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协同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协同治理理论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协同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全面深入地了解该理论在国内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
本文将从协同治理理论的起源、内涵、特征、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国内协同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相关文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研究不足。
本文还将结合国内外协同治理的实践案例,对协同治理理论的应用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以期为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依据。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搭建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协同学,后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个主体应通过协作、沟通和资源整合,共同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协同治理的核心理念在于“协同”,即各个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合作、共同决策等方式,形成有序、高效的治理结构。
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单一主体的局限性,强调了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同治理的重要性。
协同治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协同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和协商合作,各主体在治理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协同治理注重资源整合和共享,通过整合不同主体的资源,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再次,协同治理强调共同决策和共同承担责任,各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共同制定和执行政策,共同承担治理结果的责任;协同治理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各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思考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简单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献综述社区是社会结构中较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
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已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的新格局。
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政府与社区互动不足、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本文综合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思考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单建议。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观点(一)社区支持系统(CSS:Community Support System)社区支持系统在美国的社区医疗保障制度构建方面贡献突出。
目前,较为明确的社区支持系统概念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帮助,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服务网络,它可以使弱势人群免于在社区内遭遇歧视或排挤。
美国学者Judith Clark Turner、William J. TenHoor(1978)指出了社区支持系统需要包含的几大要素:对目标人群需求状况进行严格评估;协助目标人群获取受助资格;社区支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生存、工作的需要,直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严格保护目标人群的权利,包括社区内及社区外,例如社区成员在社区外医院、企业的权利也要得到该支持系统的保护。
(二)社区能力建设(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国外对于社区能力建设的定义较多,角度也各不相同。
社区能力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由Labonte R.、Laverack G.等学者提出。
Labonte R.及Laverack G.(2011)认为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领导组织为了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基于对奥斯特罗姆著作的研究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基于对奥斯特罗姆著作的研究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的。
多中心治理理论打破了以往学者认为只有国家或市场是解决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定式思维,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之外新的可能性方式,即在政府、市场两个中心之外引入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
该理论模型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关键词:多中心;囚徒困境;信任;合作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当今西方学术界最热门的理论之一,“多中心”一词是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及和阐释的。
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了多中心治理理论。
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传统的观点一般有市场派和政府派。
市场派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人们会通过市场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
面对“强市场、弱政府”的治理模式所带来的“市场失灵”困境,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政府派强调,政府理应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实现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一只“看得见的手”以“强势政府”的身份进入公共事务治理的诸多领域中。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容由于市场或政府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失灵,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长期的社会实证调研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应该摆脱市场或政府“单中心”的治理方式,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以有效地克服单一依靠市场或政府的不足。
“‘多中心’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是,主张采用分级别、分层次、分阶段的多样性制度设置,加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同共治。
公共管理领域多中心治理研究现状与趋势
公共管理领域多中心治理研究现状与趋势[关键词]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文献计量分析[收稿日期]2022—09—22前言在公共管理领域,公共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曾掀起了无数次改革浪潮,并逐渐由传统官僚统治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
这种改革实践又同时促进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其中多中心治理就是众多理论成果中的一个。
“多中心治理”是一种直接对立于一元或单中心权威秩序的思维,它意味着地方组织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持续发展的绩效目标,由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个人、商业组织、公民组织、政党组织、利益团体、政府组织),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或组织模式。
〔1〕多中心治理的核心是引入市场、企业、社会和非盈利组织参与治理,打破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垄断,使治理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权力由集权走向权力分散。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治理主体多元化,方式法治化,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国家治理展示了全新的视野,而且多中心治理目前在我国具有很大的需求性。
因为随着多元社会的发展,公众的需求越来越高,单一的治理方式本身具有局限性,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难以满足公众高品质、多数量的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的这种矛盾,以致社会矛盾突出,政府公信力下降。
在诸多社会问题面前,多中心治理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至此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多中心治理作为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涵盖了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引发了众多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
