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排水集水井降水及井点降水
工程施工降水的方法
工程施工降水是保证地下部分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进行基坑开挖时,由于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地渗流入基坑,导致基坑浸水,使施工条件变差,地基承载力下降,甚至可能引起流砂、管涌和边坡失稳等现象。
因此,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水和排水措施,也称降水工程。
常用的降水方法有以下几种:1. 集水井降水:集水井降水是利用井点管将基坑内的水收集起来,通过排水管排出坑外。
集水井降水适用于基坑面积较小、水位较高的场合。
施工时,应在基坑四周布置井点管,并在井点管的顶部设置集水井,通过排水管将水排出。
2. 深井降水:深井降水是通过深井将地下水抽出来,降低地下水位。
深井降水适用于水位较高、降水深度较大的场合。
施工时,应在基坑中央或周边布置深井,利用水泵将地下水抽出。
3. 电渗井点降水:电渗井点降水是利用电渗作用,通过井点管将地下水中的离子带出,降低地下水位。
电渗井点降水适用于土体渗透性较差、水位较高的场合。
施工时,应在井点管中设置电极,通过电流将地下水中的离子带出。
4. 管井降水:管井降水是通过在基坑周边布置管井,利用管井中的水泵将地下水抽出来。
管井降水适用于基坑面积较大、水位较高的场合。
施工时,应在基坑周边布置管井,并在管井中设置水泵,将地下水抽出。
5. 喷射井点降水:喷射井点降水是利用喷射泵将地下水抽出来,降低地下水位。
喷射井点降水适用于水位较高、降水深度较大的场合。
施工时,应在基坑周边布置喷射井点,利用喷射泵将地下水抽出。
在选择降水方法时,应根据实际的自然环境中岩土渗透系数来选择合适的降水方法。
同时,降水工程的施工方案应根据基坑的尺寸、形状、水位高度、土质条件等因素进行设计,确保降水效果。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降水工程的监测,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地面排水、集水井降水及井点降水
轻型井点降水
(1)降水设备:由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 (2)布置和计算
A平面布置 B高程布置 C计算 (3)施工及注意事项
(1)降水设备:由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
1)管路系统分为:滤管、井点管、弯联管、集中总 管;
2)抽水设备分为:真空泵、离心泵、水气分离器。
(2)平面布置: 轻型井点的平面布置可采用单排布置、双排布置、
当基坑坑底位于不透水土层内,而不透水土层下面为承压蓄水层, 坑底不透水土层的覆盖厚度的重量小于承压水的顶托力时,基坑底部即 可能产生涌冒现象。
4.流砂的防治办法: 防治流砂总的原则是“治砂必治水”。因为是否出现流砂现象的重
要条件是动水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其途径有三:一是减小或平衡动水压 力;二是截住地下水流;三是改变动水压力的方向。具体措施主要有:
特点:降水效果好,从根本上避免了流砂现象的发生, 但施工技术复杂,成本较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
井点类别主要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 管井井点及深井泵等。
(1)轻型井点:最普通常用的井点,可分为一级、两 级、多级轻型井点。
(2)喷射井点
(3)电渗井点
井点管作负极,打入金属管作正极,通直流 电,土颗粒自负极流向正极流动,地下水自正极 向负极移动而被集中抽出。
算。
式中: -----井点管埋置面至坑底部的距离(m); -----降低后的地下水位线至基坑 中心底面的距离,安全储备 高度,一般为0.5~1m; -----水力坡度,环形井点为1/10, 单排井点为1/4; -----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 (m)。
施工技术
井点管埋深H≥H1+h+iL,还应考虑井点管一般露出地面 0.2m左右,且必须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滤管必须埋在透水层 内。水泵轴心标高宜与总管平行或略低于总管。总管应具 有0.25%-0.5%坡度。各段总管与滤管最好分别设在同一水 平面,不宜高低悬殊。
地面排水集水井降水及井点降水
施工技术
1—承压完整井;2—承压非完整井;3—无压完整井;4—无压非完整井
施工技术
(2)Q(涌水量)的计算:按水井理论进行计算。
① 无压完整井
② 无压非完整井 按下表取用,当查得的数值大于实际含水层厚度时,取实际 含水层厚度。
(3)确定井点管数量及间距 ① 单根井点管的出水量
q 65dl3 K
施工技术
(3)计算 完备的轻型井点设计内容,除包括平面设计和高程设 计外,尚应确定井点的数量/间距。 轻型井点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井点系统涌水量Q、单 根井点管的最大出水量q及井点管数量与间距确定。 1)井点的类型
根据水有无压力及水井底部是否接触不透水层,可以 将水井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水井的Q(涌水量)的求解 方法各不相同。
(2)平面布置: 轻型井点的平面布置可采用单排布置、双排布置、 环形布置或U形布置,井点管的间距一般为0.8-1.5m, 由计算和经验确定。 a)单排布置:适用于基坑(槽)宽度小于6米, 且降水深度不超过5米的情况; b)双排布置:适用于基坑(槽)宽度大于6米或 地质不良的情况; c)环形布置:适用于大面积基坑; d)U形布置:适用于考虑土方降水法。就是在基坑开挖 前,在基坑周围埋设一定数量的井点管,利用抽水设备从 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坑底以下,直至基础工程施工 完毕为止。
特点:降水效果好,从根本上避免了流砂现象的发生, 但施工技术复杂,成本较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 井点类别主要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 管井井点及深井泵等。 (1)轻型井点:最普通常用的井点,可分为一级、两 级、多级轻型井点。
(2)高程布置: 井点管的埋置深度h(不包括滤管),可按下式计 算。 式中: -----井点管埋置面至坑底部的距离(m); -----降低后的地下水位线至基坑 中心底面的距离,安全储备 高度,一般为0.5~1m; -----水力坡度,环形井点为1/10, 单排井点为1/4; -----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 (m)。
明沟集水井降水方案
明沟集水井降水方案明沟和集水井是常用的降水方案,主要用于排水系统中。
明沟和集水井的设计和施工对于有效降低地表积水、减少排水系统的负荷以及保护建筑物和道路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明沟和集水井的设计和施工原理。
明沟是一种地面排水系统,由混凝土、石块、沙土等材料构成,用于收集和排除雨水。
