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审美价值类型-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合集下载

第十讲 审美价值类型

第十讲 审美价值类型

美学 课件
滑稽



滑稽感是一种喜感。 滑稽的对象具有反常的特征,如错误、丑 陋、笨拙。 滑稽的事物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 构成滑稽的一个条件,是人的幻想。错误、 丑、笨拙想要装成正确、美、灵巧的时候 才是滑稽的。比如‚一个鸡蛋的家当‛。 滑稽的价值载体主要是艺术,如古代的滑 稽戏,现代的相声和幽默小品,美术中的 漫画,新媒体艺术中的flash。
戏拟的戏拟
马奈:草地上 的晚餐
达芬奇版
杜尚版
达利版
美学 课件
荒诞感


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 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 荒诞艺术的价值在于给生活在荒诞 中的人们以反抗荒诞的勇气和力量。
美学 课件



《二十四诗品》典雅条: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 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雅:指一种审美趣味,包含雅正、 高雅、文雅三层含义。
美学 课件
审美价值类型

审美价值类型是对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 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价值事实的分类 。
(不同对象满足不同审美需要提供不同的身份感)


对审美价值分类的依据是价值载体和主体 感受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产生的基础— —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历史 性关系。 历史上的审美价值类型可分为优美、崇高、 悲情、滑稽、荒诞等。


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 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 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 面而不觉者。女子一有媚态,三四 分姿色,便可抵过五六分。……是 知选貌选姿,总不如选态一着之为 要。态自天生,非可强造,强造之 态,不能饰美,止能愈增其陋。

浅谈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审美价值追求

浅谈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审美价值追求

决方案。在《 审美教育书简》 中他认 为 :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 “
义的最终理想。马克思早就提 出了按照“ 美的规律” 来塑造“ 具有
人 的本 质的 这 种 全 部 丰富性 的人 ”“ 有 丰 富 的 、全 面 而 深 刻 的 、具
感觉的人” 等思想 , 可以说 马克思 主义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的学说
时期就有一批“ 智者 ” 创办学 园, 讲授知识与技 艺 , 们主张把修 他 辞、 语法 、 几何 、 天文与文学 、 音乐 、 体育等结合起来。古希腊 时期 的柏拉 图就强调 为了培养城邦保卫者勇敢 与镇定 的晶质, 就要 以 美育的方式来锻造其强健的体 魄和高尚的心灵 ,既充满激情 , 更
的 增 加 向 强调 “ ” 质 的提 升 进 一 步 转 化 和 深 化 。
【 关键 词 1人 的全 面 发 展 审 美理 念 审 美 意 蕴
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针对全球化 的

种事业 的教育工作 、 还是作为一种职业 的教学活动, 其本身都
大背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根本 性的要求 , 就是要造就 德 、 、 、 智 体
理 性 的 对 立 观 念 所 造 成 的 人 性 的 分 裂 , 出 了 “ 美 教 育 ” 解 提 审 的
基本性质与历史价值 。 审美教育尽管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悠久的
传统 , 纵观历史 , 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行为虽然也很
丰富, 但由于封建时代 “ 依附性” 的等级体制以及 随着近代工业文 明而兴盛的强制性的 工具理性的影响 , 工具论教育观长期 以来仍
占据着主要地位 , 人被视为手段来看待 , 被视为工具来打造 , 这使 得丰富多彩 、 极具个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类似于 厂计件的批量 1 : 生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 这种工具论的教育观念 日渐式微 , 而 强调入的全面发展的“ 以人为本 ” 的美育论教育观将逐渐拥有更 大的话语主导权。 因此 , 审美教育的理念和审美化的教学活动 , 无 疑对现代社会人的内在心性的培养及社会平等和谐的外在秩序 的建构都具有重要价值。 必然“ 促成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中文系第一章: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美学课简介一、课程定位:“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当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课内学时48课时,学习时间为16周,3学分。

二、主要内容对美学学科的介绍与说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活动的独立的整体探讨,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类型、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美的哲学探讨,从而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形成全面剖析。

三、教学目的: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

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

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美学”是一门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以讲授为主。

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经典文献要做较为深入的阅读和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讲授中突出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适当地安排审美鉴赏实践,如观摩影像,举行文艺作品研讨会,在审美实践中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

第二节美学与文艺理论课程群一、何为课程群:在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称之为一类课程群。

审美活动目价值和手段价值

审美活动目价值和手段价值

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摘要由于“目的性需要和手段性需要是哲学上最普遍和最基础的划分”,“目的和手段是两种最普遍的价值”,审美活动的最普遍和最基础的价值类型可以被认为是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

对审美活动的价值在这一维度上的划分,属于按照主体人的尺度对价值进行的划分,其意义在于进一步理解不同的审美活动在人存在和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同的性质和地位,进而把握什么样的审美活动更有价值,有效地实现审美活动的价值从工具到达本体。

关键词审美活动目的价值手段价值一、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目的是需要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是主体活动的内部规定性。

