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型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研究
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的思考

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的思考作者:邹彩娟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7期摘要: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有利于推进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主要通过创新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机制和优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环境几条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兴旺发达的源泉,是经济社会的内驱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教育必须适应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一、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的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生人数较多,创新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大多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自信心不足,严重制约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时代,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求新求异意识突出,社会交往能力也比较强,这些特点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的时代背景在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二战”结束后,就十分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在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西方高等学校传统的教育思想片面强调知识传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新时代的国内背景下,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要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第43卷第1期Vot.43No.1荷泽学院学报Joumat of Hece University2021年2月Feb.2021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素养提升对策研究张晓艳(菏泽学院政法学院,山东菏泽274015)摘要: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型人才持续提升创新素养。
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但部分高校由于创新资源匮乏、创新渠道不畅等问题致使部分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中存在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等问题。
高校应积极转变创新素养教育理念,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教学理念,整合跨学科课程资源,拓宽创新培养渠道,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素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出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素养;教育理念;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03(2021)01-0070-0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10高校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把创新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贯穿高素质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素养,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意义创新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最深刻、最具价值和竞争力的素质,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和必备品格,因此,应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的重点。
(一)创新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是基于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关键能力、个人修养、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统一,是人在面对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性表现,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可塑性、创新性和复杂性[2]o世界不同国家和组织在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框架时都把创新素养放在了重要位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核心素养视为基础教育的“DNA”和人才培养的“指针”,认为素养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智力,是创造力和责任心于一体的一种能力,其具有价值性、迁移性、民主性特征[3]o欧盟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知识社会中自我实现、社会融入,以及就业所需要的素养,其中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以宿州学院为例

业的良好氛围.学校推行创业“三式”培训,实施分
层施教模式,即一年级撒网式培训;二年级重点式
培训:三四年级精英式培训.学校将创新教育与创
业教育联系起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 9
位 CEFE 培训师,4 位 KAB 讲师,3 位 SYB 讲师,4
位经过教育部培训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6 位经过
省人社厅培训的创业模拟培训师,聘请 30 多位校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60X(2012)09- 0192- 03
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主要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创业培训为抓手,以第二课 堂为补充,以撰写创业计划大赛计划书为检验和评 价的平台建设.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创业 教育顶层设计体系.学校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 的体现和落脚点,以培养“工程性、技术性、生产性、 应用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引领创业教育, 明确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养“三创”精神提升就 业竞争力的创业教育思路.我校充分认识到创业教 育必须贯穿在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过 程中,创业教育只有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入 手,方能有效发挥作用.学校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了全面修订,尤其是加强了实习环节的建设, 增加暑期小学期用于实践实训教学,将第二课堂素 质拓展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 6 个必修 学分,学生创业实践可以认证素质学分,逐步使创 新创业教育贯穿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 建立人人参与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宿州学院创业工作模式Fra bibliotek三大平台
十大载体
第一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培训
创业文化节
创业学院(筹建)
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精选五篇)

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摘要: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人才的竞争成为竞争的焦点。
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并把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结构的完善与提高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从整体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虽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种种缺陷。
如何克服这些缺陷,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本文结合学生工作的实际,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所在学校(云南财经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此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竞争综合素质培养途径大学生能力引言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它的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作为智力资本要素的高等教育 ,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就必须培养出具有更为全面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素质是指以大脑为核心的人的身心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综合水平。
“全面”是指身心的整体,“和谐”是指结构的协调,“主动”是指对自身活动的自我调控[1]。
人的素质要求本身是综合性的和多目标的,是对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生活态度、情感倾向和思维方式等的综合衡量和全面要求。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处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型阶段的高等教育,应切实转变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加强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本科教育,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实施创造教育模式的课程改革;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把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由培养知识、技术型的专才更新为智能、创新型的通才;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将高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等八个方面阐述了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途径,强调了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性.[3]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临的一贡重大战略任务。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就要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担负我国各级各类高级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就应当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前言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历史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呢?所谓创新素质就是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等基本素质。
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应是: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切忌好高骛远,勿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或是学习上怕吃苦,不愿刻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所学知识的广度,掌握本专业知识和相近专业知识的联系。
创新型法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研究

