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论苏轼的超然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1)苏轼的抱负。
(2)苏轼的政治生涯。
(3)苏轼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1)成绩显赫而不高傲。
(2)身居要职而淡泊名利。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
(1)独树一帜的贬谪观。
(2)把贬谪看为福分(3)把贬谪当作游玩。
(4)面对贬居时的乐观旷达。
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1)一生贬谪,生活艰辛。
(2)观照自然,慨然有悟。
(3)面对逆境多从容,艰苦磨练结硕果。
论苏轼的超然摘要: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
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关键词:苏轼;超然;乐观;旷达。
何谓“超然”?苏轼的超然又表现为什么?文学意义上的超然是高超出众,超出尘世之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生理需要、情感需求、功名利禄和尘世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
具有这种态度的人,能够抹去柴米油盐的重负,远离现实的名利,即使置身于苦难之中,也能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它们,不会因得失、顺逆、穷达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是一种超然于现实事物之外的高尚的旷达自由的人生态度。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超然态度的人。
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走向惰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诗人、学者,他集儒佛道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颇受世人尊重的人生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哲学思想探析——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观
号,斤.将这些哲学思想融人]£文学创作rfl。
的人生观念,必须要学会超然自适。
苏轼在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米芾、黄多年迁徙贬谪的地方多达20处,经常居无导生活.这种人生观直接体现人生的美好,庭坚、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苏轼8岁入私定所、食不果腹.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
在完全摆脱了世俗束缚,精神达到了绝对的门塾,师从眉山道人张易简.他天生聪颖,才能这样残酷的环境中,苏轼更加关注人生的悲南。
苏轼这种旷达的人生观受到士大夫阶层超凡,兴趣广泛,在琴棋书画等多方面具有剧意义,从个体推之于普遍人生.伴随着人的欢迎,他们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借用苏卓越的成就。
苏轼2l岁进京赶考,获得当时类永恒的忧患意识。
因此苏轼对人生的第一轼的人生观来引领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平衡。
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赏识,并在皇帝御试中个理解是人生就是悲剧。
首先,苏轼认为人三、苏轼超然自适人生哲学观的内涵高中状元,考中进士,从此名震天下。
生短暂本来就是悲剧。
人类始终都有对人生苏轼所倡导的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具苏轼几经箧海沉浮。
曾任凤翔府签判。
短暂,命途多舛的无奈与感慨。
在苏轼的诗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熙宁四年由于新党的打压.苏轼被任命为杭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人生悲剧的观点,例如下儿个方面。
州通判,从而远离京师。
熙宁八年,苏轼升迁“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2】。
苏轼1.乐观理性。
首先,乐观理性是苏轼超为密州太守,此时朝廷内新旧两派斗争很激从宏观上看人生苦短、宇宙无穷的生命现然自适的人生哲学的内涵之一。
苏轼超然F1 烈。
熙宁十年,苏轼被调任为徐州太守.此时象,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显得理性而深刻。
适的人生态度与佛家摆脱红尘不同,与道家爆发十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湖州入其次,苏轼认为人类在短暂的人生中往往充追求成仙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佛家主张人们狱。
元丰i年,苏轼被贬黄卅l,在这段时间苏满各种苦难。
人生短暂已经是一种悲剧了,想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应该“跳出三界外,轼历经人间沧桑,其哲学思想逐渐走向r在短暂的人生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可预见的不在五行中”,以涅檠的境界回归西方极乐成熟,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逐渐形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超然物外而又自强不息论文
超然物外而又自强不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在这里生活了四年多。
黄州期间是苏轼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
他的人生追求得到了实现,人格精神得到了升华,创作到了辉煌时期。
本文就苏轼黄州时期人生追求的蜕变略陈鄙见。
苏轼出生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积极关心时事,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他同王安石一样,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
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主宰着他,他始终牢记“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
但他又爱好庄子的文章,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辨证馆职策问札子》)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
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初步出现了端倪。
“乌台诗案”打破了苏轼“致君尧舜”的美梦,滋生了苏轼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
如何平衡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中的矛盾呢?他以超然的态度重新审视现实,审视自己。
他对儒家的热衷功名、仕途渐渐淡然,而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最为重要的是,他在此基础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他将二者兼容并收,并结合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超然物外而又自强不息。
