I]/KI)
[ S ] K m (1
[I ] ) KI
Km 升高 vmax 不变
+抑制剂
1/v
斜率=Km/vmax
斜率= Km(1+[I]/KI)/vmax
Km
[S]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图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图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够促进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它们在细胞内起着
关键的作用,参与各种代谢和合成过程。

酶主要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加速反应速率,从而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的作用
酶在生物体内担任多种重要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代谢调节: 酶能够调节代谢途径中的不同步骤,使代谢反应按需进行,
从而维持生物体内稳态。

2.消化: 消化酶在肠道中促进食物的消化,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
为小分子,以便生物体吸收。

3.免疫反应: 某些酶能够参与免疫反应,破坏病原体或调节免疫系统的
活性。

4.DNA复制和修复: 酶在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确保基因组的稳定。

酶的作用机理
酶的作用机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底物结合: 酶能够与底物特异性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这种结合
有利于酶调控底物的构象,从而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催化反应: 酶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促进底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这种作用类似于锁和钥的配合,使反应更容易发生。

3.产物释放: 反应发生后,酶能够释放产物,重新进入下一轮催化过程。

这样,酶可以持续地催化反应,不断加速代谢过程的进行。

综上所述,酶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底物结合、
催化反应和产物释放等步骤。

通过这些作用,酶能够实现高效、特异性地促进生物体代谢的进行,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酶的活性调节

酶的活性调节

(二)E 的活性中心特点 1 几个氨基酸残基,1%〜2 %酶分子体积
384
(二) E 的活性中心特点
2 3
三维实体 表面或接近表面
裂缝(crevice)
疏水区域
4 柔性或可运动性
E 诱导契合和 S底物的形变
5
ES 是由次级键形成
384
酶的活性中心示意图
酶的结构
活性中心
必需基团
结合部位 催化部位 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
长的凹穴。最适底物正好与
酶分子的凹穴相结合,凹穴
中的Glu35和Asp52 是活性中 心的氨基酸残基。
2. 催化作用机理 • 溶菌酶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的关系
溶菌酶活性中心上的Asp52氧 原子距离底物敏感键(C-O键)中 碳原子只有0.3nm,活性中心 上另一个氨基酸 Glu35的羧基 距离底物敏感键(C-O键)中氧原 子也只有0.3nm,溶菌酶的活 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与底物敏 感键既靠近又定向。
接有关,即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部位。
酶的活性部位是酶分子进行催化反应的一个场所,是酶分子的一小 部分区域,在这个区域上的少数几个特异的氨基酸参与结合底物催化底 物,把酶分子上的这个区域称为酶的活性部位。
结合部位
负责酶与底物的结合,决定
活性 部位
催化部位
酶 的专一性
负责催化底物,决定酶
酶活性中心的羧基与水形成氢键,导 致酶活性中心羧基表面有一层水化层,水 分子的屏蔽作用,大大削弱了酶分子与底 物离子间的静电相互引力,不利于酶促反 应。
酶催化作用机理: 综上所述:
酶与底物结合时,由于酶的变形(诱导契合) 或底物变形使二者相互适合,并依靠离子键、氢 键、范德华力的作用和水的影响,结合成中间产 物,在酶分子的非极性区域内,由于酶与底物的 邻近、定向,使二者可以通过亲核\亲电催化、

