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课堂PPT)
门口随处可见的挂落
43
44
45
木制的匾非常精美,以及下部的挂落
46
装建 饰筑
物 上 的
47
48
院内的一些雕塑
49
( )
或院 萧内 墙雕
有 麒 麟 的 照 壁
也 叫 做 影 壁
50
墙壁上所做的透雕
51
门枋的装饰
52
门窗
53
室内内部的装饰:门扇 上部的镂空;内门框上 的挂落;天花采用平棋 式样(平棋——为了不 露出建筑的梁架,在 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 框,框内放置较大的 木板,板下施彩绘或 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 这种天花的装饰形式 在宋代被称为平棋。 后代沿用的较多。
25
26
主入口
大门坐西朝 东,上有高 大的顶楼, 中间城门洞 式的门道, 大门对面是 砖雕百寿图
照壁。
27
主入口
28
甬大 道门 两以 侧里 靠, 墙是 有一 护条 墙石 围铺 台的
东 西 走 向 的 甬 道29
主院---四合院(正院都为瓦房出檐)
30
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偏院较为低 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偏院为方砖铺顶 的平房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
15
出 土 的 苇 编 残 片
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 件的用法
16
• 在中国民居中,皖南民居 和山西民居齐名并列,一 向有“北山西,南皖南” 的说法,明清时期,深居 内陆的晋商、徽商勤俭自 强、诚信经营而富甲海内。 在家乡修建的深宅大院, 成为中国民居文化的一笔 宝贵财富。
17
山西民居
• 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 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财主住宅院落,到 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 殊之点,值得注意的。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民居
⑤江南民居——苏南民居
江苏民居—苏南民居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 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 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怀的隙地上,临河依水 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 2层楼 房并建有楼阁。房层 高、墙身薄、出檐深、 门窗高大,利于通风, 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 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 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 家。
⑩上海民居——“石库门”
上海民居--“石库门 ” 分为新、老二 式,因院落出入口都建成“石库门”,形式, 故 名。石库门住宅为2——3层的三合院或曲尺形, 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楼正开,门楣上方有半 圆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 的建筑纹饰。院内正面三 开间,左右两厢两开间, 外装饰欧化,平台转角处 常建“亭子间”这是此类住 宅的独特之处。
⑥山东民居——胶东沿海民居
山东民居--胶东沿海民居 山东民居可以称得上 中国的特色民居。当地居民从建村起就利用沿海丰富 的土、石、海草建舍造屋,原料易取,经久耐用,由 于房顶由海草修缮而成,俗称海草房。该房具有冻暖 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的 优点,因此沿袭至今。当地居 民介绍说,用海草缮制的屋顶 至少四十年不漏水,而且如果 屋顶漏水损坏,只需在原屋顶 加缮一层海草又可以使用四十 至五十年。每次修缮都是如此简 单。
②西藏——藏南碉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 石材丰富,民居一般用石 砌墙、高 2-3米,称为碉房。 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 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 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 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 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 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 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 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15、山西民居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
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
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
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
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
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
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
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
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
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
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
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
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1·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2·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 3·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布 5·华北民居的具体分析 6·总结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1.种类繁多,形式复杂 2.民族文化,地域特色 3.选址讲究,环境风水 4.坐北朝南,采光通风 5.主体突出,层次渐进 6.中央为尊,四面围合 7.外观朴素,封闭内敛 8.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土坯墙,多绘有彩画。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 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 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 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 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 窑洞式
•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
主要类型
• 1.北京四合院 • 2.山西大院 3.关中大院
华北民居--窑洞