创新型法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研究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法律系在校学生总数急剧增加。
到20__ 年底,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设立法律专业的院(系) 有340 多家,法学专业本科在校学生大约为25 万人。
目前,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经近400 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 万人。
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在20__ 年时为82.23 % ,但在20__ 年时就下降至77. 14 %。
20__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 万人,比20__ 年增加58 万人,增幅达20.71 % ,就业形势进一步趋紧。
当前,绝大多数的法科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均十分严峻,学生一次就业签约率创历史最低,许多学生被迫走上了考研之路。
我们认为,对法学教育的精英化性质认识不清,而由此导致的法学专业扩招,是当前法科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本文即是对培养精英化的法学本科生作的一次探索。
一、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学本科生的意义(一) 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及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和完善,高等教育的买方市场将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否则将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和压力,甚至危及到招生规模,造成毕业生“学非所用”、就业难的局面。
法学本科教育的方向应当是:为改革中的和改革后的中国培养有现代意识的、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合格律师,同时注意为法律高级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类创造的知识和技术。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质和量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突出的薄弱环节。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指标体系构建

2019年第11期导督促作用,又要从高校内部出发,将校内评价整改与打造持续循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最终打造一个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掌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的现实情况,评估人才培养质量。
这样的优化过程就不再是一次性优化,而是每完成一次循环就解决一部分问题,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然在循环过程当中也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新问题,这就要步入到新一轮循环当中,通过持续改进的双循环反馈机制,让人才培养工作螺旋上升,健全人才培育目标。
在对管理类人才进行实际培养的过程中,摒弃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要把培育具备创造力的人才作为重要目标,让人才的通识知识和综合技能得到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要求。
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当中,要充分把握行业对于管理类人才的实际需要,改进人才培育模式,突出学科的专业建设优势,在人才培育规格方面实现充分对接,增加人才的竞争力。
2.3产教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向,让将在校学习与参与企业实践进行有效整合,能够将学校与企业方面的优势资源与有效信息进行沟通共享,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享信息与资源优势互补是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有效方法。
校企合作共建的策略能够利用好现要起深度融合培育人才当中累积的系列经验,构建链接诸多合作院校的协同网络;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引进行业先进技术手段和设施设备,助推高校专业和行业前沿的同步对接;为确保校企师资联合培育人才目标的达成,要将企业教育团队和大量的项目资源引入高校。
3结语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焦点在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而非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所以,在评估学习成果上,不适合采用期末考试卷面的形式,而应用多元与梯次的评价标准。
对于某一门课程,对已完成的学习成果,在不同时间做自评与教师评价,并对比设定的学习成果,找差距。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 , 培养大 学生 的创新创业素质
围绕 创 新 创 业 型 人 才 的 培 养 , 校 坚 我 持 创 新 教 育 的 实 践 取 向和 创 业 教 育 的 创新 取 向 , 视 创 新 教 育 与 创 业 教 育 的 融 会 贯 重 通 , 成 了 “ 堂 教 学 ~ 创 新 实 践一 项 目训 形 课 练 一 企 业 孵化 ” 系统 化 、 进 式 的 创新 创 的 递 业 教 育 体 系 , 步解 决 了理 工 科 大 学 “ 初 创业 教 育缺位 ” “ 业教 育脱离 知识创 新” 、 创 和 “ 业 教 育 缺 乏 系 统 性 ” 问 题 。 校 也 是 创 等 我 上海开设“ 业学” 创 专业 、 办 “ 开 创业 班 ” 探 、 索 和 实践 创 业 教 育 的 试 点 院校 之 一 。 2. 与专 业人 才培 养相 结合 。 1 完善 创新 创业 教 育 第 一 课堂 教 学 体 系 创新 创业 教 育 要 想 成 功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 须 与专 业 人才 培 养 相 结 合 , 造 具 有 必 打 “ 质 ” 础的创新创业 平台。 这个平 台 物 基 在 上各学 科专业首先根 据 自己的学科特点 , 依 托 学 科 专 业 优 势 , 实 实 施 具 有 学 科 特 扎 色 的 创 新 创 业 教 育模 式 , 励 学 生 在 掌 握 鼓 必要 的基础知识 与专业知识 的基础上 , 运 用所 学专业知识进 行创新 创业实践活动 , 使其在 实践能力 、 新 意识 、 业精神 、 创 创 合 作 态 度 与 管 理 素 质 等 方 面 有 所 强 化 。 校 学 借 助 大 平 台 建设 形 成 了 “ 色 +特长 ” “ 特 、 专 业 +专 长 ” 的特 色化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养学 培 生 的 专 业 创 新 创 业 能 力 和 可 持续 发 展hn O I novaton d O『 gy n i Her d al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

