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感觉器官

合集下载

感觉器官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第四章“我们周围的世界”,具体涉及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知道人体如何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人体如何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

难点: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如何保护感觉器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感觉器官模型、实物道具。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用到感觉器官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感觉器官的图片,讲解每个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让学生明白人体如何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例,如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耳朵如何听到声音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4.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感觉器官,每组给出一些建议,并进行分享。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感觉器官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感觉器官组成功能眼睛眼球、视网膜看物体耳朵耳廓、耳蜗听声音鼻子鼻腔、嗅觉细胞嗅气味舌头舌面、味蕾尝味道皮肤表皮、真皮触觉、痛觉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你最主要的感觉器官是什么,它是如何帮助你认识世界的?2. 画出一个人体感觉器官的图,并标注出它的名称和作用。

答案:1.我最主要的感觉器官是眼睛,它通过眼球和视网膜帮助我看清楚周围的世界,识别不同的颜色和形状。

2.(学生作业展示,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护感觉器官。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环节效果良好。

但在讲解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今后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方式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昆虫学第四章 昆虫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昆虫学第四章 昆虫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整理课件
(三)神经节 神经节是由大量神经元、胶细胞和非细胞组
织的集合体。 构造:通常卵圆形。外层是非细胞的围膜和
胶细胞层构成的具有保护和营养功能的神经鞘。 内含大量运动神经元和联系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的轴突也伸入其中。
细胞体位于节内的外缘、神经鞘内侧;侧支 、树突、端丛位于神经节的中央,形成神经髓。 各种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在髓中形成复杂的突触联 系。
昆虫能够通过基因突变改变神经系统功能靶 标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形成很强的抗药性。所以 ,深入研究昆虫神经系统的结构组成、传导机制 和特点,不仅有利于杀虫剂毒理学的发展,同时 也为新型高效神经毒剂的开发及害虫抗药性的治 理提供理论依据。
整理课件
1、对轴突传导的影响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轴突膜上的离 子通道(主要是 Na+ 通道),通过延迟钠离子通道 的关闭,使神经传导持续时间长,引起兴奋性的不 断刺激,最后中毒而死。
整理课件
五、昆虫的感觉器官
昆虫的觅食、寻偶、交配、产卵以及迁飞、 休眠、滞育等多种生命活动都需要灵敏的感觉应 对环境。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 适合自身特点和生活方式的感觉器官,并表现出 惊人的灵敏度。
感觉器官是各种动物感受内、外刺激的功能 结构。一种感觉器官一般只对一种特定的刺激产 生反应。各种类型的感受器通常着生在体躯的特 定部位。
按功能分为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缘 神经系统。
整理课件
三、神经的传导作用
1、反射弧 昆虫将感觉神经末梢接受到的刺激传到中枢
神经,再由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后发出指令,引起 效应器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叫反射作用。反射作 用所经过的过程成为反射弧。
整理课件
神经活动的基础是神经细胞的跨膜电位,刺 激使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引起动作电位的发生 。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二讲 感觉和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1、感觉 2、知觉 3、感知觉在教学上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
➢ 什么不是感觉?
• 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 这里的“感觉”指的一种 情绪,一种爱慕。
• 我感觉这件事要这样 发展……
这里的“感觉”指的是一 种意识,是对感觉的认识。
➢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
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赫兹之间的声音 最敏感。 听分析器也是人重要的信息通道,接收10% 以上的信息。 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性。
你站对位置了吗?
在对另一半说情话前,得先搞清楚自己 是不是站对了位置。美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 ,人类的左耳接收诸如“我爱你”等甜言蜜 语,比右耳来得敏锐,因此如果想对情人示 爱,最好站在对方的左边。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5、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为 肤觉。
包括触觉、压觉、冷觉、温觉、痛觉。皮 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 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冷和热的感 觉。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压力敏感性不同,如 指尖对刺激位置感觉的精确度是后背的10 倍。
肤觉在人类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个方 面是:触摸。通过触摸,你可以和他进行交 流,这个人是你渴望给予或接受安慰、支持 、爱和热情的人。
某种感觉能力有缺陷的人,可以通过发展另外一 些感觉能力而得到补偿。例如盲人一般具有较好 的听觉和触觉能力,可以通过脚步声或拐杖击地 的回响来辨别附近障碍物、房屋、河流、旷野等 地形,也可以通过触摸觉“阅读”盲文。
➢ 感觉的现象
1、感觉适应
定义: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 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闪光融合现象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2024年第7版,第四章“感觉器官的功能”,具体包括第1012节,详细内容为: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以及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 能够分析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视觉、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结构模型、耳朵结构模型、PPT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听觉测试仪、视觉测试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功能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3. 理论讲解:a. 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b. 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4.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眼球、耳朵结构模型b. 学生进行听觉、视觉测试,分析测试结果5. 例题讲解:讲解与感觉器官功能相关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a. 视觉器官b. 听觉器官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2. 结构与功能3. 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视觉、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b. 分析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原理。