已有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多中心治理进行了研究,并有大量文章发表。
但从已刊载的关于多中心治理的文章来看,大部分文献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缺乏定量的分析方法。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和管理挑战。
本文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上的优势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治理组织、优势、挑战1.引言在全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中,公共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集中式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多元化的公共问题和利益冲突。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和管理挑战。
本文将探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上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
2.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源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领域,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治理组织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协调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了跨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和公民治理的重要性,提倡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各种利益相关者,以便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在公共管理中采用分散式的权力结构和多种治理组织形式,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多中心治理理论包括了多种治理组织形式,如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跨国公司、社区组织等,这些组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治理网络,共同协调管理公共事务。
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倡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多种利益相关者,以便更好地协调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政策的效果和公民参与度。
3.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了多种实践形式,如公共合作、社会参与、网络治理、政府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等。
这些实践形式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为解决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合作与协调。
最新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精品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诺姆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多赢”,即网络结构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获取各自的利益所得[1]33。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一)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最初引入我国是用于解决教育问题,曲正伟指出多中心治理体制在我国义务教育治理中具有适用的合法性,提出了保持各中心之间均衡和突出政府责任主要性的多中心治理体制[2]9。
付小倩等从建设主体、建设路线、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现代体系建设的多中心思路,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化、深化提供了有益借鉴[3]106。
(二)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刘芳雄最早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环境问题中,对于温州企业忽视环境保护责任的现状,提出了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解决温州环境问题[4]139。
对于我国城市地区的雾霾问题,刘菲提出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健全社会的参与机制,实现由传统到“绿色”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变[5]1-2。
(三)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农村事务治理问题对于农村公共物品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李莹莹提出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改革农村公共物品单一的供给主体,构建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组织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供给主体[6]1。
张海涛以多中心治理为视角,探寻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提出了发挥第三部门、农村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在政府治理中的补充作用,形成多个中心相互协作治理局面,形成村级治理的“善治”局面[7]1。
(四)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对于我国社区居委会一支独大格局的负面影响,刘伟红提出了发展其他社区组织,提升社区组织发展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形成多中心的公益物品供给格局,以打破社区居委会的绝对优势状态[8]88。
多中心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多中心治理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治理革命”的产物,它是以自主治理为基础,以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并存为特征的理论形态。
尽管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不足之处,但许多学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自主治理;文献综述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政府改革浪潮,掀起了所谓的“治理革命”,后来又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地区,与全球化、现代性重建和公民社会复兴一样,都是当今人类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治理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石,是当前学术界一个热点,也是在理论上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诸多学者都做出了积极探索,本文就多中心治理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学者们所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做简要的回顾,以期描述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对多中心治理内涵的概述多中心治理是个复合概念,由于提出时间有先后之分,而就其本质而言,多中心和治理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所以对它们分别进行解释。
(一)多中心的内涵“多中心”(Polycentrity)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1951年在《自由的逻辑》(The Logic of Liberty)一书中提出来的,此后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博兰尼区分了社会的两种秩序:一是指挥的秩序,一是多中心的秩序。
他引进“多中心”一词是为了证明自发秩序的合理性以及阐明社会管理可能性的限度。
“多中心性”在博兰尼的文章中是“负重(六边形)框架上各顶点的相互移动”,这样的相互适应移动状态即形成了“多中心秩序”(polycentric order)。
将若干要素排列为多中心的任务就叫多中心任务(polycentric task)。
在博兰尼那里,“多中心”只是描述他所发现社会秩序的特征的一个词汇,而经过奥斯特洛姆等人的阐述和发展。
社会治理 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参与,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
1. 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互助关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创新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
二、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1. 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强调社区居民的自治和参与,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来实现社区治理。
2.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或企业来提供,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 数字化治理模式:该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等方面。
三、社会治理的问题与挑战
1. 社会治理的责任分配问题:如何合理分配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和角色?