在价值哲学上,客体满足主体活动的目的性需要所形成的价值即目的价值。

以此为据,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指的是审美活动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以人为目的所形成的价值,是审美活动具有的与人类的本质规定性与发展相目的一致的意义。

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内在追求。

承认审美活动具有目的价值,其前提是承认人的完整的本性和发展的能力和需求,承认审美活动与人的本性与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因此,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是本体意义上对于人的价值。

审美活动的目的价值具体地表现在审美活动给人带来的与其本性、存在方式和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的后果:首先,审美活动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活动的高级形式,而反过来看,审美在产生以后,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人自身,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

人的活动是人能够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人作为人的一切都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正是通过人的对象化的活动,使人在创造对象的同时也发现、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有美感的产生。

而动物是不可能有对象化的活动的,因此审美是构成人类本质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获得感官、心理、精神上愉快的享受。

审美活动可以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不同的层次,而每个不同层次带给人的美感是不一样的。

第三,在审美活动中,真、善、美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与和谐,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发展,人在审美活动中可以达到自由的状态。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1. 引言1.1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审美取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通过审美取向,学生可以在音乐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进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审美取向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在音乐教育中不仅学会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欣赏音乐的内在美和表现形式。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对于指导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审美取向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艺术修养和才华的音乐人才。

2. 正文2.1 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能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学习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增强与他人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能力。

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和释放。

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情感沟通能力和审美情趣,音乐教学可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高校音乐教学应该注重审美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成为有高度审美素养的艺术人才。

2.2 高校音乐教学的特点高校音乐教学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专业化。

高校音乐教学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音乐理论、音乐技巧、音乐历史、音乐欣赏等多个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例如声乐、器乐、作曲、音乐教育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高校音乐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高校音乐教学更加注重专业化和细化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师资队伍的支持,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深入了解音乐领域的各个方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和独特技艺。

高校音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音乐事业中能够有所作为。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学理论教程第⼋章⽂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章⽂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节艺术真实认识与艺术真实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艺术概括认识与艺术真实⽂学作为认识活动⽂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审美相统⼀的形象体系作品“真实性”的品格:历史理性“真”是⽂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巴尔扎克论真实、别林斯基论真实巴尔扎克论真实“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别林斯基论真实“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越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实切⽽不可分割。

”——别林斯基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与⽣活真实不同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诗艺性内蕴的真实何谓内蕴的真实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和表现社会⽣活内蕴的层次真相事理层历史⽂化层哲学意味层⽂本赏析礁⽯⼀个浪,⼀个浪⽆休⽌地扑过来每⼀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上像⼑砍过的⼀样但它依然站在那⾥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假定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活的内蕴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现实形象融会,如《西游记》、《变形记》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现实型作品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假定与“真”: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西游记》、《变形记》唐僧(现实形象)与孙悟空、猪⼋戒以及神仙、妖魔(⾮现实形象)的结合《变形记》主⼈公格⾥⾼⾥变成甲壳⾍(⾮现实形象)与周围其他⼈(现实形象)的结合《雷⾬》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个⼈物之间的⽭盾纠葛发⽣在两个场合(周家客厅与鲁家住宅)及⼀昼夜之内,冲突集中⽽强烈。

《牡丹亭》《牡丹亭》中杜丽娘“梦⽽死”、“死⽽⽣”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情节,由于情感真挚,⼈们就会从⼼理倾向上忽略其他⽽“以假为真”。

审美价值类型

审美价值类型

第八章审美价值类型审美价值类型是对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价值事实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价值载体和主体感受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产生的基础──审美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历史性关系。

传统的审美价值基本上可以划分为美、悲、喜三大类型,这三类审美价值的价值载体以及对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具有不同的特征,代表了各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优美、壮美、崇高、悲剧、悲情、滑稽、喜剧等次一级的类型,都是从属于三大类型的更具体的类型。

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审美活动的展开,审美价值类型在现代已经有了新的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审美价值类型,其中最突出的是荒诞。

第一节美“美”是最基本的审美价值类型,从发生学或历时性上看,它们是最早实现的一种审美价值。

“美” 主要的特征在于:第一,美的价值载体一般是体现着完善与和谐的直观形象,包括形式结构上的和谐及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第二,美的直观形象体现出与主体审美理想的适合。

这类直观形象向主体展开时,主体的内在心理结构、情感运动很容易与之发生同构共鸣,因为它与人的审美理想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美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于区分“美”与其他的审美价值类型。

优美与壮美同属于“美”这一审美价值类型,它们的根本特征是一致的。

但它们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因此“美”这一审美价值类型才又被分为优美与壮美两种。

1.优美从价值载体来看,凡能使人感到优美的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的特点。

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纤巧、精致、幽静、淡雅、素静、轻盈等来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中把优美称为阴柔之美。

优美的对象使人产生优美感。

优美感一般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

优美感的心理特征,表现出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和谐。

优美是人对自身生命、力量的静态直观。

优美的和谐、平静、松弛、舒畅使人感到纯净的愉快和美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迷人的魅力,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美。

