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音色的声学原理

合集下载

音调 音响 音色物理 知识点

音调 音响 音色物理 知识点

音调音响音色物理知识点音调、音响、音色物理是音乐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声音的频率、幅度、谐波结构、共鸣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知识点出发,探讨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一、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调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不同的音调组合成了音乐中的旋律和和声。

音调对于音乐的表现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音调常常被用于表达欢快、明亮的情感,如欢乐的歌曲或愉快的音乐片段;低音调则常常被用于表达沉重、悲伤的情感,如悲剧或忧郁的音乐作品。

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的音调,音乐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情感效果,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二、音响音响是指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和感知,包括声音的深度、宽度和高度等方面。

音响是音乐表演和录音的重要工具,能够增强音乐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音响系统由音箱、扬声器、调音台等组成,通过调节音响设备的参数,如声音的定位、音量、均衡等,可以使音乐在听众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合理的音响设置可以使音乐更加清晰、动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现代音乐演出和录音中,音响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音色物理音色是指不同乐器、声源或人声在相同音调下的独特音质特征。

音色是由音波的谐波结构和共鸣特性决定的。

不同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如小提琴的音色明亮、圆润,大提琴的音色深沉、浑厚。

音色物理研究了音色的形成机制,涉及共振、谐波、泛音等物理原理。

乐器的共鸣腔体和材质会对音色产生影响,乐器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也会对音色产生影响。

通过对音色物理的研究,音乐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乐器的特点,创作出更具个性和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音调、音响、音色物理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基础。

音乐家需要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创作和演奏音乐。

同时,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了解这些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对音调、音响、音色物理的研究和应用。

大提琴的音色与声学特性

大提琴的音色与声学特性

大提琴的音色与声学特性大提琴是一种低音乐器,其音色独特而丰富,给人一种深沉、温暖和悦耳的感觉。

这种音色的形成与大提琴的声学特性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大提琴的音色特点以及背后的声学原理。

首先,大提琴的音色特点是具有浑厚的低音和明亮的高音。

这种音色特点源于大提琴的共鸣箱结构和琴弦的振动方式。

大提琴的共鸣箱是由背板、腹板、侧板和琴杆等部分组成的。

这些部分的材料和设计都会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重要的影响。

大提琴的背板和腹板是共鸣箱中最重要的部分。

这两块木板的振动和共鸣使大提琴的音色得以产生。

背板一般较薄,可以使低音更加浑厚。

腹板则相对厚一些,负责产生明亮的高音。

通过调整这两块木板的厚度和形状,可以使得大提琴发出不同的声音。

其次,大提琴的音色特点与琴弦的振动方式有关。

大提琴的琴弦一般分为四根,分别是G弦、D弦、A弦和E弦。

这些琴弦的不同长度、重量和材料会影响琴弦振动的频率和谐波。

较粗的G弦发出低音,而较细的E弦则发出高音。

大提琴的琴弦的振动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振动和共鸣振动。

直接振动是指琴弦在演奏者的指法下振动产生声音。

共鸣振动是指琴弦的振动通过琴桥传递到共鸣箱中,然后再由共鸣箱放大和改变声音。

在大提琴的共鸣箱中,还有许多小的结构和装置对音色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琴桥是将琴弦的振动传递到共鸣箱的重要部分,它的高度和位置会影响琴弦的振动和共鸣。

琴弓也是影响音色的重要因素,演奏者通过琴弓的力度、角度和速度来改变音色的明暗和质感。

此外,大提琴的音色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比如,演奏者所处的空间、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等都会对音色产生影响。

不同的演奏者可以通过个人的表现来赋予大提琴不同的情感和个性。

总的来说,大提琴的音色与声学特性密不可分。

它的浑厚低音和明亮高音是由共鸣箱的结构、琴弦的振动方式以及琴桥、琴弓等配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大提琴的音色也是受到演奏者、演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每个大提琴都有其独特的音色,每位演奏者也能通过个人的表现和技巧展现出不同的音色特点。

音乐基本音色知识归纳

音乐基本音色知识归纳

音乐基本音色知识归纳音色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音乐声音的品质和特点。

不同的乐器和声音源所产生的音色是不同的,而对音色的理解和应用可以丰富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表现力。

以下是关于音乐基本音色的知识归纳:1. 音色的组成音色由多个要素组成,包括:- 频率成分:音色的高低音特点,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色越尖锐,频率越低,音色越低沉。

频率成分:音色的高低音特点,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色越尖锐,频率越低,音色越低沉。

- 谐波成分:音色的丰富程度,由声音的谐波成分决定。

谐波是原始音频信号频率的整数倍,不同的乐器和声音源产生不同比例的谐波成分。

谐波成分:音色的丰富程度,由声音的谐波成分决定。

谐波是原始音频信号频率的整数倍,不同的乐器和声音源产生不同比例的谐波成分。

- 包络特性:音色的攻击、衰减和延音特点。

包络可以描述音色的变化过程,包括音色的起始、持续和结束阶段。

包络特性:音色的攻击、衰减和延音特点。

包络可以描述音色的变化过程,包括音色的起始、持续和结束阶段。

2. 乐器音色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乐器音色归纳:- 钢琴:清晰而富有共鸣的音色,包含丰富的谐波成分。

