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文名篇赏析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3篇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1[宋]苏轼墨云拖雨过西楼。
苏东坡经典诗词名篇赏析
苏东坡经典诗词名篇赏析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我在此整理了苏东坡诗词名篇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东坡诗词名篇赏析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一作:崩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同:樽)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苏东坡诗词名篇赏析2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欣赏。
下面为大家介绍苏轼的50首著名诗词及赏析。
第一至第十首:《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临江仙·满地黄花堆积》、《临安春雨初·怀王十二游泳》、《江神子·读书被甲知非契》、《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鹧鸪天·送安石之京》、《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十首诗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词牌还是文学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赤壁怀古》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令人难忘,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没有词牌,但却有着极高的唯美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纯洁的爱情词,其音调和节奏极富独特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景优美,是苏轼诗词集中比较亲民的一首。
《临江仙·满地黄花堆积》是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反思,表达了他的情感和哲理。
《临安春雨初·怀王十二游泳》描写了苏轼对于皇帝玩水的回忆和怀念,极具韵味。
《江神子·读书被甲知非契》总结了苏轼的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看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苏轼的一首豪放之作,描写了山林风景的壮美。
《鹧鸪天·送安石之京》写的是苏轼送别好友安石的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描绘了苏轼为了追逐猎物而远离故土的感情。
第十一至二十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重九登高》、《夜泊牛渚怀古》、《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无题·相见争如不见》、《临江仙·送钱穆父》、《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卜算子·咏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雨中望四皓台》。
苏轼的诗文名篇赏析
苏轼的诗文名篇赏析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苏轼的诗文天地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苏东坡的诗文名篇(共16首/篇),感受其诗文风格的多样性。
2.在学习诗词的基础上,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提示——(1)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诗文来学。
(2)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首诗的诗眼,了解诗文的写法和意境即可,不必深究。
(3)熟读成诵。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读: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读: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3.於潜僧绿筠轩(节选)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解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
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4.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古诗教战守策翻译赏析
古诗教战守策翻译赏析文言文《教战守策》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教战守策》,苏轼散文名篇。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
宋仁宗嘉佑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
全文从常见的事实中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原文】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与原曲《念奴娇·赤壁怀古》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与原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优美的诗词而闻名于世。
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水调歌头》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同时也有一个相似主题的原曲《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的《水调歌头》背景介绍苏轼写下《水调歌头》这首词时,正值他被贬到黄州期间。
由于对权贵施政不满和纷争不断,使得苏轼陷入困境。
然而,在此时他仍然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慨。
内容分析《水调歌头》以其极富抒情性和饱含哀愁的笔触而闻名。
它运用了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表达手法,描绘了苏轼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通过描写水乡田园之美和音乐欢愉,诗人表达了自己转瞬即逝的青春岁月和对过去的留恋之情。
整个词曲结构精美流畅,韵律抑扬顿挫,与其意境相得益彰。
影响与评价《水调歌头》是苏轼词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之一,它以琳琅满目、质朴自然的叙述方式,展现出苏轼丰富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和赞誉,而且在后来成为经典名篇,并为后人传颂。
原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背景介绍原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文学家辛弃疾创造的一首杂言诗。
辛弃疾将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与东汉末年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抵抗曹操联军的英勇事迹作为诗的背景,表达了他对忠诚、英雄和民族精神的崇敬。