明沟一般位于建筑物或道路的周围,起到收集雨水、引导雨水流出的功能。
明沟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到地面的结构、水流的方向、排水的速度等因素。
在设计时,需要确定明沟的宽度、深度和坡度。
明沟的宽度应根据降雨量来确定,一般宽度在0.5米到1米之间。
明沟的深度应确保能够排除雨水,并且比周围地面低。
明沟的坡度应根据水流速度和倾斜角度来确定,一般坡度在1:200到1:500之间。
明沟的底部应平整,以便水流顺畅。
集水井是明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
集水井可以分为雨水集水井和污水集水井两种类型。
雨水集水井主要用于收集和排除雨水,污水集水井主要用于收集和排除生活污水。
集水井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到容量、材料和防渗漏等因素。
在设计时,需确定集水井的容量,以满足预定的排水需求。
集水井的材料一般为混凝土或预制砖砌块,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耐压性。
集水井的防渗漏措施包括采用防渗漏胶、防渗漏涂料等材料进行处理,以保证集水井的密封性。
明沟和集水井的施工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需要确定明沟和集水井的位置和尺寸,并进行标示。
然后,进行开挖工作,包括明沟的开挖和集水井的挖掘。
开挖时需要注意保持明沟和集水井的平整,并与周围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差。
接下来,进行排水管道的敷设和连接,确保水流顺畅。
在敷设排水管道时,需要进行斜度调整以利于排水。
最后,进行明沟和集水井的验收和调整,包括检查明沟和集水井的坡度和深度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调整。
总之,明沟和集水井是常用的降水方案,用于排水系统中。
明沟和集水井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地面结构、水流方向、排水速度等因素。
基础工程施工排水
基础工程施工排水是保证基础工程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高、土体渗透性好等原因,容易产生积水和涌水,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因此,进行有效的排水施工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排水时,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排水方案。
常见的排水方法有:明排水法、井点降水法、喷射降水法、地下水帷幕法等。
明排水法是通过在基坑周边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将基坑内的积水通过排水沟汇集到集水井中,然后用泵将水排出。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施工简单、成本低,但缺点是排水速度慢,不适合水位较高的地下水环境。
井点降水法是在基坑周边设置井点,通过井点将地下水抽出,降低地下水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排水速度快,适用于水位较高的地下水环境,但缺点是施工复杂、成本高。
喷射降水法是通过喷射设备将水流喷射到地下土层中,破坏地下水流动通道,降低地下水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降水效果好,但缺点是施工复杂、成本高。
地下水帷幕法是在基坑周边设置地下水帷幕,通过帷幕阻止地下水向基坑内涌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排水效果好,但缺点是施工复杂、成本高。
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排水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排水方案的制定应考虑到施工进度和季节性因素,确保排水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在排水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排水设备和排水管道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3. 排水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涌水问题,确保施工安全。
4. 排水施工完成后,应对排水系统进行验收和移交,确保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长期有效性。
总之,基础工程施工排水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排水方案和有效的排水施工,可以确保基础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保证。
土木工程施工降水
土木工程施工中,地下水位的高低对施工进度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基坑开挖或地下工程施工时,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将会导致基坑淹没,施工难度加大,甚至可能引发坍塌等安全事故。
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降水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降水是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施工技术,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基坑或地下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降水的常用方法有集水井降水、井点降水、渗井降水、地下水帷幕降水等。
集水井降水是利用井筒将地下水汇集起来,通过排水管将水排出。
集水井可以是现成的井筒,也可以是专门挖掘的井筒。
集水井降水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基坑较浅的情况。
井点降水是在基坑周围设置一定数量的井点,通过井点将地下水抽出。
井点降水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基坑较深的情况。
井点降水可以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等多种形式。
渗井降水是通过在地下设置一定数量的渗井,将地下水渗透到渗井中,然后通过渗井将水排出。
渗井降水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基坑较深、土体渗透性较好的情况。
地下水帷幕降水是在基坑周围设置一道地下水帷幕,通过帷幕将地下水隔离开,从而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