c.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视觉器官:眼球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功能为接收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b. 听觉器官:耳朵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功能为接收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分别通过嗅觉细胞、味蕾和皮肤感受器接收气味、味道和触觉等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第四章 感觉器官

第四章 感觉器官

第四章感觉器官第一节概述一个感觉的形成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首先是感受刺激并对刺激的特性、强弱加以区别,这通过感受器完成。

其次是将感觉信息传到各级中枢和大脑。

最后形成感觉。

1.感受器对不同刺激的区分- 适宜刺激各类感受器具有一个共同的机能特点,即对某种机能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而对其他能量形式的刺激则敏感性极低或不发生反应,对某种特定感受器而言,敏感性最高的或阈值最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如光对视网膜,声波对耳蜗螺旋器。

感受器具有不同的适宜刺激,从而使人能区分不同的刺激形式。

2.感受器冲动的产生–感受器的能量转换特性感受器在适宜刺激作用下发生兴奋,无论刺激是何种形式,感受器可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电变化或神经冲动,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膜电位产生变化,它是一种局部性的电位变化,这种局部性的电位称为发生器电位或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具有如下特征:①只有刺激作用于感受膜区域时才发生;②不传播,只对临近部位发生电紧张效应;③在一定限度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减升降,当电位上升至一定水平达到轴突膜的阈电位时,即转为沿着轴突传播的神经冲动;④在一刺激连续的作用下,电位往往逐渐减小,发生适应现象;⑤无潜伏期;⑥不易受局部麻醉药物(如奴佛卡因)的影响。

3.感受器对刺激强弱的区分- 编码作用随着刺激强度增加,感受器传入神经上的冲动频率增加,感受器将不同刺激强度的刺激转化为传入纤维上的不同冲动频率的特性称为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4.感受器的适应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一段时间之后,感觉纤维冲动发放的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第二节视觉器官引起视觉的外周感受器官是眼,它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折光系统等部分组成。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在这个可见光谱的范围内,人脑通过接受来自视网膜的传入信息,可以分辨出视网膜像的不同亮度和色泽,因而可以看清视野内发光物体或反光物体的轮廓、形状、颜色、大小、远近。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等因素的影响。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感觉器官的功能”。

详细内容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大感官的功能、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人体生理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

难点:感觉器官的作用机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感觉器官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大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了解其功能、结构基础。

3. 例题讲解: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作用机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感觉器官的作用过程。

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2. 内容:视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听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嗅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味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触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作用机制。

分析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发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生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

