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

合集下载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100-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100-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项目名称: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首席科学家:李峻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关键科学问题是:通过模拟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分子组装技术制备具有纳米孔隙的生物材料,研究它们在生物体中的兼容性,作为药物支架如何担载和释放药物及在体外的稳定性,确定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探索组装的生物材料在生物体中的状态与排除功能,建立合成体系与生物体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其代谢过程,具体地:1.通过模拟生物膜(生物相容的磷脂/蛋白质复合双层囊泡)研究和揭示细胞膜和其它生物膜的精细结构、生物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分子组装,纳米模板合成和气/液界面相分离等组装单元的结构特征、组装过程、驱动力、影响因素和调控技术;3.处于这些组装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状态和功能评价,它们与组装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求保持其生物活性的措施;4.这些具有生物功能的组装体进入人体后的有益效果、作用机制、代谢过程和可能危害。

考虑到各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问题和目标不同,除上述共同的关键科学问题外,还各有其特殊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要解决:1.纳米孔隙的药物载体:构造生物兼容、生物降解的多功能化胶囊,包裹不同类型药物的最佳方法及药物的缓释;生物界面化胶囊及包裹药物胶囊的靶向释放,不同的类型中空胶囊作为药物和基因载体;智能化微胶囊的构造以及可控性研究;负载药物微胶囊的体外细胞试验及动物试验;多功能微胶囊用于药物载体的包裹和释放机理研究。

2.红血球替代物 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胶囊):官能化乳酸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保证在水环境中实现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或胶囊;引入含有易与血红蛋白反应的官能团,保证反应不影响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活性中心;反应基团有足够数量,保证组装体中有足够的血红蛋白浓度;构筑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或胶囊的尺寸满足实际要求;在化学键合和胶束化、胶囊化的过程中血红蛋白不变性,血红素结构和功能不受干扰。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700-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700-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700-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项目名称: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首席科学家: 徐红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 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 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优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的新纳米结构体系~研究光、分子和金属纳米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相关表征新技术~进而发展新一代超灵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和表面增强光谱传感器~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传感器和分析测试仪器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1. 新纳米结构体系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目前所大量研究的是一些常见金属纳米结构的特定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但是如何可以控制金属纳米结构的生长或组装~以实现可设计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激元在严格意义上是如何产生、演化、传导和衰减的,,3,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是一个天然的光电混合体系~它不仅伴有电荷的转移~也有能量的转移~若再考虑与探测分子的相互作用~如何理解和揭示复杂的电荷和能量转移机理。

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表面增强荧光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SERS基底材料的拓展。

虽然已经从金、银和铜拓展到其它过渡金属体系~但是如何进一步拓展至极其重要的硅及其它半导体材料仍极具挑战性,,2,SERS技术的拓展。

发展超高灵敏度的SERS传感器和分子器件的关键基础之一是建立具有极高SERS活性的可控纳间隙结构和相应表征技术,,3,SERS理论的发展。

迄今对光、分子和纳米结构三者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尚未建立~综合考虑物理和化学增强机理的统一SERS理论亟待发展,,4,金属纳米结构对荧光的作用既有增强又有淬灭~这是一对矛盾~如何突出荧光增强的效应或者抑制淬灭的效应,,5,荧光的表面增强效应只作用于离金属纳米结构很近的分子~在传感器应用上受到了金属纳米结构本身的巨大限制~如何设计合理的金属纳米结构体系来高效地、稳定地、可控地探测目标分子。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973项⽬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的基础研究项⽬名称:环境友好现代混凝⼟的基础研究⾸席科学家:李宗津东南⼤学起⽌年限:2009.1⾄2013.8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973项⽬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的基础研究⼀、研究内容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低污染、低能耗及⾼性能。

现代混凝⼟的发展实现了辅料(主要是⼯业废渣)的充分和⾼效利⽤,降低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能源和资源,同时⼤幅度的提⾼了抗压强度与流动性。

从这⼀观点出发,现代混凝⼟属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

但是现代混凝⼟⼜具有胶凝材料⽤量⼤,组分复杂,⽔胶⽐低的特点,早期易开裂,为有害物质侵⼊创造了条件,导致了其性能的严重衰减,甚⾄过早地退出服役,造成⼤量的经济损失、能源与资源的严重浪费及⼤量废弃物的污染。

因此,要真正实现现代混凝⼟的环境友好,必须有效地提⾼现代混凝⼟的服役寿命。

关键科学问题⼀:现代混凝⼟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及其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现代混凝⼟结构的服役性衰退是⼀由材料到结构的渐进过程。

对这⼀过程的正确描述依赖于对现代混凝⼟从微观到宏观的科学认识。

在现代混凝⼟的组分中,⽔泥基胶凝材料起着将其它组分固结在⼀起的重要作⽤。

胶凝材料在⽔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结构是现代混凝⼟的基因,其分布与组合影响着现代混凝⼟的各项宏观性能。

因此,探讨现代混凝⼟复杂的硬化浆体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并提炼其微结构模型是本项⽬的重⼤科学问题。

围绕这⼀科学问题,本项⽬将展开⽔泥熟料组成与⽔化活性关系的研究,⽔泥熟料组成与结构优化的研究,特别要研究⾼胶凝性⽔泥熟料与辅料复合优化,各组分对微结构形成的影响,组分之间的交互作⽤,⽔化速率与⽔化度对微结构的影响,提炼现代混凝⼟的微结构模型,研究微结构形成的诱导与控制途径。

总之,通过先进测试技术及⾼效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段,探索现代混凝⼟材料微结构形成机理。

