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定都北京的历史原因

合集下载

首都北京(一)——北京之历史、人文、地理简述

首都北京(一)——北京之历史、人文、地理简述

首都北京(一)——北京之历史、人文、地理简述北京之地,一片重山环绕的半封闭小平原,西面与太行山脉东麓和秦岭东部余脉相接,北面和东北面横亘着燕山山脉,东南面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敞开。

侯仁之先生在其著作《北平历史地理》中提到,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里斯曾生动地将这片三面环山、一面开敞的小平原称为“北平湾”(北京湾)。

由于燕山的天然屏障作用,北京湾内降雨丰富,冬季温度相对较高。

古浑河、古白河接近平行地从西北向东南流经北京湾,交汇后最终注入渤海湾。

中心地区处于两河之间,由黏土和黄土覆盖。

从气候、水土方面来看,古代北京湾不愧为一块风水宝地。

周口店龙骨山,位于传统北京城几何中心点景山西南约50公里之外。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间,晚期猿人北京人就已经在此繁衍生息,并与年代更久远的元谋人一样留下了制造石器和使用火这两项早期人类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距今约3万年前,晚期智人山顶洞人在此地建立母系氏族公社,他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并制造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品(用穿孔石珠、兽牙和海蚶壳做成的项链饰品)。

虽然关于北京人、山顶洞人与现代人类之间的关系尚无统一定论,也无法证明他们的足迹是否到达过现在的北京城中心所在之地,但他们的出现以及留下的文化成就足以证明北京确实是一处历史悠久、适宜孕育人类文化之地。

北京城,地处中原农耕区与塞外游牧区之交汇处,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正是由于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北京得以从边疆之城发展为王朝国都。

据现有文字记载,北京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800余年建都史。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后进行了分封,其中“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蓟、燕两个诸侯国的分封,被普遍认为是北京建城之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蓟已经变成燕国的都城,虽然相对中原地区而言只是边疆之城,但直至五代十国时期都是历朝历代重兵把守之重镇。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之后,封建王朝最大的边疆问题已经由西北部转移到北部、东北部,此时蓟城已更名为幽州,作为扼守北方游牧区进入中原农耕区最短天然通道的门户,幽州这一边疆城市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洛阳师范学院期末作业(论文)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年级: 2011级学号:110544126姓名: 孟凡飞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控制方向)指导老师: 王静二零一二年十二月目录目录 (2)摘要 (3)第1章引言 (3)第2章北京的地理环境 (3)2.1地理位置 (3)2.2气候环境 (3)3古近北京 (3)3.1古代北京 (3)3.2近代北京 (4)4.北京的符号 (4)4.1天安门 (4)4.2故宫 (4)4.3天坛 (5)4.4长城 (5)4.5圆明园 (5)4.6四合院、胡同 (5)结束语 (5)参考文献 (6)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摘要:北京在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

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

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称大都。

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

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朝时期北京成为第一个汉族王朝的首都。

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

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当之无愧!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都城;首都1.引言我国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

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资源。

2北京的地理环境2.1地理位置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

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

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2.2气候环境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北京地名的由来

北京地名的由来

北京地名的由来北京市(Beijing Shi)位于东经116.4°,北纬39.9°,在华北平原北端。

为我国首都。

古称蓟。

春秋战国时为燕地。

秦为上谷郡地。

汉为广阳郡,隋唐为幽州治所。

辽置南京,也称燕京。

宋为燕山府。

金为中都。

元为大都。

明改北平府。

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

据《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

”顺天府下云:“永乐元年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

”永乐十九年迁都于此,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

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为北平。

1949年复改北京市。

据《尔雅》:“绝高为京。

”据《公羊传》:“京者何?大也。

”由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最高领导层所在地,故称京,又因地处北方,与南京相对而北京。

