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

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

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

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以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美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为标志。

4、审美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情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和境,主体与客体,感性和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5、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6、美学:这一名词源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他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思想的偏向,鲍姆加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他把美学定义为研究低级感性认识的学科,1750年,他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美学》,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鲍姆加登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7、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体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它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8、审美理想: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美,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追求,它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美学的名词解释

美学的名词解释

美学的名词解释美学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美学来造句?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美学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美学的意思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1]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造句欣赏1. 兄弟啊,朱光潜老先生要是看见你的话,他肯定会放弃美学研究的!2.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3. 任何一种建筑,最初都是实用的。

它的美学意义是附加的。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实用性和美学之外,它还会产生第三种意义,那就是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

4. 真正的艺术品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

歌德5.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6. 纽约亦步亦趋地跟从着欧洲现代主义者的功能美学,城市很快就被亮闪闪的由玻璃和钢搭建成的国际风格的写字楼占领了。

7. 以上说明,中国少数民族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而多彩的,是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珠玉,它们为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丰富、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独特贡献。

8. 美学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命活动中分析审美要素,从浩如烟海的器物与中爬梳审美的蛛丝马迹,确是一桩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国美学研究便无以深化,永远只能处于前科学阶段。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三、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学 名词解释、简答

美学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1、美的相对性:是指一个事物总是相对于不同的时间系统和空间系统而言的,从大的范畴来说,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民族、阶层而言,美或不美。

①美的时代性,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经历、习惯和审美趣味,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美;②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产生不同的审美习惯。

2、美的绝对性:一个事物只要感性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那么就是是美的。

虽然世界上无绝对的美,但美却是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由于美有绝对性,表现出永久性和超越性,永久性指美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超越性则超越一切时间、空间界限。

3、格式塔心理学:即形式、形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主体在感知对象时,心里如何与对象发生一种巧妙的关系。

两大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②异质同构理论,人物的心理结构与对象的结构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4、爱得码(AIDMA)原则:AIDMA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很成熟的理论模型之一,由美国广告学家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五个阶段: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购买)。

5、霍布斯“突然荣耀说”:指英国18C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的关于喜剧根源学说,他认为人之所以发笑是因为发现对象的许多缺点、弱点,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对自我的一种优越感、荣耀感。

这个观点比较科学的阐释了喜剧的根源,但却不能涵盖一切喜剧。

(从对象来说又叫“鄙夷说”)6、康德“乖讹说”:“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乖讹说”又叫“期待失望说”。

有其合理性,适合解答小丑、小人物诙谐夸张的喜剧。

7、格格森“生命的机械化”:德国20C哲学家认为人的生命本是一个自由、鲜活、灵动的生命体,但因为某个因素使人的生命演化为像一台机械一样呆板而且呆滞,人面对他就会笑。

适合于着重表演的艺术作品。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好嘞,那咱就开始啦!
美感呀,这就像是夏日里的一阵凉风,让你浑身舒畅!比如说你看到一幅特别美的画,那一瞬间涌上心头的那种愉悦、舒服的感觉,就是美感啦!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哇,好多人看到它都会涌起特别美妙的感觉呢!
审美体验呢,就好像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比如你去听一场音乐会,在那个过程中你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各种情绪波动,或激昂或舒缓,这就是审美体验呀!你想想,当你沉浸在贝多芬那激昂的交响曲中的时候,是不是超级棒的体验!
审美对象呢,顾名思义就是能让我们产生美感和审美体验的东西呀!像漂亮的建筑、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这些都是审美对象哟!那巴黎圣母院,多宏伟的建筑呀,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审美对象呢!
审美标准就好像是一把尺子,但又不是那种死板的尺子哟!它会随着时代、文化等因素而变化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呢!比如说唐朝以胖为美,现在可能很多人就不这么认为啦,是不是很有趣呀!
审美情感呢,就像是心底里那一抹最柔软的触动!当你看到感人的艺术作品时心里涌起的感动,或者看到震撼的美景时那种惊叹,这都是审美情感呀!你有没有过看到某个场景突然就特别感动的经历呢,那就是审美情感在作祟呢!
审美直觉呢,就像是一瞬间的闪电,“嗖”地一下让你直接感受到美!比如说你第一眼看到一朵花就觉得特别美,都不需要去分析思考,这就是审美直觉啦!那种直接冲击到你心里的感觉,超神奇的呢!。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三、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表达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理论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详细感性的审美活动表达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白觉、系统的理论性考虑。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关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考虑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实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理论概念:马克思的理论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理论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概念的根底上形成开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理论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白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根底。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理论的。

