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虽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他主张“适意忘返”,即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
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著后人在面对国境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2.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多涉及社会现实问题,他关注民生、体恤百姓,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这种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影响了后世的文人重客,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为民众的福祉而写作。
3.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苏轼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美感。
他的诗词、书画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展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感情。
这种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影响了后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4.豁达宽容的人生智慧:苏轼在历经磨难后仍能保持豁达宽容的心态,这种人生智慧为后人所敬仰。
他的作品和言行中都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智慧,引导若后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
5.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苏轼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和创新。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勇于挑战和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启发了后人的创新意识和求变精神,鼓励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旁于探索和创新。
综上所述,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人生态度、人
文情怀、审美观念人生智慧到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
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苏轼作为中国文坛的巨匠,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苏轼的文化遗产中,我深受他的人生哲学启发。
以下是我对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的总结。
一、理性思考,勇于创新。
苏轼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他不断地推陈出新,挑战传统。
在其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经常融合多种文学形式和流派,尝试新题材、新格律的创作。
他不断地以创新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师。
于我们而言,在遇到问题时,不妨多方面探寻,追求更加创新和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
二、不畏挫折,坚韧不拔。
苏轼时常面对生活和创作中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机遇,摆脱困境并不断前行。
通过他的诗文,我们能够看到他遇到挫折时,仍然能够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应该学会自我激励,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把握当下,珍惜眼前。
苏轼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大起大落,但他总能在苟延残喘的日子里保持希望和乐观的心态。
他以惊人的洞察力和细致的观察力来描述生活,珍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从而感悟出生活中的美好和哲理。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珍惜眼前,学会把握当下,过好每一天。
四、突破自我,不断进步。
苏轼很早便十分知道自己天性喜好文学创作,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才华,刻苦钻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不断超越自我,开拓新的诗文表现方式。
我们在今后的人生探索中,也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发掘潜能,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五、心怀敬畏,追求真理。
苏轼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悟性,他从生活中感悟出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他关心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深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他总是具备一颗虔诚的心去开掘真理、追求智慧。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也应该抱有敬畏之心,对真理保持敏锐的感觉、努力学习、平衡取舍,才能准确地看待并行动。
总而言之,苏轼的精神影响和人生哲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帮助。
苏轼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
处事宽容,遇事从容不迫。
苏轼生活中颇受贬斥,但他从不以怨报怨,而是以宽容 的心态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他的豁达和从容不迫的态度,让 他在逆境中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这也是我们在人生 道路上需要学习的。
乐观积极,不屈不挠。
苏轼在他的一生中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总是 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一切。他曾经说过:“道路阻 且长,行则将至;事虽难,不屈不挠。”这种乐观积极的精神,
不仅让他在艰难困苦的时期能够坚定不移地前行,更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了后人。
爱好自由,不受拘束。
苏轼一生追求自由,他对自然风景和诗词创作的热爱,让他 无拘无束地生活。他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极为珍贵,也是 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在保证基本道德的前提下,尽 可能追求自由,不受拘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自由自在。苏轼带给我 Nhomakorabea的人生感悟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带给我们很多人生感悟。以下是我对苏轼的几个观点的 理解和感受:
人生苦短,应珍惜时光。
苏轼曾写下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意思是人生如梦,时间匆匆而过,珍惜眼前人,把握当下时 光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地做自己想 做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苏轼哲学思想探析——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观
号,斤.将这些哲学思想融人]£文学创作rfl。
的人生观念,必须要学会超然自适。
苏轼在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米芾、黄多年迁徙贬谪的地方多达20处,经常居无导生活.这种人生观直接体现人生的美好,庭坚、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苏轼8岁入私定所、食不果腹.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