从低沉的低音到明亮的高音,音色变化丰富。

钢琴:清晰而富有共鸣的音色,包含丰富的谐波成分。

从低沉的低音到明亮的高音,音色变化丰富。

- 吉他:柔和而温暖的音色,既可以弹奏和弦也可以进行旋律演奏。

包含丰富的谐波成分。

吉他:柔和而温暖的音色,既可以弹奏和弦也可以进行旋律演奏。

包含丰富的谐波成分。

- 小提琴:悠扬而具有穿透力的音色,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情感。

包含丰富的高音谐波成分。

小提琴:悠扬而具有穿透力的音色,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情感。

包含丰富的高音谐波成分。

- 萨克斯风:圆润而富有表现力的音色,能够演奏出丰富的音乐风格,如爵士乐和蓝调音乐。

萨克斯风:圆润而富有表现力的音色,能够演奏出丰富的音乐风格,如爵士乐和蓝调音乐。

- 鼓:节奏感强烈的音色,有着明显的攻击性和衰减特点。

音色的乐理知识

音色的乐理知识

音色的乐理知识乐理的音色(Timbre)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人声和不同的声响都能区分为不同的音色。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音色的相关乐理知识,欢迎阅读!音色的乐理知识一:音色的定义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但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根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声音强度的情况下,也能区分出是不同乐器或人发出的。

同样的响度和音调上不同的音色就好比同样饱和度和色相配上不同的明度的感觉一样。

音色又名音品。

音色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泛音,每一种乐器、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发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除了一个基音外,还有许多不同频率(振动的速度)的泛音伴随,正是这些泛音决定了其不同的音色,使人能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甚至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

每一个人即使说相同的话也有不同的音色,因此可以根据其音色辨别出是不同的人。

声音是由发声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当其整体振动时发出基音,但同时其各部分也有复合的振动,各部分振动产生的声音组合成泛音。

由于部分小于整体,所有不同的泛音都比基音的频率高,但强度都相当弱,否则无法调准乐器的音高了。

需要把音色和音质区别开来。

“音质”这个词,一般笼统的意义是声音的品质,但是在音响技术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或幅度;声音的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 ;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

音色的乐理知识二:音色的解析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其中有基音和泛音,泛音的多寡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了特定的音色。

音色是音乐中极为吸引人、能直接触动感官的重要表现手段。

一般来说,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乐的音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

人声音色高音、中音、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也是各不相同的。

音色的名词解释是

音色的名词解释是

音色的名词解释是音色是每个声音独特的品质和特性,它决定了声音的质感和个性。

音色可以通过人耳对不同频率声波的感知和分辨来体现出来。

不同乐器、不同音乐人声的音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音色是声音的质地,它与频率、振幅、谐波和共鸣等音乐元素密切相关。

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音调,而振幅则决定了声音的音量大小。

音色通过共鸣的形式体现出来,它反映了乐器或人声在发声过程中腔体的特点和共鸣腔室的大小。

不同的共鸣腔室会放大或衰减不同频率的声波,从而使同一音高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乐器的音色是由乐器的结构、材料和演奏技巧等因素决定的。

例如,钢琴的音色丰富多彩,它的琴弦和击弦机构决定了每个音的共鸣和衰减特性,而钢琴家的演奏技巧则可以通过细微的力度和速度控制来改变音色的质感。

同样,小提琴具有独特的音色,它的共鸣腔室和木质结构使得它具有独特的共鸣特点,演奏者的弓法和指法也会对音色产生影响。

除了乐器,人声也有丰富多样的音色。

每个人的声带和共鸣腔室都不完全相同,这使得每个人的音色都有独特的韵味。

一些歌手通过声音的共鸣和调节来塑造自己的音色,如著名女歌手惠特尼·休斯顿的浑厚而丰满的嗓音,以及迈克尔·杰克逊的独特的音色。

音色的研究对于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至关重要。

不同的音色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它们在音乐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家们常常探索和尝试各种不同的音色组合,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在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相互交织,营造出丰富的音乐变化,给听众带来视听的享受。

音色也在现代音乐制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各种音频处理技术,音乐制作人可以调整和改变音色,以达到所需的效果。

例如,在电子音乐中,通过合成器和采样器等工具,音乐制作人可以创造出各种奇特的声音和音色,使音乐更富创意和独特性。

总之,音色是声音最直观和显著的特征。

乐器和人声的音色各具特点和魅力,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世界。

音色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在音乐理论和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音乐欣赏和音乐制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声学中的声音的音色和音调

声学中的声音的音色和音调

声学中的声音的音色和音调声学是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和听觉感知的学科,其中声音的音色和音调是重要的概念。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独特特征和质感,而音调则是声音的高低、频率的表现。

在声学中,研究音色和音调的变化以及它们对人类听觉体验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一、音色的定义和特征音色是指不同音源所产生的声音在频谱上的特征。

每个声音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这使得不同乐器、人声或其他音源产生的声音在听觉上呈现出差异。

音色是由音源的谐波成分及其相对强度所决定。

音色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音色明亮或暗淡:明亮的音色通常有较多高频成分,而暗淡的音色则相对缺乏高频成分。

2. 音色清晰或模糊:音色清晰的声音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和清晰度,而模糊的声音则缺乏清晰度,听起来较为模糊不清。

