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中转站项目规划选址及策划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本报告旨在寻求交通设施布局与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温岭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商业贸易日益繁荣,随之而来的商品流通量日益增加,作为承载温岭货物运输的重要窗口——温岭港的建设需求与日俱增,而与之配套的物流系统随之强化。
但与之不相对称的大量货物装卸仍沿袭过去的肩挑背扛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
特别是流通货物无处存储堆放问题较为突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位于规划温岭港货物泊位区西侧,处于货物中转的重要区位,有着紧临西部东海塘工业区以及西侧港口的区位优势,周边区域规划的交通运输体系较为完备,在此建设中转站位置优越,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集装箱中转站的选择承担着物流系统规划中的节点作用,是下一步港口的建设运营中必须解决的系统配套问题,因此其位置的选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进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温岭市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相关技术资料以及当地城乡规划,听取各方面意见,从国家政策、拟选场地适建性条件、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符合性等多个方面,对温岭市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进行了研究论证,提出了项目选址合理性的结论。
为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及完善本报告,项目组于2009年1月12日向省建设厅规划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成果汇报。
与会人员一致同意项目选址结论,但同时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要求见会议纪要附件)。
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本报告。
本次研究报告得到浙江省建设厅规划处、温岭市规划建设局、温岭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岭市国土局、温岭市林业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协作、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温岭市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项目规划选址研究》项目编制组
2009年1月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项目基本情况
1.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温岭市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工程
项目选址:温岭市松门镇龙门
项目性质:新建
建设规模及资金来源:项目资本金由项目建设单位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实业有限公司自行筹集,其余资金向银行贷款解决,还款资金为围区土地出让所得。
法人单位承诺解决项目全部建设资金,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投资规模:根据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总投资46549万元,其中移山部分投资38424万元,基地建设运营部分投资8125万元。
用地规模:项目占地面积315333平方米(不含一期工程已实施用地面积99860平方米),主要实施移山工程,并建设综合楼、仓库及集装箱堆场、道路、停车场等工程。
项目基地建成后,基地内可容纳约2.04万个40尺高柜集装箱(温发改证[2009]35号文件批复)。
建设进度:在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后,根据批准的前期建设计划,开始组织施工。
项目运作期96个月,建设期计划为87个月。
项目功能:近期: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近期东海塘地区的土石方综合平衡利用,基地山体开挖的矿渣将为龙门港及东海塘围区建设提供块石材料,促进带动沿海产业带的开发;远期:为远期港口区域开发预留条件。
为温岭港口集装箱内外贸运输提供集装箱堆存、拆装箱、周转、修箱、运输等服务。
1.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总占地315333平方米。
拟通过工程措施,使其大部分区域达到4.5~6.5米高程,其中沿海部分高程至少保持在10米以上。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山体开挖(土石方量约1612万立方米)和基地工程建设。
基地山体开挖的矿渣将为龙门港及东海塘围区建设提供块石材料,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节省投资。
土石方开采完成后,基地内将建设一幢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综合楼(包括管理用房、职工宿舍、食堂餐厅等)、一幢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仓库、集装箱堆场以及停车场、道路绿地等公共设施。
基地建成后,可容纳2.04万个40尺高柜集装箱。
1.1.3项目总图布置
根据温岭市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基地内各建(构)筑物功能要求,结合周边的地形、气象条件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地布置本工程各建(构)筑物,使本工程的总图布置符合物流畅通、经济合理和安全防护的要求,又满足合理紧凑,节约土地的国策,为职工创造一个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
本项目分东、西两区块,整个区块中北部一条道路将东西区块连接起来。
综合楼、仓库等建筑设于西区块靠近山体侧,其中综合楼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仓库为一层建筑,建筑及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
集装箱堆场分块分类设置,总占地面积204183平方米,考虑基地内集装箱堆放层数为三层,底层可堆放约6800个集装箱,共可堆放20400个40尺高柜集装箱。
停车场考虑设置200个大型停车位和50个小型车停车位,布置在东、西区块的北部靠近道路侧。
沿建(构)筑物四周设环形道路,方便人流物流及满足消防疏散需要,项目道路与城市交通网络紧密相连,交通十分便捷。
在基地内各建筑物周围,布置园林建筑小品加以绿化美化,对道路沿线可绿化路段均栽植乔灌木,对项目周围的山坡,应做好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必要时应补植一定的常绿、落叶阔叶树种。
1.2立项依据与必要性分析
1.2.1 项目立项依据