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新的人生追求,虽然他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却始终没有走向消极颓废。
在困顿的黄州期间,苏轼不仅没有忘记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而且适时的调整了生活方式,成功的实现了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蜕变。
这种蜕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黄州期间,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苏轼开始对官场产生了厌倦情绪,转而追求随缘自足、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
贬官黄州伊始,苏轼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他感到苦闷、失意,找不到出路,他开始逃避现实,这种心态流露在他的许多诗文当中。
他在《初到黄州》中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提纲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1)苏轼的抱负。
(2)苏轼的政治生涯。
(3)苏轼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1)成绩显赫而不高傲。
(2)身居要职而淡泊名利。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
(1)独树一帜的贬谪观。
(2)把贬谪看为福分(3)把贬谪当作游玩。
(4)面对贬居时的乐观旷达。
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1)一生贬谪,生活艰辛。
(2)观照自然,慨然有悟。
(3)面对逆境多从容,艰苦磨练结硕果。
论苏轼的超然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
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何谓“超然”?苏轼的超然又表现为什么?文学意义上的超然是高超出众,超出尘世之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生理需要、情感需求、功名利禄和尘世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
具有这种态度的人,能够抹去柴米油盐的重负,远离现实的名利,即使置身于苦难之中,也能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它们,不会因得失、顺逆、穷达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是一种超然于现实事物之外的高尚的旷达自由的人生态度。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超然态度的人。
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走向惰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诗人、学者,他集儒佛道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颇受世人尊重的人生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庞丽内容摘要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
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关键词苏轼词风超然态度一、苏轼的魅力人生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
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是当官的,他这辈子不是官运亨通,而是官越当越小,不是他能力不及,而是怀才不遇更是奸臣排挤,他们如一丘之貉使当时有相当口碑政绩斐然的苏东坡被贬了又贬。
当初贬到黄州写下《赤壁赋》之千古绝唱,然后再贬到杭州,在那里他依旧活得潇洒,他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化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美丽,人们说游西湖要游两次,雨中要享受,晴天更要去慢慢体会咀嚼!他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贬再贬的苏轼。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
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简论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简论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作者:王利娜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尤其是后半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生活极其的困窘,但他从未被苦难困境压倒,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恼,而是表现出坚定沉着、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一个“奋厉有当世之志”的文人,正如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的人的一个特点是很少有自我冲突。
他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他的个性是统一的。
这使他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作。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尤其是后半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生活极其的困窘,但他从未被苦难困境压倒,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恼,而是表现出坚定沉着、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获罪贬黄州时,他却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美竹连山觉笋香”,多山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闲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竹声”。
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
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被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而苏轼却显旷达之气。
他在《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先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醉,野老苍颜一笑温。
己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从诗中可知诗人能随遇而安,不以之为悲,豪放旷达,没有了“闲人”伤感,现实的苦闷也在心灵中得到了净化。
又如最令苏轼津津乐道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透露出作者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虽然有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但他仍然泰然处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足见他的胸襟和气度。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