2.壮美与优美对象的特点相反,壮美的对象是巨大、急疾、刚强的。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_余虹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_余虹
人们常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审美主义的时代, 然而, 有关 / 审美主义0 我们究竟知道多少? 这等于问: 有关 / 当代生活的本质0 我们知道什么? 审美主义源于有关生存与艺术的思考, 因 此它首先是一种生存论和艺术论; 其次, 审美主义也是在特定历史境域中突显、建构并获得具 体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力量, 这个历史境域即所谓的 / 现代0, 因此, 它又是一种 / 现代论0。在 / 生存0、/ 艺术0 与 / 现代0 的三维关联中, 考察审美主义的类型是本文的任务。在此, 我将审 美主义揭示为有关生存与艺术的形而上构想及有关现代的诊断与救治方案, 它的表现形态是各 种理论论述、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 它的主要类型有感性审美主义、游戏审美主义和神性审美 主义。各种审美主义的关联是其精神价值的本源, 但这种关联已遭到了致命的破坏。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
余虹
长期以来, 审美主义一直是一个 核心概 念, 但对它 的界定 却比较 笼统, 缺 乏具 体的规 定性 和 严格的学理性。其实, 在 / 生存0、/ 艺术0 与 / 现代0 的 三维关 联中, 区分并 考察 审美主 义的 类 型, 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审美主 义是有 关生存 与艺术 的形而 上构想, 是 有关 现代的 诊断 与 救治的方案。审美主义的表现形态 是各种 理论论 述、艺术实 践与生 活实践。审 美主 义的主 要类 型 有感性审美主义、游戏审美主义和 神性审 美主义, 各 种审美 主义的 关联是 其精神 价值 的本源, 这 种关联在消费主义的时代已遭到致命的破坏。
感性审美主义虽然在所有的艺术活动中都有其苗头, 但作为一种完备自足的意识形态却是 在文艺复兴以后建立起来的, 因此, 与现代性的关联是我们论述艺术审美主义的基本语境。艺 术审美主义明确地立足于感性主义而反神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就其反神性主义而言, 艺术审 美主义是现代性确立自己的一种方式, 即世俗化的一种方式, 这在 5十日谈6、 5巨人传6 以及 文艺复兴那些充满肉欲气息的绘画雕塑作品中有触目惊心的表现, 而所有以撒旦式的肉欲狂欢 来渎神的现代艺术也都是艺术审美主义的表达。艺术审美美主义既反传统又反现代, 因为理性主义既是传统社会的基础之一, 更是现 代社会的基础。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要求也愈加高涨。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亟待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而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念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审美取向方面。

审美取向是指人们在音乐艺术创作、欣赏和教育中对审美活动的方向和态度。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与其价值分析如下:1.创造性和进步性的审美取向高校音乐教学应秉承创造性和进步性的审美取向,树立鼓励学生创新和发掘自身才能的审美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在音乐创作、表演和演奏方面有所突破和突显。

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不断推动音乐艺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2.自由和开放的审美取向高校音乐教学应当具有自由和开放的审美取向,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和视野。

教育者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花样和对音乐的喜好,并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音乐欣赏和认知能力,不仅能欣赏西方古典音乐,还要学会欣赏世界各国音乐、古今中外的不同类型音乐。

要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资源,加强与国外艺术院校的交流和合作,丰富高校音乐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国际化素养。

3.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审美取向高校音乐教育应当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我,同时承担起对社会及同胞们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者应该让学生了解音乐在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文化信念的不断跃升,融入音乐创作和传播中。

高校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单纯的音乐艺术教育,而要使学生在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关注社会、反映时代,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

1.提高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文化品味和人文情操。

音乐是一种艺术创造形式,涵盖了各种文化形态,拥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通过高校音乐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对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不仅使音乐成为人生的重要一部分,还使学生具备了更广阔的人生视野和更深的人文修养。