地下水帷幕降水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基坑较深、土体渗透性较差的情况。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降水的具体方法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同时,降水工作的实施需要考虑到施工环境、工程进度、成本等因素。
在降水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地下水位,确保基坑或地下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此外,降水工作还应遵循一些施工原则。
首先,降水工作应提前进行,以确保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其次,降水设备应具备足够的抽水能力,以满足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位控制的需求。
最后,降水过程中应定期检查降水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
总之,降水是土木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降水可以有效降低地下水位,保证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水方法,并严格控制降水过程,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排水与降水措施等基础施工方案或方法
排水与降水措施等基础施工方案或方法<1>排水与降水措施<1.1>排水措施<1.1.1>场地排水场地开挖常会遇到地下水和地表滞水大量渗入,造成场地浸水,破坏边坡稳定,影响施工进行,因此必须做好现场场地的排水、截水、疏水、排洪等工作,并尽可能减少雨季施工工作量,一般方法是:1、在现场周围地段应修设临时或永久性排水沟、防洪沟或挡水堤,山坡地段应在坡顶或坡脚设环形防洪沟或截水沟,以拦截附近的雨水、潜水排入施工区域内。
2、现场内外原有自然排水系统尽可能保留或适当加以整修、疏水,改造或根据需要增设少量排水沟,以利排泄现场积水、雨水和地表滞水。
3、在有条件时,尽可能利用正式工程排水系统为施工服务,先修建正式工程主干排水设施和管网,以方便排除地面滞水和基坑井点抽出的地下水。
4、现场道路应在两侧设排水沟,支道应在两侧设小排水沟,沟底坡度一般为2%~8%,保持场地排水和道路畅通。
5、基坑开挖应在地表流水的上游一侧设排水沟、散水沟或截水挡土堤,将地表滞水截住;在低洼地段挖基坑时,可利用挖出之土沿四周或迎水一侧,二侧筑0.5~0.8m高的土堤截水。
6、大面积的表水,可采取在施工范围区段内挖排水沟,工程范围内再设纵横排水支沟,将水流疏干,再在低洼地段设集水、排水设施,将水排走。
7、在可能滑坡的地段,应在该地段外设置多道环形截水沟,以拦截附近的地表水,修设和疏通坡脚的原排水沟,疏导地表水,处理好该区域内的生活和工程用水,阻止渗入该地段。
8、湿陷性黄土地区,现场应设有临时或永久性的排洪防水设施,以防基坑受水浸泡,造成地基下陷。
施工用水、废水应设有临时排水管道;贮水构筑物、灰池、防洪沟、排水沟等应有防止漏水措施,并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一般在非自重搅拌站设置离建筑物应不小于12m,在自重湿陷怀黄土地区不小于20m;搅拌站设置离建筑物应不小于10m。
距建筑物的四周,对非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在15m以内,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在25m以内不应设有集水井。
(完整)集水明排与降水做法
第三章基坑与土方工程第一节集水明排与降水在基坑开挖及基础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地下水渗入和地表水流入坑内,土体经水浸泡后,会造成边坡失稳、坍塌,以及地基承载力下降,影响正常施工等.因此在基坑施工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排水、降水和地面截水工作。
排水一般采用明沟排水,降水一般采用井点降水.(一)施工准备1。
基坑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地质水文条件及周边环境,制定排水或降水方案。
2.当基坑开挖深度不大、坑壁土体比较稳定、不易产生流砂、管涌和坍塌、土粒不致被带走时,可采用集水坑明沟排水法.水沟或集水井的截面应根据基坑涌水量的大小确定,其排水量应满足下式要求:V≥1.5Q式中 V--排水量(m3/d);Q-—基坑涌水量(m3/d).3.当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而土质较差(如粉砂、细砂等),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常用的井点降水法,有多种类型,施工时应根据工程特点、含水层分布及类别、土层渗透系数、降水深度、设备条件,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适当的井点降水方法。
通常可按下表选用。
降水类型及适用条件表3.1.1适用条件降水类型土层渗透系数(m/d)可能降低的水位深度(m)轻型井点0。
1~503~6多级轻型井点0.1~506~12喷射井点0。
1~28~20电渗井点<0.1根据选用的井点确定管井井点20~2003~5深井井管10~250>154.依据方案内容,做好人力、材料、机具的配置准备;对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
(二)操作工艺1.集水坑明沟排水(1)在基坑底或开挖面,沿基坑边一侧、二侧、四周或中央设排水明沟,在基坑四角或坑边设置集水井,使地下水沿排水沟流入集水井中,然后用抽水设备抽出基坑外。
(2)排水沟和集水井应设置在基础范围以外,地下水流向的上游。
排水沟边缘离开基坑坡脚应不少于0.3m,排水沟底宽不宜少于0。
3m,纵向坡度宜为0.1~0。
2%,沟底面应比基坑底或开挖面低0。
井点降水施工
水 的深度深6~8m,间距10~30m(相当于埋深),
施 基坑开挖深8m以内,井距为10~15m;8m以上,
工 井距为15~20m。
在一个基坑布置的井点应尽可能多地为附近工程
基坑降水所利用,或上部二节尽可能地回收利用。
电渗井点
三、 原理:利用粘性土中的电渗现象和电泳特性,使
井 点
粘性土空隙中的水流动加快,起到一定的疏干作
缺点:属重力排水范畴,吸程高度有限,要求渗透 系数大(20~200m/d),降水深度仅为3~5m.
三、 井 点 降 水 施 工
图3-5 管井构造
降水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及防止措施
三、 井 点 降 水 施 工
在弱透水层和压缩性大的粘土层中降水时,由于地下水 流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基自重应力增加和土层压缩 等原因,会产生较大的地面沉陷;又由于土层的不均匀 性和降水后地下水位呈漏斗曲线,四周土层的自重应力 变化不一而导致不均匀沉降,使周围建筑物基础下沉或 房屋开裂。
计算结果尚应满足: H<hpmax
hpmax——抽水设备的最大抽吸高度,一般轻型井点6~7m.