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关键词】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
密州很穷,难有作为。
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
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
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
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
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
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
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01 苏轼的命运波折与坦然面对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以其卓越的文才和高尚的人格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曾多次遭受政治迫害,但他始终能保持阅历风霜的泰然自若。
他的《定风波》正常常被视为他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其中的淡定和宽容,源于苏轼的人生态度,他对待人生困苦与挫折,有着超然物外的淡定和乐观,这是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道路中始终贯穿的精神基调。
02 苏轼的乐观人生观无论是在仕途得意的时候,还是在被迫害流放的时候,他都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保持消闲和淡然。
他的这种乐观和消闲,并非是对人生的消极逃避,而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生命的独立自主。
他的这种人生观深深地体现在他的《定风波》中。
在《定风波》中,他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苏轼对于自己即将被流放人生的肯定,他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遭遇,以坚韧的精神状态去面对未来,这正是他的人生境界。
03 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以乐观、淡定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无论是繁华的仕途,还是艰难的流放生涯,他都毫无怨言,脱尘而出。
他在《定风波》中的淡然超脱,这正是“含蓄之至,深沉之极”,这种深沉取舍之间,实际是一种人生的洗礼,是一种对人生到达一种物我两忘、自在逍遥的人生境界的独到理解。
总的来说,苏轼的《定风波》以其悲观中的乐观,以其辛酸中的豪迈,淋漓尽致地流露出他的人生态度。
他始终保持超然物外的淡定,这种淡定就是他对人生的至高境界,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深学习。
超然台记表现苏轼的人生态度语句
超然台记表现苏轼的人生态度语句
苏轼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思想家,他的诗歌、文学作品和书法被誉为经典,他的思想更是影响深远。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部是他的经典之作《超然台记》,它展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超然台记》中,苏轼记录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强调了他的主张:“静而致远,曲而不屈”,即“静坐而得道,曲解
而不屈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认知:无论何时,都要保持静心,坚持自己的念,不被外界的挑战所影响。
苏轼还主张:“多行不义必自毙”,表明了他追求正义的态度,提醒人们要抵制邪恶,不让自己被邪恶的诱惑所控制。
在《超然台记》中,苏轼还强调了“行胜于言”的价值观念,他相,言语只能做到一定程度,行动才能改变一切,而不是空谈,所以他坚持自己的追求,不畏惧危险,把自己的追求融入到艰苦的实践中去。
苏轼还强调了“节俭”这一价值观念,他认为,节俭是一种贤德,是一种精神,能够增加人的财富,让人们不必担心穷困。
苏轼也主张“静观其变”,提倡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要学会放下,学会从容,学会把握时机。
从《超然台记》中可以看出,苏轼有着深刻的人生态度:静坐而得道,曲解而不屈服,多行不义必自毙,行胜于言,节
俭,静观其变,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可以说是苏轼追求人生自由与坦荡的基础。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他给出的人生态度一直在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他的思想更是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传承。
可以说,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当时的经典,也是现代人的精神寄托。
苏轼的人生观
浅谈苏轼的人生观摘要: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观;入世;出世;旷达;乐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一生仕途坎坷,三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皇家。
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超然台记中超然的理解
超然台记中超然的理解
超然台记是唐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他在超然台上与友人相聚的情景,表达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超然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超越尘世:超然台记中的“超然”指的是超越尘世,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世俗烦扰的厌倦,向往着超越尘世的自由和宁静。
2. 淡泊名利:超然台记中的“超然”还指的是淡泊名利。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权力、金钱和名利的淡漠态度,认为这些事物的存在并非至关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3. 轻视外物:超然台记中的“超然”还指的是轻视外物。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外物,不被物质世界所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他强调了内心的自由和平静的重要性,认为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解,超然还可以指苏轼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他认为自己应该超越尘世,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轻视外物,不要被物质世界所左右。
这种态度体现了苏轼的超脱和豁达,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扩展阅读:
