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
采用综合探测技术_揭开秦皇陵地宫千古之谜
收稿日期:2004-02-06作者简介:赵国隆(1934-),男(满族),辽宁大连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杂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探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地质勘探及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北京市德外黄寺大街24号院21号楼,glong865@vip.si na.c om 。
采用综合探测技术,揭开秦皇陵地宫千古之谜赵国隆1,李常茂2(1.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北京100011; 2.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北京100035)摘 要:秦始皇陵是我国最大的帝王陵园。
据古书记载,秦陵地宫墓室内珍宝无数。
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探测,解开了秦陵地宫的位置、布局之谜。
为进一步勘测地宫墓室内都有些什么东西,提议在不破坏墓室结构和原文物保存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岩土钻掘工程技术(孔或井巷)和影像技术(蛇形机械人等)综合探测方法,深入到地宫墓室里探查,为钻掘工程开拓地下考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考古;秦始皇陵;地宫;遥感;地球物理;钻掘工程;机械人中图分类号:K854.1;P6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7428(2004)04-0001-03Use C om prehensive Tech.to Reveal Eternal Secrets of Underground Palace of Qinshihuang Mausoleum/Z HAO Guo long 1,LI Chang mao 2(1.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 fic Drilling Engineering Center ,Beijing 100011,China; 2.Consultation and Re search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035,China)Abstract:Qinshihuang Mausoleum is the largest one of Emperor Mausoleums in our country.According to the hi storical records,there are great deals of treasures in the underground palace of Qinshihuang Mausoleum.One of 863national projects used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geophysical technology to detect Qinshihuang Mausoleum,and revealed the secrets about the position and arrangements of underground of Qinshihuang Mausoleum.The proposal that the further detection to see what in the underground palace should be done with drilling or tunneling technology companied with i mage technology,such as snake patterned robots,to keep the original 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s from being destroyed is put forwards.New thoughts of using drilling and tunnel ing method for archaeological survey are offered.Key words:archaeological work;Q i nshihang Mausoleum;uderground place;rmote snsing ;geophysics;drilling and tunneling engineering ;robot1 秦陵宫墓千古之谜公元前210年夏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50岁的秦始皇死在了他东巡的路上。
秦始皇陵墓内部高科技探测效果图,大开眼界
秦始皇陵墓内部高科技探测效果图,大开眼界秦始皇陵从秦始皇13岁开始修建,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壹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
四十多年不敢挖!中国考古学家们在1974年春季发现了秦始皇陵,秦陵地宫,秦始皇的埋身之处,四十年过去了因特殊原因至今还未挖掘。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壹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
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壹靠近就会被射死。
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独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 多个,范围广及56.25 平方公里。
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馬廄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 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
1980 年前发掘出土的壹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地宫壹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根据多年的探索发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相当复杂,那么这座神秘的皇陵到底有哪些不可告人的谜团呢?■谜团1 秦陵地宫深几许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
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谜团2 地宫设有几道门秦陵地宫门的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似乎早有答案。
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
《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放在中门以内。
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
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中国专家近日开始采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以揭开缠绕人们心头上千年的秦陵地宫之谜。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帝王陵园,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
专家估计如果使用传统的考古方法,如此大规模的考古探测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
对于地宫,除了进行发掘外,很难解开其具体位臵、大小和埋藏深度等问题。
此次探测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化学探测技术,将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
专家们使用的具体方法有:地面弹性波法、磁法、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重力法和测汞法。
对于充满神秘色彩的秦陵地宫,专家们将利用三维推断技术判定其存在依据(即参数依据),确定地宫的边界、形状、结构、埋藏深度、是否坍塌等信息。
