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20100-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

合集下载

2009年新立项973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2009年新立项973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B000280901 应用 B000710904 B001110901 B001670901 B002950901 B007170901 A000080937 A000090941 A000300903 A000510901 A000980901 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及 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城市环境要素高分辨率遥感谱像 合一认知理论与方法 稀疏微波成像的理论、体制和方 法研究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 制与动态调控理论 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 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 题的基础研究 生物膜动态变化的分子机理与功 能研究 攻击与亲和社会行为的机理和异 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 基于精密测量物理的引力及相关 物理规律研究 复杂装备研发数字化工具中的计 算力学和多场耦合若干前沿问题 海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 程 抗体-抗原分子识别的结构基础 和功能研究
中国电力科学研 究院 中国科学院电工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 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 热物理研究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中山大学 天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 同济大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 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微电 子研究所 武汉邮电科学研 究院 河海大学
银屑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心脏间隔缺损形成、发展和干预 的基础研究
炎症过程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 号转导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恶性肿瘤发生及其早期防治的基 础研究 基于系统生物医学基础的白血病 临床转化研究 利用遗传地理时空模型预测H5N1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及控制策略研 清华大学 究 重要人兽共患胞内寄生菌病流行 石河子大学 特征及病原致病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 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 病毒研究所 我国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 中山大学 机制及防治研究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 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 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 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关基础研究 广安门医院 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 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的研 南京大学 究 微生物冶金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100-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100-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项目名称: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首席科学家:李峻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关键科学问题是:通过模拟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分子组装技术制备具有纳米孔隙的生物材料,研究它们在生物体中的兼容性,作为药物支架如何担载和释放药物及在体外的稳定性,确定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探索组装的生物材料在生物体中的状态与排除功能,建立合成体系与生物体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其代谢过程,具体地:1.通过模拟生物膜(生物相容的磷脂/蛋白质复合双层囊泡)研究和揭示细胞膜和其它生物膜的精细结构、生物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分子组装,纳米模板合成和气/液界面相分离等组装单元的结构特征、组装过程、驱动力、影响因素和调控技术;3.处于这些组装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状态和功能评价,它们与组装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求保持其生物活性的措施;4.这些具有生物功能的组装体进入人体后的有益效果、作用机制、代谢过程和可能危害。

考虑到各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问题和目标不同,除上述共同的关键科学问题外,还各有其特殊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要解决:1.纳米孔隙的药物载体:构造生物兼容、生物降解的多功能化胶囊,包裹不同类型药物的最佳方法及药物的缓释;生物界面化胶囊及包裹药物胶囊的靶向释放,不同的类型中空胶囊作为药物和基因载体;智能化微胶囊的构造以及可控性研究;负载药物微胶囊的体外细胞试验及动物试验;多功能微胶囊用于药物载体的包裹和释放机理研究。

2.红血球替代物 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胶囊):官能化乳酸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保证在水环境中实现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或胶囊;引入含有易与血红蛋白反应的官能团,保证反应不影响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活性中心;反应基团有足够数量,保证组装体中有足够的血红蛋白浓度;构筑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或胶囊的尺寸满足实际要求;在化学键合和胶束化、胶囊化的过程中血红蛋白不变性,血红素结构和功能不受干扰。

973项目申请书通用7篇

973项目申请书通用7篇

973项目申请书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973项目申请书通用7篇如今申请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了,大家拿起笔写一份申请书时,态度一定要端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973项目申请书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973项⽬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的基础研究项⽬名称:环境友好现代混凝⼟的基础研究⾸席科学家:李宗津东南⼤学起⽌年限:2009.1⾄2013.8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973项⽬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的基础研究⼀、研究内容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低污染、低能耗及⾼性能。

现代混凝⼟的发展实现了辅料(主要是⼯业废渣)的充分和⾼效利⽤,降低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能源和资源,同时⼤幅度的提⾼了抗压强度与流动性。

从这⼀观点出发,现代混凝⼟属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

但是现代混凝⼟⼜具有胶凝材料⽤量⼤,组分复杂,⽔胶⽐低的特点,早期易开裂,为有害物质侵⼊创造了条件,导致了其性能的严重衰减,甚⾄过早地退出服役,造成⼤量的经济损失、能源与资源的严重浪费及⼤量废弃物的污染。

