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听课有感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听课有感和反思
早听说过肖绍国老师,今天有幸来到湖州聆听他执教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感触颇深。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墨客文人的种种情思,留下了不可数的名篇佳什。人们吟咏边关山之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人们写月远月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月亮的诗篇文章“浩如星空,各出机杼”。以至于令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摹写这涵蕴无穷的月。而贾平凹先生以月亮的踪迹这个独特的视角来写成了《月迹》一文,这一文本以叙事的笔法呈现出了一个个月亮的踪迹:镜中的、院中的、杯中的、水中的、眼中的、空中的月亮印迹,月亮无声无息地款款移动,不知不觉地出现,这样一种空灵、悠然、虚缈的感觉与意境以比较陌生化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要解个中滋味,体悟其中意境,对小学生而言实在是难。但肖老师从生本出发,以儿童特有的童真与诗性,设计了独特的教学环节,并付诸教学实践,引领学生带着感觉以心契心,感受那月迹的款款禅意,直入孩子心间,这真可谓是深入浅出、匠心独具。那么这节课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哪些呢?我具体介绍如下:
一.让学生带着最本真的“月朗风清”般的感觉,初读文本,感知意象。
有人说,贾平凹先生的《月迹》写得虚虚实实,掩掩映映,但又是那样的娇美灵动,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迹。我想,这如果让学生来理解或是解读,是非常难的。那么对于这样的难点,我们就只有叹息、烦恼了么?不,不是这样的。肖老师的这节课教学告诉我们,以感觉来感觉文本,就可行了。如这节课在让学生找出中月亮到了哪些地方时,教师就问学生这贾平凹笔下的月亮与古人的感觉一样么?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在夜空中,是吗?那是空中月。(板书:空中月)好的,请坐。这就是贾平凹笔下的月亮踪迹,同一轮明月,你感觉在贾平凹的笔下和古人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好,请你回味一下,你在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或者说你刚才在课堂上再次读的时候,你的心不知不觉地被贾平凹哪些直接描写月亮的词语给吸引了?或者说平凹哪些直接描写月亮词语带给你别样的感觉?来,回味一下,说出自己的在第一时间的真心体会。
这里就连问两次感觉,如果让学生说贾平凹笔下的月亮与古人笔下的月亮有什么不同或是分别是怎么写的,学生学习的难度就加大了。肖老师问的是带给学生的感觉。除了感觉还是感觉,因为文中描写月亮的词语非常特别,基本是一些叠词,而且有些词语是生造的,比如“玉玉的、溶溶的”,如诗歌用词一般,极具通感,极其生僻,这些词给人就是非常不一般的感觉。“读法决定教法”。老师意识到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肯定会有特别之处,会有不一般的感觉。让学生找出来,回味一下,就是体味这个中滋味,这样顺应了学生的语言感觉。语文教学就应顺孩子的直觉语言感知,保护孩子的语言感受。当学生找出了文中具有特别感觉的一些词语后,如“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小小的、酥酥地;溶溶的;闪闪的;白光光的。”教师继续引领学生的感觉,让他们带着感觉走,以最感性、最本真、最容易的方法感知语言文字,如:
师:如果有这样一个选择,让你在刚才的六排词语中挑三个词语来形容贾平凹笔下的月亮,不多不少,就三个,我不知道你会挑哪三个?因为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来,跟着感觉走,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我感觉贾平凹笔下的月亮是怎样的,怎样的,怎样的。
还有:来,让我们先到庭院中去寻找月亮,拿起笔来,听清楚要求:把含有这两排词语的句子,含有“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酥酥的”的词语的句子先用浪线画下来,然后再挑选一处你最有感觉的在心里读上一遍,用心体会体会,这两件事情处理完毕,抬起头静静地看老师。好吗?
(生划句子,读语句,各自体会。)
师:好了吗?静静地看着我,挑选一句你最有感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
师:倏忽间感觉到头发梢儿上有了什么感觉?
还是感觉,依然是感觉。感觉是最本真的,可以让孩子把最原初的感觉体验表达出来;感觉是通灵的,可以让孩子把玉玉的、酥酥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体验出来。只有感觉,孩子才会在心中感受到一些特别的语言形式,如“那种玉玉的感觉,那种酥酥的感觉,月亮是个好……”而且我们发现,像“银银的”、“玉玉的”,这些词语,是贾平凹生造的,尽管生造的这些词体现了一种陌生化的美,如果对这些美用理解行吗?我想是不行的,这绝对说不明道不清的。这些特别的词,这些特别的美,就是禅意,这禅意能让学生用理解来说,能说得明白么?说不明!这节课上,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就在这感觉之初,感觉之中,感觉之后,在脑海里呈现了、感知到了月亮带给心灵的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形象、视象也植入孩子心田。以感觉来带动思想,以感觉来激活语言,只有感觉是最让孩子特别舒服的。每个学生带着感觉,都活在当下,都体验当下,这是一处幸福的语文学习。我觉得这一文本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纵观本文,以月迹为线索,营造了一种美丽的意境,用王老师的话来说,“那种意境不是波澜壮阔,而是和风细雨;那种意境不是炫若朝霞,而是淡若晨曦。”这种意境,只有用感觉才能真切地体验,那么学生究竟体验到了么?感受到了么?其实学生在最后写话的时候,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很快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月亮,这小小的、酥酥的月亮在葡萄叶儿上晃动起来,风一吹,它就不见了,正当我们走过去时,它便又满盈了……”“月亮它是如此的美丽,宁静,月亮仿佛在我们心里了……”学生通过感觉,把感受到的视象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以他们真实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把物我同一的那种禅的境界表达出来。这就是感觉,孩子的感觉是最真的。我想这节课以感觉来感知文章基本意思,做法是不错的。
二.建构“月明星稀”的课堂教学节奏:起承转合,虚实相应。
本节课,肖老师设计非常独特,就先从开头的导入说起来:
“师: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我们不妨一起先来吟诵几句。诗仙李白写到——(大屏幕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师:王维有诗云——(大屏幕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张九龄写到——(大屏幕出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张若虚感叹到——(大屏幕出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