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校园的实现资料整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校园的实现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当中,思想大师群星荟萃。
马克思已经逝世一百多年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
马克思主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160多年了,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日益深入人心,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大的生命力。
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诞生于半殖民半封建诞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它当做自己的指导思想。
而当前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和迫切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面对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科学发展的新任务、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党和人民群众的新期望,各大高校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责无旁贷。
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并应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如今,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以及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要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开拓的领域需要开拓。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漩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当把它用于指导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需要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
在对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民族化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人持不同看法。
然而,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 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张 科 刘 兴 旺
(- f 东纺 织职业技 术 学院 思想政 治理论课 教 学部 , 东 佛 山 5 8 4 ) 广 2 0 1 摘 要 :五 ・ 以来 , 国马克 思主 义 者在 成 功推 进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大 众化 方 面积 累 了丰 富 “ 四” 中
大 思潮。 1 1 ,五 四运 动” 升 了新 文 化运 动 的层 9 9年 “ 提 次 ,将其发展成为研究 和宣传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热 潮 。上海的 《 新青年》 《 、共产党》《 、民国 日 ・ 报 觉悟副 刊》 湖北 的《 , 武汉星期评论》 济南的《 、 励志》 月刊 、 半 广东 的《 群报》 等刊物发表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 的 文章 , 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李大钊 、 陈 独秀 、 毛泽 东 、 达 等 一批 具 有 初 步 共 产 主义 思 想 的 李 知识分 子 编辑 刊物 、 写文 章 、 织社 团 、 触 工人 群 撰 组 接 众, 积极 投 身 到 现实 斗 争 中去 , 马 克 思 主义 在 中 国 使 逐 步成 为 了一股 强大 的思潮 。
军 事实 践 中推进 马克 思 主义理 论 的历 史 ; 开展 多 次 是 党 内教 育和 整风 肃反 , 动学 习 马克思 主 义理 论 的历 主
过程中, 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 代表先进阶级 “ 的正确 思 想 , 旦 被群 众所 掌握 , 会变 成改 造 社会 、 一 就 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 ”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 就,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成功传播与发展的有效 证明。积极 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 使 他们掌握先进思想 , 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 , 促进社会 主 义建 设 事业 。处 在转 型 时期 的 中 国社 会 , 对错 综 面 复 杂 的社 会矛 盾 和多元 思 想文 化 的冲击 , 加 需要 加 更 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如前所述 , 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 我们 的中国 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 只有 当这种科 学理 论被广大人 民群众真正地理解 和掌握 , 并转化为投 身 1 现 当代 中国马克 思 主义 大众 化 是 建设 中国特 . 实 改革建设 的内在动力时 , 我们的宏伟 目标才能够顺利 色社 会 主义 的现实 需要
关键词 : 当代 ; 克 思 主 义 ; 众化 ; 径 马 大 r 4
中图分类号 :2 B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 0 9)5 0 2 - 4 10 — 2 0 2 0 0 — 19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是指让人 民群众理 大众化 , 有利 于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为广大人 民群众 解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并使人 民群众在中国 所理解 和接受 , 使一切爱祖 国、 爱人 民、 爱社会主义 、 特色 社 会 主义 建设 实践 中 自觉运 用 这 一 科 学理 论 , 以 对 中华 民族有认 同感 的人们 ,都 团结在 这面旗帜之 实现用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下 ,成为全 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思想基础 , 并 建 设 的根 本 目的 。 转化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 。 2 .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调动人 民群 推进 众积极性 的客观要求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 0 9年 5月
社会 科 学家
S OCI L A SC皿 NTI T S
M a 20 9 y, 0
( 5 , 第 期 总第 1 5 4 期)
【 哲学与 当今世界 】
( ., n r l .4 ) No Ge ea 1 5 5 No
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性依据与路径选择
乐 见 、 动 活泼 的 形 式 传 达 给他 们 , 移 默 化 地 影 响他 生 潜
们 , 化 为 他 们 的 共 识 , 为 他 们 认 识 世 界 和 改 造 世 界 的 内 成 强 大 的 思想 武 器 , 是 指理 论 面 向 大 众 , 大众 认 同 、 即 使 理 解 并 汲 取 成 为 其 行 动 指 南 。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大 众 化 是 由
国 化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既 坚 持 了 经 典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又 存 实 践 经 验 和 理 论 成 果 上 丰 富 了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具 有 坚 实 的理 性 基 础 , 涵 着 丰 富 的 哲 学 思 想 , 容 了 多 方 面 的 新 成 果 。 这 蕴 包
革 . 会 思 潮 风 起 云 涌 , 值 观 趋 于 多 样 化 , 们 信 仰 导 社 价 人 向迷 茫.强调 用马 克 思主 义哲 学先进 思 想 引领社 会 前 进
共 产 党 是 国 际 主 义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者 , 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必 须 通 过 民 族 形 式 才 能 实 现 ,没 有 抽 象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 有 具 体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 谓 具 体 的 马 克 思 只 所
!