并将证实《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等说法。
据参与这一科技课题的专家介绍,中国在以往的考古实践中一直进行着现代化、科技化的努力,航空遥感等技术逐渐运用到了考古领域。
此次对秦始皇陵进行遥感等现代技术的勘测,对于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先进工作方法的运用有重要意义。
但有的专家对于这种方法仍持保守态度。
文物保护专家刘云辉说:“遥感等技术虽已广泛应用其他领域,但它只能检测出‘异常’情况,在缺少基本参数的情况下,仍然要靠传统的考古方法来开展工作。
”据悉,这次勘测是秦始皇陵考古探测中资金投入最多和技术水平最高的项目。
勘查工作已被列入中国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
勘察工作的一期工程将在2003年9月结束,届时,人们对秦陵地宫将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完)千百年来,对秦始皇陵地宫的猜测从未中断过,但这些都有待考古证实。
经过对秦皇陵一年的无损探测,科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认为,秦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之下,距离地面30米左右。
一直存疑的地宫是否被项羽所破坏的推断也得到可靠证实,地宫至今没有坍塌,没有进水,秦陵地宫的秘密被微微地掀起了一个边角。
2002年,科技部首次在“863”计划中设立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研究课题。
我国应用高科技探测秦始皇陵地宫布局之谜告破
我国应用高科技探测秦始皇陵地宫布局之谜告破--------------------------------------------------------------------------------本报讯记者高明“秦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昨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据悉,该项目为国家“863计划”之一,这是我国首次将考古工作纳入该计划,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对西安秦始皇陵所进行的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
此次考古探测于去年底启动,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特别是高光谱遥感考古在国际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国内还是首次。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
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
”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
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
秦始皇陵是否开挖的利弊
1.以目前的科技力量无法把秦王陵完整无缺的把陵墓整体开发。
而且因为陵墓主人的特殊历史地位在无法100%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持陵墓的完整性所以没有进行开发。
2.根据史料记载,陵墓中应该有大量的汞。
几千年下来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汞蒸汽,而汞蒸汽是巨毒物质,没有妥善的处理方式的话就会导致大量的人畜死亡。
3.在处理陵墓内部气体的时候应该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一大难题。
毕竟和文物比起来这些历史文献还是要珍贵很多的!所以目前不能够也没有能里去开发秦王陵墓。
本人到是很想知道,传说中的秦皇剑是否在它主人的陪葬品中!据说它是中国当时冶铁业,锻造业的经典力作。
对当时的生产力分析和金属冶炼能力都是一个无法估量的珍贵证明就目前的现状,“应该不应该开发秦始皇陵”的讨论由来已久,争论不休。
著名学者张五常建议打开始皇陵,引发争论。
核心提示:10月6日,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的文章,立即吸引来广泛关注,截止到10月18日,点击量超过了23万,跟帖评论者很快也分成赞成和反对的两大阵营。
张五常为什么要提出来开挖秦始皇陵?在他看来秦始皇陵的开挖能带来什么?考古界对打开秦始皇陵怎么看?现在技术能否保证发掘后的文物保护?始皇陵究竟应该如何保护和发掘?张五常建议打开秦始皇陵10月6日,在新浪张五常的博客上出现了一篇《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随后很快被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上,并被制作成了专题。
张五常在博客中写到,秦始皇这个人不容易明白:一方面有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发神经,很大的神经。
记载说,始皇陵建了39年,动员70多万人,为了保守秘密,最后不少建墓者被杀掉,或被迫陪葬。
秦始皇的墓地面积达50平方公里,现在被誉为天下第八奇迹的兵马俑,只是其中一小角而矣。
“始皇之陵,对人类文化的启示,应该超于埃及的所有金字塔。
”张五常说,当他见到墓地主场大山丘的外观,就很想知道内里的设计如何,放着什么样的物品。
张五常认为,像他一样愿意花钱到秦始皇陵,细看一下2000多年前的中华文明的人应该有很多。
秦始皇陵的发现与考古成果
秦始皇陵的发现与考古成果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无疑是一个令人称道的君主。
他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还开始了一系列宏大的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秦始皇陵。
然而,这座伟大的陵墓一直隐藏在长期的尘埃之下,直到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才慢慢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考古学家们对秦始皇陵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他们利用地质雷达和卫星技术对陵墓进行了初步的勘测。
根据这些技术的结果,人们得知秦始皇陵的规模庞大,并且陵墓内可能埋葬着大量的宝藏和文物。
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为进一步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随后,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展开。
首先,考古学家们对陵区周边的陪葬坑进行了挖掘,这些陪葬坑内通常埋葬着陵墓主人的家人、官员和仆从。
通过对陪葬坑的发掘,人们不仅能了解到秦始皇陵的附属建筑,还能揭示出秦朝社会的一些特征。
例如,在陪葬坑中发现的陶俑和铜骑马器,都见证了秦朝独特的制度和文化。
之后,考古学家们终于迈进了秦始皇陵的真实面貌。
他们分阶段进行了多次发掘,每一次都带来了新的惊喜与发现。
陵墓内的石刻壁画、地宫以及大型石雕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致的建筑群。
这些发掘无疑为我们还原了秦朝的皇家葬礼仪式和建筑工艺,让世人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然而,对秦始皇陵的发掘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问题。
首先是关于陵墓内是否真的埋葬了秦始皇本人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和宏伟,几乎不可能单靠一个人之力完成。
因此,他们怀疑陵墓内可能还有其他的未知秘密,例如曾联姻并统治秦国的赵国,或是其他关键人物。
但直到现在,这些猜测都没有得到最终的证实。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和展示秦始皇陵的宝藏。
考古学家们发现,在陵墓内有大量的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是研究秦代文化和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然而,由于保护的困难和考古技术的限制,目前绝大部分文物仍然埋藏在地下,无法公之于众。
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展示这些宝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秦始皇陵迟迟不发掘机关重重难下手,这到底是个什么规模的陵墓?
