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物体的位置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位置的经验,他们对物体的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还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逐步掌握位置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位置的基本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位置的基本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位置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动物图片、卡片等,用于教学演示。
2.学具准备:准备一些小动物图片、卡片等,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有一天,小猴子和熊猫宝宝一起玩捉迷藏,他们想知道对方躲在哪里。
于是,他们开始学习如何描述对方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位置的概念。
如:上、下、左、右、前、后等。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置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操作。
例如:让学生拿一张小动物的图片,按照教师给出的指令,把图片放在相应的位置。
如:把小兔子放在左边,把小鸟放在右边等。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位置,包括前后、上下、左右等相对位置的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位置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他们知道物体放在桌子上、地上或者柜子上等。
但是,他们对位置的描述还比较模糊,不够准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的概念,并能准确地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汇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物体位置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的概念,并用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3.情境操作: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4.游戏活动: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位置的概念。
5.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体验。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数学_认识位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位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位置》是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教学内容里的“上下、前后、左右”这3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3个方向,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
生活中经常需要对物体的相对位置作出描述,如学生排队时,排在某位同学的左右等,所以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
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辨认“左右”,教学难点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1. 结合现实情境,能辨认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学会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2. 经历用上下、前后、左右辨认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方位感。
3. 在现实、有趣的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的直观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趣置疑( 2分钟)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在有趣的游戏中一起来认识位置。
(板书:认识位置)(一)组织学生跟随课件一起做拍手游戏。
游戏规则:伸出左手和右手,边拍边说: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二)刚才的游戏中用到了什么?(板书:上、下、前、后、左、右)用手指指一下,你的上在哪边?下?前?后?左?右?根据学生指的情况,小结学生能够很好的分清上下和前后,但左右分不清楚,明确这节课重点来认识左和右。
二、解决问题,体验左右( 15 分钟)(一)提出问题: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你是怎样知道左和右的?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认识左右的经验。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1.书写时,大多数人用右手握笔,左手按纸。
让学生观察体验。
个别人由于习惯使用左手写字,了解班里左手写字的学生,让学生明确同样可以帮助自己区分左右。
苏教版数学一上第4单元《认位置》单元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上第4单元《认位置》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一上第4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单元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并学会用东、南、西、北、上、下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空间观念刚刚起步,对于位置的概念可能比较模糊。
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可能接触过一些关于位置的游戏,但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化。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起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用东、南、西、北、上、下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并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位置的概念;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卡片、图片、玩具等。
2.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设置,如:“小猫和小狗赛跑”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位置。
然后提问:“小猫和小狗在哪里?”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它们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如:“树上有一个鸟巢,下面有一只小狗。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卡片。
学生需要根据卡片上的指示,如:“向前走三步,然后向左转,再向前走两步。
”进行实际操作,到达指定位置。
完成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位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找朋友”游戏。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描述,如:“你的朋友坐在你的左边,上衣是红色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第四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位置: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有一些感性熟悉,但不必然能准确进行判定,尤其是对左右的熟悉。
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忙学生学会分辨上下和前后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信物体的位置,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材通过教室里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活动中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由于学生熟悉上下、前后比较容易,而熟悉左右较难,因此教材先安排上下、前后的方位学习,再安排熟悉左右的方位学习。
“想一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性活动,培育学生观看、描述位置关系的适应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判定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必然的情景和活动来进行教学。
教材依照学生的熟悉特点,提供丰硕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忙学生体验空间方位。
二单元目标要求一、通过情景操作,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信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初步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学生能按下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置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三单元设计用意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第一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能够如此说,也能够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能够推理得出另一句话。
苏教版数学一上册第4单元《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上册第4单元《认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一上册第4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物体位置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物体的位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物体位置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较高,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物体位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物体位置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各种物体和场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物体的位置。
可以采用游戏或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物体位置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体位置的更多知识,如相对位置、多个物体的位置等,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认识位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位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70~72页,认识位置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右,前后、上下,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方位的过程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前和后、上和下。
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能用前后、上下、左右方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渗透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贴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接到了一封信,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写的呀?生:想!师:老师告诉大家,是游戏城堡的国王写的,他邀请同学们去他的城堡做客呢!国王说他准备了好多有趣的游戏想和我们一起玩,你们想不想去呀?生:想!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堡去参观吧!课件出示图片师:在进入城堡之前,国王给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1、遵守课堂纪律2、遵守游戏规则你能做到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堡吧!师:呀,刚进入城堡,国王就给我们设了一关小游戏,你想不想玩呢?做好准备了吗?师:游戏怎么玩呢,老师想邀请一位小朋友一起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谁愿意来?口令是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师:想玩吗?请你和同桌一起来玩,比一比看谁拍的对,赢得次数多。
开始吧!生玩游戏师:停,同学们玩的真开心,我想问问大家,玩的时候,你都往哪里拍手了?板书:上下前后左右这些都是表示位置或者方位的词老师发现,同学们做游戏时,上下,前后做的都没有问题,只有说左右时,有的同学就出现错误啦,到底哪边是左,那边是右呢?学生回答:右手写字你能分清自己的左右手吗?我们来试试,举左手,举右手。