审美范畴湘版音乐鉴赏教材的分类优美与壮美崇高

审美范畴湘版音乐鉴赏教材的分类优美与壮美崇高

流行音乐定义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9卷,2023]
流行音乐是一种广泛利用于日常话语中旳术 语,一般是指那类被以为比艺术音乐价值低、少 复杂,因而更轻易被大量缺乏音乐教育旳听众而 非精英所接受旳音乐。
但是,这是最难精拟定义旳术语之一,原因 是历史、文化、分类界线模糊及语义歧异。定义 流行音乐一般旳措施是分析其普及规模,传播情 况尤其与大众媒介旳联络,以及接受它旳特定旳 社会群体,如青年学生、蓝领阶层等。
通感旳生理根据
感官集合信息处理机制 感官怎样“听见颜色、尝到形状”,体验到两种或更多种感觉混合在 一起;大脑神经如视知觉听觉神经交叉。当光线从一种物体反射 到眼睛里旳颜色感受器球体时,神经信号就会从视网膜传到大脑 后端旳枕叶部位,在此部位颜色图像被进一步处理,形成诸如颜 色、动作、形状、深度等简朴旳特征。接着这些独立旳特征再次 被分布到大脑颞叶和顶叶里旳几种区域里,例如颜色特征旳信号 就被送到顶叶旳纺锭状“脑回”旳V4区,接着再被送到涉及一小块 叫做TPO大脑皮层旳颜色中心,TPO是颞叶、顶叶和枕叶旳结合 处,是来自听觉、视觉、触觉信息旳集合处,这些更高层旳区域 负责颜色处理更复杂层面旳程序。
整体感知-诗意、意象与美; 与文本对话-主体介入; 迈尔旳“动力性体验”风格反应与
寻觅意义旳实际操作; 音乐智力与聆听-必需永远超出学生自己能够表
演或作曲旳广度、复杂性和多样性) 《音乐感知教学——新思维校本教材》
音乐叙事
什么是叙事?就是论述事情(叙+事) 即经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 时间、空间旳事件。
故事片《卧虎藏龙》《夜宴》(谭盾)《天地英雄》([印]拉赫曼)《太行山上》(叶小纲)《霸王别 姬》(赵季平)《红河谷》(金复载)《剪发师》(奚其明)《东京审判》(安栋)

第六讲 审美价值类型

第六讲 审美价值类型
缜密
洗炼,如秋之逸气;
含蓄,如冬之肃穆。
司 空 图 二 十 四 诗 品
进一步分下去……
西方的审美类型理论
卢 梭 画 古希腊:悲剧和喜剧 近代:从艺术角度,巴洛克,罗 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 实主义,自然主义 爱迪生:美,伟大,新奇 布拉德雷:小巧、秀雅、优美、 巨大、崇高
画康 定 斯 基
柏克和康德:美,崇高,
崇高
悲剧是走 向崇高的 死,崇高 却是在崇 高中走向 生
自 由 领 导 人 民 前 进
崇高的感 受是:极 度的痛感 到极度的 快感
埃 及 神 像 崇高与壮美 在外形上相 同,内容上 不同,与人 同一、现实生活中 对象是人尚未把握的对象,与人的心理 内容和感官知觉产生矛盾冲突。 壮美的对象是人所把握了的对象。 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 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的展示
1美是最重要 的审美对象 2美的特性 3优美与壮美
二 美(优美、壮美、典雅)
4典雅
从审美发生学看, 最初的,从审美意义完 全可以称为审美对象的 是美。 在审美意识业已建 构的基础上,人们用审 美方式去观照不美的、 丑的、凶恶的对象时, 悲的对象和喜的对象才 成为审美对象。 美的特性: 1美具有一切审美对象 都有的形象可感性 。 2是事物的正常尺度 。 3是正常中的优秀者 。 4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 度,与人有由历史实 践活动而来的内在同 一性 。

审美类型的逻辑源起 中国美学的审美类型
西方美学的审美类型
中国的审美类型理论
二分:阳刚与阴柔
三分:神、逸、妙
四分1:雅、理、实、• 丽 四分2:春 、夏、秋、冬 八分:典雅、远奥、精约、 显附、繁缛、壮丽、新奇、 轻靡 还有十二分(词品),二 十四分(诗、画、书、琴 等),三十六分(文品), 一百零八分(书格)

教育的审美价值

教育的审美价值

教育的审美价值一、本文概述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分析审美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将从审美教育的定义入手,阐述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的同义词,它更广泛地涉及到个体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培养出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情感、认知和道德发展的影响。

审美体验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提高其情感表达和调节能力。

同时,审美教育也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

审美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通过美的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章将讨论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审美教。

这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培训以及学校环境等多方面的考量。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本文将全面剖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强调审美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审美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推动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探讨教育的审美价值时,深入理解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至关重要。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欣赏、自然观察、人文体验等多种途径,培养个体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旨在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人格修养,促进情感健康与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不仅包含对美学知识的传播与学习,更强调内在的情感陶冶和心灵启迪,以及借助美的形式和内容来深化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

感性素质培养:审美教育首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感性素质,引导他们学会敏锐地捕捉事物的形式美、色彩美、音韵美及意境美等,从而丰富和细腻个人的情感世界。

