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第三章
《气象学》课程笔记
《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与大气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气象学、农业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农业气象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大气环境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馈作用。
2. 研究内容:(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温度、降水、光照、风等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这些因素来优化农业生产。
(2)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分析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的成因,探讨其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和减灾措施。
(3)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问题:研究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4)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农业气候区划:评估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依据。
(5)农业小气候及其调控技术:研究农田小气候的形成机制,探讨如何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作物生长。
二、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 实地观测:通过气象站、农田试验站等设施,对农业气象要素进行长期观测。
- 调查研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一手资料。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处理,研究农业气象因素对作物的影响。
- 人工气候室试验: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模拟不同的气象条件,研究作物生长响应。
3. 数值模拟法:- 气象模型:利用气象模型模拟大气环流,预测天气变化。
- 农业模型: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和气象模型,预测作物产量和品质。
4. 统计分析法:- 相关分析:分析农业气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 回归分析:建立农业气象要素与作物产量、品质之间的数学模型。
5. 遥感与GIS技术:-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图像监测农业气象灾害、作物长势等。
- GIS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农业气象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绪论1.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2.平行观测: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类。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夏季厚,冬季薄。
厚度占大气层厚度的1%,质量占大气质量的3∕4,是水汽的主要聚集区域。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平均下降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受热多,气流上升,降水多;受热少,气流下沉,降水少。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①环境中的CO2浓度升高将使光合速率加快,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②CO2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
③CO2浓度升高,C3植物增产百分率高于C4植物。
④植物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有利于减轻其它环境因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⑤CO2浓度升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能为叶绿素提供保护。
⑥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体内C素含量增加,使C/N比升高,影响作物品质。
⑦CO2浓度升高引起气温升高,导致虫害加剧,影响作物品质。
第二章辐射1.辐射概念: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能向外放出辐射。
四个特点:①辐射要有温度。
②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
③辐射具有热效应。
④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太阳高度角概念: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成的夹角。
在0~90度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分散的面积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计算方法: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δ的绝对值=23.5°sinN; N表示观测日期离春分或秋分中较短的日数。
农业气象学
(3)春分日和秋份日, δ=0 °,太阳 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日照时间均为 12 小时。
(4)赤道上, φ =0 °,全年的日照时 间均为 12小时。
日照时数简表(各月15日值。单位:小时)
纬度
0o
月份
20 o
30 o
40 o
50 o
70 o
1
12.08 11.04 10.25 9.39
8.33
0
红外线
10
无线电波
波长(μm)
电磁波谱的划分
二、太阳辐照度
大气上界:地球气层外界。 太阳辐照度(E):单位时间单位面积 垂直投射的太阳能量(J/m2s)。 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 的太阳辐照度。常数为1367.69 J/m2s。 地面太阳辐照度:E’ =E0sinh⊙
三、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作用
一、太阳辐射光谱
短波辐射 0.475 (波长0.15-4um) 包括紫外线、可 见光、红外线。 0.4 波长(um) 0.2 0.8 2.0 3.0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而变化,出现最大值时波 长为0.475um。
太阳辐射
X射线
γ射线
紫外线
大气辐射
可见光
10-5 10-4 10-3 10-2 0.4 0.76
= 1367 W . m-2
= 1.4 . 105 Lux (lx)
S0
So =1.96卡.厘米-2分-1 = 1367 W . m-2 =1.4 . 105 Lux (lx)
四季的划分
四季 天文学
二、季节
气候学 农业科学 古代民间 10-22℃ >22 ℃ 10-22℃ <10 ℃ 立春至谷 雨 立夏至大 暑 立秋至霜 降 立冬至大 寒
农业气象学原理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物体的全部生命过程,既存在它内部生命活动的矛盾,又存在它与外界自然环境的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一个辩证的统一整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就是这些矛盾作用下的结果。
