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4.0_重新发明通信网》_李正茂
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
现代通信技术导论课件第1章绪论
图1.10 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
1972年-1980年的这8年间,国际电信界集中研究电信 设备数字化,这一进程,提高了电信设备性能,并改善了 电信业务质量。
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0平 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
1979年,发明局域网;
1982年,发明了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分别是欧洲 标准的GSM,美国标准的D-AMPS和日本标准的D-NTT
1957年,发明电话线数据传输;
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 电子技术诞生了(如图1.9所示)。
图1.9 第一块集成电路
1962年,地球同步卫星发射成功;
1964年,美国Tand公司Baran提出无连接操作寻址技术 ,目的是在战争残存的通信网中,不考虑实验限制,尽可 能可靠的传递数据报;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第一 个人工电话交换所。当时有用户二十多家,每个话机年租 金为银元150元。
1887年,在当时的台湾巡抚刘铭传的主持下,花费重金 敷设了长达433里的福州至台湾的电报水线--闽台海缆, 于1887年竣工。它使台湾与大陆联通一气,对台湾的开 发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1907年,北京市内电话改为共电式,同年5月15日,英 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的万门共电式交换设备投入使用。
1908年,英商在上海英租界的汇中旅馆私设了一部无线 电台,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无线电台。
1911年,德商西门子德律风公司向清政府申请,要求在 北京、南京设立无线电报机,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试验 。电台分设在北京东便门和南京狮子山,通报试验结果良 好。辛亥革命时,南北有线电通信阻断,南北通信就靠这 两地的试验电台沟通。
[现代通信新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历程
[现代通信新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历程现代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远距离通信。
在此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现代通信技术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和领域,包括电话、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等。
一、电话技术的发展电话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尝试通过电报机来实现远距离通信。
然而,由于电报机使用起来非常复杂,而且通信速度很慢,因此并不是很实用。
直到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才使得远程通信变得更加方便和实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话逐渐普及,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包括长途电话、国际电话、移动电话等。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20世纪80年代,模拟信号时代开启移动通信的先河。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
从最初的1G到现在的5G,移动通信技术的速度越来越快,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
三、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通信技术是实现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与远程数据库之间的通信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数据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普及。
数据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为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技术是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来实现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卫星通信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高等优点,因此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卫星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五、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高速、高效、安全和可靠。
首先,通信速度将会越来越快,以满足人们对大量数据传输和处理的需求。
其次,通信技术将会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化,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此外,通信技术也将会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以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史
4
历史(4)通信发展历史的回顾
物理发现
1906年发明电子管
通信技术发展
模拟通信得到发展
开辟了模拟通信的新纪元。
-1928年奈奎斯特准则和取样定理 -1948年香农定理(山农定理)
在理论上为数字通信准备了条件。
5
历史(5)通信发展历史的回顾
物理发现
20世纪50年代发明半导体 20世纪60年代发明集成电路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史
•2011/02/10
1
历史(1)通信发展历史的回顾
通信(Communication)作为电信(Telecommunication)是从19世纪30年 度开始的。
物理发现
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 1873年马克斯韦尔的电 磁场理论
通信技术发展
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
•
•
• • •
15