因此,要真正实现现代混凝⼟的环境友好,必须有效地提⾼现代混凝⼟的服役寿命。

关键科学问题⼀:现代混凝⼟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及其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现代混凝⼟结构的服役性衰退是⼀由材料到结构的渐进过程。

对这⼀过程的正确描述依赖于对现代混凝⼟从微观到宏观的科学认识。

在现代混凝⼟的组分中,⽔泥基胶凝材料起着将其它组分固结在⼀起的重要作⽤。

胶凝材料在⽔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结构是现代混凝⼟的基因,其分布与组合影响着现代混凝⼟的各项宏观性能。

因此,探讨现代混凝⼟复杂的硬化浆体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并提炼其微结构模型是本项⽬的重⼤科学问题。

围绕这⼀科学问题,本项⽬将展开⽔泥熟料组成与⽔化活性关系的研究,⽔泥熟料组成与结构优化的研究,特别要研究⾼胶凝性⽔泥熟料与辅料复合优化,各组分对微结构形成的影响,组分之间的交互作⽤,⽔化速率与⽔化度对微结构的影响,提炼现代混凝⼟的微结构模型,研究微结构形成的诱导与控制途径。

总之,通过先进测试技术及⾼效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段,探索现代混凝⼟材料微结构形成机理。

通过掌握微结构形成机理,研究微结构的优化理论,实现按终端⽤途对现代混凝⼟进⾏材料设计的飞跃。

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附件: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118300 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应用基础研究王道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118400 玉米大豆高产优质品种分子设计和选育基础研究赖锦盛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部2009CB118500 光合作用分子机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基础研究张立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118600 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部2009CB118700 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聂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2009CB118800 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形成原理与控制途径研究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2009CB118900 农业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合成与作用机理及定向改造邓子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119000 设施作物的环境适应机制与产品安全调控的基础研究喻景权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2009CB119100 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2009CB119200 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万方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2009CB219300 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冯志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9CB219400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朱伟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9CB219500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杨胜雄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2009CB219600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宋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9CB219700 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相关基础研究王成山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委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219800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究杨勇平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2009CB219900 大规模化工冶金过程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220000 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2009CB220100 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吴锋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9CB320200 系统级封装的基础研究毛军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委2009CB320300 水环境监测无线网络微传感器芯片系统基础研究夏善红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320400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张平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09CB320500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和协议基础研究吴建平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320600 复杂生产制造过程一体化控制系统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柴天佑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320700 基于网络的复杂软件可信度和服务质量及其开发方法和运行机理的基础研究梅宏北京大学教育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320800 混合现实的理论和方法鲍虎军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2009CB320900 基于视觉特性的视频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高文北京大学教育部2009CB421000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国土资源部2009CB421100 中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2009CB421200 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戴民汉厦门大学教育部国家海洋局2009CB42130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王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421400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王会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421500 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成灾机理研究端义宏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2009CB42160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郑明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521700 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陈志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陕西省科技厅总后勤部卫生部2009CB521800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詹启敏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009CB521900 脑血管疾病发生和防治的基础研究苏定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总后勤部卫生部上海市科委2009CB522000 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马兰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2009CB522100 呼吸系统疾病与损伤基础研究钟南山广州医学院广东省科技厅2009CB522200 炎症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与肿瘤的关系韩家淮厦门大学教育部2009CB522300 中国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刘吉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科技厅2009CB522400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郑树森浙江大学浙江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52250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的基础研究唐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522600 重要致病性细菌微进化的研究杨瑞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总后勤部卫生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522700 “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2800 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2900 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吴焕淦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3000 若干中药成方的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董竞成复旦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2009CB623100 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沈晓冬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9CB623200 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李宗津东南大学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623300 信息功能陶瓷及其元器件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南策文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623400 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科技厅2009CB623500 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谢在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学院2009CB623600 有机/高分子平板显示材料的基础研究王利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623700 先进材料性能与结构演化间关系的现代表征方法及科学问题的研究张泽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科委2009CB723800 数值风洞软件系统若干基础问题研究邓小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省科技厅2009CB723900 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郭华东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2009CB72400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高精度实时运动成像基础研究房建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9CB724100 飞行器气动力学与光学设计中的关键湍流问题佘振苏北京大学教育部2009CB72420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基础问题研究雒建斌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724300 核主泵制造的关键科学问题雷明凯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724400 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卢秉恒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724500 防御输变电装备故障导致电网停电事故的基础研究唐炬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委教育部2009CB724600 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杨春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724700 新一代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科学基础欧阳平凯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科技厅2009CB824800 黑洞以及其它致密天体物理的研究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4900 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2009CB825000 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2009CB825100 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陈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中国科学院2009CB825200 北京谱仪III tau-粲物理实验研究沈肖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5300 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控制麻生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2009CB825400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陈润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许瑞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5600 染色质解码的基础及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于文强复旦大学上海市科委教育部2011CB302700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研究马华东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11CB302800 物联网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赵伟同济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1CB302900 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海涛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400-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400-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徐南平南京工业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内涵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关系;膜及膜材料的微结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应用过程中的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演变规律。