秦始皇陵迟迟不发掘机关重重难下手,这到底是个什么规模的陵墓?本文导读: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
《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十八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三十米。
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六百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十万余件。
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对于该不该惊醒这位沉睡于地下的旷世君王,新中国成立后,文物总局秉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只对皇陵进行抢救性发掘,并未大规模进行挖掘。
但是近年来,有关“挖掘秦始皇陵”的言论再次甚嚣尘上。
我们依旧秉持着在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的前提下延后挖掘。
第一个原因是秦始皇陵的面积很大,里面构造复杂。
二十世纪末,一个由美国国家考古队牵头的考古团在秦始皇陵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结论是,地宫里隐藏着大量水银。
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勘查。
经过周密分析,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推论,地宫中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
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
这些水银在地下2000多年中不断蒸发形成的大量有毒气体,使得考古学家不敢贸然打开地宫。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
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始皇陵【摘要】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著称于世,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具有全球突出价值、独一无二、无法替代、并不可再生的性质,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关键字】秦始皇陵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布局考古奇迹一、秦始皇陵被列为世界遗产秦始皇陵(Mausoleum of the First Q in Emperor)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种类属于文化遗产。
秦始皇(公元前259-210年)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峦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
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陵园于秦始皇即位那年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时间还长8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56.25平方公里)。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 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196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二、秦始皇陵的整体布局特点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
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探测秦始皇帝陵地宫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672—7940(2004)03—0213—07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探测秦始皇帝陵地宫中的应用刘士毅1,袁炳强1,吕国印2,段清波3,苑守成1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863计划课题(编号2002AA132012)的部分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刘士毅,男,1939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地球物理探测与技术管理。
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物探专家组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技术顾问。
(1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2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河北廊坊 710016)(3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 710054)摘 要:应用高精度重力、磁法测量,高密度电法测量,放射性氡气、地震、地温、测汞、核磁共振等测量探测秦始皇帝陵地宫,经过精心施工、综合对比分析,探测出秦始皇帝陵地宫的范围,封土堆中的细夯土墙,墓室的具体位置和西向墓道等,是近期秦始皇帝陵考古的重大发现。
关键词:秦始皇帝陵;地宫;探测;综合地球物理方法中图分类号:P631;K87818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4—04—08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ED GEOPH YSICAL METH ODS IN EXPLORATION OF THE UN DERGR OUN D PALACE OF EMPER OR QINSHIHUANG MAUSOLEUML IU Shi 2yi 1,YUAN Bing 2qiang 1,L U Guo 2yin 2,DUAN Qing 2bo 3,YUAN Shou 2cheng 1 (11Center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hinese Geological S urvey ,Beijing 100037,China )(21Institute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 ploration ,Minist ry of L and and Resources ,L angf ang Hebei 710016,China )(31The S haanxi Province A rcheology Institute ,Xi ’an 710054,China )Abstract :Integrated geophysical methods ,including high -precision gravity survey ,magnetism survey ,high -density electricity survey ,radioactivity radon survey ,seismic method survey ,ground temperature measuring ,Hg measuring and nuclear resonance magnetism method ,have been applied to explore the underground palace of Emperor QinShiHuang Mausoleum.It is identi 2fi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underground palace ,the thinner tamped wall in the tamped burial mound ,real sites of coffin chambers as well as grave pathway in the west direction through carefully digging and integrate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ies in the latest exploration for Emperor QinShiHuang Mausoleum.K ey w ords :Emperor QinShiHuang Mausoleum ;the underground palace ;exploration ;integratedgeophysical method 第1卷第3期2004年6月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CHIN ESE JOURNAL OF EN GIN EERIN G GEOPHYSICS Vol.1,No.3J un.,20041 引 言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之一,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
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技术与方法探析
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技术与方法探析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对文化遗址、古代墓葬以及其他人类活动遗迹的发掘和研究,以重建历史和文化进程的学科。
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遗址之一,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析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技术与方法。
一、地理勘测在开始实地考古调查之前,地理勘测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地理勘测是通过对陵区地形、地貌以及地下水位等因素进行详细调查和测量,以确定最佳的考古发掘区域和方案。
针对秦始皇陵,地理勘测可以辅助考古学家确定陵区的大致范围,有助于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二、非破坏性调查技术非破坏性调查技术是一种可以在不破坏考古遗址的情况下获取信息的方法。
在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中,使用非破坏性调查技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了解地下结构、发掘古墓、探测出可能存在的文物和遗物,从而为后续的实地发掘提供指导和依据。
目前常用的非破坏性调查技术主要包括地下雷达、电阻率测量和地磁测量等方法。
地下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在地下物质中传播的特性来探测和测量地下结构的一种技术。
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并根据信号的反射和回波,可以获取地下物质的分布和特征信息。
在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中,地下雷达可以用来探测可能存在的墓室和通道等结构,为实地发掘提供重要线索。
电阻率测量是一种通过测量地下物质对电流的阻力来获得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地下结构具有不同的电阻率数值,通过测量电阻率的变化,可以推测地下是否存在不同类型的地层或结构。
在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中,电阻率测量可以用来确定可能存在的陵墓结构,以及墓葬周围的地貌特征。
地磁测量是一种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地磁场会受到地下不同物质和结构的影响,在测量地磁场强度和变化的同时,可以推断地下是否存在诸如墓穴、地下室等结构。
在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中,地磁测量可以提供古墓和地下遗址的大致位置,并为后续的发掘工作指明方向。
三、实地发掘方法实地发掘是考古学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获取实际文物和遗址的关键环节。
1996年,中德双方对秦始皇陵核磁扫描,发现了一个巨大陪葬坑
1996年,中德双方对秦始皇陵核磁扫描,发现了一个巨大陪葬坑公元前246年,秦国国君嬴政继位。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间,秦王政统治下的秦国,横扫六合,结束了混乱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嬴政统一六国、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币制,首称“始皇”,是华夏大一统的实现者,也是秦王朝统治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封建帝王,他的统一大业离不开他铁血的手腕、杰出的政治才干,也离不开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
秦朝灭亡2000年后,秦国战无不胜的强大军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墓一直神秘莫测,关于它的未解之谜,骇人听闻却也引人入胜。
考古研究者从未停止对秦始皇陵的探索。
中德双方曾对秦始皇陵进行核磁扫描,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发现了陵墓内的一个秘密!神秘莫测的秦始皇陵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登基为秦王,也就是在这同一年,嬴政在骊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园。
由丞相李斯主持设计,大将章邯进行监工。
统一六国之后,嬴政对陵园的修建更为重视,命令李斯从全国调集70多万劳工加紧修建。
秦始皇陵前后历时39年,直到始皇帝驾崩,秦二世继位还未全部建完。
秦始皇陵坐落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地带,距离西安市只有30公里。
秦始皇陵雄伟高大,根据史书记载,陵墓的封土高度可以达到120米。
因此,秦始皇陵是世界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陵墓。
这座陵墓是根据“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制建造,陵墓模仿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形状呈现回字形。
陵筑分两重,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
