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三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

一、经典原文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学、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提出并用词句精彩的阐释了人生和事业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对于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之为经典。

二、经典感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审美“境界说”—“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是全书的脉络、统领全书。在“境界说”的框架中,王国维先生论及人生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取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幙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词本意是形容情感凋零,离人形单影吊、落寞惆怅。王国维先生借用为第一境界,旨在王阐明: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取自柳永《凤栖梧》,原词如下:“竚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憑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王国维先生则借用为第二境界,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艰苦磨练,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取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先生借用为第三境界,旨在阐明,书山有路勤为径,坚忍不拔,终有所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水到渠成,便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本质上展现了成大事业、做学问中的立志、磨练和顿悟三个层次,这实质上体现了哲学中的量变质变原理。王国维论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其实佛教也讲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即是山,见水即是水”。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又体现了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人生治学三境界——读《人间词话》

近日偶读静安先生之《人间词话》,一时间心如醍醐灌顶般感触颇多。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实乃森罗万象、包举宇内之不世佳作。

《人间词话》中关于词作的一个中心论点即是“境界说”。虽然全书通篇谈的是词作,但静安先生的笔触并没有一味的拘囿于理论,而是以一种睥睨万物的眼光将境界说的内在精髓衍生到了治学为人、世间百态等的方方面面。其精彩绝伦之雄辩豪言,读来不由让人心潮澎湃,击案叫绝。特别是其人生治学三境界之说,实乃言近旨远、词约义丰,当属海内孤篇、千古独步。

关于这三种境界的翔实论述,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开宗明义的写道: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论及这三种广为后人推崇的境界时,静安先生并没有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孤傲姿势,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几乎是妇孺皆知又意蕴深广的三句宋词予以阐述。这样不仅使原本生硬枯燥的词学理论即刻显得栩栩如生起来,且让人在品味词作韵律的同时,也将人的心灵带进了某种似曾相识的唯美意境。真正发人深省的哲理奥秘,,从不是也不该是故弄玄虚的。

第一种境界之词引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从词的词牌名就可以推知这是一首情意缠绵的爱情词作,写的是待字闺中女子的离愁别怨。可被静安先生引用于此,不仅没有显得牵强附会,反而进一步升华了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这第一层境界说的是做学问成大事的人在万马齐喑之中,苦苦寻觅理想归宿和人生起点时的那种怅然若失、不知所措的凄苦悲楚。尽管不知人生之凡将要驶向何方,可主人公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悲观厌世,而是更为激流勇进、奋发向上,即使是独上高楼,见碧树为西风所凋,满目尽是一派凄楚萧索,也不曾随波逐流、与世沉浮。这种精神概括起来便是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不拔。

第二种境界之词取自北宋词人柳永的《凤栖梧》。原词写得是痴男怨女彼此之间的情仇爱恨,极尽缠绵悱恻之能事。静安先生之所以引用此句,大概是要说一个人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痛苦追逐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而后为了理想抱负的实现,予以孜孜以求的忘我奋斗。理想不是用来设定的,而是必须要全力以赴的为之身体力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荣辱成败,任何人的万丈高楼都必须要平地而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的汪洋浩瀚之中,只有那些历经惊涛骇浪的弄潮儿,才能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种境界之词源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的大意说的是除夕之夜苦寻走失同伴而不得,却在蓦然回首间偶然遇见。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历经一番大起大落,本以为希望渺茫,一切尽作灰飞烟灭。谁曾想就在唉声叹气的刹那,却不在经意间幡然醒悟: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求的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蓦然回首都能豁然开朗,其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便是你先前为之付出了百倍千倍的拼搏努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厚积才会薄发,水到才能渠成。没有那一种成功是偶然的,看似举重若轻的功成名就,其后必定要经受炼狱般的持之以恒。正如煤炭之于钻石:没人知道那瞬间的永恒怎样的赤炎烈火淬炼煅烧

无独有偶。冥冥之中静安先生提到的人生治学三境界与禅宗所说的悟道求索三境界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禅宗的悟道三境界是这样说的: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