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1)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关系膜的分离功能与膜材料微结构关系的基础是膜的传递机理与传质结构模型。

在上期973项目中,针对陶瓷膜分离过程中膜渗透通量不稳定的共性难题,提出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设计的构思,通过化学工程学科的传质理论与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与陶瓷膜结构相关的传质结构模型,为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设计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关系的科学内涵,将研究对象从多孔陶瓷膜(微滤/超滤)拓展至反渗透/纳滤膜、渗透汽化膜、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特别关注微孔道、水通道、离子通道以及无机膜材料的传递理论研究。

对高分子膜材料而言,膜材料的微观结构(分子链的化学结构、基团分布)、介观聚集(分子链间距、自由体积)和宏观形貌以及它们的动态形成过程与膜综合性能的关系是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膜材料的精确设计与化学合成的理论基础;对微孔膜而言,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制备方法改进而提高其性能也是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特别是要建立极端环境(高温、高压、强腐蚀)下高强度膜材料的设计方法;对智能膜而言,膜材料的化学结构与微观物理结构与其刺激响应性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智能膜设计与制备的关键。

2)膜及膜材料微结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核心内容是建立膜及膜材料微结构与制备过程的关系,实现膜及膜材料的制备从以经验为主向定量控制的转变。

在上期973项目中,采用化学工程的过滤理论,对多孔陶瓷膜成膜过程中的毛细吸浆机理与薄膜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膜厚度与膜制备过程中控制参数的模型,实现了陶瓷膜制备过程中膜厚度精确控制的目标,解决了陶瓷膜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缺陷控制的难题,陶瓷膜的成品率从38%上升到90%以上,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2013年在研的科研项目(146项)-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在研的科研项目(146项)-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8.
陈忠 2011YQ0301240 4 2012BAI07B09
2011.12-2014.6
29. 30.
周勇亮 林昌健
2010,10-2015,9 2012.01-2014.12
170 万 93
31. 32. 33. 34.
2010IM040100
田中群 郑南峰 蔡伟伟
2010.9-2013.08 2013.1-2015.12 2013/01-2015/12 2013.05-2014.05
2013 年在研的科研项目(146 项)
序号 1. 2. 项目(课题)名称 团簇化学 界面电化学 能源领域中的物理化学基础研 究和应用 厦门大学表面物理化学与生物 物理化学创新引智基地 面向贵金属催化剂高效利用与 替代的关键纳米材料和相关技 术基础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 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 -- 纳间隙 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及表 征新技术 “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 料在基础研究”子课题: 快速电 极反应过程及相关材料 编号 21021061 21021002 负责人 郑兰荪 孙世刚 起止时间 2011.1.1-2013.12.31 2011.1.1-2013.12.31 经费 (万元) 600 600 类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 究群体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 究群体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 金 - 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项目 “111”引智计划(国际合 作: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 院、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 科学技术部 973 项目课题
460
973 计划课题
16.
2011CB808504
曹泽星
2013.01-2016.01
205
973 课题
17.