陵冢位置安于城南,呈覆斗形,高51米,底部周长1700余米。
《史记》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中德双方对秦始皇陵核磁扫描,结果发现了陵墓内的一个大秘密
中德双方对秦始皇陵核磁扫描,结果发现了陵墓内的一个大秘密秦朝实现了恢宏的大一统,而这个庞大王朝的统治者,皇帝称号的创始人,秦始皇。
他的陵墓一直被看作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精巧奇特的陵墓之一。
出于保护性发掘的需要,考古工作者有意放慢了速度。
这也让陵墓直到今天还能带给我们惊喜。
毕竟,秦始皇墓葬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足够震动天下。
之前,中德考古专家通过对秦始皇陵进行核磁扫描。
他们不但清楚地掌握了墓穴结构,而且,还发现在地宫中埋藏了大量的建筑群。
最近,工作人员正在对编号K9801,面积13000多平方米的陪葬坑进行试挖掘。
根据出土的物品,相关专家推测这是一个“军备库”。
这个陪葬坑是目前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最大陪葬坑。
形状为长方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共有四条斜坡门道,距离封土约200米。
在初步发掘中,坑内出土了大量甲胄,这些甲胄均是石质,在坑里一层层的叠起来。
统计过后,总共有87件石制铠甲和43顶石胄。
这些石甲胄制作精良,根据专家的初步鉴定认为是结合了当时的玉器加工工艺。
从石料的开片,到甲片的细致打磨,再到后期的钻孔,抛光,编缀,每一步都要耗费匠人的大量心血。
考古人员做了一个实验,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
一个熟练的工匠加工一件600片的甲衣需要三百多天,接近一年的时间。
而经过初步估计,陵墓里的石甲胄起码有上千件,甲片多达五六百万。
也就是说,仅仅这一个陪葬坑里的石甲胄,就能够让后世许多帝王陵墓难以望其项背了。
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巨可见一斑。
这个坑里有着大量的石甲胄和石盔。
再联系之前二号坑出土的众多箭头,青铜车马器构件,马缰索等军用装备。
有关专家最终得出结论,这个陪葬坑,确切地说应该叫:秦陵兵马俑地下宫城军备库。
陪葬坑出土的石铠甲虽然是随葬品,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铠甲。
每一件铠甲都是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披膊甲保护肩膀。
这其中,相对特殊的是裙甲的设计,裙甲所用的都是小甲片,间隙留得也比较大。
采用综合探测技术,揭开秦皇陵地宫千古之谜
采用综合探测技术,揭开秦皇陵地宫千古之谜
赵国隆;李常茂
【期刊名称】《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年(卷),期】2004(031)004
【摘要】秦始皇陵是我国最大的帝王陵园.据古书记载,秦陵地宫墓室内珍宝无数.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探测,解开了秦陵地宫的位置、布局之谜.为进一步勘测地宫墓室内都有些什么东西,提议在不破坏墓室结构和原文物保存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岩土钻掘工程技术(孔或井巷)和影像技术(蛇形机械人等)综合探测方法,深入到地宫墓室里探查,为钻掘工程开拓地下考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总页数】3页(P1-3)
【作者】赵国隆;李常茂
【作者单位】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北京,100011;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4.1;P634
【相关文献】
1.治"未病"揭开人类健康千古之谜——访吉林天三奇集团总经理李盛学 [J], 丁玉路
2.秦始皇陵地宫布局之谜 [J],
3.频率域高密度电法在秦始皇陵地宫探测中的试验效果 [J], 王书民;孟小红;李汝传;雷达;方慧;孙鸿雁;赵富刚
4.千古之谜:始皇陵 [J], 段清波
5.探测新技术揭开秦陵地宫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磁共振技术在秦皇陵考古中的应用效果
核磁共振技术在秦皇陵考古中的应用效果
潘玉玲;李振宇;张兵;顾涛
【期刊名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04(001)004
【摘要】核磁共振测深方法是目前唯一直接探查地下水的地球物理新方法.这种方法原理新颖,经济、快速,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量化提供了新手段.可以直接给出探测目标处有无地下水活动的情况.在秦始皇陵的无损探测研究中,首次利用了核磁共振测深方法.本文论证了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效果,及其在确认秦始皇陵就在封土堆下、没有进水和防渗墙仍在起作用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页数】5页(P299-303)
【作者】潘玉玲;李振宇;张兵;顾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和空间信息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和空间信息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和空间信息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和空间信息学院,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325
【相关文献】
1.礼县出土春秋秦鼎的实验考古学研究——铸型工艺中的分体模与嵌范技术复原[J], 刘彦琪;王刚;吕小龙;任晓磊;柏庚辰
2.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秦始皇陵百戏坑考古中的应用研究 [J], 张春森;郭丙轩;吕佩
育;张卫星
3.秦皇陵中的水银——是否有水银,水银来自何方 [J], 谢学锦;常勇;程志中
4.现代遥感技术在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J], 周小虎;谭克龙;万余庆;段清波;宋德闻;牛新龙
5.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中的农业信息──论秦代关中农业社会经济 [J], 魏京武;张颖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知识拓展: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相关报道
知识拓展:关于秦始皇考古勘探的相关报道①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考古勘察情况为了揭开秦始皇帝陵墓的奥秘,考古工作者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对陵园进行科学的钻探和调查。
秦陵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夯土筑成。
现存陵高76米,陵基东西宽485米,南北长515米,就象一个金字塔形状,围绕封土堆,地面上原建有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内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578米,周长3756米,外城南北长2173米,东西宽974米,周长6294米。