超然台记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除了以上理解,超然还可以指苏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自己的要求。
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实践,表达了他对自由、超脱和淡泊名利的追求。
此外,超然还可以指苏轼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他认为自己应该超越尘世,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轻视外物,不要
被物质世界所左右。
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诗句
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诗句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绳池怀旧》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将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意味着人生的经历和轨迹就像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一样,瞬间即逝,不留痕迹。
这种比喻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超脱和淡然。
2.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这句诗展示了苏轼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他渴望归去,成为一个闲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只需要一张琴、一壶酒和一溪云,便能过上惬意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苏轼对物质欲望的超脱和对自由的追求。
3.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
他回顾过去的萧瑟,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已经过去了。
他选择归去,不再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心境平静,不为风雨所动,也不为晴天所喜。
这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世事的淡然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4.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这句诗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和超然物外的态度。
他以新火煮新茶,享受诗酒之乐,不为世俗所累,趁年轻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对生活的乐观和超然物外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积极面对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5.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诗表达了苏轼的豁达和超脱。
他手持竹杖,脚穿芒鞋,轻盈胜过骑马。
他不害怕风雨的侵袭,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风雨如何,都能从容面对。
这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从容和对困境的勇敢面对。
这些诗句都展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自由的独特感悟。
超然淡定的人生态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超然淡定的人生态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苏轼,宋代名家,是“谈笑风生”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诗文写得精彩,集大成之作博大精深,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面对世事变化时,对人生淡泊名言的伟大篇章。
他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既不吝啬自身的生活,也不牵强参与大众的潮流。
由此可见,他所传递的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第一句“定风波,何其多”,表明世上曲伤人生,变化不断,一切都无常。
但最后一句“但更敬心自守”教导我们,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安分守己,不让外界粗暴的变化影响自身心灵。
在整首诗中,苏轼比喻“定”为静态、安宁,而“风波”则为喧闹、混乱,两者就像天空静谧、湖面波澜壮阔,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以示生活中要求和谐共处,又要跳出世俗潮流的看法。
此外,在整首诗中,苏轼淡出的人生态度也深入人心,让我们看到一个安详平和的人生观。
他告诉我们,若活在世上,我们要镇定自若,放下虚荣,屏蔽外界的喧嚣,尊重内心的执着,把每一刻都珍惜,梦想要奋斗,尽力去实现。
苏轼精彩的诗文,正如他一样,在一次次变化中,都能从容应对,超然淡定,诠释出一种令人佩服的人生态度,他的诗文以其出色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守远的人生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诗词的意义上来看,它凝聚着岁月的沉淀,表达出苏轼心中对人生的看法。
它给予我们的是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教导我们要把握现在,超然淡定,在改变局势的同时,仍保持自己的内心世界,跳出世俗潮流,用宁静之心去守护自我内心的梦想,走自己的路,活出自我价值,以明志安足,自信淡定地走向人生的彼岸。
只要我们有勇气去活,尊重自己的内心,带着苏轼给予的勇气和智慧,有信心去追求和生活,相信生活总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沿着自己的路,怀着苏轼超然淡定的人生态度,走向成功,实现梦想。
感悟苏轼水调歌头豪放与洒脱中的人生态度
感悟苏轼水调歌头豪放与洒脱中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他的诗文作品广泛传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誉为传世之作,展现了他豪放与洒脱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苏轼水调歌头中蕴含的人生态度,旨在从中挖掘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一、自由自在的豪放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放和洒脱。
他自由自在地描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困境和人生辛酸的超然态度。
例如诗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表达了人生短暂与无奈的体验,但苏轼并未沉溺其中,而是以豪放的心态超越了这些,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样,他选择了放下痛苦,敢于面对人生的现实。
二、心境超脱的洒脱苏轼在诗中借用了流水不绝的比喻,将自己的人生境遇与水流相对照,表达了一种洒脱的心态。