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

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

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第一篇: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973计划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周孝信,中科院院士,64岁申报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推荐部门(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摘要……本项目紧密围绕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目标,提出拟研究解决4个方面的科学问题:电力受端系统大面积停电的机理,大型互联电网分布式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大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预警及决策理论,以及提高输电系统输送能力和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

本项目针对……,为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实用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在理论创新上……。

在技术创新上,提出大幅度提高500kV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电能力的技术基础和综合方案,有效解决我国西电东送的传输容量瓶颈问题,提高电网充裕度……。

本项目将设7个课题开展研究:……。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经进一步应用开发和集成,将形成新一代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能量管理系统,显著提高我国电网事故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减少大面积停电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性损失。

所研究的成果将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现有500kV输电系统的输电能力和运行可靠性提供关键技术基础。

将为我国大规模的电网建设节省输电走廊,减少电网建设的环境压力,为提高电网的运行可靠性、确保供电安全提供充分保证。

今后5~10年,中国电网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规模最大的电网之一。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使我国电网的安全运行技术与我国电网的发展相适应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使我国电网具备条件成为世界上最安全可靠的电网。

正文1、立项依据1.1 开展本项目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2 本项目研究面临的科学技术需求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研究将从以下4个方面的科学问题入手:(1)大规模电力网络特性和大面积停电机理(2)大型互联电网的仿真计算方法(3)大型互联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预警及决策理论(4)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输变电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基础1.3 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 1.4 可能的突破点本项目的目标将是通过基础性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理论体系和新的分析方法,在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上有所突破,为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实用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700-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700-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

项目名称: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首席科学家:徐红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优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的新纳米结构体系,研究光、分子和金属纳米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相关表征新技术,进而发展新一代超灵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和表面增强光谱传感器,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传感器和分析测试仪器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1. 新纳米结构体系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目前所大量研究的是一些常见金属纳米结构的特定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但是如何可以控制金属纳米结构的生长或组装,以实现可设计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激元在严格意义上是如何产生、演化、传导和衰减的;(3)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是一个天然的光电混合体系,它不仅伴有电荷的转移,也有能量的转移,若再考虑与探测分子的相互作用,如何理解和揭示复杂的电荷和能量转移机理。

2.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表面增强荧光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SERS基底材料的拓展。

虽然已经从金、银和铜拓展到其它过渡金属体系,但是如何进一步拓展至极其重要的硅及其它半导体材料仍极具挑战性;(2)SERS技术的拓展。

发展超高灵敏度的SERS传感器和分子器件的关键基础之一是建立具有极高SERS活性的可控纳间隙结构和相应表征技术;(3)SERS 理论的发展。

迄今对光、分子和纳米结构三者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尚未建立,综合考虑物理和化学增强机理的统一SERS理论亟待发展;(4)金属纳米结构对荧光的作用既有增强又有淬灭,这是一对矛盾,如何突出荧光增强的效应或者抑制淬灭的效应;(5)荧光的表面增强效应只作用于离金属纳米结构很近的分子,在传感器应用上受到了金属纳米结构本身的巨大限制,如何设计合理的金属纳米结构体系来高效地、稳定地、可控地探测目标分子。

2009-2011学年973项目

2009-2011学年973项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陈润生
后三年
1067.00
72
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许瑞明
后三年
1259.00
73
2009CB825600
染色质解码的基础及医学使用基础研究
复旦大学
于文强
后三年
1441.00
74
2009CB918300
抑郁症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研究
金额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预算周期
专项经费
1
2009CB118300
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使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王道文
后三年
1341.00
2
2009CB118400
玉米大豆高产优质品种分子设计和选育基础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
赖锦盛
后三年
1671.00
3
20
2009CB320200
系统级封装的基础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毛军发
后三年
1469.00
21
2009CB320300
水环境监测无线网络微传感器芯片系统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夏善红
后三年
1630.00
22
2009CB320400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
张平
后三年
1344.00
南京大学
吴迪
后三年
1286.00
87
2009CB930000
面向组织修复和替代的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项目名称:节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探索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所产生的新奇热物理和光电子效应及阐明相关物理机制为主线,通过纳米组装、纳米复合、微纳复合和纳米改性,设计和组装一系列复合材料体系,实现体系的焓熵等热力学性质、热吸收与传递等热学性质、以及能带结构与光吸收等光电子学性质的智能化自适应调节,同时探索通过复合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协同,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温控机敏特性的纳米节能材料,并同时开展纳米节能应用示范系统设计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智能储热-放热的需求,设计定形相变、热容突变纳米材料体系,研究高效储热、可控放热的新规律和新原理及其与纳米效应的相关性,探索温场下纳米相变的新特点及其对比热容、热辐射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可控储热-放热的关键要素。