论人性自由的审美价值

论人性自由的审美价值

125Βιβλιοθήκη — —人的本质与意义的反思 , 代性的自我反思 — 席勒和康德则 “ ” “ ” “ , 后弗洛伊德 以 游戏冲动 和 自由游戏 发展了 人性自由 ” “精神分析学 ” “人性自由 ” 的 使得西方 学进一步获得了心理学 “唯意志 ” “生命生存本质 叔本华与尼采的 论则把人类 的解释 , ” 。 “ 与真实 推向了理性的终极对立面 西方 人性自由 ” 观点认 为, 人类存在的本质与终极价值在于人类自然本性的原发性 即人类情感 、 欲望与意志的自生自发活动 ( 弗洛姆语 ) , 活动 , 。 其本质就是自由 只有意志“给了它一把指明自己存在的钥 匙, 使它领会了自己的本质 、 自己的行为 、 自己的活动的意义 , ⑥ 。 向它指明了这一切的内在结构 ” 西方的“自 由 ” 思 想 始 终 存 在 着“人 性 自 由 ” 与“存 在 自 由” 两种不同言说方式 , 把人类自由自觉生命本质的人性自由 与西方近代理性自然法所确立的天赋自然权利的 价值范畴 , 存在自由价值范畴相提并论 , 也就是把两种不同言说方式的 “自由 ” “自 自由价值混同于同一个符号化的 概念语词 , 以此种 “自由 ” , 由” 来代替彼种 也就产生了中国 20 世纪末以来接受 与阐述西方自由主义的诸多似是而非 、 莫明其妙的论争话题 , “自由主义 ” 诸如中国有没有 的传统话语资源 ? 儒家文化与西 方自由主义有没有对接的可能 ? 陷入了西方自由主义言说的 学理含混与意图谬见之中 。 二 存在自由与人性自由的统一与矛盾
人性自由唤醒的是人类天禀的高尚质朴与生命质感 , 强 始终保留超越物质 调基于自然人性的全部丰富情感与个性 、 权利生存而体现人性内在放逐与超越所带来的愉悦与享受 , 从而使人生获得精神与灵魂的升华而非物质 ( 功利 ) 的满足或 因而它是人性自由的而非存在自由的 , 是美学 者权利的占有 , 。“获得这种自由的方法 , 自由主义的而非权利自由主义的 是 自我的实现 , 是发挥自由的个性 …… 我们相信 , 单靠思想行为 还必须靠着实现人的整个人格 , 靠积极地表 是不能实现自我 , ⑩ ” 现人的情感与心智潜能 , 才能实现自我 。 启蒙运动或者理性 为蒙昧状态的人类带来的知性启蒙就是 , 天国的神圣与遥远 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 并非世俗的人生可以触摸和感受的 , 寄托和彼岸理想也并非理性启蒙的人类精神信仰的实质 , 于 — —从这种信 是, 现代人类的神圣信仰被蒙上了另一层光芒 — 呈现出人性真实对世俗 仰的虚无主义之中透出人性的灵光 , 虚妄的反抗 , 以 求 得 生 命 的 质 朴 与 沉 淀, 来彰显人性本真的 “皈依 ” 而赋予生命的自由与价值 。 这种质朴与沉淀依靠打破 世俗的逻辑而获得对平庸 、 琐碎与物欲的超脱 , 它不再是一种 而只是一种真实的生命 ; 它也不再是一种盲 消极的彼岸寄托 , 而仅是一种单纯宁静的人性 。 它已经背 目愚昧的神圣信仰 , 离了天国神圣的原始盲目 , 甚至可以说与原始的神圣信仰无 关, 而仅仅表现为一种自我本真人性的自由释放 , 从而以一种 信仰的形式赋予自我生命生存的自由人性之美 。 正如尼采在 《悲剧的诞生 》 中所指出来的那样 , 通常作为人的功能的理性 , 已失去人性而变为抽象的概念 同时 , 与之相对的具体的直接 性在技术上已变得更适合于那些世故的人隐藏其原始的野性 的意愿 , 于是 , 情感的自发性显露出诱人的光芒 , 以便成为更 “ ” 自然的人而不是统治一切的 观念与法则 的机械 。 由人性自由充实与丰富的情感个性 , 呈现出人类内在的 、 自由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 , 以自由的心境表达人生原初的 旨趣 , 形成能动能静 、 能实能虚的生命质感与美感 , 即陶渊明 “心远 ” , 的 境界 , 或者席勒的“活的形象 ” 这样 , 人性自由就表 — —精神自由 。“人在赋予物质以 现为一种审美理想与情趣 — 形式的情况下 , 而且只要人赋予形式 , 物质的作用就侵害不了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是指高校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价值追求和目标。

审美取向对于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涉及到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审美取向应具有以下价值分析:审美取向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高校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意识,激发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浓厚兴趣。

只有学生对音乐艺术充满热情和兴趣,才能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创作,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审美取向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高校音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通过学习音乐的基本理论和艺术技巧,以及对经典作品的欣赏和研究,可以使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培养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评价能力。

审美取向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高校音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直接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妙和魅力。

审美取向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校音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音乐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音乐技能的培养、音乐创作的能力等。

只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才能够创造出更具艺术性和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为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审美价值——教育管理的最高价值