2. 社会治理的协调机制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来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1.关于大气污染的研究 (1)2.关于协同治理的研究 (2)(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4)1.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4)2.关于协同治理的研究 (5)(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对大气污染及其治理的研究国外学者较国内学者要早,主要研究导致大气污染的因素、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与危害、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跨域治理等方面,相关的学术理论也较为丰富。
1.关于大气污染的研究(1)关于大气污染的影响与危害研究:Vadillo-Ortega Felipe等人(2014)1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会导致人体炎症的发病率上升,而且会影响孕妇妊娠时间,通过评估和假设,证明了空气污染是孕妇早产的一个潜在因素;Sara D.Adar(2015)2等人研究发现大气污染与心脏病、心肌梗塞等突发疾病有莫大的关系,大气污染程度越重,造成突发疾病的概率就会越高;Donald R. Mc Cubbin,MarkA. Delucchi(2015)3研究指出,依靠燃料产生动力的交通工具在行驶中排放的尾气不仅会对臭氧层产生破坏,而且还会提高人类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关于导致大气污染的因素研究:Celic, J.等人(2014)4发现港口和沿海城市大气污染的源头之一是海运,海上交通工具需要消耗大量燃料,燃烧会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硫以及氮氧化物,从而增加空气中PM2.5的含量,造成空气污染;Mieczyslaw和Jan ZIMNOL(2014)5举例说明了造成大气污染的自然1Vadillo-Ortega Felipe.Osornio-Vargas Alvaro.Buxton Miatta A.Air pollution,inflammation and preterm birth:a potential mechanistic link[J].Medical hypotheses,2014,PAGES:219-24.2张云权,吴凯,朱慈华,邓芷晴,谭晓东,马露.武汉大气污染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关系季节差异[J].中国公共卫生.2015(07):926-929.3Donald R. Mc Cubbin,Mark A.Delueehi.The Health Costs of Moto—Vehicle Related Air pollution [J].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2015:253-286.4Celic.J.Valcic.S.Bistrovic,M.Air pollution from cruise ships[C].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14. 5Mieczyslaw LESNIOK,Jan ZIMNOL.The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the area of the Goczalkowice Reservoir changes based on wet and dry deposition.GEOREVIEW:Scientific Annals of Stefan cel Mare University of Suceava[J].Geography Series, 2014,PAGES:95-96.因素,认为干湿沉降的变化是造成戈恰科维茨水库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干湿污染沉积的问题是水库管理和大气综合保护的重要方面。
f地方治理文献综述
地方治理文献综述:
1、国外对地方治理的研究由来已久,当代地方治理思想和实践来源于20实际80年代初期的英国,紧接着向欧洲大陆国家、北美国家和大洋州国家扩展,国外学者对地方治理的研究著作也层出不穷,国外政府也逐渐致力于地方治理的实践。
自90年代以后,从治理与
地方治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格里·斯托克的《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认为长期以来统治与治理一词交叉使用,应该有所区别,从五点方面对治理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詹姆斯·罗西瑙的代表作《没有政府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中,指出治
理是一种有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詹姆斯·温特在《制度分析与分权》中论述道,单中心的统治及其官僚制的组织形式已经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央集权的、等级制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失败;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在《多中心》中主张地方治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关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文献综述近年来,现代国家治理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复杂化,各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学者们对现代国家治理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
本文将就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综述和总结。
首先,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在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中,政府通常是权力的集中者,而市民社会则被动地接受政府的决策和管理。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市民社会逐渐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
《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Governance》一书对这一转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政府应当更加关注市民社会的需求和意见,与市民社会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决策和治理。
这种基于合作与协商的治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政府的效能和市民的参与。
其次,现代国家治理还需要面对全球性挑战和跨国问题。
《Global Governance: Why What Whither》一书深入探讨了全球治理的难题和前景。
作者指出,全球化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问题已经超越了单个国家的能力范围,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因此,全球治理需要建立在多边主义基础上,通过国际组织和跨国合作机制来解决全球性问题。
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协调和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全球性挑战。
另外,现代国家治理还需要关注公共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一书详细论述了公共管理的演变和转型。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注重行政效能和规范性,而现代公共管理则更加注重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
作者认为,公共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借鉴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的提升。
多中心治理理论_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
●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陈艳敏摘 要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
自主治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现象、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诱惑,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 多中心治理 自主治理 公共事物治理 自由社会靠的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结构,它符合两项基本规则:一是古老的道德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格言可以发展为一种规范研究的方法,在此,人们考虑其他人,不因自爱而偏心,努力做到公平。
①另外一个规则就是W.R.阿什比得多样化法则:为了实现特定的效应,有效的策略也要像现有的条件那样具有多样性②。
