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学习资料]高考学习复习资料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1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学案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1)清末“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当时,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在这种形势下,腐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风雨飘摇的反动统治,被迫实施了“新政”。
(2)1901年,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宣布实施“新政”,内容包括: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3)从1901年清末“新政”的内容来看,只是涉及了一些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变革,处于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只字不提,“新政”根本没有触及到封建生产关系,目的只是以“新政”为幌子,来最终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故“新政”不可能使清政府摆脱困难,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清政府的统治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声中岌岌可危。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新政”的内容中也客观上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清末“新政”和1898年戊戌变法都是清政府在面临严重统治危机条件下发生的,它们都属于清政府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社会变革。
但从根本上来讲,两者有许多的不同之处:A.领导者不同。
前者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动和领导的,后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最高统治者主持和领导的。
B.性质不同。
前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因为在19世纪末,“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维新派把救亡与变法联系起来,提出改良方案,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后者是清政府组织的一次自救与变革,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而且推行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地主官僚。
C.应付的内外局势的侧重点不同。
从国际背景看,都发生在重大的对外民族战争之后;从国内形势看,都面临尖锐的阶级矛盾。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38(教学借鉴)
题组层级快练(三十八)1.(2015·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期中考试)清末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下表所列是清末立宪运动的经过,以及该段时期的大事。
改革措施其他事件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颁布预备立宪上谕1907年第二次派官员出洋考察宪政成立资政院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1909年各省成立咨议院1910年成立咨政院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1902年英日同盟的缔订1905年日本战胜俄国主要通商口岸爆发抵制美货运动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1908年多个省份要求召开国会1911年武昌起义(注:咨议局是清朝末年立宪运动中,于1909年9月于各省成立的省级民意机构。
咨政院:清末立宪运动时成立的议会准备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终止于1912年初,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替代。
“皇族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军政大权均被皇室和贵族掌握,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反清情绪的高涨,不少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材料二“时处今日,惟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以预备立宪基础。
……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著各省将军、督抚晓谕士庶人等发愤为学,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尊崇秩序,保守平和,以预储立宪国民之资格……”——《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请回答: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评价,有人认为其积极效果是主要的,有人认为其消极效果是主要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共51页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研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课件
命题特征分析
(4)从关键词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 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 (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 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 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清末新政一道题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例1] (2016·全国丙卷)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 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 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 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 “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 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 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 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外改革的背景、举措及作用
[例3] (2016·全国甲卷)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 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 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 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 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 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 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 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 等”等信息概括。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 图、决心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 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 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 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讲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
第2讲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的总体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欧诸国。
(3)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①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②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争论。
(4)国际: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俄国的国内矛盾。
2.内容-—自上而下的改革(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2)内容:农民的“解放”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②经济上: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要高价赎买。
③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的管理.(3)评价:改革的两面性(1)政治近代化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3)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使其变革的愿望强烈.二、明治维新1.背景—-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①幕府统治末期,日本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②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加速了社会的分化。
③18世纪末,各地大名开始负债度日;武士头衔买卖;新兴阶层出现.(2)人民的抗争①城市中经常发生“米骚动"事件。
②大盐平八郎起义失败,但直接打击了幕府统治者和巨商。
③各地大名也挑战幕府权威。
(3)佩里叩关(“黑船来航”)①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扩张。
②概况:1853年,佩里率船队在浦贺港登陆,向幕府施加压力.③结果:《日美亲善条约》签订。
④影响:叩开了日本大门,使日本彻底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日益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4)倒幕运动①原因:日本濒临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边缘;攘夷论日益风靡全国;幕府政权极力镇压国内人民的起义,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一轮复习:第3单元综合-2018
古代:
封建君主专制和其他类型
议会制(一元制)君主立宪制(含责任内阁制)
君主立
例如:英国、现代日本
宪制
政
二元制(君主、议会)
体
君主立宪
例如:近代德国
近现 代 资本 主义
(主要区别:国家元首是否由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
民主共 和制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掌行政权) 例如:美国、巴西
——据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摘编
结合上图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 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1/1/4
12
解析:观点方面,根据材料中“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 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可知,该作者的观点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 和公民社会是构建西方文明的四大要素。论证方面,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政治、经 济、法律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分析回答,政治上以英、美、法、德所建立的代议制政体为史实依据,经 济上以工业革命为史实依据,法律上以英、美、法、德所制定的宪法法案为依据,社会观念上以公民 意识的觉醒和人民民主权力的确立为依据。最后总结结论即可。
项目 国家元首 产生方式 元首任期 国家元首实权 政府首脑 政府产生方式 国家权力中心 行政权 政府议会的关系 立法机构 确立文件
2021/1/4
英、美、德三国政体的比较
英国 国王
美国 总统
德国 皇帝
世袭
民选
世袭
终身制
任期制
终身制
无
有
有
高考一轮复习第13讲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内容
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关于民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 权
(2021·6月浙江选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 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 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 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 B
答案 C
