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乐观精神的由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观 。佛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和儒家的勤政
爱民 、克尽职守的正统思想都在苏轼身上得 以表现 。仕途坦荡 ,他便积极进取 “, 兼济天 下”;仕途受阻 ,便“独善其身”,于佛老思想中 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佛老思想中通达明理的 方面加强了苏轼的乐观精神 ,使他能在逆境 中齐宠辱 ,忘得失 ,加强生活信心 ,保持美好 理想 ,有时还用佛老思想否定功名富贵 ,看穿 忧患 ,以求内心安然 。可以说 ,儒家进取精神 是苏轼的骨 ,佛老避世思想是他的表 ,有了这 付坚硬骨架 ,使他永远直立 ;而在这骨架外 , 包着一层柔软的“表”,可缓冲一切外来打击 。
五 、苏轼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
苏东坡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能随遇而安
也是和乐观 、开朗的性格分不开的Leabharlann Baidu。林语堂
在《苏东坡传》原序中说 “: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 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比中国其它的诗人更 具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 、变化感和幽默感 。”
“他对朋友和敌人都乱开玩笑”“, 他一生嬉笑 歌唱 ,自得其乐 ,悲哀和不幸降临 ,他总是微 笑接受”。苏东坡曾对弟弟说 “: 吾上可陪玉 皇大帝 ,下可陪田院乞儿 ,在吾眼中天下没一 个不是好人 。”他的随和 、大度 ,使所有人都能 和他亲密相处 。在“马台诗案”发案前 ,全家 人都为他担心而哭泣 ,可他却仍跟妻子开玩 笑 ,让妻子也象杨朴妻那样作一首滑稽诗给 他送行 。他被贬官黄州 ,妻子生了一个儿子 让他提诗 ,他嬉戏道 “: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 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 卿”。
创作 ,所以 ,看他的作品都感到了一种旷达豪 迈之感 。苏轼博学百家 ,善于广采博引 ,并不 为一家之见所障目 ,而是取众家之所长 ,化为 己用 。他的开朗性格又帮助他扬弃众学之糟
粕 ,所以 ,乐观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表现 , 使他成为独异于众的 ,在厄运面前亦能引吭 高歌的乐天派诗人 。他的这种精神值得今
盾 ,矛盾的思想 ,矛盾的性格 ,矛盾的行为 ,矛 盾的作品 。他深研佛老 ,却没有佛老的懒 、 散 、游戏人生 ;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却又不抱 希望 ,因此也无绝望 ;他否定功名 ,说 “: 功名 一破甑 ,弃置无用顾”,可他却终生与功名形 影不离 ;他认为艰苦的环境可锻炼人的意志 , 高官厚禄容易使人腐化堕落 ,可他却游于宦 海 ,不断地在官场上赴汤蹈火 ;他本有消极退 隐之萌念 ,却又热恋人间烟火 ,不断为民疾呼 奔走 ;他不断播种 、耕耘 ,而不问收获 ,可到时 候自然有人为他捧场戴冠 。苏轼掌握了矛与
齐一”,能“游于物之外”,而不游于物之内 ,所 以他能齐荣辱 、等贵贱 “, 无往而不自得”。
三 、老庄哲学中朴素辩证法对苏轼思想 的影响
老庄哲学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朴素辩证法