这里,理论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根底的物质消费活动,义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消费活动,以及人们广阔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详细表达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 -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学名词解释重点

美学名词解释重点

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审美意识P18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模糊]的意识2)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3)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实践的概念P24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坚持实践理论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改革世界的显示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重重精神生产活动**审美境界P32-361)它是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情境2)它具体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的状态[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关系],达到自由状态审美关系 P361)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审美形态 P421)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2)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审美经验(美感)P431)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构建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2)美感或审美经验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辛福感和愉悦感第二章审美活动论审美需要P491)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资具有的2)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3)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4)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审美理想P511)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惊异P731)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课题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2)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3)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厦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审美体验P741)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2)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3)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动摇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澄明P771)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2)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只见生物和谐的状态3)在这种状态中,审美主体的精神与情感都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中,而审美对象的意义也充分的展现出来4)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真实的对象交融在一起,从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去<物我交融>审美活动发生P1051)就是指人堆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里反应形式。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什么,或什么是美学,即美学的定义,是美学学科六大核心概念(美学、美、美感、艺术美、审美、美育)之一,但是美学的定义,却并不象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新闻学等那么明确,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同学们可以在下面所提供的概念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a、美学即是在审美关系中,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等的学科。

b、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简洁的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王一川《美学与美育》)c、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艺术概论。

(杨辛《美学原理新编》)d、美学是关于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正面的积极的有助于人性的提升。

即通过审美活动,研究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获得更多的有助于人性提升的审美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2、鲍姆加通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

他在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首次使用“爱斯特惕克”来为美学命名,认为美学应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鲍姆加通也通常被尊为美学之父。

3、美是生活“美是生活”是俄国19世纪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什么是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年就是美的”。

4、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或者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审美体验、美的观念和美的价值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学名词的解释:1. 审美体验:指个体在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经历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

审美体验:指个体在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经历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

2. 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直观感知和理解。

美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的美感可能会有所不同。

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直观感知和理解。

美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的美感可能会有所不同。

3. 美学理论: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系统性研究。

它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问题。

美学理论: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系统性研究。

它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问题。

4. 审美标准:用于评价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好坏的准则或规范。

审美标准:用于评价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好坏的准则或规范。

5. 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想象力的一种文化形式。

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想象力的一种文化形式。

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6. 美学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艺术作品和其他美的事物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美学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艺术作品和其他美的事物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7. 美学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美学批评既可以关注作品本身的品质,也可以探讨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背景之间的关系。

美学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美学批评既可以关注作品本身的品质,也可以探讨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背景之间的关系。

8. 形式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颜色、形状、节奏等。

形式美学强调作品内在的构成和结构。

形式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颜色、形状、节奏等。

形式美学强调作品内在的构成和结构。

9. 象征美学:强调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象征。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

2.劳动说:关于审美起源问题的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持这一观点。

具体而言,包含的观点有:社会实践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审美观念是与物质生活方式相适应,由物质生活方式决定的。

原始艺术活动是从原始劳动演化出来的,审美活动是为了表达劳动的喜悦,而且审美活动的内容主要就是劳动生活。

3.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4.艺术美:艺术美是指以艺术作品形态存在的审美对象,他是人类专门为了审美而创造的对象。

艺术美是审美的最高形态,具有非功利的性质,它的原型是神话传说和巫术仪式,在文明时代转换为艺术。

5.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的一种理论。

巫术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既能够增加巫术效果的气氛、情绪与形象的逼真,又能够使这种摹仿的外观创造及情绪宣染将人们带入一种幻觉真实,从而导引出一种愉快的感觉,最终又使之转化为审美愉快,这是,这种源于巫术活动的形象与情绪就脱离了实用的、功利性的目的,获得了独立的意义,不再是巫术,而是艺术了。

但是,如果将巫术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不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

6.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

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的《论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博克,后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其做了全面分析。