第10章 食品酶制剂

第10章 食品酶制剂
(固定化酶技术连续生产葡萄糖、L-氨基酸等)
3、改善食品加工条件
(生产条件温和,产品风味和营养价值的保留优于老工艺)
4、提高食品质量
(蛋白酶嫩化肉类)
5、有助于降低食品加工成本
(提高食品原料的利用率、设备要求低)
酱油的制作工艺
传统制法:曲霉酿造法 缺点:时间较长,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低下。
传统酱油的酿造工艺
酶制剂的命名
一、习惯命名法 1、催化的底物 (淀粉酶、果胶酶、蛋白酶) 2、酶的来源 (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细菌蛋白酶) 3、催化反应的性质 (水解酶、氧化酶、转移酶)
为了区别酶的作用条件,往往还加上环境的pH或温度 条件,如中性蛋白酶、酸性磷酸酶、中温α-淀粉酶等。
酶制剂的命名
二、系统命名法(国际酶学1961年规定) 规定酶的名称应标明酶的底物和反应性质,如果一种酶
催化两个底物起反应,应在它们的系统名称中包括两种底 物的名称,并以冒号将它们隔开。若底物之一是水时,可
将水略去不不写。
习惯命名
脂肪酶 谷丙转氨酶
系统命名
脂肪:水解酶
丙氨酸:α酮戊 二酸氨基转移酶
催化的反应
脂肪+H2O→脂肪酸+甘油
丙氨酸+ α酮戊二酸→谷氨 酸+丙氨酸
酶制剂的分类
1、糖类分解酶 可分解淀粉、糊精、糖、果胶及纤维素等的酶 2、蛋白分解酶 可分解蛋白质的酶 3、氧化还原酶 可催化底物氧化或还原的酶 4、脂肪分解酶 可分解不溶性脂肪的酶 5、其他酶类 具有某种特定作用的酶,如酰化酶、异构酶、转移酶等。
用于果蔬、果汁、啤酒以及肉制品食品原料的加
工。
P145第一段
酶制剂来源于生物,属于生物制品,一般来 说较为安全,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有哪些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有哪些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有哪些
酶是一类生物大分子催化剂,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酶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促进生物体内的代谢活动和生长发育过程。

酶的作用机理涉及酶与基质的结合、底物的结合与转化等关键步骤。

酶的作用
生物催化剂
酶作为生物体内的催化剂,能够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下加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降低能量消耗,提高反应速率。

底物特异性
不同的酶对应不同的底物,具有底物特异性,只能催化特
定的反应。

反应后酶的再生
酶在反应中不消耗,反应后可以再次参与催化其他底物反应,实现循环利用。

酶的作用机理
酶与基质的结合
酶在活性位置与基质形成酶-基质复合物,通过特定的结合
方式促进底物分子准确定位到酶的活性部位。

底物结合与转化
酶与底物结合后,通过特异性的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
的活化能,促进底物分子的转化。

酶的构象变化
在底物与酶结合后,酶发生构象的变化,使底物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不改变反应自由能变化
酶催化过程中不改变反应自由能变化,只是加速反应的过程,达到快速平衡。

综上所述,酶通过特定的作用机理促进生物体内复杂的代谢过程,加速化学反应速率,实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以及代谢过程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物化学第10章 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调节

生物化学第10章  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调节
在异促效应(heteroropic effect)中,调节部位与活性部位虽 然在空间上是分开的,但这两个部位可相互影响,通过构象的 变化,产生协同效应。
别够调节可发生在底物-底物、调节物-底物、调节物-调节 物之间,可以是正协同也可以是负协同。
2.别构酶的动力学
别构酶的[S]对V0的动力学曲线不是双曲线,而是S形曲线(正协 同)或表观双曲线(负协同),二者均不符合米氏方程。
定向效应: 底物会诱导酶分子构象改变,使酶活性中心的相 关基团和底物的反应基团正确定向排列,使反应基团之间 的分子轨道以正确方向严格定位,使酶促反应易于进行。
2. 底物的形变(distortion)与诱导契合
当酶遇到其底物时,酶中某些基团或离子可以使底物分子 内敏感键中的某些基团的电子云密度增高或降低,产生“电子 张力”,使敏感键的一端更加敏感,底物分子发生形变,底物 比较接近它的过渡态,降低了反应活化能,使反应易于发生。
[S] (10-4molL-1)
(NAG)2 (NAG)3 (NAG)4 (NAG)5 (NAG)6 (NAG)8
相对水解率
0 1 8 4000 30000 30000
××
ABCDEF
NAG-NAM-NAG-NAM-NAG-NAM
××
NAG-NAG-NAG
NAG-NAG-NAG-NAG NAG-NAG-NAG-NAG-NAG NAG-NAM-NAG-NAM-NAG-NAM
酶与底物给合时构象变化的示意图
3.多元催化和协同效应
在酶催化反应中,几个基元催化反应配合在一起起作用, 如:胰凝乳蛋白酶是通过Asp102, His57,Ser195组成电荷中继网 催化肽键水解,包括亲核和酸碱共同催化共同作用。
4. 活性部位微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酶的作用机制
P384
(一)酶的活性部位
(1)酶活性部位:酶的特殊催化能力只局限在大分子的一定区域,活性部位又称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称为活性中心,分为:
①结合部位:负责与底物结合,决定酶的专一性。