3. 音色丰满或单薄:音色丰满的声音具有较多的谐波成分和音量,而单薄的声音则相对缺乏谐波成分和音量。

4. 音色柔和或尖锐:柔和的音色通常有较少的高频成分,听起来较为圆润、柔和;尖锐的音色则相对较多高频成分,听起来比较尖锐、锐利。

二、音调的定义和表现音调是声音的基本属性,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音波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在声音中,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调是由音源振动频率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振动频率的高低来改变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高就是指音调,音调的高低决定了声音的轻重、亮暗和悠扬程度。

音调高的声音听起来尖锐,音调低的声音听起来低沉。

三、音色和音调的关系音色和音调是影响声音感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具体来说:1. 音色可以影响音调的感知:在相同的音调下,不同音源所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这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乐器、人声或其他声音源。

2. 音调也可以改变音色的感知:在相同的音色下,通过改变音调的高低,我们可以感知到声音的轻重、高低和悠扬程度,进而对声音进行分类和辨识。

总之,音色和音调是声学中的重要概念。

音乐学中的声学原理

音乐学中的声学原理

音乐学中的声学原理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声音为媒介,通过各种乐器和人声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而音乐学作为研究音乐的学科,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声学原理。

声学原理是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科学,它在音乐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音高与音色的关系、共鸣与各种乐器的声音特点等方面,探讨音乐学中的声学原理。

首先,声音的产生是音乐的基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跟随振动,形成声波传播出去。

乐器和人声都是通过振动产生声音的。

例如,钢琴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引起的,而人声则是通过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振动频率决定了音高的高低,振动幅度则决定了音量的大小。

因此,声学原理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中声音的产生过程。

其次,音高与音色是音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音高是指声音的频率,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而音色则是指声音的特殊质感,不同乐器和不同的人声具有不同的音色。

声学原理揭示了音高和音色之间的关系。

根据声学原理,不同频率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但它们的波形却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音高,不同乐器的声音听起来会有所不同。

例如,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同样的音高,但由于乐器的不同结构和材质,它们的音色却截然不同。

因此,声学原理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音乐中不同乐器和人声的音色特点。

此外,共鸣是乐器声音的重要特点之一。

共鸣是指乐器本身在发声时的振动。

乐器的共鸣体是指能够共振的部分,它们会放大特定频率的声音。

共鸣体的大小和形状决定了乐器的音色。

例如,大提琴的共鸣体较大,能够产生低音频率的共振,因此它的音色较低沉。

而小提琴的共鸣体较小,产生的共振频率较高,因此它的音色较明亮。

通过研究共鸣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乐器的声音特点,从而更好地演奏乐器。

除了乐器,声学原理还涉及到人声的研究。

人声是一种复杂的声音产生机制,它涉及到声带、共鸣腔等多个因素。

声带是声音产生的关键部位,当空气从肺部经过声带时,声带会振动产生声音。

声学基础知识

声学基础知识

声学基础知识声音,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感知,是一种形式的机械波,它通过物质的震动传播而产生。

声学是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和听觉效应等相关现象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声音的特性、声波的传播与衰减、和人类的听觉系统。

一、声音的特性声音有几个重要的特性,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幅的大小决定。

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音色是指具有独特质感的声音特征,由声音的谐波成分和声源的包络形状决定。

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个音高,因为其谐波成分和包络形状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音色。

二、声波的传播与衰减声波是指由声源振动产生的压力波。

声波传播时,需要介质作为传播介质,常见的介质包括空气、水、固体等。

在传播过程中,声波会经历衍射、反射、折射等现象。

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时沿着障碍物的边缘传播,使声音能够绕过障碍物。

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从障碍物上反弹回来,产生回声。

折射是指声波在介质之间传播时由于介质密度不同而改变传播方向。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衰减的程度取决于声音传播的距离、传播介质的特性以及环境条件等。

一般来说,声音传播的距离越远,声波能量的衰减越大;传播介质的特性也会影响声波的衰减,固体传播声波的衰减相对较小,而空气和水传播声波的衰减相对较大。

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也会对声波的衰减产生一定影响。

三、人类的听觉系统人类的听觉系统是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

它由外耳、中耳、内耳和大脑皮层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传导声音。

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将声音的机械能转换为神经信号。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耳蜗负责感知声音,前庭负责维持平衡。

大脑皮层负责处理和解读声音信号。

人类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感知范围。

一般来说,人类可以听到频率范围在20Hz到20kHz之间的声音。

简述人耳对音色的感知机理

简述人耳对音色的感知机理

在谈论乐器或音响的表现时,“音色”是我们经常会提到的一个概念。

不同的人声或者乐器,都会有着自身独一无二的音色,而音响设备作为声音重放系统,对人声、乐器的重放音色,是否和其原始音色相一致,也是衡量这套音响设备是否达到“高保真”的重要标准。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声音本质是声波,而在物理学上,声波具有的物理属性就只有“频率”和“响度”,并没有所谓的“音色”属性。

那我们所谓的“音色”,在物理上又到底该怎样理解呢?这里我们先了解物体发声的基本原理。

无论是人声还是乐器,在受外力驱动形成振动、从而发出某个音高的声音时,首先都会发出一个该音高所在频率的声音,我们叫这个声音为“基音”;而同时,发声体其实还会连带发出其他频率的声波,我们叫这些衍生声波为“泛音”、“谐波”。