内容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苍凉激越的词章而闻名。
辛弃疾运用了形象生动、辞藻华美的表达方式,描绘了楚国山水秀美与屈原投江自尽的悲壮场景,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刘备在困境中坚守信仰的钦佩之情。
整首诗气势磅礴,感人至深,并通过对战争与人性、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议题的思考呼唤人们对残酷现实的关注。
影响与评价《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杰出的抒情世事诗之一。
苏轼的诗词赏析 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
苏轼的诗词赏析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今天给各位分享苏轼的诗词赏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接下来我搜集了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解析】这首七言绝句,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轼在杭州做地方官时。
诗句描述了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
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就像绝代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
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做我国古代美女西施,极写西湖之美,比喻奇特、新颖,虚实结合,令人遐想,刻画出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赠刘景文》【解析】“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解析】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4、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和子由渑池怀旧》【解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
苏东坡古诗词名篇,苏轼宋词《南乡子送述古》赏析
苏东坡古诗词名篇,苏轼宋词《南乡子·送述古》赏析南乡子·送述古宋·苏轼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白话】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
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
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赏析】陈述古,名襄,福州侯官人。
在政治上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宋神宗曾向他访问可用之人,他举荐司马光、苏轼等人以对。
于是引起王安石的不满,被命知陈州。
熙宁五年(1072)八月改知杭州。
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二人多所唱和。
熙宁七年(1074)陈襄改知应天府,苏轼送到杭州东北的临平镇,临平山上有临平塔,是当时送别的标志。
苏轼诗《次韵杭人裴惟甫》:“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
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
”苏轼与陈襄舟中相别,作词相送。
王文诰《苏诗编年总案》卷十二载:“追送陈襄移守南都(指应天府),别于临平,舟中作《南乡子》。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这两句写诗人送别友人之后,内心无限惘怅,开首起笔,即点明送别之意。
面对着当时当地送别的标志——临平塔,诗人忽作奇想:“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诗人倒羡慕起临平塔来了:他把临平塔拟人化,塔竟然可以亭亭耸立,居高俯瞰,既可“迎客”,又可“送客”。
这一比拟,更增强了诗人对故友的惜别之情。
这是上阕。
写归舟中回首告别之地,抒发对故人的依恋之情。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归路”即送别友人回归寓所之路;“晚风”点明时令的特点;“清”,即冷冷清清。
友人去后,只身回归,分外冷清,想在梦中与友人相会也不能够了。
这是写实。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进一步铺陈展开对“一枕初寒梦不成”的描述。
残灯斜照,灯光明灭,点点滴滴的连绵秋雨已经放晴,而思念友人的泪水却如同淅沥的秋雨,绵绵不断。
定风波 苏轼译文
定风波苏轼译文一、苏轼与《定风波》1.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为文豪中的佼佼者,其才华横溢,在文学、诗词、书画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苏轼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2. 《定风波》的背景《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名篇,写于1076年。
这首词的背景源于苏轼被贬谪至岭南地区的经历。
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参观洞庭湖,感叹湖光山色之美,并写下了《定风波》这首名篇。
二、译文赏析1. 苏轼《定风波》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苏轼《定风波》英文翻译The northern winds whip up the white grass, In the eighth month’s bleak sky, snowflakes soar.Suddenly, as though spring came overnight, A thousand and ten thousand pear trees bloom.Drifting through pearl curtains, wetting the silk, The fox fur robe is not warm, the brocade quilt is thin.The general, with his horn-bow, cannot control, The p refect guardian’s iron armor, too cold to wear.Hundred meters of ice bars the vast sea, Sorrowful clouds dimly shroud the myriad miles.In the central camp, wine is poured for the returning traveler, Huqin, pipa, and Qiang flute are played.One after another, the twilight snow falls on the gate, The wind freezes the red flag, unable to flutter.At the eastern gate of the round platform, bidding farewell to the gentleman, When you left, the snow-filled mountain road.The mountain turns, the road twists, no sight of the gentleman, On the snow, only the horse tracks remain.三、《定风波》的诗意与艺术价值1. 诗意的描写《定风波》以其雄奇、激昂的语言,描绘了北国风光中的风雪景象。
经典宋词十大名篇赏析
【导语】宋代盛⾏的⼀种中国⽂学体裁,宋词是⼀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为宋代儒客⽂⼈智慧精华,标志宋代⽂学的极⾼成就。