昌平县(Changping Xian)位于东经116.2°,北纬40.2°,在北京市西北。

汉置昌平县。

治所屡徙。

明景泰三年(1488年)徙今昌平县治。

据《清一统志》:“昌平城南有南沙河,此河又名昌平水,故县以水得名。

”密云县(Miyun Xian)位于东经116.8°,北纬40.3°,在北京市东北部。

后魏时置密云郡,并置密云县,因县南有密云山而得名。

据《名胜志》:“山藏云雾,县取名。

”即山藏云雾中,得名密云山,县以山为名。

也有人认为此说不确。

通县(Tong Xian)位于东经116.6°,北纬39.8°,在北京市东部。

西汉置路县,东汉改潞县。

金设通州。

据《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

俗称北通州,以别于江苏省之南通。

1914年改为通县。

延庆县(Yanqing Xian)位于东经115.9°,北纬40.4°,在北京市西北部。

元置龙庆州,《明一统志》卷五:“以仁宗生于此,升为龙庆州。

”永乐三年(1405年)改置隆庆卫。

明永乐十一年改隆庆州,明隆庆年因避隆庆年号,改延庆州。

北京的历史故事简介

北京的历史故事简介

北京的历史故事简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关于北京历史的简要概述:
1.建城历史:北京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 年,当时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北京地区从此开始有了城邑。

2.金朝时期:公元1115 年,金朝在北京地区建立了中都,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3.元朝时期:公元1271 年,元朝建立,将中都改为大都,作为首都。

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明朝时期:明朝建立后,将大都改为北平。

明朝时期,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修建了紫禁城等著名建筑。

5.清朝时期:清朝建立后,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在此建立了清朝的皇宫。

清朝时期,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6.近现代时期: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7.文化遗产: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天安门广场、长城等著名景点,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

北京城何以成为北京城?

北京城何以成为北京城?

北京城何以成为北京城?“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

”一首《卢沟谣》道出了西山、永定河与北京城的密切联系。

如果将永定河比作哺育北京城的母亲,那么西山就好像护佑北京城的父亲。

西山属于太行山的余脉,连同穿越其间的交通孔道,历来是北京构筑军事防线的天然屏障与险关要隘。

穿越西山的永定河挟带巨量泥沙,塑造了水甘土厚的北京小平原。

南北向延展的西山与自西北向东南流淌的永定河,构成了山水交互的天然形胜,共同为辽金以来建都北京的宏图伟业奠定了地理基础,也为人类活动上演波澜壮阔的史诗大剧提供了广阔舞台。

永定河北京段滩区植被茂密(微信公众号“国资京京”)山环水抱灵秀天成西山与永定河,构成了北京西部的地理骨架。

翻开地形图可以看到,在北京市辖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北部、东北部三面都是山区,东南部则是缓缓延伸的平原。

地质学家因此将北京城所在的三面环山的小平原称为北京湾,又叫北京小平原,是华北平原的北端顶点。

北京中心城区位于小平原的西南部,与平原北部的军都山和东北部的燕山山脉相比,距离京城最近的山脉就是西山。

什刹海银锭桥上的著名景致银锭观山,所观者也是西山。

穿越西山,为北京城发展提供水源、灌溉的重要河流便是永定河。

华北平原历史上出现过邯郸、邺城等多座都城,唯有北京自辽金以来地位逐步上升,进而成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

北京这座古老的大都市是如何选址的?为什么北京城出现在此处?这曾是历史学界与地理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

有人提出早期北京城的出现不过是偶然选择。

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探查北京城市起源与西山永定河的关系,便会发现实际上这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历史选择。

先秦时代的《管子》一书,总结了设立都城的重要条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西山与永定河,就是决定北京早期城市起源的地理条件。

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区的总称,北起昌平区南口关沟与军都山分界,南达房山区拒马河谷地,西与河北省张家口、保定山区交界,东抵北京小平原西侧,是北京城西侧的主要地理屏障。

话说三千年的北京城

话说三千年的北京城

话说三千年的北京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有三千多年,其间主要出现了三个都城级别的城址。

一个是在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村的西周燕都,另一个是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的蓟城,后来发展成为唐幽州城、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这两个城应该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第三个城就是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我们今天北京城区的核心区域也是从这个城发展过来的,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总体来说,由于北京建城历史悠久,特别是近一千年以来,北京成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城市的营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时至今日,尽管城墙、城门已很不完整,但保留的都城类型性遗迹、个体性遗迹还是比较丰富。