审美价值——教育管理的最高价值

V0. 8 NO. 12 6
D c e . 2 o 0 6
审美 价值 —— 教 育学院,浙江 宁波 35 1 ) 12 1
摘要 : 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教 育管理 的两大基本价值 ; 每一种基本价值里又分别 包含 了物质 价值 和精 神价值 ; 精神 价值 主要 体现为真、 、 , 善 美 美是真与善统一并超越的主体 自由的最 高价值 。在 美的境界里 教 育管理 的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 实现 了整合统 一。教 育管理的 美( 美价值 ) 审 是教 育管理的最 高价 值 。
它 引 导教 育 管 理 的人 本 价值 和社 会 价值 的 统 一 实现 。
关键 词 : 育管理 ; 教 价值 ;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 :4 G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67 20 )6— 0 3— 5 10 0 2 (0 6 0 0 0 0
教 育管理 的价 值 主要有 哪些 , 教育 管理 审美价 值在 教育 管理价 值结 构 中居 于何 种地 位 ?
质 —— 精神 综合 价值 ; 是按 照价值 关 系的客体 承担 者 来 划分 , 为 物 的价 值 、 神 现象 的 价值 和 二 分 精
人的价值 ; 三是按照价值关系的成果来划分 , 分为真 、 、 善 美。这里, 李德顺先生把真善美看作是价 值实现的理想境界和最高成果。
收 稿 日期 :06— 5— 5 20 0 2 基金项 目: 浙江省教育厅 20 0 5年度项 目“ 审美化教育管理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阶段性成果( 0 57 6 。 2o 11 ) 作者简介 : 孙玉丽 (9 6一) 女 , 16 , 河南南 阳人 , 宁波大学教育学 院副教授 , 教育学博士。
谓‘ ’ 善 的问题 , 审美 价值 就是 所谓 ‘ ’ 问题 。三 种 价值 的统 一 , 美 的 也就 是 通 常所 说 的 真 、 、 的 善 美 统一 。 … ㈣ , 真 善美 的统一 , 志着 主体与 客体 的完 整全 面 的统一 。 只有 达 到 了这 种 统一 , ” 而“ 标 主 体 才真 正 以一 种全 面 的方式 , 也就 是 说 , 为一 个 完 整 的人 , 作 占有 自己 的全 面 的本 质 。 …‘ 显而 ” 瑚’ 易见 , 连科 先生 把 真善美 的统一 看 成是人 的全 面 自由解 放 , 李 是人 发 展 的一 种 理 想境 界 。 同时 , 他 又强调 “自由是人 的最 高价值 ”1啪)“ L( ,人们创 造 巨大 的 、 富 的物 质价值 和精 神 文化 价 值 , 充 分 J 丰 并

第九章现实的审美活动 -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第九章现实的审美活动 -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第九章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具体的、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是主体的审美能力具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审美价值真正实现的过程。

现实的审美活动作为一种个体活动,由于主体的审美追求不同、审美能力不同及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必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而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审美心理活动也必然具有依次展开的各个阶段。

一般说来,审美心理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段、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

在这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因而各阶段的整体状态与特征也不同。

第一节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在人们真正进入审美活动之前,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审美态度的形成。

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美感的态度”,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

1.审美态度的作用当你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即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

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这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

2.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

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

3.审美注意的特点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其集中点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

审美注意必定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上的渴求。

审美期望是积极的、富有活力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其全部感觉“占有”对象的期望。

4.审美态度的完全形成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的事物都退居为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清晰地呈现在充满着情感渴望的主体之前。

主体本身亦已排除了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心理意识专一、凝神而又积极地投向了客体,把客体变成自己观照的对象。

此时此刻,主体的审美态度完全形成,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真正建立。

所谓审美态度,是以摆脱日常功利意识产生审美注意为标志的、充满着情感渴求和期望的、强烈地追求对象的感性形式的态度。

审美态度的形成是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审美活动的准备阶段的完成。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
艺术的多元发展,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价值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审美取向是一个广
泛的概念,在音乐教学中,它指的是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
以及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那么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具体有哪些价值
呢?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品位。

审美态度是指对美
的态度和情感,而审美品位则是指对美的鉴别和评价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
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和丰富的审美
品位。

老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评价,
让他们形成独立的审美观点和态度。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每个人的审美取向
都是受到个人经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独特的和多样的。

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接触
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受到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和个性成长。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创作和表演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和个性特点,从而促进自己的个性成长。

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感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审美态度和丰富的审美品位,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综合
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我们应该重视高校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努力实
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个性、有责任感的音乐人才做出贡献。

从教育角度谈艺术审美价值评价

从教育角度谈艺术审美价值评价

从教育的角度谈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各种潜能素质充分发挥和个性丰富完美的人,而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全面发展人的必要素养。

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这一目标,离不开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教育需求,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审美价值的客观性什么是审美?审美是对具体事物和美术作品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力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艺术的审美价值,有一定的客观性。

在进行鉴赏活动时,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等因素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的差异和不同的价值标准。

在对同一事物的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有不同的感受。

举个例子,一个悲伤的人,不会感觉到喜庆热烈的形式有任何愉快。

相反的是,人心情好了,在阴雨连绵的天气心情也是愉悦的。

再比如,西方人很难去真正欣赏和理解中国的山水画,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他多么博学,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的形式之美。