下⾯是分享的经典宋词⼗⼤名篇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宋词⼗⼤名篇赏析 江城⼦·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何妨!持节云中,何⽇遣冯唐?会挽雕⼸如满⽉,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颇为得意。
他曾致书信于⼦骏表达这种⾃喜:“近却颇作⼩词,虽⽆柳七郎风味,亦⾃是⼀家,数⽇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阕,令东州壮⼠抵掌顿⾜⽽歌之,吹笛击⿎以为节,颇壮观也。
” 此词开篇“⽼夫聊发少年狂”,出⼿不凡。
⽤⼀“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腔磊落之⽓。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概:词⼈左⼿牵黄⽝,右臂驾苍鹰,好⼀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猎,万⼈空巷。
这是怎样⼀幅声势浩⼤的⾏猎图啊,作者倍受⿎舞,⽓冲⽃⽜,为了报答百姓随⾏出猎的厚意,决⼼亲⾃射杀⽼虎,让⼤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举⽌神态之“狂”,下⽚更由实⽽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何妨。
”下⽚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胸开阔,胆⽓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但这⼜何妨?东坡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下来,就像汉⽂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岁,因反对王安⽯新法,⾃请外任。
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举进军环、庆⼆州,四年占抚宁诸城。
东坡因这次打猎,⼩试⾝⼿,进⽽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
苏轼诗词名篇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赏析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衰。
以下是对苏轼诗词名篇的赏析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他在文学史上的代表作之一。
该词描绘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人们无法仰望到满天繁星,只能独自一人默默地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在词的上片,苏轼通过明月的形象,抒发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在下片中,他则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深深祝福和宽慰。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在游览赤壁时写下的,通过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怀念,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敬仰和追忆。
词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勾起了他对过去的回忆。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超脱,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词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州时所写,通过对狩猎场景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国家、人民和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一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二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
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
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
月亮有阴有阳,有盈有亏。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
我们希望彼此长寿,以分享这优美的月光的美丽,即使我们相隔万里。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自然风光中,月亮是非常浪漫的,它能激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弯新月会使人想起初生的萌芽;满月会让人想起美好完整的人生;明月会让人想起光明磊落的人格。
人类很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都集中在月球上。
苏轼写的著名诗句
苏轼写的著名诗句苏轼的诗句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本文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词三百首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浣溪沙》宋·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3、《浣溪沙》初中宋·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写月亮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5、《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宋·苏轼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
6、《浣溪沙》宋·苏轼风卷珠帘自上钩。
萧萧乱叶报新秋。
独携纤手上高楼。
7、《浣溪沙》宋·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8、《浣溪沙》宋·苏轼覆块青青麦未苏。
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9、《浣溪沙》宋·苏轼醉梦醺醺晓未苏。
门前辘辘使君车。
扶头一盏怎生无。
10、《浣溪沙》宋·苏轼雪里餐毡例姓苏。
使君载酒为回车。
天寒酒色转头无。
11、《浣溪沙》宋·苏轼半夜银山上积苏。
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12、《浣溪沙》婉约诗宋·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13、《浣溪沙》宋·苏轼珠桧丝杉冷欲霜。
山城歌舞助凄凉。
且餐山色饮湖光。
14、《浣溪沙》宋·苏轼霜鬓真堪插拒霜。
哀弦危柱作伊凉。
暂时流转为风光。
15、《浣溪沙》宋·苏轼傅粉郎君又粉奴。
莫教施粉与施朱。
自然冰玉照香酥。
16、《浣溪沙》宋·苏轼雪颔霜髯不自惊。
更将翦采发春荣。
羞颜未醉已先赬。
18、《浣溪沙》宋·苏轼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19、《浣溪沙》宋·苏轼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雪泥鸿爪苏轼原文赏析
雪泥鸿爪苏轼原文赏析摘要:1.苏轼简介2.雪泥鸿爪诗句解析3.诗句背后的寓意4.苏轼的文学成就5.雪泥鸿爪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正文:2.雪泥鸿爪诗句解析《雪泥鸿爪》是苏轼的一首七律名篇,创作于嘉佑六年。
诗中以飞鸿踏雪泥为喻,表达了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对往事旧迹的深情眷恋。
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意指人生在世,到处奔波,犹如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爪印。
