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第七章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__修辞学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__修辞学](https://img.taocdn.com/s3/m/00fa29550b4c2e3f5627634c.png)
识活动,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从实用上看: 这有两个方面: (1)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即运用于
说和写。 (2)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即运用
于听和读。
三、言语环境
言语环境指使用语言的环境,简称语境 (一)构成言语环境的因素 1、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 ①时间: ②地点、场合 ③民族习惯: ④对象:
(二)语境学是现代修辞学的基础
1、语境的主要作用有两点,解释功能和过滤功 能。
①解释功能: a 帮助听者推断出存在句子意义之外的信息,
(言外之意) b帮助听者从系统的意义推出具体的信息。 c 语境可以排除歧义,帮助听者获得准确信息。 d 语境可以补足省略 e 帮助听者从“不正常”逐步推断出正常的信息。
文艺
2、美国语言学家马丁·裘斯分为
语体
亲昵(intimate ) 随便 (casual) 商讨(consultative) 正式(formal) 冷淡(frozen)
3、英国伦敦学派
从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目 的、方式及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交际功能 等角度,把影响语体分类的情境分为三 种。
专业性:如科技、广告、新闻等
四、修辞手段和修辞方式
①词语选择 ②句式选择
五、语体 (一)修辞学与语体学的关系 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语体学是修辞学的一门从
属学科。一是主张语体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属于语言学下,与修辞学并列。 (二)语体的特点
(三)语体类型
1、苏联学者对功能语体的分类
口语体
科学体 语体 事务公文
书卷语体
政治
② 过滤功能
a 若一个句子只能表达语境已经提供的信息,一 般不宜说出。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37e8b5e7941ea76e58fa0435.png)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 1983 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 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 研讨会, 1986 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 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 它的学术刊物。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
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违反“质” 合作 不愿
提供答案……
部分相关——违反“量”(过量或不足)
——违反“质”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https://img.taocdn.com/s3/m/2a0007fa04a1b0717fd5ddf4.png)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与社会的变化、人们的交际息息相关,但 是语言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 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难以从社会或人际交流的因素中寻找 直接的答案。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 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 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 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 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地域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 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 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的 集体迁徙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 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 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于是,一个地区 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 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 增加,形成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而如果扩张后 的地域仍然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仍然使用共同的 文字和书面语,各地在政治、经济相对独立的同时就仍然 会保持一定的联系,虽不完全统一却也不完全分化。在社 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
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非常稳固。 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反映交际中最 常用的基本概念,它是很不容易起变化的,如“天、山、 水、日、月、人、手、头、身、大、小”等。第二,除了 从外语借入的成分以外,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词根、词 缀等)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 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所以绝大部分.新词都是原有材料 按原有格式的重新组合,是大家似曾相识的东西。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b004db721711cc7931b71618.png)
答: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
5. 解释“亲属语言”。
答: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6. 解释“社会方言”。
答: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就被称为“社会方言”。
9. 解释“共同语”。
答:共同语是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
10. 解释“基础方言”
答: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11. 解释“?锵窒蟆薄?
答: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即双语现象。
12. 简答语言分化的产物。
7. 解释“谱系分类”。
答: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相互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8. 解释“隐语”。
答:当社会上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隐秘团体之后,就有可能产生隐秘语言,也叫“隐语”。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有明显的排他性。
23. 什么是语言规范化?