2、以红外调控为导向,研究温度对相关纳米材料体系微结构、价态和能带的影响机制及其与红外透过和反射(或阻隔)交替转变的相关性,探索红外智能调控的途径和关键参数。

研究相关低维纳米阵列体系中结构单元尺寸和分布密度对可见光透过率的影响机制,探索纳米结构单元形貌、尺寸、排列方式和分布密度与红外调控幅度的相关性。

3、以智能节能应用需求为导向和智能节能纳米材料为主体,设计并制作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体系(包括介孔结构/储热-放热纳米材料、透明基体/红外调控纳米材料),发展普适性宏量制备技术,研究纳米结构储热-放热系统的材料类型、晶粒尺寸及其分布以及微结构等对材料比热容、热传递的影响机制及其规律,同时认识纳米结构温致红外调控系统中原子输运的新规律,发展新型红外调控材料体系,实现快速响应的红外调控效应。

4、筛选材料体系并优化材料性能,提出基于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温控机敏特性的新型节能系统的设计原理、性能调控的基本参数及实现智能节能的核心技术,构筑新型节能的原型器件及系统。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600(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600(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600(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项目名称: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及199阶段的起止年份:依托部门:邮电大学关原理199年度计划199研究内容分子设计、高发光效率有机纳米薄膜材料和高迁移率纳米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电极修饰纳米材料及纳米膜结构的研究目标1:合成一系列有机纳米发光材料、半导体材料和电极材料2.获得更高质量的有机纳米晶和纳米多晶薄膜,掌握有机纳米半导体晶体的生长规律首先,研究了有机单晶、多晶和薄膜的有序生长规律,探索了有机单晶薄膜的生长机理,设计并合成了具有自组装特性的理论模型摘要:具有自组织或自组装特性的有机纳米晶材料的制备,软刻蚀技术和薄膜印刷技术的发展,聚合物油墨有机纳米晶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合成路线的研究。

基于界面相互作用合成可印刷高分子材料的软刻蚀技术进展4 .获得不同形貌的有机纳米晶实现高效的有机纳米发光器件(红色:2 cd/A,绿色:10 cd/A,蓝色:2 cd/A)年度物理特性等制备有机纳米晶和有机薄膜杂化光电器件,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提高发光效率18研究内容合成支链磷氮有机嵌段有机共轭分子以调节材料的轨道能级;合成有机稀土薄膜材料,提高器件的发光纯度和效率;制备溶液加工型有机纳米半导体材料探索在刚性或柔性衬底上定向生长有机纳米薄膜的方法;研究了气相沉积有机薄膜的结晶和非晶控制。

研究预期目标1:合成具有特定能级并能有效抑制有机分子结晶的带隙控制材料,获得4-6个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形成发光纯度在5 XXXX以内的纳米图形;进行有机半导体小分子纳米图案化和有机聚合物薄膜印刷研究了有机纳米顶发射发光器件。

大面积全印刷有机纳米原型器件是通过丝网印刷、喷墨印刷、喷涂、拉伸和辊压等印刷方法,使用可印刷的阴极纳米金属材料、有机界面缓冲材料和有机纳米发光材料制备而成。

发光效率相当于气相沉积阴极装置的发光效率19研究内容开发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光谱稳定性、高分子量、窄分子量分布和规则结构的共轭聚合物。

973计划项目申请书范文

973计划项目申请书范文

973计划项目申请书范文作为国家科技部的重大科研项目之一,973计划项目旨在推动我国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于想要申请973计划项目的研究团队来说,编写一份完整且优秀的申请书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结合实例,就申请书的写作方法、内容要点进行介绍。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项目背景主要阐释该项目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开展哪些研究以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例如:本项目主要研究观测到的全球变暖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可能的应对措施。

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我们仍需要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便最大限度地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并保护生态环境。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是指研究小组期望达到的目的或预期成果,应该具体可行且与项目背景联系紧密。

研究内容则是更加详细的阐述研究的具体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等。

例如: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探究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气温、海平面等指标的监测,对不同地区特定问题的专项研究,开发出可持续发展、环保的新技术等。

在研究方法上,将采用数值模拟、实验室测量和野外调查等手段进行研究,并基于研究成果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应对措施。

三、研究团队和研究方法在研究团队方面,申请书要说明研究人员的背景、经验和研究成绩,以此体现研究团队的实力和研究基础。

在研究方法方面,则要说明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效率,并指出研究方法的优越性和创新性。