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2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3游戏说:首先由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来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完善。

其主旨在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4意象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生成。

这里的生产具有双重涵义: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种意思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5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6《崇高论》:是郎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7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8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9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0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

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

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弓I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

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美学 名词解释

美学 名词解释
4、美育:
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的教育形式。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存在主义美学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பைடு நூலகம்,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认为,人作为实存,其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并不具备有任何意义的内容,只拥有诸种可能性。只有当这诸种可能性与真正的存在相遇时,美才发生。
3、美感:(名词解释)
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流溢说” :
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太一”, 是真善美的统一,由于“太一”是完满的流溢的,它要流溢,于是依次流溢出宇宙理性、灵魂、感性世界。流溢的层次越低,反映神的光辉越弱,因而越来越不完善,在感性世界中最后要遇到的物质,是与“太一”或神完全对立的,因而是万恶之源。
2、存在主义美学: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美学是研究审美感受和审美价值的学科。

它探讨美的本质、美的特征以及我们如何感知和评价美。

以下是一些与美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 美学 -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涉及审美主题和理论,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标准以及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

2. 审美- 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

它涉及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和人的外表等的观察、分析和评价。

3. 审美感受 - 审美感受是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或感受美的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可以包括美的欣赏、共鸣、震撼等。

4. 审美价值 - 审美价值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的品质和艺术价值。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审美观点和文化背景来评价。

5. 美的本质 - 美的本质是指美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不同学派和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的体现,康德认为美是无私的审美享受。

6. 美的标准 - 美的标准是评价美的依据和准则。

它可以基于个人喜好、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也可以基于艺术理论和美学原则。

7. 观众效应- 观众效应是指观众对艺术作品产生的态度和反应。

观众的文化背景、经验、情绪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8. 比较美学 - 比较美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化美学之间联系和差异的方法。

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来深化对美的认识。

9. 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创造和产生新颖、独特和有创意的作品、思想或解决方案的能力。

创造力在艺术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推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10. 尺度与平衡 - 尺度与平衡是美学中的重要原则。

尺度是指物体或图像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平衡是指物体或图像在视觉上的平衡感,即各个部分的分布均衡。

11. 艺术 -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通过不同的媒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视觉效果,以达到美的感受和审美价值的目的。

12. 符号 - 在艺术和美学中,符号是指具有特定意义和代表性的图像、形状、颜色等元素。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复习题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学、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X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追求,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在审美活动中起者积极的主导作用。

因此也可以说。

审美主体是特定的人。

审美主体还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标准,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与审美活动必需的评价标准。

1.现实美: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等等。

2.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3. 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

审美客体自身具有规定性,是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4.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5.绘画艺术:是一门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色调等手段,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6.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审美与教育的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美育活动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

7. 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和‎文化活动,是人性的需‎求。

是人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美: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移情作用: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朱光潜认为‎,移情作用就‎是在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是西主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意境: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

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

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优美:美处于矛盾‎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等‎,这些景色都‎是优美。

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崇高: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1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1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1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15、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1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

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他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19、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0、审美活动的二重性——主要指审美形态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21、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2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23、《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24、利奥塔德——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并将自己的整个美学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高进行了崭新的阐发。

25、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26、《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美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悲剧起源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并对其各自特征展开论述。

27、罪孽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都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围绕着这个要素展开和推进。

28、焦虑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面对的是未来的虚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源泉。

29、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展,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

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

30、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31、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32、“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33、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

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传统。

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等。

34、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5、本质直观——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36、超验世界——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现客体”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37、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38、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39、接近联想——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地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

所谓“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等说的正是这种现象。

40、类似联想——是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

我们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质上都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等表现方法也与此相关。

41、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

这种联想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42、再造性想象——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43、创造性想象——是指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

它与再造性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主体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要以自己脑中储存的记忆表象为基础。

44、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是主体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45、审美距离——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46、游戏说——首先是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艺术与游戏虽有相通之处,但它深刻的真实性、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人生的启迪不同于游戏,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是片面的。

47、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48、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响极大。

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49、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学家德拉克洛瓦、克罗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

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50、有意味的形式说——上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列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脱离人类社会历史,陷入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51、符号说——由美国的苏珊。

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

这种学说理论上达到了列高的层次,但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