②催化部位:负责催化底物键的断裂或形成,决定酶的催化能力。

对需要辅酶的酶,辅酶分子或辅酶分子某一部分结构往往是酶活性部位组成部分。

(2)酶活性部位特点:
1. 活性部位只占酶分子中相当小的部分,通常1~2%。

P384 表10-1列举一些酶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残基。

如溶菌酶一共129个氨基酸残基,活性部位为Asp52和Glu35;胰凝乳蛋白酶241个残基,活性部位为His57,Asp102,Ser 195。

2. 活性部位为三维实体。

活性部位氨基酸残基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甚至不在一条肽链上,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靠近。

因此空间结构破坏酶即失活。

活性中心以外部分可为酶活性中心提供三维结构。

3. 酶与底物的结构互补是指在酶和底物结合过程中,相互构象发生一定变化后才互补。

如P385 图10-1。

4. 活性部位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内。

裂缝中为一个疏水微环境,也含有某些极性氨基酸残基有利于催化,底物在此裂缝内有效浓度很高。

5. 酶与底物结合形成ES复合物主要靠次级键:氢键、盐键、范德华力和疏水相互作用。

6. 酶活性部位具有柔性和可运动性。

(二)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
(1)酶侧链基团化学修饰法:
1.特异性共价修饰:如二异丙基磷酰氟(DFP)专一地与酶活性部位Ser-OH的羟基共价结合,使酶失活。

如胰凝乳蛋白酶共28个Ser,但DFP只与活性中心的Ser反应,见P386。

反应后,用HCl将酶部分水解,得含二异丙基磷酸酯(DIP)基团的肽的片断,序列分析定出DIP-Ser为Ser195。

2.亲和标记:用与底物结构相似的修饰剂,对酶活性部位进行专一性共价修饰。

如TPCK(结构式见P387),结构与胰凝乳蛋白酶的底物对甲苯磺酰-L-苯丙氨酸乙酯(TPE)类似,TPCK只与胰凝乳蛋白酶中His57结合,说明His57为该酶活性部位的一个氨基酸残基。

(2)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
可提供酶分子三维结构,了解酶活性部位氨基酸残基所处相对位置与状态,与底物结合后酶分子在底物周围氨基酸残基排列状况,被作用键周围残基状况等。

由此提出活性中心处氨基酸残基组成及催化作用形式。

如溶菌酶:对它水解的糖苷键周围氨基酸残基分析后确定酶的催化基团为Glu35和Asp52。

又如胰凝乳蛋白酶经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表明活性部位由Ser195、His57和Asp102组成,并提出这三个氨基酸残基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电荷中继网”,如P409 图10-40所示:①没有底物时,His57未质子化,三联体排列为A;②在加上底物后,Ser195转移一个质子给His57,带正电荷的咪唑环通过带负电荷的Asp102静电相互作用被稳定,成为B。

详细酶作用机制见P410 图10-42。

(三)影响酶催化效率的有关因素:
(1)底物和酶的邻近效应与定向效应。

酶催化反应高效率一重要原因是将分子间反应变为分子内反应。

邻近效应:底物与酶先形成中间体络合物,两分子成一个分子,分子内反应速度比分子间反应速度提高。

P388 图10-2 所示:用咪唑催化乙酸对硝基苯酯水解来证实:咪唑可催化乙酸对硝基苯酯的酯键水解成乙酸和对硝基苯酚;若将咪唑分子先共价连接在底物上,在分子内催化酯键
水解,可增速24倍。