根据发声体自身的物质特性差异,以及演奏方法的差异,不同人声、乐器在演奏同一个音高时,除了发出相同频率的基音以外,所衍生出的泛音频率都各不相同,而这些频率各不相同的泛音和基音最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复合音,于是到了听众的耳朵里,也就成为了独一无二、各不相同的“音色”。

举个例子,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个音阶的声音(例如中央C即261Hz),它们发出的基音同样都是261Hz,但泛音则完全截然不同,因此也就导致钢琴和小提琴在音色上也有泾渭分明的区别,以至于人耳很容易就能通过“音色”(实际是相同的基音+不同的泛音组成的不同复合音)来区分出钢琴和小提琴。

由于不同乐器甚至不同人声的“音色”,本质都是基音+泛音构成的复合音,所以反过来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只要了解每个乐器的泛音特性,我们就能“模拟合成”出其音色,而像电子琴、MIDI软件等合成器,实际上也就是应用了这个原理来“模拟”出不同乐器的声音。

音响器材作为声音重放设备,起到的客观上也是一种“对原始音色模拟还原”的职责,而要完成这个要求,无疑就要做到除了精准重放基音以外,对于泛音也能尽可能的做到准确、充分的回放。

当然,由于音响器材自身的材料特性所影响(例如不同喇叭振膜自身的响应特性就各不相同),导致了音响器材其实未必都能做到对原始音色做到“原汁原味”的还原,只有真正坚持Hi-Fi高保真为产品开发宗旨的品牌,才可能做到每一款产品都能对原始音色做接近真实的还原,这样的品牌包括美国Atomic、英国Gypsy Sound(吉普赛之声)等,对于希望通过重放可以传神了解录音原始音色的Hi-Fi流听众,这类品牌的器材自然就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声学理论中影响音质(音色)的诸多要素

声学理论中影响音质(音色)的诸多要素

声学理论中影响音质(音色)的诸多要素声学中影响音高的频率和影响音量的振幅比较好解释,而影响声音的音质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它涉及多因素,而对音质的把握恰恰是计算机音乐声音合成中关键的理论部分。

这一章我们专门介绍这方面的声学现象。

4.1 相位用来表示声波振动在某一时域状态下的一个量叫做相位。

相位通常用角度来标示,称为相位角,简称相。

一个圆是360度,所以在一个波形振动周期之内,相位的轮辐点沿着轮子也转动了360度。

轮子转动一圈,轮辐点高度的正弦运动也完成了一个周期。

在测量一个波形某一个特定点的相位之时,经常把波形值为0并且处于上升状态的位置作为参考点。

当波形处于参考点之时,它的相位是0度。

在顶点之时,波形的相位是90度,当波形为0并且呈下降趋势时,相位是180度,表示波形正处于一个360度周期的中间。

在波形达到最小负数值之时,它的相位是270度,然后就返回到其原始起点值0,或者是360度相位。

此时波形已经返回到其开始运动之点。

图4-1显示了我们所描述的一个周期波形相位与一个圆360度之间的关系。

相可以用来比较两个波形之间的相应位置。

把其中一个波形确定为参考波形。

然后把另一波形上的位置同其加以比较。

如图4-2,波形a先于波形b,也就是说,它比波形b早一步达至振幅顶点。

为了量化波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相位来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在图中,两个波形之间的差别是30度,因此就可以说波形a领先波形b 30度。

也就是说,波形b与波形a的相位差30度。

不过,只有波形具有相同的频率,或者在更为普遍的情况下,当频率的比例为整数之时,这两个波形之间的相位比较才具有意义。

从相位的角度看正弦波形,我们可以区分两种主要形式,即正弦波和余弦波。

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仅仅是相位不同。

正弦波的参考相的位置是波形超始值为0并且处于上升趋势的地方,余弦波的参考相的位置是波形起始值处于其级数的最高值。

图4-3中,在同一个轴线上同时描绘了一个正弦波和一个余弦波。

声音好听的原理

声音好听的原理

声音好听的原理声音好听的原理主要涉及声音的音质、音色和音量三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声波的特性、声音的共鸣和声音的参数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声音的音质是指声音的纯净程度,也可以看作声音的清晰度。

声波是由空气中分子的振动所产生的机械波,对于同一个频率的声音来说,音质的好坏取决于声波的波形。

当声波的波形接近正弦波时,声音的音质会更好,因为正弦波是最简单的波形,没有杂散的谐波成分,因此听起来更为纯净。

而当波形不规则或有多个谐波成分时,声音的音质就会受到影响,听起来可能会有嘈杂或失真的感觉。

其次,声音的音色是指声音除了频率外的特征,也可以看作声音的个性。

不同的声源会有不同的音色,这是由声源的固有频率和谐波成分所决定的。

例如,一把吉他的音色和一架钢琴的音色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它们的共鸣腔和弦片的不同造成的。

共鸣是指声音在共振腔内得到加强或衰减的现象,共鸣腔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会对声音的音色产生影响。

共鸣频率和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共鸣频率和腔体大小会导致不同的谐波成分加强和衰减,从而形成独特的音色。

最后,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度,也可以看作声音的响度。

声音的响度与声波的振幅和频率有关。

振幅越大,声音的音量就越大;频率越高,声音的音量也会增加。

此外,声音的音量还与声源到听者的距离、环境噪声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所以要想让声音的音量听起来更大,可以增大声源的振幅,或者使用扩声设备来放大声音。