例如:本项目的研究团队是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荣誉。

其中XX博士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YY教授在环保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认可。

在研究方法方面,我们将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同时结合现有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实验,有系统地记录和分析相关变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采集现场数据进行验证。

973项目申报书——2011CB201200-G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

973项目申报书——2011CB201200-G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

项目名称: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首席科学家:谢和平四川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针对我国煤炭开采的“深部(高应力、高瓦斯、强吸附性)、高强、低渗”的三大突出特征,揭示深部采动含瓦斯煤岩体宏、细观表征及裂隙演化规律、瓦斯吸附、解吸、运移及物质流动规律,发展和完善深部应力场-裂隙场-瓦斯场耦合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分布规律,建立深部强卸荷条件下瓦斯富集和导向流动的形成机制及深部煤与瓦斯共采的时空协同机制,形成我国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的深部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为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洁净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 篇以上,其中SCI、EI 收录论文120篇以上,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论文30 篇以上,出版著作6~7 部。

申请专利8~10项。

在深部煤与瓦斯共采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70~90 名,凝聚和培育国内一批高水平研究队伍,培养本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及创新团队。

建立国内一流深部煤矿煤与瓦斯共采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研究平台,完成1~2 个深部煤矿煤与瓦斯共采的示范工程,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二)五年预期目标(1)揭示深部开采下破断煤岩体的结构特征及联通性规律揭示深部高强集约化生产条件下含瓦斯煤岩体在实验室尺度下的破断结构特征、深部采动煤岩体裂隙网络的尺度特征;获得采动煤岩体块度分布、裂隙网络的尺度特征及演化机制、不同工作面推进度条件下采动煤岩体块度分布、裂隙网络尺度律的时空演化规律;建立采动煤岩体块度与裂隙网络演化模型、深部煤岩体采动裂隙场的生成理论,并发展相应的反演方法。

(2)建立深部裂隙煤岩体瓦斯吸附、解吸及物质流动理论揭示不同破断煤岩体内瓦斯的变压吸附特性和瓦斯在不同破断程度煤岩体中的解吸扩散规律;建立描述高压瓦斯平衡状态与吸附解吸过程的平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建立破断煤岩体中瓦斯非稳态流动数学模型;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等分子模拟技术,从分子尺度和介观尺度揭示多级孔隙结构深部破断煤岩体中高压瓦斯的吸附解吸机理。

973项目申报书模板3

973项目申报书模板3

项目名称: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教育部一、研究内容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拟解决的核心及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太阳能制氢催化材料的定向筛选、优化及与之匹配的制氢反应体系构建,制氢反应过程的多尺度表征;第二: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制氢系统各部件的匹配耦合原则、安全稳定运行理论及其高效低成本化途径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关键科学问题一,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可见光响应催化剂的可控合成、性能优化及多尺度表征;2)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光生电子、空穴激发、迁移、转化过程的调控规律及谱学分析;3)无机牺牲剂、有机牺牲剂、天然海与及盐湖卤水、纯水及硫化氢等五类高效光催化制氢反应体系与催化剂的高效匹配及其反应动力学;4)太阳能热化学转化过程反应机理及功能材料(含催化剂)的设计、筛选、优化、制备与表征;5)光生物产氢代谢机制研究、基因测序及其产氢关键功能基因调控;6)模拟酶转化—光系统II放氧酶和氢化酶的结构与功能模拟。

针对关键科学问题二,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太阳能多光谱聚光、吸热与反应器等部件和系统的高效低成本化设计理论;2) 太阳能多光谱传播、分布及其与多相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生物反应耦合的过程规律与调控特性;3) 太阳能高效存储与释放理论及低成本化实用途径研究。

二、预期目标1、总体目标本项目将以高效低成本的直接太阳能光、热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为目标,解决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制氢的核心关键科学问题。

重点研究高效低成本制氢催化剂及微生物的定向筛选、优化与调控及与之匹配的反应溶液体系的构建,制氢反应动力学及过程的多尺度表征与谱学分析;研究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制氢系统内各环节各部件的匹配与耦合原则、安全稳定运行理论及其高效低成本化途径等基础科学问题,建立直接太阳能高效、低成本地转化为氢能及其它能源产品的新方法、新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

首席科学家:吴锋北京理工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一、研究内容
随着微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二次电池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指标要求,而现有电池体系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方面的提升空间有限,迫切需要发展基于新构思、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二次电池新体系。