因而,简单的制度安排对于复杂的世界来说是不够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O str o m)教授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 O str o m)教授共同创立的多中心理论,是多元社会中公共事物的治理理论,包含了相应的分析单位、分析框架、经验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知识;多中心治理提供了操作、集体和立宪三个层次的制度分析框架,发现了公共领域的“看不见的手”;多中心的制度安排打破了单中心制度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以承担一国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一、多中心的概念以及基本假设多中心作为一个概念,包含着一种审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秩序的独特方法。
③“多中心”(Polycent2 rity)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中使用的。
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论文例文十篇
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论文例文十篇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论文优秀范文十篇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笔者认为行政管理主要涵盖了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建设等多个方面,是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记录与总结。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行政管理范文,供大家参考。
行政管理论文优秀范文一: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乡镇工业污染治理模式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企业发展速度相当快,占据着我国 GDP 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位置。
我国乡镇工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为农民创造就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虽然乡镇企业为当地发展做出了巨大经济贡献,但由于其自身各种局限性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浪费和破坏,而且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其污染速度之快、类型之多、危害之大将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测和想象。
我国的很多乡镇自然资源丰富,乡镇工业企业众多,但生产技术特别落后,大多是过度依赖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因此,很多乡镇的环境污染比一些大中城市要严重得多。
____ 年我国环保部对于全国工业污染排放物的统计数据显示(见表 1-1),在过去的三年中工业污染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工业固体废物占据着全国总排放量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在 ____ 年工业废水和废气占全国排放总量比例分别为 35.3%和 90.9%,____ 年其比例分别为 32.3%和 90.3%,____ 年其比例分别为 30.2%和89.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对应的比例逐年在下降,但降幅比较小,占比依然很大。
虽然没有具体的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数据统计,但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证实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占据着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比例一定不容小觑,乡镇工业导致的环境污染也是全国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乡镇工业企业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幸福指数,足以引起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及公民的高度重视。
资源系统支撑下的乡村旅游地多中心治理研究
旅
游
科
学
Ap .,2 0 r 01 Vo . 4.No 2 12 .
第2 卷第2 4 期
日墨皿田曩日匝圜
中图分类号 F5 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9 . 0 6—5 5 2 1 )一 2— 0 8—0 7 (0 0 0 0 1 8
资 源 系统 支 撑 下 的 乡 村 旅 游 地 多 中 心 治 理 研 究
态 , 别构 建稳健 的 多 中心 治理 结构 , 过 “ 、 、 学 、 ” 利 益 主 体 不 同模 分 通 官 产 民、 媒 等
式 下 的职能 划分 与协作 互促 实现 利 益均衡 和 价 值 最 大化 , 进 乡村 旅 游地 可持 续 促
开发 目标 的 实 现 。
关键 词 : 乡村旅 游地 ;形 态;多 中心 治理 ;结 构优化 ;职能
9 0年代 以前 , 于摆脱 乡村衰 落 困境 的发 达 国家将 乡村 旅 游 作 为 改变 乡 村 经 济结 急
构 的重要 途径 。2 纪 9 0世 O年代 中期 以后 , 随 乡村 经 济 的发 展 和生 活 条 件 的改 伴 善, 国外 乡村旅 游地 经 营动 机呈 现 涵 盖 经 济 、 会 文 化 、 治 等 诸 多方 面 的多 元 化 社 政 特征 。我 国真正 意 义上 的乡 村 旅 游 兴 起 于 2 0世 纪 9 O年 代 前 后 ( 郁 成 ,06 。 黄 20 )
义新农村 建设 的创新模 式 ; 另一方 面 , 建设 乡村旅游 地适应 了城 市居 民消费 结构升 级
的需要 , 快 了城 乡信息 、 加 资金和技术 等资源 的经 济融合和产业联 动 。
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发布的(0 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到 20 年末 , 20 , 08 全 国共有 星级 饭店 10 9家 , 国纳 入统 计 范 围 的旅 行社 共 有 2 10家 。据魏 小 49 全 01 安 (06 估 计 , 20 ) 乡村旅 游 经营组 织 达 2 O万家 。 乡村 旅 游 地 的资 源 系统 形 态 多元 ,
论多中心治理视域下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构建
论多中心治理视域下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新体制。
社会协同治理是我国推进社会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存在认识不足、结构不合理、方式不科学、机制不健全和手段落后的弊病,必须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及组织,培育公共精神和社会认同,健全社会协同治理网络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措施加快社会协同治理网络体系构建,从而为社会协同治理的健康合理运转保驾护航。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社会协同;社会协同治理;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公民社会中图分类号:G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加强社会参与,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1]。
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开放包容和具有协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统,由于社会事务和环境的复杂与不确定性,传统的由政府垄断的自上而下的线性管理模式已不能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应对方案,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注重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适应性,强调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治理格局和体制机制,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多中心治理视域下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正迎合了时代的这一发展需要,成为加强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完善社会管理模式的当务之急[2]。
一. 社会协同的治理机制构建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是完善社会管理模式的关键和核心。
近年来,已有不少的学者相应开展了关于社会协同的路径选择、社会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等社会治理核心话题的探讨,但已有研究对于社会协同治理的具体机制以及在这一机制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性关系等问题,尚缺少规范化的统一界定和成效显著的实践经历,为此分析协同治理的社会生成,从而进一步提出社会协同治理的具体机制和实践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作者:刘月梅来源:《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5期[摘要]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就是要使社区的各类主体协商共治,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求,优化社区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社会主体力量的提升,以往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必须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