1、《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温岭市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4、《温岭市海洋开发规划》
5、《温岭市东海塘南片综合开发总体规划》
6、《台州港总体规划》
7、《台州市海洋功能区划》
8、《台州港温岭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9、《温岭市矿产资源规划(2003-2015)》
10、《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11、《台州市域总体规划》
12、《温岭市市域总体规划》
13、《温岭市土地利用规划》
14、《温岭东部集聚区规划调整》(送审稿)
15、《温岭市东海塘围涂工程白岩采石场普通建筑石料(宕碴)矿区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6、《温岭市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
17、温岭市发展和改革局,温发改证【2009】35号《关于温岭市东海塘集装
箱中转站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18、温岭市国土资源局,温土矿[2009]01号文件《关于温岭市东海塘集装箱
中转站项目用地范围内无矿产资源压覆的证明》
19、公司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1.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温岭市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区域港口物流功能的需要;是加快龙门港区建设及适应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温岭现代物流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快东海塘围区开发,拓展温岭市发展空间的需要;也是适应海洋渔业结构调整、实现海岛渔民转产转业的需要。
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1.2.2.1项目建设完善港口物流功能
温岭港作为台州港主要港区之一,其港区功能功能定位主要为装卸储运功能、现代物流功能、发展临港产业的功能、商贸服务的功能、旅游休闲服务功能;以及综合服务功能。
本项目是货运作业区的配套设施,为温岭新港区近期发展的重点,作为物流集散配套设施和主要的仓储物流中转站,项目建设是港区先期开
发的重点,具备先期启动的需求与条件。
1.2.2.2项目建设是加快龙门港区建设及适应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将重点开发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城市新兴工业功能区块,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区。
主要任务是实现高起点的规划与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加快人口的有效集聚,力争形成若干新的产业高地和城市新区。
《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将大力提升集群产业和发展滨海工业,以经济转型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向滨海经济转变,以一体化构建大台州的发展思路。
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积极实施外向带动,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战略,以更好地接受上海、宁波等中心城市的正面辐射,将本地产业融入到长三角分工协作体系中,分享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打造滨海经济新时代。
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两大目标,实现三大跨越”:即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中等城市两大目标,努力实现在实力上向经济强市跨越、在内涵上向文化大市跨越、在规模上向中等城市跨越。
温岭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港口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温岭市现有港口仍以货主码头为主,规模等级较小,而且布局分散,没有充分发挥港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温岭港口要向第三代及第三代以后港口发展,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货物交换场所,而是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连接温岭和其他地区的运输网络的枢纽、温岭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吸引外资的平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托。
而集装箱中转站是现代化港口不可缺少的重要构件,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既是满足龙门港开发建设的需要,也是适应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2.2.3项目建设是适应温岭现代物流健康发展的需要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产业,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和高效率,被公认为继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市场占有率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
的重要标志。
温岭资源和产品“两头在外”,制造业发达,资源和商品大进大出,对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温岭现代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温岭目前还没有铁路及港口资源条件有所欠缺的事实,形成物流运输主要依赖公路、运输成本较高的局面。
这种状况,不但不利于温岭制造业与外贸经济的发展,而且与现代物流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根据温岭市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温岭服务业要基本形成一个中心四大网络的空间组织形态。
即以城区为中心的服务业综合中心;功能完善、业态更新的现代商贸网络;功能强大、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系统完善、品位较高的科教文卫网络;功能清晰、联结便捷的休闲观光旅游网络。
其中物流业要形成以铁路站场、东海塘现代物流园区为中心,工业集聚区、专业市场、高速公路道口、沿海港口等为重要接点,通过市内干线公路、乡镇公路联结市内各地通畅高效的物流网络。
而根据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规划,该区域将要打造成以船舶制造、水产品加工、汽摩配、空压机、泵与电机等为主的特色制造业基地,以西瓜、葡萄、梨等为优势的特色农业基地。
这一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现代仓储物流业的发展来推动。