4.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

5. 作业设计的题目及答案。

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9
第二、内部分析器:内部分析器在人体内部器 官和组织中分布着各种末梢感受器,接受有机 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号。同内部分析器相联系 的有机体觉。
第三、运动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处于中间地位 。它的末梢感受器在肌肉和韧带内,能提供身 体各器官运动和位置的情况。同运动分析器相 联系的有运动感觉、身体及其各部分在空间移 动和姿势的感觉。痛觉能发出对有机体伤害强 度的信号,它分布在有机体的所有分析器中。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7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 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在动物心理进化过程 中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都曾经独立地存在过,但 是在正常的成年人的心理活动中却很少独立存在。在成 年人那里,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来不及看清物体 、或在实验条件下只要求反映某一属性的时候,才有单 纯的感觉。
当外界接触被阻止时,大脑就即兴创作 ,自己产生刺激。
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7
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sensation):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 的意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8
感觉的种类
事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属性,它们作用于人的不 同的分析器而产生出不同的感觉。人们的主要 感觉器官就是眼、耳、鼻、舌、身。因此,我 们的感觉也主要有五类: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躯体觉。
依据产生感觉的分析器和它所处的部位,可以 把感觉分为三大类:

第四章感觉器官分析

第四章感觉器官分析
的小圆盘--黄斑 (macula lutea),其中央为 中央凹.
第四章感觉器官分析
视网膜视部细胞层:
(1)色素上皮层 单层色素细胞,细胞内含有大量 黑色素颗粒、板层小体和贮存的维生素A。
(2)视细胞层 感受光刺激,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 胞
①视杆细胞:细长,外侧伸出细长的突起--视杆, 相当于树突。视杆分为内、外节。视杆细胞内含视 紫红质,可感受弱光的刺激。
③在感觉过程中,信息每通过一次神经元间的交换, 就要进行一次编码,并有可能接受来自其它信息源的 影响,使信息不断得到处理。
第四章感觉器官分析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 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 频率已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按适应出现的快慢可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 应感受器。 (5)反馈调节:感受器或传入通路的接替核中 有来自高位中枢的传出神经纤维,对感受器具 调节作用
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巩膜 由致密结缔
组织构成,呈乳白 色,坚韧而不透明, 具有保护和支持眼 球的作用。角膜缘 的内侧部有巩膜静 脉窦,为房水循环 通路。
第四章感觉器官分析
2 .中膜-血管膜 含有丰富的血管丛和色素细胞
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虹膜 环状薄膜。中央有瞳孔。把角膜和玻璃体之间的腔隙分隔为前房
第四章感觉器官分析
睫状体内有睫状肌,睫状突内侧的纤维为环行排列, 外侧的部分为纵行排列。睫状肌受副交感纤维支配,
环形肌收缩使睫状突向内伸,纵行肌则牵拉睫状体和脉
络膜向前,协助睫状突内伸,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
由于本身的弹性作用而加大自身的曲度,以适应视近物。
反之依然。
脉络膜是血管膜的后2/3,富含血管和色素细 胞。丰富的血液可供给

第四章感觉器

第四章感觉器

刺激可引起离子通道开放引起 Na 十 内流,使感受器膜去极
化。这种局部去极化性膜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 电位。它是一种幅度和时程均依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而改变 的分级电位。 感受器电位没有绝对不应期,可对快速连续的刺激产生总 和反应。
• 分辨刺激强度可通过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和激
活某一区域内感受器的数目来实现。即所谓刺激强度的频率
(四)感觉的精确度
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
域内----感受野。
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
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影响感觉精确度的第二个因素是侧抑制。当感受野兴奋时, 其周围区域也受到刺激,如果刺激点边缘兴奋的信息也能到达 皮质,对刺激点的定位是模糊的。这是由于上行纤维间的抑制 性中间神经元能对来自感受野边缘或邻近的上行纤维产生侧抑
称位置。 人眼看近物的能力,取决于晶状体变凸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
体自身的弹性下降,其调协能力也降低。眼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在白昼
所能视物的最近点来表示,这个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点称为近点。近点越 近,晶状体的弹性越好。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的近点平均约8.8cm,20
岁左右的人约为10.4cm,到60岁时增大到83.3 cm。
和一分子视黄醛所组成。 •视紫红质 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暗处又
能重新合成。 •光线越暗、合成过程越强,合成的视紫红质数量也越多,视网 膜对弱光就越敏感; •在亮光处时视紫红质的分解增强,合成过程减弱,视杆细胞逐
神经乳头,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视 神经乳头在生理学上叫做盲点。在视神经乳头的侧 方,有黄斑,其中央为中央凹,该处视锥细胞密集 分布,是辨色力、分辨力最敏锐的部位。