(2021·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 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 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 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 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 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 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答案 C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政治层面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组织上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思想上 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 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 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 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 济上、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补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 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二、预备立宪: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①预备的内容:从改革管制入手 ②成立“编制馆”
——有名无实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 孙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 法大纲》
2018年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高三一轮总复习
2.过程 (1)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光荣革命 ”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2)1688 年, “
高三一轮总复习
二、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1.确立: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 》 ,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1)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 权等权力。 (2)作用:议会 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 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核心问题二 史料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 在理论上 , 英王是 “ 一切权力的源泉 ”„„ 英国政府被称为
“英王陛下的政府”,英国的武装部队是“皇家部队”„„ 史料二 英国某议员话语:“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
男人变成女人之外,②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史料三 首相的职权虽然大部分没有法律正式规定,但根据惯例 ③拥有非
史料二:议会的地位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史料三:首相的地位
③“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首相是政府最高 行政首脑
史料四:内阁和议会的关 ④“内阁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对议会 系 负责
高三一轮总复习
[学会用史] (1)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须经国王任命,但要对议会负责。根据以 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高三一轮总复习
1689 年 1701 年
《权利法案》 《王位继承法》
③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 法独立原则 ——《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
高三一轮总复习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英国 ①“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 “ 光 荣 革 的‘反革命’”→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 命” 史料二: 英国 宪政进程的 特点 的持续妥协 ②表格中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说明持续时间长和采用 渐进式变革的方式 ③“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王权渐弱、 议会权力扩大
高三一轮复习: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末新政(共22张PPT)
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
2.“在紫禁城举行的这场阅兵式开始于七点三十分。走在最前 面的是伟大而强盛的俄国,在它之后是年轻的一跃而超过东方 各国的日本,之后是一度在亚洲得逞的、现已退后的英国。随 后是美国、法国和以其黩武政策在东亚初露头角的德 国……”“这场阅兵”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十九、二十世纪之交
度支大臣 载泽(宗室)
学务大臣 唐景崇(汉)
漫画《依样画葫芦》
陆军大臣 荫昌(满)
海军大臣 载洵(宗室) 司法大臣 绍昌(宗室)
立宪派分化,
农工商大臣 溥伦(宗室) 邮传大臣 盛宣怀(汉)
汉族官僚离心,
理藩大臣 寿耆(宗室)
清政府更加孤立。
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
实质:是一场骗局,清政府“预备立宪”极力维护的是 君主专制权力。
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
6.近代中国某法律文献中提出:“谨按君主立宪政体, 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 揽,而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 司法。”此法律文献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袁世凯统治时期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④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
(3)评价 选修2教材p83 这些举措有一定进步意义......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
5.20世纪初,清政府实施“新政”的主要内容是
A.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
4.以下条约规定,出现最晚的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 海等五处港口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大合众国大臣遇有要事,不论何时应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 大学士……酌议……事件 D.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 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发展 土崩瓦解 ①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南__京___
高潮 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②1912 年 2 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结束
(续表) ③1912 年 3 月,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孙中山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__责__任__内__阁__制__,是
(5)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但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也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历史。
(6)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点提升】
1.(2021 年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 北军政府发布公告,宣称“永久建立共和政体”。1911 年 11 月 9 日,军政府公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一律平等, 有言论、集会、结社、财产、人身等自由,有应任官考试、 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由此可知,《鄂州约法》( )
3.(2021 年湖南卷)20 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 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 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 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移,有利于社会稳定
辛亥革命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 步骤 3 得结论
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
(2)史料二中陈旭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 “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 跃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触动中 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
(1)根据史料一,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 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2单元第4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Word版含答案
第4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考纲要求](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及其历史影响。
(4)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历史作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前提——“光荣革命”(1)背景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利。
(2)过程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②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2.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1)确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①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②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发展:责任制内阁形成,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①形成过程:“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召开秘密会议,称为内阁会议;1721年,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②权力职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③主要影响: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3)完善:进行议会改革,使民主权利重心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①原因: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
②意义: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选修一第2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解析
第2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俄国农奴制改革(2)明治维新(3)戊戌变法考点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虽在19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阻碍,其水平远低于西欧。
2.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
(1)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人身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
(2)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3)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3.军事:俄国与英法为争夺中近东的霸权地位而进行克里米亚战争。
(1)性质:非正义战争.(2)结果:俄国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3)影响: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
4.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二、目的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摆脱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国威.2.根本目的:巩固沙皇专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三、主要内容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
3.组织上:为管理农民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
在村社上面设置了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四、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五、影响1.积极性(1)经济近代化: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发展时期。
(2)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建立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