任何情况下,滤管必须埋设在含水层内。
3. 轻型井点的计算
轻型井点的计算包括:
三、 *根据确定的井点系统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图;
井 点
*计算井点系统涌水量;
降 *计算确定井点管数量与间距;
水 *校核水位降低数值,选择抽水设备和井点管的布
2. 挖至地下水位时,挖排水沟→设集水井→抽水 →再挖土、沟、井
二、 集 水 井 降 水
图2-1 集水井降水 1-排水沟;2-集水井;3-水泵
水泵的性能与选用
二、 1. 常用水泵:离心泵、潜水泵、污水泵 集 水 2. 主要性能:
降水排水
设施相结合使用。 二、降低地下水 施工排水可分为明排水法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两种。 集水井降水和井点降水
1
明排水法
• 一般采用截、疏、抽的方法。 • 截:在现场周围设临时或永久性排水沟、 防洪沟或挡水堤,以拦截雨水、潜水流入 施工区域; • 疏:在施工范围内设置纵横排水沟,疏 通、排干场内地表积水; • 抽:在低洼地段设置集水、排水设施, 然后用抽水机抽走。
3 基坑
1
2
5
• 2.水泵性能与选 用 • (1)离心泵
• 泵体是由泵壳、 泵轴及叶轮等主 要部件组成,其 管路系统包括滤 网与底阀、吸水 管及出水管等
图1-19 离心泵工作简图
1-泵壳;2-泵轴;3-叶轮; 4-滤网与底阀;5-吸水管; 6-出水管
• (2)潜水泵
• 潜水泵是由立式水 泵与电动机组合而 成,工作时完全浸 在水中。
1.4
土方工程施工排水、降水
基坑开挖时,流入坑内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如不及时排除, 会使施工条件恶化、造成土壁塌方,亦会降低地基的承载力。
一、排除地面水 排除地面水(包括雨水、施工用水、生活污水等)常采用在基坑周围设置排水沟、截 水沟或筑土堤等办法,并尽量利用原有的排水系统,或将临时性排水设施与永久性
• • •
• 水泵装在电动机上 端,叶轮可制成离 心式或螺旋桨式; 电动机设有密封装 置。
图1-20 潜水泵工作简图
1-叶轮;2-轴;3-电动机;4-进水口;5-出水胶管; 6-电缆
流砂及其防治
1 流砂现象
在细砂或粉砂土层的基坑开挖时,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在动水压 力的推动下极易失去稳定,随着地下水涌入基坑。称为流砂现象。 流砂发生后,土完全丧失承载力,土体边挖边冒,施工条件极端恶 化,基坑难以达到设计深度。严重时会引起基坑边坡塌方,临近建 筑物出现下沉、倾斜甚至倒塌。
井点降水施工工艺和方法
井点降水施工工艺和方法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当基底低于地下水位时,由于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地渗入坑内。
雨期施工时,地面水也会不断流入坑内。
如果不采取降水措施,把流入基坑内的水及时排走或把地下水位降低,不仅会使施工条件恶化,而且地基土被水泡软后,容易造成边坡塌方并使地基的承载力下降。
另外,当基坑下遇有承压含水层时,若不降水减压,则基底可能被冲溃破坏。
因此,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在基坑开挖前或开挖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地下水位,使地基土在开挖及基础施工时保持干燥。
井点降水方法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有集水井降水法和井点降水法。
集水井降水法一般适用于降水深度较小且土层为粗粒土层或渗水量小的粘性土层。
当基坑开挖较深,又采用刚性土壁支护结构挡土并形成止水帷幕时,基坑内降水也多采用集水井降水法。
如降水深度较大,或土层为细砂、粉砂或软土地区时,宜采用井点降水法降水但仍有局部区域降水深度不足时,可辅以集水井降水。
无论采用何种降水方法,均应持续到基础施工完毕,且土方回填后方可停止降水。
集水井降水施工1)施工过程基坑或沟槽开挖时,在坑底设置集水井,并沿坑底的周围或中央开挖排水沟,使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抽出坑外。
2)构造四周的排水沟及集水井一般应设置在基础范围以外,地下水流的上游,基坑面积较大时,可在基坑范围内设置盲沟排水。
根据地下水量、基坑平面形状及水泵能力,集水井每隔20~40m设置一个。
3)设置集水坑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0.6~0.8m,其深度随着挖土的加深而加深,并保持低于挖土面0.7~1.0m。
坑壁可用竹、木材料等简易加固。
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集水坑底应低于基坑底面1.0~2.0m,并铺设碎石滤水层(0.3m厚)或下部砾石(0.1m厚)上部粗砂(0.1m)的双层滤水层,以免由于抽水时间过长而将泥砂抽出,并防止坑底土被扰动。
流砂1)流砂现象基坑挖土至地下水位以下,土质为细砂土或粉砂土的情况下,采用集水坑降低地下水时,坑下的土有时会形成流动状态,随着地下水流入基坑,这种现象称为流砂现象。
施工排水、降水安全监理实施细则(5篇)
施工排水、降水安全监理实施细则1安全监理规定1.1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和现场环境状况,对排降水进行施工设计,选择排降水方法并制订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1.2对临近建(构)筑物的排降水方案必须进行安全论证,确认能保证建(构)筑物、道路和地下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稳定,方可进行排降水施工。
1.3现场施工排水,宜排入已建排水管道内。
排水口宜设在远离建(构)筑物的低洼地点并应保证排水畅通。
1.4施工排水不得在沟槽、基坑外漫流回渗,危及边坡稳定。
1.5施工降水期间,应设专人对临近建(构)筑物、道路的沉降与变位进行监测,遇异常征兆,必须立即分析原因,采取防护、控制措施。
1.6施工现场应备有充足的排降水设备,并宜设备用电源。
