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论苏轼的“超然”摘要:在中国⽂化史上,苏轼是⼀个传奇式的⼈物。
苏轼的⼀⽣是很曲折的,⽽这艰难的⼈⽣经历使得苏轼早早体会到⽣命的⽆常,在现实⽣活中实现超越,他有儒家的忠义,有道家的洒脱,有佛家的空灵,超然于物外,真正地发掘到⼈⽣的真谛,形成了他的超然的⼈⽣态度。
他的“⼀蓑烟⾬任平⽣”道出了他的⼈格超然之美和他独特的审美风格。
苏轼超然的⼈⽣态度是在参透世间表象之后仍保持着对⽣命热情的思想超越。
苏轼的超然,是⼀种对现实⽣活苦难的超越,是⼀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
关键词:苏轼;超然;审美;⼈⽣态度⽼⼦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①这句话是说即使有繁华景观,也要超然独处。
意思也就是说⼈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获得。
超然是什么呢?超然就是⼀种洒脱,不拘于名利,将个⼈得失置于度外的宽⼴⼤⽓之感,是⼀种极⾼的思想境界。
苏轼便是这类。
苏轼⼀⽣仕途坎坷,屡受贬谪,⾯对这世间⼀切的挫折,他以全新的⼈⽣态度对待接踵⽽来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态对待⼀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他随遇⽽安,乐观旷达,他的这种执着于⼈⽣⽽⼜超然于物外的⽣命范式蕴涵这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影响着⼀代⼜⼀代的⼈去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命价值。
⼀、苏轼的“超然”表现(⼀)苏轼“超然”的审美⼈⽣苏轼的⼀⽣坎坷不平。
屡次遭受多次打击,后半⽣的连续被贬以⾄于⽣活极其困窘,但他却并未被苦难困境打倒,⼆是⾯对这些不幸,从容对待,随缘⾃适,随遇⽽安,不为世俗的苦乐所影响,不因得失⽽烦闷,表现出坚定沉着的、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态度。
苏轼被贬⾄黄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但他的创作艺术却进⼊了⼀个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这贬谪的不幸却使苏轼更深刻的理解了⼈⽣,他能乐天知命,在这种⼀般⼈很难忍受的贬谪⽣活中寻得了闲适之趣,做到了胸⽆芥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死⽽悲观,正如他在《前⾚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间之明⽉,⽿得之⽽为声,⽬遇之⽽成⾊,取之⽆尽,⽤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吾与⼦之所共适。
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与超然
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与超然苏轼是北宋文学成就最高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二千七百多首,体裁广泛,内容多样。
早年,他向前代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等学习,晚年尤爱陶潜诗。
他的词豪放雄奇,改变了词风,扩大了词境,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散文也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内容上自由,形式上更加灵活,摆脱了形式上的种种束缚,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文章风格。
下面就让我们在他的诗文里徜徉,走近一代文化名人苏轼,领略他的多情与超然。
一、从作品中看苏轼的多情一个人要想写出不朽的作品,是离不开丰富充沛的感情的。
“感情贯穿于文学创造的全过程,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特有内容”。
阿·托尔斯泰也说过:文学的总的目的,是要从感情上认识伟大的人。
那么,要想解读苏轼的多情,我们必须先探究他的一些诗词所反映的内容,从他的代表诗词作品中,他的多情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乡、自然情。
苏轼常与其弟苏辙攀山涉水,流连徜徉于大自然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与家乡的可爱。
如他在《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一诗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迫不及待的归乡之情。
“田霭霭青城云,娟娟峨眉月。
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
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
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
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
谓是山中人,相望了不隔。
梦寻西南路,默数长短亭。
似闻嘉陵江,跳波吹枕屏。
”在这首诗里,家乡的白云和明月、山和水都显得那么有深情厚意,在呼唤自己归来。
实则表现出苏轼对故乡山川景物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由于热爱大自然,喜欢游山玩水,所以苏轼早期所写的山水诗有昂扬进取之精神。
晚年贬至黄州后,则寄情山水,与山川融为了一体。
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三: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
风乎悬瀑下,却行永而归。
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此诗颇有陶诗恬淡之风格,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顿悟。
对于政治上不得意的苏轼来说,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此吟歌赋诗,无疑是得到了最好的安慰。
盘点教材里的“苏轼”,感受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2022中考语文备考
盘点教材里的“苏轼”,感受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原文如下: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因为试卷上给出了背景,苏轼“谪居”黄州,也就是被贬乡间的习作。
按照学生的考试经验,给出的背景一定是有用的,再加上“乱蝉衰草”这样的景象,一部分学生认为,该作品中苏轼的情感是暗淡惆怅的。
但是“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白鸟纷飞,芙蓉摇曳,幽幽暗香,又给人以古朴自然,悠闲宁静之感。
“徐步”,是漫步,散步,又写出词人内心的悠闲宁静。
“又得浮生一日凉”,“浮生”的这个“浮”,有漂泊之意。
“浮生”是世事不定,人事变迁。
“浮生”一词,好像又添了一层暗淡的感受。
可是连起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细细读之,又觉有欣喜之意。
人生不定,好在我又赚了一天好日子。
管它人生漫长,我体验了眼下之欣喜,便足够了。
这样一看,仅凭试卷上给出的背景和文字,学生拿不准本词的情感,是情有可原的。
