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意义范围与价值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摘要】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优势和益处、局限性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生态美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生态美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如如何平衡人类审美需求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
未来生态美学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围绕着跨学科合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性视野的拓展。
生态美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生态伦理与文化建构的理论研究,以推动人们形成更加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与价值观,其未来发展将在推动社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生态美学、利弊、未来发展、概念、特点、优势、益处、局限性、挑战、发展方向、重要性、前景、影响、思考、展望、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互补与共生关系。
生态美学旨在通过审美和情感体验,引导个体与自然的互动,促进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也存在着一些利弊及挑战。
生态美学的利益在于提升人类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个体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自然之美,进而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生态美学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生态美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规范。
生态美学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如何在现代都市化的环境中推广生态美学观念,如何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等。
2. 正文2.1 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美学是一门关于自然、人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美感,还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精神文化的涵盖范围
精神文化的涵盖范围
精神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人类的思想、信仰、价值观、道德观、艺术、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
具体来说,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与信仰:人类的思想和信仰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宗教、哲学、思想流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和思想基础,这些信仰和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价值观与道德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人们对善恶、美丑、是非的看法和评价,是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3. 艺术与美学:艺术和美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 科学与技术:科学和技术是精神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探索和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发明和创造的各种技术和工具。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5. 文学与语言:文学和语言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以及各种语言现象和表达方式。
这些文学和语言作品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传统,对人们的
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精神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人类的思想、信仰、价值观、道德观、艺术、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一、导论(一)美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谈美1.美是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理念(柏拉图)美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康德)2.“无论在哪个年代,人类都要在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只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有人生的智慧,美学与人生息息相关。
朱光潜: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
(二)美学的历史1.美学学科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使用,鲍氏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注意区分美学思维和美学学科。
虽然美学学科十八世纪才产生,但是人类的美学思维早在史前就逐渐开始并延续至今。
2.美学思维美学思维是欣赏、选择和创造美的感性思维能力。
从史前时期人类的一些审美活动(如山顶洞人把打磨得形状相近的珠子串在一起)可知,人类的美学思维源远流长。