而这些爪印是偶然留下的,因为鸿鹄的飞行方向无法预测。
这里,苏轼以飞鸿比喻人生,寓意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3.诗句背后的寓意苏轼的《雪泥鸿爪》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曾历经磨难,屡次被贬。
这首诗透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同时,诗句也传达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管人生充满变数,但他依然坚定地面对人生,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4.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是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诗词歌赋、散文绘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界翘楚”。
而在散文方面,他的《东坡志林》、《前赤壁赋》等作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5.雪泥鸿爪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雪泥鸿爪》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它成为了文人墨客们传颂不衰的佳作,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结:苏轼的《雪泥鸿爪》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水龙吟苏轼似花还似非花赏析
水龙吟苏轼似花还似非花赏析
《水龙吟》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是苏轼在青石山道游玩时,看到山中小溪的流水忽快忽慢,便振臂高歌,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词雄奇而婉转,富有诗情画意。
诗中“水泉声里数声无”描绘了小溪中流水的急速,让人感受到溪水的滔滔之势,从中感受到山间的脉搏与生机。
苏轼通过描写流水的声音和节奏,表现了大自然的雄奇与婉转。
接着,“惊起一滩飞渌泉”,用“惊起”来形容水流的汹涌,又用“飞渌泉”来说明水流的喷涌,更直观地表现了小溪中水势的汹涌澎湃。
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将小溪中的水流比喻为银河,表现出苏轼对大自然的膜拜与赞叹,对自然的美妙之处的赞叹使得这首诗更具有感染力。
最后,“素娥垂泪插茱萸”描绘了仙女素娥的情感,以素娥寄情于茱萸的形式来表达苏轼对仙女华美寂寞的感受,由此将自然与人文的情感相融合,诗更具情感张力。
总之,《水龙吟》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诗,苏轼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手法运用得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词: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感情真挚动⼈,词⼈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形于⾔,故⽽能感⼈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官场的厌倦和⼈⽣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情的真实写照。
下⾯是⽆忧考分享的宋词:苏轼《满江红·怀⼦由作》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满江红·怀⼦由作》 宋代:苏轼 清颍东流,愁⽬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听萧瑟。
恨此⽣,长向别离中,⽣华发。
⼀尊酒,黄河侧。
⽆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
⾐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占黄⾊。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译⽂】 清澈的颍⽔向东流去,望着江⾯⾏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中愁苦。
为官四处奔⾛,⾛过千⼭万⽔,经历风波险恶。
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早退隐居的约定。
这⼀⽣聚少离多,⽩发徒⽣。
在黄河畔饮酒,想起往⽇情由,⽆限感慨。
虽然分离多年,旧事却恍如昨⽇般清晰。
经历了多年磨难⼼酸,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
到那时,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双调九⼗三字,前⽚四⼗七字,⼋句,四仄韵;后⽚四⼗六字,⼗句,五仄韵。
⽤⼊声韵者居多。
⼦由:作者弟弟苏辙字,当时他在京都汴梁任门下侍郎。
清颍(yǐng):颍⽔,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周⼝镇,合贾汝河、沙河,在颍州附近⼊淮⽽东流。
孤帆明灭:⼀叶船帆忽隐忽现。
宦(huàn)游:在外做官。
“孤负”⼆句:写兄弟风⾬之夜相聚谈⼼的乐趣。
苏辙《逍遥堂会宿⼆⾸》并引:“辙幼从⼦瞻读书,未尝⼀⽇相舍。
既壮,将游宦四⽅,读韦苏州(应物)诗,⾄‘那知风⾬夜,复此对床眠’,侧然感之。
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故⼦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夜⾬何时听萧瑟’。
”风翔⾄是时已⼆⼗余年,仍未实现“对床夜语”的愿望,故⽇“孤负”。
孤负,辜负。
林下意,指相约退出官场,过退隐⽣活的话。
名家非名篇古诗鉴赏
名家非名篇古诗鉴赏“名家非名篇古诗鉴赏”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们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在古代文人中,有些名家的作品广为流传,深受后世传颂,但也有一些优秀的古诗并不为大众所熟悉。
今天我们就来鉴赏一些名家非名篇的古诗。
首先,我们来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是苏轼在游览赤壁时的感怀之作,他借赤壁之战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历史伟业的向往。
接下来,我们欣赏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首诗以豪华的宫廷环境为背景,描绘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杨贵妃的美貌与君王的宠爱,以及后来的悲剧结局。
最后,我们来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以及主人公辛弃疾对于失散的爱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给人以浓烈的节日氛围和深沉的思念之情。
以上是对三位名家的非名篇古诗的简要鉴赏。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横溢,也传递着他们对于人生、历史和爱情的思考。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苏轼《浣溪沙·咏橘》赏析《浣溪沙·咏橘》译文及鉴赏
苏轼《浣溪沙·咏橘》赏析《浣溪沙·咏橘》译文及鉴赏《浣溪沙·咏橘》是由苏轼所创作的,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