在完全摆脱了世俗束缚,精神达到了绝对的门塾,师从眉山道人张易简.他天生聪颖,才能这样残酷的环境中,苏轼更加关注人生的悲南。
苏轼这种旷达的人生观受到士大夫阶层超凡,兴趣广泛,在琴棋书画等多方面具有剧意义,从个体推之于普遍人生.伴随着人的欢迎,他们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借用苏卓越的成就。
苏轼2l岁进京赶考,获得当时类永恒的忧患意识。
因此苏轼对人生的第一轼的人生观来引领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平衡。
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赏识,并在皇帝御试中个理解是人生就是悲剧。
首先,苏轼认为人三、苏轼超然自适人生哲学观的内涵高中状元,考中进士,从此名震天下。
生短暂本来就是悲剧。
人类始终都有对人生苏轼所倡导的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具苏轼几经箧海沉浮。
曾任凤翔府签判。
短暂,命途多舛的无奈与感慨。
在苏轼的诗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熙宁四年由于新党的打压.苏轼被任命为杭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人生悲剧的观点,例如下儿个方面。
州通判,从而远离京师。
熙宁八年,苏轼升迁“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2】。
苏轼1.乐观理性。
首先,乐观理性是苏轼超为密州太守,此时朝廷内新旧两派斗争很激从宏观上看人生苦短、宇宙无穷的生命现然自适的人生哲学的内涵之一。
苏轼超然F1 烈。
熙宁十年,苏轼被调任为徐州太守.此时象,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显得理性而深刻。
适的人生态度与佛家摆脱红尘不同,与道家爆发十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湖州入其次,苏轼认为人类在短暂的人生中往往充追求成仙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佛家主张人们狱。
元丰i年,苏轼被贬黄卅l,在这段时间苏满各种苦难。
人生短暂已经是一种悲剧了,想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应该“跳出三界外,轼历经人间沧桑,其哲学思想逐渐走向r在短暂的人生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可预见的不在五行中”,以涅檠的境界回归西方极乐成熟,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逐渐形成。
苏轼 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
苏轼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苏轼: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鬼才。
苏轼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无论在人生思考、社会观察还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都体现出了他对生命、人性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一、人生哲学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表达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他关注人生的起伏和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在《东篱乐府》中,他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里面有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认为人生如初见般纯洁美好,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因为各种因素改变,感到失落和伤感。
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苏轼以客观、深沉的态度看待人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把握当下,享受人生的点滴美好。
二、人性观察苏轼善于观察人性,通过描写人们的情感和行为,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
在《赤壁怀古》中,苏轼描述了历史上著名的红楼一梦故事,通过贾宝玉的悲剧经历,揭示了人性的脆弱。
他认为人们往往被欲望和情感所困扰,难以抵挡命运的摧残。
苏轼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诗词更富有感染力。
三、自然智慧苏轼对自然景物有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将人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美好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江城子》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江景,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通过对流水的描述,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对自然的智慧,他深刻领悟到自然界的无穷生机和变化,将这种智慧融入诗词之中。
四、社会批判苏轼的诗词中也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通过对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的揭示,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愤慨。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丑陋。
他认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是导致人们痛苦的根源。
苏轼以文学的方式呼吁社会公正,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苏轼的人生哲理与诗歌欣赏》
苏轼的人生哲理与诗歌欣赏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也被誉为文豪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卓越的诗歌才华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人生哲理和欣赏他的诗歌。
人生哲理苏轼具有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苏轼几个重要的人生观点:顺应自然苏轼崇尚自然,并强调顺应自然所带来的宁静和平衡。
他认为,追求内心平静,摒弃世俗功利是修身养性之道。
融通天地苏轼主张融通天地之道,即要能够虚心接纳各种看法和观点,包容不同意见,并通过与外界交流互动来实现个体与世界之间的统一。
心灵释放苏轼提倡通过艺术创作(尤其是诗歌)来释放心灵。
他认为,艺术是表达个人情感、思想和哲学的最佳途径。
通过创作,人们可以在心灵上得到宽慰和满足。
诗歌欣赏苏轼的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以下是几首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词描绘了苏轼在山水之间奔驰追逐的场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畅游和追求自由的态度。
《定风波·北风卷地白草折》这首词以叙述一场大风暴为背景,道出苏轼内心深处的愤怒与无奈。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逆境中坚韧精神的赞美与倾诉。
《送别》这首诗以情意深长而脾气豪放见长,表达了离别后怀念之情与对友谊之重视。
其中“山有木兮木有枝”被广泛引用。
结论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人生哲理和诗歌作品打动了无数人。
从顺应自然、融通天地到心灵释放,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表达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启示。
通过欣赏苏轼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追求,并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
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关键词】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
密州很穷,难有作为。
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
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