3.西方美学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探讨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4.中国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释道●“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现代学科的美学●“中国美学”建设: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20世纪中国两次美学热潮50年代到60年代美学大讨论:美的本质(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是在物还是在心)80年代美学热:作为当时文化热的一部分,不仅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讨论问题比较分散。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1.若干观点:艺术:艺术只有作为审美形态才进入美学的研究范围,艺术系统中的非审美因素并非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意识美学对象的范围: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社会美自然环境中的审美:自然美艺术形态的审美:艺术美审美教育与修养:美育审美范畴:崇高、悲剧、喜剧、优美、丑(四)美学的学科特性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客体,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客体,人文科学研究主体性的人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具有哲学深层思维特性。
音乐美学-论音乐的功能与价值
论音乐的功能与价值一、音乐的功能1. 实用功能。
音乐被用于教化、宣传、教育、认识、宣泄等等目的时,具有各种实用功能。
中国自古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
这是孔子说的,又为后世沿袭儒家思想者所认同。
他们看到了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特殊性,并且认为音乐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这种特殊功用,希望利用它来“寓教于乐”,达到教化的目的。
后来,人对音乐的审美观念才逐渐上升为全社会关注的,与哲学、科学、神学等平行的艺术的重要范畴之一。
音乐被用于宣传,在近现代主要发生在与战争、政治、经济、社会福利等有关的活动中。
如战争歌曲、政治歌曲、广告音乐、企业歌曲、宣传环境保护的音乐等等。
这些用于宣传的音乐,往往由政治组织、经济集团或其他团体控制或操纵,并得到官方或专业传播媒体的支持。
在近代意义的普通学校教育中,音乐往往被用来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创作时,由于被关注的往往是偏向于技术性的形式而不是艺术性的神韵,所以在习作者模仿中的音乐具有“范本”的功能(也是一种认识性质的功能),但不是活的音乐的审美功能,虽然不排除对习作者一定程度的感性作用。
由于音乐创造者总是一定历史、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以音乐也总是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人的状况,尽管这种反映可能是间接的或曲折的。
这样,音乐就具有了认识功能;通过音乐,人们往往可以了解或认识它的原生文化环境或社会历史状况的某些东西,了解创造者的有关情况或认识创作动机。
抒发心中情思或宣泄内心积郁,历来被认为是音乐的专长。
在现实音乐生活中,许多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也都把音乐当作抒发或宣泄的手段或方式。
2. 艺术功能。
音乐被用于非实用性的思想情感的表现和审美目的时,具有艺术功能。
实用功能指向各种功利性目的,艺术功能则指向一种非功利性目的,即感性体验。
功利性活动指的是利用音乐达到艺术之外的目的的活动。
非功利的感性活动则指直接以音乐为精神消费对象的活动,其目的就在与听觉有关的感性体验本身。
音乐的艺术功能就是用有意义的声音的感性力量打动人心。
生活美学的商业价值和实际意义
1 绪论基于美学的探讨,西方的当代美学研究向生活的回归形成美学生活论的转向,美学生活论转向成为了美学领域新的研究关注点。
生活美学作为实用美学的一个分支,成为了国内外学者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国外一些美学研究者的生活化转向非常明显;国内从20世纪中期开始大量研究美的本质问题转向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加大对现实生活相关的现实性美学问题的探讨的关注,预示着美学研究生活化的转向,这是经济快速发展下提供的契机。
美学生活论转向代表着美学这个学科以及其所研究的研究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顺应时代的进化和不断完善的方向。
美学的出现并没有特别悠久的历史,其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具有延展性、多样性和前沿性。
美学的研究范围差不多可以延伸到与人相关的各个领域: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等方面。
经济快速发展下提供的契机,令当代美学的发展充满了创新精神,在对于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美学思想,新的技术手段,加强了大众消费的欲望。
生活美学可以说是传统美学的一种延伸,一种补充,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当前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纯物质的生活,而产生了更多精神方面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高的、更全面的现代的审美精神使得美与生活结合在了一起,美的现实基础是生活,所以生活美学的发展是美学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生活美学在这个时代的兴起正融合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美学在生活当中产生了多元化的应用。
2 生活美学2.1 生活关于生活,人是生活的核心,生活无法脱离人而单独存在,是人赋予环境,赋予事物的概念,马克思的实践观可以作为生活美学理论基础,“生活”是马克思解释的现实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总体,既包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活动;既包含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现实生活的过程。
”这里更多的表示物质实践和其它生活实践等的社会生活活动总和。
2.2 美学关于美学,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
论广播电视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意义
围绕 着 “ 广播 电视 影像 ” 这 一核 心 概 念 ,广
播 电视 美 学 的研 究 范 围至 少 应 该 包 括 以下 四个 方
面的 内容 :
息传播手段 ,即把现实生活 中的声 、光 、色转化
为 电子信 号进 行 发 射 和 接 收 ,再 将 接 收 到 的 电子 信号 还原 为 可 听 可 视 的声 音 和 图像 ,如 今 ,它们
厌其烦地播出的;有违法违规公然播 出虚假广告
的 ;也 有无视 受 众 接 受 心 理 ,对 受众 进 行 强 制 性
然而,在现有 的广播 电视学科体 系当中 ,对
于 广播 电视美 学 的研 究 依 然 处 于 一 种 十分 尬 的
境 地 。 目前 ,虽 然 出版 了一 些 关 于 电视 艺术 美 学
第 二 ,广播 电视 的生产 美 学 。它 所 探 讨 的是
似 的传播符号和语 言。它们都是采用 录音机 、摄 像 机将 现 实生 活 摄 录下 来 ,受 众 接 受 到 的 是 经过
选 择 和创 造性 组合 而成 的现 实 的影 像 。 因此 ,不 同于 纸媒 体 和绘 画 、雕 塑 等 艺术 作 品 ,它们 既具
