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脱世的苏东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然脱世的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提要:苏轼字子瞻又名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不但欣赏他词作的豪气壮丽,也欣赏他为人处事的超然洒脱,这篇论文将以苏轼的生平记事为主线,论述赏析东坡名篇佳作,感悟体味其豁达于世的情怀以及为官处事的睿智。

关键词:苏东坡少年成名父母官乌台诗案黄州超然豁达亲情豪放派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于世,眉州人,是苏洵的大儿子。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

苏洵给他的两个儿子取轼和辙来做名,对苏轼而言,“轼”是古代马车供客人扶手的横木,遇坦途时便没有功效,唯逢路途颠簸时才会为人所用。苏洵择“轼”字便是希望苏轼能够在人生仕宦的道路上能够像轼一样,隐匿锋芒,沉稳踏实。所以俗话说得好:知子者莫若父。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从初入仕途时遭人挤兑,乌台诗案的大难临头,到谪居地方的犯官生涯,总其原因,怪就怪在苏轼那爱憎分明、不吐不快的性格。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圈子里锋芒毕露,不知收敛,终于使自己变成了反对党攻讦的靶子,从此颠沛流离、转谪各地。

从少年成名、前途不可思量的光辉到前途未卜、闲散州县安置的犯官,在此期间苏轼不但经历了人生的剧变,同时也实现了人格上的升华和诗词创作领域的飞跃。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却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所以,他值得我们去品读,去怀念。

【少年成名】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北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这是苏轼在科举考试里所做的春秋大文,其中引用尧帝宽刑的典故却难倒了当时主考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对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并受到了欧阳修等名臣乃至皇上的赏识。苏轼年少成名,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生涯。

年少成名,初入仕途便从通判做起,大凡年轻人能有此际遇都会吟诗作赋,抒发一下自己感慨,总不免踌躇满志,思欲奋发,而苏轼却在赴任途中和弟弟讨论未来辞职退隐的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熙宁年间受排挤,被迫出京通判杭州之后,苏轼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与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从一开始苏轼就是一个超凡脱俗,不慕虚名的人。

“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入峡》)

苏轼借此诗慨叹自己苦为世俗的富贵所诱惑,竟然抛弃了林泉之乐,这实在不是一个即将踏入官场的青年所应该产生的念头。

少年成名,苏子瞻怀才入仕;性喜自由,苏学士何去何从。

【人民的父母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因为在地方任官,苏轼切实地体察到了百姓的疾苦,深深地感到了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在

变法的浪潮中走得太急,使得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到没有改变北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反而加重了黎民百姓的负担。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等革新派党人做法的苏轼,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远离朝廷的政治斗争,在地方任职的苏轼又找回了他那率真,豁达,潇洒的感觉。

在人间天堂杭州任职期间,面对婀娜艳丽的西湖,诗人心生爱恋之情,以一首绝句替西湖另起了一个雅号艺名:西子湖。

在密州任知州期间,苏轼依旧潇洒自在,一首《江城子》豪兴勃发,气势恢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此时的苏轼尚儒道,在地方政绩赫赫,切实为人民谋事,是人民心中真真切切的父母官。

在杭州疏理运河,在徐州时亲自穿蓑衣拄木杖监督抗洪。可以说苏轼这段时间的生活是充实而自在的,可是好景不长。洒脱不拘的苏轼还是被反对派抓住了把柄,一封奏折,一道诏书,苏东坡的命运在此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大难临头,苏轼能否安然渡关?

【乌台诗案】

却对酒杯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苏轼《十二月二十八日……复用余韵二首》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45岁,因不满新法被调任湖州通判,在上表神宗时,顺带了几句:“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本是几句自嘲的酸话,也不伤大雅,但他没想到,这给他带来了一场大灾难。朝中政敌以此为据,指责他讥讽朝廷,不满新政,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他的《杭州记事诗》作为证据,给他定下讥讽皇帝宰相的死罪,于是朝廷便将他押送京城并交御史台审讯。这时,沈括、章停又指他《咏桧》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上唯有蛰龙知”两句影射皇帝,说:“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这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牵连苏轼将近40位亲友,100多首诗,还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无异于清朝的文字狱了!多亏一些友人出头相救,上奏皇上,再加上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被御史台关押一百多天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