苏轼一生,短暂地处于政治权力中心,长期地处于一贬再贬的境地之中。
长期处于所谓“仕途不顺”的人生境遇中,长期处于“事业低谷”苏轼,又拥有着怎样的情怀呢?带着这样的目的,我带着学生,盘点了教材中的“苏轼”。
学生首先想到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如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们看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个典故,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言下之意,是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来,持节至此,赦免我的罪呢?苏轼的人生中短暂地处于政治权利中心,长期地处于被贬,且一贬再贬的路上。
他问出这一句“何日遣冯唐”,是对朝廷抱有希望,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渴望建功立业的一腔豪情。
苏轼和他的超然台乌台啸台
苏轼和他的超然台乌台啸台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官员。
他字子瞻,号东篱,与他的哥哥苏辙一同被誉为“苏门六一”。
苏轼的理想是“大好河山,未必公归有徒”。
苏轼的文学造诣非常高,他的诗文作品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好写新词,好描绘人物,特别是丽人和壮举。
同时,他也是一位兼具书法家和画家身份的文化名人,他的草书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在政治上,曾被宋仁宗重用,并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但因为他的作风豪放、直言不讳,多次受到贬斥和批评。
不过,苏轼在人生的后期,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文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超然台苏轼那豪放奔放的性格,使得他经常被视为自由派。
有一次,苏轼被调到了顺天府,居住在燕山上的超然台上。
他喜欢在这儿写诗,享受山水之间的自然风光,并以此来表达自己“近而不俗,远而不媚”的文人风范。
超然台因其“拔山超地,与天相通”的巍峨气势,而被苏轼誉为“超然物外、山林竹径之中”。
超然台位于燕山南麓,地处山峦之间,因此不能直接到达。
苏轼和他的友人就在这座山峰上建了一个小屋,被称为“天下第一庐”。
超然台对苏轼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诗文创作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了他个人解脱的场所。
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在这座山峰上创作的,如《石钟山歌》、《雨后题壁》、《题超然壁》等等。
乌台苏轼还有一座喜爱的山峰,那就是乌台。
乌台又叫乐游台,是在苏州市区的一座小山峰,被苏轼誉为“二郎山下,一盏清晨!深得我心,难舍难忘!”。
苏轼常在乌台吟诗作画,他在这儿游历吟咏、沉思写作,使其成为一座文化名山,也是他创作生涯中被冠以“乌台名士”之称号的重要地方。
苏轼在乌台的生活,是充满艺术情致和人文气息的。
他在此期间不仅完成了时代伟大作品《东坡乐府》,也有许多诗歌、书法、画作问世。
作为苏州市区内的一座文化胜地,乌台屹立不倒,至今仍是游客们喜欢的去处之一。
啸台与超然台和乌台不同的是,啸台并不是一座山峰也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种精神状态。
苏轼哲学思想探析——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观
号,斤.将这些哲学思想融人]£文学创作rfl。
的人生观念,必须要学会超然自适。
苏轼在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米芾、黄多年迁徙贬谪的地方多达20处,经常居无导生活.这种人生观直接体现人生的美好,庭坚、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苏轼8岁入私定所、食不果腹.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
在完全摆脱了世俗束缚,精神达到了绝对的门塾,师从眉山道人张易简.他天生聪颖,才能这样残酷的环境中,苏轼更加关注人生的悲南。
苏轼这种旷达的人生观受到士大夫阶层超凡,兴趣广泛,在琴棋书画等多方面具有剧意义,从个体推之于普遍人生.伴随着人的欢迎,他们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借用苏卓越的成就。
苏轼2l岁进京赶考,获得当时类永恒的忧患意识。
因此苏轼对人生的第一轼的人生观来引领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平衡。
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赏识,并在皇帝御试中个理解是人生就是悲剧。
首先,苏轼认为人三、苏轼超然自适人生哲学观的内涵高中状元,考中进士,从此名震天下。
生短暂本来就是悲剧。
人类始终都有对人生苏轼所倡导的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具苏轼几经箧海沉浮。
曾任凤翔府签判。
短暂,命途多舛的无奈与感慨。
在苏轼的诗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熙宁四年由于新党的打压.苏轼被任命为杭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人生悲剧的观点,例如下儿个方面。
州通判,从而远离京师。
熙宁八年,苏轼升迁“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2】。
苏轼1.乐观理性。
首先,乐观理性是苏轼超为密州太守,此时朝廷内新旧两派斗争很激从宏观上看人生苦短、宇宙无穷的生命现然自适的人生哲学的内涵之一。
苏轼超然F1 烈。
熙宁十年,苏轼被调任为徐州太守.此时象,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显得理性而深刻。
适的人生态度与佛家摆脱红尘不同,与道家爆发十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湖州入其次,苏轼认为人类在短暂的人生中往往充追求成仙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佛家主张人们狱。
元丰i年,苏轼被贬黄卅l,在这段时间苏满各种苦难。
人生短暂已经是一种悲剧了,想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应该“跳出三界外,轼历经人间沧桑,其哲学思想逐渐走向r在短暂的人生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可预见的不在五行中”,以涅檠的境界回归西方极乐成熟,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逐渐形成。
超然台记心得(精选4篇)
超然台记心得(精选4篇)超然台记心得篇1《超然台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表达了作者对于身世浮沉的感慨,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
*中,苏轼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得失,通过描绘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经历和思考,表达出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境界。