房山区的董家林村,三千多年前的燕都古城遗迹仍在;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见证了一千年前辽南京城的沧桑;丰台区凤凰嘴村的土城遗址和玉林小区的水关遗址,体现了八百多年金中都城的气魄;元大都的城墙遗迹和西城区的妙应寺白塔,彰显了七百多年元大都城的辉煌。

到明清北京城,留下了更丰富的遗迹,宫殿如海的紫禁城,九坛八庙的皇家祭坛,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还有数不清的胡同四合院。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显现出北京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典型的代表。

从“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谈起说到北京城的起源和发展,在民间有不少俗语民谚,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这个民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的一部书,这部书的名字叫作《天府广记》。

其中记载的这句民谚叫作“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

很显然,这个民谚的落脚点主要是说潭柘寺很古老,而幽州则指的是幽州城,不是现在流传的“北京城”。

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到现在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而幽州城,狭义地讲,指的是唐朝时的北京城,如果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显然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这个民谚是对的。

但问题是唐朝的幽州城并不是唐朝时才建造的,是在前面城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在唐之前的这个城叫作什么城呢?就是今天我后面要讲到的蓟城。

北京都城的演变

北京都城的演变
液池构成内院的用水系统。在积水潭附近成为商旅繁华地区。
• 9、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南北主干道两侧砌明渠,并在城墙砌有排水涵洞。
• 10、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
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元大都
• 1、它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的结合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 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 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 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
于公元1153年,金国将都城迁 至辽南京即金中都北京。并参 照宋代汴梁(开封)的形制进 行规划设计。
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为蒙古 兵攻占,遭彻底破坏。
元大都
• 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并逐渐向中原拓展,

• 金:62年,1152-1214年 • 元:97年,1271-1368年 • 明:223年,1421-1644年 • 清:268年,1644-1912年 •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1949-2014
合计:732年
金中都 元大都 明北京 清北京
金中都
•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 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大。
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业 城市的发展。首先,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其次,城 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是不断成长。 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城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建。

定都北京的原因

定都北京的原因

明清时期出于那些考虑定都北京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

东距渤海150公里。

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

其雄踞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东北部,由太行山(西山)与军都山及燕山山脉所环抱,造成形似“海湾”之势,故自古就有“北京湾”之称。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

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 40平方公里。

人口1150万。

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气候的不同特色,不论你何时来京观光,均有迷人的风彩。

北京春秋季较短,夏冬季稍长。

一月份较冷,月均气温-4.7℃,七月份稍热,月均气温2 6.1℃。

年均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80天。

这里地理位置显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历来被视为藏龙卧虎的神州宝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

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

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

公元前三世纪后,此地历为秦、汉、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镇。

公元十世纪初,我国东北的契丹族建立辽朝,将这里作为陪都,名南京。

1125年,女真族兴起,灭辽而建金朝,正式于此建都,定名中都,并大兴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华的宫殿。

中都城在今广安门一带,但1215年毁于兵火。

这一年,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举兵南下,相继灭了金朝和避于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统一了中国。

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为大都,此是今天旧北京城的前身。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北京作为有影响的都城可以从938年算起,比南京晚了七个世纪。

后起的金、元情况大致相同,既要统治中原,不可能将首都设在民族的发祥地,但又不能离得过远。

于是北京就成为最合适的地方。

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谈谈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主要都城定位的问题。

定位就是指首都应该确定在全国范围内的哪一个地理位置或者说区位上。

从宏观的方面讲,这个位置必须是最有利的,其他地点都不如它。

从微观的方面讲,这个地点的地理环境又适宜建设都城。

前贤今哲对中国古都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我在这里想换一个角度,从政治地理背景来思考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

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

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再仔细一点分析,每一组的定都过程及其变迁都出现往复徘徊现象。

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里同时存在两个地点都适宜建都的情况,难有绝对的取舍,于是首都经常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搬迁,这种搬迁不仅仅发生于王朝变更之后,有时在一个朝代里也存在短时迁移或同时两都并建的情况。

仔细点说,在从西周到唐代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西安与洛阳都同时是适宜建都的地方,所以首都在两地之间徘徊搬迁多次。