第三代移动通信(3G)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 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 窝移动通信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 百kbps以上。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 WCDMA, TD-SCDMA, WiMAX。 3G标准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TDSCDMA以及WiMAX四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 《2000年国际移动通信计划》(简称IMT—2000)。 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 基础。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 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 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 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的系统容量仍然有 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 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 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下面分别介绍一下3G的几种标准:
中国通讯发展史(六)1G到5G
中国通讯发展史(六)1G到5GG是指Generation,1G、2G、3G、4G、5G网络分别指:第一、二、三、四、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中国1G--5G发展时间表1.第一代移动通讯系统(1G)“大哥大”使用的就是1G,第一代通信技术,即模拟通信技术,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表示和传递信息所使用的电信号或电磁波信号往往是对信息本身的直接模拟,例如语音(电话)、静态图像(传真)、动态图像(电视、可视电话)等信息的传递,用户的语音信息的传输以模拟语音方式出现的。
刷赞平台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珀于1976年首先将无线电应用于移动电话。
同年,国际无线电大会批准了800/900 MHz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了全球第一个移动蜂窝电话系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5年后,这套系统在芝加哥正式投入商用。
1G的缺点是: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和不能提供自动漫游等,也就是只能打电话,发短信这种数据信息无法支持。
1G标准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全球1G标准有:NMT:北欧国家、东欧以及俄罗斯AMPS:美国,72多个国家地区采用TACS:英国,30个国家地区采用(包括中国)JTAGS:日本移动电话系统C-Netz:西德移动电话系统Radiocom 2000:法国移动电话系统RTMI:意大利移动电话系统中国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于1987年11月18日在广东第六届全运会上开通并正式商用,2001年12月底中国移动关闭模拟移动通信网,1G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长达14年,用户数最高达到了660万。
2.第二代移动通讯系统(2G)1G除了上述缺点之外,1G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只有“国家标准”,没有“国际标准”,国际漫游是个大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移动5G 发布会】李正茂副总裁:网络即服务(NaaS)能力体系,助力5G X跨产业融通.pdf(8)
1个核心基石
内生能力 定制化网络
NaaS 网络即服务,5G+X 核心引擎
6大创新能力
AIaaS
IoTaaS
CloudaaS MECaaS
DataaaS SecurityaaS
开放化的 网络即服务
NaaS (Network as a Service)
一个核心基石,打造5G精品网络
全面的
覆盖场 景
力
……
算力服务 数据服务 能力服务
网络 服务 管理 安全 市场
家庭
垂直 行业
算力:依托 “中心+边缘”的云化基础设施, 构建泛在的AI算力
数据: 拥有涵盖人与物的海量、多样、高质量 脱敏数据,为AI发展提供动力
能力:提供丰富的机器视觉、语音语义、以及 特色的网络/IT智能化能力
共建AI生态,积极参与国产AI芯片和算法框架 的生态构建,促进其产业成熟
智慧交通
智慧园区
…
智慧工业
边缘公有云服务能力
✓ 海量多层次、广覆盖边缘节点 ✓ 固移融合的边缘接入能力 ✓ 立足IaaS服务,构建PaaS生态 ✓ 云网融合+云边协同能力
边缘私有云服务能力
✓ 现场级私有边缘节点部署,满足安全隔离需求 ✓ 固移融合的现场接入 ✓ IaaS到行业SaaS多能力定制 ✓ 专网专云服务
安全的5G网络
更全面的 数据安全保护 更丰富的 认证机制支持 更严密的 用户隐私保护 更灵活的 网间信息保护
六大创新能力:SecurityaaS 安全即服务
定制化的安全配置
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安全策略 不同安全需求 不同的安全服务
组网、隔离 机密性保护
完整性保护 用户面加密
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2.试卷中的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写在试题卷上。
3.试卷其它题目必需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
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明着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
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变更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
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特别便捷地沟通感情,传递才智,散发温馨,乐享生活。
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同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日这样密切。
假如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日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由和舒适了。
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朝气活力。