他强调了“超然”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通过不断修行和自我提升,才能达到超越物质束缚、摆脱世俗束缚的境界。
在阅读这篇*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智慧。
他以超然物外的态度看待人生的荣辱得失,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造诣,更在人生哲学上有着深刻的领悟。
此外,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超然”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因素所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只有通过超越这些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总之,《超然台记》是一篇令人深思的*,它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自由的决心。
超然台记心得篇2《超然台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这篇*通过描述作者重游赤壁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篇值得品读的散文。
在我读这篇*时,我深深地被苏轼的洒脱和豁达所感染。
他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和困扰,能够超然物外,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去面对。
他在文中写到:“吾将以吾之地之产,绥吾子弟,教养妻子,庶几得以优游卒岁。
”这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另外,*中的景色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通过对赤壁景色的描绘,传递出一种空灵、超脱的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神秘的世界之中。
他对景色的描绘,既是对生活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
他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不畏挫折,不惧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种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超然台记》是一篇值得品读的散文。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提纲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1)苏轼的抱负。
(2)苏轼的政治生涯。
(3)苏轼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1)成绩显赫而不高傲。
(2)身居要职而淡泊名利。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
(1)独树一帜的贬谪观。
(2)把贬谪看为福分(3)把贬谪当作游玩。
(4)面对贬居时的乐观旷达。
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1)一生贬谪,生活艰辛。
(2)观照自然,慨然有悟。
(3)面对逆境多从容,艰苦磨练结硕果。
论苏轼的超然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
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何谓“超然”?苏轼的超然又表现为什么?文学意义上的超然是高超出众,超出尘世之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生理需要、情感需求、功名利禄和尘世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
具有这种态度的人,能够抹去柴米油盐的重负,远离现实的名利,即使置身于苦难之中,也能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它们,不会因得失、顺逆、穷达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是一种超然于现实事物之外的高尚的旷达自由的人生态度。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超然态度的人。
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走向惰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诗人、学者,他集儒佛道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颇受世人尊重的人生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
其 诗 中表 达 不满 , 故 而激 怒 了新 党 , 引发了“ 乌 台诗 案” , 朝廷 将他 贬 为黄 州 团练副使 。这 首诗 就是 写于
这一 时期 。 二、 读 其词 , 品其 人
定 风 波
定。联想到作者在官场上受到的排挤 、 打击 , 仍能保 持 如此 从 容 淡 定 的心 态 , 乐观旷达的情怀 , 着 实 令 人 佩服 。
一
表现出了作者旷达潇洒 的情怀和气度。“ 任平生” 三 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 , 早 已听其 自然的意思 。当然 , 这里的“ 风 雨” , 不 仅 是 指 自然 界 的风 雨 , 更 重要 的 是指 政 治上 的风 雨 。
词 的上 片从文 本 解读 看 ,作者 面对 骤 雨 狂风 , 胆不战 , 心不 惊 , 反而是那样 的沉着 冷静 , 坚 毅 镇
贬黄州时期所作 的一首词——《 定风波》 解读 苏轼旷达 的情怀和超然心境。
【 关键词 】苏轼
【 中图分类号】I 2 0 7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8 8 1 ( 2 0 1 4 ) 0 1 — 0 1 9 1 — 0 2
苏轼 多 才 多艺 , 在诗 、 词、 散文 、 书法 、 绘 画等 多
置风雨于不顾 、 吟啸徐行 的镇定态度 , 暗示他在政 坛风雨 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心态。接下来的“ 竹 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句, 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 官场 , 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
却贬谪偏壤。苏轼虽然被贬村野 , 却也没有 了繁杂 政务 缠 身 , 使他 有 更 多 的时 间 和精 力 去欣 赏 美 丽 的 自然风光 , 去接触朴实的百姓 , 了解 民风民情 , 这样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庞丽内容摘要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
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关键词苏轼词风超然态度一、苏轼的魅力人生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
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是当官的,他这辈子不是官运亨通,而是官越当越小,不是他能力不及,而是怀才不遇更是奸臣排挤,他们如一丘之貉使当时有相当口碑政绩斐然的苏东坡被贬了又贬。