•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 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 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 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 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 窑或土坯窑三种
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
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
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
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
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 一颗印式
• 云南省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 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 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 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传统民居的特色进行分析。
首先,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以座向为主,一般以南方向为正面,这是因为南方气候温暖,阳光充足。
民居通常由中堂、前厅和后院组成,形成了“三合院”的格局。
中堂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前厅是客人接待的地方,后院则是家庭的私人空间。
传统民居注重通风和采光,建有天井、硗窗等结构,使得整个居室空气流通,明亮舒适。
此外,传统民居常采用木质结构,不仅环保耐用,还具有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其次,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十分精美。
传统民居以简约为美,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协调。
门窗、檐口等处常常精雕细刻,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传统民居的雕刻常常以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美好。
此外,传统民居还常用彩画进行装饰,用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审美观。
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不仅体现了匠心独运的技艺,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传统民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传统民居注重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强调了家族观念和家训传承。
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和装饰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庙宇建筑中常见的龙、凤等神兽图案,寓意着对神圣的崇拜和美好的祝福。
同时,传统民居还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和阶层差异,比如官宦人家常常有府门、抬梁等特殊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地位和荣耀。
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艺术,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统民居的特色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对于我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居的种类
民居的种类
民居是指居住在城乡地区的普通人家。
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构造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主要的民居种类。
1. 传统平房
传统平房是中国民居中最为普遍的类型,它以简约朴素的风格、低矮的建筑和传统的木结构为特点。
在南方地区,传统平房往往会多使用竹、秸秆等材料,以适应当地的湿润气候。
2. 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国常见的一种封闭式住宅结构。
它的建筑布局呈四边形,中央为天井,四周为房屋,形似“田”字,且屋顶和墙壁都为红砖封面,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3. 古村落
古村落通常分布在南方地区,它以传统住宅和民俗文化为主题,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
古村落内的住宅往往保持了原始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洋房
洋房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产物,通常采用石灰石或红砖砌筑,外观简洁大气,内部布局合理舒适。
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地,有许多欧美式的洋房,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和历史价值。
5. 茅草屋
茅草屋是一种简单、朴素的半地穴式住居,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它通常由土石墙和草、土覆盖的屋顶构成,具有优秀的隔热性能和可调节的湿度,在南疆地区还具有防沙保温等特殊功能。
总之,民居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因。
而这些民居也是中国人文历史的一部分,它们记录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历史风貌,值得我们珍视与保护。
中国经典的十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中国经典的⼗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上,⾄少有着这⼗种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影,这就是蒙古包,四合院,晋中⼤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楼,傣家⽵楼。
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多数⼈使⽤的两种建筑⽅式。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种房⼦,适于牧业⽣产和游牧⽣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特制的⽊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撑),⽤两⾄三层⽺⽑毡围裹⽽成,之后⽤马鬃或驼⽑拧成的绳⼦捆绑⽽成,其顶部⽤“乌耐”作⽀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盖着四⽅块的⽺⽑毡 “乌⽇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四合院四合院⼜称四合房,是中国的⼀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个院⼦四⾯建有房屋,从四⾯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般⽽⾔,⼤宅院中,第⼀进为门屋,第⼆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或眷属的活动空间,⼀般⼈不得随意进⼊,难怪古⼈有诗云:“庭院深深深⼏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学说。
三、晋中⼤院晋中⼤院也叫⼭西⼤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闻名,晋中⼤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带的晋商豪宅⼤院。