1.7采用轻型井点、管井井点降水时,应进行降水检验,确认降水效果符合要求。
降水后,通过观测井水位观测,确认水位符合施工设计规定,方可开挖沟槽或基坑。
1.8施工期间施工排降水应连续进行,不得间断。
构筑物、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未具备抗浮条件时,不得停止排降水。
1.9排降水机械设备的电气接线、拆卸、维护必须由电工操作,严禁非电工操作。
1.10排降水结束后,集水井、管井和井点孔应及时填实,恢复地原貌或达到设计要求。
2.2地表水排除安全控制要求2.1施工现场水域周围应设护栏和安全标志。
2.2进入水深超过1.2m水域作业时,必须选派熟悉水性的人员,并应采取防止发生溺水事故的措施。
2.3离心式水泵吸水口应设网罩,且距动水位不得小于50㎝;潜水泵泵体距动水位不得小于50cm。
严禁潜水泵陷入污泥中运行。
2.4离心泵运转中严禁人员从机上越过。
2.5潜水泵运转中30m水域内,人、畜不得入内。
2.6离心泵和潜水泵安装和使用应遵守有关安全规定。
3排水井排水安全控制要求3.1采用明沟排水,不得扰动地基,并应保证沟槽、基坑边坡的稳定。
3.2排水井应在沟槽、基坑土方开挖至地下水位以下前建成。
3.3排水沟应随沟槽基坑的开挖及时超前开挖,其深度不宜小于30cm,并保持排水通畅。
土方施工排水与降水
土方施工排水与降水土方施工排水包括排除地面水和降低地下水。
一、地面排水地面水的排除通常采用设置排水沟、截水沟或修筑土堤等设施来进行。
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来设置排水沟,以便将水直接排至场外,或流入低洼处再用水泵抽走。
主排水沟最好设置在施工区域或道路的两旁,其模断面和纵向坡度根据最大流量确定。
一般排水沟的横断面不小于0.5m×0.5m,纵向坡度根据地形确定,一般不小于0.3%。
在山坡地区施工,应在较高一面的坡上,先做好永久性截水沟,或设置临时截水沟,阻止山坡水流入施工现场。
在低洼地区施工时,除开挖排水沟外,必要时还需修筑土堤,以防止场外水流入施工场地。
出水口应设置在远离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低洼地点,并保证排水通畅。
二、降低地下水1、集水井降水在开挖基坑、基槽,管沟或其他土方时,土的含水层常被切断,地下水将会不断地渗入坑内。
雨季施工时,地面水也会流入坑内。
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防止边坡塌方和地基承载能力的下降,必须做好基坑降水工作。
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有集水井降水法和井点降水法两种。
集水井降水法一般宜用于降水深度较小且地层为粗粒土层或黏性土时;井点降水法一般宜用于降水深度较大,或土层为细砂和粉砂,或是软土地区时。
采用集水井降水法施工,是在基坑(槽)开挖时,沿坑底周围或中央开挖排水沟,在沟底设置集水井,使坑(槽)内的水经排水沟流向集水井,然后用水泵抽走。
抽出的水应引开,以防倒流。
排水沟和集水井应设置在基础范围以外,一般排水沟的横断面不小于0.5m×0.5m,纵向坡度宜为0.1%~0.2%;根据地下水量的大小,基坑平面形状及水泵能力,集水井每隔20~40m设置一个,其直径和宽度一般为0.6~0.8m,其深度随着挖土的加深而加深,要始终低于挖土面0.7~1m。
井壁可用竹、木等简易加固。
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集水井底应低于坑底1~2m,并铺设0.3m左右的碎石滤水层,以免抽水时将泥砂抽走,并防止集水井底的土被扰动。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方法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方法在开挖基坑(槽),或沟槽时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将不断流入坑内。
易造成边坡失稳、地基承载力下降等不利现象,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必须做好降水工作,使基坑(槽)开挖在干燥状态下进行。
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有集水井降水法和井点降水法两种。
一、集水井降水法集水井降水法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沿坑底周围或中央开挖有一定坡度的排水沟,每隔一定距离设一个集水井,地下水通过排水沟流入集水井中,然后用水泵抽走。
集水井降水法一般用于降水深度较小且土层为粗粒土层或黏性土。
(一)集水井及排水沟的设置坑底四周或中央的排水沟及集水井应设置在基础0.4 m以外、地下水流的上游。
根据基坑涌水量大小、基坑平面形状及水泵的抽水能力,每隔20~40 m设置一个集水井。
集冰井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0.6~0.8 m,集水井的深度随挖土加深而加深,要始终低于挖土晅0.7~1.0 m,井壁用竹、木等材料加固。
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集水井底应低于坑底1~2 m,并铺设0.3 m碎石滤水层,以免在抽水时将泥沙抽出,并防止坑底土被搅动。
(二)流砂的产生及防治开挖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且土质为细砂或粉砂时,采用集水井降水。
当挖至地下水位以下时,坑底下面的土会形成流动状态,随地下水涌入基坑,这种现象称为“流砂”现象。
发生流砂现象时,土边挖边冒,坑底土完全丧失承载能力,影响边坡的稳定,严重旳会造成边坡塌方及附近建筑物下沉、倾斜甚至倒塌。
流砂的产生与动水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在基坑开挖时,防治流砂的原则是“治流砂,必治水”。
主要途径有:第一,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第二,改变动水压力的方向使之向下;第三,截断地下水流。