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感觉统合
你看到了什么
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 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与知觉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 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依赖于感官,是对 感觉的深入。 感觉是对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 对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要形成知觉,还必须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 经验。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 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 觉的范围。 • 常见的社会知觉效应主要有:首因效应(或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 •
视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 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同 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 相互影响的表现。对比分 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 比。吃了苦药之后,接着 喝口白开水也觉得有点甜 味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 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 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空间知觉
• • •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恐惧高处而导致的眩晕与视觉信息缺乏有关。当你身处高处,往下看一片 模糊,景象大幅度缩小,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跟平日习惯的视像大相径庭, 这时你的视觉信息大减,就会失去平衡。 一般情况下,大脑指挥身体做出的动作幅度是以视野中物体的相对活动为参照 对象。假如从高处往下望,地面物体太远太小,就不能作为平衡信息回馈的根 据了。再加上人在高处,眼睛无法在水平位置找到实物进行水平运动参照,于 是人体平衡系统崩溃,继而出现类似舟车晕浪那样的眩晕,无法定位。 科学家指出,人们靠“视觉流场”控制自己的姿势和运动。当人们站在一条笔 直的公路上,公路尽头在我们极目处消失,这时人不大会害怕,因为人与这个 视觉流场成直角。但当人站在大厦边缘往下看,尽管也是一望无际,这时大脑 的判断能力会受到困扰,因为人跟视觉流场并非成直角关系,而是扩大到180 度,大脑感觉地心吸力把身体吸进无垠之中。

第四章 感觉过程

第四章 感觉过程

+40 0 - 40 外淋巴电位
膜内外电位差 160mV 膜内外电位差 80mV
毛细胞底部周围 (浸浴于外淋巴)
- 80
毛细胞 内电位
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在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中, 基底膜的振动是关键因素。
2、耳蜗微音器电位 (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 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 在耳蜗及 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特殊的电位变 化。此电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 蜗的声波波形和频率相似,被称为微音 器电位。
微音器电位的特点:
潜伏期极短(小于0.1ms);无不应期; 对缺氧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在神经性 耳聋或听神经退化后仍存在。 微音器电位的产生机制: 是多个毛细胞接受声音刺激时,产生 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
综上所述:
毛细胞受到刺激 感受器电位 微音器电位
多个毛细胞的 感受器电位
耳蜗神经末梢 局部电位 传至听觉中枢
传入
二、耳蜗的结构特点
前庭阶:外淋巴 与卵圆窗膜相连 蜗管:内淋巴,为盲管 顶部相通
前庭膜 基底膜
鼓阶:外淋巴与圆窗膜相连
动脉
前庭阶 前庭膜
蜗管 血管纹
基底膜 螺旋器 鼓阶
螺旋神经节

蜗管(内淋巴)
mV
鼓阶(外淋巴)
+80
内淋巴电位
(蜗管内静息电位)
(mV)
毛细胞顶端处
(浸浴于内淋巴)
在视交叉处,左眼视网膜鼻侧的纤维和右眼视网膜颞 侧的纤维形成右边视束纤维 右眼视网膜鼻侧的纤维和左眼视网膜颞侧的纤维形成 左边视束纤维
视觉的皮层通路
• 神经节细胞接受来自感光细胞的信息后, 其轴突投射到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 视觉信息在视网膜内初步加工后通过视 神经传入丘脑,在丘脑内分成两条通路: 外膝体-皮层通路和上叠体-丘脑枕-皮层 通路,其中前者是主要的视觉传人通路, 从视网膜发出的神经纤维有90%经由这 条通路投射到视皮层。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学习教案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学习教案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涉及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保育方法。

重点探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个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保护和促进这些感官功能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针对幼儿感觉器官特点的保育方法,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

3. 培养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和引导幼儿感官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及其保育方法。

难点: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幼儿的感官特点进行有效的保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各类感官刺激物品)。