教学设计】《中国传统民居》
教学设计】《中国传统民居》教学设计】《中国传统民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民居的基本概念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特点,了解有代表性的民居布局及其典型特征。
通过掌握传统民居的特点和对典型民居解剖室的图解、分析,能够从功能特点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方面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升对传统民居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的方式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了解传统民居的特色,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本课内容。
通过自主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探究民居所体现的文化内涵,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通过讨论和分析概括归纳和总结所在地区的传统民居特色,进而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民居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民居之所以美,之所以能赢得当代人的共鸣,主要在于民居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民居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同时认识到,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传统民居的布局结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点及其体现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民居特有的艺术魅力和蕴含的深厚文化传统。
教学方式:学生合作探究研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提问:看到这个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家”字的演变。
2.你所理解的“家”,是什么?图片展示家从古至今家的变化。
二、教授新课一)北方民居——北京四合院1.出示图片,谈谈对四合院的直观感受,分析其布局特点。
学生:围合、方正、对称;内院、后院、外院分别住那些人,以组为单位找出其位置,并说明原因——内外有别。
北京四合院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礼教的缩影——内外有别、尊卑有序、长幼有矩。
2.师:观察主房和大门的位置,为什么要设在这样的位置?学生:大门位于东南方,八卦中主风的位置,柔风细雨从这里进入,是大吉的位置。
中国古代民居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特点“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概说⒈ 类型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中按平面形式把民居分为九种,其中横长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以三间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我国分布很广,北京最为典型.窑洞式穴居(见图)分布在我国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
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土窑洞, 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窑洞,还有少数民族种类繁多的民居式。
陕北窑洞⒉ 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各异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民居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在中国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西南少数民族和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居......等等,都强烈地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也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安排和方位。
只要是物质条件与社会方位改变了,它原有的那些含义就不复存在了,但适合后人生活需要的传统形式却被继承下来。
⒊ 布局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建筑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
①明确的流线好似画在人们心间的一副导游画,自然而然地引导人们到要去的地方。
例如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和西单,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有明确的流线层次。
②格局是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中国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
中国经典传统民居住宅的十大表现形式
中国经典传统民居住宅的十大表现形式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上,至少有着这十种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至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身影,这就是蒙古包,四合院,晋中大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土楼,傣家竹楼。
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而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大多数人使用的两种建筑方式。
一、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二、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三、晋中大院晋中大院也叫山西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
中国传统民居
———西南民居
一、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 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
朝鲜族满屋炕
陕西窑洞
北 京 四 合 院
客 家 围 垄 屋
皖南民居
四川民居特点: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注重装饰的彝族民居 (4)采用石、砖、木、竹等材料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为丽江民居中另一种常见的型式。由四栋房屋组 成,有四个院落,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 漏角天井,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
土掌房
土掌房是一种以粘土筑顶的平顶房。一般以石块为墙基,土坯砌 墙或者夯土为墙。墙上以木为梁,铺上柴草和稀泥,用细粘土锤 紧抹平, 形成平坦光滑的屋顶。多为平房。特点是冬暖夏凉,屋 顶可以储存物作晒场。
傣族竹楼
傣族多居住于山间、河谷的坝子,土地肥沃,气候炎热,干 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长期以来,形成了架空楼居的习俗, 即干栏建筑,多以竹、草为建筑材料,俗称“竹楼”。干栏 式竹楼适应当地环境,防潮湿、避虫兽、利于通风散热。