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1.枯水期施工此方法主要是降低坑内外的水位差,减小动水压力,防止流砂。
2.水下挖土法此方法为不排水施工,使坑内外水压平衡,防止流砂。
3.采用井点降水法此方法使地下水渗流向下,使动水压力的方向也向下,增大土粒间的压力,有效地防止流砂的形成。
井点降水施工方案(详细版)
井点降水施工方案一、井点降水目的:降水目的之一:本工程建筑场地空旷,经正常的地层沉积地段验算是能够保证土坡稳定的,采取无支护的放坡开挖方式,然而为了保证开挖后的边坡稳定,因此必须对上部土层采取有效的降水措施。
降水目的之二:为了保证基坑挖土顺利进行,改善挖土条件和有效地保护基底土不被破坏性挠动,预防地下水涌入基坑和较严重的流砂阻碍;同时为混凝土垫层施工、基础梁(底板)的保质保量完成创造良好条件。
工艺确定:考虑到本工程各个单体基坑均较浅,为3.9米,(集水井、电梯井等局部最大加深处达4.8米),根据地区土层分部的特性,结合本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数据等,决定采用工艺较为成熟、简单,效果又比较好的一级轻型井点法对本工程实施降水。
二、施工流程:测放井点轴线灰线——挖井点沟槽——设置泵位、集水总管井点管定位——冲孔沉井点管——灌填砂石滤水层——井点管与集水总管连接——泵、管连接安装——试抽观察——正常抽水——观测记录降水深度及效果——拔管、撤泵。
三、准备工作:目前施工用水电接入到现场,办公及住宿用房已解决。
我们的降水设备及人力资源已就绪,已编制了较详细的施工方案,接到通知随时即可进场施工。
四、井点管、集水总管的设置整个轻型井点系统由井点管(含滤管)、连接管、集水总管和抽水设备组成。
1、井点管(含滤管):本工程所采用的井点管为钢管,长度6米,管内直径d=42毫米。
管底部为滤管,长度l=0.8米,管壁上钻有直径12毫米的孔呈梅花形布置,为防止滤孔淤塞,管壁外包两层市购塑料密目滤网,网外围用8#铁丝螺旋型缠绕保护,管底用木塞封堵。
2、连接管、集水总管:连接管采用塑料透明管制成,直径同井点管,集水总管采用直径75毫米的硬质塑料管,每隔1.2~1.4米留设变径三通,以便与联接管连接。
为了充分利用泵的抽水能力,集水总管安装尽量接近地下水位线,并沿抽水水流方向留0.25~0.5%的上仰坡度,在确定井点管数量时,基坑四角部位适当加密。
基础工程降水的方法
基础工程降水的方法
基础工程降水是指在基础工程施工中,为了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基础工程降水方法:
1. 明沟排水法:在基坑或沟槽周围开挖明沟,通过明沟将地下水引流至集水井或蓄水池,再利用水泵将水抽出。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浅、水量较小的情况。
2. 井点降水法:在基坑或沟槽周围埋设井点管,通过井点管将地下水抽吸至地面。
井点降水法可以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深井井点等形式,具体选择哪种形式取决于地下水位、土层特性等因素。
3. 管井降水法:在基坑或沟槽内部或周围打设管井,通过管井将地下水抽吸至地面。
管井降水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深、水量较大的情况。
4. 真空降水法:通过真空泵在井点管或管井内形成负压,使地下水在大气压和负压的作用下被抽吸至地面。
5. 电渗降水法:在基础工程施工区域的土层中插入金属电极,并通以直流电,利用电场作用将地下水驱至阴极附近,再通过井点或管井将水抽出。
降水与排水
降水与排水(二)降水与排水施工降水一般分为明排水法和井点降水法两大类。
明排水法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在基坑底设置集水井,并沿基坑底面四周或中央开挖排水沟,因水沟采用一定的坡度,水向集水井里流入,再用水泵抽走。
明排水法由于设备简单、排水方便而被广泛采用,但当涌水量过大或易出流砂时,就不宜采用而采用井点降水法。
井点降水法一般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和深井井点等。
其选择取决于土的渗透系数和降低水位的深度。
1. 轻型井点:其构造即沿基坑四周以一定间距埋入直径较细的井点管至地下蓄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通过弯联管与总管相连接,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点管内不断抽出,使原有的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底面以下。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抽水,直至基础施工完毕并开始回填土为止。
轻型井点的构造组成包括管路系统与抽水设备两部分,管路系统主要有井点管、滤管、弯联管和集水总管组成,抽水设备有真空泵、离心泵和水气分离器组成。
轻型井点适用于土的渗透系数在0.1~50m/d,降水深度一级轻型井点为3~6 m。
轻型井点的平面布置可采用单排布置、双排布置和环形布置的方式。
单排布置适用于基坑宽度小于6 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5 m的情况,双排布置适用于基坑宽度大于6 m,且土质不良的情况。
环形布置则适用于大面积基坑。
轻型井点系统的施工,主要包括施工准备、井点系统的安装与使用。
井点系统的安装顺序为:挖井点沟槽、铺设集水总管、冲孔、沉设井点管、灌填砂滤料、弯联管将井点管与集水总管连接、安装抽水设备、试抽。
2. 喷射井点与轻型井点一样,也是沿基坑四周以一定间距埋入直径较细的井点管至地下蓄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通过弯联管与总管相连接,利用高压水形成的真空将地下水抽出。
主要由喷射井管、高压水泵和管路系统组成。
喷射井管是由内管与外管组成的双层环管组成,喷射井管内管下端有喷射扬水器与滤管相连。
借助于喷射扬水器和高压水的作用,可以进行深基坑的降水。
工程施工降水方式