中国诗歌网一起先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一、介绍无线通信技术指的是通过无线电波等无线媒介传输信息的技术。
它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无线通信技术的起源开始,梳理其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二、早期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无线电技术。
当时,人们开始探索无线电波的传输和接收原理。
1895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成功实现了无线电波的传输,标志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诞生。
此后,无线电技术逐渐发展,成为第一种广泛应用的无线通信技术。
1901年,著名发明家马可尼在纽芬兰与英国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无线电通信实验。
他成功接收到了来自英国的无线电信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跨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
这一事件被视为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里程碑,引发了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三、移动通信技术的崛起20世纪40年代末,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这一概念被认为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
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将通信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每个小区由一个基站负责覆盖,实现了通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频谱的高效分配。
196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首次开放了商用移动通信频段,标志着商用移动通信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随后,移动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1979年,日本成立了全球首个商用蜂窝式移动通信网络,标志着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了商业化阶段。
四、数字通信技术的突破20世纪80年代,数字通信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模拟通信技术存在着信号受干扰、质量下降等问题,而数字通信技术能够更好地处理信号,提高通信质量和容量。
1983年,美国推出了第一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开启了数字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
随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GSM成为当时全球最主流的移动通信标准。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从最初的无线电报、无线电话,到今天的4G、5G移动通信技术,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加便利的体验。
19世纪末期,无线通信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打电话和发电报的无线通信方式上。
例如,美国的国际电信公司(ITC)专注于打电话,而且最早在1899年已向卡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立公园和迪兰地重要区域提供了无线电话服务。
这一领域的早期成功,奠定了未来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
20世纪初期,英国的马可尼公司研发了海上无线电设备,从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大西洋上推出商业性无线电出租服务的公司。
到了20世纪20年代,无线通信地位的提高使得机场等交通场所出现了无线通信的新应用。
比如,它允许飞机通过无线电通信来在地面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而公路交通状况消息也可以通过无线电来传达。
这些应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得无线通信从弱电学成为了一门重要的技术学科。
但是即使在20世纪中期,无线通信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它容易受到天气和遮挡的影响,因此它的可靠性并不高。
在当时,一个传输100kHz宽的信号需要16个频道,这给频谱的分配带来困难。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调制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可以把信号与特定的频率进行关联从而实现数据传输。
1960年代和1970年代,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数字通信能够取代模拟通信。
数字通信的主要优势之一是精细的频率控制技术,这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带资源。
在这个时期,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之一是移动通信的发明。
早期的移动通信是单向的,即只能从基站到移动设备进行通信,它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取代了模拟移动通信,并不断进行了创新改善。
1991年,第一款全数字的移动通信标准,即第一个广泛应用的2G移动通信标准GPRS诞生。
1998年,全球范围内统一数字手机通信标准GSM引入了多媒体短信功能。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7-2007)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7-2007)第一篇: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7-2007)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7-2007)1.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2.1987年11月9日-11日,中国代表团受邀参加了在美国普林斯顿(Princeton)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学术网络会议(International Academic Networkshop)。