从唐末到北宋200年间,则是洛阳与开封的徘徊时期,这可以算作是一个短短的间奏曲。

而大致从金朝至今则是从北京到南京的往复时期,这一时期也长达800年,而且由于与当代相关连,更显其重要。

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

除此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

元明清定都北京的原因

元明清定都北京的原因

明清时期出于那些考虑定都北京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

东距渤海150公里。

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

其雄踞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东北部,由太行山(西山)与军都山及燕山山脉所环抱,造成形似“海湾”之势,故自古就有“北京湾”之称。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

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平方公里。

人口1150万。

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气候的不同特色,不论你何时来京观光,均有迷人的风彩。

北京春秋季较短,夏冬季稍长。

一月份较冷,月均气温-4.7℃,七月份稍热,月均气温26.1℃。

年均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80天。

这里地理位置显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历来被视为藏龙卧虎的神州宝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

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

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

公元前三世纪后,此地历为秦、汉、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镇。

公元十世纪初,我国东北的契丹族建立辽朝,将这里作为陪都,名南京。

1125年,女真族兴起,灭辽而建金朝,正式于此建都,定名中都,并大兴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华的宫殿。

中都城在今广安门一带,但1215年毁于兵火。

这一年,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举兵南下,相继灭了金朝和避于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统一了中国。

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为大都,此是今天旧北京城的前身。

北京城两个重要的为什么

北京城两个重要的为什么

吉大利之兆。 玄武由北方七宿组成,其形
呈龟蛇相缠之状,故日玄武。北 京的北边( 特别是八达岭一带) , 峰峦相缠,酷似龟蛇缠绕。此尤 大吉大利 之兆。
撇开文化,从实用角度考 察,北京的地理位置也是卜分难 得的。从军事上来说,它位于中 原与塞外的交界处。燕山东西绵 延千余 公里,有隘口 120处 ,正 所谓 “一夫当 关,万夫 莫开”。 明 代长城上的著名关隘居庸关,位 于北京昌平区西北,关隘两旁高 山夹峙,在长1 5千米的沟谷中, 南有南口,北有八达岭,是北京 通向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通道。像 古北 口,只能 通人,车 马难过, 民 族英雄冯玉祥的军队曾在此地凭 险势抗击日本入侵的军队。凡北 方的入侵之敌,觊觎中原,不能 不先过北京这一关。一旦突破北 京的防守,几乎可以一马平川, 再无如此坚固的要塞了。所以清
术数,本意为权术或治国之 策, 后转意为 以占候、 『、筮、 星 命等推算人事吉凶祸福的迷信方 法。论及中国传统文化或文化传 统都不可能不谈术数,因为它与 中国古 代的哲学、 政治学、文 学、 城市、建筑、美术、中医、民俗 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表面看,术数与科学对立, 实际上,中国早期的人文文化正 是萌芽于术数( 正如西方科学萌 芽于神学)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 国人就已懂得利用天文、形法的 知识选择城市建设地点,根据地 势、水脉、风向、气候等自然因 素决定建筑物的朝向、配置与规
19 叭年 , 英军 扒 开永 定 门东 侧外城城墙,将铁路终点东延至 正阳门东侧,即后来的正阳门东 火车站( 前门火车站) ,以便使馆 人员在战乱时乘车撤至天津。英 军还将东便门南的外城东城墙扒 开,修建了东便门至通州的铁路 支线。
19 12~ 194 9年 期间 ,对 北京 城池进行了小规模的拆除和改 动。1 915 年,修建北京环城铁路 时,将东北和东南角楼附近敌台 拆除 ,角 楼两边 城墙上 各辟 券 洞,以便火车通行;德胜门、安 定门、朝阳门、东直门的瓮城及 闸楼也被拆除。正阳门瓮城被拆 除。为方便交通,在城墙上开辟 了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等通 道。 皇城城 墙也大多 被陆续 拆 除。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

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可知当时元朝的疆域包括蒙古全境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泰国、缅甸北部等地,其领域的面积是现在中国疆土的两倍之大。

元朝的疆域都深入了欧洲和东南亚一带但是忽必烈在定都时却选择了北京。

首先,元朝的都城元大都是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的,忽必烈意识到北京位于东南西北的交汇点上,不管是出兵南下还是北上,都可以缩短战争的供给线,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因此定都北京。