二、解决问题,体验左右1.集体交流,辨别左右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左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大家来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左手做哪些事?学生交流,老师评价师:小朋友看看,身上还有像左右手这样的一对的好朋友吗?2.设计游戏,体验左右师:我们身体中藏着这么多对好朋友,你都能分清楚他们吗?那我们一起来挑战国王给我的第二关小游戏好吗?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分析苏教版
第四单元认位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这几种常见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2.使学生在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现实空间的多样性和有序性,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与同学合作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的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有关位置关系的感性经验。
通过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些简单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能为今后认识物体、认识图形,以及进一步学习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和处理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辨认左右方位。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有着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清楚地加以辨认,但不少学生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因此辨认左右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特点:1.突出对左、右方位的体验和辨认。
教材的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和简便易行的活动,它们都以辨认左、右方位为重点。
例如,例题所提供的场景图中可以用左右来表达位置关系的就有:同桌的两个学生、课桌上的书和练习本、讲台上的书和粉笔盒等。
“想想做做”中的每一道题也都涉及左右位置关系,其中第1题、第4题、第5题以及最后安排的思考题都是针对左右关系而安排的专项活动。
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
例如,例题场景图中除了左右相邻的学生,还有前后相邻的学生;而图中的黑板与国旗则是较为典型的上下位置关系。
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分析教材概述《认位置》是针对小学生数学教育而编写的一本教材。
该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涵盖了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其中,第四个单元名为《认位置》,主要介绍了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和坐标表示方法。
教材内容第一章图形的位置本章主要介绍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图形的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并学习如何利用坐标系确定图形在平面上的位置。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常用的图形名称和图形的重合判定方法。
第二章图形的坐标表示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复杂的图形分解和计算、实际问题的应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中点和对称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图形的位置关系本章主要介绍了常见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具体的图形分析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图形的位置关系,如同侧、垂直等概念,并学习如何利用这些位置关系求解实际问题。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直线和平面的方程表示方法。
第四章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坐标表示与位置关系本章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和四边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表示方法和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坐标表示方法和如何利用坐标表示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位置关系、求解面积等概念。
教材特色1. 突出实用性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和设计上,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引导和应用。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这种实用性设计体现出教材的开放和活泼,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突出体验性教材在课堂上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和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位置时,教材引导学生实验在坐标系中移动图形,通过观察和手把手的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位置关系。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 (3)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 (3)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还在初步形成阶段,对于位置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强,善于动手操作,对于实际操作的活动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位置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概念。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位置的理解。
3.语言描述法: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用于实物演示。
2.学具:准备一些卡片,上面画有不同的小物品,用于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如拿出一个玩具,放在讲台上,然后问学生:“你们能看到玩具在哪里吗?”引导学生回答:“玩具在讲台上。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概念。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卡片,卡片上画有不同的小物品,如玩具、书本等。
教师将卡片放在不同的位置,然后问学生:“你们能看到卡片上的物品在哪里吗?”引导学生回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有一张卡片,卡片上画有不同的小物品。
学生将卡片放在不同的位置,然后用语言描述卡片上的物品的位置。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位置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位置的相对性,为后续学习坐标系和几何图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位置的概念尚不了解。
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位置的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位置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位置的相对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位置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掌握位置的相对性,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实物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排队、捉迷藏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新课导入:介绍位置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词汇。
3.实例讲解: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位置的相对性,如交换两个物体的位置,观察变化。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物体的位置。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位置的概念和相对性,形成系统的认识。
6.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运用所学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共1课时)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共1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概念,培养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感知和描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物体位置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缺乏系统的表述和判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位置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感知和描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概念。
2.难点: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位置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交流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描述位置,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卡片等,用于表示不同的位置。
2.教学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动物们要开聚会了,请同学们帮它们找找位置”,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5分钟)教师利用教具,如玩具、卡片等,呈现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位置的差异。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请同学们按照指定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趣味游戏,如:“抓手指”、“找朋友”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位置概念。
扬州某校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扬州某校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位置的经验,他们能够感知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但对于用语言准确描述位置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位置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关系,并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位置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设计生动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操作。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用于记录和绘制物体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导入新课:“什么东西,上面有天空,下面有大地?”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谜底:“位置”。
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认识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位置。
例如,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只小鸟在树梢上,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小鸟的位置。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这一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空间观念尚在形成中,对于物体的位置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但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导和实际操作,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位置关系,通过游戏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描述位置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动物的图片,如小鸟、小鱼、小狗等,用于表示不同的物体。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画图表示物体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如小鸟在小鱼的上面,小狗在小鱼的左边等。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物体位置的表示方法,如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同时,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用这些词语来描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位置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操作。
