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大众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20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王红霞**【内容提要】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与群众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典范。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哲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并与时俱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哲学》通俗化大众化艾思奇(1910 1966),原名李生萱,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典之作,曾引导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

2006年6月人民出版社在修订再版说明中评价该书:“《大众哲学》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启蒙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奔向革命道路。

在国内战争时期,蒋***本文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全媒体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若干问题研究”(2014010033)成果。

王红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介石无可奈何地感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承认其失败,是人心丧失,‘乃败于艾思奇先生之《大众哲学》’!”①《大众哲学》原名《哲学讲话》,从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半月刊上连载24期,1935年结集出版。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读书生活出版社共出了32版,加上各地出版社出版的共有50多版。

新中国成立后,《大众哲学》也是一版再版,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时至今日,重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探索其在写作手法、体裁设计、内容形式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所做的创新贡献,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功实践。

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借鉴和学习。

认真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并从中得到启示,对于改进和提高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a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31-0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深奥到通俗、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然后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就从此开始了。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实践。

深刻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并从中得到相关启示,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实践1.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从建党之初全国仅仅有几十名党员,到建国前发展到440余万名党员。

正是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笃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加入到党组织当中。

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员干部面对流血牺牲无所畏惧、坚贞不屈。

不论是面对敌人的血腥杀戮,还是在残酷无情的战场,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理想信仰。

这些都充分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已经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紧紧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来开展革命和建设,坚决贯彻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群众对共产党从接触和了解到支持和参与,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浅论《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

浅论《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

浅论《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作者:冯正璇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1期摘要:艾思奇终其一生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漫漫长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

其《大众哲学》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哲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简要介绍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十八大报告及当代中国实际状况,具体探讨《大众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当代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众哲学》;中国化;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053-02回顾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和民族解放的艰辛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旧中国时期,内忧外患,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作为认识中国的现状和出路的指导。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注入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理论的新鲜血液,但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必然要经历通俗化、大众化及中国化这一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许许多多先进的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艾思奇、毛泽东等人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國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是人民群众生活及社会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17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思想也不例外,就是在满足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需要的基础上,用于指导斗争的思想武器。

《大众哲学》成书的年代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肆意妄为的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文化实行高压政策。

19世纪40年代开始,伴随着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民族和国家、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的深渊。

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倒行逆施,实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浅论《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

浅论《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

浅论《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摘要】《大众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在中国哲学界中,该理论通过对大众意识形态和哲学素养的思考,影响着学术界和社会实践。

应用《大众哲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促进其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

该理论还对中国哲学的传统发展和当代社会实践提供了指导。

《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还可以深入探讨该理论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更多应用和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启示、影响、推动、普及、传播、社会实践、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影响和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例如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脱节、学术研究与群众普及之间的不平衡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新思潮和理论成果,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对于《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其在中国哲学界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对中国哲学普及和传播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大众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示,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2. 探讨《大众哲学》在中国哲学界的影响,分析其在中国哲学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3. 探讨应用《大众哲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途径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其实践意义;4. 探讨《大众哲学》对中国哲学普及和传播的促进作用,分析其对中国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普及意义;5. 探讨《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应用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读艾思奇《大众哲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读艾思奇《大众哲学》

习和研读时 ,总被其吸引 ,不知不觉 中读完一章又一章 内容 ,也就是 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大家解开了马克思 主义 的神秘面纱 ,掌握 了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吸 引力 和影响力 。不 仅如此 ,通过学习 《 大众哲学》 所掌握的思考问题、分 析问题 、解决 问题的方法 ,既能用于统筹安排好各科课程 的学习 ,研究谋划 学 习方 法和学习策略 ,也能应 用于 日常 生活 ,包 括处 理好跟 老师 同学 关系 等 ,对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世界观 、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百 科 论 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j 的 典 范
— —
读 艾 思奇 《 大众 哲 学》
辽宁 北镇 1 2 1 3 0 0 )
范乃心 ( 北镇市高级中学
摘 要 :艾思奇是我 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 育家和革命 家。《大众哲学》 为艾思奇 的代表 作,是 马克思主 义中 国化、大众化 的经 典文献 ,影响一批 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当前 ,青年学生研 读 《 大众哲 学》,不仅要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 本理论 ,J E-  ̄, v , 中理 解、感悟和践行 艾思奇忧 国忧民的爱国情 怀。 关键词 :艾思奇 大众哲 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艾思奇 ,原名李生萱 ,是我 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教育 家 和革命 家。《 大众哲学》 为艾思奇 的代表作 ,该书是我国上世纪 3 O年 代传播 马克思 主义最通俗 的理论著作之一 ,至今仍 多次再版 ,对广 大 青年了解 马克思主义 、认识马克思主义 、研究 马克思 主义发挥 了重要 作用 ,产 生 了极 大 影 响 。
《 大众哲学》 赞誉有加 ,1 9 3 7年 l 0月 艾思奇 奔赴延 安时 :毛 主席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状,指出了普及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途径和策略。