生物有机体发展的内因充满着各种矛盾,同化和异化则是基本矛盾,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
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外因也是一个复杂的外部矛盾的总体,既有不同的外界自然因子如土壤、气候、地形地势等与生物有机体的矛盾,又有外界人为因素如农业措施,社会经济条件条件等与其生育的矛盾,外部矛盾是生物体发展的条件,它和内部矛盾一起,影响生物体发展的进程,参与决定生物体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环境的诸因子中,气象因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动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因子。
农业生产的一个特点是地域性和季节性都很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所谓时,实际是指气象条件,说明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推行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一个显著特点。
3、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六)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就其最主要的作用而言是产生光合效应、热效应和光的形态效应。
农业气象学课件——绪论
农业气象学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考核形式●基本要求及目标●教材及参考书课程性质●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气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植物营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 学时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2 学时第三章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12 学时第四章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14 学时第五章二氧化碳、风与农业生产 6 学时第六章农业气象模式简介 6 学时总学时:52 学时上课:46 学时实习:6 学时基本要求及目标●掌握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农业气象学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2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3 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本章重点●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1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主要方面●农业生产中应该重视的几个气象问题●“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土壤:土壤性质(沙、壤、粘)、PH值土壤肥力—有机质、氮、磷、钾气候:光、热、水、气地形地势:海拔、坡度坡向、小地形、水体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主要方面1、气象条件作为自然资源,直接或间接地为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提供必需的能量与物质。
2、农业生物的生命过程既然是在外界自然环境中完成,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有利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
即使今后农业生产技术达到了极高水平,人们还是要根据以至于控制气象条件来安排农业生产。
3、气象条件还会通过其它外界环境条件如土壤、水文和地面覆盖物的作用来影响农业生产。
4、在气象条件中,光、热、水、气诸因子既不能互相代替,又互相制约,综合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其不同的组合对农业生产会有不同的影响。
不利的组合将导致减产,有利的组合必使农业增产,而最优的组合才有可能使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绪论: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大气干洁空气:除掉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的混合空气。
水汽:其来源于下垫面,因而越靠近地面水汽含量越多。
固杂:尘埃、尘土、污染粒子等。
液微:主要以云、雾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包括过冷却水滴、冰晶、云滴,对流层: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平均厚度为十几km。
三大特征:①气温随Z升高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 -dT/dz;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③对流运动强。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物理量。
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云、能、天、降水、日照等。
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
大气静力学方程:条件是在铅直方向上大气无运动。
dP= -ρgdz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强。
单位同气压,mb、mmHg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强。
相对湿度f:f=e/E×100﹪,e与E要在同温下的比值才是f。
f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饱和差d:d=E – e 在温度相同时,E与e的差值。
d也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露点温度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空气饱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叫Td。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所有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形式称为辐射,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又称辐射。
黑体:能全部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黑体:辐射差额(R):在一定时段内,物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放出的辐射能量的差值。