工程施工降水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或基坑开挖深度较大,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需要采取措施将地下水位降至工程开挖面以下的一种施工技术。
工程施工降水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集水井降水法集水井降水法是利用井点管将地下水汇集到集水井中,然后通过水泵将水排出。
该方法适用于基坑较小、水位较高的情况。
集水井降水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成本较低;缺点是降水效果受井点布局和井点数量的限制,且在地下水流量较大时,需要增加井点数量以达到良好的降水效果。
二、深井降水法深井降水法是通过钻机钻孔至地下含水层,然后安装深井泵进行抽水。
深井降水法的优点是降水效果好、降水深度大、不受井点布局的限制;缺点是设备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维护成本较高。
三、电渗井点降水法电渗井点降水法是通过井点管通电,利用电渗作用将地下水汇集到井点管中,然后通过水泵将水排出。
该方法适用于土体渗透性较差的情况。
电渗井点降水法的优点是降水效果较好、适用于多种土质;缺点是设备复杂、施工难度较大、能耗较高。
四、管井降水法管井降水法是在基坑周围钻孔,然后安装管井泵进行抽水。
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流量较大、土体渗透性较好的情况。
管井降水法的优点是降水效果好、降水深度大、设备投资较低;缺点是施工难度较大、维护成本较高。
五、明沟排水法明沟排水法是通过在基坑周围挖掘明沟,使地下水汇集到明沟中,然后通过水泵将水排出。
该方法适用于基坑面积较大的情况。
明沟排水法的优点是施工简单、成本较低;缺点是降水效果受沟槽布局和沟槽深度的限制。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降水的方式有多种,具体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基坑开挖深度、施工进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降水方式。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降水方案,确保降水效果满足施工要求。
土方工程施工排水方式
一、明沟排水明沟排水是土方工程施工中最常用的排水方式。
其原理是在基坑四周或施工场地内设置排水沟,使积水汇集到排水沟中,然后通过排水沟排出施工现场。
明沟排水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廉、易于维护等优点。
具体操作如下:1. 在基坑四周或施工场地内设置排水沟,沟底坡度一般为0.5%-1%。
2.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排水沟的长度、宽度、深度和间距。
3. 在排水沟两侧设置排水沟盖板,防止杂物进入排水沟。
4. 在排水沟出口处设置排水口,将积水排至施工现场外的排水设施。
二、集水井排水当土方工程区域内地下水位较高,明沟排水难以满足要求时,可设置集水井进行排水。
集水井的设置如下:1. 在基坑四周或施工场地内设置集水井,井口直径一般为0.6-1.0m,井深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 在集水井周围设置排水沟,使积水汇集到集水井中。
3. 使用潜水泵将集水井内的积水排出施工现场。
三、井点降水井点降水是在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设置井点,降低地下水位,使土壤保持干燥状态。
井点降水分为轻型井点和深井点两种:1. 轻型井点降水: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浅、渗透性较差的土层。
在施工现场设置一系列井点,通过井点管将地下水排出。
2. 深井点降水: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深、渗透性较好的土层。
在施工现场设置深井,通过井点管将地下水排出。
四、排水板排水排水板是一种新型土方工程施工排水材料,具有良好的排水、隔水、隔根等功能。
在土方工程施工中,将排水板铺设在基坑底部或施工场地内,使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排水板排出。
总之,土方工程施工排水方式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进行选择和调整。
在施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排水效果,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单排布置:适用于基坑(槽)宽度小于6米, 且降水深度不超过5米的情况;
b)双排布置:适用于基坑(槽)宽度大于6米或 地质不良的情况;
c)环形布置:适用于大面积基坑; d)U形布置:适用于考虑土方机械进出场方便。
(2)高程布置: 井点管的埋置深度h(不包括滤管),可按下式计
抢挖法;打板桩法;水下挖土法;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地下连续墙法。
(1)抢挖法,即抛大石块法, 坑底抛大石块,增加土的压重,以平衡动水压力,
(2)打板桩,将板桩沿基坑周围打入不透水层,起到截住水流的作用; 或者打入坑地面一定深度,增大水的渗流路径,减小动水压力 (3)水下挖土,即不排水施工,坑内外水压平衡,不产生水头差。
算。
式中: -----井点管埋置面至坑底部的距离(m); -----降低后的地下水位线至基坑 中心底面的距离,安全储备 高度,一般为0.5~1m; -----水力坡度,环形井点为1/10, 单排井点为1/4; -----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 (m)。
施工技术
