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十五夜望月》(王建)评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评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评析原文:《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评析:本诗又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抒情诗。

这首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以景起,以情结,很有韵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写的是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候的庭院景色。

“地白”指月光遍照院子,地面泛起一片白光,使人觉得地面是白色的。

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也是以霜色洁白形容地面月光的。

“树栖鸦”,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

夜深,秋露更浓,甚至已开放的桂花也湿了。

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诗人注意谛听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但它是不可闻的,由此也见出夜之寂静了。

一二两句极写夜已深、夜极静,暗中托出感受这夜深夜静的人。

只有人才能对环境有这样敏锐细腻的感受。

然而,夜深不寐,究竟为何?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二句的人事活动来。

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赏月,合家团圆,是中国民族的风俗。

因此,中秋之夜,离家外出的游子,特别会涌现思家怀乡之情。

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团散却不相同。

不知道哪个人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离家作客,怀念之情会象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降落在这一人家、这一位游子身上。

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

而这个别人,在大地城乡之中,又是一个不明确的载体。

这样的写法,和李白《忆东山》诗中“明月落谁家”一样,使普通的心理情绪,有了专指性。

而这专指性,却又隐没在虚拟悬想之中。

正因为如此,对月怀人的抒情诗才具有更大的感情包容性,才具有更多的自由联想作用,因而更为读者喜爱。

也许正因为如此,另一诗题加上“寄杜郎中”四字,把诗意落实,反而使读者觉得受束缚了。

全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诗鉴赏这是中秋夜望月有感之作。

杜郎中,名不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夜深露浓,凉冷的清露润湿了庭中桂树的花瓣,枝头花间,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散发出缕缕桂花的幽香。

冷露湿桂,正点秋景,也暗透夜之深与望月时间之久。

露水于夜深时分悄然暗凝,故说冷露无声。

此句不仅细腻地传出夜露浥花的神韵,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静谧和望月者沉思遐想的情态,由此自然暗渡到下两句。

如果循着望月的题目细释此句,似乎还可对句中的桂花作别一种理解。

传说月中有桂树,月宫亦称桂宫,因此桂花(华)也可用作月亮光华的代称。

那么,冷露无声湿桂花也不妨理解为:凉露暗凝,布满枝头花间、庭中草上,连月亮的光华也似乎被露水沾湿了。

这就生动地描绘出中秋深夜月露交映时月*的清润,使人仿佛感到这皎洁的流光也带着湿意和凉意。

李贺《李凭箜篌引》: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商隐《燕台诗·秋》:月浪衡天天宇湿,与这句中的湿字似可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秋思(思字在这里读去声),即秋天的怀想思念,指对远人的怀念。

谁家,即谁。

三四两句是由望月而触发的联想,意思是说:今夜中秋佳节,人人都在望这团圆的明月,但不知触景生情,怀着深切秋思的人究竟是谁。

诗人由自己望月,想到今夕人人都在望月;又由人人望月,想到各人处境不同,心情亦别:有人合家欢聚,共赏明月而庆团圆;有人夫妻分离,千里相共而寄相思,因此说不知秋思在谁家。

同对佳节良夜,而境遇心情各异,这本是生活中习见的现象。

处于欢乐境遇中的人们往往不易体会到处于另一境遇中人们的心情,以致乐者自乐,愁者自愁。

诗人借助艺术的联想,将这一普遍存在而又常为人所忽略的现象,富于诗意地表现出来,遂使人顿感耳目一新,思想感情上获得一种启示和熏染。

诗人自己,作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怀有秋思呢?诗里没有明说。

从全诗的情调口吻来体味,诗人好象是既身属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写感触。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朝代:唐作者: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简介: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

(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

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

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

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

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

③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④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⑤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⑥落:在。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第20课《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第20课《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20 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词语。

十五夜:地白:2.诗的一、二句分别从、、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写;“冷”从写;“露无声”从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的心境。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2.视觉听觉触觉视觉触觉听觉孤寂的3.这首诗前两句写幽静清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觉得“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的意思是。

2.判断题。

(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出征,夫人流下了泪水”。

()(2)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中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景物。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3.找出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用“”画出来。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羌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2.(1)×(2)√(3)√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参考答案】1.羌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2.(1)×(2)√(3)√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体裁:诗题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名字:王建年代:唐代描述: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