思想 ,他肯定事物都在发展变化 ,看到了事物 发展中的矛盾 ,指出 “: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 之所伏”,揭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的矛盾现象 。苏轼熟谙老庄思想 ,研究过《周 易》,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 ,形成了特有的辩 证思想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运动观上 。他在 《苏氏易传》一书中阐述到 “: 夫天岂以刚故能 健哉 ? 以 不 息 故 健 也 。流 水 不 腐 , 用 器 不 蛊 。”认为世界是在不断运动的 。他又说 “: 治 生安 , 安 生 乐 , 乐 生 女俞 , 而 衰 乱 之 萌 起 矣” 《( 苏氏易传》) 。“人之情 ,无大患难 ,则日入 于女俞”《( 苏氏易传》) 。表明事物不会仅仅停 留在一定地步 。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 的方面转化 。就象日夜 、季节之变化一样 ,人 的幸祸 、快乐也不可能长久 ,快乐之后就变成 忧愁 ,忧愁之后又变成快乐 。因此 ,苏轼在思 想上对忧患早有充分准备 。他不求永安 ,不 求幸福长在 ,而在祸降临时 ,他便想到所伏之 福不久终会来临 。他总是充满希望地面对未
二 、苏轼对待物质的态度 苏轼在《室绘堂记》一文中说 “: 君子可以 寓意于物 ,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 ,虽 微物足以为乐 ,虽万物不足以为病 ; 留意于 物 ,虽微物足以病 ,虽万物不足以为乐 。”这里 表明了他对待“物”的态度 。他还告诉人们 ,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 ,皆有可乐”。“人 之所欲无穷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 恶之辨战于中 ,而取去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 常少 ,而可悲者常多”《( 超然台记》) 。因此 , 人们要“轻外物而自重”,要“超然物外”,不能 成为物的奴隶 。不要“得之则喜 ,丧之则悲”。 苏轼称颂韩琦说 “: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齐得
人 ,尤其是在事业上受到挫折 ,生活上转折较 大的人们细心揣摩 。
(作者通讯处 :北京百万庄国家建材局南 配楼 404 (100831) )
出神入化的 咏酒对联
□高万全
我国酿酒的历史悠久 ,商纣时期就有“酒 池肉林”之说 。古往今来 ,述酒的名联佳作充 耳可闻 ,常被悬挂于酒楼餐馆 。人们在酒宴 欢庆之余 ,吟咏观赏这些酒联 ,更增添一番情 趣。
盾这两样武器 ,进则以矛 ,退则以盾 ,因此他 永无绝境 ,无往而不乐 。
苏轼是用哲学思想武装起来的人 ,他作 官是为了进身 。进身是为了尽心 ,去根据自 己的心愿做一些勤政爱民的事务 ,与其他为 官者同路而不同“道”。因此他随心所欲 ,毫 不掩饰 、造作自己的感情 ,敢于在任何时候吐 露自己的政见 ,坚持自己的志向 ,抒发自己的 性灵 ,并不慑于世俗威胁 ,不畏惧闲语谗言 , 不计较个人得失 ,虽屡遭新 、旧两党夹击而心
四 、矛盾哲学观在苏轼身上的体现
苏轼还在《苏氏易传》中表现了他的矛盾
观 ,他在阐释《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时 说 “: 阴阳交然后生物 ,物生然后有象 ,象立而 阴阳隐矣 。凡可见者皆物也 ,非阴阳也 。”我 国古人用阴阳表示对立统一矛盾观 ,苏轼认 为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暗隐于世界万物之 中 ,只不过是我们只见事物不见规律罢了 ,苏 轼巧妙地融会了古人的矛盾观 ,将之贯通到 自己的思想中去 ,又获得了一个迎接生活考 验的精神武器 。矛盾的对立统一观 ,在苏轼 的身上表现得较为充分 。苏轼身上无一不矛
酒楼酒店的酒联 ,都夸其酒好 ,意在逗人 酒兴 ,诱人入内 。如“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 饮尽不留零”“; 刘伶借问谁家好 ,李白还言此 处香”“; 香闻十里春无价 ,醉买三杯梦亦香”; “沽酒客来风亦醉 ,欢宴人去路还香”“; 三杯 竹叶穿心过 ,两朵桃花上脸来”等等 ,文人侠 客见之 ,不仅“一川风月留酣饮 ,万里山河尽 浩歌”,甚至出了门还会回首观望一番 。
来 ,他把忧愁和痛苦只当作暂时现象 ,相信忧 愁过去 ,接着就会有快乐而来 ,这是必然规 律 。苏轼告诉人们 ,要“尽性知命”,世界上没 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生死 、起伏 、盛衰都是必 然的 ,就象人要老 ,而老后就必然机体功能衰 退 ,伴随许多慢性病而来 ,虽百般避之 ,亦在
48