题 ?我 们看 到 ,堂堂 央视 的 《 闻 联播 》 节 目一 新 播 到 “ 和 国家 领导 人 ” 视 察 地 方 的消 息 时 ,就 党 不断使 用诸 如 “ 亲切 关 怀 ” “ 寒 问 暖 ” 、 嘘 ,而 被 视察 的老百 姓则 “ 情 十分激 动 ” 决心 ” 如何 心 、“ 如何 等 明显 主 观 、虚伪 ,大 有 阿谀 奉 承 之 嫌 的词 句 ,令人 直起 鸡 皮 疙 瘩 。一 些新 闻直 播 和 访 谈 节
朱 卫 兵
( 东莞理工学院 文学院 ,广东东莞 530 ) 28 8
美学
一、旅游美学:是一门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的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学问。
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审美关系,而审美关系主要包括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旅游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美学基本原理。
一般认为,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审美教育学二、自然景观:指的是非人工创造的、天生的、具有审美特性和旅游吸引力的无机或有机的物象形态。
自然景观世界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地貌、水体、太空、植物和动物等,均在旅游者的自然审美视域之内三、岩石的象形之美:指的是岩石本身的形态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的高度相关性而形成的审美形态。
米芾的《渔阴公石谱》提出相石四法:“瘦、秀、透、皱”。
四、月亮之美:是一个群体化的审美形象,所象征的是一个民族或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情感和思绪。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新月妩媚灵秀: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圆月人见人爱: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残月愁丝萦绕: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太阳之美:与朝阳相对,夕阳西下时分的满天晚霞,也是非常诱人的景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州。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红”六、时令节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集中表现民俗风情之美的最佳机缘。
都市型的旅游节庆的文化外延分三类:1)民俗文化2)商业文化3)艺术文化。
七、社会风貌(狭义):指旅游从业人员乃至于当地居民的德行操守、社区文化活动状貌、社会建设成就以及流行时风等,这些方面按美学规律有机的组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令人赏心悦目形象特征的社会风貌美。
美学 社会美范围及其特征
社 会 美 的 范 围
社 会 美 的 特 征
社会美的内涵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美更同人类的社会实 践活动直接连在一起。同自然美、艺术美相比较,社 会美内涵广泛。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美又称生活美是存在社会生活领 域中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 活的美和人的美。
雷锋
尊老爱幼
社会美的范围
爱友社 情情会 生 活
凡是能够以恰当的形式显示人的健康向上的本质力 的都没有美的存在 车尔雪夫斯基说过,美的生活,是应当如此的生活 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东西 日常生活的美是很平常的美也是我们常常容易忽视 美
F:\作业\作业视频一滴奶的滴落看视频
社会美特征
社会实践密切联系 突出的社会功利性
总结
总之: 社会美就是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了解了社会美的范围特点也让 我们对社会美以及生活中的美有了 更深的体会。
•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社会美最初都明显的附丽于人的时间无用有害的事物本质 上是不能成为美的。善虽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 基础,和内容。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
速度滑冰 花样滑冰
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连
无论是生产劳动的美,阶级斗争的美, 科学技术的美,人与人之间的美,服 饰打扮得美,都是直接与当时社会生 活、生产条件、科学水平、社会制度、 时代风貌等等相关。
人的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的实践活动,也 是人们获得审美愉快的基本领域。
拾穗者
父 亲
既为劳动产品又是工具和人们观察自身本 质力量的审美对象。
远古时代
现代
阶级斗争
毛泽东——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 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的一种 伟大动力而发展。
美学的意义范围与价值
美学的意义范围与价值美学是研究艺术美、审美活动和美感经验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了什么是美、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美的意义等问题。
美学的意义范围和价值在个人、文化和社会层面都非常重要。
首先,美学对于个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审美活动可以提升个人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欣赏自然景观等,个体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触动,从而获得愉悦、满足和能量。
美的体验可以带给个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增强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增进对自我和他者的认知。
其次,美学对于文化而言也非常重要。
美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传承文化遗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标准和美的体验可能不同,因此通过研究美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美学也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
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通过研究美学,可以深入理解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与社会背景。
美学对于社会而言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美学可以激发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