与会期间,美方向中方代表杨楚泉转交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中国接入计算机科学网(CSNET)和美国大学网(BITNET)的认可性贺信。
3.1988年初,中国第一个X.25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当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4.1988年3月,中国计算机科技网(CANET)项目启动,旨在组织中国众多大学、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相联。
5.1988年7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奥地利无线电公司的卫星线路,采用X.25协议使一台VAX785机成为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个子节点。
6.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 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7.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X.25试验网(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连。
通信技术的历史
通信技术的历史、发展与展望通信是信息交换与传递的手段。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来,人与人之间便有了信息的交流。
远古时代,人们利用表情或手势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后来人类发明了语言,可以用来表达更丰富的思想和信息,但语言的交流只能面对面进行。
文字的创造、印刷术的发明,使信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进行传递。
在电用于通信之前,人们就开始采用不同的方式向远方传递信息。
我国古代战争中采用的烽火台、旌旗、金鼓等就是这种形式。
早在2700多年前,我国便已出现了用烽火传递信息的通信方法。
当时在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个高高的土台,称为烽火台。
台上高高地竖起一根吊杆,杆的上端吊有一个放满易燃干草的笼子,一旦发现敌人入侵,士兵就立即点燃干草,于是白天冒浓烟,黑夜闪火光,以浓烟和火光报警。
这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视觉通信方法,但效率比派人送信还是要高得多。
千百年来,穿破信息传递的空间和时间障碍,快速而准确地传递信息,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我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就有“顺风耳”、“千里眼”奇特功能的描写,幻想着人类能穿越时空,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身影。
今天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这一神奇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1 莫尔斯和电报现代通信技术起源于1838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
电报通信是把发报人需要发送的文字变成电信号,通过电路迅速传到远方,然后再恢复成文字,交给收报人。
电报的发明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 贝尔和电话机如果说电报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的话,那么电话的发明则是人类通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人类社会伴随着电话及电话交换技术发展的脚步而进步。
早在1867年,德国人菲利普斯-赖斯就发明了能够通话的电话机,但是他一直没有申请电话专利。
美国的伊莱莎-格雷虽然和贝尔同年发明了电话,但由于格雷申请电话专利比贝尔晚了两个小时,所以也只能榜上无名。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机。
论述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述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班级:10通信姓名:王铁柱学号:1041303090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显然的交流与沟通难免要借助于通信技术,因此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就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了。
那么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对社会的进步产生影响的呢?通信技术发展的历史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就是人们寻求如何利用各种媒体实现迅速而准确地传递更多的信息到更远处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曾利用烽火、锣鼓、旗语、人力、马力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后来出现了邮政通信,在全国范围内提供通信服务。
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通信始于1837年莫尔斯发明的电报,开创了利用电信号传递信息的新时代。
继电报之后,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电话,这是通信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通过电话可以把语音转化为电信号直接进行传输,电话系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电信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量的模拟通信设备投入使用,紧迫的军事需求极大地刺激了雷达和微波通信系统地发展,但是关于通信技术中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并未解决。
1948年香农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通信中的数学理论》,提出了信息熵、信道容量等概念,定量地揭示了通信的实质问题,成为信息论的开端。
此后香农又发表了率失真理论和密码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奠定了编码理论的基础,六七十年代后在众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调制检测理论、信息论和纠错编码理论。
1948年另外一项重要的发明是晶体管,6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技术获得迅猛发展,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很快与通信技术结合,这些器件的应用使得通信设备的功耗体积不断下降,功能日益强大,并降低设备和维护费用,使得各种通信设备获得广泛的应用。