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 古城瓦屋,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 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
主要形式为吊脚楼。
建在江边的吊脚楼
山腰的建筑
侗族村寨的特色建筑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鼓楼主要 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 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 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1、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始终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
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的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2、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
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如图二)、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
庭院式民居这种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所谓庭院式民居即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为三间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形态。
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在具体表现上又可分成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3、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二、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
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
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
中国传统民居
1.昆明“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耳房)及 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一颗印”民居均为穿斗木构架,土 筑或土坯外墙,内隔断均为木板壁,形成灵巧,内向,封闭的外观 特点,适合于人口稠密、用地紧张而且气候较为温和的地方。 “一颗印”民居分布在昆明附近及滇中、滇南等地区,为汉族、彝 族、白族等采用。“一颗印”民居的平面空间布局反映了地区的自 然条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内向型、封闭型、宗法制的家庭结构和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
2.四川民居特点:
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 响,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民居建 筑中,在使用多功能的天井、檐廊和巧妙设置的望楼、碉楼等方 面有独到的处理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堪称四川民居一 绝。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 有机结合。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4)采用石、砖、木、竹等材料
山水环绕的傣族竹楼
6.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 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 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 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 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 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 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 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 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 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 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4-中国传统民居解构及运用
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为两进以上的院落。有的院落可以达到四列五进,形成长长的纵向轴线。四合院内院由二门起 到正房止,这个院落的平面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常有游廊围绕四个拐角处,联系垂花门、厢房与正房。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流线有以下三个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 的构成元素
综观民居的建筑空间,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室外空间的向往、依赖与营造。无论是纯粹的室外空 间还是半室外空间,以及室内空间对大自然的依赖,其间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一种对自然的执 着追求,一种对和谐的渴求。这些老房子,不只是建筑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自然界的魅 力使得古代中国人无处不在选择与它的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游离于古镇老街,漫步于山寨村舍, 在独特的空间中,感悟独特的意境。民居被赋之以灵性、赋之以生命。
中国传统民居 的构成元素
室内空间
这层层转合的空间区域,使局部和谐于整体,整体包涵于局部,造成了内部空间的平衡得体,是 民居室内空间整体分隔与局部和谐的多样、复合、统一的有力表现。无不是空无一切,而包含着深刻 的有。无是对有的更高发现。民居空间中,需要人用心体味的“无”,较之让人直观明了的“有”, 更具震撼,更易让人融入其中。这种感觉是没有任何所“有”的框架束缚的。所以“有”是“表诠”, “无”并非不诠,而是“遮诠”。人们往往会在一种虚空间的无中体会到实空间的有,让人体味到空 是一种意境,一种心灵体验。
※ 例如,北京四合院,住宅大门位于东南角上,门内迎面建影壁使外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就民居室内的“有”、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民居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民居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我国教育部门将中国传统民居纳入了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国传统民居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特点;2.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传统民居元素进行创作的能力;4. 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本教学实践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