墨
论 实 现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大 众 化 的 理 性 依 据 与 路 径 选 择
段 爱 菊
( 南 大学 马克 思 主 义学 院 , 南 开 封 河 河
摘 要 :当 今 世 界 和 中 国 正 在 发 生 广 泛 而 深 刻 的 变
450 ) 7 0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选择
较低的思想文化素质 , 也不是不分层次 、 不看对象的
搞 “ 呼隆 ” 千 篇一 律 ”而 是 要 实现 学 术 性 与现 大 的“ ,
实性 、 论 视 角 与 实 践 关 注 的 统一 , 理 以及 马克 思 主
义科学 理论 宣传 的层 次性 与人 民大众 科学 文化 素养 层 次性 相对 应 。简言之 , 不仅需 要理 论创 新 , 这 而且 理论 宣传 形 式也 需 要不 断 创新 , 防止 低 水 平重 复 或
大 众 的桥 梁 , 更好 地 用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
武 装 全党 、 育 人 民 , 党 和 国家 事 业 发展 提 供 强 教 为 大思想 保证 和精 神动力 , 着极为 重要 的意义 。 有
一
是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主 义 大众 化 不是 低 水 平
、
准确 把握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义 大 众化 的 科
一
说明白, 使抽 象 的理论逻 辑转 变 为形象 的生 活逻 辑 , 让科 学理 论走 人生 动 的社会 实践 的过 程 。其 实质 就 是 用 当代 中国的马 克思 主义 武装群 众 、 掌握群 众 、 引 导 群众 的过程 ; 二 是 “ 其 大众 化 ” 即人 民大 众学 习 、 , 接受 、 实践 当 代 中 国 马克 思 主义 的过 程 , 而 使 由 从 被 少数 人 理解 掌握 的理论 成 为 广 大党 员 普 遍信 仰 、 人 民大众 普遍 接受 、 同的强 大思 想武 器 , 转化 为 认 并 人 民大 众认 识 和改 造 世 界 的强 大 物质 力 量 的过 程 。 简 言之 , 国当代 马 克思 主 义大 众 化就 是 “ 大 众 ” 中 化 与“ 大众化 ” 相统 一 的双 向互动 过程 。 推进 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 , 准确把 握其 科学 内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概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 Page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孙熙国路克利【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有二:即:“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有二: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化和通俗化,使理论掌握于群众;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借用中国哲学知“道”、成“道”、行“道”的表述,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和实现路径大致概括为:知马克思主义之“道”、成马克思主义之“道”、行马克思主义之“道”。
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就是“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中国的新国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前提实现路径作者孙熙国(1965-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路克利(1976-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
但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业研究者,都存在一些模糊性认识。
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
1. “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个基本前提大众化一词首先出现于20 世纪初的中国文艺界。
1917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①1928年,郁达夫等创办了《大众文艺》,鲁迅于 1930 年 3 月在该刊物上发表了《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主张根据大众的水平,写作通俗作品,以推动文艺的大众化。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是 社 会 实践 的主 体 , 的理 论 来 源 于新 的实 践 , 源 新 来
性 以及基本 途径进 行深 人探讨 。
一
2 大众化 。 辞海 》 “ 、 《 对 大众化 ” 是这样 解释 的 :亦 “ 称 ‘ 众化 ’文艺 的大 众化 要求 文艺作 品表现 出广 大 群 ,
劳 动 群众 的生 活 、 想 、 情 、 望 和 理想 主义大 众化 的 内涵
气 派和 民族 风格 , 于群 众接 受 、 便 掌握 和流传 。④ 早 在2 世 纪3 年 代 , 思 奇 为 了满 足人 民群 众学 0 0 艾 习 马克思 主义 的新要 求 , 系 中国社会 和人 民群 众 的 联 具体实践 , 创作了脍炙人 口的《 大众哲学》 运用通俗 ,
的语 言阐述 了马克思 主义哲 学 的基本 原理 , 开创 了马
8 ・
刘 旭 东 :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必 要 性 和 基 本 途 径 论
化 ’但是 什么 叫做 ‘ , 大众 化 ’ ? 是我 们 的文艺 工作 呢 就 者 的思想 感 情和 工农 兵 大众 的思 想感 情 打 成一 片 , 而 要 打成 一 片 , 应 当认 真 学 习群 众 的语 言 , 就 如果 连 群
21 0 0年 3月 第 1 卷 第 2期 1
中共云 南省委 党校 学报 T e o ra o n a rvni mmie c o l fh P h u l f J n Yu n nP o ic l a Co t eS h o eC C t ot
M a ,0 0 r2 1 V o . 1 N O2 11 .
一
国马克 思主 义的涵 义 , 准 确理解 当代 中国 马克思 主 是
义 大众化 , 而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 思 主义大 众化 的基 进 本前 提 。笔者 认为 ,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 义作 为一 种必 须被 广大人 民群众 掌握 的科学 理论 , 有特 指性 。而 具 要 推 动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 理应 追根 溯 源 。十七大 报 告 明确提 出 :开 展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理 论 体 系宣传 “ 普 及 活动 , 动当代 中 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 化 ”。 推 ③ 可见 , 当代 中国 马克 思 主义 就 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理 论 体 系 , 是包 括 x d 平 理 论 、 三个 代 表 ” 要思 想 以及 就 g, “ 重 科学 发展观 在 内的科 学 理论体 系 。 动当代 中国马克 推 思主义大众化 , 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要 由被 少 数 人 理 解 和 掌握 转 变 为 被 广 大