其次,元朝内部的统治也并不太平,虽然元朝的疆域很大,但实际上都是由蒙古族内部各个部落的可汗所有。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时,其他的可汗国实际上已经独立存在,所有虽然在法律上是属于元朝,但实际上他们各自为攻。

因为忽必烈的父亲拖雷的领地治所是今天的北京地区,因此忽必烈也就定都在北京。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元朝选择都城的时候,是由天文学家、风水学家刘秉忠和郭守敬师徒二人根据风水选择北京的。

刘、郭二人认为北京城是一个风水极佳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是“卧龙”之地。

元朝定都北京,依然离不开地利人和的建都原则,之前的金人就认定,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它面平陆,负厚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财货骈集,天险地利。

蒙古人认识到北京位于东西地势交汇点上,进可扼控中原,最关键是退可依托故地漠北,一溜烟遁回老家。

在古代,北京是华夏文化的北端地带,"一墙之外,逼近大虏",它背靠南部广阔的汉文化区域,北视北狄,西拒西戎,东抗东夷。

而在北部的蒙古民族看来,他们入主中原后,北京则成了中心地带。

明代人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明代中原王朝都这么认为,何况北方少数民族王朝。

山河形胜之地_应运而兴之都_从金_元定都北京看北京的地位与作用

山河形胜之地_应运而兴之都_从金_元定都北京看北京的地位与作用

[收稿日期] 2002-12-26[作者简介] 朱耀廷(1944—),男,河北安平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人文系教授、系主任,从事中国古代史与文化史教学与研究。

・北京历史与文化・山河形胜之地,应运而兴之都———从金、元定都北京看北京的地位与作用朱耀廷(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数百座都城,其中名闻天下者也有所谓“六大古都”、“七大古都”之说。

但自从1153年金海陵王定都中都(今北京市)之后,北京就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首都,历经元、明、清850年的风雨沧桑,再没有第二座城市可以与之比肩抗衡。

金朝曾经三次迁都,导致了三种结果。

蒙古统治者适应统治区域的扩大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先是将首都从和林迁至开平,到忽必烈时又迁都大都,建成了一座多民族国家雄伟壮丽的都城。

后来明朝又从南京迁都北京,清朝则从沈阳迁都北京。

它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无论是东北的会宁府、沈阳,漠北、漠南的和林、开平,还是中原的开封、江南的南京,都不能承担君临天下的都城的任务,只有以北京为首都才能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见,北京不愧为“山河形胜之地,应运而兴之都”。

[关键词] 北京;山河形胜;应运而兴;帝王之都;中华之都;旅游之都;国际之都[中图分类号] K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0310(2003)0120072210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数百座都城,其中名闻天下者也有所谓“六大古都”、“七大古都”,诸如长安、洛阳、南京、开封等地也皆为山河形胜、人文荟萃、经济发达之地。

但自从金海陵王完颜亮定都中都(今北京市)之后,北京就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首都,历经元、明、清850年的风雨沧桑,再没有第二座城市可以与之比肩抗衡。

其原因何在呢?认真分析一下金、元迁都、定都的过程,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且可以进一步认识北京的地位与作用。

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北京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城市之一,是四个直辖市之一。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北京的历史北京是中国的著名古都,在中国的历史上,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5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原始社会时期,北京盆地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在历史上,北京先后在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北齐等时期出现过不同的名称。

明成祖永乐年间,将北京称为今日的北京,并建立官署和城墙。

北京是一个充满战争的城市,在历史上北京曾多次被外族侵略,例如在元代,由于蒙古族的统治,在北京形成了北方各民族交流的大都市。

明朝时期,北京又成为了庞大的帝国的政治中心,在此期间,北京的文化发展也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例如有著名的故宫、天坛等。

二、北京的文化背景北京的文化丰富多彩,涵盖着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

1.建筑文化北京是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例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等等。

这些建筑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特殊意义。

2.艺术文化在北京,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文化。

京梆子、评剧、昆曲、京剧等艺术形式的流传使得北京的文艺氛围非常浓厚。

3.历史文化在历史上,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心地带,有许多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体现在这里。

例如,天安门广场、北海公园、前门等文化遗产的保存使得北京在历史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