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
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
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
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
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
苏轼人生哲学
苏轼人生哲学他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率真自然苏轼在为人处世中主张“率真自然”,他认为人应该保持本真、自然的状态,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享受自然的美好。
二、追求自由苏轼在文学和生活中追求自由,他反对权威和刻板的束缚,主张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
他在《东坡志林》中写道:“人生在世,虚灵者也,一为物所役,则失足而下陷。
嗟夫!役于物者,固其祸哉!”这段话表达了苏轼对自由的追求,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解脱。
三、重视情感苏轼在文学中强调情感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人性。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段话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体现了苏轼对真挚情感的追求。
四、超越生死苏轼在生活和文学中超越了对生死的恐惧和焦虑,他主张通过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自我来达到解脱和永生。
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段话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超越对生死的执着和困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自我。
苏轼是中国宋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在文学和思想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他在生活和文学中的重要体现,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主张率真自然、追求自由、重视情感、超越生死。
他在生活和文学中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苏轼的人生观及当代启示分析
苏轼的人生观及当代启示分析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诗人、文学家,他的丰富的文学作品广受世人尊崇。
其中,他的人生观更是引起世人认真品读和思考。
今天,我们以苏轼的人生观及其当代启示为题,详细分析苏轼的人生观以及它的当代启示。
苏轼的人生观分为三个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尊重、探索真理的求知心态、以及理性的人生安排。
首先,苏轼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他在《赠送韩》中写道:“万物尊贤,自然荣华。
”他认为自然蕴藉着万物,而贤慧是自然之精华,是自然之根本,所以人类要虔诚而尊重地对待自然,以求得自然的祝福。
其次,苏轼认为,探索真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在《江上渔者》中,他写道:“守着诗书,当真理探究。
”这句话表达了他自己及其所有文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他们以一种客观和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现象的真理。
最后,苏轼强调理性的人生安排。
他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人千万不能放任自流。
他在《故都对韩》中写道:“世情繁体,理性安排;把船帆挂,乘风破浪。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崇尚理性观念的思想,他认为应该精心计划自己的人生,利用风力破浪前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今天,苏轼的人生观仍然受到许多人的重视,对现代人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苏轼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把自然视作一幅完美的画卷,要细心去了解、欣赏和把握自然。
其次,苏轼强调要求知,探索真理,不断努力去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推动客观真理的发展。
最后,苏轼教导我们要努力理性地安排自己的人生,认真把握自己的人生,将把握机会,努力拼搏,聪明有度,一步一个脚印,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轼的人生观以及其在今天的当代启示,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让我们从中获得启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抱负。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其词作品充满激情和思考,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考。
苏轼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他主张“随遇而安”,不将命运之事归咎于神灵,而是尽力做好自己,顺应变化。
他认为人生无常,不可预测,唯有坦然面对,才能真正体味其间的意义。
苏轼在其词中常常通过对古人的引述与对话,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抒发。
他的人生智慧包括“以足下为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出他对于人生的深刻认知与感悟。
苏轼的人生哲学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仍然具有启示,带给人们对于命运、人生意义及生活态度的反思和启发。
【关键词】苏轼、宋词、人生哲学、人生态度、命运、人生意义、古今对话、人生智慧、当代启示1. 引言1.1 苏轼及其作品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祖籍河北涿郡涿州(今河北涿州),出生于河东(今山西临汾),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政治家、医学家。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合称“苏欧”,与黄庭坚、米芾并称“四家”,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苏轼是北宋文化的重要代表,其文学艺术成就卓著。
苏轼的词被誉为“词中之龙”,影响深远。
苏轼的词风格自由、率真,清新豪放,感情真挚,富有古典风韵和现实主义精神。
其代表作品有《赤壁赋》、《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苏轼的诗文清新自然,不拘一格,兼世情,抒人生百态,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被誉为“苏门六子”之首。
苏轼的作品展现了其对天人感应的独特见解,更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了苏轼丰富的人生哲学和内心世界。
2. 正文2.1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乐观观念。
他在词中常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间美好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珍视。
苏轼相信人生应该充满激情和活力,要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上。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苏轼
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1.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其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2.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3.苏轼具有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和坚定沉著、乐观旷达的精神,在逆境中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4.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文道观:文道并重1.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不只是载道工具,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