当初贬到黄州写下《赤壁赋》之千古绝唱,然后再贬到杭州,在那里他依旧活得潇洒,他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化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美丽,人们说游西湖要游两次,雨中要享受,晴天更要去慢慢体会咀嚼!他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简论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简论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作者:王利娜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尤其是后半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生活极其的困窘,但他从未被苦难困境压倒,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恼,而是表现出坚定沉着、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一个“奋厉有当世之志”的文人,正如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的人的一个特点是很少有自我冲突。
他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他的个性是统一的。
这使他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作。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尤其是后半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生活极其的困窘,但他从未被苦难困境压倒,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恼,而是表现出坚定沉着、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获罪贬黄州时,他却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美竹连山觉笋香”,多山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闲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竹声”。
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
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被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而苏轼却显旷达之气。
他在《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先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醉,野老苍颜一笑温。
己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从诗中可知诗人能随遇而安,不以之为悲,豪放旷达,没有了“闲人”伤感,现实的苦闷也在心灵中得到了净化。
又如最令苏轼津津乐道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透露出作者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虽然有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但他仍然泰然处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足见他的胸襟和气度。
浅谈苏轼“超然”的人格
满 怀 赤 子情
苏轼的“ 超然” 还缘 由他对 自然万物的那份 真情 , 那份感恩 。 在《 喜雨亭记》 , 中 他写到 :亭以雨名, “ 志喜也 ” “ 、周公得喜平 , 以 名其书 ; 汉武得鼎, 以名其年 。 喜之大小不齐 , 其示不忘一也。他 ”
一
一
、
尽, 速携家饷劳骖 ” } 别家几载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甚至无 日不思 归 , 国家 的命在身 , 但 东风吹雪满征衣。在“ 小我” 还是“ 大我” 的 艰难诀择下 , 苏轼选择 了“ 大我 ” 以国家利益 为重 , 弃 了“ , 舍 小 我” 的追求 。 里堠消磨不禁尽 , 速携家饷劳骖 }欣然决然离开故 。 地, 劳国家苍生百姓。这就是苏轼的“ 效 超然 ” 。 . 苏轼 的“ 超然” 自 缘 他对生命时间的觉悟和珍惜。在《 别岁》 诗中, 他写到 :故人适千里 , “ 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 , 发行那 可追。 问岁安所 在 , 这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 , 归无时 。 赴海 东邻 酒初熟 , 西舍彘亦肥。且为一 E欢 , l 慰此穷年悲 。 勿磋 旧岁别 , 行 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 , 还君老与衰。” 是啊 , 岁月如“ 已逐 东流 水, 赴海归无时” 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 , , 岁月的长河 日E奔 l 流不息 , 是奇绝?是平静?是高亢?是平 和?是平凡?还是卓越 ? 关键看 生命的个体的你 , 如何 弹奏 , 如何演绎 , 我们 的责任 和使 命 ,关键在于如何拓展 自己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苏轼在他 的诗 文、 词赋 中作 了响亮 的回答 。
关键 词 : 苏轼 ; 超 然 ; 人 格
中图分类号 :2 6 1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3 1 (0 05 1 6 0 1 1 0 — 3 52 1 )— 1 — 0
超然台记中超然的理解
超然台记中超然的理解
超然台记是唐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他在超然台上与友人相聚的情景,表达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超然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超越尘世:超然台记中的“超然”指的是超越尘世,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世俗烦扰的厌倦,向往着超越尘世的自由和宁静。
2. 淡泊名利:超然台记中的“超然”还指的是淡泊名利。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权力、金钱和名利的淡漠态度,认为这些事物的存在并非至关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3. 轻视外物:超然台记中的“超然”还指的是轻视外物。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外物,不被物质世界所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他强调了内心的自由和平静的重要性,认为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解,超然还可以指苏轼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他认为自己应该超越尘世,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轻视外物,不要被物质世界所左右。