4.民俗文化在北京,民俗文化是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

例如,庙会、清明节在北京都有着特殊的情感体现,这些传统文化的重复体现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5.吃的文化北京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从餐桌上的银碟小炒、烤鸭、羊蝎子,到小吃的扁食、豆汁、炸酱面等等,都是北京的代表饮食文化。

三、北京的未来发展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崛起、人口的持续增长,北京的未来发展前途是非常广阔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将不断涌现,从而推动北京的文化和科技水平更上一层楼。

在未来发展中,北京将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为构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世界文化大市的城市之一,引领中国文化创新,成为一个穿越历史和未来的文化古都。

北京历史古都的中心

北京历史古都的中心

北京历史古都的中心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

多年来,北京一直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本文将探讨北京历史古都的中心地位,并从历史、文化和人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中的北京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自古以来,北京就是帝王统治和政权中心的所在地。

在明清两朝期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在政治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举例来说,明朝的永乐大典和清朝的康熙字典都在北京编撰完成,表明了北京在书法、文学等领域的重要地位。

二、文化中的北京北京作为文化古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充满古代气息。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故宫和天坛。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保存着大量的宫殿、祭祀和文化遗产。

而天坛是供奉皇帝祈雨祷告的场所,也是世界遗产之一。

这两个地方体现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重要性。

另外,北京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如圆明园、颐和园以及北京四合院等。

这些地方不仅是历史遗迹,也是文化的体现。

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北京四合院代表了传统的京津冀民居建筑风格,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文中的北京除了历史和文化,北京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作为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的首都,北京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尝到各种各样的美食,感受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领略到中国不同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

北京还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展示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它们不仅是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场所,也是人们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此外,北京还有各种传统和现代的庆典活动。

比如春节期间的庙会、元宵节的灯展、国庆节的盛大阅兵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使得北京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报告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报告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报告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北京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京城的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展现了明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报告将对明清北京城进行总体分析。

一、政治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帝王的居所和政务中枢。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并在此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确立了北京作为国都的地位。

清朝时期,清太祖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后,也将北京定为国都,扩建了紫禁城,修建了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和圆明园等。

二、经济方面三、社会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社会比较复杂,有明清两个朝代的政权更迭和社会阶层的变动。

首先,明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但北京城作为帝王的居所,相对而言相对稳定。

而在清朝时期,随着满族的统治,北京城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封建贵族和满族族人成为社会的核心,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其次,由于北京城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圈和社会群体。

各地来京的官员、商人、学者等人才在北京交流互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四、文化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文化发展繁荣,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果。

首先是建筑艺术方面,明清时期的宫殿、园林和庙宇等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如紫禁城、天坛和孔庙等。

其次是文学艺术方面,明代的文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丰富的戏曲、诗词和小说等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和《西游记》等。

清代则以舞蹈、曲艺和绘画等表演艺术为主,如京剧和素描画等。

此外,北京城还是官方教育的中心,各级学府如南书院、国子监等均设立于此,为培养人才和普及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反映出了明清社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元代建北京城的历史

元代建北京城的历史

元代建北京城的历史现存的北京中轴线,是当年建造元大都的时候就确定下来的,后来历经明清两代都城未曾改变。

可是为什么元代建北京城时为何将中轴线修歪了?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元代建北京城的历史,告诉你元代建北京城时为何将中轴线修歪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元代建北京城的历史·中轴线为什么修歪了?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当年的元朝重臣刘秉忠在规划设计元大都时,首先就确定了中轴线的位置,那就是今天的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鼓楼、钟楼正门的门缝连接线。

故宫就是以此中轴线的位置次第铺展建造的。

换句话说,元、明、清三代历朝皇帝的龙椅就摆在这条中轴线上。

如果中轴线的指向不是正南正北,岂不是说,皇帝的龙椅都坐歪了?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在中轴线的两个不同的地方分别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

在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这也就暗示着中轴线实际就是沿着子午线的方向。

但是,有一个叫夔中羽的老先生,却在8年前发现事情有点儿不太对劲儿。

这位老先生不简单,已经75岁了,退休前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都作出过贡献。

2004年的时候,夔中羽为了设计航空拍摄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准确飞行路线,拿了巨幅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仔细观察。