艺术作品的创造涉及到形式、形象、结构、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审美选择和创新。
通过审美训练和艺术创作,可以提升个体和群体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美学的研究和实践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美学不仅关注艺术,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美。
通过美的呈现和营造,可以提升城市和社区的品质,改善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总结来说,美学的意义范围和价值是多维度的。
它对个人来说,可以提升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对文化来说,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对社会来说,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活环境。
美学研究和实践都可以为人们带来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更美好的社会环境。
因此,美学的意义不可忽视,应当被广泛地关注和发展。
美的创造
一、美的创造涵义美学的应用、意义、功能、目的,就在于自觉的美的创造。
而最大的美的创造是创造全身心健美的人!——老师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和谐地统一起人的所有精神能力,借此审美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个性——最高的审美价值——的重要手段。
——苏联美学家列.斯托洛维奇概念:美的创造:就是通过社会实践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特定的感性形态。
简言之:就是正向的形象化、符号化的创造活动。
二、美的创造条件1、物质基础——社会历史条件,人化自然。
2、审美意识条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
3、审美能力——力量、技巧。
贺新郎.读史一九六四年春毛泽东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硚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三、美的创造特点1、日常实践性(现实生活当中,正常人的参与。
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之一。
)2、本质对象化(鲜活的生命意识,健康的社会意识。
生命的创造与创造生命。
)3、美感符号性(转化形象与形式,愉悦情感,引发想象。
三化。
)4、积淀进步性(传承,推陈出新,发展升级。
符合人类的进步事业。
即美的正面积极倾向。
)四、美的创造范围1、物质生产活动及产品。
(世界一;经济基础,社会存在。
)2、精神生产活动及产品。
(世界二;意识形态。
)3、艺术生产活动及产品。
(世界三;艺术世界;文本。
)4、人的生产活动和建设塑造(人对自身丰富性和深刻性的本能追求。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朱光潜真正理解生活的人,不是熬过艰难去等待欢乐,而是在艰苦奋斗中创造欢乐,自得其乐。
欣赏小品《红高粱模特队》思考:小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美?注意农民们是如何理解创造美的。
欣赏歌曲《母亲》思考:歌曲朴实地创造了人们普遍经验的哪些美?五、美的创造规律:前提条件——A、对客体:把握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美学(1)
一、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它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对象也即是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二、为什么说美学是人文学科?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研究的审美对象始终与人的生存实践、人的生活活动、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呈现在审美活动中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是不一样的,它的目标不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揭示人生的理想、命运、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它体现为感性具体的当下的人生境遇。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它更多关注人的精神现象,而不是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因而往往要求研究者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
三、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因为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很多科学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哲学是美学的根基,它与艺术也有不分不开的联系。
心理学方法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学的发展,也可以采用社会科学方法来探讨美学问题。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科学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作;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此外,还可以吸收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等的思想资源。
所以,美学研究的方法应当是多元的,多样的。
五、为什么说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首先,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其次,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再次,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思、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复次,美学作为一门伦理学科还必须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当代美学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代美学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需要对当代美学的定义进行简单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当代社会中,美学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理论,而涉及到更广泛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议题。