四、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2.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3. 中国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4. 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民居的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介绍中国传统民居的发展历程、地域分布、建筑风格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丰富内涵。
3. 讲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从建筑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如木结构、瓦顶、斗拱等。
4. 讲解中国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介绍中国传统民居的门窗、柱础、梁枋等部位的装饰艺术,如木雕、砖雕、石雕等。
5. 实践环节1)欣赏中国传统民居的图片、模型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2)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民居特色的建筑作品;3)展示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魅力,强调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 学生运用传统民居元素进行创作的能力;4. 学生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2.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长。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5-中国传统民居赏析
北京四合院
精美雅致的雕饰艺术
北京四合院的雕饰,颇具特色,形式多样,有砖雕、石雕、 木雕、彩饰等,装饰着院落的各个角落,彰显出浓厚的民俗民 风和传统文化。人们往往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 等手法,借助联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表达出对幸 福、美好、富庶、吉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北京四合院
前庭后寝分水岭的垂花门
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二门”即指垂花门,也 叫“中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道很讲究的门,是前庭后寝的分水 岭和唯一通道。
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向外—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 称为“麻叶梁头”。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 头部雕饰出串珠、莲瓣、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 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 特殊的垂柱有关。两垂柱之间常有精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 “岁寒三友”、“福禄寿喜”、“玉棠富贵”等。这些精美的雕刻对 内宅有装点美化的作用,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基和房屋的尺度都比较高大,一般是三间,大型住宅为五间。正房的两侧 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 朵,故称耳房。左右对称,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 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 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问向外 开门,称为堂屋。堂屋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场所,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 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也就是说是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交汇之所。堂 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多做卧室,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非常严格,内宅中的 正房,位置优越显赫,要给老—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 也可与正房通,—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 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居❝第一章传统民居概述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地域性追求二、相关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著作抗战时期:起始阶段刘敦桢、刘致平主要进行收集资料和初步认识的工作,着重于民居的分类和特征描述解放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工学院1957.《徽州明代住宅》八十年代:民居研究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地域民居丛书:《浙江民居》《福建民居》《陕西民居》等村落方面:《建筑历史与理论》单德启三篇有关徽州村落的论文单项因素对民居形态的作用:张十庆、董西《风水理论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宗法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何红雨《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李秋香《诸葛村乡土建筑》《浙江新叶村乡土建筑》等几本著作,堪称地域型民居研究的典范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的民居测绘89年以来,陆元鼎召开“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每年都出版会议论文建筑界以外的研究:青年摄影师李玉祥《老房子》系列,包括《徽州民居》《福建民居》《山西民居》《江南水乡民居》《土家吊脚楼民居》中国人类学家林家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温州市规划设计院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很多港台与国外学者三、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1.乡土环境制约、利用2.乡土材料就地取材、经验理性的认知结构3.乡土技术与它所施加的对象——材料息息相关4.民间工匠技艺传承性、能动随机性5.乡土民俗物质要求、精神表达6.乡土经济贫穷阶层的经济制约、富裕阶层的经济实力四、居住建筑的历史原始社会商周时代汉代宋代明清时期❝第二章北京四合院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沿革1.元代(目前已无实物)●前院面积较大●工字形平面●每户八亩地2.清代(旗民分城)●前院面积较小,后院面积较大●取消工字形平面布局●面积减小:1亩,3~5亩3.清代后期起清末民初建造的带有西洋建筑形式的宅门二、北京四合院的基本格局1.四合院的基本方位:◆与胡同的方位有直接关系1)坐北朝南2)坐西朝东3)坐东朝西“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
”2.四合院的基本格局1)一进院落2)二进院落3)三进院落4)四进院落5)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6)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7)带花园式住宅三、北京四合院的风水讲究“阳宅相法”▪风水学的来源与基本原则▪风水学是我国古代的建筑(地理)环境学,它是我国古代先民为建城镇、村落、住宅、寺院、基地等,寻找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和选址布局理论。