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后生长的繁盛景况。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浣溪沙·咏橘》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浣溪沙·咏橘》宋代: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浣溪沙·咏橘》译文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叶枯萎,经霜变黄的橘子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破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吴地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浣溪沙·咏橘》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分平仄两体,双调,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
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噀(xùn):喷。
半破:指刚刚剥开橘皮。
清泉:喻橘汁。
吴姬:吴地美女。
《浣溪沙·咏橘》赏析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
苏轼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
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后生长的繁盛景况。
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结句更以“三日手犹香”来夸张、突出橘果之香。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
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
《石苍舒醉墨堂》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石苍舒醉墨堂》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石苍舒醉墨堂》是由苏轼所创作的,第一句是充满牢骚的话。
这些牢骚是和苏轼那段时期的感受分不开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石苍舒醉墨堂》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石苍舒醉墨堂》宋朝: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石苍舒醉墨堂》古诗简介苏轼由开封至凤翔,往返经过长安,必定到石苍舒家。
熙宁元年(1068)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在石家过年。
石苍舒藏有褚遂良《圣教序》真迹,起堂取名“醉墨”,邀苏轼作诗。
苏轼回到汴京,写此首诗寄给他。
这是苏轼早期七古名篇。
《石苍舒醉墨堂》翻译/译文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
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
我每每自笑曾经爱好草书,不想你也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还说这里面有什么最大的快乐,非常称心合意,和庄子的逍遥游没有什么不同。
最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饮美酒能消愁销除烦恼一样。
看先生这个样子,我才领会到柳宗元说得不错: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
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
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
我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
为什么我的随口议论独独被先生所容纳,就连只字片纸也会收藏起来?如果用“不低于钟繇、张芝”来评价先生,先生完全当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罗晖、赵袭差不多”来评价我,我似乎还要好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诗文天地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苏东坡的诗文名篇(共16首/篇),感受其诗文风格的多样性。
2.在学习诗词的基础上,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提示——(1)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诗文来学。
(2)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首诗的诗眼,了解诗文的写法和意境即可,不必深究。
(3)熟读成诵。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读: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读: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3.於潜僧绿筠轩(节选)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解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
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4.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解读: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6.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解读: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7.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读: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8.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读: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9.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读: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10.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解读:这首词是伤春之作。
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
11.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解读: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12.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解读: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1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解读: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读: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15.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解读:“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16.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读: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
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