2.“道”泛指事物的规律,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3.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成就:1.艺术风格: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a.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气势的雄放。
b.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
2.艺术气魄兼收并蓄,表现力极高,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广泛地从前代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想象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3.议论文翻新出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往往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更具美文的性质。
《日喻》中,借助生动形象的事例,说理透辟。
如《石钟山记》。
4.以“辞达”为准则,作文行止有度,简洁凝练,在其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记承天寺夜游》,八十馀字,韵味隽永。
5.辞赋中融入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诗歌的抒情意味。
《赤壁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第三节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一、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重要主题;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1.抨击社会的弊政、陋习,体现出深沉的批判意识。
2.从人生遭遇和客观事物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如《题西林壁》);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超越。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习笔记: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艺术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习笔记: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艺术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1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其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2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3苏轼具有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和坚定沉著、乐观旷达的精神,在逆境中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4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文道观:文道并重1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不只是载道工具,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
2“道”泛指事物的规律,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3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成就:1艺术风格: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a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气势的雄放。
b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
2艺术气魄兼收并蓄,表现力极高,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广泛地从前代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想象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3议论文翻新出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往往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更具美文的性质。
《日喻》中,借助生动形象的事例,说理透辟。
如《石钟山记》。
4以“辞达”为准则,作文行止有度,简洁凝练,在其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记承天寺夜游》,八十馀字,韵味隽永。
5辞赋中融入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诗歌的抒情意味。
《赤壁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第三节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一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重要主题;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1抨击社会的弊政、陋习,体现出深沉的批判意识。
2从人生遭遇和客观事物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如《题西林壁》);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超越。
苏轼赤壁赋的哲理
苏轼赤壁赋的哲理
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在文中融入了丰
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以下是《赤壁赋》的哲理:
1. 生死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代表的是人生的信念和追求,只有把丹心传播下去,才能在历史蒙上一层活色彩。
2. 情感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书可以让我们不断开阔自己
的视野和拓展自己的思维,为我们的情感提供广阔的空间。
3. 离别观
“何时凝眸强相见,便纵有千般愿,只消今日一醉”。
离别是一种必然
的过程,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让我们的身体永驻此地。
4. 客观观
“客退黄梁,与死为友。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眼
前的疾风暴雨和困难险阻,把他们看成是一种过程,也要看成是一种经历。
5. 敦朴观
“扶摇而上者,不能进则退,不能退则悬。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虚心并且不断向上攀爬,尤其要注重基本功和底蕴的积累。
6. 抗争观
“散发乎中州之巨笔,奋击乎昆仑之雄峰。
”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应该不断奋发向上,不拘一格地攀爬高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7. 伦理观
“临别赠言,成败兴废,不足挂齿。
”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不自卑也不自夸,客观地看待自己,学会放弃,也学会接受。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苏轼热爱诗词创作,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意人生观。
人生态度苏轼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展现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曾多次被贬谪流放,但从未失去对人生和艺术的热情。
他以宽容、豁达的心态接受命运的安排,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另外,苏轼注重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倡导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个体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强调了个体改革、自我完善和道德修行。
