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二. 来源与形成
来源
理论来源(价值判断)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圣西门、傅里叶)
历史渊源
工人阶级的生存与工作状况(国际共运)
(格拉.丹东、左拉、李扑克内西、克鲁泡特金)
二、来源与形成
形成: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是
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和经济学理论的最后形成。
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崩溃(腐朽垂死) 资本主义的现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以历史(场景)的观点看待政治经济学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政治经济学—危机还会延续?
基本方法
马克思:规范经济学-应该是什么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
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入门知识
——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 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
主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是什么 科学研究法:逻辑和理论结论与检验
结论
马克思:通过革命消灭私有制和市场。 主流经济学:完善私有制,促进自由竞争。
研究对象-经济社会运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生产关系—与所有制有关的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流经济学:生产力—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 配,也就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入门知识
研究目的
马克思: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分配均等化。 主流经济学:如何实现效率,实现最大化。
研究框架
马克思:价值-剩余价值-根本矛盾-经济危机 主流经济学:价格-最大化-GDP-政府干预
政治经济学概论 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3、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完成。
提出了劳动价值论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石)。
◆研究对象1、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阶级性1、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
2、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1、社会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人的因素)和生产资料(物的因素)构成在生产力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起着最根本作用的是人的因素2、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主要表现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4、生产力状况包括生产力性质、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性质取决于劳动资料的性质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性质5、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畜牧业从其他原始部落中分离出来;第二次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第三次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
◆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分配关系。
2、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导的决定作用。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积极的反作用3、生产决定作用的表现p20;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积极的反作用的表现p21◆社会生产方式11、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篇社会经济形式第一章商品经济第一节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一、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人类社会经济形式,即人类经济活动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迄今为主,人类社会经历了两种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原始末期、奴隶、封建社会前期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出现小W经济或(简单W经济)③封建后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即为满足家庭或经济单位内部成员的直接消费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基本特征:(1)自给自足的经济:产品转让采取直接转让或索取(分散的独立的)(2)封闭型经济(3)保守型经济(4)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5)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是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自然分工:出现在原始社会,在纯生理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反映人们由于性别和年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社会劳动。
三、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产品为交换而生产,生产者通过商品交换互相交换劳动和发展联系的经济形式。
是商品化、货币化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存在的条件①前提条件社会分工②决定性的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在生产者拥有自主性、平等的情况下交换(2)开放型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生产者之间联系密切,范围广大(3)开拓型经济,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有叫竞争性经济利益引起竞争导致劳动开拓激发生产力提高开拓的精神(4)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 积累-- 生产规模扩大(5)私人劳动通动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产品转让采取商品交换形式。
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第二节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1、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于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2、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
《政治经济学》第1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自给自足的经济
一.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自给自足的经济
一.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 封 建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奴 隶 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原 始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与经济体制的演进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与经济体制的演进
一.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二.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简单商品经济 经 商 品 市场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 济
自给自足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 商品与价值 二. 货币 三. 价值规律 四.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否
计 划 经 济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是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 是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 自发 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 场 经 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相互联系 相互联系 相互协作 相互联系 相互协作 彼此需要
生产社会化
二.商品经济
政治经济学第1章
谢谢聆听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目录
01
02
03
04
第一节社会再 生产过程中的 生产关系
第二节所有制 第三节生产力
与产权
及其发展途径
第四节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性质
01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 节的生产关系
效应 • 机器产生并发展起来后,产生了机器协作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 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
• 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 和技术进步
• 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 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 生产决定消费 • 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 生产决定分配 •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 分配决定着生产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 科学技术充分显示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 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和发展 • 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 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章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济的含义中国古代:经国济民、经邦济世(生计、理财)古希腊(色诺芬3000多年前,《经济论》):家庭生产活动、家庭财产管理现代含义:1、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以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
如经济增长等2、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
如人的经济地位,人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3、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总和。
如国民经济4、经济办法——节约、合算、划算。
节约什么?5、指一个人、家庭、单位、地区的收入状况。
如:某某经济状况不错二、经济思想的产生西方古希腊的经济思想的产生:色诺芬的经济思想人类经济活动促进各种经济思想的产生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的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古希腊思想家姓名色诺芬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马尔萨斯卡尔马克思詹姆斯穆勒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三要素:人的劳动(主导要素)、劳动对象(两类)、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和物质条件)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生产资料是客观物质条件,人的劳动是主观条件3、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过程(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现实生产力得以形成的过程生产力:人们征服、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
其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其作用也不能忽视。
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得以形成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既包含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关系。
只有当人们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与自然界发生关系。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门课程,首先要弄清它是研究什么内容的。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
而由马克思初步提出、经后人创建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样要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并且还要研究与此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等。
同时还应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认识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最初是指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范围的经济学,我国现在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
(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7世纪中叶产生,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后又出现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416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的来说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政治经济学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特点。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1)所有: 所有: 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 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置归 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 (2)占有: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问题,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问题,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 生产资料(如不能卖), ),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 生产资料(如不能卖),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 占有生产资料,并具有排他性。 占有生产资料,并具有排他性。 支配: (3)支配: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安排、调度、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安排、调度、决定生产资料的 最终使用方向)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最终使用方向)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所有者和占有者 可以同时是支配者,也可以通过他人支配。 可以同时是支配者,也可以通过他人支配。 使用: (4)使用: 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 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使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 行的生产活动。 行的生产活动。
2、在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 在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 (1)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2)劳动力的所有权。 劳动力的所有权。 3、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 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 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 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在内的生产 要素的所有权。 要素的所有权。 4、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 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一章 生产力力与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1、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力( force)是人类改变自然使之适应自身 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是人类改变自然使之适应自身 需要的力量,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需要的力量,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力的构成 : 人的因素: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1)人的因素: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 生产经验。 生产经验。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1 复习笔记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二)政治经济学的性质2:实践性