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促进普及的具体举措。

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了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其大众化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状分析、困难、挑战、途径、策略、教育、促进、具体举措、重要意义、发展方向、普及工作。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是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大众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知识分子携手合作,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进程。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的思想理论框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核心观点,提供了一种对当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深刻分析,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弘扬人道主义和社会责任,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想资源。

论《大众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论《大众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般 来 说 , 学 被 称 之 为 是 高 深 理 论 , 通 人 多 哲 普
因 为 晦 涩 难 懂 而 不 愿 涉 及 。而 艾 思 奇 的 《 众 哲 学 》 大
是 在 照 顾 大 多 数 读 者 文 化 素 质 不 高 、 对 问 题 认 识 不 很深刻 的状 况 下, 分借助 群众 的语 言来表 达 神秘 、 充 高深 的哲 学理论 , 此 来努 力接 近读 者 。在 《 众哲 以 大 学》 出第 ~ 版 时 , 李 公 朴 在 序 言 中 有 这 样 的 评 论 : “ 本 书 是 用 最 通 俗 化 的笔 法 , 日常 谈 话 的 体 裁 , 这 溶 化专 门的理 论 ,使大 众 的读者 不必 费很大 的气 力就
自 觉 努 力
关 注 和 回答 大 众 所 关 心 的 现 实 问题 ,正 视 时 代 所 提 出 的 重 大 课 题 。 大 众 哲 学》 生 于 2 《 产 0世 纪 3 0年 代 ,
它 包 含 了许 多 当 时 中 国 社 会 生 活 所 面 临 的 急 需 解 决 的 现 实 问 题 。 那 个 时 代 的 主 要 矛 盾 是 帝 国 主 义 和 中
( ) 大 众 哲 学 》 住 了 时代 特 点 , 应 现 实 需 要 二 《 抓 反
时代 是发展变 化 的, 深刻 的认识那个 时代 , 要 就 应 该 认 真 研 究 那 个 时 代 的特 征 , 扣 时 代 特 征 , 答 紧 回 时代 提 出 的重 大 问题 。马 克 思 说 :理 论 在 一 个 国 家 “ 实 现 的程 度 , 决 定 于 满 足 这 个 国家 的 需 要 的程
克 思主义 的理论修养 , 正把握科 学理论 的精髓 , 真 同
时密 切 关 注 国 家 改革 建 设 的 进 程 ,把 握 社 会 发 展 的 实 际 。这 要 求 我 们 做 到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真 正 读 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考——读艾思奇《大众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考——读艾思奇《大众哲学》

路 。正是 由于《 大众 哲 学》的 出现 , 一种 全 新 的 方 用 式 开启 了高深 莫测 的神 圣 的哲 学殿 堂 大 门 , 把哲 学
推 向了人 民 , 燃 了无 数 人 尤 其 是 青 年 们 心 灵 的 火 点
神 圣 的学术 研究 成 为 自己挣钱 的工 具 , 得 搞研究 、 使
国 的确 起 到 了 “ 众 ” 的作 用 , 初 版 后 的 1 大 化 在 0年 间再版 3 2次之 多 , 见 其 影 响 力 之 深 , 受读 者 喜 足 深 爱 ,大 众哲 学 》 《 真正 地让 “ 学 ” 种 以往 只在 书 斋 哲 这 里 的貌 似深 不 可测 的抽 象物 走进 了广大 人 民尤其 是 青 年们 的现 实 生 活 中。从 《 众 哲 学 》 版 的背 景 大 初 来看 , 当时正值 抗 日战 争 前 期 , 日民族 矛盾 尖 锐 , 中 国难 当头 , 匹夫 有 责 , 是 由于 当时 没有 科学 理论 的 但
[ 中图分 类号 ]B 7 [ 献标 识码 ] [ 章编 号 ]62— 43 2 1 )4— 0 1 O 2 文 文 17 37 (02 0 0 1 一 4