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现象 , 坚定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具有十
分重 要 的意义 。
3 .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 需要 。高校是社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 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 对每个能够进入高校的学子来说 也 是接受 新思 想 、 学 会新 知识 、 掌握 新科 技 的重要 阶段 。 因 此, 高校首先要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渗透在思想教育活动中 , 这样才能在“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
生观 和价 值观 , 以正确 的世 界 观 、 人 生观 和 价值 观来 提 升 、
、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水平 。第三, 教师要关心 学生德 、 智、 体、 美的全 面发展 ,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 唯 物主义的观点 、 方法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爱 国主 义、 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 ,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 引导他 们养成 良好的道德规 范, 树立正确 的利益观 、 道德观和人
的要求 , 更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最后 , 从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入手 , 不断提高党员 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以党员的先进性和高尚的人格力 量来影响和带动校园风气 ,从而达 到高校精神环境的提 高 ,从环境的作用上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
展。
二、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 目标要求 1 .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使思想道德教育体现 以 人为本的作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 目标。马 克思主义指 出 “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 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 为: 人有 自然属性 , 但人的 自然属性不能作为人的本质属 性, 因为人与社会是相联系而存在的。 社会是人的社会 , 没 【 教 Nhomakorabea创新 】
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括 : 想道德素质 、 务素质 、 体素质 、 思 业 身 心 理 素 质 、 化 素 质 五 个 方 面 , 就 是 高 文 这 校 普 遍认 同 的 素 质 教育 模 式 。要 求 学 生 在知识结 构上 . 培养学 生的 “ 井 型” 由 深 改 变 为 厚 基 础 、 口径 的 “ 字塔 型 ” 在 宽 金 : 能力上 , 求学生具备多种能力 , 要 即表 达
新 素质 。高 校 应 该 把综 合素 质 的评 价 纳 入 教师 人 才 的 评 价 体 系 .在 引进 人 才 时
不 能 只看 学 历 和 科 研成 果 ,而 是 要 进 行 全 面评 价 ,多 引 进 那 些 具 有 丰 富 的社 会 阅 历 和实 践 工 作 经 历 的 复合 性 全 面性 人
才 。 是 加 强学 校 与 社 会 的合 作 。 分 利 三 充 用社 会 资 稼 提 高 教 师 素 质 。要 提 高 教 师 的 素 质 同样 应 该 是 开 放 性 的 .不 能局 限
于 学 校 内部 .而 应 该 多 把 教 师送 入 社 会 机 构 。让 他 们 在 实 践 工 作 岗 位上 提 升 自 身 的综 合 素 质 。 4 充 分 发 挥 校 园 功 能 , 强 文 化 建 . 加 设。 文化 建 设 就 是要 在 一 定 人类 群 体 中 . 发 展 或建 设 一 种 比较 理 想 的 生 活状 态 或 生 活方 式 。 为 了形 成 这 种 生 活 状 态或 方 式 , 要 构 建 相 应 的 价 值理 念 . 需 以及 为 实 现 这 种 理 念所 需 要 的各 种 条 件 。 校 园文 化 能 潜移 默化 地 熏 陶 、 染 大 学 师 生 . 感 在 塑造思想 、 陶冶 情 操 、 化 心 灵 、 展 个 净 发 性 、促 进 大学 生全 面发 展 和 推 动 校 园精 神 形 成 等 方 面起 着 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 因 此 .校 园 文化 建 设 是 新 形 势 下加 强大 学
浅论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教育文档