答: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共同语在使用和推广的过程中,本身也会不断发展变化,会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语言规范化就是要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20. 解释“克里奥耳语”。
答: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更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七章语言的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七章语言的](https://img.taocdn.com/s3/m/0f67d689bb4cf7ec4afed0a7.png)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一、名词解释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
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地域方言——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
“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亲属方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
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语言学纲要》7语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学纲要》7语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45a51aa8114431b90dd84c.png)
具体说来: 具体说来: 语音: 语音:中古字母 双语现象 方言岛 黑人英语 词汇: 词汇:新旧词 网络语言 词义的演变 借词 语法:新兴的使动/被动格式 语法:新兴的使动 被动格式 新兴的插语法 先词后置 无定冠词的产生 欧化句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和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语言发展的基本过程 ----分化与统一 ----分化与统一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会的统一而统一. 会的统一而统一. 分化与统一是语言发展中的两个基本 过程. 过程.这两个基本过程的发展方向是 不同的,所具有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所具有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法国贵族的沙龙语言和闺秀语言. 法国贵族的沙龙语言和闺秀语言. 西方上层社会曾经流传的"客厅语言" 西方上层社会曾经流传的"客厅语言" 《林海雪原》黑话密语. 林海雪原》黑话密语. 天王盖地虎
客厅语言称日历为"将来的记录",把擤鼻 称日历为"将来的记录"
涕说成"轻松了一下鼻子" 涕说成"轻松了一下鼻子",杯子有臭味说 杯子行为不好" 成"杯子行为不好",女主人招呼客人坐时 就说" 就说"请满足这把椅子想要拥抱你的愿望 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莎士比亚, 吧".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莎士比亚,莫里哀 等戏剧中很常见:贵族要发动战争, 等戏剧中很常见:贵族要发动战争,他会这 样说: 我衷心悲伤, 样说:"啊!我衷心悲伤,因为我必须拔出 我腰间的剑,使人间平添多少寡妇! 我腰间的剑,使人间平添多少寡妇!"看到 对方流泪: 对方流泪:"为什么你的眼睛噙着满眶的伤 心之泪,就像一条涨水的河流, 心之泪,就像一条涨水的河流,泛滥到它的 堤岸上了. 法国喜剧家莫里哀《 堤岸上了." 法国喜剧家莫里哀《讲究 客套的女子》 客套的女子》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dc1af603b8f67c1cfbd6b8d8.png)
第七章语言的属性符号──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区别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明确文字的形式和文字的类型;了解文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和关于文字发展规律的不同观点;了解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演变过程的造字法,明确汉字改革的任务第一节文字概说一、文字的性质和作用1、文字的性质:文字是语言“写”和“看”的符号形式,文字是“符号的符号”,是语言的书写符号2、文字的作用★(1)弥补了语音的时空局限(2)保存了人类的宝贵经验(3)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二、文字和语言的关系1、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不是语言本身2、文字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三、文字和书面语(1)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并不等同于书面语(2)书面语:是用文字符号记录的语言形式,只是一种符号或者一种工具第二节文字的形式和类型一、文字的形式字符就是文字的符号的总称,是文字的最基本单位1、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1)单纯字符:不能再分解的字符。
如:十、人(2)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有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在组合而成的字符。
如:张2、意符、声符和记号(1)意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2)声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3)记号:跟语音、意义都没有联系的字符二、文字的类型1、划分文字类型的标准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文字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2、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也叫拼音文字。
如:阿拉伯文字、希腊文字3、表意文字:实际上指音义结合层的各级语言单位,理论上可以包括“语素、词语、词组、句子”四级。
4、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因为它们原来都是词语文字,只表意,不表音,后来才发展出表音符号来。
如:汉语的“其”字。
第三节文字的起源和演变一、文字的起源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自学笔记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自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217936e0b1c59eef8c7b44d.png)