前 言
放区投身革命的, 由此可见《 大众哲学》 的影响是何 等 的 巨大 。
《 大众哲学》 是艾思奇 同志在 2 0世纪 3 0年代 写 成 的一本 哲 学读 物 , 正如 它 的名字 , 在 当时 的中 它
冢 口 吧入 . r U
厶 l 卜 -蒯 ~ u 厶上 t 瓜
Jr , -加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大众 化 的思考
— —
读 艾 思 奇《 大众 哲 学》
肖 霜
( 中共广 东省 委 党校 , 东 广 州 5 0 5 ) 广 103

大众哲学心得体会

大众哲学心得体会

大众哲学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途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大众哲学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大众哲学心得体会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评析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途径。

无论在前苏联还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都得到了高度重视。

但目前,大众化却遇到很多困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正视这个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演化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现实,最终也要实现现实。

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不仅是马克思的初衷,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要求马克思关注现实,从中学时期就树立了为人类福利而奋斗的理想,在中学毕业论文中他就写道“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1835年他进入波恩大学,专业是法律,但他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哲学的学习上。

马克思一开始就反对宗教神学,肯定人的作用,他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根本的否定,使批判从天国回到尘世。

这奠定了其哲学为大众服务的最根本基础。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进入《莱茵报》工作,在这期间,他关心民间疾苦,反对普鲁士王国限制人民的自由,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公开揭露封建势力对劳苦大众的剥削,为劳苦大众申辩,批判封建国家的本质。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哲学一开始就有服务大众的取向。

在后来的斗争中,他支持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认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将会开创一个新世界,而这个新世界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届时剥削被消灭,人们克服异化实现真正地复归。

“不消灭哲学,就不能使哲学成为现实”,同样“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消灭哲学”。

而最好实现哲学的途径就是哲学的大众化。

不仅在理论上,在现实活动中,马克思也积极参加各种工人运动,在晚年的著作中,也始终贯穿大众解放这条线。

论《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论《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论《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启示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与推广,然后分析了《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讨论了大众化的哲学教育及当代面临的挑战,最后探讨了哲学传播的新途径。

结论部分指出了当代哲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探讨了大众哲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价值,促进哲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更广泛传播和应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哲学、哲学教育、传播、社会作用、重要性、发展方向、当代启示。

1. 引言1.1 导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解释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深深影响着当代世界,是现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学派。

由于传统的哲学教育大多偏向于专业化和学术化,导致普通大众对哲学缺乏兴趣和了解。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成为当前哲学界亟待解决的命题。

在当代社会,大众化的哲学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只有将哲学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哲学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当代哲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拓宽哲学传播途径,使哲学走近大众生活,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与推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这需要哲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也需要加大对社会大众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展览、讨论会等活动,向公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知识,推动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广也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将哲学思想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人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范例-8页word资料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范例-8页word资料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范例《大众哲学》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于1935年出版的哲学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道理,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大众哲学》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大众化呢?(一)首先,《大众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口语化。

哲学是用概念、范畴组成的逻辑体系,一般人难以理解、不易接受,令人望而生畏。

《大众哲学》采用了日常谈话的体裁、大众化的语言,冲破了这个屏障。

《大众哲学》用讲话的形式,分为五章22讲,每一讲既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又独立成篇。

分别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这种讲话的体裁更适合普通读者的口味。

《大众哲学》主要用口语式的、大众化的语言叙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使哲学原理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容易入耳入脑。

例如,它用俗话“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说明二元论的特征,指出二元论既不是彻底的主张唯心论,又不愿完全赞成唯物论,想把一种荒谬的思想和一种合理的思想调和起来,“就好像拙劣的画师,既不愿把人完全画成鬼样子,又不能或不肯切实认真地画出一个正确的人像,结果他所画出来的东西,就好像是鬼和人的混合物:看起来像鬼,又有点像人。