所难免 。人生兴衰 ,个人得失也都在不断变 化之中 。要“知命”,但并非听天由命 ,他又 说 “: 余以为知者 ,必尽人事 ,然后理无憾 。物 之有成必有坏 ,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而国之 有兴必有亡 。虽知其然 ,而君子之养生也 。 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其治国者 ,凡可 以存在救亡者无不纳 ,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 , 此之谓亡命”《( 墨妙亭记》) 。这便告诉人们 , 不要为人老必死 ,物久终毁而悲伤 ,而应顺其 自然 ,在有尽的生命和有限的条件下尽自己 最大所能 。
·文化百花园·
神
苏 轼
的 由
乐 观
———任
来 京 精 生
在生死场上镇静自若 ,笑向刀斧丛的英 雄自古不乏其人 ,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 仍谈笑风生 ,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却并不多 ,苏 东坡便是极特殊的一个 。他的这种风格因何
而形成 ? 需要对他的生活经历 ,人生观和性 格特征等加以分析 。
一 、兼采儒 、释 、道三教所长容为己用
4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化百花园·
丧 ,忘祸福 ,混贵贱 ,等贤愚 ,同乎万物而与造 物者游”《( 魏公醉自堂记》) 。并自道 “: 余之 所无往而不乐 ,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正是 这样“寓意于物”,故他能寄情于江山风月之 中 ,从中获得喜悦和美感 ;他不“留意于物”不 想占有“物”以满足个人私欲 ,故他不为物所 累 ,不为物所丧志 ,不为物所沉溺迷惑 ,并且 不贪慕荣华富贵 。他贬官黄州 ,不以自己是 罪人 ,而只感“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 荀香”《( 初到广州》) 。他三游赤壁 ,寄情江山 风月 ,以求精神解脱 ,不因政治打击而懊丧 。 他流放岭南 ,不因生活穷困而懊丧 ,而是从 “千山动鳞甲 ,万谷酣笙钟”的壮美山色中寻 找到精神上的慰藉 。他视“万物皆幻”“万物
有的酒联 ,表明酒店的经营特色 。广州 有一翠园酒家 ,具有庭园风格 ,从其挂着的 “翠阁我迎宾 ,数不尽 ,甘脆肥浓 ,色香清雅 ; 园庭花胜锦 ,祝一杯 ,富强康乐 ,山海腾欢”的 酒联 ,便知该酒家是以荤菜为主的 。
有的酒联从醉上立意撰写 ,让人回味无
49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化百花园·
不寒 ,志不馁 。他在烟雨中“吟啸”、“徐行”, “同行皆狼狈”而“余不觉”“, 余”所感觉的 ,只 是雨后“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
苏轼所处时代 ,学术风气已由独尊儒术 转为三教合一 ,并已对文学产生深刻影响 ,这 种影响在苏轼身上得到深刻表现 。苏轼少年
时期就学于道士张易简 ,曾读《庄子》而喟然 叹息曰 “: 吾昔有见于中 ,口未能言 ,今见《庄 子》得吾心矣 。”他 27 岁时官于凤翔 ,曾到终 南太平宫读道藏千函 ,写道 “: 至人悟一言 ,道 集由中虚 。心闲反自照 ,皎皎如芙蕖’《( 读道 藏》) 。可见 ,苏轼从小便对道家消极无为思 想产生过一定感慨 ,但他毕竟是儒家正统思 想教育武装起来的 ,年轻时奉行“学而优则 仕”的信条 ,志向宏伟 ,锐意进取 ,曾在《非论》 中说老庄”更为虚无淡泊之言 ,而治猖狂浮放 之学 ,纷纭颠倒 ,而卒归于无有”。但是踏入 仕途之后 ,政治迫害纷至沓来 ,理想抱负难以 施展 ,苏轼又于厄运中深研道藏和佛典 ,到处 游览庙寺 ,交游僧道 ,他兼采儒 、释 、道三家所 长 ,融成复杂的内心世界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苏轼热爱生活 ,具有爱人之心 。珍视亲 朋师友之间的情谊 ,对人生 ,对美好事物执着 追求 ,至死不渝 ;他童心不老 ,苏辙说他晚年 写诗 “: 精深华妙 ,不见老人衰败之气”;因为 他以心理上的年青 ,抵消了生理上的衰老 ;他 心源不死 ,因此 ,生活之水长流 ;他才华卓著 , 根本不用去忌妒别人 ,所以 ,他不因妒火中烧 而伤神 ;他胸怀宽广坦荡 ,宰相肚里能撑船 , 对一切得失 、荣辱都视同儿戏 ,一笑了之 ,所 以人们都非常喜爱他 。他的性格影响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