通过掌握微结构形成机理,研究微结构的优化理论,实现按终端⽤途对现代混凝⼟进⾏材料设计的飞跃。

[973]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

[973]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
(具体说明每个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经费比例等)
第一课题:高胶凝性水泥熟料矿物体系的研究(经费27.2%)
高胶凝性水泥熟料矿物体系是制备高性能水泥的关键组分,起到主要的胶结作用。它除了发挥早期强度之外,还对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材料的活性激发起重要作用,将直接决定辅助胶凝材料的最高用量。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高性能水泥水化机理和水泥石结构优化:
高胶凝性熟料、复合熟料以及含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组份制成的水泥水化过程和机理,体系液相组成及其对性能调节型组份的激发机理,各个组份溶解、扩散过程动力学及性能调节型组份的表面反应动力学,特别是要对辅助性胶凝组份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
C-S-H凝胶的结构随体系原始组成的变化规律,包括C/S比例、S/H比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尤其是性能调节性辅助性胶凝组份对其影响。
高钙体系中C3S的形成动力学研究
传统的CaO-SiO2-Al2O3-Fe2O3体系中急速升温条件下C3S形成动力学和加速形成机理,微量组分对动力学过程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熟料矿物介稳态结构形成过程与形貌调整
研究熟料矿物形成与晶体生长控制原理,通过掺杂、优化组成、控制热历史等手段提高矿物介稳化程度,以提高熟料矿物的胶凝性。
从复合体系的热力学状态改变、过程理论、界面化学与物理、结构优化、颗粒群特征参数等角度,提出适合于高性能水泥体系复合胶凝效应与性能优化设计理论,取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基础理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上述几种工业废弃物转化成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组分。在这几种工业废弃物原有利用水平上,将达到:(1)掺量30%时,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组分—硅酸盐熟料的强度等级达到52.5强度等级要求;(2)掺量40~50%时,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组分—熟料的强度等级达到42.5强度等级要求。同时保证水泥的其它性能与参数,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要求。

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附件: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118300 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应用基础研究王道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118400 玉米大豆高产优质品种分子设计和选育基础研究赖锦盛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部2009CB118500 光合作用分子机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基础研究张立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118600 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部2009CB118700 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聂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2009CB118800 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形成原理与控制途径研究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2009CB118900 农业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合成与作用机理及定向改造邓子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119000 设施作物的环境适应机制与产品安全调控的基础研究喻景权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2009CB119100 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2009CB119200 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万方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2009CB219300 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冯志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9CB219400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朱伟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9CB219500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杨胜雄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2009CB219600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宋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9CB219700 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相关基础研究王成山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委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219800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究杨勇平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2009CB219900 大规模化工冶金过程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220000 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2009CB220100 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吴锋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9CB320200 系统级封装的基础研究毛军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委2009CB320300 水环境监测无线网络微传感器芯片系统基础研究夏善红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320400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张平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09CB320500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和协议基础研究吴建平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320600 复杂生产制造过程一体化控制系统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柴天佑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320700 基于网络的复杂软件可信度和服务质量及其开发方法和运行机理的基础研究梅宏北京大学教育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320800 混合现实的理论和方法鲍虎军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2009CB320900 基于视觉特性的视频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高文北京大学教育部2009CB421000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国土资源部2009CB421100 中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2009CB421200 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戴民汉厦门大学教育部国家海洋局2009CB42130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王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421400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王会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421500 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成灾机理研究端义宏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2009CB42160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郑明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521700 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陈志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陕西省科技厅总后勤部卫生部2009CB521800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詹启敏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009CB521900 脑血管疾病发生和防治的基础研究苏定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总后勤部卫生部上海市科委2009CB522000 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马兰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2009CB522100 呼吸系统疾病与损伤基础研究钟南山广州医学院广东省科技厅2009CB522200 炎症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与肿瘤的关系韩家淮厦门大学教育部2009CB522300 中国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刘吉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科技厅2009CB522400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郑树森浙江大学浙江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52250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的基础研究唐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522600 重要致病性细菌微进化的研究杨瑞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总后勤部卫生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522700 “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2800 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2900 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吴焕淦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3000 若干中药成方的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董竞成复旦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2009CB623100 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沈晓冬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9CB623200 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李宗津东南大学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623300 信息功能陶瓷及其元器件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南策文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623400 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科技厅2009CB623500 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谢在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学院2009CB623600 有机/高分子平板显示材料的基础研究王利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623700 先进材料性能与结构演化间关系的现代表征方法及科学问题的研究张泽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科委2009CB723800 数值风洞软件系统若干基础问题研究邓小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省科技厅2009CB723900 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郭华东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2009CB72400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高精度实时运动成像基础研究房建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9CB724100 飞行器气动力学与光学设计中的关键湍流问题佘振苏北京大学教育部2009CB72420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基础问题研究雒建斌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724300 核主泵制造的关键科学问题雷明凯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724400 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卢秉恒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724500 防御输变电装备故障导致电网停电事故的基础研究唐炬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委教育部2009CB724600 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杨春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724700 新一代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科学基础欧阳平凯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科技厅2009CB824800 黑洞以及其它致密天体物理的研究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4900 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2009CB825000 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2009CB825100 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陈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中国科学院2009CB825200 北京谱仪III tau-粲物理实验研究沈肖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5300 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控制麻生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2009CB825400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陈润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许瑞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5600 染色质解码的基础及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于文强复旦大学上海市科委教育部2011CB302700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研究马华东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11CB302800 物联网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赵伟同济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1CB302900 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海涛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国家973项目申请书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

国家973项目申请书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

国家973项⽬申请书超⾼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项⽬名称:超⾼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席科学家:崔⽥吉林⼤学起⽌年限:2011.1⾄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预期⽬标本项⽬的总体⽬标:在超⾼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前沿领域做出重要原创性的⼯作,获得⼀批国际⽔平的研究成果,形成我国有特⾊的⾼压科学研究体系,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中青年⾼压研究队伍,使中国⾼压研究的总体⽔平进⼊国际先进⾏列,进⼀步提升在国际⾼压界地位。