第七章语言和社会一、名词解释1.地域方言2.次方言、土语3.语音对应关系4.亲属语言、语言间的亲属关系5.原始基础语、子语6.语言的谱系分类7.语系8.社会方言9.隐语、黑话10.通用语 11.共同语 12.基础方言 13.标准语 14.国语 15.借词 16.意译词17.仿译词 18.双语现象 19.双言现象20.语言转用 21.语言混合 22.洋泾浜语23.克里奥尔语 24.非克里奥尔话 25.语言规划 26.语言政策 27.语言规范化28.民族语言政策二、简答和论述1.研究语言起源的目的2.研究语言起源问题包含两个不同的问题:3.关于语言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两种.4.简述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于劳动的观点.5.语言起源的过程.6.与语言起源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7.语言的起源具备的条件.8.语言发展演变的两大特点.9.语言发展演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是一种语言分化出不同的方言或亲属语言的重要原因.10.语言的发展演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1.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12.为什么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是语言产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13.语言的发展演变为什么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14.为什么语音、语法、语汇的发展演变是不平衡的.15.举例说明语言分化的产物有哪些?16.地域方言之间既有差别,又有明显的共同点.17.“亲属语言”和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并非等同于生物学上的概念.18.亲属语言形成的原因19.语音对应关系是语言间存在亲属关系的重要标志.20.世界诸语言谱系分类的大致情况.21.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还存在着社会方言的分歧:(见次方言和土语)22.造成语言差异的因素有哪些?23.一种语言走向统一的社会条件.24.一种语言实现统一的方式.25.隐语和一较社会方言的区别是什么?26.通用语和共同语的区别.27.基础方言的选择和共同语的形成.28.现代汉民族为什么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29.为什么说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30. 为什么说语音差异是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31.举例说明方言间在词汇和词义上的两点差异。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https://img.taocdn.com/s3/m/e4b4d64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f.png)
Ø语言风格变体的存在增加了社会方言的丰富性 和多样性。
(二)地域方言
• 地域方言,通常指方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的变体, 也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 分支。
• 地域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 尤以语音差别最突出,汉语普通话和地域方言最大的差 别是在语音上。
Ø听得懂、听不懂不能作为划分方言的标准。
• 如斯拉夫语族的国家,操俄语、乌克兰语、白俄 罗斯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的人相互间可以通 话,但却是不同的语言。
• 汉语的北方方言与吴、湘、赣、客、粤、闽方言 之间的差别比较大,相互间很难通话,但却是同 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
5. 确定是语言还是方言的标准:
• 6.商阜片:商丘市区、睢县、鹿邑等,f和sh不分,如“喝 水”称作“喝fei”。
• 7.信蚌片:信阳市区、淮滨、罗山、安徽蚌埠,“俺爸俺 妈”听起来像“阿爸阿妈”,且无翘舌音。
• 8.汾河片:三门峡市、渑池、灵宝等,如“脖子”叫“婆航”、 “膝盖”叫“哭气盖”。
3.方言岛
• 方言岛,是语言学的一个术语,由于历史上大规 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某方言区, 形成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 • 如美国的唐人街就是英语包围汉语的方言岛,四 川官话区域中的湖南话小区,就是方言岛。
Ø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一下子 发生大的变化。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 方式,不允许突变。 如斯大林所说:“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 过爆发,不是经过消亡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 言,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 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语言学Chapter 7
![语言学Chapter 7](https://img.taocdn.com/s3/m/e3d1a0ea0975f46527d3e14e.png)
Chapter 7 Language, Culture & Society
7.1 Language and culture 7.1.1 How does language relate to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orientation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was developed. The orientation characterized its study of language in a socio-cultural context. Now many researches have proved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also one of the component of culture.
Language, Culture & Society 5
Chapter 7 Language, Culture & Society
7.1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word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Latin word “cultum”. It means the cultivation of soil, i.e. tillage. It also means the breeding of animals or growing of plants, especially to produce improved stock, the growing of microorganisms, tissue cells, or other living matter in a specially prepared nutrient medium, such a growth or colony, as of bacteria. Language, Culture & Society 6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67c52671ed9ad51f01df249.png)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起源的两层意思:⑴具体语言的形成⑵人类语言的产生㈠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⒈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⒉基本观点: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需要和可能,劳动创造了语言⒊劳动决定产生语言的可能的原因:⑴劳动促进人类发音器官的演化,使原始人能逐渐发出许多清晰的声音,为语言符号提供了必要的声音材料。
⑵劳动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使语言所必需的意义要素得以形成。
㈡关于语言起源的另外几种学说⒈手势说(gesture theory)代表人物:苏联马尔⒉摹声说(onomatopoeic theory)又称:汪汪说或布谷说代表人物:德国保罗⒊感叹说(exclaimation theory)又称:呸呸说代表人物:古希腊伊壁鸠鲁中国刘师培黎锦熙(叹词起源论)⒋社会契约说(social charter theory)也叫:社会约定论代表人物:古希腊迭奥多尔·西齐列斯基《世界史》:认为互相商定每一个事物记号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⒌劳动呼声说(labour shout theory)又称:咳唷说代表人物:法国语言学家诺瓦雷㈢探索语言起源的新途径⒈人与猿类的比较⒉儿童学说话⒊失语症:美国语言学家雅可布逊(R·Jackobson)二,语言发展的一般情况㈠马克思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⒈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作为社会动物的人而存在和发展⑵语言是在发挥它的交际只能,也就是被人们的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⒉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但语言各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斯大林指出:①语言是随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