这种态度体现了苏轼的超脱和豁达,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扩展阅读:
超然台记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除了以上理解,超然还可以指苏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自己的要求。
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实践,表达了他对自由、超脱和淡泊名利的追求。
此外,超然还可以指苏轼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他认为自己应该超越尘世,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轻视外物,不要
被物质世界所左右。
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诗句
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诗句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绳池怀旧》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将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意味着人生的经历和轨迹就像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一样,瞬间即逝,不留痕迹。
这种比喻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超脱和淡然。
2.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这句诗展示了苏轼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他渴望归去,成为一个闲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只需要一张琴、一壶酒和一溪云,便能过上惬意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苏轼对物质欲望的超脱和对自由的追求。
3.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
他回顾过去的萧瑟,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已经过去了。
他选择归去,不再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心境平静,不为风雨所动,也不为晴天所喜。
这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世事的淡然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4.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这句诗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和超然物外的态度。
他以新火煮新茶,享受诗酒之乐,不为世俗所累,趁年轻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对生活的乐观和超然物外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积极面对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5.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诗表达了苏轼的豁达和超脱。
他手持竹杖,脚穿芒鞋,轻盈胜过骑马。
他不害怕风雨的侵袭,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风雨如何,都能从容面对。
这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从容和对困境的勇敢面对。
这些诗句都展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自由的独特感悟。
浅谈苏轼的淡泊超然心境的形成原因
浅谈苏轼的淡泊超然心境的形成原因作者:刘宇昕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5期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但他的一生却跌宕起伏,他屡遭贬谪,孤独、落魄、贫困几乎缠绕其半生,但他却能以一种淡泊、平静、积极乐观超然的人生态度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境界。
本文主要对苏轼淡泊超然心境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藉以洞察其人生境界的独特性,帮我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苏轼,淡泊超然,儒,释,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精通诗、词、文、赋,谙熟琴、棋、书、画造诣极高,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
但他的一生却跌宕起伏,他屡遭贬谪,孤独、落魄、贫困几乎缠绕其半生,但他却能以一种淡泊、平静、积极乐观超然的人生态度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境界。
是什么原因呢?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当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他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改善当时的状况。
他做事是根据实情和自己的内心来决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在苏轼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的严苛政治,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
在被贬的各个时期,除了诗词以外,由于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写文章应该有自己内在的思想,不要写空洞浮夸的内容,使文章能够写到人得内心中去。
在苏轼被贬的各个地方,虽然不能主政一方,但还是心系朝廷,关心人民,为人民做了不少事。
在被贬到密州的时候,因为天气大旱,苏轼组织乡亲们救过旱灾。
在徐州的时候,黄河发生了水患,整治了水灾。
转任杭州时,当地发生了传染病,他设立了医院帮助人民渡过难关,还疏浚西湖,修建了“苏堤”。
在老年贬到惠州的时候,自己的生活虽然很困难,但看到人民过河过江非常困难,他有组织开始修建桥梁。
即使最后贬到最远的海南,他也在积极的帮助当地的土著居民改善生活环境,挖水井,引灌溉,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还改变了当地的好多陋习。
超然淡定的人生态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超然淡定的人生态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苏轼,宋代名家,是“谈笑风生”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诗文写得精彩,集大成之作博大精深,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面对世事变化时,对人生淡泊名言的伟大篇章。