”[1]59再如,它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人所共知的道理说明认识的来源和方法问题,用“饱汉不知饿汉饥”,说明阶级立场对认识的影响作用,用“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明循环的特征。

尤其是第八讲,在谈到感性派和理性派时,在口语化方面运用得十分出色。

它说,在外国,经验派的大本营在英国,理性派的大本营在欧洲大陆德、法、荷兰等国,两个大营垒在哲学上对立了很久,抬了几百年的大杠子。

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由于他们看法不对。

在他们的眼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好像是两只绝对势不两立的老虎,如果把两只老虎放在一起,他们一定要拚个你死我活,“一山不能容二虎”。

他们想救活一只,杀死一只,但究竟要杀哪一只、留哪一只?对这个问题发生了分歧。

浅论《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

浅论《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

浅论《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在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作用。

论述了《大众哲学》对中国大众哲学认识的影响,其丰富多元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哲学界注入新的活力。

指出了《大众哲学》对中国哲学教育的启示,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哲学人才提供了范本。

而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大众哲学》扮演了重要角色,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理解。

本文还探讨了《大众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发展的影响,并强调了其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方面的重要贡献。

总结了《大众哲学》在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建议。

【关键词】《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国大众哲学认识、哲学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普及、重要性、推动认识。

1. 引言1.1 概述《大众哲学》的内容《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使其更深入人心。

这部著作以简练明了的文字,结合实际案例和问题分析,让普通大众也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通过对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分析和解读,《大众哲学》引领读者深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问题。

作者在书中不仅传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还为读者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念的指导方针和方法。

《大众哲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广大群众加深对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引入新颖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该书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渠道,也为中国大众哲学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以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从而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范例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范例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范例作者:罗凤琳,李军民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12期摘要:1935年出版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中国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奠基之作和成功范例,其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12-0033-02《大众哲学》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于1935年出版的哲学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道理,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大众哲学》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大众化呢?(一)首先,《大众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口语化。

哲学是用概念、范畴组成的逻辑体系,一般人难以理解、不易接受,令人望而生畏。

《大众哲学》采用了日常谈话的体裁、大众化的语言,冲破了这个屏障。

《大众哲学》用讲话的形式,分为五章22讲,每一讲既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又独立成篇。

分别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这种讲话的体裁更适合普通读者的口味。

《大众哲学》主要用口语式的、大众化的语言叙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使哲学原理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容易入耳入脑。

例如,它用俗话“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说明二元论的特征,指出二元论既不是彻底的主张唯心论,又不愿完全赞成唯物论,想把一种荒谬的思想和一种合理的思想调和起来,“就好像拙劣的画师,既不愿把人完全画成鬼样子,又不能或不肯切实认真地画出一个正确的人像,结果他所画出来的东西,就好像是鬼和人的混合物:看起来像鬼,又有点像人。

”[1]59再如,它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人所共知的道理说明认识的来源和方法问题,用“饱汉不知饿汉饥”,说明阶级立场对认识的影响作用,用“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明循环的特征。

尤其是第八讲,在谈到感性派和理性派时,在口语化方面运用得十分出色。

要总结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要总结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要总结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保障。

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丰富经验。

重视总结和运用这些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化”的内容知道了“化”的内容,才能有效推进“化”的工作。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科学对待并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推进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然而,在推动这一真理与实践相结合,使之掌握群众,进而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倾向。

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马克思主义解释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

对此,毛泽东同志讽刺道:“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

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

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学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搞不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本本上没有的,即使实践提出要求了,也不敢试、不敢闯、不敢干,生怕出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历来讲两句话,一是坚持,二是发展。

这就要求从精神实质、理论品格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其根本要求。

没有创新,没有应用,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_田辉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_田辉玉

马克思主义哲学⼤众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启⽰_⽥辉⽟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众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关注时代主题,贴近⽣活实际;注重⽐较与鉴别;重视发挥哲学的⽅法论功能;区分层次与对象,对症下药;充分利⽤中国优秀传统⽂化资源;⽤通俗易懂的语⾔阐释深奥的哲理,等等。