五年预期⽬标:为完成总体⽬标,集中进⾏以下⼏个⽅⾯的研究⼯作:1)超⾼压下凝聚体系的⾦属化与奇异性能,2)超⾼压下强关联体系中价电⼦的⾏为,3)超⾼压下纳⽶限域体系的结构演化,4)超⾼压下的化合物半导体的电输运与新效应,5)超⾼压下亚稳相的截获与材料的微结构及性能调控。

揭⽰超⾼压下纯氢以及富氢体系中分⼦的解离机制,探索可能产⽣⾦属氢的新途径,实现压制⾦属化;获得不同压⼒-温度-组分空间中,新型含3d、4d、5d关联体系的结构特征和奇异物性,揭⽰超⾼压关联体系材料磁、电和介电的物理机制和晶体及电⼦结构起源;总结在纳⽶尺度、空间受限条件下压致分⼦体系的键合规律;揭⽰⾼压下准⼀维纳⽶体系的结构演化以及⼒学、电学等性质随压⼒的变化规律;揭⽰化合物半导体的结构、电输运⾏为与其特殊功能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诠释⾼压下电⼦驰豫、平均⾃由程、有效质量的新内涵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在新型材料的超⾼压合成⽅⾯,由唯象研究上升到注重内在物理本质的探索,获取截获⾼压亚稳相的新⽅法及规律性认识。

合成出3d、4d、5d族3种以上Mott有序化和Stoner型磁电新材料、3-5种有代表性⾼致密化超细微结构的⾼性能块体材料。

预期的科学研究成果:拟在SCI收录的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300篇以上,撰写1-3部专著,申报⾼⽔平的奖励3-5项,申请发明专利15-25项。

同时培养⾼压领域的拔尖⼈才以及学术带头⼈,培养博⼠研究⽣50名、硕⼠研究⽣200名。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400-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400-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徐南平南京工业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内涵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关系;膜及膜材料的微结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应用过程中的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演变规律。

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1)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关系膜的分离功能与膜材料微结构关系的基础是膜的传递机理与传质结构模型。

在上期973项目中,针对陶瓷膜分离过程中膜渗透通量不稳定的共性难题,提出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设计的构思,通过化学工程学科的传质理论与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与陶瓷膜结构相关的传质结构模型,为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设计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关系的科学内涵,将研究对象从多孔陶瓷膜(微滤/超滤)拓展至反渗透/纳滤膜、渗透汽化膜、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特别关注微孔道、水通道、离子通道以及无机膜材料的传递理论研究。

对高分子膜材料而言,膜材料的微观结构(分子链的化学结构、基团分布)、介观聚集(分子链间距、自由体积)和宏观形貌以及它们的动态形成过程与膜综合性能的关系是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膜材料的精确设计与化学合成的理论基础;对微孔膜而言,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制备方法改进而提高其性能也是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特别是要建立极端环境(高温、高压、强腐蚀)下高强度膜材料的设计方法;对智能膜而言,膜材料的化学结构与微观物理结构与其刺激响应性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智能膜设计与制备的关键。

2)膜及膜材料微结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核心内容是建立膜及膜材料微结构与制备过程的关系,实现膜及膜材料的制备从以经验为主向定量控制的转变。

在上期973项目中,采用化学工程的过滤理论,对多孔陶瓷膜成膜过程中的毛细吸浆机理与薄膜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膜厚度与膜制备过程中控制参数的模型,实现了陶瓷膜制备过程中膜厚度精确控制的目标,解决了陶瓷膜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缺陷控制的难题,陶瓷膜的成品率从38%上升到90%以上,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沈晓冬南京工业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一、研究内容围绕水泥生产和应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提高水泥性能和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实现水泥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大创新,促进水泥工业生产与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使用效能,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

项目拟解决4个关键科学问题: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调控及高胶凝性熟料相匹配高介稳阿利特矿物和水泥熟料矿相匹配决定熟料性能。

在研究熟料矿物微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基础上,建立熟料微结构与熟料性能的关系。

该问题是提高和高效发挥熟料性能的基础,也是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关键。

2)熟料分段形成动力学针对熟料形成过程中的多阶段化学反应,在分析研究主控反应动力学和熟料形成速率基础上,完善熟料形成动力学理论。

该科学问题,是实现熟料烧成过程能量最佳配置,降低熟料烧成能耗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3)离心力场中的粉磨动力学与能量传递完善该动力学理论和能量传递机制,是实现水泥粉磨环节节能和发展高效粉磨设备新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水泥粉磨节能技术突破的关键。

4) 水泥优化复合与结构稳定性优化复合水泥组分,建立水泥浆体不同层次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浆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该科学问题是高效发挥水泥各组分性能及延长水泥基材料服役寿命的基础。

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将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研究: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和熟料矿物相组成与胶凝性的关系系统研究实验室合成的纯C3S相结构、不同阿利特(杂质元素种类、掺量、掺杂方式不同)相结构以及熟料中阿利特化学组成、杂质固溶形式、工艺参数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研究矿物相结构在温变过程中演化规律。

研究掺杂离子、工艺参数对阿利特缺陷形态的影响规律。

研究阿利特介稳程度、缺陷形态对其水化活性的影响,建立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与水化活性--包括水化反应程度、水化反应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揭示最优水化活性的阿利特组成和微结构缺陷特征。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19600-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19600-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宋岩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研究内容本项目拟解决三个科学问题: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地质效应及机理;煤层气不同开发方式及压裂增产机理。

1.科学问题科学问题1: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煤层气勘探是以寻找高丰度富集区为目标。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形成机制的研究和分布预测,是煤层气地质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煤层气地质理论中的重要问题。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指位于含煤盆地中煤层气每平方千米资源量大于 1.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富集区,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开发前景,其形成受沉积、构造、水文地质、盖层、煤储层等因素综合控制。