城墙大多坍塌,仅存墙基,墙基宽约八米,内城和外城四面均有城门,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内城的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北面二门,门上均有门阙建筑,内外城的四角有角楼。
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公里处,它是秦始皇帝陵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秦始皇帝陵的布局是模拟当年秦王朝的政治中心、首都形制建造的,而兵马俑坑则象征着秦陵的地下王国的军队,即一支冥军。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公里处,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
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经过四年多的筹建,至1979年9月底,雄伟的一号俑坑遗址展览大厅及部分辅助性建筑竣工落成,同年10月1日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继1974年发现一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上半年,又先后发现了秦俑二号坑和三号坑。
三个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内埋陶质兵马俑七千余件,木质战车一百余辆。
三个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它们既相互分割,自成单元,又紧密相关,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庞大严密的地下军事营垒。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现了铜车马坑,它与兵马俑坑东西辉映,成为中国考古界又一个重大的发现。
——摘自北京科普之窗网②秦始皇陵考古获重大突破——地宫确实存在考古专家们昨天(2022年11月28日)宣布,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他们证实,秦始皇陵地宫的确存在,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次证实秦始皇陵地宫的存在。
专家给秦始皇陵做“B超”,核磁扫描后看见全貌,内部竟还在运行
专家给秦始皇陵做“B超”,核磁扫描后看见全貌,内部竟还在运行2019-04-30 ·旅游大叔视频:专家用“B超”探测秦始皇陵,竟发现千年工程还在运转?吓愣众人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有很多人会疑惑,古人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究竟是怎么建成那样宏伟的建筑的呢?那样的建筑就算运用现代科技也不敢保证有办法建成,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埃及金字塔如何建成的,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什么原理?有太多太多的秘密是我们所未知的。
而今天,我们来谈论一下秦始皇陵墓,这个至今未止,我们依旧参详不透的伟大工程到底暗藏着什么玄机。
我们都知道,现在秦始皇陵墓并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内宫就连世界上最出色的古墓专家都进不去,为了能了解秦始皇陵墓内的情况,专家们想到了给陵墓做“B超”,他们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探查,再把得到的结果绘制成了一张1:5000大小的比例图,得到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秦始皇陵墓经过千年的时光,内部居然还在运转?这个消息时专家们难以置信的,他们通过可磁共振技术清楚的掌握了地宫中的机构,而且还发现了大量的建筑群。
专家解析过秦始皇陵墓后发现,陵墓上空友不同寻常的“热异常”,这就意味着,秦始皇陵墓这么多年并没有冷却,里面的某些结构依旧在运行,产生了某种热量。
原来,当初古人在建造地宫的时候,为了保证秦始皇的安宁,也为了他的底下王国不会遭到破坏,为了阻止地表水的入侵,他们就在封土堆的东南侧修建了能够阻止地下水入侵的水渠,底下排水渠的使得底下的温度变低,从而阻止了地表水的入侵。
最让专家感到诧异的是,千年过去了,这些底下水渠依旧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保护着秦始皇陵内部样貌的完整。
说到这儿,我们真的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他们是怎么想到这么多伟大的工程,在他们那个时代,没有现代科技,只有单纯的劳动力和脑力,他们居然可以建造出能够运行千年的工程,实在是令人吃惊。
秦始皇陵墓中的秘密还有很多,虽然我们很好奇他的全部秘密,希望它能早日重获阳光,但是我们也只能静静等候,相信,秦始皇陵墓的秘密终有一天,会在我们面前揭开。
参考资料(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参考资料秦始皇生平介绍秦王嬴政,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
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
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
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
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破解秦陵地宫之谜近年,我国开始利用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以及考古手段对秦始皇陵地下结构的整体布局进行全面无损探查,获取了一系列的新发现:一、确定秦始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地下。
这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证实秦始皇陵地宫的存在,探测确认地宫位于封土堆地平面下30米左右,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呈矩形。
二、地宫内存在明显的汞异常。
物探过程中发现了大范围、含量较高的汞,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从而验证了《史记》中有关秦始皇陵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的真实性。
三、证实墓室保存基本完整。
通过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探测发现在墓室和整个地宫范围内都没有含水区,否定了人们所担心的秦始皇陵地宫已经进水坍塌的猜测。
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墓室周围有一层细夯土质地的巨大宫墙,夯层厚约6-8厘米,宫墙高度为30米,顶端比秦代当时的地面要高。
四、发现地宫内有东西墓道,秦始皇陵在古代陵墓中独树一帜,在结构等方面均与众不同。
秦汉时期古墓一般均有东西南北四条墓道,但秦陵却仅有东西两条墓道。
此外,为了保持地宫的干燥,地宫内还存在一个十分发达的主排水系统。
郡县制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
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
秦始皇陵墓石榴树冬天开花,专家就能说找到地宫入口了?