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作用下,通信技术和电信产业向着数字化、大容量化、网络与多业务综合的方向发展。
数字通信数字通信开始于1937年提出的PCM脉冲编码调制,1950年开始将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系统,1970年,E10交换机在法国Lanion的开通成为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商用运营的先河,此后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在发达国家迅速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是IT和CT的深度融合。通信4.0的核心技术是SDN和NFV,这两个关键技 术本身就是IT和CT深度融合的产物。SDN源自IT,用于数据中心和承载网的路 由器配置和调度,后被逐步应用到通信网中。NFV技术则源自云计算等技术, 通过创新改造延伸为通信网虚拟化的关键技术。其次是技术的融合带动了产业 的融合,原有的通信业生态与IT生态将充分融合。
通信4.0体现的
:
一、敏捷化是通信4.0的
通信4.0之后,运营商的网络本质上是在通用硬件服务器上安装的一系列 网络功能软件。当运营商的网络需要更新换代的时候,只需要简单的对软 件进行升级即可,不需要涉及通信硬件的升级替换,避免了网络设备的无 限制膨胀,有利于实现敏捷化网络功能部署。
二、开放化是通信4.0的
SDH/MSTP→PTN ADSL →PON
FR/ATM→IP WDM→OTN
第一章:前世今生 ① 前通信4.0时代
中国移动语音通信全面
R4软交换IP化 汇接软交换IP化
无线接入网IP化
IMS商用
VOLTE商用
2004年
2006年
2009年
2010年
2015年
第一章:前世今生 ② 进入通信4.0时代
通信4.0的到来解决了原本相对封闭的系统,它基于NFV和SDN两大核心 技术,实现了网络能力的开放,通过提供通用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大大降低内容提供商支配网络资源的复杂度。通信设备将实现软件和硬件 的解耦。
三、软件化(虚拟化)是通信4.0的
相较于硬件为主的系统,软件系统使得通信业务的创新和推向市场的方式, 由传统的硬件开发变为软件开发,开发人员门槛降低,开发集成和部署的速 度明显加快。网络功能虚拟化能够显著地缩短通信业务的准备周期,加快业 务上线速度,提高创新能力。
一方面,满足这种需求需要网络支撑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 模式。面对更长期的流量成千倍的增长,必须用成本更低、承 载量更大的新技术新架构满足需求。
型中的第三层次需要
全球移动数据流量预测
(单位:PB)
传统的简单粗放式的网络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爆炸式增
24314
长的流量需求。只有具备
特征的通信网络才
16140
1480
2523
4175
6765
10666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年)
能满足这一阶段的需求。这要求网络不但要具有大容量的承载 能力,同时也要具备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和灵活的网络调 度能力。
软件
控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硬件
转发
通信4.0时代:CT/IT融合
第一章:前世今生 ① 前通信4.0时代
进入后摩尔定律时代,迫切 需要构建一个弹性容量、自 组织、自愈合的智能通信网。
通信3.0时代:IP化通信网---大浪淘沙,IP笑到最后
IP在与ATM(异步传输模式)的竞争中获胜,“一切基于IP”(everything over IP)时代到来。 通信网业务系统全面IP化(包括交换系统、接入系统两大部分)
第一章:前世今生 ① 前通信4.0时代
通信网
上层业务网over IP (多业务由IP统一承载)
无线交换网IP化
固定交换网IP化
PSTN→IMS
TDM呼叫控制 →软交换
承载网 (TDM媒体流交换变为包交换)
传送网for IP (小颗粒TDM变为大颗粒数据)
无线接入网IP化
模拟通信→数 字通信
固定接入网IP化
通信4.0的发展诉求与愿景
① 新通信马斯洛需求模型 ② “信息泛在”将满足通信需求模型中的第三层次需要 ③ “感官泛在”将满足通信需求模型中的第四层次需要 ④ “智能泛在”将满足通信需求模型中的第五层次需要 ⑤ 通信4.0的发展愿景
第二章:通信4.0的发展诉求与愿景 ① 新通信马斯洛需求模型 层次化通信需求决定通信的发展阶段
智能 人—物 物—人 人—信息
人—人
第二章:通信4.0的发展诉求与愿景 ① 新通信马斯洛需求模型 层次化通信需求决定通信的发展阶段
通信系统
及对应特征
•
前三个阶段关注的是连接的规模和种类,而这个阶段关注的是由于
连接升华而产生的知识,通信系统将具备智能,人类将解放自我。
•
关注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需求。在信息消费之上,人类的感
通信2.0时代:数字通信---香农(Shannon)赋予了通信数学之美
相较于模拟通信,数字通信一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的特点 其次是数字信号的加密手段更加容易和灵活,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信号传输的安全性。
通信1.0时代:模拟通信---现代通信的原点,“千里传音”的朴素实现
这一时代的特点是模拟化,即利用正弦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的变化,或者利用脉冲的幅度、宽度和位置变换来模拟原始信号,以 达到通信的目的,这个过程被称为模拟通信。
成长 归属 生存
马斯洛需求模型与
自我 实现
尊重 (信心、成就)
社交需求 (情感、归属感)
安全需求 (人身和财产保障、环境稳定感)
生理需求 (呼吸、水、食物、睡眠、性)
解放 自我
感官外延 (人机互联)
信息消费 (移动互联网、信息消费)
普通通信 (电话、短信问候等)
必要通信 (110、120、119、报平安等)
•
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必要通信需求。由于通信手段匮乏、通信成本高
昂,本层次仅满足最紧急和必要的通信需求。
云计算、大数据
解放
“智能泛在”
自我
感官外延
物联网
“感官泛在”
信息消费
移动互联网
“信息泛在”
普通通信 必要通信
数字移动系统/IP网络 “沟通泛在”
固网/模拟移动系统
第二章:通信4.0的发展诉求与愿景 ② “信息泛在”将满足通信需求模
前世今生 通信4.0的发展诉求与愿景 通信4.0的核心要素及构想 通信4.0的破冰之旅 通信4.0开启未来的新模式、新空间和新发展 机遇与挑战
通信是人与生俱来的
前世今生
① 前通信4.0时代 ② 进入通信4.0时代
通信1.0时代:模拟化
I
V
I& V
通信2.0时代:数字化
通信网 IP承载网
通信3.0时代:IP化
官体验将延生,通信将触及世界各个角落,人机互联是这个阶段的核心需求,网络 连接数量将激增。
•
关注人员信息之间的通信需求。人类不再满足于人人互联,对信息
的获取、消费以及丰富的通信方式是这个阶段的核心需求,网络带宽需求将激增。
•
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普通通信需求。随着通信成本下降、通信手段普
及,人与人之间可以轻松互联,人类的通信量将激增。