针对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目前国内尚未从机理和规律的理论高度进行系统研究,因此项目需要利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煤层气储存和聚集的特点,研究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的形成与主要控制因素、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的分布规律及预测方法。

科学问题2: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地质效应及机理在排水降压开发煤层气的过程中,煤储层空间结构、流体系统、应力场随流体介质的采出呈现出连续变化,导致煤储层不同尺度孔裂隙结构中煤层气的压力、浓度及解吸、扩散、渗流的协同变化。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煤层气的解吸、渗流特征是选择煤层气开发工艺和控制煤层气井产能的关键因素。

目前不同煤级储层有效应力、煤基质收缩对渗透率的综合作用及其在井网中的叠加效应尚不明了,大面积排水降压、解吸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必须从煤储层空间结构、流体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来研究单井、井组排采条件下煤层气解吸、渗流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流体在煤储层这一变形介质中的扩散、渗流耦合模型,数值模拟不同压力控制下的煤层气排采效应,为煤层气平衡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科学问题3:煤层气不同开发方式及压裂增产机理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煤层气开发方式优化和增产改造措施可以人为地改变煤储层空间结构、流体系统、应力场,增强井间干扰效应,改善煤层气渗流通道,提高单井产量。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19300-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19300-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项目名称: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首席科学家:陈树民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研究内容能源供应紧张威胁国家的战略安全。

近年我国火山岩油气勘探的成果已展示出火山岩油气资源的巨大潜力。

本项目旨在建立新的火山岩油气藏理论,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和新途径,提供大型油气田的后备基地,为解决国家能源危机做贡献。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为:火山岩油气藏的成藏模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

回答①火山岩油气富集区的地质背景和控制因素;②不同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展布规律和成储机制;③火山作用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关系及其成藏模式;④火山岩储层及油气藏的地球物理响应;⑤火山岩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重大地质事件与火山岩油气成藏的关系、火山岩储层、火山岩油气成藏机理、火山岩油气藏识别与评价技术、火山岩油气藏分布规律等五个方面内容(1) 重大地质事件对火山岩油气成藏的制约以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及其叠加转换各阶段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为背景,研究东部中新生代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构造格局、重大构造-火山事件与控盆断裂、沉积作用和盆地演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不同时代含火山岩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研究西部古生代含火山岩盆地区域大地构造格局、盆地周边构造接合带与盆地性质和形成演化的关系,研究后期构造事件对含火山岩盆地的叠加改造作用特征、过程和效果。

通过对火山作用类型、火山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确定火山机构类型、火山喷发模式及其旋回和时代,揭示重大地质事件对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

通过中国东、西部含火山岩盆地及其与境外相同构造域内含火山岩盆地的综合对比,研究火山作用与成盆、成烃、成藏的时空响应,探索火山岩与油气成藏的相关性,总结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重大地质事件对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油气运移和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发展区域地质背景约束火山岩油气成藏和有利远景区带的理论体系。

项目申报书(973)1

项目申报书(973)1

项目计划名称:若干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生物学过程首席执行专家: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项目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项目依托部门:教育部二、项目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对比和阐明现代与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环境微生物功能群的组成特征、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地质环境突变事件的响应规律。

查明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产力组成和古埋藏环境条件上的异同点,弄清自养和异养微生物的地质作用,阐述地质微生物对重大地质环境的响应和影响。

同时也为我国海相烃源岩评价和当代全球变化的研究提供地球生物学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促进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结合,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将中国的一些经典地层学剖面建设成为国际上地球生物学研究的典范,使之成为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的理论培育基地。

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地球生物学领域的综合学术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中青年专家,使中国地球生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为发展地球生物学理论和应用做出原创性贡献。

(二)五年预期目标(1)查明现代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群的地质作用,从实验模拟角度探索某些微生物功能群对碳酸盐岩沉积的贡献及机制、不同微生物功能群与粘土矿物和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第四纪异常环境的微生物及其地质作用,建立评估地质时期古生产力及其生物组成、古环境条件(古氧相)的地球生物学指标。

(2)查明导致中元古代缺氧硫化环境、显生宙重大地质突变期富CO2环境以及新元古代极端气候环境时期的微生物功能群及其典型的微生物地质过程。

阐明中元古代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缺氧硫化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微生物功能群对新元古代极端地质环境条件的响应和影响、显生宙重大地质突变期海洋微生物对地质环境事件的响应和反馈。

(3)在国际重要SCI刊物上发表50-70 篇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争取在重要刊物上出版地球生物学方面的论文专辑,出版总结地球生物学方面的系统专著。

组织地球生物学方面的重要会议。

973项目申请报告书__2009CB623500_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的基础设计研究

973项目申请报告书__2009CB623500_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的基础设计研究

专业资料项目名称: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谢在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一、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替代资源节能环保的大宗化学品生产催化新技术为目标反应,包括烯烃歧化反应和多产丙烯的甲醇转化反应等增产烯烃催化反应;重芳烃转化反应和甲苯甲醇烷基化等增产芳烃催化反应;绿色烯烃催化氧化技术;手性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等,开展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创制研究,加强多孔催化材料反应动力学及扩散规律的理论研究,解决多孔催化材料合成的形貌及孔道控制、反应动力学和扩散行为的控制、催化功能化及活性位控制、催化材料合成及催化过程的原位表征方法的关键科学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催化材料的结构与催化反应动力学和扩散行为的关联规律利用动态吸附及反应表征技术,通过对不同催化反应过程中吸附扩散动力学和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的结合,建立本征反应动力学模型,澄清在催化反应过程中,扩散、吸附、活化转化等步骤中影响反应速度及反应选择性的关键步骤。