马克 思 主义 是 由马 克 思 、 恩格斯创立的 , 为他 们 的后 继 者 所 发 展 的, 以推翻资本主义、 建设 社会主 义、 实 现 共 产 主 义 为 根 本 目标 的科 学 理 论 体 系 , 是关 于 无 产 阶 级 和 和 人 类 解 放 的 科 学 学 说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和历 史唯 物 主 义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哲 学 基 础 , 为人 们 提
和 社 会作 用 上 来看 , 马 克 思 主 义 是无 产 阶级 的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 是 无 产 阶级 和 劳 动 人 民群 众 认 识 世 界 和 改 造 世 界 的 强 大 思 想 武 器 。 无 产 阶 级 是 伴 随 资本 主 义发 展 而 产 生 的 代 表 更 先 进 生 产 方 式 的 群
一
论 践路 径
李 家富
( 重 庆 理 工 大 学 电子 信 息 与 自动 化 学 院
【 摘 要 】 推 动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是 党 中 央 在 加 快 推 进 中 国 特
4 0 0 0 5 4 )
最 新 成 果 教 育 人 民 和凝 聚 共 识 , 共 同 为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义 伟
大事 业 而 奋 斗 。
义思 考 和 解 决 当代 中围 问 题 进 程 中 的创 新 理论 。推 动 当代 中 国 马
克思 主义 大 众 化 就 是 用 当代 中同 马 克 思 主 义武 装 全 党 , 教育人 民; 就 是 使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由抽 象 到 具体 、 由深 奥 到 通 俗 、 由被 少 数人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创造出新的内容,得到新的发展,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理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素质为工作目标,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标准。
3.2坚持多样性、可选择性的原则,使群众在自主选择中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自主选择是提升人们接受外部事物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人是社会的主体,既表现为人的主体实践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实践,也表现为人在社会中的任何思想和行为活动归根到底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选择性,就是要给人民群众以多种接受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
把选择性原则运用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主观臆断或个人经验为出发点。
在哲学上,这意味着要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人的主观意识或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
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其次,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和分析,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实践观的重要体现。
最后,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求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时,要有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既要看到局部的情况,也要看到整体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
因此,可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路径研究
中共云 南省委 党校 学报 T e o ra o n a rvn i o h unl f J Yu n nPo ic l mmie c o l fh P aC t eSh o eC C t ot
jl00 u, 1 2
中图分 类号 : 8 A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l 2 9 (0 0 0 — 0 4 0 17 一 9 4 2思 主 义 大众 化 , 是使 马克 思 主 义 “ 就 说 人 民群众 喜 闻乐 见 的话 ” ,而不是 说人 民群众 “ 不想
的 根本 利 益 ,使 人 民群 众 心 悦 诚 服地 接 受 马 克思 主 义 、 握 马克 思 主义 , 马克 思 主 义成 为人 民大众 认 掌 使 识世 界 和改 造世 界 的强 大思 想武 器 。但 是 , 我们 必 须
看 到 , 克思 主义 只 有通 过有 效 的大 众 化途 径 , 能 马 才
作者 简介 : 维振 (9 1 ) 男 , 马 18- , 宁夏 固原 人 , 武汉 大学政 治与 公共 管理 学院硕 士研 究生 。 究方 向 : 研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及 党的建 设 。
・
1 ・ 4
马 维振 : 当代 中国马克 思 主义 大众化 有 效路径 研 究
一
个 路径 , 就是 要关 注理 论文 本 的创 造 与创新 。
1 生成 “ 、 彻底 ” 的理 论 形 态 , 即生成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 最新 理 论 成 果 。马 克 思 指 出 :理论 只要说 服 “
人, 就能掌握群众 ; 而理论只要彻底 , 就能说服人 。所 谓 彻底 , 就是抓 住事 物 的根本 。 理论 的彻 底性 是理 论 ” 魅 力 的力 量 源泉 。当代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最 新理 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缺乏深入浅出的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繁多,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一般大众来说比较晦涩难懂。
目前大多数传播渠道更倾向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专业性阐释,缺乏深入浅出的普及性传播方式。
这就导致了普通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始终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刻理解其核心思想。
2. 存在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虽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广大民众中却缺乏基础知识的普及。
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缺乏了解,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和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3. 阶级和利益因素影响在当前社会中,阶级和利益因素往往会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理解。