他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既不吝啬自身的生活,也不牵强参与大众的潮流。
由此可见,他所传递的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第一句“定风波,何其多”,表明世上曲伤人生,变化不断,一切都无常。
但最后一句“但更敬心自守”教导我们,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安分守己,不让外界粗暴的变化影响自身心灵。
在整首诗中,苏轼比喻“定”为静态、安宁,而“风波”则为喧闹、混乱,两者就像天空静谧、湖面波澜壮阔,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以示生活中要求和谐共处,又要跳出世俗潮流的看法。
此外,在整首诗中,苏轼淡出的人生态度也深入人心,让我们看到一个安详平和的人生观。
他告诉我们,若活在世上,我们要镇定自若,放下虚荣,屏蔽外界的喧嚣,尊重内心的执着,把每一刻都珍惜,梦想要奋斗,尽力去实现。
苏轼精彩的诗文,正如他一样,在一次次变化中,都能从容应对,超然淡定,诠释出一种令人佩服的人生态度,他的诗文以其出色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守远的人生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诗词的意义上来看,它凝聚着岁月的沉淀,表达出苏轼心中对人生的看法。
它给予我们的是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教导我们要把握现在,超然淡定,在改变局势的同时,仍保持自己的内心世界,跳出世俗潮流,用宁静之心去守护自我内心的梦想,走自己的路,活出自我价值,以明志安足,自信淡定地走向人生的彼岸。
只要我们有勇气去活,尊重自己的内心,带着苏轼给予的勇气和智慧,有信心去追求和生活,相信生活总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沿着自己的路,怀着苏轼超然淡定的人生态度,走向成功,实现梦想。
苏轼《超然台记》赏析
苏轼《超然台记》赏析
苏轼的《超然台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记述了苏轼在密州时期,重新修缮超然台的经历,以及他在此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文章风格典雅,用典颇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文章中,苏轼展现了他过人的文学才华。
他用三个对偶句组成的排比句组,描绘出移守胶西、初安生活的情形。
这既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又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的境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寻找快乐的乐观态度。
苏轼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超然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的理解。
他认为,只有超脱世俗的束缚,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快乐。
这种思想在文中多处得到体现,如他提到自己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忧与喜。
这种思想不仅是一种自我排遣、自我安慰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更是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内心自由的哲学思考。
此外,苏轼在文章中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等到自己和朋友都不在了,还不知道这里会怎么样。
因此,他主张及时行乐,超然物外,不要做物质的奴隶。
这种思想体现了苏轼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苏轼的《超然台记》是一篇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作
品。
它不仅展现出苏轼过人的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篇文章所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超越物质追求内心自由的哲学思考以及珍视生命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苏轼超然思想探析
苏轼超然思想探析
苏轼是唐宋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被熟知,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他的超然思想。
苏轼的超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主张必须以淡然、超然、从容的态度对待人生,追求超凡脱俗。
苏轼提出,通过正念的磨练,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理解宇宙如何运作,超越波折和失败,克服无谓的烦恼,超然审视整个世界无私的奉献精神。
苏轼 ( 1037—1101 ) 著名诗人,也是个深沉的哲学家。
他强调探究宇宙奥秘和深奥文章,应该教育自己不要以物欲来满足,应该改变思维方式,避免在世俗社会中备受世俗拘束,达到无我超然的境界。
苏轼的超然思想。
豁达超然的苏轼
超然的苏轼——从《超然亭记》解读苏轼的人生态度张丽201511080939 文学院摘要: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积极入世,虽然命途坎坷,但是他那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令世人钦佩。
他在新旧两党之争中,屡遭贬谪,借亭台等记抒发感情、表达议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追求自然,寻求解脱、超然达观成为重要的主题。
关键词:超然、达观、积极入世、命途坎坷一、苏轼的坎坷人生: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
眉州眉山人。
苏轼出生一个极富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宋代著名的大散文家,母亲程氏也是有文化的女子,苏轼自幼承受家教,深受其父母的影响,勤奋好学。
良好的家境环境使他很早就开始接触儒学,儒家正统思想“学而优则仕”深深的影响着他。
但是他的做官入世的道路坎坷曲折。
嘉佑元年(1056),二十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
第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然而,步入仕途后因为他强调执行政治改革与新旧两党都不合拍,卷入新旧两党之争,一生受尽倾轧。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看到新法中的弊端就写诗讽刺。
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投入监狱,后被贬黄州。