采用多孔材料微结构表征技术,对催化材料的结构,包括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原子、分子和纳米层次上的研究,对活性中心的微环境和结构进行多方位的表征。

通过对增产烯烃、芳烃及其衍生物相关的指标性催化反应和本征催化动力学、扩散动力学的研究,揭示催化材料的孔道形态、立体形貌以及活性中心结构分布与催化活性、选择性之间的关联性,为催化材料孔道结构、晶体结构形貌以及活性位结构分布的设计提供依据。

以IGA、磁天平、129Xe NMR等表征多孔材料的吸附、扩散技术,研究多孔材料晶体形貌和孔道形态与反应扩散行为的关联,针对增产烯烃和芳烃等目标催化反应,对扩散与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数学关联进行归纳和提炼,对多孔催化材料的孔道形态及形貌进行微观尺度的设计。

●多孔催化材料合成中多级孔道的构建和材料形貌的控制重芳烃转化增产芳烃催化反应中,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催化材料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973项目申报书——作物高效利用氮磷养分的分子机理

973项目申报书——作物高效利用氮磷养分的分子机理

项目名称:作物高效利用氮磷养分的分子机理首席科学家:吴平浙江大学起止年限:2005.12至2010.11依托部门: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生物学基础包括:感受和转导养分信号,根系适应性发生发育及根构型的改变(发育水平)、关键调控因子的表达或转录后变化(分子水平)、养分活化、吸收、利用及其能量代谢相关的一系列生理生化途径的变化(生理水平)。

阐明上述过程的分子机理,在发育、分子与生理水平上了解植物对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调控机理,从而为挖掘养分高效与高产优异种质中的关键基因、进而提出作物养分高效分子育种策略。

由此,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植物高效吸收氮、磷养分以及氮、磷养分代谢高效促进作物产量关键途径的分子机理及其在优异种质中的聚合效应;以聚合效应为基础的基因标记辅助选择理论与方法。

针对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确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磷信号途径调控系统:水稻、拟南芥氮、磷信号受体,氮、磷信号与激素信号互相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养分信号与激素信号互作的现象已有一些初步证据,如,磷饥饿胁迫信号受外源CTK抑制,高浓度氮抑制植物侧根伸长与ABA 信号关系密切,磷饥饿胁迫与生长信号均能改变根向地性等。

一些磷信号特异性标记基因也已被发现与克隆,表明磷信号具有相对独立的途径。

因此把氮、磷信号途径与激素信号途径节点的研究作为本研究的切入点,同时利用磷信号标记基因启动子与报告基因构建的融合基因,发展研究磷信号途径突变体,以期在养分信号途径研究中取得突破。

2、磷高效根构型形成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理:根构型形态参数定量分析及磷高效根构型标记基因分子诊断系统;磷调控根系伸长和向地性变化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磷调控根毛发生伸长的分子机理研究。

利用自行设计的纸培、根箱栽培系统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建立大豆(直根系代表)、水稻(须根系代表)的三维根形态构型观测与分析系统,获得不同基因型材料在不同磷水平下的根构型原位几何参数,创建三维根构型参数分析计算及图形视觉计算机模型。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42160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42160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项目名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首席科学家:江桂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起止年限:2009.1至.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本项目将在建立POPs快速准确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典型地区P OPs污染源、污染特征、排放模式及演变趋势研究;分析在环境和生物中的行为;探讨在环境介质中的界面过程动力学和毒性效应;发展的削减与控制技术。

1)超痕量s的快速筛查与生物分析方法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的12种s和新s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建立以GC-MS,HPLC-MS/MS技术为核心的多种联用技术,完善典型P s的检测方法技术体系。

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用于POPs检测的生物分析技术和以多成分免疫传感分析为核心的检测新技术,建立环境中痕量POPs的快速检测方法。

研制具有多种P OPs分析能力的免疫传感器和阵列传感器。

2) POPs区域污染现状、分布与演变趋势研究典型流域主要环境介质及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二恶英类POPs的污染水平、分布规律和复合污染特征,垂向分布和组成分异特征,揭示其污染变化趋势与演变规律。

研究经济高速发展地区P s的污染特征,从污染源、排放因子、排放强度、排放规律及控制因素等方面研究和表征O Ps污染源排放模式和特征。

探索污染物的运移和循环规律,阐明在环境体系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 POPs界面过程与跨介质环境行为研究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过程及环境调控影响;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对映体选择性;环境界面P s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揭示界面条件下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差异;证实界面过程中手性s的生物对映体选择性差异;阐明植物根/土壤、根/土壤溶液微界面中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土壤介质‎特性 有机 ‎ 溶 有机 ‎对POPs跨‎机制迁移转化‎的影响;探索土壤/土壤溶液界面P OPs的锁定机理及其对非生物降 的影响。

4)POPs污染物的生物转移、累积与放大研究新s在生物体内的降 和代谢,重点研究高溴代PB在生物体内的脱溴降 ,探讨的生物降 和代谢途径;分析在不同营养级别水生和陆生生物中的传递与放大;研究和发展分子同位素等技术手段用于示踪POPs在不同生物链中的迁移过程;通过三维分子模拟技术研究P BDEs等P OPs 在生物体内与相关代谢酶的结合过程,预测的结构与其体内代谢有效性的定量关系;探讨溶 有机质(DOM)对水体中B s和E s等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600-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及相关原理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600-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及相关原理

项目名称: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及相关原理首席科学家:黄维南京邮电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教育部一、研究内容1、有机纳米光电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合成有机纳米光电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合成主要集中在制备高迁移率纳米尺度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纳米薄膜发光材料,有机纳米带隙调控材料,有机纳米电极材料及界面修饰材料。