R=收入-支出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放射能力与吸收率之比为一常数。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农业气象学习题绪论名词解释题:1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气象学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填空题: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与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3农业气象学是科学与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单项选择题: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A、大气物理学B、地球物理学C、物理气象学D、大气科学2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多项选择题:1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肥力A、B、C2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A、B、D问答题: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 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 分)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 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 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 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 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1 分)填空题: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观测。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三章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
影响因素
纬度、海拔、地形、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等都是影响热量条件的重要因素。
变化规律
热量条件随纬度、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随地形、下垫面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大气环流 的变化也会对热量条件产生影响,如季风、洋流等。
长期变化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许多地区的热量条件都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这对农业生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和机遇。
选育耐高温品种
通过遗传育种技术,选育能在高温环境下正常生长发育、保持较 高产量的作物品种。
选育抗寒品种
培育能在低温环境下正常生长、具有较强抗寒能力的作物品种,以 适应寒冷地区的农业生产。
提高作物适应性
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如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 提高作物对不良热量环境的适应能力。
合理布局作物和品种结构,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利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内的温度变化,并 通过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温室内的温度,保持适宜 作物生长的温度环境。
遮阳网和通风设备
在温室内安装遮阳网和通风设备,可以根据需要 调节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避免高温对作物的伤 害。
PART 04
水分条件与热量条件相互 作用
REPORTING
WENKU DESIGN
PART 03
温度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温度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
01
温度日变化
日出后温度逐渐升高,午后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降低,夜间降至最低。
这种日变化对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有显著影响。
02 03
温度年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温度呈现出明显的年际波动。春季温度逐渐回升,夏 季达到最高,秋季开始下降,冬季降至最低。这种年变化对作物的生长 周期、产量和品质都有重要影响。
《农业气象学》第3章 温度
• (5)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大风天,气温日较差小
• (6) 空气湿度 一般空气湿度大 日较差较小
• 3.4.1.2 年变化 • 气温的年变化与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十分相似。大陆性气候区和季风性气候区,
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海洋性气候区落后一个月左右, 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
• 近地层气温的垂直分布类型 •
• (1)日射型 (2)辐射型 • (3)上午转变型 (4)傍晚转变型
• 水体中的热量平衡特性 • R0=H+LE+ΔQ+ΔA • R0:水体净辐射量 • H:水面与大气热量交换的感热通量密度 • LE:水体的潜热通量密度; • ΔQ:水体热储存变量; • ΔA:因水体流动产生的水平方向的热输送通量密度。 • 综上所述,水体的热量状况与土壤差别很大,因而造成
了水体温度的变化比土壤要小得多。
• 3.3.2、水体温度的变化 • (一)水体温度的时间变化 • 日变化: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h,最低温度出现在日
出后的2~3h内。
• 年变化: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 一个月左右。水面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则出现在 2~3月。
• 日较差:在中纬度湖面上2~5℃,洋面0.1~0.5℃; • 年较差:深水湖和内海表面的温度15~20℃, • 海洋上:热带地区为2~4℃,中纬度地区为5~8℃。 • 垂直方向上:水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深度加深而减小,
1)。物质的导热率只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物理性质。
• 当物质不同部位之间存在温差时,就会借分子热传导的方式产生热能的传递, 热流的方向总是由高温指向低温。
• 热通量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Q(B)与导热率的关系:ΔT/ΔZ为 温度梯度。
农业气象学基础复习0714(景元书)
练习3 一株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在以下能量相等的
不同的光照下,使光合作用产物最多的光照是 ( )
A、红光 综合作用 B、蓝紫光 C、绿光 D、白光
(1) 最有效部分,红橙光与蓝紫光; (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第三章 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 三基点温度及其共同特征 ● 界限温度及其农业意义
● 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
● 群体上方和群体内CO2通量公式
及各项意义
● CO2浓度时空变化规律 ● CO2气源及人工设施内适施时间与浓度 ● 风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第六章
农业气象模式简介
主Hale Waihona Puke 内容● 农业气象模式的定义、作用及其分类
● 农业气象系统的特征 ● 农业气象模式建立的步骤及应考虑的因素
● 近地层和土壤温度调控的理论基础
覆盖、灌溉、加热、农业技术措施
第四章