其次,当代美学强调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主体性,注重审美实践和个人感受。
最后,当代美学还与现代技术和媒介密切相关,拓展了美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
因此,当代美学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范畴,成为一个更加综合和多元的学科领域。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逻辑框架,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当代美学的概念进行简要概述,介绍当代美学的起源和背景,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框架,引导读者进入全文。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当代美学的起源和背景,阐述当代美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这部分内容将重点呈现当代美学的定义和内涵,展示当代美学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当代美学的定义,对当代美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思考,并展望当代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的论述进行概括和归纳,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指引读者对当代美学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交叉呼应和内在关联,将构成一篇完整而有序的文章,为读者呈现当代美学的多维面貌,引发读者对当代美学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1.3 目的目的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当代美学的定义,分析其起源、特点、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当代美学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深入思考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最终,通过对当代美学的研究和展望,希望能够为美学领域的学者和艺术家提供一些启发,促进美学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美学
第一讲什么是美学2.学科形态“美学之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了第一部美学专著:Aesthetics二.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一)美学研究的对象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
鲍姆加登最早提出了这种观点2.美学是艺术哲学这种观点是黑格尔最早提出的。
3.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科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就持这种观点。
4、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最早源于车尔尼雪夫斯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含义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指的是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人)要求客体(对象)能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而客体也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的一种特殊关系。
特征:1.外观形象性2.超功利性。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却要在功利关系的基础上加以超越,而不以功利目的为目的,从对象的外观形象来获得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快感。
3.审美关系是一种始终饱含着情感的关系。
认知关系要客观、冷静地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和关系。
审美关系就不同了,由外界事物的外观形象必须引起人的某种情感才算是使人与对象发生了审美关系,人最终要对对象作出审美评价,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态度,也就是要产生丰富的情感为什么美学必须以艺术为中心来进行研究?1.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专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
2.艺术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异时异地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而可以做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研究审美关系。
3.艺术作品经过了一些媒介的物态化过程,便于人们进行把握和研究。
艺术作品就不像人的美感经验那样不易把握,艺术作品总是以具体的物质实体的在及其运动呈现在人们的眼睛、耳朵等五官感觉面前,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感觉器官去欣赏艺术作品,经过进一步的理性分析,以联想、想象和思维的方式去揭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美的形态,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
(二)美学的研究范围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第一方面是审美的主体,即具有一定审美意识的人;第二方面是审美的客体,即具有某种审美属性或价值的客观对象;第三方面则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审美的创造。
《美学》专题二:社会美
人生观:是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 品德情操:品德是人的自觉道德意识、行 为。情操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学识修养:睿智、大度 聪明才智:聪颖、鲜活
29
3.人体美与心灵美的关系 (1)外在美是先天的、不可选择的,心灵美是后 体形成的,通过主观努力,从可能性上说每个人 都可以拥有心灵美。 (2)外在美短暂易逝,心灵美长久永存 (3)外在美是表面的、肤浅的,心灵美则是隐藏 在内心、深刻而充实的,对它的发展需要有个过 程,时间愈久,愈见其光彩 (4)外在美不能掩盖心灵的美丑,心灵美则可以 弥补外在美的不足
15
(2)突出的社会功利性。 亚里士多德:“美是一种善。(实用性)” 普罗提诺: “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
16
社会美最初都明 显地附丽于与人的实 践有用有利的事物, 对人的实践无用有害 的事物本质上是不能 成为美的。善虽然不 就是美,但它是美的 前提、基础和内容, 在社会领域,美与善 是直接统一的。