②语言中最主要的东西的它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
⒊不同语言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但构成语言发展的主要是差别。
⑴不同语言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和规定。
⑵各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别。
语言学(第七章)
![语言学(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9b6722383968011ca3009165.png)
➢ 五、功能解释的实质与局限 ➢ 六、当代功能语言学的内部分类 ➢ 七、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 (一)学术发展阶段 ➢ 1.阶与范畴语法(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2.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 ➢ 3.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
➢ 二、儿童的语言习得 ➢ 三、言语生成的心理机制 ➢ 四、言语理解的心理机制 ➢ 五、几种具体的言语活动的心理机制 ➢ (一)歧义句的理解 ➢ (二)写作的心理过程 ➢ (三)阅读的心理过程 ➢ 六、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 (一)目的和意义 ➢ (二)发展趋势
第八节 神经语言学
➢ 一、概述 ➢ (一)神经语言学的概念和研究任务 ➢ (二)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 ➢ 二、言语功能的生理基础 ➢ (一)三大言语中枢:布洛卡区、韦尼克
区、角回区 ➢ (二)大脑两半球的言语功能 ➢ (三)男女的言语功能的差异
➢ 三、各种言语活动的神经机制 ➢ (一)认读词和书写词的神经机制 ➢ (二)加工和理解句子的神经机制 ➢ (三)掌握外语的神经心理机制 ➢ 四、几种言语障碍及其神经心理机制 ➢ (一)因脑部受损引起的言语障碍 ➢ (二)因发音功能失常引起的言语障碍 ➢ 1.缄默症 ➢ 2.口吃 ➢ 3.声音嘶哑五、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意义、目
前的困难及发展趋势
第九节 文化语言学
➢ 一、语言与文化研究简述 ➢ (一)国外研究简述 ➢ (二)国内研究简述 ➢ 二、关于文化的理解
➢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一)社会、文化是第一性的 ➢ (二)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 1.服饰用语反映风土人情及文化变迁 ➢ 2.服饰用语反映出社会地位 ➢ 3.服饰用语反映生产力、生活水平、文化程
第七章 语言的起源 《语言学概论》课件
![第七章 语言的起源 《语言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e52a25ba1aa8114431d95c.png)
C 双语现象:一个社会群体同时使用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不同民族语言共存。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 与双言有区别:双言现象→方言+共同语; 双语现象→民族语+民族语
D 洋泾浜和混合语:语言频繁接触的地方 由不同语言成分混杂而成的语言。 洋泾浜是外语在本族语的影响下产生的变 种,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 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形的 外语。如让我look look,你的米西米西。 在洋泾浜基础上包含不同语言成分(本地+ 外语)而形成的语言就是混合语,它是一 种两不象的语言。
(5)世界语:是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 于(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词 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语,部分取自日耳曼 语、希腊语;语法规则16条,没有例外; 采用拉丁字母书写,28个字母一母一音; 词根可以自由复合成词,派生词的构成有 一套丰富的前后缀。
三、语言的发展规律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外因+内因)
B 语言的统一→方言统一成共同语(社会 统一为前提) 语言统一的原因? 首先,一个地方割据的社会趋向统一时, 原来的地域方言分歧就会妨碍全社会范围 内的交际,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 的巩固,于是语言也逐步走上统一。
其次,语言统一演变的特点:首先是
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地位高于 方言的共同交际语(“超方言”), 然后影响方言的发展,并通过共同语 的推广、双语并存直至替代,完成语 言的统一。 民族语言相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方言差异缩小→ 社会统一,往来频繁 →语言统一→民族共同语形成
语言的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者按照语言的亲属 关系对语言作的分类就是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言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就是亲属关系。按 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把语言分成语系→语 族→语支→语群四大谱系:从同一语言分 化出来的所有后代语:语系 →同一语系各 个语言的分化层次(亲属关系的远近): 语族 →语支 →语群 →语言 →方属于 不同语系的语言就是不同的语言→非亲属 语言。 现在的谱系分类尚不完善(许多时候还是 按地理分布划分——地域分类)如:汉藏 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 系、南亚语系、闪—含语系(亚非语系)、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等。印欧语系和汉 藏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尔曼 语族。
语言学教程Chapter 7.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语言学教程Chapter 7.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https://img.taocdn.com/s3/m/1a38fb8e5fbfc77da369b11a.png)
例如,人类语言学家对家庭成员关系在 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研究,对 于人们在某些社会文化活动,如庆典、 仪式及会议中的交际方式,他们也作了 研究,并将这些研究和特定社团的整体 结构联系起来。
Some areas of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reas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Prediction
Linguistic studies in the new century will become more fruitful if an evolutionary, cogni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s taken in its theoretic pursuit.
7.1.1how does language relate
to culture?
Language study conducted in the past
Eve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linguistic inquiry of language has been either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or structural and formalized in nature.