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 水的农业意义 ● 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及各分量的意义 ● 土壤中水的受力情况及土壤水分类型
● 土壤水分常数的定义及对作物的有效性
● 土壤水势及其组成 ● 渗透、径流和降水的关系 ● 影响水分入渗的因素 ● SPAC水分传输过程和水分流动规律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滞后现象
● 作物蒸散及其影响因子 ● 作物需水量、表征参数及其组成 ● 作物水分临界期、水分关键期及其异同 ● 水分调控技术
干旱类型、涝害、湿害
汇集雨水、径流,蓄水保土技术,提高农业水分
效率
第五章 CO2、风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源和汇 ● 碳循环过程 ●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 ● 二氧化碳增加对植物的影响
● 生理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气象学复习要点
农业气象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大气1、干洁大气:没有水蒸气以及其它悬浮物颗粒的大气成为干洁大气干洁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N2>O2>Ar>CO22、O2和臭氧的作用①由于动植物需要呼吸以及通过氧化作用获取热量以维持生命,因此氧气是维持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命的重要气体;有机物质的燃烧以及分解作用都需要氧气②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
(例如减少温度)3、CO2变化规律及其意义二氧化碳的含量随时间和地点不同会产生差异,一般夏季含量少,冬天多,白天少,夜间多,农村少,城市、工矿区多。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
4、大气的垂直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受地面影响大,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平流层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②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含量少,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
中间层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②气流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热层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迅速增高②空气处于高电离状态思考题: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和原因。
答:①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夜间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白天二氧化碳的浓度,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夜间由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白天的浓度低于夜间的浓度。
②二氧化碳的年变化规律:在北半球,夏季气温高,日照强,空气含水量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大,导致二氧化碳浓度低;冬季北半球气温低,日照弱,空气含水量低,外加植物落叶或枯萎,导致植物的光合效率达到最低,CO2浓度在一年中最高。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答:①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由于对流层和地面相接触,空气从地面吸收热量,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由于地面的不均匀受热,产生了空气的垂直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相互交换,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1. 农业气象学概念农业气象学是介于农业科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的目标是理解和预测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内容详细阐述(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研究不同气象因子(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对作物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 分析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的作用机制。
(2)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气象条件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肥力等土壤环境的影响。
- 探讨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3)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 研究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
- 提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4)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如光、热、水等。
- 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
(5)农业气象预报与服务- 研究和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预报技术。
- 提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农业气象模式发展举例1. 经典农业气象模式(1)瓦德-皮尔逊模型- 介绍模型的原理和主要参数。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模拟中的应用。
(2)蒙德-弗洛斯特模型- 阐述模型的构建方法和适用范围。
- 讨论模型在作物产量预测中的作用。
2. 现代农业气象模式(1)作物生长模型- 介绍CERES、APSIM等模型的原理和结构。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发育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2)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 介绍干旱、洪涝等灾害评估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 讨论模型在灾害预警和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三、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 描述田间试验和观测的基本方法。
农业气象学第三章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大气温度状况是支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1
2
引起空气内能变化的原因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 内能变化是由于外界对空气做功或空气对外做功引起的, 称为绝热变化; 另一种则是空气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而引起的内能变化, 称为非绝热变化。