17
(3)鲜明的社会历史性。一定历史阶段对于 美的追求是不同的。
无论是生产劳动的美,阶级斗争的美,科学技 术的美,人与人之间的美,服饰打扮的美,都是 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生、生产条件、科学水平、社 会制度、时代风貌等等相关。 如环肥燕瘦
18
三、社会美的分类
(一)社会事物的美。比如和谐社会。 (二)人的美 人体美 人的美 心灵美
23
装饰:着装得体 比如:56个民族的着装 汉服
24
风度:一个人在长期 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 成并表现出来的总的 风采或格调,是给人 的一种总的感觉或印 象,是一个人的气质 或文化修养。 (比如 周总理)
25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 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 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 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 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 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 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 朋友的抗 朋友 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 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 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 口无言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第一章1.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感受与理解距离说布洛——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离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距离说——主张在艺术欣赏时绝不能陶醉在审美里面,钻进象牙塔,而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站在维护社会文明的立场采取一种文化批判的态度(强调的是必须与纯粹审美的欣赏保持一定的距离)一个强调超社会功利性的审美心理特征,一个强调艺术的审美与社会功利的密切联系。
理解美:美学是对美的现象,我们对于美的现象的判断,以及我们创造美的现象的行为动机等,把本来属于本能和感受领域的审美生活提高到理解水平。
2.独立美学P5“美学之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了第一部美学专著《美学》,他认为美学就是研究情感的学问,所以他的著作译成中文是感性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3.美学的泛化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格尤塔心理学美学社会学:丹纳《艺术哲学》,接受美学人类学:人类学美学哲学,生命美学(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美学等美学的构成(李泽厚《美学四讲》)美学分为哲学美学、历史美学(审美意识史、艺术风格史美学史)、科学美学(基础美学、实用美学)基础美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美学,分析美学等实用美学:文艺批评和欣赏的一般美学;各文艺部类美学(如音乐美学、电影美学等);装饰美学;社会美学(涉及社会生活、组织、文化、环保、生态平衡等);教育美学;科技生产美学(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声光等)等。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美学研究的对象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鲍姆加登最早提出了这种观点: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2.美学是艺术哲学(黑格尔“只有艺术中才有真正的美”)3.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科学(车尔尼雪夫斯基)4.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与现实的上身美关系的科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指的是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人)要求客体(对象)能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而客体也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的一种特殊关系。
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共3篇
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共3篇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1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20世纪英美美学是指在20世纪期间涌现出来的一批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主要起源于英美国家的美学家和哲学家的探索和研究。
与欧洲大陆美学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更侧重于实用性和实践性,并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个体主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20世纪英美美学的对象和范围:主题研究、思想流派和当代应用。
1.主题研究主题研究是20世纪英美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主要涉及艺术、审美和美的概念。
其中,艺术的研究包括艺术作品的定义、特点、形式、风格、意义和价值等;审美的研究包括美的概念、原理、感受和反应等;美的概念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美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等。
主题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影响深远。
其中,美学家Croce主张艺术是表达情感的语言,美学家Dewey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美学家Bell强调艺术的独立性,而美学家Santayana认为艺术是“颠覆文化的工具”。
2.思想流派20世纪英美美学主要有三个思想流派:形式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
这三种流派代表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反映了当时的哲学和文化趋势。