一些社会上的精英阶层由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并不愿意让普通民众真正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导致了对于这一理论的误解和偏见。
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更多深入浅出的传播渠道,如大众读物、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来向广大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这些传播渠道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呈现给普通大众,激发他们对于这一思想的浓厚兴趣。
2. 加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包括对于马克思主义概念、原理、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普及。
这些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大众教育、社区教育等方式来进行,使广大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3. 推动全民参与的方式我们需要鼓励和推动全民参与的方式来推广马克思主义,例如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让广大民众通过参与来深入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对于这一思想的浓厚兴趣和深远影响。
4.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我们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让这一理论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当代具有的实践意义是保持党的先进行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我国的基本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在中国实际国情下和执政党建设中发挥着一脉相承的基础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在党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始終作为核心思想理论而存在,是我们党长期发展下的时代精华。
作为一种普遍抽象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常的理解和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只有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才能使其最基本、最深刻的实践观深入大众心中,才能在输送源源不断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前提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内容最丰富、影响范围最广的无疑是全球化,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中国社会无论是在本土产生还是外国输入下,存在多元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
意识形态多样化除解放人们思想外,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和领导权造成威胁。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层面的普及和利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厚大众基础,才能与各种历史主义思潮相抗衡,成为人民群众心中强有力的国家精神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当代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材内容较为单一。
作为基本理论学科,国家给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很高的重视和教育地位,知识学习在高校教育中最为普遍。
但纵观该学科的教材内容发现,长期以来在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方面都没有较明显的变动,依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划分。
这样的划分是国内普遍认同的编排,也因此导致很少有专家学者试图去改变或创新。
此外,教材内容内每一部分的内容在模块和具体表述上总是一成不变,每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所学习的内容变化不大,导致人们没有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兴趣。
浅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作用的。所 以, 不仅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需要把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 民群众 的实践结合起来 , 赋予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 , 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 同样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 民群众 的实践结合
疗保险制度的设立等政策措施 , 使广大农民深受其 惠, 受到他们 的热烈欢迎 , 马克思主义在群众 中的 威信 , 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党的十七届三
大 众 化 的 目标 。
[ 关键 词 】 马 克思 主 义 ; 大众化 ; 径 路
[ 作者简介 ]陈方刘,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讲师, 博士, 上海 2 03 02 3 [ 中图分类号]A 4 【 8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4 3 (0 9 0 0 3 — 3 04— 4 4 20 )5— 0 5 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对 马克思 主义 的 宣传普及活动, 从而实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 抽象到具体 、 由深奥到通 俗、 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 到 被广 大人 民群 众 掌 握 的 目标 。在 推 动 当代 中 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 我们只有在宣传普及 的内容上,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 民群众的 日
起来 , 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 日常生活 出发来解释马 克思主义 , 而使 马 克思 主义 生活化 。毛泽东指 从 出 :我们 说 的 马 克 思 主义 , 要 在 群 众 生 活 群 众 “ 是 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 的马克思主义 , 不是 口头 上 的马克 思 主义 。 [(s 只有 把 马 克思 主义 与 广 ”1es ]s) 大人 民群众的 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 使其贴 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 消除马克思主义与人