3
气温变化反映空气内能大小的变化, 当空气获得热量时, 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 当空气失去热量时, 内能减少, 温度降低。
4. 导热率λ(thermal Conductivity) J / m.S℃ 表示物体对热量传导快慢的一种能力。 水(指4℃静止的水) λ =0.57J/m.s.℃, 空气(10℃静止空气) λ =0.025J/m.s.℃, 水导热比空气快22.8倍。导热率只说明物体传导热量速度快慢。 水的λ 比空气大22.8倍,可空气的Cv只是水的1/3483,所以,空气比水增温得快得多。 为什么棉衣棉被可保暖? 5. 热扩散系数K (Thermal diffusion coefficient) (m2 / S) 说明物体增温快慢就有热扩散系数K,也称导温率。 K与λ的关系:K= λ / CV (单位换算) 水:K=0·14×10-6 m2/S 空气:K=20.5×10-6 m2/S (空气大146·4倍),空气升温快。 农田土壤中K大好还是K小好? 农田土壤湿度B=20%左右时,对农作物生长最为有利。
第三章 温 度 第一节 热力学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和定律
二、热量的传递方式
3.流体热交换:对流、平流和湍流
STEP5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潜热交换:水三相变化过程中伴随着潜热交换,且相变潜热随温度而变化。
蒸发潜热与温度关系:L = 2500 - 2.4 t
农业气象学(山东联盟-青岛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A:错B:对答案:A2.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的平均状况()A:错B:对答案:A3.农业是对环境气象条件最为敏感和依赖性最强的产业,同时农业生产也对气象条件产生强烈影响()A:对B:错答案:A4.气象条件不但对农业生产过程有影响,对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储藏等产后活动也有很大的影响()A:错B:对答案:B5.我国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以完全能满足当前生产需求。
()A:错B:对答案:A第一章测试1.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A:错B:对答案:A2.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A:对B:错答案:B3.臭氧层可以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所以应该不断提供臭氧浓度()A:错B:对答案:A4.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都属于全球性的大气污染()A:对B:错答案:A5.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将提前开花。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变慢()A:对B:错答案:B2.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A:对B:错答案:B3.大气透明度与大气中的水汽、尘埃等有关,这些物质越多,大气透明度越差,透明系数越小。
()A:错B:对答案:B4.辐射是能量传播的方式之一,也是太阳能传输到地球的唯一途径()。
A:对B:错答案:A5.物体表面越粗糙度,反射率越减小()。
A:对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土壤空隙度越大热容越小,温度变化越大()。
A:错B:对答案:B2.热导率大的土壤,当土壤表面得失热量时,向深层传递热量较多,因而土表日较差小()。
A:错B:对答案:B3.若土壤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土壤温度的振幅也按几何级数增加()。
A:错B:对答案:A4.凸起地温度日较差比平地大,凹地土壤表面温度日较差小于平地。
()A:错B:对答案:A5.植物生命温度的范围高于生长温度,更高于发育温度。
农业气象学第三章
● 温度条件与作物引种
一、农业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温度
1、三基点温度 (1)作物生命活动的三种温度范围
● 维持生命的温度,最宽 ● 适宜生长的温度,次之
● 保证发育的温度,最窄
作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温度如下图所示。
维持生命温度 适宜生长温度 保证发育温度
● 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之比(P/R) 6 P/R
5
4
3
2
1
0 10 20 30 40 P/R—温度曲线
温度℃
● 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1.00
0.75
相对速率 植物生长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0.50
0.25 0.00 0 10 20 30 40 温度℃ 植物生长—温度曲线
2、主要结论 (1)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温度的关系
界限温度是标示着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
活动开始终止的温度。而所谓界限,完全是根据
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关系来划定的。
● 农业气象学常用的界限温度
0℃;
10℃;
3或5℃;
15℃; 20℃
● 各种界限温度的农业意义
0℃:土壤冻结和解冻,越冬作物秋季停止 生长,春季开始生长。春季0℃至秋季0℃之间的 时段即为农耕期。 3-5℃:早春作物播种、喜凉作物开始生长、
(6)温度还通过影响植物对无机养分的吸收
及植物的蒸腾作用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7)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还与作物本身 的生理机能有关。 C3植物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25℃,而C4 植物适宜的温度范围是30~35℃。 (8)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还和其前期的 温度条件(前期温度锻炼)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 为Z深度土壤平均温度,0
任何深度(m),t为任意时刻。
Tmax Tmin 为地表0cm处温度振幅,Z为 2
Z sin t D
Tmax T0 A, Tmin T0 A
ω指温度曲线的正弦角度,旋转一周为360©=2π,ω=2π/T,T为旋转 一周所用的时间,相对日变化而言,则T=24h,即24h完成360©旋转; 相对年变化,则T=365d。t是所求时刻时间。 Z D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土壤温度振幅将按对数 e 规律衰减,土壤温 波峰值出现时间将按位相 Z D 滞后。所以,D是一个重要参数。
4. 潜热交换:水三相变化过程中伴随着潜热 交换,且相变潜热随温度而变化。 蒸发潜热与温度关系:L = 2500 - 2. 4t 式中, L 是蒸发潜热, 单位为J/g 。 当t = 20 ℃ 时, L ≈ 2500J/g 。 当温度变化不很大时, L 的变化较小, 所 以在作物生长季节(15 ~ 25 ℃ 左 右) , 一般取L = 2450J/g 。
三、物体的热特性
1、 热容量C ( heat capacity ):表示某物体温度每升高 1℃所需要的热量J/℃;
2 、质量热容Cm( mass specific heat ) : 表示单位质量物 体,升高一度所需要热量J/kg.℃ 3、定容热容CV (volume specific heat ) :表示单位体积物 体,每升高一度所需热量J /m3.℃
2.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日变化和年变化
原因:日——太阳高度角,年——赤纬 • 什么是日较差?年较差? • 如果不考虑 下垫面(水、 陆等)的影响, 为什么日较差 随纬度的升高 而减小,而年 较差随纬度的 升高而增加?