借鉴这些历史经验,不仅能够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众化,也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众化;历史经验中图分类号:B27⽂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4-0544(2012)12-0028-04马克思主义哲学⼤众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启⽰*⽥辉⽟1,吴东华1,⾼凌云2(1.中国地质⼤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政治理论课部,湖北武汉430056)党的⼗七⼤报告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众化”的时代课题,⼗七届四中全会进⼀步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位,提⾼全党马克思主义⽔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众化。

”马克思主义⼤众化的基础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众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借鉴这些历史经验,不仅能够促使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众化,也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众化。

⼀、关注时代主题,贴近⽣活实际上世纪⼆三⼗年代,艾思奇创作的《⼤众哲学》,以其⼤众化、通俗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众,尤其是青年学⽣,从⽽在社会上产⽣了⼴泛影响。

产⽣影响的最重要原因是它反映了时代需要,即国家民族救亡图存。

艾思奇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类⽣活上、事实上的问题,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以证明它是事实上的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能担负起改⾰世界的任务,就必须与⾰命的实际⾏动结合,成为指导⾰命⾏动的观点,必须‘把握⼤众,成为物质的⼒量’”。

[2]正因为抱定了这样⼀个宗旨,艾思奇在创作《⼤众哲学》时密切关注社会实际⽣活,注重把哲学道理同民族存亡、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紧扣时代脉搏,⼜强调把哲学与⼈民群众相结合,从⼤众的⽇常⽣活及其思想实际谈起,从⽽引起⼤众的共鸣。

《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高宁
【期刊名称】《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3)003
【摘要】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率先在当代中国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对丰富、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体现出的理论与实际、哲学与群众、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的精神,对于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应坚持群众路线,立足于群众的思维习惯和实际进行普及宣传;必须与时俱进,关注和解决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页数】4页(P13-15,20)
【作者】高宁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教育一系,江苏南京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02
【相关文献】
1.《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J], 杜国辉;
2.《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J], 杜国辉
3.论《大众哲学》的出场之谜与当代启示 [J], 任平;马中英
4.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维向度及
当代启示 [J], 周本贞;钱润光;魏建功
5.试析艾思奇《大众哲学》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当代启示 [J], 朱晨鹏;卢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形 式 到 内容 都 使 之 成 为 大 众 的 哲 学 。
[ 键字] 思奇 ; 克思主义哲 学; 关 艾 马 大众 哲 学 ; 然 性 必
[ 图 分 类 号 ]2 中 B7
[ 献标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 ]62—17 (0 00 — 0 5 5 17 0 12 1 )1 0 1 —0
映照 , 论界 中封 建 文 化 鼓 吹 的 “ 理 中学 为 体 , 西学 为
- [ 稿 日期 ]09~l 一2 收 20 l 6 [ 者 简介 ] 瑞科 (93 , , 北 省 南 和 县 人 , 作 樊 18 一) 男 河 中共 黑 龙 江 省 委 党校 O 8级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专 业硕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克 思 主 研 马
的 。 [] ) ’ 1 ’ (
为什么 一本 不太 厚 的哲学 通俗 读物 在 既无任 何 政 治权 威 的强制 推 行 , 无 任何 学术 权 威 的强 力 推 也 荐 , 没有抢 眼 的商业 包装 的情 况 下能 够一 版再 版 , 更
思想 疑惑 , 中国 的前 途 和命 运 产 生质 疑 , 中 国 向 对 “ 何 处 去” 的问题 尖 锐 地 摆 在 人们 的面 前 。与 现 实 相


《 大众哲学》 之所 以成为大众哲学的客观原因
( ) 大 众哲 学》 住 了 时代 主题 , 映 了现 实 一 《 抓 反
需要
马 克思 说 : 理论 在 一 个 国家 实 现 的程 度 , 定 “ 决 于满 足这 个 国家 的需 要 的 程 度 。 C 【 ’ 果 哲 学要 ”2 P 如 ]n 真正成 为大 众 的哲 学 , 必 须 关 注 和 回答 大 众所 关 就
艾 思奇 是我 国著 名 的 马 克思 主 义 哲 学 家 , 的 党 理论 战线 的光 辉 战士 。《 大众 哲学 》 是艾 思 奇一 生致 力 于研究 、 宣传 和 普及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并 使 之 通 俗 化、 大众化 、 中国化 、 实化 的代 表 作之 一 。《 众哲 现 大 学》 原名《 学 讲话》 原 在上海 民主人 士李公 朴 先生 哲 ,
义 哲 学 中 国化 。