秦始皇陵墓石榴树冬天开花,专家就能说找到地宫入口了?本文导读:纵观其一生,除了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以外,还有一项非常大的成就,那就是秦始皇陵。
传说秦始皇陵自从秦始皇登基就开始修建。
陵园修建历时39年,动用了将近80万人力,倾举国之资建造。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相传是按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缩比例建造,整体呈回字形。
以一个都城为原型建造陵墓,可想而知是多么宏伟壮观,门阙、宫殿以及都城建筑群,在地下构造了一个地上都城,这在现代来说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汉代史书《汉旧仪》中曾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督造,动用了70多万人力的挖掘,挖得非常深,可是汇报给秦始皇后,秦始皇还是觉得不够,便命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按照秦国那时的计量单位算,一丈等于现在的2.4米。
这一说也是让人扑朔迷离。
作为皇陵,恢宏广阔之余,陪葬物品当然是少不了的奢华珍贵。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曾经这样描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形容秦始皇陵深达地下泉,文武百官都进贡奇珍异宝随葬,几乎填满整个陵园,奢华丰富至极!但是秦始皇陵的挖掘一直是个问题,最主要的还是陵墓中汞成分含量超八倍之多,大家都知道,汞就是水银,水银是一种有毒挥发物质,常年积于陵墓中不散,一旦发掘,扩散后的水银带来的危害无法想象。
不过既然不能发掘,但是陵墓整体面积、体积还是可以用科学方法测量的。
2006年,中国考古队曾经用地球遥感技术和物体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全方位的地面勘察。
这次勘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高新技术,也是世界上第二次此类勘探。
根据现场勘察数据得知,秦始皇陵距离地面大概35米,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墓室处地宫正中,高约15米,整体呈回字形,秦皇陵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整个铃木保存相当完好,历经千年岁月还未有倒塌的痕迹。
现代遥感技术在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征显著,有待勘探验证,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这
些区域曾发现若干零星文物遗存,但由于范围相
对较大,地面探测需花费较长时间。
第 1 期
周小虎等:现代遥感技术在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159
节特征,这一方法适用于对地形平缓的区域的图 像进行处理。在热红外波段上,当遗存产生的热
异常作为背景信息或低频信息被地表植物、建筑
许多遗存在地表的存留部分逐渐消失,年代久远
类遗存信息。第 1 类影像特征显著,与后期考古
探测结果一致的遗存包括五岭大堤、兵马俑坑、
封土堆东侧的马既坑,这些遗存在航空全色遥感
图像上表现明显的原因是规模较大(图 1 )。第 2 类
影像特征较清楚,被后期考古发掘验证的遗存, 由于这类遗存的影像标志不如第 1 类那样显著,
ZHOU Xiao-hu ' , TAN Ke-long , WAN Yu呵ing2 , DUAN Qing-bo3 , SONG De-wen 2 , NIU Xin-long3 ( 1. Department 0/ Geology , No时hwest University , Xi'an , Shω 阳 710069 , China; 2. Aero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 0/ China Coal , Xi'an , Shaαn.xi 710054 , Chinα; 3.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0/ Sh四阳i , Xi'an , Shaa阳 710600 , China)
2
Abstract: Although many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in Emperor Qin Shihuang's mausoleum archaeology , wether the westward mausoleum passage under the pyramid-shaped mound does exist or not ,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underground drainage ditch is still unknown.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treasures around the Qin Shihuang's mausoleum , interpreted the aerial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aerial panchromatic remote sensing images , extracted the cultural relic information , and discovered the high thermal anomalies of the pyramid-shaped mound and the westward mausoleum passage under the pyramid-shaped mound , and validated the function of the underground drainage ditch. Th 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 the conclusions are exactly the same. Key words: archaeology; aerial hyperspectral; aerial panchromatic; remote sensing image; temperature abnormal; magnetism abnormal j Qin Shihuang's mausoleu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