(1)纳米尺度有机半导体材料蒸镀型纳米尺度有机半导体材料:主要发展线性、盘状和球状有机共轭分子,特别是一维、二维和三维有机纳米半导体材料;溶液加工型有机纳米半导体材料:特别是在5-30 nm尺寸范围、单分散的有机共轭小分子、共轭寡聚物以及结构明确的树枝状纳米共轭分子等;自组织或自组装特性的有机纳米晶体材料:着重发展分子间具有π-π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的共轭分子,引入氢键等弱相互作用、液晶性等自组装特性有机纳米晶体材料。

(2)有机纳米薄膜发光材料有机材料处于纳米尺度时,具有发光增强、蓝移及谱带变窄等特性,因此,有机纳米材料作为发光活性材料具有潜在的优势。

项目拟针对有机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高发光效率有机纳米薄膜材料:主要发展荧光和磷光型树枝状过渡金属配合物纳米光电显色介质、高效率和窄谱带三基色有机纳米发光材料和相关电子/空穴注入与传输材料、结构可调控的光电活性嵌段高分子纳米显色介质;高发光纯度有机稀土薄膜材料:主要发展能高纯度发射红、绿、蓝三基色的有机稀土络合物发光材料,并通过化学方法引入相关电子/空穴注入与传输基团,提高器件的发光纯度及效率;高效稳定的共轭高分子薄膜材料:主要发展高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窄且结构规整的共轭类高分子,通过引入大的刚性取代基(如:螺环等芳香基团)抑制聚集体的形成,提高了材料的发光效率和光谱稳定性,同时提高了材料的玻璃化温度;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半导体材料,特别是发光材料及电荷传输材料:解决有机发光材料的迁移率偏低及有机发光材料发射光谱宽带来的色纯度下降的等问题;同时研究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光电材料的溶液加工技术。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项目名称:节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探索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所产生的新奇热物理和光电子效应及阐明相关物理机制为主线,通过纳米组装、纳米复合、微纳复合和纳米改性,设计和组装一系列复合材料体系,实现体系的焓熵等热力学性质、热吸收与传递等热学性质、以及能带结构与光吸收等光电子学性质的智能化自适应调节,同时探索通过复合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协同,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温控机敏特性的纳米节能材料,并同时开展纳米节能应用示范系统设计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智能储热-放热的需求,设计定形相变、热容突变纳米材料体系,研究高效储热、可控放热的新规律和新原理及其与纳米效应的相关性,探索温场下纳米相变的新特点及其对比热容、热辐射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可控储热-放热的关键要素。

2、以红外调控为导向,研究温度对相关纳米材料体系微结构、价态和能带的影响机制及其与红外透过和反射(或阻隔)交替转变的相关性,探索红外智能调控的途径和关键参数。

研究相关低维纳米阵列体系中结构单元尺寸和分布密度对可见光透过率的影响机制,探索纳米结构单元形貌、尺寸、排列方式和分布密度与红外调控幅度的相关性。

3、以智能节能应用需求为导向和智能节能纳米材料为主体,设计并制作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体系(包括介孔结构/储热-放热纳米材料、透明基体/红外调控纳米材料),发展普适性宏量制备技术,研究纳米结构储热-放热系统的材料类型、晶粒尺寸及其分布以及微结构等对材料比热容、热传递的影响机制及其规律,同时认识纳米结构温致红外调控系统中原子输运的新规律,发展新型红外调控材料体系,实现快速响应的红外调控效应。

4、筛选材料体系并优化材料性能,提出基于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温控机敏特性的新型节能系统的设计原理、性能调控的基本参数及实现智能节能的核心技术,构筑新型节能的原型器件及系统。

973项目申报书——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与服役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与服役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与服役基础研究一、项目背景和意义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储能、催化剂载体、防护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目前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复杂且耗时,制备效率低,且存在着性能不稳定和服役寿命短等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效率和稳定性,本项目旨在开展关于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高效制备与服役基础研究,以解决目前制约炭炭复合材料应用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研究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优化: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研究,确定炭炭复合材料的合适制备工艺,并优化工艺参数,以提高材料制备效率和稳定性。

2.研究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炭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微观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探究影响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

3.研究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服役性能:通过实验和模拟方法,研究炭炭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服役性能,包括稳定性、导电性等,并对不同应用领域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测试。

4.研究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服役机制:通过对炭炭复合材料在不同服役环境下的行为进行研究,揭示材料的服役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与优化策略。

三、研究计划和方法1.研究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优化:结合文献调研和前期实验结果,确定适用于炭炭复合材料制备的工艺流程,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以提高制备效率和稳定性。

2.研究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物理和化学性能测试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

3.研究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服役性能:设计不同应用领域的实验测试方案,对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服役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以评估材料的稳定性、导电性等性能指标。

4.研究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服役机制:针对炭炭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性能变化,结合实验和模拟方法,揭示材料的服役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与优化策略。

2024-973项目申请书-高温合金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基础研究

2024-973项目申请书-高温合金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基础研究

2024-973项目申请书-高温合金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基础研究申请书一、项目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温环境应用的需求日益增加。

高温合金材料作为高温环境下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力和化工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然而,目前高温合金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高温下的稳定性、力学性能和耐氧化性等。

因此,本项目旨在开展高温合金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的基础研究,以解决现有合金材料所面临的挑战。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高温合金材料的组成设计与优化:通过对合金成分、晶体结构和微观结构的调控,设计出具有优异高温性能的合金材料。

2.高温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探究高温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提高其制备工艺的效率和可控性。

3.高温合金材料的性能测试与评价:通过对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氧化性进行测试和评价,验证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潜力。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如下:1.设计出具有优异高温性能的高温合金材料,实现材料的高温稳定性的提高。

2.开发出高效、可控的高温合金材料制备方法,提高合金材料的制备效率。

3.对高温合金材料的性能进行全面评价,为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三、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1.第一年:开展高温合金材料的组成设计与优化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合金组分调控,设计出具有优异高温性能的合金材料。