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翻译: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原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赏析二:思想内容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赏析三:艺术特色“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诗人写中庭月色,“地白”二字给人以清冷之感。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语:每学完一颗,应通过练习来温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下面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同学们前来练习。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二两句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鸦鹊已先后进入了睡乡。

夜已深了,秋露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意对即可)
2.别离之情,思聚之念。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阅读题(1)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分)(2) 《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了“在”,你认为“落”好还是“在”好?(3分)参考答案(1) ①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露无声”从听觉写。

②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

“地白”,给人澄澈、空明之感。

“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视觉1分;听觉或触觉说到一个可得1分,第二问2分)(2)“落”字好。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

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赏析训练03(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赏析训练03(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诗词赏析训练 03【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应指中秋之夜。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十分耐人回味。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此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此句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此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意境悠远,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宕开一笔,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前两句写景,仍然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5分)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5分)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5分)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篇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小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小题2:这首诗,在炼字上,“”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

小题3: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易考点: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裴迪南门秋夜对月钱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

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这两首诗均以“月”为题,共同描绘了月夜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分)(2)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

此最工于体物。

”(《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

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

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静谧、寒凉〔评分标准:本题3分,答对1处只给1分。

〕(2)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

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

②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

〔评分标准:本题5分,钱诗赏析2分,王诗赏析3分。

赋分着眼点在“由物体情”上。

对王诗的赏析,“摘句”给1分,分析给2分。

〕钱诗赏析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唐代著名诗人。

钱起的这首诗,写一个初秋的晚上,在裴迪书斋赏月的情景。

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

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

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

此时,在座的人们被如水一般皎洁的月光吸引住了,刚才那种饮酒吟诗的热烈场面,随着月光的流泻,完全被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味所代替。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唐代诗人王建写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四句诗,可里面包含的东西可不少呢。

先看第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你闭上眼睛想一下啊,在一个院子里,地上白白的,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纱巾一样,为啥是白的呢?那是月光照的呗。

然后树上还有乌鸦栖息着,这画面一出来,是不是感觉有点清冷啊?我觉得这就像是在一幅画里,用白色和黑色简单地勾勒出了一个夜晚的庭院。

也许当时诗人就站在屋子门口,看着这个院子,心里就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再看“冷露无声湿桂花”,哎呀,这个就更有感觉了。

冷露,就是那种冷冷的露水,它们悄悄地落下来,把桂花都给弄湿了。

桂花本来就很香,被露水这么一湿,香味可能就更浓郁了。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那个场景里,肯定能闻到那种淡淡的桂花香混合着夜晚的凉意。

这桂花在诗里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精灵,被冷露给包围着。

可是这里为啥要写桂花呢?我想啊,可能是因为十五的月亮下面,桂花正好盛开,而且桂花也代表着一种美好、高洁的东西。

“今夜月明人尽望”,这一句就很直白啦,今天晚上月亮这么明亮,大家都在看月亮呢。

这就好像是一个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你看月亮,我看月亮,他也看月亮。

这时候我就想起来,每到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也会到院子里去看月亮。

那时候的月亮也是又大又圆,感觉特别神奇。

这一句就把大家都联系起来了,不管是谁,在这个十五的夜晚,都会抬头看看月亮。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可就很妙了。

秋思,就是秋天的思念。

这思念像什么呢?就像一片树叶,飘飘悠悠地不知道会落在谁家。

也许是落在离乡背井的游子家里,他们看着月亮,想着远方的亲人;也许是落在那些家里有人出门很久没回来的人家,他们盼着亲人早日归来。

诗人在这说不知道秋思落谁家,其实他自己心里肯定也有秋思的。

我觉得他可能是在想念他的朋友杜郎中呢。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通用八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通用八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通用八篇篇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诗鉴赏这是中秋夜望月有感之作。

杜郎中,名不详。

首句写中庭望月。

整个庭院中,月光皎洁,一片银白。

月明星稀之夜,乌鸦往往因为明亮的光照而惊飞不定,这里写到庭树上乌鸦已经栖息,可见时间已至深夜。

这句写望月,视线由下而上,由中庭而庭树。

下句即集中笔墨写月露中的庭树。

“冷露无声湿桂花。

”夜深露浓,凉冷的清露润湿了庭中桂树的花瓣,枝头花间,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散发出缕缕桂花的幽香。