2. 学具:笔记本、文具、感官发展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感官刺激下的反应图片,引起学生对幼儿感觉器官特点的关注。

2. 理论讲解:(1)介绍幼儿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

(2)分析幼儿感觉器官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感觉器官问题。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针对幼儿的感官特点进行保育,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针对幼儿感官发展的教学活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针对幼儿感觉器官保育的活动方案。

(1)活动名称:感官探险家。

(2)活动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探索、体验不同感官刺激的能力。

(3)活动内容:设置不同感官体验区,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幼儿感觉器官发展的前沿知识,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打下基础。

六、板书设计1.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2. 内容:(1)幼儿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2)幼儿感觉器官的作用(3)保育方法及实践案例(4)感官发展教学活动设计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

第四章 感觉器官2耳

第四章 感觉器官2耳

鼓膜也叫耳膜,其外观灰白色、有 光泽,分隔外耳道与鼓室腔,距离外 耳道口约2.5~3cm。鼓膜呈椭圆半透 耳道口约2.5~3cm。鼓膜呈椭圆半透 明的薄膜状。鼓膜与外耳道底约成 45°~50°的倾斜角。婴儿鼓膜更为 45° 50° 倾斜,几乎呈水平位。在其内面,锤 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 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 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其中央最凹 陷处,称为鼓膜脐部。自鼓膜脐部向 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 名光锥。 鼓膜只有0.1cm,它的解剖结构有三层: 鼓膜只有0.1cm,它的解剖结构有三层: 外层是皮肤,中间层是放射状和环状纤 维,内层为粘膜。鼓膜有一定的弹性和 张力。鼓膜上方1 张力。鼓膜上方1/4的三角形区没有中 间纤维层,比较松弛,称为松弛部,其 余3/4部分称为紧张部。
2、外耳道 长度: 长度:自外耳道口至鼓膜的管
道,成人约长2 2.5cm。 道,成人约长2-2.5cm。 组成: 1/3为软骨部,是耳廓 组成:外1/3为软骨部,是耳廓 软骨的延续,内2/3为骨部。两 软骨的延续,内2/3为骨部。两 个部分交界处较狭窄。皮肤较薄, 皮下组织少,外耳道的皮肤含有 毛囊、皮脂腺外,还含有耵聍腺。 形状: 形状:外耳道是一个弯曲的管 道,从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前上, 次稍微后,然后向前下。 可动性: 可动性:软骨部有可动性。
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声波的传 导、增加声音的强度。
耳廓 软骨部 外耳道 骨部 内2/3 外耳道 外1/3
鼓膜
内耳
鼓室 外耳门 颈内动脉 咽鼓管 乳突 鼓膜张肌
耳垂
二、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 乳突小房 1、鼓室即中耳腔,是不规则的 鼓室即中耳腔,是不规则的 鼓膜 含气腔,可以分为六个壁。 外侧即鼓膜,内侧就是中耳和 内耳的交界处, 向前与咽鼓管相连,向后与乳 突窦相连, 上下壁分别是分割鼓室与颅中 窝和颈静脉的薄层骨板。 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肉、血 管、神经。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四章感知觉知识点汇总1)感性阶段:是指将客观刺激转换成心理印象的初级阶段。

2)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和动物发展起更复杂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是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Hebb)的“感觉剥夺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4)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感觉发生在知觉之前,为知觉收集和提供原料,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也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一般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个体很难体验到从感觉再到知觉的过程,故心理学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5)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肤觉包括:温觉、冷觉、痛觉。

6)知觉的种类:按照内容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7)错觉:即错误的知觉,指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本身属性的知觉。

8)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指不同人对同样的刺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能力。

9)感觉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也叫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它是在“感觉到”和“感觉不到”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越低(甲能看到微光,乙不能,则甲的绝对感觉阈限低于乙),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所以甲的绝对感受性高于乙的)。