对待困境和逆境,苏轼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不畏挫折,不沉浸于失败和痛苦之中,而是以一颗洒脱的心去看待人生的种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展现了他超越生死的境界。
三、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只愿当年长不老,河山永寿”、“明月随风转,轻云何处觅?”,他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展望未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不为社会的规条所束缚,敢于追求自我,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这种对自由和独立追求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内心深处的不屈和坚持。
四、人生的教益和智慧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透露出的人生态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教益。
无论是面对人生的磨难还是享受人生的美好,我们都应该放下束缚和困扰,以豪放和洒脱的心态去面对,超越痛苦和困境,积极向上地生活。
犹如苏轼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生活中的困境并非不可跨越的难关,只要我们保持豪放和洒脱的心态,就能积极应对,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苏轼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他对于生活境遇和人生困境的超然态度。
浅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浅谈苏轼的人生态度作者:刘嘉易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5期摘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
他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粲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
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苏轼;人生态度;旷达精神一、苏轼的简介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政治家,其作品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其作品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其父苏洵、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一生几经起落,因在北宋多次的政治斗争中坚持己见,多次遭到降职、罢贬,曾先后流落于黄州、惠阳及儋州。
虽然历经如此波折宦海沉浮,但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很难发现郁郁寡欢、悲观叹气之作,反而是展现了一种放任自然、洒脱达观的精神面貌。
为何苏轼会有如此的人生态度,而苏轼又经历了哪些人生逆境呢?通过分析苏轼逆境中所表现的旷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文人精神中刚韧不挠的部分.二、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虽异常圆通而彻底,但这并未将他导向虚无和消极,积极入世仍是他人生的主导倾向。
从苏轼诗词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的诗词以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苏轼的乐观豁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谙世务终难明”等诗句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也象征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苏轼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会被挫折打倒,而是选择接受和享受生活。
二、对人生的热爱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
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诗句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轼将生活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自己比喻为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欣赏。
三、对人与世界的包容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与世界的包容。
他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表现了对世界的包容和对人性的理解。
苏轼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这种包容和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苏轼的乐观豁达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虽经历过困顿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各种困难。
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世界的包容理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包容,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的乐观豁达精神不仅在他的诗词中流露无疑,在他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乐观豁达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作者:刘若斌娄峰吕文明
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0期
摘要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建立在其博学的思想基础之上,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得苏轼早早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促使他超然于物外,探求到生命的终极意义,进而形成不羁于物的超然的诗性人生品格。
苏轼的超然并不是虚无的精神感悟,那是一种在在参透世相虚幻之后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热情的思想超越。
关键词超然终极意义人生的有限超越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1 苏轼超然人生态度的思想基础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奇才,儒家看到他的忠义,道家看到他的洒脱,佛家看到他的空灵,这些与其融合众家而形成的复杂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苏辙曾说:“(轼)初好贾谊陆赞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唱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茫然不见其涯也”。