除了上述的声音特性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参数也会影响声音的好听程度。

例如,声音的时长、音调、起伏等也会对声音的感受产生影响。

不同的声音时长可以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悠长的音乐旋律往往能给人带来安宁和放松的感觉。

而音调的高低也会让人感到不同的心情,高音往往给人一种明亮和活泼的感觉,低音则更加深沉和低沉。

此外,声音的起伏和变化也可以增加听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声音更加生动有趣。

总而言之,声音好听的原理涉及到声波的特性、声音的共鸣和声音的参数等多个方面。

音色的名词解释

音色的名词解释

音色的名词解释音色,顾名思义指的是声音的质地或特点。

它是音响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声音之间的差异。

音色是一种主观感受,能够使我们区分出来不同的乐器、歌唱者或其他声音来源。

音色可以用很多方式来解释,例如它的音质、音高、音量、音调等等。

其中,音质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音质可以简单理解为声音的品质,通过听觉来感知。

有时候我们会说某个声音听起来清亮、明亮或者沉闷、沙哑。

这种感觉就是音质给我们带来的。

音质有很强的个体差异,不同人可能对同一种声音的音质感受略有差异。

音高也是音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高指的是音调的高低,它是由震动频率决定的。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一般来说,高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尖锐、清脆,低频率的声音则听起来低沉、浑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通过音高来识别不同的乐器,比如小提琴和大提琴。

此外,音量也对音色有着很大的影响。

音量指的是声音的强度或大小。

相同的音符,在不同的音量下会有不同的音色。

例如,轻柔的音色会让人感觉温暖、柔和,而大声的音色则会给人一种力量感和冲击感。

音量对于音色的表达非常重要,不同的音乐演奏者也会通过对音量的控制来展现自己的风格。

此外,乐器的类型也会对音色产生很大的影响。

乐器是一种传达艺术的工具,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和方式来创造独特的音色。

比如,管乐器的声音相对柔和、圆润,弦乐器的声音则更加清亮、高亢,打击乐器的声音则更具冲击力。

乐器的种类多种多样,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这也为音乐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除了乐器,歌唱者的声音也具有独特的音色。

不同歌唱者的嗓音特点各异,这也使得他们在演唱同一首歌曲时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有些歌唱者的声音充满力量和磁性,而有些则更加温柔和细腻。

这些不同的音色特点让歌曲更加丰富多元。

总之,音色是声音的质地或特点,通过音质、音高、音量等因素来描述。

它是一种主观感受,能够让我们区分不同的声音来源。

乐器和歌唱者的音色都具有独特性,这为音乐创作和演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声学基础与常识

声学基础与常识
频率非连续变化:频率非连续变化的时候,分辨阈分布曲线与 频率连续变化的曲线类似。只是频率非连续变化的分辨阈小, 约是连续分辨阈的0.33倍。即频率小于500Hz时,分辨阈为1Hz 左右;频率大于500Hz时,分辨阈随频率正比例增大,比例系数 约0.002。
A加权(A-weighted)
A加权(A-Weighted)是一种用于音频测量的标准权重曲线,用于反映人耳的响应特性。声压电平源于A加权,用dbA表示,或称为A加 权dB电平。A加权是广泛采用的噪声的单值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声级计测量得到。 由于噪声的测量要反映人耳引起的响度感觉大小,其次,需要充分考虑到人耳的听觉特性。人的耳朵对于不同频段的声音变化敏感程 度是不一样的,太高或者太低就越不敏感,就像一个A字,所以叫A-Weighted。A加权的标准是由美国标准协会在20世纪40年代制定, 用于描述人耳对于不同频段声音变化敏感程度。此外,还有B加权,C加权,D加权等等。A加权是模拟人耳对40方纯音的响应;B加权 模拟的是人耳对70方纯音的响应;C加权模拟的是100方纯音的响应;D加权主要用于飞机噪声的评价。一般规定24~55方的噪声测量选 择A加权;55~85方的噪声测量选用B加权;对85方以上的噪声测量选用C加权。在进行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噪声测试的时候,一般采用的 都是A加权后的数值。可以从手册中看出,在进行输出噪声的电气参数描述的时候,一般会在备注栏写上A-weighted。
听觉的分辨力
声压级不连续变化:声压级不连续变化的时候,听觉对于两 个不同的声压级声音的分辨阈要小于声压级连续变化的情况。 下图反映的是1KHz纯音在连续和非连续的情况下的分辨阈的 对比曲线。可以看到,连续变化的分辨阈基本上是非连续变 化分辨阈的2.5倍左右。
声压级越大,频率越高,声压级不连续变化,这样就更容易 被分辨。

声音的音色特征

声音的音色特征

声音的音色特征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声音有着不同的音色特征。

音色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它使每个声音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声音的音色特征,从声波的分析、人耳的感知和音色的分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声波的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空气中传播形成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频率、振幅和波长等特性。

其中,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音调,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波长则与声音的音色密切相关。

不同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频率分布。

我们可以通过频谱分析来研究声音的音色特征。

频谱图可以将声音的频率成分直观地展示出来,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越低沉。

例如,乐器演奏中,小提琴的频谱主要集中在高频段,而大提琴的频率则主要在低频段。

二、人耳的感知音色是由人耳对声音的感知所形成的主观印象。

人耳的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有着不同的响应特性,这决定了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音色的声音。