义大众化 的目标。
在 宣传 普及 的 内容 上 , 马 克思 主 把 义与 中国广大 人 民群众 的 日常 生 活 实践 结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者:李青曼来源:《决策探索》2011年第08期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引领中国社会主义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刻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是西欧,西欧的国情与我国的国情是不一样的。
要想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国情、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和任务。
此后,我们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的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只要共产主义还未完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就仍然是普遍真理。
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各门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时代化既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特别是要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能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3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分析_王华
198PEOPLE'S TRIBUNE哲学思想Philosophy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党从创建初期开始,就不断追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与社会大众的实际联系,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懈地追求奋斗。
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探索的过程。
尤其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逐渐加快,在此历史进程中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也产生了许多宝贵经验。
总体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历经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我党曾一度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了社会大众,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
因此,我党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就面临着冲破这一思想束缚的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党的工作中心重新回到社会建设中来,继续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不懈地追求奋斗。
在这个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需要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进行思想路线的恢复和思想理论的“拨乱反正”。
在党内恢复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
另外,恢复了对毛泽东思想的本质认识,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要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正确理解与应用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真正成为武装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大众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深入总结前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更为科学的认识。
在此阶段,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有了更为科学、深刻的认识。
第二阶段:从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至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召开。
在此阶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造成了很大冲击,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挫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及其实现的路径
根 据时代 的变化 , 探索新 问题 , 开辟新 路径 。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所处 的历史方 位 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的根本 任务是 将马 克思 主
义、 封建 主义 和官 僚 资本 主 义 的革 命 。围 绕着 这
一、Biblioteka 场革 命 , 批优 秀的 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 、 一 理论 家和 信仰 马克 思主义 的进 步 的知 识 分子 , 探 索 马克 在 思 主义与 中 国具 体 实践 相 结 合 的过 程 中 , 宣传 和 普及 马克 思主义 的基本 知 识 , 创 了 中 国马克 思 开 主义大众 化的事业 。毛泽 东 、 思奇 、 艾 李达 等人对
大 众化 的工作 中 , 特别 是 2 0世 纪 5 O年代 末 期 以 后, 深深 地 打上 了“ 阶级 斗 争 为纲 ” 的烙 印。不 是 完 整地 、 准确 地 、 系统 地理解 和 把握 马克 思主义 的
20 1 1年 3月
上 海 师 范 大 学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u a o S a g a N r l nvri ( hl o h o r l f h n h i oma U i s y P i sp y& S ca S in e d i ) n e t o o i c c sE i o l e tn
学 校讲 台 , 思 奇 主 编 的 《 证 唯 物 主 义 和 历 史 艾 辩 唯 物 主义 》 为 高 校 的公 共 政 治 课 必 修 教 材 , 成 在