实践性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性。政治 经济学在本质上也可说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 性的坚实基础上的。过去,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的需要,运用无产阶级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原 则,创立了有高度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现在,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迁, 面临革命 和建设的双重任务,我们更要坚定地继续运用工人阶级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续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进一步丰富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案例评析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 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 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 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 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 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
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 需要的产品。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 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说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阐明其研 究对象、任务、方法、性质和意义。 讲解提纲: • 第一节 •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发展演变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学习目的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A、17世纪初期产生的B、17世纪中叶产生的C、18世纪初期产生的D、18世纪中叶产生的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A、政治法律关系B、神会历史关系C、人文教育关系D、经济利益关系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A、宗教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家族关系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A、利益性的统一B、科学性的统一C、抽象性的统一D、规范性的统一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古典政治经济学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B、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D、在19世纪中叶所建立的E、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C、资源配置方式D、经济增长与发展E、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4、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因为()A、它所研究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B、经济利益关系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C、对一定性质的经济关系和对阶级有不同的态度D、它研究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E、它是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学科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参考答案:1、ABCDE 2、ABCDE 3、ABCDE 4、ABC 5、DE三、简答题1、马克思为什么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1)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历史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1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经济问题时
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
因素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问题日益凸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无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劳动力与资本的矛盾,都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剩余价值理论”,也
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付出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而这种剥削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对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特别关注。
在他看来,资本家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断压制和剥削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则会不断地反抗和斗争。
在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力量之后,就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得出了一些有关社会重要性的结论。
例如,他认为经济体制决定了政治体制,而政治体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体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使得资源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人通过财富和政治势力,又维护和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状况就导致了
社会的不公平和分化,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
总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关注社会不公平和阶级矛盾的经济学思想,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公,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1、含义: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
另:生产力的另一种定义,生产力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包括分工协作、管理等因素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不是自然力,而是一分社会力量。
因此,生产力也被定义为社会生产力,意思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现实的社会力量。
知识拓展--生产力的构成实体性因素与非实体性因素实体性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非实体性因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2、生产力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划分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高效。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勒--- 代表作《科学管理理论》---分工与协作也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二、生产关系1.含义: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狭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但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一个连续进行和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它包含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最基本的环节,其中发生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都属于社会生产关系。
因此广义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2.马克思生产关系“四环节”: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⑴四环节的相互关系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消费劳动力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从这个角度看,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
另一方面,生产与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②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在生产进行前,(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换决定生产。
在生产出产品后,〔产品或商品的〕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发展的的程度产品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资源的分配----分配决定生产〔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⑵人们在四过程中的关系(p17)三、所有制与产权1、生产资料所有制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含义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表达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1 复习笔记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二、所有制与产权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主要内容。
2.产权和产权制度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
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1)收益分享权能;(2)收益支配权能。
产权的基本特征是:(1)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2)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3)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
(2)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三、生产力及其发展1.生产力(1)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
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
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
(3)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
2.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1)分工①形式:各种社会劳动的分工;劳动职能的分工;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②作用:分工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分工使生产工具专门化。
③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
(2)协作①含义: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②协作的优越性:协作能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协作能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在很大空间上同时进行劳动。
③协作的负效应:集体成员偷懒。
因此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
(3)机器大生产18世纪的产业革命的结果是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即用机器生产机器,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①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②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③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3.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新科技革命的前景和可能带给社会、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影响至今还很难全面准确地估计,但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肯定将超过前几次科技革命。
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①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当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之前,它就不会灭亡;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成熟时,它也不会出现。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①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②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③两者的关系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但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2)制度创新在经济学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是指制度上的一种新发明。
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任何社会的制度发展过程都将是一个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均衡,再到制度创新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3)制度均衡制度均衡是指一种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此时无论怎么样改变现存制度,都不会给从事改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于是没有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
而一旦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或有了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的新发明,或社会政治环境有了变化,这时又出现了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制度创新又可能重新出现。
1.2 课后习题详解参考答案一、概念题1. 生产力答:生产力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运用和改造生产资料所形成的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另—个方面为生产关系),它反映的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它体现着社会的人影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生产力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劳动者起着启动者、调整者、控制者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要素的作用更加突出。
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充当人的劳动的传导体,生产工具是基本的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是人们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劳动对象的质量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重要的影响。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发展,它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量与性能,从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利用数学方法,构造生产函数,可以将劳动者、物质资本、技术进步作为三个变量来测度它们对产出的影响。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 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 所有制答:所有制主要指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在生产中通过人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