人耳通过听觉器官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人耳对声音的频率分辨能力随着频率的变化而改变。

在低频范围内,人耳对频率的分辨能力较高;而在高频范围内,人耳对频率的分辨能力较差。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低音和高音的音色特征有着不同的感知。

三、音色的分类音色是指不同声音之间的区别和特征。

根据声音的音色特征,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1. 声源的分类声源的不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特征。

人类的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等都属于不同的声源。

它们的声波频谱、音调、音量等都有所不同,从而呈现出独特的音色。

2. 调性的分类调性是指声音中主导的频率成分,也是音乐中常见的概念。

声音可以分为纯音和噪音两种。

纯音是指频谱中只包含一个明显的频率成分,如人声和大部分乐器的演奏声音;噪音则是频谱中包含多个频率成分,如海浪声、风声等。

纯音的调性由主导频率决定,而噪音则没有明显的调性。

3. 调色的分类调色是指对声音的音质或色彩的描述。

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调色特征。

初二物理音色概念

初二物理音色概念

初二物理音色概念引言音色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

当我们听到一个乐器演奏或者某个声音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特点来判断该声音是由哪个乐器或者声源产生的。

这个特点就是音色。

在物理学中,音色是由声音波形的复杂性和频率谱分布来决定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初二物理音色的概念。

音色的定义音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声音的质感或者特征。

它是指声音的听觉特性,它使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源,例如人的声音、各种乐器的声音等。

在初二物理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和声波的性质,因此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色。

影响音色的因素波形复杂性在物理学中,声音是由声波传播产生的。

声波可以用一个波形来描述,而不同的乐器或者声源产生的声波波形是不同的。

一个简单的声波波形只有一个频率分量,而一个复杂的声波波形则包含多个频率分量。

波形的复杂性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例如,音叉产生的声音具有干净的正弦波形,这就是为什么音叉的声音听起来非常纯净。

频率谱分布频率谱分布是指声音中不同频率分量的强度分布。

不同乐器或者声源产生的声音在频率谱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举个例子,人的声音在低频和高频分量上的能量很少,但在中频区域有很高的能量,所以我们听起来比较明亮。

相比之下,小提琴的声音在较高频率区域有较高的能量,因此听起来比较尖锐。

波形和谐度在音乐中,波形的谐度决定了乐器的音色特点。

谐度是指一个声音波形的分量是否与其基频成整数倍关系。

当乐器发出的声音波形分量和基频成谐波关系时,音色听起来更加丰富和谐。

例如,乐器演奏时声音的波形可以包含很多谐波分量,因此听起来更加丰满和谐。

如何改变音色通过控制上述因素,我们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共鸣箱或音腔:通过改变共鸣箱的大小或容积,乐器的音色会发生变化。

例如,改变吉他或小提琴的琴箱形状或大小可以改变音色。

•振动方式:改变乐器或声源的振动方式可以改变音色。

例如,各种乐器演奏时弦的振动方式不同,因此音色也不同。

音乐的物理学为何不同乐器有不同音色

音乐的物理学为何不同乐器有不同音色

音乐的物理学为何不同乐器有不同音色音乐的物理学:为何不同乐器有不同音色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产生与组合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而导致不同乐器产生不同音色的原因,正是音乐的物理学所涉及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音乐的物理学背后是如何解释不同乐器拥有独特音色的原理。

I. 音色的定义与重要性音色是指区分不同乐器、人声或声音来源的特征之一。

具有丰富、多样的音色可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丰富听觉的感受。

II. 声波与乐器音色的关系1. 声波的基本特性声波是一种由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产生的机械波。

它的主要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2. 频率与音调频率是声波振动的速率,单位为赫兹(Hz)。

不同乐器产生的音色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音调的高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 振幅与音量振幅是声波振动的幅度,直接影响音量的大小。

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低。

4. 波形与音色波形描述了声波振动的形状。

不同乐器产生的声音波形有所不同,进而形成独特的音色。

例如,正弦波形对应纯音,方波和锯齿波形对应丰富的谐波分量。

III. 不同乐器的音色产生原理1. 弦乐器的音色弦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等,其音色是由弦线的振动产生的。

当弦线被拉扯并释放时,弦线振动产生了基频与谐波。

不同弦乐器的音色差异主要由其共鸣箱结构、琴弓材质和琴弦材质决定。

2. 木管乐器的音色木管乐器如长笛、单簧管等,其音色是由气柱在乐器管道中的振动产生的。

吹奏时,气流经过吹口,使得气柱产生共鸣振动。

不同木管乐器的音色差异主要由管道长度、口径以及音孔的开闭控制产生。

3. 铜管乐器的音色铜管乐器如小号、长号等,其音色是由震动的嘴唇在乐器的共鸣空腔内振动产生的。

吹奏时,乐手通过改变唇的紧张程度和气流的速度来控制音调与音量。

乐器管的长度和形状也会影响音色。

4. 打击乐器的音色打击乐器如鼓、钹等,其音色是由乐器表面的振动产生的。

不同形状、材质和打击方式导致了不同的音色。

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

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

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
人的嗓音器官和世界上其他乐器一样,具有发音所需要的声学系统,可以视为一件人声乐器,因此我们可以用音乐声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以民族唱法的音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音色→乐器音色→嗓音音色→唱法音色这样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形式逻辑,从音乐声学角度详细论述人声乐器的特殊性。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声乐器发声器官、呼吸、共鸣及语音对歌唱音色的影响。