▪发源于黄土高原连绵起伏的山丘地区▪主要原则:“负阴抱阳”①对周围地形的要求:马蹄形地形①对水的要求:前方有水②对方位的要求:面向南方风水学在相宅中的应用四、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关系1.建筑平面——“出入躲闪”厢房躲闪,突出正房耳房退够,突出正房游廊为衬,突出二门厢房与厢耳房宅门与倒座2.建筑立面——“高低错落”1)提高台明高度以突出主要建筑2)加大柱高尺寸以突出主要建筑3)进深尺寸对屋顶高度的影响4)举折的因素五、四合院建筑及其构造(一)宅门、影壁、上马石和拴马桩1.宅门的等级、种类和构造“门第”、“门派”、“门户”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两类:1)屋宇式门:根据门框槛的不同位置又分为:①广亮大门②金柱大门③蛮子门④如意门2)墙垣式门:①小门楼②西洋式宅门2.影壁的种类和构造1)种类:①照壁:位于宅门里面,呈一字形迎门而设的影壁②宅门外影壁③反八字影壁2)构造做法:①下碱部分②墙身部分③屋面部分3.上马石和拴马桩(二)垂花门、屏门、看面墙和抄手游廊1.垂花门和屏门:常见垂花门有一殿一卷式和单卷棚式两种2.看面墙和抄手游廊(三)主要建筑及其构造1.主体建筑的一般构架形式1)正房2)厢房3)倒座房4)后罩房2.墙体的形式及其构造1)山墙2)合抱山墙3)檐墙4)槛墙5)廊心墙和廊门筒子3.屋面的种类及其构造4.台基与地面(四)外檐装修◆外檐装修:用于室内外的空间分隔、围护。
1.门:街门、屏门2.隔扇、帘架和风门3.倒挂楣子、坐凳楣子4.棂条花格(五)内檐装修1.碧纱橱2.几腿罩、落地罩、落地花罩、栏杆罩、床罩3.圆光罩、八角罩4.博古架六、四合院建筑的装饰1.砖雕、石雕和木雕:1)砖雕2)石雕3)木雕2.油饰彩画第三章浙江天井院+一、概说1.气候条件:◆夏季闷热、暖季长、没有严重寒冷——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无防寒措施①避免太阳直晒:建筑毗连、外廊、敞厅、敞棚②加强通风:室内外空间相互连通、小天井、大门大窗◆雨量充沛——坡顶(30°)、深远出檐、设腰檐、瓦顶、雨披◆湿度大(80%)——阁楼、柱墙分开2.地形、地势: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河渠纵横、湖塘四布,平原面积不及三分之一——向“天”、向“水”、向“山”争取居住空间3.建筑材料:木、竹、石、砖、瓦、桐油沿海:砖石做墙,石板做地,杉木做梁架门窗,桐油和漆也比较普遍内地:夯土墙,灰土地面,桐油和漆用的比较少4.社会历史情况:经济、文化、政治上都居于重要地位大型住宅:内部讲究豪华排场,外观森严封闭,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小型住宅:外表朴实无华,但却适用、经济、美观+二、村镇布局1.村镇位置的选择:接近水源、交通便利、地势高爽、朝向良好、利于生产、避开自然灾害2.村镇布局与地形地势的关系:①一面临水或背山面水②两面临水③三面临水④居河流两岸⑤围绕水道的交叉点⑥居河槽尽端⑦沿主要道路⑧山岳地带⑨平原地区3.街坊、道路与水道的关系+三、建筑与地形结合1.临水建筑◆私用码头的做法◆借取河面空间的手法2.傍山建筑◆屋脊平行等高线布置◆屋脊垂直等高线布置◆其他+四、平面与空间处理1.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间,廊,敞厅,弄,披,楼层,阁楼,夹层,楼井,敞棚,走马楼2.平面类型“█”形平面,“▎”形平面,“▂”形平面,“L”形平面,“П”形平面,“H”形平面,“□”形平面,纵横拼联3.空间的争取和利用:出挑,山尖空间,零星小空间,4.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室内,室外,内外5.庭院天井的处理功能要求:通风换气、接受日照、解决采光、排泄或收集雨水、设置水池或绿化来调节小气候、堆放杂物、室外纳凉休息活动、宅内交通、美化生活环境等。
+五、体型面貌1.功能要求引起的体型变化1)因借主体与辅助建筑之间的体型组合关系2)空间处理手段在外观上的反映2.结构特点在体型上的反映3.材料、质感对建筑外观的影响4.几种构图手法的运用+均衡+韵律+对比+强调轮廓+六、木构架第四章各地民居介绍一、东北民居朝鲜满屋炕民居立面特点:低矮:室内净高2.2-2.4m构架:抬梁式屋顶:四坡水,歇山顶草顶,瓦顶墙体:夹心墙平面特点:地炕田字型空间东北大院▪以“一正四厢”的两进院为基本形态的离散式布局形成因素:冬季严寒土地辽阔礼制约束有所削弱满汉民族住居习俗相互渗透、影响构筑特点——华北民间木构架体系,厚墙厚顶墙体:土坯墙、厚砖墙、拉哈墙、“内生外熟”墙、“前浪后不浪”屋顶:起脊瓦顶、起脊草顶、碱土囤顶吉林省蒙古族普通民宅“摆行格尔”马架子井干式结构二、云南民居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1.云南“一颗印”构筑特点:房屋毗连以柁墩代替瓜柱降低层高、增加柱数、认真扣榫、加厚土墙、多用串枋、合柱墙体:夯土墙、土坯墙、卵石墙(砌滑墙)、条石墙内长外短的双坡屋顶,腰檐三间两耳2.云南大理民居--汉风坊屋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闽粤天井院主要环境特点:气候湿热两种基本型爬狮,四点金护厝(福建)、从厝(广东)四、新疆和田维吾尔族“阿以旺”环境特点:气候干燥、雨量极少,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
异常干热特点:1.外墙普遍不开窗,屋顶均为平顶,平面布置极为灵活2.住宅布局以“阿以旺”为中心。
3.居室分夏室、冬室4.常在宅内设“阿克赛乃”5.结构为梁柱承重,铺密肋平顶,厚土墙五、藏式碉房分布地区:青海、四川和西藏自治区等藏族人民的聚居区内环境特点:气候严寒、干燥少雨,盛产石材,缺乏木料构筑特点:三种基本形式:实体式天井式廊院式村落选址:山腰台地的边坡或平川的河谷地带随山就势,彼此错落六、西南干阑(栏)干栏式民居:人处其上,畜产居下的底层架空的居住建筑形式。
《旧唐书》解释:“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海南等省,是傣、壮、侗、苗、瑶等许多少数民族的住屋形式。
基本特征:用竹或木为柱梁搭成小楼,上层住人,下面做牲畜圈或储存杂物之用。
作用:避免贴地潮湿、有利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便于防洪排涝、适应地形1.傣族高楼干阑(水傣)构筑特点:歇山顶,歇山小,正脊短,下面屋面非常高大建材:传统用竹材,新民居用木材,以瓦覆顶方木柱靠通风解暑2.景颇族低楼干阑倒梯形屋面:长脊短檐楼面离地约60~100cm主要靠遮阳来防暑平面形式均为长条形3.广西壮族麻阑架空底层以竹编壁、板壁封闭,呈重楼外观4.贵州苗族半边楼七、西北窑洞黄土地带,地跨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
黄土土质粘度高、粘聚力、抗剪强度较强,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 优点:取暖制冷节约费用,面积大,使用时间长,隔音、防火、抗震等 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靠崖窑天井窑(下沉式窑洞)分布地区:河南省郑州市西部至三门峡市的陕县,山西省黄河北岸的平陆县和芮城县,陕西省渭河以北的乾县、淳化县和永寿县,甘肃省陇东的庆阳地区占地面积大:1亩-1亩半左右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院落藏地下,窑洞土中生覆土窑八、徽州天井院环境特点:黄山绵延、丘陵起伏,山地占十分之九。
地狭土瘠,田少民稠 主要特点:1.以毗连的、带楼层的正屋、两厢围合成三合天井院的基本单元。
2.天井面积不大,但发挥很大效能。
3.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周边高墙围护。
4.建筑外观尺度近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
十一、晋陕窄院▪主要分布于晋中南地区和陕西的关中地区▪以窄长的庭院为主要特征▪厚墙单坡顶▪环境特点:夏季干热,风沙大,人多地少十二、贵州石板房十三、土掌房:滇中一带常用,滇南一带常与瓦房相结合土墙、密梁上填土的平屋顶十四、客家土楼大家族聚居:同宅、同楼聚居同居异财超大规模的大家族聚居平等聚居向心聚居几种类型:1.围垅屋2.福建土楼三堂两横:前低后高,层层跌落,由上堂、中堂、下堂和两侧的横屋组成3.江西围子十五、蒙疆毡包居住在内蒙古、新疆辽阔草原的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的广大牧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圆形的、便于拆装、迁移的活动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