诗意人生观苏轼提倡追求诗意人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自然、艺术和人生的热爱。
他喜欢借助诗词表达并感受人生中的美好瞬间,将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融入诗歌之中。
此外,苏轼也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他认为只有在内心平静、舒适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美好。
影响力苏轼以其卓越才华和独特见解,在文学、艺术以及思想领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还通过文学评论等方式传播着这种诗意人生观。
苏轼所提倡的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和人文精神等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许多文化名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并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理解。
结论苏轼以其独特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推崇诗意人生观而为后世人所敬重。
通过他的诗作和思想传承,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追求美好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意人生带来的心灵愉悦和启示。
苏轼的诗词与人生哲学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和思想家,是宋代文学史上的巨匠。
他的诗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人生哲学、自然风光、宫廷生活、农村田园风光等。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
他的诗词表现了他豁达、乐观、深沉的人生哲学。
苏轼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随遇而安”,他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人生的起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坚信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平坦的道路,也有坎坷的山路,但只要心怀感恩,就能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苏轼的诗词中,他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比如,他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来形容人生的无常和变幻,用“老夫聊发少年狂”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挑战的勇气。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词与人生哲学是相辅相成的。
他的诗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而他的人生哲学则反映在他的诗词中。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是“任何事物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他一生追求自我实现,有天赋的他在中国书法、诗歌、政治方面均有出色的成绩,被誉为
“宋朝象牙塔”。
他有很多优秀作品,其中有《江城子》、《黄州晚秋》、《定风波》等知名作品。
也正是他的这种人生观,促使他能够在这么多不
同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苏轼曾经说过“岁月无情,苦难无奈,须得自强才挽救一切”,他的
这句话表明他崇尚强者,相信只有靠自己拼搏,才能有所成就。
他的人生
观从未改变,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勤奋,不断努力,积极不断的付出,
他的一生实践了“任何事物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的观念。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苏轼,号为东坡苏,元朝时的文学家、诗人,青微子派重要代表,为宋代文学史上最
重要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
他一生游走于道学、佛学、儒学和武学之间,研究深入,影响
深远,同时更留下不少个人观照生活的文章和诗歌,字字珠玑,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所透露出来的人生观有“理性宗教主义”色彩,他强调以“诚”为宗,相信“生
老病死,无常之见,实施善信人,仁义出309不易”,认同《礼记》“宰父长子,养老护国”的原则,也有“爱民如子”的异化精神。
他多次强调要坚持“诚”,“谨”,“勤”、“穷”和“行”。
通过以上言论,就可以看出,苏轼属于严谨勤勉,敬天仰人之风。
苏轼大力宣传“仁义廉耻、德才兼备”,强调了“会言”、“善志”、“忠义”,
力行“廉洁”、“善识”,隐含的道理是人的履行使命既是要实践道德规范,又是实行优
秀的技能和思想。
此外,苏轼深信人生有其“写意”,视“写意”活动是人的乐趣,也是对生命的体现,对此他有自己的见解:西山之风,怅然若失;东溪之水,怆然如往;鸟游花庐,怡柔而趣。
最后,他给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见解:人这一生中,只要隐忍和饮苦,无论他处于什
么处境,都可以以生命的理想去燃烧,进而蕴含出真正诗意化的人生。
苏轼的人生哲学
苏轼的人生哲学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有着独特的人生哲学,他以独特的视角看待宇宙万物以及人生,尤其是他不服从于官僚机构,把自由与独立置于首位,这也成为他的人生哲学的核心思想。
苏轼崇尚“病中取乐”,即无论身处困境中,也要以乐观的心态继续奋斗。
他曾经说过“受限制,总会推动一个人更加强大”,意思就是认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困难,不过如果我们积极的去面对,必然会得到收获,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苏轼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勇敢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被政治的机构或者社会的压力所左右。
他曾说过:“只有勇敢的实现自己的梦想,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
这句话说明,要想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应该勇敢的把握自己的梦想,不要被他人的评价影响。
此外,苏轼还强调了时间珍贵的重要性,他曾说“客观上的东西在一瞬间就会消失,如果不去珍惜的话,那它就永远消失在人群中”。
这句话说明,时间是珍贵的,如果我们想要取得成功,就要珍惜时间,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
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
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
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
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
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
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
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
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
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
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
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途中,他会晤了王安石,因为他看到当时大兵大狱连年不解,恐怕重到汉唐灭亡的覆辙,请求王安石向皇帝出言相救。
王安石却本着“在朝则言,在野则不言”的侍君之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苏轼这时说道:“上所事君者非常礼,公所事上者,又岂可以常礼呢?”王安石闻言大呼:“安石须说”(3)。
不难看出,苏轼在艰难困顿中不忘国事,并不是象许多失意文人仅仅流露于慨叹身世的辞赋中,而是在捕捉可能的机会,为国家和民众做一点切实的事情,哪怕是间接的方式。