本项目根据项目的总体设想,以大幅度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为目标,围绕轻元素化合物多电子反应实现途径、快速电极反应过程与相关材料和应用环境下电池材料与性能的演变三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以下方面的深入系统研究:
1.轻元素化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性质。

以具备多电子反应潜力的轻元素化合物为重点研究目标,研究这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性质和影响反应可逆性的因素与解决途径,构建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新体系。

2.快速电极反应过程与相关材料。

对于已知的快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探索符合电池应用的材料体系,研究这类新材料的电荷转移与传输的动力学性质,适宜的电极结构和电解质体系,揭示相关反应机理,发展可实用化的高功率二次电池体系。

3.二次电池安全性机制与控制技术。

研究高容量与高功率电池在应用环境或滥用条件下自身安全保护的机制,研究电池添加剂,解决有机溶剂电池的可燃性和气胀,重点研究内禀式、自激发、可逆性的安全机制。

4.材料的表面结构与功能调控。

研究用于电极材料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形态稳定性的表面修饰方法;抑制电池副反应和改善充放电效率的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典型电极材料体系的表面结构与应用性质。

5.电池性能演变过程的研究。

研究电极活性材料和电极结构在长期循环下微结构变化的机制及其与性能变化的关系,不同荷电状态下材料结构和电极结构的演变规律,电极结构和状态的准确表征和智能控制。

6.二次电池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结合我国资源状况,研究和选择高性价比的电极材料,探索其在现有二次电池体系中的应用;探索电池修复与再生的有效技术途径,进行电池材料的资源再生处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7.二次电池检测新原理与节能技术。

研究数字化高频开关恒流源的优化拓扑结
构,结合仿真模型实现最优控制。

在此基础上研究电池放电能量回馈的机制及能量传输规律,解决电池放电能量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8.非传统二次电池体系。

研究“极限”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探索高功率二次电池反应的新模式,研究新的电解质材料和电池制备技术,探索非传统的二次电池结构。

二、预期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二次电池的材料和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二次电池向高能量密度发展的原理性和方向性问题,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阐明超高功率二次电池的实现方法,为混合动力汽车等重大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系列内禀式自激活保护技术,为高能量和高功率电池的应用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并探明二次电池资源化有效利用和能量回收技术途径。

总体而言,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体系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二次电池及其应用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年轻学术专家,为我国能源材料和化学电源学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研究方案
(一). 总体研究思路
本项目以大幅度提高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为研究目标,通过发展新材料和新体系作为实现途径。

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各课题单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优势,集中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与测试表征力量,重点围绕轻元素化合物多电子反应体系、快速电极反应体系、电池自激活安全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原理和技术创新上率先取得突破,引导带动其他课题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

(二). 创新点
1)在前期研究中,我们提出了利用多电子反应构建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新体系
的创新思想,本项目提出的“轻元素化合物多电子反应”电池体系是这一思想的深入和延伸,所研究的新材料体系和电池体系均属于原始性创新。

2)本项目提出的两类高功率电池材料和实现方式-自由基聚合物反应和薄液
层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原理性的创新。

这两类新构思体系经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可望在充放电速率方面较传统电池有大幅度的提高。

3)本项目提出的系列内禀式自激活电池安全性保护机制,利用电活性聚合物隔
膜的电阻突变对电池电压实施控制,利用电极温度敏感组分对电池内部温度进行控制,为技术原理性创新。

(三). 课题设置
为了实现总体研究目标,本项目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设置了8个课题:
课题1. 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新体系
承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①
课题负责人:吴锋①
课题2. 快速电极反应过程及相关材料
承担单位:厦门大学①
课题负责人:孙世刚①
课题3. 二次电池安全性机制与控制技术承担单位:武汉大学①
课题负责人:杨汉西①
课题4. 材料的表面结构与功能调控
承担单位:中科院物理所①
课题负责人:王兆翔①
课题5. 电池性能演变过程的研究
承担单位:清华大学①
课题负责人:邱新平①
课题6. 二次电池的资源化与环境保护承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①
课题负责人:李丽①
课题7. 二次电池检测新原理与节能技术承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①
课题负责人:李革臣①
课题8. 非传统二次电池体系
承担单位:南开大学①
课题负责人:高学平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