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先后在密州、徐州等地任官,晚年更屡遭贬职,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为,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这种坎坷的人生经历之下,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与险恶,要想自己摆脱这种处境就要使自己在现实逆境中拥有一种精神的安慰,自备的思想是他最终的“武器”,如他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使自己解脱,以此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对待一切变故,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使心境得到平静,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超然亭记》文章赏析:世先有铜雀台,而后有铜雀之传世;人则先有超然之意,而后方有超然台之扬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的超然论苏轼的超然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1)苏轼的抱负。
(2)苏轼的政治生涯。
(3)苏轼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1)成绩显赫而不高傲。
(2)身居要职而淡泊名利。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
(1)独树一帜的贬谪观。
(2)把贬谪看为福分(3)把贬谪当作游玩。
(4)面对贬居时的乐观旷达。
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1)一生贬谪,生活艰辛。
(2)观照自然,慨然有悟。
(3)面对逆境多从容,艰苦磨练结硕果。
论苏轼的超然摘要: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
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关键词:苏轼;超然;乐观;旷达。
何谓“超然”?苏轼的超然又表现为什么?文学意义上的超然是高超出众,超出尘世之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生理需要、情感需求、功名利禄和尘世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
具有这种态度的人,能够抹去柴米油盐的重负,远离现实的名利,即使置身于苦难之中,也能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它们,不会因得失、顺逆、穷达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是一种超然于现实事物之外的高尚的旷达自由的人生态度。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超然态度的人。
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走向惰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诗人、学者,他集儒佛道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颇受世人尊重的人生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辩证态度,诗文中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而受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高度仰慕。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进行探求研究。
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于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并潜心研究社会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年间里,写出了《策论》、《进策》各二十五篇,提出了改革弊政政治主张,并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台。
苏轼对自己的人生仕途是充满期待,总想大展宏图,其根源是其对现实人生充满着强烈的热爱之情。
苏轼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
因为这样的升迁贬谪,使他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出尘和被世所遗的崎岖小路之间,显得十分艰险。
在历史上,一些人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或自沉江河,或归隐山林,或因不肯同流合污而郁郁终生。
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苏轼选择的道路却与他们不同。
苏轼虽然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屡次遭受贬谪,流离失所,甚至穷愁潦倒,但他没有悲观,也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其关键就在于他热爱生活,始终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功名富贵和悲欢离合,因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乐观的苏轼,一个豪放的苏轼,一个超然于大地、飘浮于半空,用喜上眉梢的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了喜爱的眼光欣赏着地球上的一切的并从中发现美的具有豪情万丈的英雄的苏轼。
所以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1)的艰难岁月中,他不但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甘美,而且处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2)的欣慰心情;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的洒脱情怀;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4)的悠然感悟;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5)的潇洒豪情。
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这是何等的豪迈,哪里像是出自一个贬居蛮荒形枯骨杇的垂老之人之口?当然,苏轼也曾想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
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始终是他心灵的主旋律,因而他总是直面逆境,善待人生。
他的《水调歌头》对此有着精彩的诠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的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飘荡何时歇”(7)。
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但他很快意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相较人生亦是“此事古难全”,所以“不应有恨”。
转恨为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为他热爱生活,所以情怀才显得如此之旷达。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生活的艰苦和仕途的波折。
在苏轼的眼里,“胜固欣然,败亦可喜”(8)。