指出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由于在真假声比例、歌唱共鸣部位、比例和语音上的不同,从音色上表现为民族唱法明亮,美声唱法暗淡的特征。

在研究方法上,严格遵守音乐声学测量的各项要求,充分保证声源样本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并通过音乐声学分析软件,遵循可比性原则,将民族唱法(狭义)与民间唱法、京剧青衣和美声唱法女高音进行相同元音、相同音量、相同音高、相同声区的声音频谱分析比较,分别总结出四种声源的频谱特征:民间唱法、民族唱法、京剧青衣和美声唱法在频谱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歌手共振峰,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女声在歌手共振峰的形态如峰高、峰宽以及频域上都存在许多趋同。

本文从音乐声学角度对民族唱法音色进行了量化研究,做出相应的定性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理论意义。

它深入探讨了民族唱法音色的发声特点与规律,不仅可以为民族唱法音色提供实验研究资料,为人们提供直观的区分标准,还可以深入研究民族唱法音色特征,为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简述人耳对音色的感知机理

简述人耳对音色的感知机理

简述人耳对音色的感知机理人耳的感觉器官叫做听觉系统,能接受并传递声波。

由于声波的特性,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不同,因此声音会有音调和响度等差异。

感知音色是人们所共同拥有的特征。

感知音色包括了解声源、声音信号从传输到耳蜗的过程,声波形式以及分布情况,因此只要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发声体的位置,那么他就是在知觉到这个音色,也就是“音色”。

当我们说出某物的名称时,它的音色会立刻在大脑中被呈现出来,并且持续一段时间。

如果这个物体被用声音呈现出来,那么这个音色对我们而言就变得清晰起来,当然,在用语言描述声音时,这个描述还远远不够,要想精确地定义音色,还需要与其它物品进行比较,使其获得最多的知识。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他们头脑中听到的声音记录下来,并且把他们能够分辨的音色进行归纳整理,建立了五个基本类别:金属、重低音、低音、中音、高音。

( 1)听觉产生的声波是频率为100Hz的单一谐波,当波长超过1毫米时,人耳就难以感觉。

此外,人的感知范围在16~20毫米之间,低于此范围的低频声波是无法被人耳感知的。

( 2)声波作用于耳蜗底部的半规管引起基底膜振动,基底膜是一层很薄的胶状结构,振动着的基底膜发出一系列神经脉冲,冲动经蜗螺旋神经传至听觉中枢——螺旋器。

螺旋器中的毛细胞将脉冲向前、后、上、下四个方向传导。

螺旋器还将兴奋传至听觉神经,在这里完成一个完整的声波信息处理过程。

从耳蜗底部到听觉神经这一距离内的各种声波都可以引起基底膜振动。

( 3)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强度、波形和相位随发声体而异,因此,人们根据发声体发声时所产生的空气压力改变和曲调变化,可以辨别声音的音色。

从总体上看,声音的音色可以分为金属音色、低音音色、男声音色、女声音色、机械音色和心理音色等。

( 4)人们常见的曲调,由于时值的不同,其声音有强弱的区别,按时值的长短可以划分为慢曲调、快曲调和急曲调。

同时,还存在两个极限,当强度极限接近阈值时,曲调已失去意义;当时值极限达到阈值时,曲调的余音消失。

音调响度音色分别与什么有关

音调响度音色分别与什么有关

音调响度音色分别与什么有关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音色是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之一。

音调又称声音的尖细。

音调高的声音比较尖,人感到刺耳。

音调低的声音比较钝,人感觉到厚。

音调不同声音的波形也就不同,波形越密的,音调越高。

波形越疏的,音调越低。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是感觉判断的声音强弱,即声音响亮的程度,根据它可以把声音排成由轻到响的序列。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发声体的结构有关。

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

音色是声音的属性之一。

音色音质语言学

音色音质语言学

音色音质语言学音色和音质是音频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音乐、语音和声音处理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不同乐器、不同声音源或不同人的声音。

音质则是指声音的质感或质量,它是由音色、音量、音调、音品和音韵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音色音质语言学中,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声音的特征来理解和分析语言。

语言学家使用音色和音质来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语音在不同语言和方言中的差异和变化。

音色是由声音的频谱成分决定的。

频谱是指声音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

不同音源、乐器或人的声音产生的频谱特征不同,因此它们的音色也不同。

音色可以通过频谱分析来研究和描述。

例如,对于人的声音而言,男声和女声在音色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低频和高频成分的强度上。

音质则更加综合,它不仅包括音色,还包括音量、音调、音品和音韵等因素。

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度或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品是指声音的清晰度和纯净度,音韵是指声音的韵律和节奏。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声音的质感和质量。

音色音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音的产生和发音机制、语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语音在不同语言和方言中的差异和变化。

研究者使用频谱分析、声学实验和计算模型等方法来研究音色和音质在语音中的作用和表现。

通过研究音色音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音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不同语言和方言中的音色和音质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和识别不同的语言和方言。

同时,音色和音质也对语音的感知和理解产生影响。

人们对于音色和音质的感知和喜好也会影响到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和声音处理等技术的发展。