而集装箱中转站是现代港口物流不可缺少的功能环节,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项目的建设将为东海塘区域物流园区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温岭打造功能强大、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有利于温岭现代物流健康发展。
1.2.2.4项目建设是加快东海塘围区开发,拓展温岭市发展空间的需要
温岭是我省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全市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全市土地总面积仅占全省的0.91%,人口却占2.54%;在台州市域内,温岭市土地占9.7%,人口占20.9%,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占25.3%,远远高于其人口和土地的比重。
但温岭可以通过围垦向海洋要土地,温岭有316.91km 的海岸线,海域面积14690km2,相当于陆域面积的15倍;拥有包括大港湾、乐清湾、隘顽湾等大面积的滩涂资源,面积达76.29平方公里;且滩涂淤涨速度快,分布广阔。
东海塘围垦工程总围区面积39.56平方公里,其中目前已完成的围区面积29.36平方公里。
围区的开发定位是以临港型现代化工业集聚区为主,具有现代
化水产养殖、仓储物流、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蓄淡水库和滨海城镇新区等功能的综合性海洋开发区。
东海塘围垦工程的建设,将开辟大面积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紧缺状况,这既是充分利用滩涂等海洋资源优势,切实推进海洋开发进程,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需要,也是温岭市实施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加快龙门港区的开发进程,而且本项目原所处的位置主要以山丘为主,项目实施后腾出了一块用于集装箱中转站的土地,其产生的副产品矿渣又可用于南片其它地方的开发,对于整个东海塘围区南片的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2.2.5项目建设是适应海洋渔业结构调整、实现海岛渔民转产转业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渔业国家,海洋渔获量、渔船和渔民数量都居世界首位,海洋渔业对促进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日、中韩、中越双边渔业协定的签署、生效,海洋渔业开始由领海外自由捕捞向专属经济区制度过渡,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的作业渔场将明显缩小,大量捕捞渔民面临转产转业问题,对海洋渔业和沿海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研究对策,解决渔区面临的问题。
渔民转产转业,有利于推进我国海洋渔业长期积累的矛盾的解决,把海洋渔业带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对实现海洋渔业以及沿海渔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海洋渔业大市,海洋捕捞历来是温岭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由于上述宏观因素的影响,近海渔业资源的衰竭,地处沿海渔区的龙门岛等地有大批渔船和捕捞渔民陷入困境,渔民收入明显减少,渔区社会不稳定困素明显增加,渔区经济发展大受影响。
因此,渔区经济和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渔民转产转业已迫在眉睫。
东海塘集装箱中转站项目的实施,在建设期间可以吸收渔区空闲劳动力从事工程建设,在运营后可以提供长期的仓储物流的工作岗位,所带动工业区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成功实现渔民的转产转业。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温岭渔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实现海岛渔民转产转业,促进渔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1.3项目选址原则
1.3.1本项目选址执行的政策法规、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5.《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
6.《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浙政发〔 2006 〕 40 号)
1.3.2本项目的选址原则
集装箱中转站的选址过程应同时遵守安全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战略性原则。
1.安全性原则:项目的建设要求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并且尽可能地不对周边区域产生安全隐患,同时不危害到环境(符合环保要求,噪音少,污染小)。
2.适应性原则:须与国家、以及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相适应,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及规定。
与我国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相适应,要有足够的适箱货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当地城乡规划相协调,尽量靠近货物集散中心。
3.协调性原则: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与各种设施协调衔接。
应将区域的物流网络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使集装箱中转站的设施设备,在地域分布、物流作业生产力、技术水平等方面互相协调;应根据地形、地物、工程地质以及交通运输、集散条件分析论证后确定。
4.经济性原则:集装箱中转站发展过程中,有关建设的费用,主要包括建设费用及物流费用(经营费用) 两部分。
其选址定在市区、近郊区或远郊区,其未来物流活动辅助设施的建设规模及建设费用,以及运费等物流费用是不同的,选址时应以总费用最低作为选址的经济性原则。
1.4区域概况
本工程项目位置位于温岭市松门镇龙门,处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地区的温岭市
境内。
1.4.1 温岭市区位与区划
温岭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介于东经121°9′50″~121°44′0″,北纬28°12′45″~28°32′2″之间,隶属台州市管辖,北接台州市路桥区,南临玉环县,西邻乐清市,东、东南和西南靠海。
项目所在地松门镇位于温岭市南部,东临东海,南临石塘镇,西北两面与箬横接壤。
温岭市位于温台沿海产业带的腹部,靠近台州市区,南面是玉环县,西南温州的乐清市。
温台地区是浙江省确定的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带和三大城市群之一,温岭市正处在温台地区城市群城镇发展密集区的主轴线上。
随着温台产业带和温带城市聚集区的形成,温岭将成为连接两大区块的重要通道。
温岭城乡空间结构规划“一心两带三区”格局,本项目区域属于“三区”之一的东部沿海城镇区:包括滨海镇、若横镇、松门镇和石塘镇。
充分利用东海塘组团,以工业促进城镇化。
该区是温岭的海洋产业经济发展基地,是未来的现代制造业和重化工发展区域,该区也是温岭海洋渔业的主要发展区域,主要发展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业。