后来他回忆说,当他的目光沿着中轴线一路北上时,“不知不觉的,脑袋有点儿向左歪。

”对于有着多年丰富测量工作经验的夔中羽来说,这一点偏离逃不过他的眼睛。

在多年科研工作中养成了严谨作风的夔中羽特意找到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负责人。

那位负责人告诉夔中羽,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规划部门在测量中就发现了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事实。

由于偏离得不太多,一般市民根本感觉不出来,这个事儿也没有对外说。

实测中轴线偏了2度多夔中羽找来了大比例尺北京地形图。

在地图上选择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南端永定门桥、北端钟楼和中间的地安门十字路口中心等几个点,进行量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离蒙古草原近,长城就在北京边上,离东北蛮夷也就咫尺之距,在野蛮民族的包围之下,作为中国的首都来说是不是有点危险呢?何况,经过蒙元的屠杀之后,以及之前的各种胡人的屠杀,北方的中国民气已经很弱了,民众中作了汉奸的以及和胡人杂交的应该不在少数,这样的情况下,定都北京是否缺少民气的支撑?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一个吴三桂,放清军入山海关,北京便被蛮夷一举控制了,并自称中华正朔,号令中国。虽然攻占了北京之后,清军并没有真的控制中国,但是大家意识中首都为一国之首,都被控制了,大明官兵选择了归顺,各地的民众也便选择了屈服。所以,满清轻易地窃取了中国,这难道与明朝首都在北京没有重要关系吗?南京虽然富庶,最初能保半壁江山,后来连半壁江山也保不住了。因为元明以后,水军和火器很发达了。
蒙元定都在北京,这很好理解。北京离蒙元老巢蒙古较近,离东北的游牧、渔猎民族也较近,蒙古人在北京统治中国,多少会添一些安全感。可是,明朝定都北京,我就不可理解了。在中国历史上,北京只被蒙元立为首都,作为殖民压迫的策源地,支撑过蒙元100年不到的统治。明朝作为汉人的政权,是中国的正朔,为何还以蛮夷订立的首都为首都呢?
元代蒙古贵州巴图南曾对忽必烈极力推荐北京,《元史·巴图鲁》记载巴图南语:"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于是,忽必烈决定定都于燕.
元代的士人都知道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描述北京"右拥太行,左注小伙子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
元明清定都北京的原因
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移向江南,东北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为优势的开封遂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如果包括金朝末年躲避蒙古压力从中都(今北京市)迁都于此,开封建都历时二百二十一年。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分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大多以所在州(郡)的治所为国都。如十六国时成汉立国益州,以成都为都城;前凉据有凉州,以姑臧为都。各割据政权一般只设国都而无陪都之制。
北京离北边的边界太近,确实造成明政权时有不安.但是,明政权衰败的原因不在地理,而在封建统治者.如果不是这样,清朝怎么能继续在北京建都二百多年

