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跃华__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小学语文《如梦令》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题: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如梦令》
4、课时:1
5、课前准备:
1)诵读全诗,作者的相关情况。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二、教材分析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
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

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

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

作品到此,戛然而止。

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却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

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

,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体会词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

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3、体会本词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几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导入
1、背诵《夏日绝句》。

2、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的相关情况。

【百度图片】李清照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 3%E0%B9%E2%D6%D0&in=31525&cl=2&lm=-1&pn=33&rn=1&di=159******** &l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3、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初读全词,理解诗意
1、了解词的一般知识。

说一说你知道词的哪些知识?读过哪些词?
简介:词起与唐,盛于宋。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起初还称曲、曲子、曲子词。

每首词都有词牌,它规定了词的格式和调子。

2、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指名读读,自由读,齐读
3、默读思考,圈画出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词的大意。

同桌交流
4、交流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兴尽:兴,兴致。

尽了兴致。

5、明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全词的大意:
经常回忆起在溪边凉亭游玩饮宴的情景,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别不出来了。

一直到兴致完了,天已经黑了,才掉转船头回去。

结果却搞错了方向,船行到了藕花深处。

奋力地划啊,奋力地划啊,把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惊得全都飞起来了。

6、朗读体会全词的意思。

三.美读全词,领悟意境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四.对比赏读读,延伸拓展
1、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对比朗读《武陵春》,感悟李清照的词的不同特色。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

板书:
如梦令
读溪亭日暮
词品藕花深处
吟一滩鸥鹭
六、教学反思
《如梦令》是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浅易清雅,别致脱俗。

诗意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容易,但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初步感知李清照词作的特色,激发学生对词的阅读兴趣呢?教学中我以点带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理解词语,感悟意境。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

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
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

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读古诗,感知诗意后,紧扣词语“误入”,牵一发而动全身。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作者为什么会“误入”?
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从文中明确“日暮、沉醉”是“误入”的原因。

此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因何而“沉醉”?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回答。

许多同学不假思索说是因为与朋友在一起喝酒醉了,也有同学回答这儿的“醉”应理解为“陶醉”。

争辩中,学生渐渐懂得李清照的“沉醉”,不仅是指酒喝到“醉”程度,更是指作者深深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

此时引导学生想象饮酒而醉中那一份酣畅快乐,“溪亭、日暮”那令人痴迷的落日美景。

交流作者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中所看、所想、所说、所做。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

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

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

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

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在深入理解词语后,词句活起来了,描绘的画面动起来了,学生入境入情了。

对“兴尽”有了深刻的感悟。

2、“误入”导致什么境况?
引导学生探讨,学生兴趣盎然。

争渡,争渡,——作者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藕花深处景象是怎样的?惊起一滩鸥鹭——鸥鹭惊起,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在思考想象感悟误入后的急切心情,“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喜之情。

二、比较阅读,领悟特色。

学生领悟意境后,引导学生赏析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将两首词放在一起对比,引导学生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

在比较中学生对词牌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更体会到李清照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

对她善用口语入词的写作特色也用了初步的了解。

此时,出示李清照后期诗作《武陵春》朗读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也更深了。

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好这首词,而且能通过朗读、练写、背诵等形式扎扎实实学语文,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