多中心治理理论则为实现党委领导下各个主体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试图总结出可供借鉴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组织的快速兴起、公民意识的大幅提升,这些都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迫使各级政府部门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
近年来,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方式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成为各级党政组织的工作重心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1]这一理念为各级党政组织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面提供了指导方针,指明现阶段的基层社会治理要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模式转向党政机关、非营利组织、社会大众等主体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
一、研究现状(一)基层社会治理近些年来,大量学者对基层社会治理做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十分豐富。
目前,针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研究。
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有的学者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探索。
李德(2016)分析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碎片化”困境,包括利益诉求碎片化、治理结构碎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为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建设给出了建议。
郁彩虹(2018)以无锡市为例,分析了其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成效和问题,从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社会组织活力、基层社会自治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无锡现行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治理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然而这种模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反应迟缓等问题。
近年来,多中心理论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合作与协同治理的理念,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基于多中心理论,对环境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理论基础、实施路径及优化策略。
二、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理论基础多中心理论主张在环境治理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治理结构。
这种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主体多元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
2. 互动性:各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协商、合作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3. 自主性:各主体在法律框架内享有自主决策的权利。
4. 协同性:各主体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环境治理的进行。
三、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实施路径基于多中心理论,环境治理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引导: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各方主体参与环境治理。
2. 企业参与:企业应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通过技术创新、绿色生产等方式,减少污染排放。
3. 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支持。
4. 公众参与: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监督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四、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优化策略为进一步优化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提出以下策略: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为多中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2. 推动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3. 强化教育培训: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4. 激励与约束并举:通过政策、经济等手段,激励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同时对不履行环保责任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2900字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目录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1)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 (1)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 (1)三、关于社会治理的对策方面 (2)四、研究评述 (3)五、参考文献 (3)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le Governance)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学者开始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展开对治理的讨论,如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区域治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等。
学者对社区治理研究的侧重不同导致其对社区治理内涵的概括略有差别,但总体上都包含了社区多元主体,主体间互动与协同,社区持续稳定发展和社区公共利益实现等方面。
如乔恩·皮埃尔(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相互合作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1]。
踪家峰(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指实现多元主体决策的制度机制[2]。
王佃利(2004)认为,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在相互依赖中,通过沟通、协商、合作的机制,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增进公共利益[3]。
总的来说,社区治理是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社区管理方式,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社区管理方式的扬弃,希望通过纳入更多的利益主体,并促进其相互协调互动,最终达到联合行动,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目的。
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中国社区数量多,社区之间发展差距大,不同规模的社区面临不同的治理问题。
学者对治理问题的讨论往往从一个具体的领域或者特定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道路交通和社区环境治理方面,赵蕾(2013)在研究中指出新建道路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机动车增长带来的道路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需要借鉴西方交通需求管理理念,即通过综合运用和完善行政限制、拥挤收费和外延支撑等方面的政策来缓解交通拥堵,优化资源配置。
“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运用
“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运用发布时间: 2008-6-17 8:53:20 被阅览数: 608 次作者:费月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内容提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前沿理论。
它为公共服务提出了不同于官僚行政理论的治理逻辑。
