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的译文与鉴赏
《望江南·超然台作》的译文与鉴赏《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望江南·超然台作》的译文,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原文:《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诗意: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鉴赏: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望江南 超然台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通用)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鉴赏】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赏析一】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赏析三】《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苏轼在熙宁七年秋由杭州转任密州知府,他尊王泽民以有为,战胜天灾人祸,使百姓安居乐业。
次年八月命人重新修葺城北之台,并由其弟题超然以名之。
熙宁九年暮春登临此台,触春景而生思乡之情,因而作了这首词以遣怀抒情。
诗的上片写登台所见,给我们描摹了一幅明媚而有诗意的暮春郊外春光图。
作者首句以春未老领起,余句皆具体描绘暮春之景句。
望江南·超然台作的诗意及解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的诗意及解析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望江南·超然台作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原文:《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诗意: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及翻译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及翻译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及翻译赏析1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翻译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
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
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宋代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
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
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
原文:超然台作,泛舟西湖。
落日余霞斜照,山青水绿,一色中秋。
焚香寺北,故垒西州。
断桥残雪,独立寒江,千古凭高楼。
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名篇。
这首
诗描绘了诗人从超然台泛舟西湖的情景,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现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遗址的沉思。
首两句“超然台作,泛舟西湖”,朴素而有节奏感的语言让
人感受到诗人泛舟西湖的宁静,舒适和自由。
诗人以“超然”之姿,围观江山物候的景象。
“落日余霞斜照,山青水绿,一色中秋”,这句描述优美的
自然景色,颜色交织,互相交融,表现出秋天的美丽。
特别是“一色中秋”这句话,描绘出了整个秋季的寂静而优美。
在后两句,“焚香寺北,故垒西州。
断桥残雪,独立寒江,千古凭高楼。
”杜牧讲述了历史变迁背后的思考。
焚香寺是何
等的重要的文化背景啊!而这里西州也是一个历史古迹。
诗人坚持不懈地表达思考历史遗址的时间和沧桑。
而“断桥残雪”这句,描绘了千古风流不变的西湖景象。
整首诗以长篇句结尾,将自然和历史文化完美融合,表现出诗人作为超然视角中的人生态度,展现了杜牧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世间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杜牧的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以优美的辞藻,通透的语言和诗人独有的审美和感触,留下了千古美丽的西湖(余杭)景象。
这首诗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读者体验到诗人对生命的全新理解和思考。
望江南·超然台作的诗意与解释
望江南·超然台作的诗意与解释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望江南·超然台作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原文:《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诗意: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苏轼诗词《望南·超然台作》赏析
苏轼诗词《望*南·超然台作》赏析导语:《望*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望*南·超然台作》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望*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⑴望*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和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阙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望江南超然台作》诗词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诗词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词都不陌生吧,诗词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诗词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示例: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14.苏轼,号。
(1分)
1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有色彩的对比,也有明暗的相衬。
B.下阕“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时间点明。
C.全词紧扣“超然”二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豪放风格。
D.全词意境清丽,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称佳作。
16.联系全词,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4分)参考答案::
14 . ( 1 分)东坡居士(没有“居士”二字不得分)
15.( 3 分)C (错在“非常鲜明”)
16 . ( 4 分)两句诗在形式上是对仗(或对偶),具有美感(或韵律感)( 2 分);在内容上通过一个“休”字和烧新火、试新茶两个细节,表现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思乡感伤之情,却又能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达观心态(2 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翻译赏析.doc
《望江南·超然台作》翻译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前言】《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翻译】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鉴赏】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本文关键词:超然,赏析,翻译,望江南《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本文简介:《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前言】《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本文内容:《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前言】《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翻译】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
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983人评分) 8.9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写翻译写赏析纠错下载评分:参考翻译写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⑴望江▼参考赏析写赏析鉴赏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作者介绍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原文】版本一望江南⑴·超然台作⑵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⑶。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⑷,酒醒却咨嗟⑸。
休对故人思故国⑹,且将新火试新茶⑺。
诗酒趁年华。
[1]版本二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白话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
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鉴赏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赏析一】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赏析三】《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苏轼在熙宁七年秋由杭州转任密州知府,他尊王泽民以有为,战胜天灾人祸,使百姓安居乐业。
次年八月命人重新修葺城北之台,并由其弟题超然以名之。
熙宁九年暮春登临此台,触春景而生思乡之情,因而作了这首词以遣怀抒情。
诗的上片写登台所见,给我们描摹了一幅明媚而有诗意的暮春郊外春光图。
作者首句以春未老领起,余句皆具体描绘暮春之景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鉴赏】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
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
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