• 日较差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何?
3.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 气温除了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引起的周期性的日、 年变化外, 在大气运动的影响下还会发生非周期 性的变化。例如, 春季正是春暖花开气温回升的 季节, 若有北方冷空气南下, 会使气温大幅度下 降, 发生倒春寒现象。秋季, 正是秋高气爽气温 下降的时候, 若有南方暖空气北上, 则会出现气 温突升的现象, 称为“秋老虎” 现象。 •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可以加强或减弱甚至改变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 实际上, 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是周期性变化和非 周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前者的作用大, 则表现周期性变化; 相反, 就表现非周性变化。 从总的趋势和大多数情况来看, 气温变化的周期 性还是主要的。
第三章 温
度
第一节 热力学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和定律
• 温度:分子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反映。 • 内能:动能和势能。改变内能的物理过程有 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W+Q=ΔE •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 物体, 方向是不可逆的。
二、热量的传递方式
1、 辐射(Radiation)
5. 热扩散系数K (Thermal diffusion coefficient) (m2 / S)
• 说明物体增温快慢就有热扩散系数K,也称导温率。 K与λ 的关系:K= λ / CV (单位换算) 水:K=0· 14¬10-6 m2/S • 空气:K=20.5¬10-6 m2/S (空气大146· 4倍),空气升温快。 • 农田土壤中K大好还是K小好? • 农田土壤湿度B=20%左右时,对农作物生长最为有利。
• 3.大气稳定度的判断
A)γ>γd B) γ<γm C) γ=γd D) γ=γm E)γm <γ<γd
绝对不稳定 绝对稳定 干中湿不稳 湿中干稳 条件不稳定。不稳定指谁?
(二)、 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1.气温的垂直分布
1) 气温垂直梯度 • 气温垂直梯度又称气温直减率。在对流层中, 气温垂直梯 度的平均值约为0.65 ℃ /100m 。实际上, 气温垂直 梯度随时间和高度的不同而变化。 • 一天中, 不同的时间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也表现出较大的 差异。 • 白天, 下垫面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强烈升温, 以感热的形 式输送给近地面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这种气 温变化类型称为日射型; • 夜间, 下垫面因辐射冷却, 失去热量而降温, 此时大气以 感热的形式由大气向下垫面输送,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为辐射型; • 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 气温的垂直分布同时具有日射型和 辐射性的特征, 称为过渡型, 有从日射型向辐射型的过渡, 也有辐射型向日射型的过渡。
二、 土壤温度
1.土壤热交换方式 • 土壤温度的变化取决于与外界热量交换的状况。土壤表面 的温度变化主要是由于土壤表面热量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土壤 表面热量交换方式包括辐射、分子传导、潜热交换、对流和湍 流交换等多种, 而土壤中热量交换则主要是分子传导。受太 阳辐射影响, 白天和夜晚土壤表面的热量收支差别较大。
2)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 一般地, 对流层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递减的。在对流层中,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气层叫 做逆温层。 • 当发生逆温时, 冷而重的空气在下, 暖而 轻的空气在上, 不易形成对流运动, 使气 层处于稳定状态, 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向 上发展, 因而在逆温层下部, 常聚集大量 的烟尘、水汽凝结物等, 使能见度变坏。 • 逆温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 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等类
AZ A0 e
Z D
A0 e 1 0.37 A0 , 振幅减少了 2 / 3
2)随离地表的距离向上或向下的增加,最高最 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滞后 ?滞后现象主要是因 为,热量的传导、输送需要有一定时间,所以每层 达到最高或最低的时间也越滞后。
4.土壤的温波方程
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曲线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T Z ,t T 0 A0 e
TZ
Z D
Cm与CV的关系:
CV=ρ .Cm
空气:CVa=0· 0013¬106
水:CVw=4· 18¬106 J/m3℃ J/m3℃
为什么水体增温慢(或水不易热),水比空气热得慢?