加强东部滨海生态环境建设。
片区城镇人口33万人。
平地人口密度控制在2500-3000人/平方千米左右,沿海山地人口控制在500人/平方千米。
图1-1 温岭市区位图
1.4.2 温岭市资源环境特征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平原丘陵区,三面环海,一面依山。
陆域地貌特点可概括为“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基本格局,在空间分布上分为三个单元:西部为雁荡山余脉,海拔100-400米;中部和东部地区为水网密集的平原丘陵地区,中间被长屿山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南部为丘陵岛屿区,多为基岩海岸。
此外,温岭境内分布大小岛屿122个。
温岭市有大陆海岸线147.5千米,有海岛170个,其中面积大于10公顷的岛屿23个,海岛岸线总长169.5千米。
1.4.3 温岭市经济社会概况
温岭市陆域面积925.8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7公里,辖11个镇5个街道,831个村105个居,人口116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水泵机电、汽摩及配件、工量刃具、船舶制造、食品、皮塑鞋帽、金属
制品、高新建材为龙头的产业体系。
2007年,温岭市实现生产总值410.86亿元,
比上年增长13.8%;财政总收入41.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41亿元,分别增长25.5%和2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67元,分别增长9.2%和14.7%。
根据通过的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确定城市中期、远期人口规模分别为32万人和45万人,建成区面积中、远期分别为35平方公里和45平方公里,建成浙江省富有山水特色的工贸名城,台州市的副中心。
本项目位于松门镇,土地面积82.2平方公里,辖61个村委会,8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047人。
松门镇经济较为发达,且持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财政收入1.64亿元,增长32.3%;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35元。
松门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省级文明镇、省绿色小城镇、省级卫生镇、省教育强镇等荣誉称号。
依据温岭市松门镇总体规划,松门镇将发展成为温岭市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温岭市域以发展临海加工业、机械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滨海港口小城市。
1.4.4 温岭市土地利用概况
(1)现有土地利用状况下的承载力
从温岭的情况来看,交通用地比例为9.02%,水利设施用地比例为4.92%。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温岭市水利设施用地不会增加许多,但交通设施用地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两项合计按15%考虑,温岭市可用于城乡建设的用地合计为200平方千米左右。
(2)土地资源紧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温岭市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
1999年全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为2051亩,2003年用地达到9365亩,年均增长90%,今后每年将有1.2万亩的用地需求。
与此同时,温岭市更面临着用地空间和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
台州市下达控制耕地指标为53.98万亩,而实际耕地保有量为53.34万亩,耕地保有量缺口0.64万亩。
2003年度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7亩/人,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水平,亦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79亩/人的警戒线。
(3)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温岭市拥有14690平方千米的海域,海岸线长317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147.5千米。
沿岸海湾众多,多成港湾。
主要有乐清湾、大港湾等,主要港湾有焦山港、永安港等。
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温岭市辖11个镇,其中有海岸线的就达7个镇。
海洋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4)滩涂资源丰富
温岭市有滩涂面积155.28平方千米,这对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温岭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优势,通过滩涂的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土地的压力,并有可能成为温岭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
1.5项目建设选址要求
(1)选址应能满足集装箱中转站的物流集散及组织,且技术经济合理
a. 基地应接近港口主要货运泊位区,具有足够的适箱货源;
b. 应能解决日常运行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并具有技术经济合理性;
c. 应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具有良好的陆域、水域条件,具备构建多
方式联运的条件;
d. 应具有良好的施工条件,并具有技术经济合理性。
(2)选址应与规划相适应
a. 应符合当地城乡规划、港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切实做到布局合理;
b. 建设规模应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应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3)选址应避免或减少对区域环境与生态的影响与破坏
a. 选址时,必须征求当地环保部门意见,充分考虑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要求。
b. 污水应经妥善处理后排入地面水体,排放地点应位于当地生活饮用水源的下游侧。
按照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禁止在一类海域、I类和II类水域,以及III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内新建排污口。
c. 应远离国家及省级风景区、名胜古迹、自然保护、生态保护以及列入世界民风、民俗遗产保护等区域。
应避开水土保持禁垦区。
(4)选址应满足防洪防涝的要求
a. 场地标高应能达到规范规定的防洪标准,或能采取防洪围堤等可靠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