所以,欣赏者需事先了解一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一下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意境,才能产生符合审美价值观的、客观的评价。

二、艺术的审美感知和评价带有功利特点审美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这不同的角度中就有个对事物与自己功利关系的态度问题。

提出“心理距离”说的布洛举了一个例子:海上遇雾,从功利的角度看,它耽误了行程,心情只能是很糟糕的,但是如若换成审美的眼光,则太不一样。

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海上的大雾,首先不要去考虑它对行程有何妨碍,只把它当作风景来欣赏,这样,你就会感到那海上的大雾其实是很美的,这时,你的心情就不是糟糕的而是愉快的了。

所以,艺术的审美感知和评价是受社会功利所影响的。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

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

三、艺术欣赏中的评价(作品内容与形式)艺术形象以个性与共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为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审美价值类型审美价值类型是对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价值事实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价值载体和主体感受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产生的基础──审美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历史性关系。

传统的审美价值基本上可以划分为美、悲、喜三大类型,这三类审美价值的价值载体以及对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具有不同的特征,代表了各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优美、壮美、崇高、悲剧、悲情、滑稽、喜剧等次一级的类型,都是从属于三大类型的更具体的类型。

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审美活动的展开,审美价值类型在现代已经有了新的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审美价值类型,其中最突出的是荒诞。

第一节美“美”是最基本的审美价值类型,从发生学或历时性上看,它们是最早实现的一种审美价值。

“美” 主要的特征在于:第一,美的价值载体一般是体现着完善与和谐的直观形象,包括形式结构上的和谐及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第二,美的直观形象体现出与主体审美理想的适合。

这类直观形象向主体展开时,主体的内在心理结构、情感运动很容易与之发生同构共鸣,因为它与人的审美理想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美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于区分“美”与其他的审美价值类型。

优美与壮美同属于“美”这一审美价值类型,它们的根本特征是一致的。

但它们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因此“美”这一审美价值类型才又被分为优美与壮美两种。

1.优美从价值载体来看,凡能使人感到优美的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的特点。

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纤巧、精致、幽静、淡雅、素静、轻盈等来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中把优美称为阴柔之美。

优美的对象使人产生优美感。

优美感一般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

优美感的心理特征,表现出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和谐。

优美是人对自身生命、力量的静态直观。

优美的和谐、平静、松弛、舒畅使人感到纯净的愉快和美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迷人的魅力,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美。

2.壮美与优美对象的特点相反,壮美的对象是巨大、急疾、刚强的。

壮美的事物常常用雄壮、壮阔、深厚、豪放、粗犷、巨大、坚实、挺拔等等来形容。

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称壮美为阳刚之美。

壮美的对象使人产生壮美感。

壮美感一般具有刺激、痛快、豪放、舒畅的心理特征。

壮美也是人在对象性的审美活动中对自身生命和力量的静态直观。

显现为壮美的事物带有形式上的巨大威力,那是主体与客体相斗争,相对抗的痕迹,但客体已是被征服的对象,征服的过程已经消失在结果中,成为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对象,即“为人”的对象。

形式上的巨大威力激发的是人的豪情,引起的是精神上的畅快。

3、典雅随着人类进入漫长的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美的分类中出现了以等级为界限的类型。

凡是与统治阶级的思想相一致的并显示着统治阶级的理想的对象被称为“雅”。

先秦时在士大夫中就盛行对艺术的“中和”要求,所谓“中和”,就是折衷两端,不偏不倚,以中为正,阴阳相济;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这些都符合“仁”与“中庸”的要求,也被称为“雅”、“和”。

进入封建社会后,这种审美要求则进一步成为时代的审美风尚,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特有的民族审美标准之一。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了雅与俗的区分。

古希腊很早就区分了美容术与化妆术。

美容术指梳妆艺术(珠宝、衣服、发型)、卫生保健、保护的医学技术。

化妆则指虚伪与过度的粉饰。

在希腊神话中,有两种女性的美,一种是典雅的以阿弗洛狄忒为代表的美,一种则是以潘多拉为代表的妖艳的美。

所以,雅即典雅或高雅,是一种基于阶级等级的分类,它先属于贵族,在中国,后来又有属于文人的淡雅,总之是与平民百姓的眼中的美有区别的。

因此,雅必然与优美、壮美有相通之处,但又具有特殊性,雅突出的是等级与文化气。

典雅的本义是高雅,即高贵精致,符合上流社会的审美理想。

在西方,古典芭蕾是高雅的。

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动作要求规范化,尤其注意稳定性和外开性。

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园林是典雅的。

这是一种几何形园林。

其特点是讲究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花草树林都修剪得方方正正。

欧洲的宫廷文艺也是高雅的,在文学、绘画与戏剧中,都是描写和塑造理想的人物与生活,特别是以高贵的帝王、贵妇人与宫廷娱乐方式为题材,叙事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明晰。

在中国,儒家把“雅” 明确地规定为“正”。

《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集解》中引孔安国说:“雅言,正言也。

”引郑玄说:“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

”《毛诗序》说:“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所以,“雅”的价值载体必须符合儒家正道。