浅论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一、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人才学研究认为,杰出科学家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25- 45岁之间。
美国一位学者在1935年对605位发明家作了考察,得出发明家的最佳创新年龄是25-29岁。
经统计,1901-1979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30岁以下占了39.7%。
发明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最佳年龄并不是成果的同义词,它要比这些数据早得多。
由于科研活动涉及面较大,因而对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创造心理学认为,发表论文(包括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
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大都以发表论文表达出来。
因此,提倡和开展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实行大学生参加科研的制度,无疑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环。
(二)有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要求研究者不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和鉴别力,还要求具有大胆创新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敢于承认错误等优秀品质。
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优秀的品质,获取广博知识.以更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的科学活动是他个性的明显的自我表现,是对生活自立的追求。
他活动的动机是与他对待更好学习的活动动机相符合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的具有创造个性的大学生有如下个性特征:目标明确、大胆勇敢、独立性强、思想活跃、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且又集中、有选择地交往等。
可见,积极有效地参加科研创造活动,能使大学生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信念、理想等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这又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特别是一些前人未涉及到的领域的研究工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探索需要经历若干次失败经过否定之否定,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收稿时间]2020-06-10[作者简介]哈伊莎(1980-),女,天津人,教育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要]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很多高校积极开展了创新创业活动。
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顺应时代趋势、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许多不足,在课程目标定位、内容设置和顶层设计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文章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对其建设和改进策略进行了一定研究,以期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协同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7-0179-03University Education自国务院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建设举措以来,各行各业都加快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创新改革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高校作为培养素质人才的基地,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贡献。
进行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
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脚步,建立起更多与创新创业课程发展目标相配套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机制和课程规划、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为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习提供完备的课程服务。
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也为高校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许多高校建设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提供了许多有效的经验,但是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急需进一步研究及解决。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一)国家层面国家综合实力是展现大国风采,谋求更高的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主要是以我国的科研实力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已经逐渐转化,我国的发展基点逐渐转向科技创新,必须构建起相应的创新创业体制。
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研究

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研究作者:昝宏洋杨勇刘华旭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在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容,探索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方法与措施,实践表明,该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力导向当前的新经济以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创新产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为经济的增长点。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应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要。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自1999年举办首届“挑战杯”开始,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大众视野。
国家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相关的政策制度,教育部门、企业等举办的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的覆盖面和参与力度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创新性技术、专利成果逐步迈向商业市场。
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教材的出版了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问题:(一)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营造不足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加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偏重国家政策、相关法规等理论内容,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不足,忽视创新教育氛围营造,缺乏创新实践环境。
学生受制于学习环境、资金、知识结构、社会背景等条件制约,很少进行创新创业尝试,主观参与意识不强。
(二)创新创业教学效果不佳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趋于形式化,并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核心课程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形式采取讲座形式开展,加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覆盖面不广,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无法与专业教育融合、渗透,教学效果不佳。
(三)创新创业缺乏专职师资队伍目前,一般高校并没有专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普遍由专业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由于自身大多没有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背景和创业经验,在创业指导能力严重不足。
大学生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研究