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美学观点,主要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忽略艺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代表人物为Bell。
实证主义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其关注点是考察人们的艺术灵感和审美体验,并试图通过科学方法来验证艺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代表人物为Hempel。
实用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潮,其思想源于哲学家Dewey的实验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
实用主义美学认为,艺术和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代表人物为Dewey。
3.当代应用20世纪英美美学理论和思想在当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启示作用。
例如,在广告和市场营销领域,人们运用美学原理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销售能力;在教育领域,人们运用美学原理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在文化交流和认知领域,人们运用美学原理来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美学
名词解释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之美。
具有一定形象性特点。
审美理想是审美鉴赏所依据的原型,是符合美的观念的个体表象。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的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它作为一种人生修养,是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趣味概念在美学研究中最早是由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开始运用的,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和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崇高: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悲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能够借助于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荒诞: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
人凭借严密的逻辑体系,能够对事物进行概括、判断和推理,并进一步演绎或归纳出真理性的判断。
但是,人的知识体系必然存在着局限,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类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真正能够达到真理的显现,反而可能会由于认识和行动的盲目性,导致真假不辨、善恶不分、美丑颠倒,于是荒诞得以产生。
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作出的判断与评价。
美学的意义范围与价值
97阜年度鹰用美衙系美^^程桐要美孥的意羲、靶圉典慎值(一)美孥的原意直感或直受。
西方哲孥的一支。
反省美以及舆蓼彳桁有^的冏题。
Aesthetics,美孥之父Alexander Baumgarten (1714-62):泛指研究感性的知言哉,蓼彳桁的理^,美。
感性的本^ vs.美孥的工具—文字的本^ incompatible(相封於科孥:研究理性的孥冏,自然科孥,社曾科孥。
)感性的举寸象:1.大自然2.人、事、物3.蓼彳桁蓼彳桁的表垣:三槿的结合1.概念(文字)2. «®gffi 3. ^®gffi感性:直受,本能,感受,心理理性:思惟,思想,概念,意念感性vs.理性蓼彳桁vs.理^ incompatibility(二)美孥的甄嚅(三)美孥的基碘是什麽?(1)人的思考檄能(理性哲孥)一哲孥(2)人的心理(状熊舆反鹰)一心理孥(3)他艘《固人)之因素,群醴(社曹文化)之因素(四)知^(1)理性的知言哉:封象是普遍、抽象的概念。
建立在客觐、清晰的暹事茸基碘上。
(2)感性的知言哉:举寸象是特殊、具艘的物骨乳探究主觐的感受。
(3)理性的知^有^^的客霍朗票型嚅?能容^他别的差昊性喝?感性的知^ 呢?(4)如果感性的知^^一定之客霍朗票型,它因人,因文化,因畤代而昇。
那麽感性的知^有研^探制的意羲舆^值喝?(5)若有,其意羲舆^值卷何?(五)美孥主要探索的冏题(1)解释蓼彳桁家的创造活重力有昌目的冏题(2)蓼彳桁哲孥:蓼彳桁、蓼彳桁创作、蓼彳桁品的定羲,描述、解释、^^,包含g 彳桁理官俞、蓼彳桁批押。
⑶g彳桁社曾孥:g彳桁品的社曾功能舆^值:g彳桁舆道德的昌舒系,g彳桁舆查禁制度,g彳桁在人生中的地位,g彳桁典宗教、政治、^潸等的昌舒系。
⑷美的解释:1.美是什麽?美如何定羲?2.美是一他撷悬主觐的字,也是充满了歧羲的字。
各式各檄的解释。
3.美是人心的主觐感受嚅?或是具有客觐的性^?4.美有客霍朗票型嚅?主觐、客觐都是某槿程度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學年度應用美術系美學課程綱要美學的意義、範圍與價值(一)美學的原意直感或直覺。
西方哲學的一支。
反省美以及與藝術有關的問題。
Aesthetics,美學之父Alexander Baumgarten (1714-62):泛指研究感性的知識,藝術的理論,美。
感性的本質vs. 美學的工具-文字的本質incompatible (相對於科學︰研究理性的學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感性的對象︰1. 大自然 2. 人、事、物 3. 藝術藝術的表現︰三種的結合 1. 概念(文字)2. 視覺藝術 3. 聽覺藝術感性︰直覺,本能,感受,心理理性︰思惟,思想,概念,意念感性vs. 理性藝術vs. 理論incompatibility(二)美學的範疇(三)美學的基礎是什麼?(1)人的思考機能(理性哲學)—哲學(2)人的心理(狀態與反應)—心理學(3)個體(個人)之因素,群體(社會文化)之因素(四)知識(1)理性的知識:對象是普遍、抽象的概念。
建立在客觀、清晰的邏輯基礎上。
(2)感性的知識:對象是特殊、具體的物體。
探究主觀的感受。
(3)理性的知識有絕對的客觀標準嗎? 能容許個別的差異性嗎? 感性的知識呢?(4)如果感性的知識無一定之客觀標準,它因人,因文化,因時代而異。
那麼感性的知識有研讀探討的意義與價值嗎?(5)若有,其意義與價值為何?(五)美學主要探索的問題(1)解釋藝術家的創造活動有關的問題(2)藝術哲學:藝術、藝術創作、藝術品的定義,描述、解釋、評價,包含藝術理論、藝術批評。
(3)藝術社會學:藝術品的社會功能與價值:藝術與道德的關係,藝術與查禁制度,藝術在人生中的地位,藝術與宗教、政治、經濟等的關係。
(4)美的解釋:1.美是什麼?美如何定義?2.美是一個極為主觀的字,也是充滿了歧義的字。
各式各樣的解釋。
3.美是人心的主觀感受嗎?或是具有客觀的性質?4.美有客觀標準嗎?主觀、客觀都是某種程度的存在。
5.狹義的美:立即感到愉悅的一種美,較容易感受到的,或是較表層的美。
6.廣義的美:較深層的美,較不容易感受到的美,較複雜的感受的美,也許需要知識、素養才能體驗的美,甚至不是愉悅,或可能是不快,或甚至是醜、惡之感的美。
(5)審美是什麼?感受、理性(知性、意識)、精神共同作用的一種身、心、靈的活動。