冷露湿桂,正点秋景,也暗透夜之深与望月时间之久。

露水于夜深时分悄然暗凝,故说“冷露无声”。

此句不但细腻地传出夜露浥花的神韵,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静谧和望月者沉思遐想的情态,由此自然暗渡到下两句。

如果循着“ 望月”的题目细释此句,好像还可对句中的“桂花”作别一种理解。

传说月中有桂树,月宫亦称桂宫,因此“桂花(华)”也可用作月亮光华的代称。

那,“冷露无声湿桂花”也不妨理解为:凉露暗凝,布满枝头花间、庭中草上,连月亮的光华也好像被露水沾湿了。

这就生动地描绘出中秋深夜月露交映时月色的清润,使人仿佛感到这皎洁的流光也带着湿意和凉意。

李贺《李凭箜篌引》:“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商隐《燕台诗·秋》:“月浪衡天天宇湿”,与这句中的“湿”字似可参证。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秋思(“思”字在这里读去声),即秋天的怀想思念,指对远人的怀念。

谁家,即谁。

三四两句是由“望月”而触发的联想,意思是说:今夜中秋佳节,人人都在望这团圆的明月,但不知触景生情,怀着深切秋思的人究竟是谁。

诗人由自身望月,想到今夕人人都在望月;又由人人望月,想到各人处境不同,心情亦别:有人合家欢聚,共赏明月而庆团圆;有人夫妻分离,千里相共而寄相思,因此说“不知秋思在谁家”。

同对佳节良夜,而境遇心情各异,这本是生活中习见的现象。

《十五夜望月,王建》阅读答案

《十五夜望月,王建》阅读答案

《十五夜望月,王建》阅读答案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吴庚舜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

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

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

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

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

整个画面远近主从。

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

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

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

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

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

甚至更耐人回味。

王诗原题“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在诗题下又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它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诗人偕客步出厅堂来到庭院。

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

一片白色。

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

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21 古诗词三首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21 古诗词三首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21 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词语。

十五夜:地白:2.诗的一、二句分别从、、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写;“冷”从写;“露无声”从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的心境。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2.视觉听觉触觉视觉触觉听觉孤寂的3.这首诗前两句写幽静清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觉得“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的意思是。

2.判断题。

(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出征,夫人流下了泪水”。

()(2)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中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景物。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3.找出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用“”画出来。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羌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2.(1)×(2)√(3)√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积累运用一、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8分)1.lí mínɡ()时分,qī hēi()的夜色渐渐褪去,天yù lái yù liànɡ()。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试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4分)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2.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3)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每点1分,共3分)4)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分)5、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⑶,不知秋思落谁家⑷?[1]【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十五夜望月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作品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十五夜望月古诗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十五夜望月古诗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十五夜望月古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试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4分)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1.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2.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3)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每点1分,共3分)4)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分)5、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秋日行村路》阅读答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秋日行村路》阅读答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秋日行村路》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②伴绿螳螂。

[注释]
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②蜻蛉:蜻蜓。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各自所写的景物特点及诗人抒发的情感。

2.两首诗最后一句中,各有哪一个字最传神,找出来,并品味其妙处。

3.两首诗中都用了问句,在你看来,这两个问句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十五夜望月》:清冷寂静的中秋夜景,抒发了诗人怀人思想之情《秋日行村路》:温馨惬意的的秋天的傍晚的丰收景象,抒发了对田园风光和谐生活的喜欢欢快之情。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传神,化虚为实,仿佛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极其生动形象。

红蜻蛉伴绿螳螂,“伴”字用得传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红蜻蜓和绿螳螂这两种昆虫写得十分可爱,它们像人一样相依相伴的生活和美融洽。

3、“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意蕴深沉。

一路稻花谁是主?故意问谁是稻花之主,突出了对眼前的丰收景象带给人的喜悦之情,写得新鲜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及
赏析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分)
(2) 《全》选录此时,将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了在,你认为落好还是在好?(3分)
参考答案
(1) ①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 冷从触觉写; 露无声从听觉写。

②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

地白,给人澄澈、空明之感。

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孤寂的心境。

(视觉1分;听觉或触觉说到一个可得1分,第二问2分)
(2) 落字好。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
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上某些环形火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诗人选取无声二字,
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

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

在炼字上,落字新颖
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

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