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最让我感动的是屠呦呦。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时,觉得这个名字很特别,后来看了她的事迹,更加感动。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她的颁奖词是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祝福您们健康长寿。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我们身为人民教师,无力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郝孝伟 2016/2/29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
评判背后的取与舍
——《穹顶之下》观后感
如何去评判一个人,一件事,一枚物体。不能以好坏,得失,等词语来衡量,而是用值不值。而这个值与不值就是一个取与舍的问题了。
柴静这部《穹顶之下》非常的精彩和成功,运用的演讲手法和技巧很多,无论从包装的精美,文案叙事的设计,采访对象的深入,还是数据的翔实程度来看,都非常值得喝彩,甚至有可能成为整个中国科学传播史上的经典之作。
上面是对它的演讲的技巧上给予肯定,当然如果只是用些技巧并不能使她的演讲很成功。接下来就她讲的内容也很有创新,讲了一些别人不敢讲的东西。去调访别人不敢调访的问题。整个演讲下来几乎很完美。但就像她自己说的谁敢把中国的经济降下来。中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必须依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快速的发展。中国周边的环境的压力和新世界的格局不允许中国的发展速度慢下来。慢下来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得挨打,
在这个新环境下一段落后比旧中国的发展起来还困难百倍千倍,甚至是灭亡。如果说她的演讲有缺点,那缺点是她只站在人类的健康或者说是国人的健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没有站在国家的观点。当然不能说她没有辩证的看待问题,只是她是以小范围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雾霾。她的演讲绝大部分是以公正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但在有些地方以个性替换了共性。如她说的死亡率,她只是简单的说出了因为雾霾造成的死亡率,没有说出其它原因造成的更大的死亡率,还有就是雾霾造成的死亡率中会不会有大部分的人是因为同时出现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死亡,而雾霾只是其中的小部分原因。例如:一个人本身就患有癌症,而雾霾只是加快他的死亡,而不是直接作用于死亡的。
记得在柴静的报告中说昆明山清水秀但人的平均寿命远小于污染严重的北京。云南是全国环境第二好的地方,而北京则是倒数第二。然而,北京和云南的人均寿命却恰好倒了个个:北京全国第二长寿,平均寿命80岁,云南则倒数第二,平均寿命只有69岁。我们不一定要盯着雾霾有多么的有害,我们为什么不反向的去思考,雾霾换取的快速的经济的发展能否抵消雾霾带来的坏处呢?从另个方面来说,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往北京跑,而没有人愿意往云南跑呢?就像ddt的问题上一样,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ddt是否有危害,而应该是ddt带来的好处是否能够抵消,甚至超过它的危害。这叫做利害权衡。我们历来的讨论中太缺乏这种精神,一件事情要不就是百分百的伟大光荣正确,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十恶不赦。在片中,我们反复看到对于环境问题单方面的大幅渲染。就pm2.5的浓度而言,这就是经济发展,医疗资源的增长带来的好处,它远远地抵消了环境带来的危害。
一直希望能看到公众进行比较认真的讨论,即从定量角度来看,雾霾到底值得用多少gdp 去“换取”?而不是永远单方面的发泄,要不就不惜一切要发展gdp,要不就不惜一切要环保。在经济学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不惜一切”,或者以无穷大的代价去换取的,我们的决策也应当是两种诉求的平衡。有人说,用健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但问题是,不发展经济,这也是要用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来换的啊。可能又有人要说了,《穹顶之下》正是在告诉我们,追求gdp不一定代表污染,追求经济进步不一定会产生雾霾啊。
虽然柴静的报告有一些地方不太认同,但这只是个人的观点。作为一种呼吁,我认同柴静的努力,她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这当然是极好的。同时她的报告暴露的一些问题,使政府做到了心里有数,给国民和政府打开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作为一个公共政策的讨论,评判的标准应该让之符合历史前进的潮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当然对于有些问题还是要站在另外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公共政策的评判就应该考虑值不值。只有这样才知道取舍问题。
2297字
2015年04月21日篇三:不可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全球变暖确实源于co2???
看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和“不可忽视的真相”,两部影片里都有很多很多的数据及现象,也都通过他们自己的逻辑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我发现我更多地被前一部说服,我发现以前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很多理解都有很大的偏差。看完这两部影片后我对于“全球变暖”这个时下最热的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有了一些和以往不同的看法,并且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大大地拓宽了。
下面我主要对“全球变暖的大骗局”里面的一些观点进行一下总结与归纳,并提出一些我自己的观点。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影片一开头就给我很大的震撼,有很多科学家都就现在的“全球变暖”这个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don‘t be ,it’s not true!”
“全球变暖的警告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但是它不是科学,而是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