中国专家近日开始采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以揭开缠绕人们心头上千年的秦陵地宫之谜。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帝王陵园,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
专家估计如果使用传统的考古方法,如此大规模的考古探测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
对于地宫,除了进行发掘外,很难解开其具体位臵、大小和埋藏深度等问题。
此次探测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化学探测技术,将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
专家们使用的具体方法有:地面弹性波法、磁法、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重力法和测汞法。
对于充满神秘色彩的秦陵地宫,专家们将利用三维推断技术判定其存在依据(即参数依据),确定地宫的边界、形状、结构、埋藏深度、是否坍塌等信息。
并将证实《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等说法。
据参与这一科技课题的专家介绍,中国在以往的考古实践中一直进行着现代化、科技化的努力,航空遥感等技术逐渐运用到了考古领域。
此次对秦始皇陵进行遥感等现代技术的勘测,对于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先进工作方法的运用有重要意义。
但有的专家对于这种方法仍持保守态度。
文物保护专家刘云辉说:“遥感等技术虽已广泛应用其他领域,但它只能检测出‘异常’情况,在缺少基本参数的情况下,仍然要靠传统的考古方法来开展工作。
”
据悉,这次勘测是秦始皇陵考古探测中资金投入最多和技术水平最高的项目。
勘查工作已被列入中国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
勘察工作的一期工程将在2003年9月结束,届时,人们对秦陵地宫将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完)
千百年来,对秦始皇陵地宫的猜测从未中断过,但这些都有待考古证实。
经过对秦皇陵一年的无损探测,科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认为,秦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之下,距离地面30米左右。
一直存疑的地宫是否被项羽所破坏的推断也得到可靠证实,地宫至今没有坍塌,没有进水,秦陵地宫的秘密被微微地掀起了一个边角。
2002年,科技部首次在“863”计划中设立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研究课题。
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刘士毅说,探测首先是断定封土堆中部下方经过大范围开挖,研究人员在秦皇陵封土堆中部观测到明显重力异常,由此推断这是由地宫中的回填夯土引起的。
因为地宫开挖后,回填土经过夯实,比正常土的密度大,可以引起重力异常。
在推断的地宫开挖范围处,弹性波法的观测结果与外围不同。
秦始皇陵区有封土堆、内外城墙和内外城墙内外的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遗存
区构成,面积约56平方公里。
通过探测,研究人员推断地宫的位臵在封土堆中部。
根据磁异常的形状推断地宫的平面投影形状,认为地宫应为矩形状。
重力反演结果显示,地宫上大下小。
地宫的大小初步测定为墓室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15米,顶深约475米(海拔高程)。
宫墙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高约14米,宽约8米,顶深约469米(海拔高程)。
地宫开挖范围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深约30米。
细夯土墙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宽约15米,高约30米。
研究人员发现地宫墓室主体尚未坍塌。
这是在采取电测深法后得出的结论。
电测深法可以给出地表以下、某一深度以上电阻率变化的情况,也能直观地给出异常体的埋藏深度概念。
在一张推断成果图中,研究人员发现,除4剖面外,其余5条剖面在封土堆中部原始地表以下都存在一个近似椭圆形的高阻体。
空洞或木质结构体的电阻率明显高于土层,因此推断椭圆形高阻体是由主体尚未坍塌的墓室引起。
在确认地宫中存在东向墓道后,根据探测结果,研究人员推断可能存在对称的西向通道。
另外,探测发现地宫中可能有石质宫墙和金属制品,在封土堆中部建有细夯土墙。
而地宫中的阻排水渠被证明至今阻水效果良好,依然起着阻水作用。
通过核磁共振法———一种可以直接找水的新方法,研究人员推断地宫的深度上都为不含水区,因此推断墓室尚未进水。
而1981年的土壤汞量探测已经在封土堆中部发现了明显的汞异常,本次复核了土壤汞测量结果,同上次基本一致,证明地宫中存放着大量水银。
本次物理探测投入了重力法、磁法、电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核方法)、地温法、核磁共振法和测汞法8大类方法。
浙江大学教授徐世浙院士说,此次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探测,是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遥感、物探技术在考古上的综合应用,显示出高技术无损探测在考古研究中具有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