音色音质语言学的研究对于语音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改进语音合成技术,使合成的语音更加自然和真实。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语音识别技术,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稳定性。

此外,音色音质语言学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声音处理、音频编码和音乐产业等领域。

音色音质语言学是对声音特征和质量的研究,它在音乐、语音和声音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容音色的声学原理
声音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的物理现象,研究这种物理现象的学科叫做声学。

声音所产生的振动属于机械振动,这种振动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在声学的眼中属于绝热运动(adiabatic)。

况且不能产生热,又怎么能产生光呢?所以,所谓明亮与暗淡等这种形容“视觉感受”的词所指代的特性,和声音没有任何关系,与声学也扯不上亲戚。

同样地,所谓干和湿,这些属于触觉感受,与声学也没有关系。

这个再明显不过了——声音不产生光,所以我们不可能从声音中直接接收到光学信号;声音虽然是一种振动,但我们浑身上下除了耳膜之外就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地方可以有效地接受声音信号。

所以声音并不能产生触觉感受,更别说干湿了。

那么,声音为什么能给人类似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上面说了,声音是空气的振动。

这种振动在经过耳道整理后,成为一个一维的振动,因为我们的耳膜只有一个自由度。

耳膜的往复振动被三根小听骨的杠杆作用放大之后传递到耳蜗,耳蜗将这种脉冲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被传递到听觉系统后,神经元网络将其解读为有用的信息,而忽略无用的信息。

而关于神经元网络如何解读这些时间域上海量的一维脉冲信号,人和人之间是有横向差异的。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听觉认知,听觉认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底层low-level:这是基础的层面。

从耳朵到听觉中枢,声音信号的基本的物理特性——振幅和频率被首先感知。

这里的振幅不仅仅是声音的
大小,同时还有对“波形”的感知;而这里的频率也不仅仅是音高,更有音色的感知。

关于较底层的认知,人和人之间的差异相对比较小。

中层mid-level:有了底层认知收集的基本的材料,我们可以对声音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理解。

在中层认知的范围里,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振幅和频率解读为语音、乐器、节奏等符号化的内容。

我们常说的“视唱练耳”,练的其实就是中层认知能力。

所以,在中层的认知,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就大起来了,因为这通常和训练以及经验有关。

高层high-level:中层认知提供了声音内容的解读。

那么接下来这些内容就要触发一些应激反应了。

典型的应激反应就是情绪。

比如听到了舒缓的音乐,你也会感觉到血压降低;听到了领导的夸奖,你会开心得热泪盈眶。

关于高层的认知,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拉大。

声音让一个人听起来感觉到明亮,或者感觉到干或湿,可以这样解释:明亮还是暗淡:显然,这种感受发生在中高层认知范围内。

一方面,虽然某些不同和弦之间在声学上确实存在能量大小的区别(比如通常所说的大三和弦比小三和弦要响一些);但是用力弹的小三和弦和轻轻弹的大三和弦听起来依然是后者明亮一些。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底层感知能解释的现象。

对于和弦的听感,很大程度上由经验所决定。

你的音乐老师每次给你弹这两个和弦的时候就用明亮暗淡这种词;每次你看电影或者电视的时候,明亮的画面往往搭配“明亮”的和弦,等等……这些生活经验教会了你如何判别明亮的和暗淡的和弦(或者音色),在你头脑中形成了刻板印象stereotype。

另一方面,我们这个世界的音乐里,大调和弦的走向往往预示着圆满、解决;同时高频能量集中的音色往往也代表着“正能量”的角色。

这些高层认知范围内的印象与我们对于视觉世界中明亮、鲜艳的高层认知其实是相通的——不同感官虽然处于不同的物理世界,但它们在我们高层认知的范围内是共享情绪和情感的,否则我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

上图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认知层面的示意图。

举个例子,可以这样来理解:比如你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彗星坠落在地面,首先你的底层看到它的图像、听到它的声音、皮肤感受到一种热辐射,然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你的中层认知将这三路信号组合理解成同一个事件(这一步叫multisensory integration,非常重要)再报告给高层认知;最后这件事情才进入“你”作为一个“人”的生命里,让你产生复杂的情绪。

这三个认知层面虽然有时间顺序,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动。

比如你看到彗星飞来,中层可能让你拔腿就跑,但高层说再看看,于是你能感觉到自己的腿不知道到底是听使唤还是不听使唤。

干还是湿:这个概念其实是懂一点声学的人才明白的。

它所指的是一个场所(通常是室内)或者一段录音中直达声(也叫干声)和反射声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果只有直达声,比如在消音室或者在周围墙面都铺满吸音材料的房间里发出的中高频声音,听起来毫无混响,那么就是“干”的声音;反之,在浴室或者没有家具的新房里的声音就会有很多混响,是“湿”的声音。

所谓干湿,是声学工作者用来形容一个声音的混响比例的简化词。

用的久了,有些人真的能从一个声音里感觉到一个声音让自己耳朵里很干,或者手心出汗的湿,然而这种经验也是因人而异。

同样,这也可以用上面的图来解释:对声音的中高层感知和对干湿的中高层感知在某些区域共享了一部分神经元网络。

或者,也许你以前不能这样联想,但从今天开始,读完这篇回答后,你也会慢慢建立起这种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