(6)審美對象i.大自然之事、物:自然美一、形象性之美二、多樣性之美三、變換性之美ii.藝術品一、形象之美:外觀形式之美二、內涵之美:人各種智慧與精神現象之美三、精純性之美:相對於現實之蕪雜四、恆常性之美:相對於現實之短暫iii.人之美一、人體之美二、人性之美:真、善(以事、形展現)三、人群之美iv.審美的對象不同會造成審美態度的差異:欣賞一朵真實的花與欣賞一幅畫裡的花的不同。
(7)審美態度i.方法、途徑、角度、觀點、個性、文化(個體、群體)ii.三種知的方式,直覺,知覺,了解。
Bergman The 7th Seal 第一場戲。
iii.類型:Isolationism vs. Contextualism。
Aestheticism vs. Moralism。
(8)審美經驗、審美價值的解釋:i.審美態度的不同會造成審美經驗的差異:欣賞火山爆發的壯麗美與觀察到火山爆發給人類引致的災難。
ii.審美經驗與審美價值的相互影響審美經驗的不同會造成審美價值上的差異審美價值的不同會造成審美經驗的差異(9)審美態度──審美經驗──審美價值(例如,現代之銅幣在五百年後的人的眼中與現代人之差異)充滿分歧的審美結果(六)美學本身可能的問題(1)藝術能被明確定義嗎?(2)主觀的感受能被清晰定義、精準傳達、正確評價嗎?(3)文字語言的性質與藝術主觀的本質能相符嗎?(4)美感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建立在一種感官感覺的經驗上),而美學是建立在文字上,而文字是一種理性的表達符號與工具。
它是否能充分掌握所有的感覺範疇,達到感覺經驗的傳達與討論? 換言之,感性的經驗能用理性的方式來表達傳達嗎? 能傳達多少?(5)美感首先是一種感覺以及感覺經驗,也是一種主觀。
如果沒有這種感覺經驗,文字可以完全傳達這種經驗嗎? 如果主觀感受不同,文字理念可以傳達不同的主觀感受嗎?(6)試驗,眼、耳、鼻、舌、身一、無感覺經驗,以文字敘述,是否能得到那種體驗。
二、不同的主觀感覺,以文字敘述,是否能得到那種主觀感受。
(七)藝術是什麼?(1)藝術能定義嗎?(2)廣義的藝術:帶有技術內質的活動,例如生活的藝術、愛的藝術、思考的藝術、烹飪的藝術、或甚至投機的藝術、戰爭的藝術等。
(3)狹義的藝術:一個藝術家透過某種材質,以某種符號、形式,透過一種組織的方法,表現出其情感及思想的過程,最後以具有美感和真實的作品呈現出來。
(4)藝術家的意圖,藝術家本人對藝術品本身的解釋,其意義與價值。
(5)藝術品與工藝品的區別:(6)藝術品的好壞、或真假、或深淺、或高低只是程度的問題,而非有一個明顯的標準界線,非黑即白,非好即壞。
這裡參雜著價值觀,無論是宗教、社會、哲學觀點。
(7)藝術的功能:(8)藝術品的功能:(八)美感是什麼美感是什麼樣的一種感受?由視覺、聽覺所引起的心理(心靈)、精神之感受。
(1)快感:較表層感官或肉體的受覺,嗅覺,味覺,觸覺,身覺(內部器官的受覺)。
(2)愉悅感(3)崇高感(4)悲壯感(5)悽傷感(6)震撼感(7)刺激感(8)提昇感(9)深沈感(10)淨化感(11)幽默感(12)深度(13)廣度(九)審美之樂與肉體之樂的區別(十)美的性質(1)形象性:(2)感染性:(3)社會性:(4)創造性(5)相對性與絕對性:(十一)構成美的條件、要素或性質(1)完美、完滿或完整性(2)結構比例性(3)對稱性(4)和諧性(5)明晰性(6)秩序(十二)美的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係:(1)形式為相,內容為體:兩者可以分離,不相干(2)形式與內容攸關:兩者互相牽連,互有影響(3)形式與內容為一體,形式是內容的自然外在形態(十三)形式美:(1)整齊性(2)對稱性(3)對比性(4)均衡性(5)比例性(6)多樣性(7)統一性(8)反覆性(十四)美與善善是一種價值判斷。
當符合這種價值時,心理或精神所產生之共鳴之感(感動,震撼感等)將激起某種美的感覺。
例如宗教。
當由善的價值角度所呈現出來的惡,也會讓人產生震撼之感,連帶也會引起一種美的感覺。
但是這種美感並非由見惡而生,而是見惡背後之善的價值觀而生。
(十五)美與真(十六)藝術與美能激起美感者並不一定是藝術。
(十七)大自然與美(十八)自然美與藝術美(1)自然美是天生的,藝術美是人為的創造(2)自然美是一種美的事物,藝術美是一件事物以人為的形式材質做美的再現。
(3)欣賞自然美不會去探究其形成美之因,但欣賞藝術美會去考量藝術家創作美的動機、理念、目的。
(十九)生命、生活與美(二十)藝術家創作心理的探索──”為什麼創造的衝動從來都得不到滿足,為什麼一個人總要重新開始?”Aaron Copland(1) 本能的驅動力:為什麼創作?創作是不是人的一種本能?佛洛伊德論:原始本能受到壓抑,必須尋求其他管道來釋放,及更進一步,昇華,而藝術就是其中一種。
而受到壓抑的原始本能、意識或慾望有哪些呢?先天之本性,後天之環境不容於這個社會的道德或律法的願望或幻想。
性、犯罪、缺憾的補償。
所表現的從意識層次到深層的潛意識狀態,理性到幻想,秩序到渾沌。
其他論調(2)自我力量:我是誰,我是什麼?自我認知、自我投射、自我證明、自我肯定的表現自我的一種行為。
(3)對社會的一種反應行為:個人在一個群體社會中的反射、反應及互動行為。
個人是一個社會的一份子,生存於社會,受社會之影響與塑造。
個人是歷史的一份子,存在於歷史的延續中,受歷史之影響與支配。
(二十一)創作的過程(1)靈感:靈感是什麼?其來源、如何發生、其過程、能否人為掌控、在一件藝術品中所佔的份量有多少?對於藝術作品決定性有多高?靈感來自於天或是長期的醞釀的湧現?(2)感覺與知覺狀態:敏感與奇特的感覺(3)情感、情緒狀態以及心理、精神狀態:創作的主要源頭,決定藝術內涵、藝術風格的主要因素。
尋求新奇、異常、刺激(4)智力狀態:一般所謂的智力與創造力的關係。
在藝術創作中的智力與一般的智力其性質的差異性。
異於尋常的認知力、觀察力。
(5)思維方式:意識、潛意識、異類的思維方式、多方型思維(divergentthinking)、深切的思想、異於尋常的聯想力。
(6)性格與人格:(7)無意識的潛伏或醞釀(8)技巧或技藝(9)天賦:何種特殊、異於一般人的天賦?具有某種特殊的敏感力或能力。
(10)藝術表現方法與問題的發掘與解決:決定一個藝術家於歷史上的地位與價值。
(二十二)藝術、符號(sign)與象徵(symbol)(1)符號的性質:論述性的,例如文字語言;表現性的,例如線條、色彩、圖樣、聲音等。
(2)象徵的類型:一般慣用的(conventional),例如十字架,國旗等;藝術家所創造的(created);藝術家賦予一般事物之特義,例如面具、海。
(3)象徵的性質:明確性、比喻性(隱喻性),卡夫卡蛻變的爬蟲、模糊性(曖昧性)。
(4)象徵的使用手法:1. 製造不尋常(或不可能)事件。
2. 凸顯出某一意象。
3. 重複使用某一意象。
4. 結合兩種事物使成一體。
(5)為什麼使用象徵:1. 間接的傳達方式,增加作品的隱義及含蓄的韻味,邀請觀者參與(解釋)。
2. 形象思惟具體化。
3. 經濟的傳達方法。
4. 增加作品的複雜性、統一性及情感的強度。
(6)夢的象徵性:潛意識的具象化。
(二十三)藝術與道德:審美價值與道德價值的差異(1)藝術家本人的人格修養、道德價值與藝術品之間的關係(2)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其作品的道德內容是否會對讀者或觀眾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嗎?(3)藝術作品有道德性嗎?(4)藝術作品的道德價值與藝術價值是否有必然的關係?(5)藝術家創作的過程為何?(二十四)音樂的特質:(1)為什麼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2)為什麼音樂劇有那麼強的表現性,那麼明顯的感情性質?能比其他藝術更直接、普遍、又深刻地感動觀眾?(3)如果說文字是人理性思惟的語言,音樂則是人內心情感、情緒的語言。
(4)音樂的形態結構與人的情感的形態結構相似。
兩者都具有成長、衰弱、增強、流動、停滯、衝突、和諧、興奮、沈靜、不安等之性質。
其中最重要的特質是流動性所帶來的變化性、起伏性,它是藉存於時間的藝術,與生命、情感的形態是最類近。
(二十五)悲劇論(1)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悲劇是對一嚴重、完整即有某種長度之行動的模仿;在戲中各部份的語言都經過各種藝術的修飾,在方式上是表演的,而不是敘述的;通過憐憫與恐懼造成這些情感的淨化。
(2)組成之六要素:情節(悲劇的靈魂)、人物性格、思想、措辭、音樂、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