每组选择一张小动物的图片,用笔在白纸上画出该动物的位置。
完成后,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一下其他小组动物的位置关系。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位词,并能够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方位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方位的感性经验,他们对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位词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准确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方位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辨别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位词,并能够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辨别基本方位词,并能够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基本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方位词。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和巩固方位词。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卡片、小动物图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准备一些小动物图片,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位置。
例如,展示一幅教室的画面,让学生说出黑板、桌子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位词,并通过实物或卡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方位词。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巩固对基本方位词的认识。
例如,教师让学生拿一张小动物图片,按照教师给出的方位词,将图片放置在相应的位置。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位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浓厚,观察力强。
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吸引他们。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各不相同,有的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有的则可能较为薄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位置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自带玩具或其他物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包含不同位置的物体,如前后、上下、左右等。
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关系。
例如,学生可以说:“小猫在桌子下面”,“小狗在门旁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讲解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拿起一个玩具,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学生:“这个玩具在哪里?”学生回答:“在桌子上。
”教师再问:“它在桌子的前面还是后面?”学生回答:“在前面。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位置概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辨别,以及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空间观念还在形成中,他们对于位置的认知主要依赖于直观的物体和实际操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教具和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
同时,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描述物体位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辨别物体的位置,并用语言描述。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位置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用于表示不同的位置。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和描述物体位置。
3.教学环境:教室座位排列以方形或长方形为主,便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导入新课:“什么东西,眼睛看不见,用手摸得着?”让学生猜测,引出位置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教室、家庭场景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物体的位置。
同时,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物体在不同位置的变换。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如“找朋友”游戏,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找到指定位置的朋友。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 (1)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 (1)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位置的表示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物体的位置概念较为模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2.难点: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位置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动物玩具,代表不同位置的标记。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动物玩具,代表自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一天,小猴子和熊宝宝一起玩耍,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就是猜对方手中的小动物玩具在哪里。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例如:将小动物玩具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玩具的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确定一个观察点,以谁为标准来判断其他物体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互相描述对方手中的小动物玩具的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描述错误,并给予鼓励。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第四单元:认位置一、单元教材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内容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一些简单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为今后认识物体、图形,学会观察,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打好基础。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特点:1.以辨认左、右方位为重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楚地加以辨认,但不少学生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2.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为帮助学生正确辨认左、右,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借助对左手、右手的已有认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3.恰当控制学习难度。
三、单元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难点: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四、单元课时安排:1课时五、单元知识点:认识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位,规范描述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认位置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在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比出来的,是相对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1、游戏一。
《四 认位置》【说课稿】-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四认位置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章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直线图形的绘制•点的位置及对称性•平面图形的特征1.2 教材目标在本章学习之后,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绘制简单的直线图形的方法;2.了解点的位置及对称性的特点,掌握点的移动及对称的方法;3.根据给定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辨认图中的图形是否具有相应的性质。
1.3 教材难点本章的教材难点在于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对称性,并能够用这些特征来辨认图中的图形。
二、课堂教学2.1 教学目标1.给学生提供一个认清图形的方法和技巧;2.让学生了解点的位置及对称性的特点以及对称的方法;3.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对称性,并能用这些特征来辨认图中的图形。
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之后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何处会用到对称?•如何方便地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正方形?•如何辨认一个三角形?2.2.2 呈现教师通过画板或幻灯片介绍直线图形的绘制,点的位置及对称性,并且让学生练习点的移动及对称的方法。
接着,教师引入平面图形的特征,包括三角形、正方形和矩形等。
2.2.3 训练在此步骤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辨认图中的图形是否具有相应的性质。
如:1.判断下列各图是否为矩形:image-20211220204527763image-202112202045277632.如果其中有矩形,请用划线的方式标出其四个顶点。
2.2.4 总结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并总结一下平面图形的特征及辨认方法。
也可以在后续课程中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不够严谨的表述,教师需要进行修正或澄清:•在讲解对称性时,需要强调两个对象要相等才能讨论它们的对称性;•在讲解平面图形时,避免口胡,要用严格的定义来表述。
此外,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记忆符,让学生更加易于记忆和理解,比如:•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可以用口诀“相等对输(角)”来帮助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分析一年级数学教案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
教材设计的学习活动有看图说话、游戏、操作等。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
“×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
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
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
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
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
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
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
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
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
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
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