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卜师霞

摘要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有所分歧。本文从训诂文

献出发, 认为“忠”“恕”是在“克己”上统一起来的实现“仁”的心理换位原则。对于“忠”

“恕”的关系, 本文认为“忠”“恕”并非是积极和消极的并列关系, 也并非是“因忠而恕”的因

果关系, 相反, “恕”在外延上涵盖“忠”, 应该是“忠”的心理前提。

关键词孔子忠恕心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 -2627(2007)05 -0004 -05

作者:卜师霞, 女, 1974年生, 吉林梨树人,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讲师, 博

士, 研究方向为训诂文字学。北京100875

“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一种终极的追求。《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9次, 其中105

次都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用法①。涉及“仁”的定义13条, 均见于师徒之间的问答, 针对不

同的人不同的情况, 孔子对“仁”的阐述都是不同的。但《论语》中却指出了“仁之方”为“忠恕”。《论语·里仁》:“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

矣。”《论语·卫灵公》中进一步阐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足见“忠恕”是孔子道德思想中被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

准则。

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 怎样解释才更符合《论语》的精神, 接近“忠恕”的本质内涵? 历代学者对“忠恕”的阐释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将“忠恕”作为实现“仁”的两种方法, 但对于“忠”与“恕”之间并未作更多①杨伯峻:《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221页。

分析。例如《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忠者, 内尽于心。恕者, 外不欺物。”又云:“言身行忠恕, 则去道不远也”。

第二类是宋代学者提出的“体用”之说。《朱子语类》卷二十七对“忠恕”进行了详尽

阐释, 认为“忠恕只是一件事, 不可作两个看”。又云:“忠是本根, 恕是枝叶。非是别有枝叶, 乃是本根中发出枝叶, 枝叶即是本根。”又云:“忠只是一个忠, 做出百千万个恕来。”又

云:“方忠时, 未见得恕;及至恕时, 忠行乎其间。`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诸人' , 非忠不能也。故曰:`无忠, 做恕不出来'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陈子的话, 即“忠者, 天道; 恕者, 人道。忠者无妄, 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 恕者用, 大本达道也。”在这里, 朱熹认为“忠恕”是表示主从关系的一个概念, 由于有内心的“忠”, 才有行动上的“恕”。第三类为现代一些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 “忠”“恕”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仁”

的实践。但是“忠”是从积极的角度阐发的, 而“恕”则是从消极的角度阐释的。认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即所谓忠也。`因己之不欲, 推以知人之不欲' , 即`己

所不欲, 勿施于人' , 即所谓恕也。”①“孔子自己曾给`恕' 下了定义:`己所不欲, 勿施于

人' , 这是`仁' 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②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忠恕”思想的内涵, 本文试图从“忠恕”的词义发展入手, 通过对

文献中用例的总结和分析, 利用传统的训诂学和文献学方法来阐发其意义, 对以上几种观

点进行考辨,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来看看训诂材料中所保存的“忠”和“恕”的训释。《说文》对“忠”的解释是:“敬也, 从心, 中声。”典籍中常以“中心”“尽心”作训释。《吕氏春秋·孝行》:“事君不忠。”高

诱注:“忠, 正也。”《论语·里仁》:“忠恕而已矣。”刘宝楠正义:“忠者, 亦实也。”《左传·

成公九年》:“无私, 忠也。”《国语·周语上》:“中能应外, 忠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

官》:“故非忠信, 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矣。”王聘珍解诂:“上思利民, 忠也。”《盐铁论·刺议》:“以正辅仁谓之忠。”《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孔颖达疏:“忠者, 内尽于心。”

《论语·宪问》:“忠焉, 能勿诲乎。”皇侃疏:“忠者, 尽中心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其言甚忠。”王聘珍注:“言忠者, 言必由中也。”《论语·述而》:“文行忠信。”刘宝楠正

义:“中以尽心曰忠。”《论语·里仁》:“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中心为忠。”《说文》:

“中, 内也。”可见, “忠”强调的是不存私心, 尽心尽力。它强调的是当“我”为“他人”做事

时, 要把他人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做。而且, “他人”并不仅仅限于君, 而是既可以·5·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61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16页。

指君主的“忠”, 如《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也可指臣下的“忠”, 如《荀

子·臣道》:“上忠乎君, 下爱百姓而不倦, 是功臣者也”。正因为“忠”意为不存私心, 尽心

尽力, “忠”才是“真实的”“诚实的”。所以, 在古籍中, “忠”常与“诚”互训, 《六书精蕴》

说“忠, 竭诚也”, 而且两者后来连缀成“忠诚”一词。

我们可以以此来考察《论语》中“忠”的使用。“忠”在《论语》中除“忠恕”连用外, 还有17处用例, 其中“忠信”6例, 如《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忠信”连用词义为“诚信”“坦诚”。“忠告”1 例, 《论语·

颜渊》:“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毋自辱焉。' ”此处“忠”作状语, 词义为“坦诚地”。“忠”单用为10次: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

乎?”(《论语·学而》)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 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 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论语·为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