司法制度: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代替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2.局限性: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俄国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且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1.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 第3讲 考前第4天
史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③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 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 而,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 佩弗《远东》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史料一:反映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有关民主共和 的原则 史料二:陈旭麓肯 定了辛亥革命的历 史功绩 信息解读 ①“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反映了《临时约法》 规定主权在民的思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 权”的相关规定体现了权力制约、责任内阁制的 政治特点。 ②“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 思想的一大跃进”→体现了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 进程中的丰碑
3.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 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民主共和观 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 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 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 享有自由和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 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教材补遗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1.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 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 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 动新政的进程。 (1)背景 ①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 ②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 展。 ③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9辛亥革命教案
课题19 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政治基础:(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组织基础: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4.军事基础:以广州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5.预备立宪:(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06年9月—1911年。
(3)概况。
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国会请愿运动皇族内阁(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②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
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②2月15 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
(3)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高三一轮复习--辛亥革命课件(1)
2024/9/27
15
(2013·福建文综·19)表是1912——1915 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 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 厂 数 46 46 12 2 (家)
准确信息是( )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
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
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
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
上政治舞台 2024/9/27
30
(2009·广东历史·8)1929年5月4日,国民
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
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
“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
2024/9/27
34
本节小结:
某同学学习完本课之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
2024/9/27
28
(2015·海南单科·16)1919年3月,《申报》 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 “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2024/9/27
29
(2009·福建文综·16
)右图是一份报纸的
号,从中可获取的
(2010·全国Ⅰ卷文综·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
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
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
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
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14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辛亥革命的纲领、过程、成败认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4.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
小题精练1.(2017·芜湖一中月考)一份由“上海军政分府”发布的安民告示记载:“……凡我义旗所指,罔不踊跃欢迎;……兹已纷纷归顺,具见敌忾同情;惟愿亲爱同胞,仍各安分营生;洋人生命财产,切勿乘机相侵;转瞬民国成立,人人共享太平。
”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义和团民阻击列强侵略B.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C.反袁护国运动风起云涌D.北伐战争进程势如破竹2.(2016·玉林、贵港、梧州二模)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
”该观点()A.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B.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C.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D.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3.(2016·肇庆三模)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
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
”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4.(2017·“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
民国初年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
这表明()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5.(2016·资阳三模)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过关检测 岳麓版
选修过关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1.(2017·长春质检)材料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
到了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成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
隋代官员的俸禄分京官、外官两种支付标准。
京官按品级,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
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一顷至五顷不等。
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
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
而元代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贴。
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
而清代官员俸禄是银米兼支,但以银为主。
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
——摘编自互联网(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影响。
(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万石、二千石”、“三百五十斛”“货币”可得出从实物到货币;据材料“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到宋代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可得出构成上由单一到多种。
第(2)问,主要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作答,积极意义从政治、经济方面作答即可。
答案:(1)趋势:形式上从实物到货币;内容构成上由单一到多种。
(2)影响:有利于对官吏的控制和限制其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古代俸禄总体偏低是形成贪腐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阁13名成员中,满蒙贵族9人,其中 皇族又占7人。
——皇族内阁
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 君主立宪国唯一之原则。
——《东方杂志》1911年第6期
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 为专制。
——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宣告全国书》
结果是:资产阶级立宪派失望、汉族官 僚反对、人民反抗。清政府众叛亲离, 彻底孤立。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 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三、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原因 分析
1、极端不利的外部环境 2、主持者能力低下
慈禧太后 (1835-1908)
醇亲王载沣 (1883-1951)
她不是一个目光远大的统治者,不说别 的,单是幕后操掌大权期间定期表现出 来的刚愎自用和恣睢暴戾行为,以及她 的身份和手腕所造成的派别倾轧和腐败 堕落这些罪恶现象,就进一步削弱了本 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清王朝。
赴欧考察的五大臣及随员在罗马合影
二、预备立宪: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①预备的内容:从改革官制入手 ②成立“编制馆”
——有名无实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孙 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法大 纲》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载沣是我的胞兄,他的秉性为人我知道的比 较清楚,他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 则忠厚即无用的别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规律, 内廷当差谨慎小心,这是他的长处。他做一个 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主持国政,应 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 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醇亲王是一个好心人,办事平和,慢 吞吞的,不讲效率,像他那么平和的人 的确难找。他不想负责,不愿管事,不 具才干、威望和勇气,在身心两方面都 缺乏激情,又没有主意,摇晃不定,容 易轻信人。他成为摄政王以后,周围那 些拍马屁的人使他朝令夕改,难免做出 错误的决定。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3、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传统政体下的政策创新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施, 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在客 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向 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济上、 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而“预 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 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 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 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补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