定向效应:底物反应基团和酶催化基团正确取位会大大加速反应。

P389 表10-3 用二羧酸单苯酯水解相对速度和结构关系实验表明:分子内催化反应,当催化基团羧基与酯键愈邻近并有一定取向,反应速度愈大。

每移去一个旋转自由度,反应速度约增加200倍。

又如P389所示制备邻羟苯丙酸内酯的分子内酯化反应表明:当在分子中引入甲基使羧基和酚羟基定位,反应速率可提高2.5×1011倍。

(2)底物的形变和诱导契合:
酶使底物分子内敏感键中某些基团的电子云密度增高或降低,产生“电子张力”,底物扭曲而接近过渡态,使反应加速。

如具有五元环构象的乙烯环磷酸酯(P390),由于构象更接近磷酸酯水解时的过渡态,P-O 键有电子张力,因此水解速度是磷酸二甲酯的108倍。

溶菌酶作用细菌细胞壁,水解由N-乙酰基葡萄糖胺等构成的糖苷键。

溶菌酶与底物结合时会引起糖环构象由椅式变成半椅式,可加速水解。

(3)酸碱催化:
酶为广义酸碱催化。

咪唑基既是一个强亲核基团,又是一个有效的广义酸碱催化功能基团,因此蛋白质中His含量虽少,但却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酶蛋白中还有氨基、羧基、巯基、羟基等,都具有广义酸碱催化功能。

(4)共价催化:
有亲核催化或亲电催化。

酶在催化过程中形成中间物,P392 表10-5列出形成共价中间物的一些酶。

酶分子中氨基酸侧链上有许多亲核基团如羟基、巯基、咪唑基等,可进攻底物的酰基、磷酰基和糖基等。

(5)金属离子催化:
几乎三分之一的酶催化需要金属离子,金属离子可以与酶紧密结合,也可以是松散结合。

①金属作用与H+相似,但由于带正电荷更多而作用更强,且容易维持一定浓度。

②金属离子可通过电荷屏蔽作用而促进反应。

如Mg++屏蔽ATP中磷酸基负电荷,消除负电荷排斥作用而加速激酶的反应,此时激酶真正作用底物是Mg2+-A TP,而不是ATP,见P394。

③金属离子通过水的离子化,使水分子更具酸性,促进亲核催化。

④许多氧化还原酶都含有金属的辅基。

(6)多元催化和协同效应:
酶催化反应时常常是几个功能团适当排列共同作用。

如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中心处三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电荷中继网”,催化肽键水解;核糖核酸酶催化水解时,His12起广义碱催化作用,接受一个质子,而His119起广义酸作用,和磷酸的氧原子形成氢键。

亚胺内酯水解:在咪唑缓冲液中得酰胺,而在磷酸缓冲液中,尽管pH相同产物却为胺和酯,其区别即为磷酸盐双功能催化。

(7)微环境影响:
酶促反应在酶表面的疏水裂缝(活性中心)中进行,如同反应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基团不为溶剂化,亲核亲电反应均可加速。

如溶菌酶Glu35的羧基在非极性区,催化功能增速3×106倍。

模拟酶由此设计胶束模拟酶和环糊精等。

(四)酶催化反应机制实例:
溶菌酶(Lysozyme,EC3.2.1.17)是第一个用X-衍射阐明结构和功能的酶。

生物功能为催化某些细菌细胞壁多糖的水解,结构如P395图10-9所示。

细胞壁是由NAG(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NAM(N-乙酰氨基葡萄糖乳酸)通过β(1→4)糖蔗键交替排列而成的多糖。

溶菌酶底物为NAG-NAM交替的六糖,可表示为ABCDEF。

(1)在酶活性部位凹穴中,底物受酶影响D-环发生变形,糖环构象从椅式变成能量较高的半椅式或船式,接近过渡态构象。

(2)酶活性基团处于非极性区的Glu35的羧基不解离,提供一个H+到D环与E环间的糖苷键上氧原子上,D环上的C1与氧原子间的糖苷键断开,形成正碳离子(SP2)过渡态中间物,并
为处于极性区的活性基团Asp52上的羧基负离子所稳定。

六糖中的E及F两糖残基成HO-EF离开,如P398图10-16所示。

(3)正碳离子中间产物进一步与来自溶剂中的-OH反应,解除SP2张力,ABCD四糖残基离开酶分子,Glu35同时质子化恢复原状。

如P399图10-17所示。

(4)至次一次反应完成,细胞壁打开一个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