The furtherance of the theory by Halliday
The founder of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He views language from a socially semiotic or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 he interprets grammar functionally as a resource of meaning potential, and his linguistic model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知识点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e95db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0.png)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知识点第七章:意义与句子在语言学概论的第七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意义和句子之间的关系。
意义是语言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表达信息。
句子则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准确地传递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意义是如何构建的。
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通过组合和组织来产生具体的意义。
意义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词义和句义。
词义是指词汇本身所带有的基本含义,而句义则是指句子所表达的整体意义。
句义不仅仅是词义的简单叠加,还包括词语之间的关联和句子结构的影响。
句子的意义也可以通过语境来进一步确定。
语境是指句子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上下文、发言者和听众的背景知识等因素。
语境对于句子的解释和理解至关重要。
同样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
除了词义和句义,我们还需要了解逻辑语义和语用语义的区别。
逻辑语义是指句子的字面意义,它与逻辑关系和推理有关。
而语用语义则是指句子在实际交际中所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语用语义包括语境、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影响。
在分析句子意义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歧义和语义的多样性。
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有多个可能的解释。
语义的多样性则是指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理解和解决歧义和语义多样性是语言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而言之,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意义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的概念。
意义构建涉及词义和句义,以及词汇和句子的组合和组织。
句子的意义可以通过语境来进一步确定,同时还需要考虑逻辑语义和语用语义的区别。
此外,歧义和语义的多样性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Chapter 7语言学
![Chapter 7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18889879168884868762d697.png)
Chapter 7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The textbook form of this chapter seems very twisted for me. So I 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the notes, using some questions to guide the whole chapter. – icywarmtea]7.1 Language and culture1.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What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suggests is like this: our language helps mould our way of thinking and, consequently, different languages may probably express our uniqu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Following this argument, two important points could be captured in the theory. On the one hand, language may determine our thinking patterns; on the other hand, similarity between language is relative, the greater their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is, the more diverse their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world will be. For this reason, this hypothesis has alternatively been referred to as linguistic determinism and linguistic relativity. This hypothesis has two versions: a strong and a weak version. The strong version of the theory refers to the claim the original hypothesis suggests, emphasizing the decisive role of language as the shaper of our thinking patterns. The weak version, however, is a modified type of its original theory, suggesting tha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culture, and thought, but th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thus produced in our ways of thinking are relative, rather than categorical.2. Context of situation(1) The relevant features of the participants: persons, personalities:a. The 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b. The non-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2) The relevant objects(3) The effects of the verbal action3. Speech community: Speech community refers to a group of people who form acommunity, e.g. a village, a region, a nation, and who have at least one speech variety incommon.4. Gender difference: Gender difference is the difference in a speech between men andwomen.5. Linguistic determinism and linguistic relativity: Linguistic determinism is one of thetwo points in S-W hypothesis, i.e. language determines thought. Linguistic relativity isthe other point: there is no limit to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languages.6.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place of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Language is not studied in isolation but within a social or cultural setting. Ethnography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e.g. how people in a particular group or community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how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peopleaffect the type of language they use.7.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 exchange of ideas, information, etc. between persons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8. What are the aims of teaching culture in language class?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objectives for us to teach culture in our class:(1) To get the students familiar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2) To help the students transcend their own culture and see things as the members ofthe target culture will;(3) To emphasize the insepar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throughvarious classroom practices.All this lead to a belief tha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al things in some cases has much to do with a consci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arget language from language learners. In other words, a successful master of a given language has much to do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at culture, becau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t different levels of linguistic structure.7.2 Language and society1. How many social factors are believed to influence our language behaviors in a socialcontext?The following social factors are believed to influence our language behaviors in a social context:(1) Class;(2) Gender;(3) Age;(4) Ethnic identity;(5) Education background;(6) Occupation;(7) Religious belief.2. What are the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society and the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language>If we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a given society or community by examining the linguistic behavior of its members, we are doing 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society. That is to say, we are doing sociolinguistics at a macro level of investigation. At this level of discussion things that we are interested in include bilingualism or multilingualism, language attitude, language choice,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shift, language planning and standardization, vernacular language education, etc.On the other hand, if we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some linguistic variations in language use by turning to potential socio-cultural factors for a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we are doing 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language. Consequently, we are more interested in examining micro linguistic phenomena such as structural variants, address forms, gender differences, discourse analysis,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and other more language-related issues.3. What are vernacular, Pidgin and Creole?Vernacular refers to the native language of a country, not of a foreign origin or learned formation; or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or dialect of a region.Pidgin is a mixed or blended language used by people who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for restricted purposes such as trading. Pidgins arose as a result of mixing two languages such as a Chinese dialect and English, an African dialect and French, etc.Creole is a pidgin that has become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a speech community, and is acquired by the children of that community as their native language.4. What is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analysis refers to the study of how sentences in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form larger meaningful units such as paragraphs, conversation, interviews, etc. Analysis of spoken discourse is sometimes called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Some linguistics use the term text linguistics for the study of written discourse. Recent analys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discourse in the classroom. Such analyses can be useful in finding out 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type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5. What are bilingualism, diglossia, and multilingualism?Bilingualism refers to the use of at least two languages either by an individual or by a group of speakers, such as the inhabitants of a particular region or a nation. Bilingualism is common in the province of Quebec in Canada where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are spoken, and parts of Wales, where both Welsh and English are spoken.When two languages or language varieties exist side by side in a community and each one is us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this is called diglossia. Usually, one is a more standard variety called the high variety, which is sued in government, the media, education, and for religious services. The other one is usually a non-prestige variety called the low variety, which is used in the family, with friends, when shopping, etc.Multilingualism refers to the use of three or more languages by an individual or by a group of speakers such as the inhabitants of a particular region or a nation. Multilingualism is common in Malaysia, Singapore, Israel, etc.7.3 Summary(Omi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cultural
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their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s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The
selection of l is restricted by structural rules and involves some socially institutionalized norms in usage. In this sense, the choice of one form over another is both stylistically and socially governed.