l ・ 5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1年碧 1 00 期
用” 日益破产 , 中 国鼓 噪一 时 的杜 威 的 实用 主 义 , 在
表达他 们对世 界 的认 识 , 代表他们 的利 益和要求 , 为 他们 服务 的 , 他们 在实践 中改 变世界 的思想武器 , 是 是揭 示 自然 界 、 类 社 会 和思 维 发展 的最 一般 规 律 人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1 年第 l 00 期
试谈 《 大众 哲学 》 实现 马克 思主义 哲学 大众 化 的历史 经验
樊 瑞 科
( 中共黑 龙江 省委 党校 马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教研 室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8 ) 5 0 0
[ 摘 要 ] 大 众 哲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家 艾 思 奇 的 代 表 作 , 《 是 它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通 俗 化 、 众 化 、 国 化 、 实 化 上 具 有 大 中 现
开 创 性 意义 。《 众 哲 学》 所 以能 成 为 大众 的 哲 学 , 必 然性 体 现 在 : 客 观 方 面看 , 抓 住 了时 代 主 题 , 映 了现 实 需要 , 大 之 其 从 它 反 它 阐释 的“ 哲 学” 来 就 是 为 大众 的 哲 学 ; 主 观 方 面上 看 , 其 作 者 始 终 站 在 人 民立 场 , 人 民 探 求 真理 ; 通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新 本 从 是 为 精 学 的 精 髓 , 系群 众 实 际 ; 用 通 俗 化 的 写作 方 法 , 近 大众 生 活 等 。《 众 哲 学》 为 这 些 主 客 观 因素 有 机 结 合 的 理 论 结 晶 , 联 采 贴 大 作
主办 的《 书 生活》 月 刊上连 载 一年 (9 4年 1 月 读 半 13 1 至 13 9 5年 l) 后集 结 成册 由读 书生 活 出版社 出版 , 0,
出 至 第 三 版 时 遭 国 民 党 书 报 审 查 机 关 查 禁 ,9 6年 13
长盛 不衰 , 至今 日仍 散 发 着 不朽 的理论 魅 力 ?这 直 不得 不成 为我 们 思 考 的 一 个 问题 。 因此 , 者 想 就 笔 此作 一些 粗浅 的分 析 。
说《 大众哲 学》 出过 3 共 2版 , 事实 上不 止 此数 。据 图
书馆 学专家 雍桂 良同志 统计 ,2版 只是 读 书 生 活 出 3 版 社 出的版 数 , 事实 上 , 国将 解 放 前 后 共 出过 5 全 O 版。 还 不 算 各 地 油 印 、 印 、 印等 各 种 方 式 翻 印 石 铅
6月 易名 《 大众哲 学 》 版 , 再 它产 生 于 抗 日烽 火 之 中 ,
可谓应 运而 生 , 靡 全 国 。卢 国英 教 授认 为 : 通 常 风 “
心 的现实 问题 , 正视 时代 所提 出的重大课 题 。《 众 大
哲学》 的诞 生就 体 现 了这 一 点 , 产 生于 2 它 0世 纪 3 O 年代 , 时的情 况是 中国处 于“ 一八 ” 变后 , 那 九 事 日本 帝 国主义 侵略 中 国 , 长驱 直入 , 民族 危 机 加深 , 当 而 时 国 民党反 动 势力却 无 视现 实 , 内残酷 镇压 革命 , 对 对外 投 降 日本 帝 国主义 , 民群众 , 人 特别 是广 大青 年
的科 学 真 理 ຫໍສະໝຸດ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这 一 社 会 归 属 和 本
叔本华 、 采 的 “ 尼 生命 哲学 ” 响 日微 , 陈立 夫 的 影 而
“ 唯生哲 学” 和蒋 介石鼓 吹的“ 行哲学 ” 唯心论 和 力 等 形而 上学都 没有无 法 解 答这 一 时代 课 题 , 以说 陈 可 腐 的封建 主义哲学 和近代 以来从 欧美贩 运过来 的资 产 阶级 的种 种反动哲 学 的衰败也 为马克 思主义 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