同时,开始探究高温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合金成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2.第二年:深入研究高温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优化合金材料的制备工艺,提高制备效率和可控性。

同时,对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测试和评价。

3.第三年:完善高温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制备效率和性能。

同时,对材料的耐氧化性进行测试和评价,探究合金成分和微观结构对耐氧化性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和影响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包括:1.设计出具有优异高温性能的高温合金材料,解决现有合金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名称: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沈晓冬南京工业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一、研究内容围绕水泥生产和应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提高水泥性能和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实现水泥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大创新,促进水泥工业生产与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使用效能,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

项目拟解决4个关键科学问题: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调控及高胶凝性熟料相匹配高介稳阿利特矿物和水泥熟料矿相匹配决定熟料性能。

在研究熟料矿物微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基础上,建立熟料微结构与熟料性能的关系。

该问题是提高和高效发挥熟料性能的基础,也是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关键。

2)熟料分段形成动力学针对熟料形成过程中的多阶段化学反应,在分析研究主控反应动力学和熟料形成速率基础上,完善熟料形成动力学理论。

该科学问题,是实现熟料烧成过程能量最佳配置,降低熟料烧成能耗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3)离心力场中的粉磨动力学与能量传递完善该动力学理论和能量传递机制,是实现水泥粉磨环节节能和发展高效粉磨设备新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水泥粉磨节能技术突破的关键。

4) 水泥优化复合与结构稳定性优化复合水泥组分,建立水泥浆体不同层次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浆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该科学问题是高效发挥水泥各组分性能及延长水泥基材料服役寿命的基础。

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将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研究: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和熟料矿物相组成与胶凝性的关系系统研究实验室合成的纯C3S相结构、不同阿利特(杂质元素种类、掺量、掺杂方式不同)相结构以及熟料中阿利特化学组成、杂质固溶形式、工艺参数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研究矿物相结构在温变过程中演化规律。

研究掺杂离子、工艺参数对阿利特缺陷形态的影响规律。

研究阿利特介稳程度、缺陷形态对其水化活性的影响,建立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与水化活性--包括水化反应程度、水化反应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揭示最优水化活性的阿利特组成和微结构缺陷特征。

研究掺杂物质作用下熟料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规律,优化矿物相匹配。

阐明高温液相特性(如数量、组成和粘度等)的演变规律,确定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石灰饱和系数、硅酸率、铝氧率及掺杂新相的控制参数。

研究熟料中矿物相匹配与烧成热耗和胶凝性能的关系,确定熟料中C3S与其它矿物的最佳匹配,获得高胶凝性熟料。

2)熟料分段形成动力学及过程控制研究原料矿物分解产物的反应活性,确定新生物相初始形成反应的温度重叠区和反应速率。

研究固相反应过渡产物及其与温度场的关系,分析固相反应的放热效应。

研究熟料形成固-液相反应热焓互补机制。

研究不同热、动力学过程条件下,高温熔体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确定高温熔体量、组成、黏度对熟料矿物、结粒和窑皮形成的影响。

确定离子的扩散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分析阿利特相的晶核形成过程及生长机理,确定最佳的反应热、动力学参数。

研究快速形成的水泥熟料微观结构及其宏观力学性能,解析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提高水泥熟料的综合性能。

通过冷、热态试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在悬浮态下进行的快速物理化学过程和热、动力学机制。

研究在窑尾系统进行预烧结的方法,研究堆积态下窑内的传热过程、窑料状态以及物理化学反应。

确定多因素条件下水泥熟料低能耗、快速形成的技术途径,建立新一代、高能效水泥生产窑炉工艺技术原型。

3)离心力场中水泥粉磨动力学与颗粒特性根据物料块体的各种外形和缺陷特征,研究沿着其缺陷使其破碎所需的最优加载力和加载频率,研究物料块体组在小能量振动载荷作用下的接触、碰撞和破碎过程,并探讨不同载荷和振动频率对其的影响,提出小能量振动破碎理论。

研究在离心应力场作用下水泥颗粒群的粉磨机制,探讨其对水泥粉体颗粒的形貌、粒径分布、水泥粉体颗粒的表面结构等颗粒学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

研究水泥颗粒群粉磨过程中能量匹配关系以及应力场相关参数对颗粒粉磨效果的影响。

研究高效粉磨过程下获得的特定形貌和颗粒级别的水泥粉体的堆积效应、填充效应以及对水泥性能的影响机理与优化。

4)水泥体系各组分优化匹配和胶凝性的发挥研究水泥初始组成、初始堆积状态与水泥浆体的早期流变性能及塑性变形的关系。

研究早期水化和初始结构形成。

研究水泥熟料高效水化的方法。

辅助性胶凝材料活性发挥与提高所需的介质环境及控制条件。

研究水泥熟料-辅助性胶凝材料复合体系颗粒群特征参数的性能优化方法及粒度组成控制。

研究调节不同胶凝组分水化进程的措施,实现辅助胶凝材料、水泥熟料在水化活性、水化速率的匹配并产生协同效应,实现颗粒间的有效胶结。

分析水泥硬化体空间分布特征、水泥水化产物、二次水化产物与辅助性胶凝材料颗粒间界面组成与结构及其与硬化浆体宏观力学性能的关系。

研究复合水泥组成、颗粒形貌与组成、表面性质、细孔分布和水化体系液相初始组成、pH值、表面张力和初始水化产物对化学外加剂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的影响,以及化学外加剂在水化体系中的分布、化学外加剂官能团与胶凝组分间的物理与化学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外加剂进行改性。

5) 复合水泥浆体组成和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性能的关系根据复合水泥体系的水化反应过程和产物的分布特点,研究水泥浆体结构演变过程。