differences thus produced in our ways of
thinking are relative, rather than
categorical.
3)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three objectives to teach c in l teaching : To get the Ss familiar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help the Ss transcend their own c and see things as the members of the target c will To emphasize the insepar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lge and understanding c through various classroom practices
Two versions:
a
strong one: emphasize the decisive role weak one: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of l as the shaper of our thinking patterns.
a
l,c and thought, but the cross-cultural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L
is a mirror of society, through which we can understand social activities of a certain society better. L is both a scientific system and a social activity. It is the major bond of people’s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ocial relations and concept of univers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language, food, dress, attitude towards time, work habits, social behavior and religious belief that can cause frustrations in communications and contacts.
Cultural
overlap : the identical part of culture between two societies owing to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sychology of human beings. For example, the superior tends to refer to himself or herself by means of kinship terms, such as “Have daddy/mummy/teacher told you that?”
2010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地震 上海世博会 广州亚运会 高铁 低碳 微薄 货币战 嫦娥二号 十二五规划 给力
2009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六十大庆 国进民退 气候 打黑 甲流 3G 被 钓鱼 潜伏 偷菜
2008 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北京奥运 金融危机 志愿者 汶川大地震 神七 改革开放30年 三聚氰胺 降息 扩大内需 粮食安全
part of a given c and the influence of c on a
given L is intrinsic and indispensable. C
finds a better representation through L use.
L
is part of c as socially acquired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中非合作论坛 长征精神 消费税 非物质文化遗产
倒扁
2005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十一五”规划
神舟六号(神六)
节约型社会 和平发展 一篮子货币 油价上涨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连宋大陆行 取消农业税Fra bibliotekSom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ge use Greetings and terms of address Thanks and compliments Color words Privacy and taboos Rounding off numbers Words and cultural-specific connotations Cultural-related idioms, proverbs and metaphor
1. Language and Culture
1) Culture: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a people, including the patterns of belief, customs, objects, institutions, techniques, and lge. or specific practice, beliefs or customs.
Hello, Everyone!
A STUDY ON MODERN ENGLISH LINGUISTICS
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
第7讲
王金巴 运城学院英语系
Chapter 7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Focuses: 1. The relation between lge and mind: Sapir-Whorf hypothesis 2. Lge variation 3. lge planning
local
Eugene Nida: 5 sub-culture 1) ecological c 2) linguistic c 3) religious c 4) material c 5) social c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 & C
L
is the carrier of c, and it is an essential
Culture-loaded words
烫手的山芋
vs. hot potato
雨后春笋
vs. spring like mushroom
大鱼大肉、鱼肉百姓、酒肉朋友
meat and potatoes, meat and drink to someone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vs.“杀鸡取卵” Cold words vs. 冷言冷语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滴水 穿石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Kill a man when he is down. 落井下石
Sapir-Whorf Hypothesis:
Our lge will mould our view of the world.
Two
points : 1) linguistic determinism: Lge may determine our thinking patterns 2) linguistic relativity: similarity between lge is relative. for two different speech communities, the greater their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is, the more diverse their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world will be.
2007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十七大 嫦娥一号 民生 香港回归十周年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廉租房 奥运火炬手 基民 中日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
2006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 青藏铁路 自主创新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