4. 导热率λ (thermal Conductivity) J / m.S℃
表示物体对热量传导快慢的一种能力。 水(指4℃静止的水) λ =0.57J/m.s.℃, 空气(10℃静止空气) λ =0.025J/m.s.℃, 水导热比空气快22.8倍。导热率只说明物体传导热量速度快慢。 水的λ 比空气大22.8倍,可空气的Cv只是水的1/3483,所以,空气比 水增温得快得多。 • 为什么棉衣棉被可保暖?
那么,D=? D 为土壤衰减深度(damp消沉、衰减、潮湿)
2 2K D ( , 这里, K为导温率, D的单位为 米, m), T
1. 土壤温波的振幅分析, AZ A0 e
Z D
衰减;由于D
与K成正式,所以,不同的K,D不同,也就是说衰减快慢 不同。 (1)当土壤深度Z=D(1个衰减深度)时,
第二节 温 度
一、大气温度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大气 温度状况是支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气温变化反映空气内能大小的变化, 当空气 获得热量时, 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 当空气失 去热量时, 内能减少, 温度降低。
引起空气内能变化的原因可分为两种: 一种 是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 内能变化是由于外 界对空气做功或空气对外做功引起的, 称为绝热 变化; 另一种则是空气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而引 起的dTi dQ Ldqs CP dT RT rm rd rd P C p dZ dZ m
饱和湿(moist)空气绝热上升时,如果只是膨胀降温,湿 绝热直减率 r =1℃/100m,但水汽既已饱和,就要因冷却而
m
发生凝结,同时释放凝结潜热而加热气块。所以,饱和湿空 气绝热上升时,因膨胀而引起的 r 减温率要比 r 小, m d =0.5℃/100m。
辐射能被体物吸收时发生热的效应,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不同,所产生的 温度也不同。因此,辐射是能量转换为热量的重要方式。
2、分子传导(Molecular conduction)
分子在不停地做着布朗运动, 分子有携带着各种物理属性,如热量、水汽、 CO2等;当分子不断运动时,由于分子间互相碰撞,同时也进行着属性的交 换,完成热量和水分的输送。那么分子运动有多快呢? 空气分子运动速度V=485m/s=1746km/h。
(一)、空气的绝热变化
大气中进行的物理过程,通常伴有不同形式的能 量转换。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空气的状态要发生改 变。在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 时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绝热过程。在大气中,作 垂直运动的气块,其状态变化通常接近于绝热过程。
什么是绝热冷却?什么是绝热增温? 什么是干绝热变化
3.流体热交换:对流、平流和湍流
对流(Convection)-空气垂直运动:
热力对流、强迫对流
湍流(Turbulence)-大团空气向垂直和水平方向作无 规律运动。大气湍流就是日常感觉到一阵阵的风, 它的风向和风速经常在变化,呈不规则的涡状运动, 所以又叫湍涡。它是一大团空气——片流层以外到 湍流层就是一大团一大团空气一起运动,使传导属 性的能力大大增强,速度大。 平流(Advection)-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为绝热垂直减 温率(绝热直减率或绝热垂直递减率)。 干绝热直减率 对干空气(dry)和未饱和的湿空气而言,称干绝热直减率。
g Ti dTi rd rd 1 rd CP T dZ d
湿绝热直减率
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到饱和湿空气绝热变化过程,则有:
rm
1.气温的垂直变化 为什么γm﹤γd呢? •γm 、γd 和γ有什么不同?
(比较r、 和
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