其现实中最大的应用价值是在治道变革中,打破单中心的政府服务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本文从“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切入,通过阐述该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运用,以期论证“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上的适用性。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公共服务型政府引言当今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
如何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①用一权威的概念说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
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
政府只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管理主体。
社会治理主体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等,政府只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平等的、协商性的主体,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一道构成社会权力网络。
“多中心”治理模式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前沿理论。
它为公共服务提出了不同于官僚行政理论的治理逻辑。
它在现实中最大的应用价值是提出在政府公共服务的治道变革中,打破单中心的政府服务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维框架。
这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吻合的。
通过讨论“多中心”治理模式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在理论范式和运用,从而对该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上的运用价值进行有益的探索。
这是本文的主旨和目的之所在。
一、“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涵义及应用价值(一)“多中心”治理的涵义目前对“多中心”治理的涵义,尚未有统一的、权威性的表述。
因此,本文把“多中心”与“治理”两者先分开表述,再结合起来探讨“多中心”治理的涵义。
“多中心”的涵义是理解“多中心”理论的基础。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转型、优化社会结构、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
围绕这一问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脉络;2.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3.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4.社会治理的方法、机制和路径。
首先,对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介绍的学者包括邵光学、刘娟和戚学祥、钟红等。
戚学祥和钟红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背景,“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关系的变化。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呈现出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治、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到服务的变迁历程”。
(戚学祥、钟红,2014)通过比较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结构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模式的不同,清晰的展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叠,政府乎垄断所有的社会资源,并通过计划包办所有的会事业,以此巩固新生政权……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协调个人、群体、社会间的资源分配关系,以最大的物质保障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戚学祥、钟红,2014),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社会矛盾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有的依靠政治控制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难以奏效,“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巨大冲击,经济与社会体制双重转型带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的社会变迁释放了社会活力,但也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单一地靠运用政治教化和经济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好社会问题”(戚学祥、钟红,20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多中心治理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治理革命”的产物,它是以自主治理为基础,以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并存为特征的理论形态。
尽管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不足之处,但许多学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自主治理;文献综述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政府改革浪潮,掀起了所谓的“治理革命”,后来又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地区,与全球化、现代性重建和公民社会复兴一样,都是当今人类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治理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石,是当前学术界一个热点,也是在理论上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诸多学者都做出了积极探索,本文就多中心治理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学者们所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做简要的回顾,以期描述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对多中心治理内涵的概述多中心治理是个复合概念,由于提出时间有先后之分,而就其本质而言,多中心和治理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所以对它们分别进行解释。
(一)多中心的内涵“多中心”(Polycentrity)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1951年在《自由的逻辑》(The Logic of Liberty)一书中提出来的,此后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博兰尼区分了社会的两种秩序:一是指挥的秩序,一是多中心的秩序。
他引进“多中心”一词是为了证明自发秩序的合理性以及阐明社会管理可能性的限度。
“多中心性”在博兰尼的文章中是“负重(六边形)框架上各顶点的相互移动”,这样的相互适应移动状态即形成了“多中心秩序”(polycentric order)。
将若干要素排列为多中心的任务就叫多中心任务(polycentric task)。
在博兰尼那里,“多中心”只是描述他所发现社会秩序的特征的一个词汇,而经过奥斯特洛姆等人的阐述和发展。
“多中心”一词已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更成为公共物品的生产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之一。
他们通过对局部公共事务(如警察服务、池塘资源管理)治理的自组织机制,以及公共经济生产与消费属性的多年实证研究,运用制度理性选择学派的观点提出多中心理论。
该理论认为私有化均不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案,应当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寻求新的路径。
该理论提出,通过社群组织自发秩序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以多中心为基础的新的“多层级政府安排”(具有权力分散和交迭管辖的特征)、多中心公共论坛以及多样化的制度与公共政策安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集体行动中机会主义的遏制以及公共利益的持续发展。
(二)治理的内涵治理概念的最早使用,是在15世纪,当时候的法国就有人开始使用“gournance”来表示治理,但在当时,人们还没有对其做理论上的分析。