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皆定都北京,历时六百年之久。至于南京,虽然邻近富庶的江南地区,又有大江之险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国,然而长江巨防毕竟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适于保东南半壁江山。东晋南朝择都建康故能多延岁月,若图南北一统,则显得难于驾驭。而北京,南抚中原,北连朔漠,地处华北平原同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交通联系的门户,依山带海,形胜可恃。当统一王朝由北方民族建立或外界威胁主要来自东北方向时,定都北京具有维系祖庭、关系国运的重要意义。因而北京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时间最长的京都。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远离富庶的江南经济区,使元、明、清三代始终为解决都城的供给问题而费尽心力,并因此而产生诸多政治问题。北京在清朝入关之前已经作为元,明,两个朝代的都城了。可以说是一个帝王之都,文化底蕴和经济条件都相对发达。
唐朝如果定都,范阳,皇帝直接掌控的禁军,可以在北方的草原上受到历练,唐军也不至于被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打的跑到四川。
现在我们国家和平了三十多年,现在很多士兵的素质不敢恭维,虽然国家也明白这道理,但没办法。成平日久,就是这个样子。
再者,明朝的皇帝大多头脑都很清醒,有些虽然个人生活有些问题,但并不能说他们昏庸。只不过是被清朝抹黑的太严重,清朝是外族入主中国,他们生怕大家怀念本族皇帝的好,所以死命的抹黑明朝。如果大家不理解,大可以参照本朝是怎么抹黑民国的。其实,如果民国统一天下,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大可以参照今天的台湾。
明人普遍认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举.万历年间修撰的《顺天府志》卷一云:"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
明末,朱明政权江河日下,大厦将倾.有些风水先生认为应归罪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代都燕200年,英宗被俘,武宗被围阳和,李自成围京师,多灾多难,政局一直不稳.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历史,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当时叫蓟丘,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又在线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镇元代残余的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坛,北面有地坛,东南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北宋就是始终无法获得幽云十六州而缺少了和游牧民族对抗的天然防线。
战略总是被动防御,无法主动进攻。
明朝定都北京,天然防线加上与蒙古和女真毗邻,马匹从来都不缺少,也可以培养自己的骑兵。宋朝缺少铁骑,使宋朝虽然打了胜仗,但无法歼灭游牧民族的有生力量,他们根本不惧怕宋兵。因为送兵根本无法把他们打残废。
北京是一个天然防线,宋朝的教训表明,只要这个防线丢了,中原就不保。这里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不迁都这里去哪里呢?
朱棣把司令部放在边境上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子孙后代不忘忧患。尽管他的这个动机其实根本做不到。
明朝定都北京 已经是最明智之举
北京是游猎民族入主中原的必经之路,失去北京国家就灭亡一半了。
唐朝定都陕西西安,结果五胡乱华,被盘踞在西北的少数民族作乱中断了大唐盛世,并导致了数十年的混战和动乱。
宋朝定都河南开封,位置还是可以的,但是蒙古人那时候所向披靡,横扫欧亚,中国也难逃一劫。但是南宋后来的迁都金陵,至少多保存了中华文明一些时间,在民族的生死存续关头,这样的一点保存都是有巨大意义的。
北京之所以历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面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历代先哲的重视.
2,北京的地理位置优秀,北望长城,东濒渤海,易受难攻,而且离满清的大本营沈阳位置较近,进可攻,退可守,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都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北京作为当年大明的国都,满清的定都技巧显然是“占都城已诛复国之心”。试想一下,国都都被别人占领了,复国的信心和锐气一定是大不如前了。这是从思想角度分析的。
4,在北京建都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如果重新建立新都,则太耗费生产,对于一个刚刚趋于稳定的国家来说是不利于统治的。而且当年清人在中原、江南杀伐太重,如果建都于这些地方显然不得民心.
清朝定都北京,就是个错了,已经把蒙古联姻连成一块了,没有北方忧患,只因距离东北近,而且有现成的北京城,所以就定都北京,这可以是理由,但历史证明是错的。清朝不必守国门,而且在面对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列强,你就算守国门也已丧失了明朝时代的优势了。晚清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天津沦陷.
再者,定都北京,可以使得农耕民族的中央军受到历练。明朝禁军的战斗力,一直都很强。反观南京的明军,东南倭乱时,百十号倭寇可以长驱直入打到南京城下,原因很简单,太平盛世久了,民不知兵。军队的素质自然就会滑落。
纵观整个唐朝,虽然唐军有时挺窝囊,胜率不高。但,唐军有令游牧民族闻风丧胆的铁骑,步兵和骑兵的合理配合,使唐军在唐初的拓边战争中,打残了几个少数民族。东突厥,西突厥,高昌,回鹘,龟兹等。
而宋朝由于缺乏骑兵,使西夏在西北一天天做大,最后于宋朝分庭抗礼。明朝处于对宋朝的前车之鉴,又因为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所以迁都北京应该算明智之举。而且即使土木之变后,于谦力守北京,也使明朝不必半壁江山。如果仍定都南京,还没发展出海洋新时代,恐怕就只剩半壁江山了,因为中国在海洋方面的发展速度不会太快,而北方游牧人的进攻却不会比历朝历代慢。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询问大臣可否在此建都.臣僚们认为这是元代亡国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鲍频说: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南京兴王之地,不必改图.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赶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去当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他的封地(时称燕京),龙潜于此,多有经营.上有所好,下必应之,他的臣僚纷纷表示赞同.《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群臣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