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
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成就了他传奇色彩的一生:“一蓑烟雨任平生”(9)。
在苏轼坎坷动荡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风雨如何,他心中早已是波澜不惊,真正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达。
苏轼身处逆境,我们却处处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被贬黄州,生计窘迫,微薄的官俸不足以养家糊口,他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亲身参加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
《东坡八首》(10)中述说了他垦荒的缘由以及“垦壁之劳,筋力殆尽”的劳动状况。
正是因为对现实的热爱,他才体味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人生的有味,展现出他超然的态度,表现出其旷达的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张之洞有“无求便是安心法。
”冰心说“人到无求品自高。
”淡泊,即清心、恬淡、知足、寡欲,是贤者追求的一种境界。
淡泊就是能在辉煌腾达,高官厚禄时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用一颗平常心淡然看待这一切,不受尘世污秽的干扰与冲击,能在淡泊喧嚣的同时,给自己找到一份心灵的超然。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也因为他能在顺境中能保持一颗淡泊超然的心,并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称道。
苏轼出生于“庆历新政”这一北宋王朝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
他从小具有兼济天下之志,通过勤奋学习也具有经世报国之才。
苏轼年轻时便在文坛中具有很高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11)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
走上仕途后,他并没有不可一世,而是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渐渐地看得淡泊,渐渐铸就了凡事以平常心待之的态度。
苏轼在为陈希亮写《凌虚台记》中暗讽陈希亮以前修改自己的文章,陈希亮这次却一字不改地令人照文把这篇文章刻在石头上。
后来陈希亮对别人说:“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其满而不胜也。
”(12)苏轼知道后,了解到陈知府的良苦用心,颇为自己自得于盛名之下的浅薄感到汗颜,并不是固执已见。
当然,淡泊并非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更不是厌弃世俗、躲避现实,而是一种超然境界、处世态度和人生情怀。
苏轼是从小就深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浸染的,在几十年的沉浮中,只要环境允许,他总是尽力有所作为,为地方上多做实事,政绩卓著。
苏轼守徐州时,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七十多天不退。
当时城池危殆,民心惶惶。
苏轼临危不惧,身先士民,指挥抗洪抢险,他“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13)犹如大禹三过家门,与城共存亡,与民同生死,终于水退民安城全,朝廷奖赏,徐人奔走称赞。
苏轼却说“水来非吾过,水去非吾功。
”(14)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功名。
“乌台诗案”后,苏轼更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发展的两极和名声的利弊。
神宗的母亲宣仁太后对苏轼特别青睐,她执政时期,召苏轼回中央,先任居舍人,后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的位置,苏轼已不为这些所动,官场的沉浮如过眼云烟。
“人在玉堂深处”(15),却“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荫青子”(16);告诫自己“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在《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说“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17)也正是在这种顺境中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苏轼的超然处世的态度。
苏轼仕途一生,顺逆参半。
在顺境,他淡泊处之;对逆境,他随遇而安,乐观旷达。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
在顺境中苏轼选择的是淡泊,但他一生更多的是坎坷不平,仕途起伏,遭受了诸多不幸和打击,他是怎样应对的呢?他不像有些意气风发的青年,仕途失意便一蹶不振。
他没有在东坡雪堂里消弭自我,既不避世,也不避人,而是“澄怀观道”,以求对生活更深的理解,总是让自己不断地发展进步。
他劳作非常艰辛,时常生活困苦,他把“造物”的这种安排看成是感悟人生的天赐良机,他以海棠自喻:“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到空台”(18);以梅花自喻:“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19),表现出乐观旷达,恣放向上的情怀。
苏轼一生,历尽艰辛,大起大落,他把这总结为“一生凡九迁”(20)。
特别是垂暮之年贬到惠州,再贬儋州,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儋州是个蛮荒的地方:“一语不合,即持刀弓相问。
”(21)自然条件也是十分恶劣,毒蛇猛兽遍地都是,疾病也时时威胁到每个人的生命。
身处逆境,苏轼依然保持超然物外态度,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从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以贬谪为福、以贬谪为游玩、以贬谪为致仕。
苏轼把贬谪看为福分。
他说“谪居穷僻……自绝禄廪,因而布衣蔬食,于穷苦寂淡之中,却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节微福。
”(22)在他眼里,贬谪无公务逼迫,无官场应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在《记承天夜游》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他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以闲者自居,以此自慰。
他在《食荔支》中表现出何等欣喜的心情:“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饮酒、赏梅、读书,生活虽然简朴,却过得相当安逸。
这种安逸生活和心境时时反映在他的诗中,《纵笔》写到: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据说他的政敌章子厚看了很不舒服,把他再贬儋州。
在儋州,他写下了著名的《谪居三适三首》,其中《旦起理发》中说:安眠海自运,浩浩潮黄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