实际上是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想的批判,也是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思想的批判。
他毫不畏惧权贵,勇于进言,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
从而证明,其灌之始终的人生之道,正是自强不息的儒家弘毅之士的精神。
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仕途的曲折和险恶,“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翻”,隐退的内在要求格外强烈,而朝廷一旦“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铁悲歌”。
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仕之间徘徊。
苏轼常言:“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则放”。
静就意味着审物静思。
达似放而非放,其精髓在于顺应自然,莫强求,莫胶滞,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苏轼之谏神宗,所谓“镇之以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正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治的观念。
一言蔽之,审物静思,顺应自然是他的思维模式。
或穷或达,事无大小,他都以这种方式去推理。
(4)苏轼虽然谨守儒家教义,但其思想意识的归依,还在于释道。
从苏轼立身处世的实践就不难发现,他的人生毕竟是积极的、乐观的。
这种旷达乐观,其立身处世的心理准则,还是体现着儒家的精神。
那么,释、道的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又体现在何处呢?熙宁中,他不能见容于新党,几遭诬陷,于是自请外放;元佑中,又不能见容于旧党,结果依旧是自请外放。
两次都是自己要求的,可见他并非不识时务。
元丰年初,被贬黄州时,其身份是”罪废“,政治上的失意引起生活上的急剧下降。
家眷到来,“债负山积”(《与张淳书》),直此之际,他在给秦观的信中说:“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从此胸中都无一事”。
显而易见这仍旧是“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的态度。
(5)这种无为而为,顺应自然的态度,自然容易使人们把他看作是道家精神统摄的人物。
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苏轼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虚无主义的逃避现实的情绪。
政治上的分裂和冲突,使他只能用禅宗的般若空观淡化和消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情绪。
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虽声称“知陶者,苏轼也”。
但他还是不会学陶渊明去做一位采菊东篱下的隐士。
在苏轼的诗中,人生如梦的主题常伴随着深沉的慨叹,并不轻松达观,尽管看破红尘,却难舍红尘。
“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疏落泪斜横”(《天竺寺》)。
苏轼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吸收佛理,所谓“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
正是因为苏轼始终未脱根尘,才使他的诗在旷达诙谐之外,保持着生活的热情,别具一番咏叹的情调。
二.理想与现实。
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行》)抱怨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对这种为名利而忙碌奔走生活的不满。
他的漂泊感,沦落感也油然而生:“人生到处萍漂泊”,“天涯同是伤沦落”。
乌台诗案,黄州及岭南两度被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事千迭”。
词句中饱含着曲折和难言的苦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神宗九年苏轼在密州所作。
当时他政治上处于不得意,和胞弟又是七年没有团聚,心情抑郁,可想而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虽然写了月,写了酒,写了舞,却没有丝毫的欢乐和半点的自信。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东坡在词中寄托的是尚未确定的矛盾状态——既不敢信心百倍地上,又不肯死心塌地的下;时而天上,时而人间;一会儿理想,一会儿现实。
借中秋明月抒发出来的矛盾精神,借骨肉离情体现出来全缺观念。
全是理想境界的现象,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可贵的是在抒情起伏过程中,诗人始终能以高贵旺盛的乐观主义来对待残缺的现实,并坚持完美的理想。
(6)一轮灿烂的明月,从篇始照到篇末,从现实照到理想世界。
作者虽又有犹豫,并无悲哀;虽有怨恨,并无颓唐;虽没有良宵佳节的欢乐,但对未来生活也没有失掉信心。
在苏轼所处的年代,朝廷党争争斗不休,再加上国力贫弱,国策保守,决定了苏轼“道大难容,才高见嫉”的命运。
对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追求富贵利禄本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思想,在苏轼看来,荣枯如电与风一般过眼即逝,富贵只是一种哲学现象,没有必要留恋。
《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而不醉,陶然有余欢”。
苏轼虽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但却能安时处顺,乐观旷达。
经过乌台诗案,黄州生涯,苏轼更加深感人生的虚幻性。
“人生如梦”只不过是抵抗忧患贫穷的麻醉剂,也是对待富贵荣华的“醒汤药”。
绍圣元年,苏轼贬谪岭南,禅宗思想更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是他随缘自适得人生态度的思想基础。
他的《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建中靖元,苏轼遇赦北归,他以平静的心情来对待人生的又一次戏剧性转机。
“回视人世间,了无一事真”(《用前韵再和孙志举》),诗人在对人生的这种大彻大悟中得到了解脱。
三.宇宙与人生。
“阎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生苦厌求”。
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
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人世凄凉,回首便他年”。
这种对于人生短暂的慨叹,他在《赤壁赋》中就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是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
他不止一次地感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集》)。
所谓“人生如梦”,既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己把握,即《临江仙》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
苏轼虽然深切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对于人生现实,他采取以不退避为退避的原则。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不为风雨而狼狈,不为晴朗而欣慰,既不信人生会有坎坷,也不信人生会有坦途。
因为不管风雨还是晴朗,都不过是“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乐观进取的精神,旷达超脱的情怀,使苏轼在自我体验中感到轻松释然的意味。
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他率真旷达,又在庄子的逍遥思想浸渍下,早年便怀齐物志。
对现实保持着不即不离,能入能出的关系。
在官四十载,近一半时间在贬谪中度过,若是其他人,可能早就愤世嫉俗了。
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
然而,当苏轼被贬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
又如“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哪里是被贬流徒,分明是神仙来了。
苏轼为后人所景仰的人生态度,不仅表现在逆境中的从容,又表现为顺境中的淡泊。
元丰末年至元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满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受植堂前桃李,无限绿荫青子”,他还告戒自己:“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