10)差别阈限:也叫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差异量。

11)感官的感受性会随着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锻炼与补偿-感觉的相互作用。

12)感觉对比:当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适宜刺激的作用时,感官对其中某些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涉及感觉器官的定义、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探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大感觉器官的构成、工作原理及相互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感觉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人体生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及其相互联系。

教学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眼球模型、耳朵模型、鼻子模型、舌头模型、手指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感觉现象,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好奇心和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一组图片,包括美丽的风景、美味的食物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2.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五大感觉器官。

3. 教学内容讲解:(1)视觉器官教师活动:讲解眼球的构造、视觉形成过程及其功能。

(2)听觉器官教师活动:讲解耳朵的构造、听觉形成过程及其功能。

(3)嗅觉器官教师活动:讲解鼻子的构造、嗅觉形成过程及其功能。

(4)味觉器官教师活动:讲解舌头的构造、味觉形成过程及其功能。

(5)触觉器官教师活动:讲解皮肤的构造、触觉形成过程及其功能。

4. 随堂练习:教师活动:针对每个感觉器官的功能,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视觉:眼球、视觉形成过程听觉:耳朵、听觉形成过程嗅觉:鼻子、嗅觉形成过程味觉:舌头、味觉形成过程触觉:皮肤、触觉形成过程2. 感觉器官的联系与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视觉器官的构造及功能。

(2)解释嗅觉形成的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触觉在人体中的作用。

2. 答案:(1)视觉器官主要由眼球、视神经等组成,具有感受光刺激、传递视觉信息的功能。

广东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章-考点15 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广东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章-考点15 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K 考题回顾
(2018·广东省)通过屏蔽蓝光可降低电子屏幕辐射
对眼球成像部位的影响,该部位是( A )
A.视网膜
B.角膜
C.视神经
D.晶状体
B 备考训练
1.沉迷于上网或电子游戏不仅影响学业,而且会导致眼
球的某个结构曲度过大且不能恢复而形
成近视。这一结构是右图中的( B )
A.①
B.②
C.③
D.④
矫正:戴凸透镜
Z 知识网络
D 典例分析
【例 1】当你从电影院里刚出来的时候,瞳孔的变化
是( B )
A.由小变大
B.由大变小
C.大小没有明显变化 D.无法判断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 这是瞳孔对光线的反射。这种反射的意义在于调节进入眼内的光 量。当人在电影院里的时候,是处于黑暗环境,此时瞳孔扩大; 出来后,便进入明亮的环境,此时瞳孔缩小。
(2)在大脑的部位A形成视觉时,首先是外界物体在 眼球结构中的[ ]__________上形成物像,然后由 [ ]__________将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
D 典例分析 【例 2】如图是人眼球的基本结构示意图,请辨识图 示,回答下列问题([ ]内选填图中序号)。
(3)我们能看到远处和近处的物体,是由于[ ] ________的凸度能够改变,具有折射光线的功能。 (4)眼球通过调节[ ]________的大小,控制进 入眼球光线的多少,使人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
B 备考训练
6.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 因为[4]_晶__状__体__的曲度可以调节。 (2)刚从电影院出来,[3]瞳孔将 会__缩__小___(选填“变大”或“缩 小”)。 (3)只有物像落在[8]_视__网__膜__上时,才能看清物体。 (4)[5]_角__膜___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 人重新获得光明。 (5)不同人种,[2]_虹___膜__的颜色不同。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而 上
觉依赖

于光的

波长


依赖于

知觉的主体
而 下
例: 人的知

识和经

验会影

响知觉
的过程
和结果
你怎么看?
➢ 知觉的分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 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 作错觉。
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即物体知觉。
❖ 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 油漆、油墨的混合。如将红与黄的颜料混 合配成橘红等。
❖ 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
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 的光被吸收了。
颜色混合的规律(适用于色光混合)
互补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和它相混合 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互为补 色。例如:黄和蓝、红和浅青绿色。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 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心理学是用感觉 阈限的大小来测量感受性的。
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量的 能力。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 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 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
注视图中心四个黑点30秒钟!
感觉后像的应用:
感觉后像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 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 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的调节过程包括: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眼 球会聚。
1.晶状体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皮层-中脑束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视物模糊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弹性↓→老花眼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 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射率
曲率半径
1.000
1.38 1.34 7.8(前) 6.8(后)
1.42 1.34 10.0(前) 6.0(后)
∵整体眼折光 能力最强的是:空 气-角膜界面。 ∴当不戴潜水 镜潜水时,水中视 物模糊的原因是空 气-角膜界面的折 射率↓所致。