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 键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的 关 提高 、 科学认识能力 、 实践动手能力及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 而创新 教育在培养 学生 以上 能力 中有着不 可替代 的作用 。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 能力的养成需要 高校的创新教
科学知识和技术相互 交叉 、相互渗透 ,各种交叉性学 科 、 缘性学科如雨后春 笋, 边 茁壮成长 。要使 自己在这种形 式面前不落后 ,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整体性教 育和各种科学 技术间的渗透教育。在这种教育中 , 要注意几个方面之 间的
息 为基础 。信息代表着新的能量 、 新的知识 和新 的技术 , 获 得了有效 的信息 , 就获得 了发 明创造 的灵感 。信息教育着重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 的能力 ,培养学生 掌握 高科
技 的信息分析手段和高效率 的信息 处理方式 ,从 而在 未来 信息社会竞争 中占有优势地位 。 34 自学 教 育 . 自学 教育 的任务是要教会学 生如何 进行 自我有效 的学 习, 让学生做学 习的主人 , 而不是传 统的被灌输者 。学 生应 该掌 握 自学方法和 自学技巧 , 如果一味按照 老师的讲授 , 学 生的思维模式就会 受到限制 。 这样 就毫无创新 可言 , 自我学 习教育应该改变现状 , 把更多 fn 间和精力 留给学生 , l ' "l J 使学 生具有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 的思维方式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 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指导服务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成功概率相对较低。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 目标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具体目标包括:
5、加强与社会:积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争取更多的 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内容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业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为 了更好地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 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现状和 策略进行浅析。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 建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设置 不够科学、合理。一些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论 证,导致课程设置不够全面、深入。
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创业教育需要有一支具备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教师 队伍。然而,目前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这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课程体系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使学生能够系统 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灵活调整课程设置, 以保持课程体系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三、课程体系的构成
1、理论课程。包括创新思维、创业理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法规 等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校应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形式,营 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 协作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2015 年第9 期No.9,2015 (总第291 期)EDUCATION EXPLORATION Serial No.29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尚大军(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西安 710048)摘要: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着概念不清、内涵不明、课程体系不完善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通过梳理发展历程、探索概念内涵,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模型,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时间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模型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5)09-0086-05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概述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兴起于美国。
1947 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开设了一门《新创企业管理》课程,这被看作是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首次出现。
目前,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学术和理论体系,其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也比较健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也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清华大学于1998 年主办的全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
此后,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以及地方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前者简称为“大挑”,后者简称“小挑”)将中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向高潮。
目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收稿日期:2015-07-19基金项目:西安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y1304);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FZ001)作者简介:尚大军(1981-),男,湖北十堰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研究。
大学生创新教育新机制研究

大学生创新教育新机制研究徐新华(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摘要:在高校进行创新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
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新机制,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建立新型教育模式。
通过观念创新、标准创新、体制创新、教学创新、实践创新和环境创新等逐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机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力推进.均离不开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离不开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有力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能否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成为能否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文41=、社会等方面持续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在党和政府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
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创新教育,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诉求之一。
高校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上实行创新,最终在全面的教育创新中建立起创新教育的新机制。
1.观念创新。
高校教师和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积极树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要以十七大报告精神为指导,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创新素质的重要性,从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入手,将创新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将求新与求真相结合,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断创新的思想。
高校教师还要增强创新思维素质,深入研究并掌握高等教育的规律,积极地引导教育创新的方向。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doc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作者:陈耀辉游金辉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5期[摘要]文章论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背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公民科学素质的要求,分析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影响,认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大学生科学素质[作者简介]陈耀辉(1961- ),女,四川武胜人,川北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游金辉(1964- ),男,四川仁寿人,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教学与临床核医学诊治。
(四川南充 637007)[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09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医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CJS09-079)[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181-02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背景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全民科学素质的要求(一)我国与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差距国际学术界所称的创新型国家就是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国家。
衡量创新型国家的四大指标是:(1)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创新型国家大于2%;非创新型国家小于2%。
(2)创新能力指数。
创新型国家超过25,非创新型国家小于20。
(3)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
创新型国家高于70%,非创新型国家小于40%。
(4)对外技术依存度。
创新型国家低于30%,非创新型国家高于50%。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约有30个,包括瑞典、德国、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等。
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05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34%,低于世界平均1.6%和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