推 动 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过 程 中功不 可没 。直 到今 天, 这本 教材 所 建立 的理论 体 系也 还有重 要影 响 。 但 毋庸讳 言 的是 , 在建 国后 的前 3 马 克思 主义 0年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研究作者:赖晓昌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人民群众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个科学理论在真理、影响和传播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个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过多影响的理论。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力量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进步和发展的当代,学习和研究当代世界的马克思思潮对我们有积极的影响。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一)整体性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更严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仅完整严谨,而且使人类在全世界得到发展和进步。
整体性应以全世界的观点为基础。
(二)独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独特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独特性。
另外,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能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特征,才能够为更好地引领自身发展奠定基础和前提。
因此,独特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涵。
(三)革命性在政治立场上就能够清晰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
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
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
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
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
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
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
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集自然、社会与思维于一体的理论,对于很多人来说具有着一定的抽象性。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秉着保证宣传有效性的原则将该理论转变为易于理解的语言。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一项长远任务,必须要依赖于诸多理论的推动,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研究的前沿成果进行积极推广,使之能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如此才能有效引导民众加深对该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吸收,并以此在社会日常实践过程当中切实深化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理念虽服务于大众,但其同社会主义的结合亦是必要举措。
唯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切实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将该哲学思想定位在大众认知的领航主体层面,才能有效协调各方关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路径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转型期,社会需求越發多元化,和谐社会的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促使其实现大众化的意义越发明显[3]。
本文认为,具体的推进路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探寻:
首先,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抽象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大众化语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虽不同于传统哲学,但其抽象性依然在所难免,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民群众来说,要想熟知马克思主义思想尚且困难,上升到哲学高度的难度则必然更大,失去了民众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之路势必更加艰难,因此,有必要在此过程中切实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应当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化、通俗化,这样才能将高深的哲学拉回到民众群体中。
但在此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通俗化尺度,全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高度。
其次,将社会实践的指导理论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的最主要的现实意义即是为了推动其在社会发展中的融合,这样的基础,实为马哲理论得以价值回归的重要依靠。
因此,在该哲学体系的大众化蔓延过程中,有必要明确其目的与现实意义,使之紧密联系到民众的日常生活,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第三,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渠道。
当今,社会的发展加速推动着不同时期的到来,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之路也也应顺势多元化拓展。
具体而言,应当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形式,包括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能力、理解方式等等,通过行之有效地整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能够被接受且易于被接受的思想文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落到实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只有走上大众化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绽放出应有的光芒,而实现此目的的前提则是要明确基本意义、基本原则,如此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童萍. 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成果交流会综述[J]. 理论视野,2014(02):58-60.
[2]任平. 出场与差异: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路径的哲学反思[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04):5-11.
[3]房广顺.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的若干思考[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