(二)眼的折光系统可用简约眼模 型表示

视紫红质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4万,是视黄醛(VA醛)和视蛋 视蛋白由34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肽链,呈α螺旋,跨膜7次。 视黄醛由VA氧化而成,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在视觉过程中有意义的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组织结构
厚0.1-0.5mm,结构复杂,经典组织学将 其分成10层,在发生学上将其分为两层。 外层:色素细胞层,含黑色素颗粒和维生素 A,有营养和遮断来自巩膜处散射光线的作用。 内层:感光细胞(光感受器)、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介于感光细胞之间的水平细胞、介 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之间的无长突细胞和网 间细胞。 高度有序的分层排列是视网膜组织结构的一 个特点。真正感受光能的是感光细胞。
1’角的物像可 分别刺激不相邻的 两个感光细胞,其 各自的感光信息传 入才能分辨两个点。
视敏度的限度:用能分辨两点的最小视网膜上的物像(5μ m) 或视角(1’)表示。 标准环和E字表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E 字的笔画粗细和 缺口皆为1’ 。
视角 = 1’ = 1.0 (5.0)
由于中央凹处仅有视锥细胞,因此视敏度高,在视网膜的最边缘 仅有中央凹的1/40,可见中央视觉即视锥细胞在强光下感受物体 的细节,边缘视觉即视杆细胞在暗中对弱光敏感。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 ⑴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 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 除 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其反射通路与晶状体调节的 反射通路相似,不同之处为效应器(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意义:瞳孔缩小 后,可减少折光系统 的球面像差和色像 差 ,• 视 网 膜 成 像 更 使 为清晰。
4. 眼的折光异常
正常眼(正视眼) 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 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若眼的折光能力异 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 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 膜上清晰成像,称为屈 光不正(非正视眼)。 常见的有远视、近 视和散光。
①近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
和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折光能力过强,因而看不 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远点比正视眼的近,远视力 差,近视力正常。 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

视锥细胞:只有外段与视杆细胞不同。其外段呈锥形,
也有膜盘,但仍与细胞膜相连,感光色素已知有三种,可感 昼光和有色光,因此有色觉功能,某些只在白昼活动的动物, 视网膜上只有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的代谢方式是外段的根部不断生成而顶部 不断脱落。视锥细胞的代谢方式可能与此不同。
(2)、两种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 不同 视杆细胞:
第四章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有些感受器除感觉装
置外,还具有一整套严密的非神经性 辅助结构,起保护和提高感受效能的 作用,连同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特化 的感受细胞一起,构成感觉器官。如 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等。
第一节 视觉器官
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有95%以上的 信息来自视觉。 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70~740nm的电 磁波)。

• ∵物体是交叉 成像(上下、左 右交叉)于视网 膜 上 ,∴ 视 野 检 查协助诊断视网 膜疾患时,视野 的缺陷应根据交 叉成像原则诊断 视网膜的病变部 位。
绿 红 蓝

两种感光细胞结构、功能比较

结 分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网膜黄斑部
(中央凹为主) 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不同的视蛋白 + 视黄醛)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⑵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 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 意义:①调节光入眼量 ②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③协助诊断 过程:强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N→中脑的顶 盖前区(双侧)→动眼N副交感核(双侧)→睫状N节→ 瞳孔括约肌→瞳孔缩小。
3.眼球会聚
当双眼凝视一 个向前移动的物体 时,两眼球同时向 鼻侧会聚的现象称 为眼球会聚。 它也是一种反 射活动,• 反射途 其 径与晶状体调节反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胞可感弱光,甚至一个量子的光能就可引起视杆 细胞的兴奋,因此其光敏感度较高。在视网膜的 中央凹仅感受强光刺激,而且细胞之间的会聚程 度较低,其视敏度较高。