“治理理论”的理论研究源于美国学者列维特在1973年首先提出“第三部门”的概念,随着理论的发展,他的这个概念被美国学术界接受,以后被频繁使用。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兴盛起来。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此后“治理”便广泛地被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特别是被用来描述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特别是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对治理做出了许多新的界定。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罗西瑙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法国著名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认为,“治理包含了立法、法治、政治、公共机制和管理的概念,特别关注事物的实际运行,最初是关系到社会对权力的机制和代表机构及对一个社会的构成的认识;之后是对程序的运行详情,对公务员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现实,对有关各方结合与否的合作形式,对社会组织成为公司、共同体、协会的方式的认识。
”他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欧洲对治理的理解,体现了与美国不同的特征。
研究治理理论的权威格里·斯托克总结了治理理论研究的几种主要的观点,主要包括: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动用权威。
此外,罗茨、库伊曼和范·弗利埃特等人都提出了各自的治理概念。
二、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状况(一)对理论的介绍1、对多中心和治理理论的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相继翻译了迈克尔·博兰尼的《自由的逻辑》、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迈克尔·麦金尼斯的《多中心治理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詹姆斯·罗西瑙的《没有政府的治理》和盖伊·彼得斯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等多中心治理的代表性著作,介绍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多中心治理理论传入我国,并促使其研究在我国的兴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兴伦(2005)通过梳理国外学者对多中心理论的解释,经过改造和加工之后,提出了自己对多中心的理解,他的解释比较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也通俗易懂。
他指出,多中心是指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机制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
它涉及到广泛的公共领域,在公共治理中主要指生产的多中心和治理体制的多中心。
在多中心治理机制中,需要借助多样化权力和政府单位,以解决不同范围的公共治理问题。
孔繁斌(2008)在介绍和理解多中心治理理论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编著的《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一书,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在协调宏大的知识学抱负和微观的规范分析努力中,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取谦虚的诠释学姿态,以“规则、场域、角色”为主要观测点,建构了一个多中心治理的系统分析框架。
其中,围绕“相互承认的法权”、“相互承诺的信任”、“相互尊重的管制”三条交叠互补的线索,对多中心治理机制所作的深度分析,堪称本书对国内相关研究给予的实质性推进。
范晓娜(2007)认为,“治理”理论的提出为研究“多中心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追求更广阔的空间全球治理的实现。
建立治理型政府,政府和市民社会互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治理”已经成为世界趋势。
不管是“治理理论”、还是“多中心理论”,都是超越公私二元对立思维的种种理论探索,它们面对政府在财政、管理和信任的全面危机,在这个“自由主义的终结”和“政治的终结”同时并存的时代,重新反思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新探索整合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治理之道。
2、对善治的研究俞可平(2000)密切关注“公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他概括提出了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达到“善治”,即“善治”理论。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与民的过程。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俞可平(2000)援引了一位法国银行家对善治的解释,指出,善治的构成有以下四个要素:“(1)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2)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3)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4)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接着,他综合各家在善治问题上的观点,概括了善治的六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1)合法性;(2)透明性;(3)责任性;(4)法治;(5)回应;(6)有效。
他认为,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
从某个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是不能没有公共管理。
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视角(三)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应用研究任何理论的任务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多中心理论同样也是为了回应“治理革命”背景下社会实践对全新理论的呼唤,所以,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最终也要回归到实践中去。
在这方面,理论界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研究者们把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区域合作治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高等教育改革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见解。
1、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区域合作治理臧乃康(2006)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对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多种悖论与矛盾:利益主体多元与经济一体化的悖论,行政区分割与经济一体化的悖论,绩效评估价值与经济一体化的悖论,多中心体制与合作协调的悖论等。
以集权的官僚政府组织取代多中心的公共管理背离事物逻辑,而企业和民间自发、分散的合作意愿和经济要素的流动会全面推动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的建立。
这就要求创新区域公共合作关系、建立区域公共政策协调机制、明确区域公共治理合作主体、优化区域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李金龙、周宏骞、史文力(2008)研究了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长株潭区域合作治理状况,他们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论述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治理结构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多元的治理主体、多维的权力向度、混合的治理机制以及多中心的制度设计。
接着又讨论了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长株潭区域合作治理的路径依赖:体制转换和机制创新。
2、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宋敏(2006)探讨了多中心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他指出,西方国家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理论为研究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提供了新思路,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是构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
孙莉莉、孙远太(2007)在梳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困境,他们认为,国外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或将成为中国农村公共事物走出治理困境的现实选择。
应珊艳(2008)提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过程中,可采用多中心治理模式,她认为,建立互动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加强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配合,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的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