苏轼的思想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组合体,他尊重个体的主动性,同时追求精神的超越。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的,这方面明显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现实生活的残酷,又使其不得不具有道家思想的超然。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主体精神则要对这种物质存在的局限形成超越。
苏轼借鉴了佛家的思想,静心观照,了察自我。
把个人的思想价值观融入到宇宙万物中去,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种超越式的超然。
苏轼的胸怀坦荡开阔,他既是真情入世,又是超然名利。
苏轼的人生态度就在这种超然中完成了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2 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超然的思想境界,造就了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际遇非常坎坷,这也造成了他的人生态度既存在具有一贯性的部分,同时又具有随时变化的成分。
苏轼的超然的人生态度
具有其近乎悲剧的人生基础。
苏轼的超然,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苦难的超越,是一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
没有苦难的淬炼,没有绝望的挣扎,就没有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人生的含义进行了非常透彻的思索,对于生命的本意,生死的感悟,具有一种彻底的认识。
在这个基础上,苏轼树立起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经历苦难,历尽坎坷之后,终于摆脱现实生活的重压,获得精神的解脱,从而铸就超然的诗性人生。
2.1 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超然
苏轼很早就意识到了在无限空阔的现实时空中,个人名利的微薄与虚幻。
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人生是一场有限时空中的浅薄游戏,它无力改变人的最终命运。
现实生活的强烈感触和深刻体验,促使苏轼的目光超越了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生命价值。
现实的否定对苏轼来说,并不意味着对生活的彻底放弃,苏轼仍然在现实世界中充满热情的追求,只不过他的追求已经不再是仅仅追寻那种简单的物质的欢愉。
因为苏轼非常了解,物质是生命存在的依托,没有了物质,生命将会难以为继。
但是生命是有限,物质亦有限,唯有人生的终极意义追寻可致不朽。
现实世界的无限对人类有限的生命来说,是一个无法究其穷尽的辽远时空。
与这样广阔的对象相视,任何一个人都不得不产生极大的惶恐。
人的生命是那样的渺小,人的能力又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在这样的情景逼视下,所有的人都会有意无意的去问自己,我人生的根本意义在哪里?这种生命的终极问题,对那些敏感的人来说,更是必须正视的本源疑问。
早年的苏轼,就属于此种情况。
比如其《夜泊牛口》:“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现实的生命是渺小的,它甚至难以承担苏轼那厚重的精神。
个体能力的局限、时光的飞速流逝,现实生活曲折无常的逼迫,都让苏轼处在一种无力回天的焦灼之中。
这种压迫从年青的时候开始就对苏轼的精神产生了极大的折磨。
所以,苏轼在诗文中多次发出其对人生虚无的感慨,比如“惟有人生飘若浮”,“过眼百世如风灯”,“己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人的一生来说,功名利禄的物质追求,都是只能满足人在某个生命阶段的一些需要而已,一旦人的生命终结了,所有争斗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人生的快乐,不仅仅在获得物质的满足上,在纷纷扰扰的争斗中青丝变白发是一种人生的悲哀。
临到生命结束时,回头来看,那些纷争都会变得非常荒唐可笑。
苏轼超然人生态度的根本是一切无谓争斗的终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站在对个人生命的终极关怀之上,立于佛道的人生思辨之上,看透了人生现实名利的追求,进而提出了个人直面生命的主张。
这也证明了佛家、道家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2.2 对人生有限性的超然
经过对现实社会无谓争斗的否定,苏轼斩断了其与现实社会之间精神上的勾连,视野上独立于社会之外,从远处审视各种社会争斗中的世相百态。
在经过一番静观审视后,苏轼冷静地看到了俗世争斗的种种不值,精神上的苦痛得到缓解,对待人生的超然由此而生。
通过冷静的思考,苏轼成功的将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的区别抵消,胜利亦不嚣张,失利亦不悲伤,使得人生得失是非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如果人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就会耗尽生命有限的空间。
一个人要超越自我,首先就要克制个人的欲望。
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对欲望的膨胀是否定的,而这种否定同时又带有积极的因素,基于这种否定,人的精神境界才能完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然。
只有完成了这种超然,一个人即使在身处逆境之中,仍然可以淡定而从容,解脱名利的枷锁羁绊,在与苦难的抗争充满镇定与从容。
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平心静气,享受生活。
从苏轼的个人经历来说,现实社会无疑是苦难深重的,而面向人生终极关怀的生命视野,则化解了这种压力。
基于终极关怀的超然,苏轼的精神境界变得极为洒脱,他的内心是坦然的,是释然的,终极关怀的否定和超越,让苏轼身心得到一份安逸的精神家园。
苏轼的超然,并不是单纯的、决绝的。
苏轼并不否定生活的乐趣,他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探身到现实生活之中,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去感悟。
尽管面对人生无尽的波折,但苏轼对待人生仍然是旷达的。
他始终没有彻底离开现实生活的怀抱,陶醉于个人虚构的精神家园。
相比较前辈的清高或者苟且,苏轼对待人生的态度更积极,在超然的人生视野下,保持着鲜明的棱角、独立的人格。
苏轼的超然,使他不会屈从于生活的压力,趋炎附势的走向圆滑与世故。
苏轼强调的是“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所以“遇事则发,不暇思也”。
宁愿“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
”这种精神为苏轼的超然思想增添了许多的亮色。
苏轼的超然是积极的超然,是不退缩、不回避,是直面人生的大气。
尽管人的生命会终结,但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没有止境。
现实生活的挫折,不能动摇苏轼的信念,反而更激起他对生活的勇气。
生命不仅仅是否定,更不是彻底的虚无。
人生有信念,就要毫不犹豫地去实行,百折而不悔。
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得失是非的缠绕因而不再痛苦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孙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王水照.苏轼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 朱靖华.苏轼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
[4] 林语堂.苏东坡传[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5] 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