井点管埋深H≥H1+h+iL,还应考虑井点管一般露出地面 0.2m左右,且必须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滤管必须埋在透水层 内。水泵轴心标高宜与总管平行或略低于总管。总管应具 有0.25%-0.5%坡度。各段总管与滤管最好分别设在同一水 平面,不宜高低悬殊。
(4)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改变水流方向,加大土颗粒间的 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流砂的形成。
(5)地下连续墙,沿基坑的周围先浇筑一道钢筋混泥土的 地下连续墙,从而起到承重、截水和防流砂的作用。
(6)枯水期施工,枯水期地下水位低,基坑内外水位差小 ,动水压力也小。
施工技术
②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即井点降水法。就是在基坑开挖 前,在基坑周围埋设一定数量的井点管,利用抽水设备从 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坑底以下,直至基础工程施工 完毕为止。
(4)管井井点及深井泵 若出水量很大,可沿基坑每隔20-50米设置
一个管井,每个管井单独使用一台水泵抽水。
若不仅抽水量大, 降水深度也较大,那么 采用特制的深井泵
井点适用范围及选用
解决工程问题时,应先判断是否需要降水,如果 需要则优先选用集水坑降水,集水坑降水不适用时 (如可能产生流砂现象)采用井点降水。
轻型井点理论可降水深度10.3m,但因考虑设备水头损 失,实际降水深度不超过6m。
施工技术
(3)计算 完备的轻型井点设计内容,除包括平面设计和高程设 计外,尚应确定井点的数量/间距。 轻型井点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井点系统涌水量Q、单 根井点管的最大出水量q及井点管数量与间距确定。 1)井点的类型
根据水有无压力及水井底部是否接触不透水层,可以 将水井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水井的Q(涌水量)的求解 方法各不相同。
原因:由内因和外因组成。 内因即土壤的性质,外因,即地下水及其产生动水压力 的大小、方向。 动水压力:水在土中渗流时对土体的作用力。大小与水 头差成正比,与渗流路径成反比;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
施工技术
2.易产生流沙的土 主要有:土颗粒组成中粘粒含量小于10%,粉粒含量大于75%;土
的不均匀系数小于5;土的天然空隙比大于0.75;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 30%。 3.管涌现象
当基坑坑底位于不透水土层内,而不透水土层下面为承压蓄水层, 坑底不透水土层的覆盖厚度的重量小于承压水的顶托力时,基坑底部即 可能产生涌冒现象。
4.流砂的防治办法: 防治流砂总的原则是“治砂必治水”。因为是否出现流砂现象的重
要条件是动水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其途径有三:一是减小或平衡动水压 力;二是截住地下水流;三是改变动水压力的方向。具体措施主要有:
施工技术
流砂
细颗粒,均匀颗粒,松散的饱和土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 土颗粒失去自重,处于悬浮状态,土体失去承载能力,随 水一起流动,涌入基坑,这种现象称为流砂现象。
危害:发生流砂现象后,土完全失去承载力,工人难 以立足,施工条件恶化;土边挖边冒,难以达到设计深度; 引起塌方,使附近建筑物下沉、倾斜,甚至倒塌。
①集水井降水法就是在开挖基坑时,沿坑底周围或中央开挖
排水沟,在沟底设置集水井,使坑内的水流向集水井,然后用水 泵抽走。
排水沟横截面不小于0.5x0.5,纵向坡度宜为0.1%-0.2%; 根据地下水量的大小,基坑的平面形状及水泵的能力,集水 井每隔20-40m设置一个,其直径和宽度一般为0.6-0.8m,其深 度随着挖土的加深而加深。始终低于挖土面0.7-1.0m,当基坑挖 至设计标高后,集水井底应低于坑底1-2m,并铺设0.3m左右的 碎石滤水层,以免抽水时将泥沙抽走,并防治集水井底的土被扰 动。井壁可用竹、木等进行简易加固。
施工技术
1—承压完整井;2—承压非完整井;3—无压完整井;4—无压非完整井
施工技术
(2)Q(涌水量)的计算:按水井理论进行计算。
① 无压完整井
② 无压非完整井 按下表取用,当查得的数值大于实际含水层厚度时,取实际
含水层厚度。
(3)确定井点管数量及间距 ① 单根井点管的出水量
q 65dl3 K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轻型井点降水
(1)降水设备:由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 (2)布置和计算
A平面布置 B高程布置 C计算 (3)施工及注意事项
(1)降水设备:由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
1)管路系统分为:滤管、井点管、弯联管、集中总 管;
2)抽水设备分为:真空泵、离心泵、水气分离器。
(2)平面布置: 轻型井点的平面布置可采用单排布置、双排布置、
② 井点管最少数量
n 1.1 Q q
③ 井点管最大间距
D L n
施工要点
井点管间距不宜过小,否则彼此干扰大,出水量会显著 减少;在基坑周围四角和靠近地下水流方向一边的井点管应 适当加密;当采用多级井点排水时,下一级井点管间距应较 上一级的小,实际采用的井距还应与集水总管上端接头的间 距相适应(0.8、1.2、1.6、2.0m)。
特点:降水效果好,从根本上避免了流砂现象的发生, 但施工技术复杂,成本较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
井点类别主要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 管井井点及深井泵等。
(1)轻型井点:最普通常用的井点,可分为一级、两 级、多级轻型井点。
(2)喷射井点
(3)电渗井点
井点管作负极,打入金属管作正极,通直流 电,土颗粒自负极流向正极流动,地下水自正极 向负极移动而被集中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