雅乐是指合于古乐的正声,其歌词典雅纯正,乐曲中正平和,与来自民间的变化复杂、情感激越的郑声相对。

文学中的典雅,多指文辞严整、语出经典,依循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的文章。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分文章基本风格为八种,首列“典雅”。

其对“典雅”的解释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

”高雅的对象使人产生高雅感。

高雅感一般具有高贵、精致、富丽、合规矩、庄严、气派等感觉。

“雅” 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唐宋时期。

随着禅宗思想的创立和盛行,其崇尚淡泊、闲适的人生风格普遍为文人士大夫接受。

“雅”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那就是文士所欣赏的淡雅。

淡雅,即清新脱俗,淡泊平和,以远离尘俗,淡忘名利为特征。

唐代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典雅》篇云:“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淡雅最典型地体现在唐宋士大夫的城市园林艺术之中。

这种园林一般面积不大,但一石一水、一草一木、一隅一角,无不有着精心创造的景观,处处显现出主人的学问与修养。

淡雅的对象使人产生的是淡雅感。

淡雅感一般具有平和、恬淡、安静、素静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悲悲”是与“美”有显著区别的审美价值类型。

作为审美价值类型的“悲”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惨、悲哀,而是能让人“以悲为美”,即获得审美愉快的悲。

“悲”作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主要特征:第一,悲的价值载体一般是主客体冲突、斗争的艰苦过程,主要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存在。

第二,悲的直观过程呈现给审美主体的现实往往是艰难困苦、曲折不幸,是悲的主体被压制、被摧残、被毁灭,是与审美主体的理想相背的图景。

但悲的主体必然从精神上表现出对客体的征服或超越,表现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与肯定,从而抽象地展现出理想的前景,使审美主体通过理性的领悟达到超越,获得审美愉快。

悲情、悲剧、崇高都属于“悲”这一审美价值类型,它们的根本特征是相似的。

当然它们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

1.悲情悲情指人的一种忧郁、悲伤、痛苦的情怀,这种情怀产生于人与一种无形的自然力量或自己认同的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

悲情的主体有着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但强大的客体作为一种客观力量总是打击与扼杀这种理想,造成痛苦、忧郁与悲伤。

悲情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生失意。

人生失意蕴含的是人与自然、历史的矛盾,以及个体的有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的矛盾。

造成悲情的客体力量是主体无法抗拒的,它们或是无形、无限的宇宙时空,或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命运,或是主体自身并不认为是敌对的甚至是忠诚的对象。

这些客体力量虽然与主体对立,但是主体却不能与之形成抗争、拚搏的关系,只能接受这种痛苦,在理解中达到超越。

悲情的价值载体只能是艺术作品。

因为现实中的因人生失意引起的悲是强烈的痛感,是忧郁与悲伤,这不是美。

“以悲为美”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需要把握与理解,只有理解才能超越。

悲情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对悲情的感受会使审美主体获得一种审美价值或美感。

悲情不能激起我们面对壮美事物的那一番壮丽,却有着面对优美事物的那一种韵味。

悲情感是柔性的、韧性的、哲学的、超越的感受,在轻轻的叹息、独自的感伤中升华为人生意义与宇宙真谛的获得,抚慰着人的心灵,给人带来柔性的审美愉快。

悲情以其对不可抗拒的对象的超越,让人能“以悲为美”。

2.悲剧悲剧这种审美价值类型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的兴盛为基础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对希腊悲剧中的优秀作品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悲剧的本质:“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 ,从而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悲剧理论。

他把辩证的矛盾冲突学说引进悲剧理论研究,提出悲剧的本质是两种社会义务、两种现实的伦理力量的冲突,由于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代表的普遍力量,又都有片面性,于是在冲突中同归于尽,造成悲剧的结局。

在这个结局中,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矛盾得到调和,显示“永恒正义”的胜利。

恩格斯在1859年致拉萨尔的信中,从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进程中揭示了悲剧的客观社会根源与悲剧的本质。

他指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即“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的一方是正义的但弱小的一方,与之发生冲突的是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当它们发生冲突时,正义的要求不可能实现,总是要遭到挫折、失败、牺牲、毁灭,这样就构成了悲剧。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美的这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拚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要素。

悲剧的价值载体同样只能是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

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没有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

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快感,悲剧感的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的揭示。

正是人的伟大与崇高,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快,使人能“以悲为美”。

3.崇高崇高这个概念早在古罗马时就出现了,但真正把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应推18世纪的英国美学家博克。

他把崇高作为与美对立的审美范畴,从外在形式与内在心理情绪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了崇高的特点。

凡是能引起人的恐惧的东西,如晦暗与朦胧,空虚与孤独,黑夜与沉寂等,都是构成崇高的因素。

崇高的对象往往是无法驾驭的力量,具有庞大的体积,粗犷的形式,强硬的直线,坚实笨重的形式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