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对光谱敏感性也不 同;不同情况下,所测得的视野也不相同。



(1)光敏度: 在生理条件下引起光觉的最小光强, 称为绝对阈强度或称光阈,光阈的倒数即 为光敏度。 暗视:在视网膜的边缘,光敏感度较高, 能感受弱光,称为暗视。 明视:在视网膜的中央凹处,光敏感度 很低,仅感受强光刺激,称为明视。
简约眼:与眼的折光率相当的等效光 学系统,用以进行有关的计算和分析成像 原理。

简化眼: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只有空气和眼内容物
两个介质,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节点(n,光心)在角 膜后方5mm处,前主焦点在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 15mm处。当平行光线(6m以外)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于视 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简化眼中的AnB和anb是对顶相似三角形。如果物 距和物体大小为已知,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视杆:双极:节细胞
=mn:n:1)。视杆系统的 高程度会聚有利于总和
弱光刺激,提高光敏度
,但分辨率较差。
2.神经细胞层: 细胞与细胞 之间存在着复 杂的突触联系, 可纵向和水平 方向传递信号。 最初产生 的视觉电信号, 将首先在这些 细胞层中处理 与加工。


(二)视细胞的分辨特性 由于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上的不 均匀分布和会聚程度的不同,导致视网膜 各部分的分辨特性不同。视网膜的边缘视杆细
视网膜上物像的大小可用下列公式求得:

AB(物体的大小) Bn(物体到节点的距离)



ab(像的大小) nb(节点到像的距离) 设一个物体高120mm,离节点5280mm, 则像的高度为: AB×nb 120×15 = =0.34mm Bn 528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眼的调节:
实际上,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 能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 网膜上,看清近物,这种变化称为眼的调节。
②远视眼 :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
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因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看远物、看近物都 需要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 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
③散光眼:角膜或晶状体(常发生在角膜)的表面
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同,入眼的光线在各个点不 能同时聚焦于一个平面上,造成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 清晰或变形,从而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 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 曲率半径过大的方 在 向上增加折光能力。




1、感光细胞层:
感光细胞有两种,它们都能感受光能,但在形态、所含 色素以及在视网膜上的分布都有所不同。

(1)感光细胞的形态不同 视杆细胞:分外段、内段和终足。外段呈杆状,上含有
整齐堆叠的膜盘,盘厚约14-16nm,盘间隔10-12nm, 膜盘的数量由于动物的种类而不同,通常500-2000个, 膜盘是胞膜内折形成,但已与胞膜分离。膜盘仍由脂和Pr构 成,Pr大多是感光色素,是光-电转换产生感受器电位的关 键部位,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对光刺激的敏感 性强,可感弱光,以夜间活动为主的动物,视网膜以视杆细 胞为主。内段含有细胞核及丰富的线粒体和其它细胞器。终 足与下级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数量有12000万个左右,多分布在视网膜 的边缘,越往视网膜的边缘,视杆细胞越多, 所占的比例越大。



视锥细胞:
数量约有600万个,越靠近视网膜的中央, 视锥细胞越多,视杆细胞越少。在黄斑中心和 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而没有视杆细胞。
(3)两种感光 细胞与神经细胞 的联系方式不同:
①视锥细胞:呈单线式 (视锥:双极:节细胞 =1:1:1) ; 这 种 联 系 方 式与视锥系统的高分辨 能力相适应。 ②视杆细胞:呈聚合式
视网膜周边部
(向外周递减) 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
构 联系方式 特 征 感光色素 种族差异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
(视蛋白 + 视黄醛)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功 适宜刺激 能 光敏感度 作 分 辨 力 用 专司视觉 视 力
强光 低(强光→兴奋) 强(分辨微细结构) 明视觉 + 色觉 强
绿 红 蓝 白
这就证明视锥细胞能 在强光下分辨颜色;视 杆细胞只有感光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