研究水泥浆体中固相水化产物、未水化水泥颗粒、界面和孔在纳微米尺度上的表征技术。

分析低水胶比条件下复合水泥体系的C-S-H凝胶、Ca(OH)2、AFt或AFm、未水化水泥熟料和辅助性胶凝材料和孔的组成及其排列方式的演变规律。

测定水泥浆体中水的存在状态和孔溶液的性质。

构建水泥浆体纳-微米尺度的结构,建立水泥浆体的结构模型。

研究水泥浆体组成和结构对强度、变形和离子结合/持留能力及流体迁移性能的影响,建立水泥浆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通过改变水泥浆体的初始组成与结构、掺加化学外加剂等技术调控水泥浆体的纳-微米尺度上的组成和结构。

阐明水泥浆体的纳-微米尺度结构的形成机制。

6) 服役条件下水泥基材料的产物与结构稳定性及服役行为研究水泥基材料中的水化产物和浆体结构保持长期化学稳定性的最低碱度条件和最低钙硅比,为最大程度使用工业废渣的复合水泥的组成设计提供基本判据。

研究复合水泥早期水化特性、浆体结构及组成对水泥基材料体积稳定性、早期变形、抗开裂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研究水泥基材料体积变形与相关宏观性能的关系,提出水泥基材料抗裂设计基本原理和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价方法。

研究水泥基材料与外界侵蚀性介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和水泥石结构中介质的传输机制。

研究水泥基材料内部孔结构、孔壁表面特性和界面结构与材料渗透性的关系及机理。

研究水泥基材料的渗透性、介质扩散及表面层在化学-力学因素耦合作用下微结构的演化与损伤机理。

提出水泥基材料在多离子腐蚀溶液中的扩散模型和寿命预测模型。

提出基于电学特性的混凝土耐久性测试新方法,提出改善水泥基材料的抗蚀性的理论与方法,完善服役寿命理论。

二、预期目标1、项目总体目标:在高胶凝性矿物结构调控、熟料低能耗烧成的分段形成动力学以及水泥高效节能粉磨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在水泥熟料和辅助性胶凝材料高效复合使用、水泥浆体结构与性能优化、水泥基材料耐久性提高等方面上取得重大进展。

为水泥工业工艺技术与装备重大创新和水泥的高效应用,实现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我国水泥低能耗制备和高效应用的理论和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成果在新型干法生产线上使用,以年产2亿吨水泥熟料为例,利用该成果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60万吨,节电约12亿kWh;多利用废渣2000万吨,减少熟料用量2000万吨,减少CO2排放约2000万吨。

水泥基材料服役寿命显著提高,大幅减少对水泥的需求。

通过本项目,凝聚和培养一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水泥基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培养3-5名该领域学科带头人、10-20名中青年高级专家;建成2个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基材料科学研究基地。

2、五年预期目标:1)在水泥低能耗制备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阐明阿利特微结构介稳程度和缺陷形态与其活性的关系,通过高胶凝性熟料矿物相的优化匹配,提高熟料胶凝性、降低烧成热耗;建立熟料分段形成动力学模型,优化烧成过程,实现熟料烧成节能;提出离心力场下粉磨动力学和能量传递机理,低能耗高效制备具有特征颗粒学参数的水泥粉体;建立基于性能的水泥组成设计方法,调控水泥中熟料和辅助性胶凝材料的颗粒学参数,高效发挥各组分胶凝性,减少水泥熟料用量、大幅度提高工业废弃物利用率。

2)在水泥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阐明水泥浆体纳微米尺度结构的形成机制,建立基于性能的水泥浆体纳微米尺度的结构模型;阐明在服役环境条件下水泥浆体组成与结构的稳定性、侵蚀性介质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扩散行为与机理,建立水泥基材料的服役寿命预测模型。

指导水泥基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提高水泥的使用效能。

3)研究成果在新型干法生产线上使用:在稳定生产高胶凝性熟料的基础上,熟料烧成节煤10%以上;水泥粉磨电耗在现有基础上降低15%以上;在同等条件下,42.5级水泥中熟料用量减少10%以上;水泥示范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耐久性显著提高。

4)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申报发明专利30项以上,组织召开2次国际学术会议、4次国内学术会议,培养博士研究生50人、硕士研究生150人。

三、研究方案1、总体研究思路和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可行性(1)总体研究思路本项目紧密围绕节能减排和提高水泥性能的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

通过提高熟料胶凝性、优化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复合、高效应用水泥和延长服役寿命等性能方面的研究,实现水泥制备过程的直接节能减排和水泥高效应用产生的间接节能减排。

在水泥制备的直接节能减排方面:第一、通过调控阿利特介稳程度和缺陷形态,并优化熟料相匹配,提高其活性,制备高胶凝性熟料。

第二、通过掺杂离子和优化高胶凝性熟料相组成,降低系统最低共熔点,降低熟料烧成能耗。

第三、通过熟料分段烧成的动力学调控,实现能量在烧成各个阶段合理配置,降低熟料烧成能耗。

第四、通过离心力场粉磨动力学调控和多频次小能量振动破碎,实现水泥高效粉磨,降低水泥粉磨电耗。

在水泥高效应用的间接节能减排方面:第一、通过高胶凝性熟料与辅助性胶凝材料的复合优化设计,高效发挥各组分的胶凝性,减少水泥中熟料使用量,从而减少水泥制备能耗。

第二、通过优化水泥浆体结构,提高复合水泥水化产物及结构稳定性、增强其抵抗物理和化学侵蚀能力,延长服役寿命,提高使用效能,减少水泥需求量。

(2)技术路线实现研究目标的技术途径有六个方面: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和熟料矿物相组成优化通过掺杂技术、改变热历史、调整化学组成等手段,改变熟料形成热力学和动力学,降低烧成过程的能量和资源的消耗。

调整熟料矿物比例,使熟料中C3S与其它矿物的匹配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熟料的胶凝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